CN213356160U -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56160U
CN213356160U CN202022354493.2U CN202022354493U CN213356160U CN 213356160 U CN213356160 U CN 213356160U CN 202022354493 U CN202022354493 U CN 202022354493U CN 213356160 U CN213356160 U CN 213356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winding
clamping jaw
coil pip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544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浩伦
陶金奇
曾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inyuan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544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56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56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56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包括绕设有绕管的盘管、绕管进料台、绕管机下料桁架、盘管中转器、盘管取料器和用于拉环帽输送组装的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还包括双夹爪结构和盘管转塔结构;盘管设置在绕管进料台上;双夹爪结构可移动的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双夹爪结构将绕管由绕管进料台传送到盘管中转器中;盘管转塔结构一端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另一端盘管取料器相连接;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将拉环帽输送到盘管取料器与盘管组装后输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通过双夹爪结构和盘管转塔结构的设计,利用双夹爪同时夹取绕管,避免在装配过程中绕管移位,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绕管和废液袋组装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方式,在上料和下料过程中采用机械的方式进行夹取和传输,而在组装时,由于绕管抓取机构抓取绕管时绕管会出现晃动,机械操作的方式不容易固定,不利于下一步夹取定位,因此,目前在绕管与废液袋组装过程中,是采用人工进行组装,人工组装的方式使得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利于生产。
因此,提出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自动化生产实为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避免绕管晃动,实现全自动化组装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包括绕设有绕管的盘管、绕管进料台、绕管机下料桁架、盘管中转器、盘管取料器和用于拉环帽输送组装的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还包括双夹爪结构和盘管转塔结构;
所述盘管设置在绕管进料台上;
所述双夹爪结构可移动的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所述双夹爪结构将绕管由绕管进料台传送到盘管中转器中;
所述盘管转塔结构一端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另一端盘管取料器相连接;
所述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将拉环帽输送到盘管取料器与盘管组装后输出,通过双夹爪结构的设计,可以用双夹爪同时夹取绕管,可以避免在装配过程中绕管移位,便于绕管的固定,而盘管转塔结构可以将盘管中转器的绕管传送到盘管取料器,便于与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配合上料,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双夹爪结构包括夹座、Y型接头夹爪、绕管夹爪、驱动气缸、齿条、齿条控制气缸和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的上下调节气缸;
所述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分别设置在夹座上,驱动气缸分别与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相连接;
所述齿条设置在夹座上,齿条控制气缸一端与齿条相连接,另一端与上下调节气缸相连接,通过用驱动气缸来控制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每组夹爪夹取一个绕管,夹具可以同时夹起2个绕管等待盘管中转机械臂夹走,在抓取前先用齿条控制气缸控制齿条进而控制绕管夹爪的旋转方向以达到正确位置。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气动滑台,所述上下调节气缸通过气动滑台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通过气动滑台的设置,可以便于上下调节气缸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绕管夹爪背面设有绕管卡槽块,通过绕管卡槽块的设置,可以便于分离多跟绕管,以便绕管夹爪进行夹取。
更进一步的,所述绕管机下料桁架包括下料桁架和设置在下料桁架上的左右线性导向槽,所述气动滑台可移动的设置在左右线性导向槽上,通过左右线性导向槽,可以对气动滑台的滑动进行导向。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转塔结构包括转塔座、限位块、Y轴气动滑台、X轴转塔气缸、Y型管夹爪、绕管固定夹爪和设置在转塔座上的转塔旋转气缸;
所述转塔旋转气缸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与盘管取料器相连接的绕管固定夹爪;
所述Y轴气动滑台、X轴转塔气缸、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分别设置在转塔座上;
所述限位块设置在Y轴气动滑台与转塔座的交接处,通过利用转塔旋转气缸来带动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做旋转运动,再利用限位块限制每次只旋转运行180°,由于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的两个对边各有2组夹爪,一共4组夹爪,每组都有一个Y型管夹爪和绕管夹爪,整个盘管转塔机构可以夹4个绕管,Y轴气动滑台控制绕管固定夹爪的左右运行,再用X轴转塔气缸控制绕管夹爪的伸缩位置,再用转塔旋转气缸来控制所有夹爪夹取动作。
更进一步的,所述Y轴气动滑台上设有Y型接头传感器,通过Y型接头传感器的设置,可以检测Y轴气动滑台的滑动距离,便于控制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盘管中转器包括盘管中转机械臂、夹具与转塔旋转气缸相连接的安装底座,所述夹具设置在盘管中转机械臂顶部,盘管中转机械臂底部固定在安装底座上,通过盘管中转机械臂,可以将绕管夹起放置盘管转塔机构上的夹具上,每次夹取前先会经过导正叉导正管子位置再夹取,并且夹取可以同时夹走2个绕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包括传送皮带、组装器和用于置放拉环帽的振动盘,所述振动盘通过传送皮带与组装器相连接,通过振动盘的振动,可以将拉环帽均匀的摆放在传送皮带上,通过利用振动盘,可以对拉环帽进行筛选,再利用特制的传送皮带输送拉坏帽带到指定位置等待组装。
进一步的,所述组装器包括顶杆、顶杆气缸、夹爪、夹爪气缸、上下气动滑台、和传送皮带相连接的前后气动滑台;
所述上下气动滑台设置在前后气动滑台上;
所述顶杆气缸一端与前后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顶杆相连接;
所述夹爪气缸一端与上下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夹爪相连接,当拉环帽到达指定位置,组装器检测到拉环帽,前后气动滑台把夹爪往前伸出夹紧绕管,再由上下气动滑台控制夹爪往下走靠近拉环帽,夹爪气缸再通过夹爪对拉环帽进行夹取,此时前后气动滑台把夹爪收缩把绕管拉进拉环帽,拉紧的距离通过顶杆和顶杆气缸进行定位,由顶杆气缸把顶杆推出让拉环帽套进绕管,这时绕管和拉环帽即可组装起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通过双夹爪结构的设计,可以用双夹爪同时夹取绕管,可以避免在装配过程中绕管移位,便于绕管的固定,而盘管转塔结构可以将盘管中转器的绕管传送到盘管取料器,便于与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配合上料,提高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通过用驱动气缸来控制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每组夹爪夹取一个绕管,夹具可以同时夹起2个绕管等待盘管中转机械臂夹走,在抓取前先用齿条控制气缸控制齿条进而控制绕管夹爪的旋转方向以达到正确位置。
(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通过利用转塔旋转气缸来带动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做旋转运动,再利用限位块限制每次只旋转运行180°,由于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的两个对边各有2组夹爪,一共4组夹爪,每组都有一个Y型管夹爪和绕管夹爪,整个盘管转塔机构可以夹4个绕管,Y轴气动滑台控制绕管固定夹爪的左右运行,再用X轴转塔气缸控制绕管夹爪的伸缩位置,再用转塔旋转气缸来控制所有夹爪夹取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双夹爪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盘管转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盘管中转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组装器设置在生产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组装器的放大图。
图中,1为盘管、2为绕管进料台、3为绕管机下料桁架、4为盘管中转器、5为盘管取料器、6为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7为双夹爪结构、8为盘管转塔结构、9为夹座、10为Y型接头夹爪、11为绕管夹爪、12为驱动气缸、13为齿条、14为齿条控制气缸、15为上下调节气缸、16为气动滑台、17为绕管卡槽块、18为下料桁架、19为左右线性导向槽、20为转塔座、21为限位块、22为Y轴气动滑台、23为X轴转塔气缸、24为Y型管夹爪、25为绕管固定夹爪、26为转塔旋转气缸、27为盘管中转机械臂、28为夹具、29为安装底座、30为传送皮带、31为组装器、32为振动盘、33为顶杆、34为顶杆气缸、35为夹爪、36为夹爪气缸、37为上下气动滑台、38为前后气动滑台。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包括绕设有绕管的盘管1、绕管进料台2、绕管机下料桁架3、盘管中转器4、盘管取料器5和用于拉环帽输送组装的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6,还包括双夹爪结构7和盘管转塔结构8;盘管设置在绕管进料台上;双夹爪结构可移动的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双夹爪结构将绕管由绕管进料台传送到盘管中转器中;盘管转塔结构一端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另一端盘管取料器相连接;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将拉环帽输送到盘管取料器与盘管组装后输出,通过双夹爪结构的设计,可以用双夹爪同时夹取绕管,可以避免在装配过程中绕管移位,便于绕管的固定,而盘管转塔结构可以将盘管中转器的绕管传送到盘管取料器,便于与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配合上料,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2所示,双夹爪结构7包括夹座9、Y型接头夹爪10、绕管夹爪11、驱动气缸12、齿条13、齿条控制气缸14和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3上的上下调节气缸15;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分别设置在夹座上,驱动气缸分别与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相连接;齿条设置在夹座上,齿条控制气缸一端与齿条相连接,另一端与上下调节气缸相连接,通过用驱动气缸来控制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每组夹爪夹取一个绕管,夹具可以同时夹起2个绕管等待盘管中转机械臂夹走,在抓取前先用齿条控制气缸控制齿条进而控制绕管夹爪的旋转方向以达到正确位置,此外,还包括气动滑台16,上下调节气缸通过气动滑台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通过气动滑台的设置,可以便于上下调节气缸的移动,其中,在绕管夹爪背面设有绕管卡槽块17,通过绕管卡槽块的设置,可以便于分离多跟绕管,以便绕管夹爪进行夹取,而绕管机下料桁架包括下料桁架18和设置在下料桁架上的左右线性导向槽19,气动滑台可移动的设置在左右线性导向槽上,通过左右线性导向槽,可以对气动滑台的滑动进行导向。
如图3所示,盘管转塔结构包括转塔座20、限位块21、Y轴气动滑台22、X轴转塔气缸23、Y型管夹爪24、绕管固定夹爪25和设置在转塔座上的转塔旋转气缸26;转塔旋转气缸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与盘管取料器相连接的绕管固定夹爪;Y轴气动滑台、X轴转塔气缸、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分别设置在转塔座上;限位块设置在Y轴气动滑台与转塔座的交接处,通过利用转塔旋转气缸来带动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做旋转运动,再利用限位块限制每次只旋转运行180°,由于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的两个对边各有2组夹爪,一共4组夹爪,每组都有一个Y型管夹爪和绕管夹爪,整个盘管转塔机构可以夹4个绕管,Y轴气动滑台控制绕管固定夹爪的左右运行,再用X轴转塔气缸控制绕管夹爪的伸缩位置,再用转塔旋转气缸来控制所有夹爪夹取动作,其中,在Y轴气动滑台上设有Y型接头传感器,通过Y型接头传感器的设置,可以检测Y轴气动滑台的滑动距离,便于控制精度。
如图4所示,盘管中转器包括盘管中转机械臂27、夹具28与转塔旋转气缸相连接的安装底座29,夹具设置在盘管中转机械臂顶部,盘管中转机械臂底部固定在安装底座上,通过盘管中转机械臂,可以将绕管夹起放置盘管转塔机构上的夹具上,每次夹取前先会经过导正叉导正管子位置再夹取,并且夹取可以同时夹走2个绕管。
如图5所示,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包括传送皮带30、组装器31和用于置放拉环帽的振动盘32,振动盘通过传送皮带与组装器相连接,通过振动盘的振动,可以将拉环帽均匀的摆放在传送皮带上,通过利用振动盘,可以对拉环帽进行筛选,再利用特制的传送皮带输送拉坏帽带到指定位置等待组装。
如图6-7所示,组装器包括顶杆33、顶杆气缸34、夹爪35、夹爪气缸36、上下气动滑台37、和传送皮带相连接的前后气动滑台38;上下气动滑台设置在前后气动滑台上;顶杆气缸一端与前后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顶杆相连接;夹爪气缸一端与上下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夹爪相连接,当拉环帽到达指定位置,组装器检测到拉环帽,前后气动滑台把夹爪往前伸出夹紧绕管,再由上下气动滑台控制夹爪往下走靠近拉环帽,夹爪气缸再通过夹爪对拉环帽进行夹取,此时前后气动滑台把夹爪收缩把绕管拉进拉环帽,拉紧的距离通过顶杆和顶杆气缸进行定位,由顶杆气缸把顶杆推出让拉环帽套进绕管,这时绕管和拉环帽即可组装起来。
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包括绕设有绕管的盘管、绕管进料台、绕管机下料桁架、盘管中转器、盘管取料器和用于拉环帽输送组装的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夹爪结构和盘管转塔结构;
所述盘管设置在绕管进料台上;
所述双夹爪结构可移动的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所述双夹爪结构将绕管由绕管进料台传送到盘管中转器中;
所述盘管转塔结构一端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另一端盘管取料器相连接;
所述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将拉环帽输送到盘管取料器与盘管组装后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夹爪结构包括夹座、Y型接头夹爪、绕管夹爪、驱动气缸、齿条、齿条控制气缸和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的上下调节气缸;
所述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分别设置在夹座上,驱动气缸分别与Y型接头夹爪和绕管夹爪相连接;
所述齿条设置在夹座上,齿条控制气缸一端与齿条相连接,另一端与上下调节气缸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动滑台,所述上下调节气缸通过气动滑台可移动设置在绕管机下料桁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管夹爪背面设有绕管卡槽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管机下料桁架包括下料桁架和设置在下料桁架上的左右线性导向槽,所述气动滑台可移动的设置在左右线性导向槽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转塔结构包括转塔座、限位块、Y轴气动滑台、X轴转塔气缸、Y型管夹爪、绕管固定夹爪和设置在转塔座上的转塔旋转气缸;
所述转塔旋转气缸与盘管中转器相连接,与盘管取料器相连接的绕管固定夹爪;
所述Y轴气动滑台、X轴转塔气缸、Y型管夹爪和绕管固定夹爪分别设置在转塔座上;
所述限位块设置在Y轴气动滑台与转塔座的交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Y轴气动滑台上设有Y型接头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中转器包括盘管中转机械臂、夹具与转塔旋转气缸相连接的安装底座,所述夹具设置在盘管中转机械臂顶部,盘管中转机械臂底部固定在安装底座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环帽输送自动组装系统包括传送皮带、组装器和用于置放拉环帽的振动盘,所述振动盘通过传送皮带与组装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器包括顶杆、顶杆气缸、夹爪、夹爪气缸、上下气动滑台、和传送皮带相连接的前后气动滑台;
所述上下气动滑台设置在前后气动滑台上;
所述顶杆气缸一端与前后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顶杆相连接;
所述夹爪气缸一端与上下气动滑台相连接,另一端与夹爪相连接。
CN202022354493.2U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Active CN213356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4493.2U CN213356160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4493.2U CN213356160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56160U true CN213356160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31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54493.2U Active CN213356160U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56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060966A9 (zh) 一种载具自动插针设备
CN205177598U (zh) 一种全自动磁芯装配生产线
CN103934684A (zh) 一种自动压轴承和衬套机构
CN208662967U (zh) 磁铁片自动装配生产线的工位排布结构
CN207457583U (zh) 一种贴摄像头装置
CN106935899B (zh)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叠片装置
CN105984708A (zh) 一种高效全自动整列供料收料装置
CN210575520U (zh) 基于双转盘的电感线圈打扁裁切沾锡全自动化设备
EP4342832A1 (en) Fully automatic intelligent feeding apparatus and feeding method for chemical fiber poy filament ingot
CN203804550U (zh) 一种自动压轴承和衬套机构
CN110015556A (zh) 联动式电池定位夹持机构及其锂电池制作设备
CN111092141A (zh) 一种固晶拾取封装装置
CN107442937B (zh) 一种电子元件生产整机及生产方法
CN210335978U (zh) 一种用于纱筒的机器人多功能夹具
CN213356160U (zh) 一种绕管与废液袋组装一体机
CN112024809A (zh) 一种全自动弹簧铆接机
CN116281292A (zh) 一种天线全自动贴装机
CN210453831U (zh) 一种导管上料装置
CN215242891U (zh) 一种自动撕膜包膜系统的包膜机
CN113471120B (zh) 一种uvled加工的上料装置及上料工艺
CN213893060U (zh) 一种上料机构及微型旋钮开关全自动组装机
CN210588005U (zh) 水泵涡轮的压合机构
CN212288829U (zh) 一种胶圈自动化套装设备
CN112837923B (zh) 基于双转盘的电感线圈打扁裁切沾锡全自动化设备
CN211138294U (zh) 一种转盘式纸盒贴合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