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0922U -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0922U
CN213270922U CN202021536714.1U CN202021536714U CN213270922U CN 213270922 U CN213270922 U CN 213270922U CN 202021536714 U CN202021536714 U CN 202021536714U CN 213270922 U CN213270922 U CN 2132709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axis
output shaft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367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百濑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09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09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Gears, Cam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该齿轮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输出轴,其沿着输出轴线延伸;齿轮组,其以能够向旋转方向和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输出轴;凸缘部,其设置在输出轴的外周面,位于齿轮组的轴向一侧;弹性部件,其位于齿轮组的轴向另一侧;以及中间齿轮,其以与输出轴线平行的中间轴线为中心旋转,与齿轮组啮合,传递动力。在凸缘部与齿轮组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设置有在轴向上啮合的山部和谷部。齿轮组具有在轴向上排列并且一方的齿数比另一方的齿数多的一对齿轮。一对齿轮能够相互相对旋转并且在相互面对的面上面接触。弹性部件将山部按压在谷部上并且对一对齿轮之间施加面压。

Description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geared motor)。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精密化,正在进行更小型且高功能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开发。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抑制输出轴的轴抖动的齿轮传动马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9607号公报
作为齿轮传动马达的高性能化的一个例子,有时要求扭矩限制功能或齿隙去除功能。同时满足这些功能的齿轮传动马达存在部件数量增加且大型化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扭矩限制功能以及齿隙去除功能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大型化的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齿轮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输出轴,其沿着输出轴线延伸;齿轮组,其以能够向旋转方向和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位于所述齿轮组的轴向一侧;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齿轮组的轴向另一侧;以及中间齿轮,其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中间轴线为中心旋转,与所述齿轮组啮合,传递动力。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齿轮组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设置有在轴向上啮合的山部和谷部。所述齿轮组具有在轴向上排列并且一方的齿数比另一方的齿数多的一对齿轮。一对所述齿轮能够相互相对旋转并且在相互面对的面上面接触。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山部按压在谷部上并且对一对所述齿轮之间施加面压。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装置中,所述输出轴的两端部分别由球轴承支承。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装置中,所述弹性部件将一对所述球轴承的内圈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按压。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装置中,该齿轮装置具有:中间齿轮机构,其具有绕所述中间轴线旋转的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包含所述中间齿轮;以及驱动齿轮机构,其具有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驱动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多个齿轮,该驱动齿轮机构向所述中间齿轮机构传递动力。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装置中,所述中间齿轮机构具有绕所述中间轴线旋转的行星齿轮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齿轮传动马达的一个方式具有:技术方案4所述的齿轮装置;以及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从所述马达主体延伸并且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以及固定在所述马达轴上并且向所述驱动齿轮机构传递动力的小齿轮。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所述马达轴线、所述驱动轴线、所述中间轴线以及所述输出轴线在从轴向观察时呈直线状排列。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该齿轮传动马达具有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的第1框架部件,所述第1框架部件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固定部并且支承向外部装置传递动力的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所述第1框架部件固定于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中间齿轮机构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作为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所述第1框架部件焊接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该齿轮传动马达具有第2框架部件,所述第2框架部件固定于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驱动齿轮机构,支承所述中间齿轮机构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所述第2框架部件焊接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
在上述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中,所述第1框架部件和所述第2框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梁部,该梁部沿着轴向向另一方侧延伸并且焊接固定在另一方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具有扭矩限制功能以及齿隙去除功能并且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大型化的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了一个实施方式的输出齿轮机构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组与中间齿轮啮合的样子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齿轮传动马达;2:马达;2a:马达主体;2b:马达轴;2c:小齿轮;5:齿轮装置;10:框架;11:第1框架部件;12:第2框架部件;13:固定部;14:梁部;20:驱动齿轮机构;30:中间齿轮机构;32:行星齿轮机构;39:中间齿轮;41b、45b:山部;41c、45c:谷部;41:主齿轮;42:子齿轮;43:齿轮组;44:输出轴;44p:输出端;45:凸缘部;46:螺旋弹簧;46:螺旋弹簧(弹性部件);49A:球轴承;J1:马达轴线;J2:驱动轴线;J3:中间轴线;J4:输出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以及输出轴线J4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Z侧简称为“轴向一侧”,将-Z侧简称为“轴向另一侧”。
图1是齿轮传动马达1的立体图。图2是齿轮传动马达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齿轮传动马达1搭载在沿Y轴方向的尺寸被抑制的薄型的电子设备上。
如图2所示,齿轮传动马达1具有马达2、柔性基板3、齿轮装置5和框架10。以下,对齿轮传动马达1的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马达>
马达2例如是步进马达。马达2具有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马达主体2a、从马达主体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延伸出的马达轴2b、小齿轮2c。
在马达主体2a的内部设置有与马达轴2b相连的转子和包围转子的定子。在马达主体2a的外周面设置有4个端子2p。4个端子2p与柔性基板3连接。
马达轴2b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马达轴2b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小齿轮2c固定在马达轴2b上。小齿轮2c向齿轮装置5的驱动齿轮机构20传递马达2的动力。
<齿轮装置>
齿轮装置5具有驱动齿轮机构20、中间齿轮机构30和输出齿轮机构40。驱动齿轮机构20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配置。中间齿轮机构30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配置。输出齿轮机构40以输出轴线J4为中心配置。马达轴线J1、驱动轴线J2、中间轴线J3以及输出轴线J4相互平行地延伸。即,马达轴线J1、驱动轴线J2以及中间轴线J3与输出轴线J4平行。马达轴线J1、驱动轴线J2、中间轴线J3以及输出轴线J4从轴向观察时沿X轴方向排列成直线状。
(驱动齿轮机构)
驱动齿轮机构20具有二级齿轮部件23。二级齿轮部件23具有沿轴向排列配置的第1齿轮21和第2齿轮22。第1齿轮21和第2齿轮22均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
在二级齿轮部件23上设置有沿驱动轴线J2在轴向上贯通的中央孔23a。在中央孔23a中插入有从框架10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延伸出的驱动轴15。由此,二级齿轮部件23能够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旋转地支承在框架10上。由此,驱动齿轮机构20的多个齿轮(第1齿轮21和第2齿轮22)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旋转。
第1齿轮21与小齿轮2c啮合。由此,第1齿轮21从马达2传递动力。第2齿轮22与第1齿轮21是一个部件。因此,第2齿轮22与第1齿轮21一起旋转。第2齿轮22相对于第1齿轮21位于轴向一侧。第2齿轮22是直径比第1齿轮21小的齿轮。第2齿轮22与中间齿轮机构30连接。驱动齿轮机构20将马达2的动力减速并传递给中间齿轮机构30。
(中间齿轮机构)
中间齿轮机构30具有绕中间轴线J3旋转的多个齿轮。中间齿轮机构30的多个齿轮包含副齿轮31和中间齿轮39。另外,中间齿轮机构30具有在轴向上配置在副齿轮31与中间齿轮39之间的行星齿轮机构32。副齿轮31与行星齿轮机构32的轴向另一侧连接。另一方面,中间齿轮39与行星齿轮机构32的轴向一侧连接。
副齿轮31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副齿轮31与驱动齿轮机构20的第2齿轮22啮合。在副齿轮31上设置有沿中间轴线J3在轴向上贯通的中央孔31a。在中央孔31a中插入有从框架10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延伸出的中间轴16。由此,副齿轮31能够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地支承在框架10上。
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第1太阳齿轮33a、3个第1行星齿轮33b、第1行星架33c、第2太阳齿轮34a、3个第2行星齿轮34b、第2行星架34c和内齿轮35。
内齿轮35是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内齿轮35在设置于内周面的齿轮中与第1行星齿轮33b以及第2行星齿轮34b啮合。内齿轮35固定在框架10上,不旋转。
第1太阳齿轮33a与副齿轮31连结。第1太阳齿轮33a是直径比副齿轮31小的齿轮。第1太阳齿轮33a与副齿轮31一起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
3个第1行星齿轮33b在中间轴线J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3个第1行星齿轮33b与第1太阳齿轮33a啮合。3个第1行星齿轮33b随着第1太阳齿轮33a的旋转而沿中间轴线J3的周向公转旋转。在第1行星齿轮33b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33ba。
第1行星架33c具有圆盘部33cb、3个第1子轴33ca和第1主轴33cc。圆盘部33cb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沿径向延伸。3个第1子轴33ca从圆盘部33cb向轴向另一侧延伸。3个第1子轴33ca分别插入到第1行星齿轮33b的贯通孔33ba中。由此,第1行星架33c在第1子轴33ca上将第1行星齿轮33b支承为可旋转。伴随3个第1行星齿轮33b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的公转旋转,第1行星架33c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第1主轴33cc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从圆盘部33cb向轴向一侧延伸。
第2太阳齿轮34a设置在第1主轴33cc的外周面上。第2太阳齿轮34a与第1主轴33cc一起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
3个第2行星齿轮34b在中间轴线J3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3个第2行星齿轮34b与第2太阳齿轮34a啮合。3个第2行星齿轮34b随着第2太阳齿轮34a的旋转而沿中间轴线J3的周向公转旋转。在第2行星齿轮34b的中央设置有贯通孔34ba。
第2行星架34c具有圆盘部34cb、3个第2子轴34ca和第2主轴34cc。圆盘部34cb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沿径向延伸。3个第2子轴34ca从圆盘部34cb向轴向另一侧延伸。3个第2子轴34ca分别插入第2行星齿轮34b的贯通孔34ba中。由此,第2行星架34c在第2子轴34ca上将第2行星齿轮34b支承为可旋转。伴随着3个第2行星齿轮34b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的公转旋转,第2行星架34c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第2主轴34cc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从圆盘部34cb向轴向一侧延伸。另外,第2主轴34cc的轴向一侧的前端由框架10可旋转地支承。
中间齿轮39设置在第2主轴34cc的外周面上。中间齿轮39与第2主轴34cc一起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旋转。中间齿轮39与输出齿轮机构40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齿轮机构30将传递至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副齿轮31的马达2的动力在轴向一侧的端部的中间齿轮39中传递至输出齿轮机构40。中间齿轮机构30具有绕中间轴线J3旋转的行星齿轮机构32。因此,中间齿轮机构30在传递马达2的动力的过程中,将动力减速并传递给输出齿轮机构4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两种太阳齿轮和行星齿轮,被两级减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齿轮机构30,能够实现大减速比。
(输出齿轮机构)
输出齿轮机构40具有输出轴44、凸缘部45、齿轮组43、螺旋弹簧(弹性部件)46、一对球轴承49A、49B。凸缘部45、齿轮组43和螺旋弹簧46从轴向一侧朝向另一侧依次配置。凸缘部45固定在输出轴44上。螺旋弹簧46将齿轮组43向凸缘部45侧按压。
输出轴44沿着输出轴线J4延伸。输出轴44具有位于轴向一侧的第1端部44a和位于轴向另一侧的第2端部44b。输出轴44的两端部(第1端部44a以及第2端部44b)分别被球轴承49A、49B支承为能够绕输出轴线J4旋转。一对球轴承49A、49B保持在框架10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球轴承49A、49B中的支承第1端部44a的一方称为第1球轴承49A,将支承第2端部44b的另一方称为第2球轴承49B。
在输出轴44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45。凸缘部45与输出轴44一起绕输出轴线J4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44和凸缘部45是一个部件。但是,输出轴44和凸缘部45只要相互固定即可,也可以是不同的部件。
凸缘部45位于齿轮组43的轴向一侧。凸缘部45是以输出轴线J4为中心的圆形。凸缘部45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第1对置面45a和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第2对置面45f。
第1对置面45a是与输出轴线J4垂直的平坦面。第1对置面45a在轴向上与第1球轴承49A对置。第1对置面45a与第1球轴承49A的内圈接触。
图3是将输出齿轮机构40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第2对置面45f在轴向上与齿轮组43对置。在第2对置面45f上设置有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1山部45b。
第1山部45b具有第1顶面部45ba和位于第1顶面部45ba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1倾斜侧部45bb。第1顶面部45ba是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状。第1倾斜侧部45bb随着从第1顶面部45ba沿周向离开而向轴向一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倾斜侧部45bb相对于轴向以45°倾斜。
在沿周向排列的第1山部45b彼此之间设置有第1谷部45c。第1谷部45c是第1山部45b彼此间的空间。第1谷部45c具有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第1底面部45ca。凸缘部45的第2对置面45f是沿周向交替排列有第1顶面部45ba、第1倾斜侧部45bb、第1底面部45ca以及第1倾斜侧部45bb的波状的面。
如图2所示,齿轮组43具有一对齿轮(主齿轮41以及子齿轮42)。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是相互独立的部件。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沿轴向排列。子齿轮42的齿数比主齿轮41多。即,齿轮组43具有一方的齿数比另一方的齿数多的一对齿轮(主齿轮41以及子齿轮42)。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分别与中间齿轮39啮合。即,齿轮组43与中间齿轮39啮合。中间齿轮39向齿轮组43传递动力。
在主齿轮41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41h,在子齿轮42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42h。主齿轮41以及子齿轮42的贯通孔41h、42h是直径大致相等的圆形。在主齿轮41的贯通孔41h以及子齿轮42的贯通孔42h中贯穿插入有输出轴44。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的贯通孔41h、42h的直径比输出轴44的贯穿插入贯通孔41h、42h的部分的外径稍大。因此,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能够相对于输出轴44沿旋转方向和轴向移动。即,齿轮组43可沿旋转方向和轴向移动地支承在输出轴44上。另外,主齿轮41和子齿轮42能够相互相对旋转。
主齿轮41位于子齿轮42的轴向一侧。主齿轮41的齿宽(沿着齿的轴向的尺寸)比子齿轮42大。
主齿轮41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第3对置面41a和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第4对置面41f。第3对置面41a在轴向上与凸缘部45对置并接触。另一方面,第4对置面41f在轴向上与子齿轮42对置并接触。
如图3所示,在主齿轮41的第3对置面41a上设置有与凸缘部45的第2对置面45f同样的沿周向延伸的波状的面。即,在第3对置面41a上设置有向轴向一侧突出并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2山部41b。
第2山部41b具有第2顶面部41ba和位于第2顶面部41ba的周向两侧的一对第2倾斜侧部41bb。第2顶面部41ba是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状。第2倾斜侧部41bb随着从第2顶面部41ba沿周向离开而向轴向另一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倾斜侧部41bb相对于轴向以45°倾斜。在沿周向排列的第2山部41b彼此之间设置有第2谷部41c。第2谷部41c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第2底面部41ca。
主齿轮41的第3对置面41a的第2山部41b以及第2谷部41c与凸缘部45的第2对置面45f的第1山部45b以及第1谷部45c啮合。更具体而言,第2山部41b嵌入第1谷部45c,第1山部45b嵌入第2谷部41c。随之,第2倾斜侧部41bb和第1倾斜侧部45bb相互接触。
凸缘部45和齿轮组43的山部45b、41b以及谷部45c、41c在轴向上相互啮合,由此齿轮组43和凸缘部45同步旋转。由此,传递到齿轮组43的动力经由凸缘部45传递到输出轴44。
如上所述,齿轮组43被螺旋弹簧46按压在凸缘部45上。因此,在齿轮组43旋转时,维持山部45b、41b和谷部45c、41c的啮合,齿轮组43的旋转传递到凸缘部45。另一方面,当施加在第1倾斜侧部45bb和第2倾斜侧部41bb之间的反作用力变大而超过一定的值时,第1倾斜侧部45bb和第2倾斜侧部41bb相互滑动,齿轮组43和凸缘部45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
根据本实施方式,凸缘部45以及齿轮组43的山部45b、41b以及谷部45c、41c被螺旋弹簧46按压,作为扭矩限制器发挥功能。作为扭矩限制功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例如可以考虑在输出轴44锁定的状态下驱动马达的情况、从输出轴44侧向齿轮组43侧施加过度的旋转力的情况等。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输出齿轮机构40上作用有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扭矩限制功能切断动力的传递,由此能够抑制在从马达2向中间齿轮机构30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各部上施加过大的负荷,能够抑制各部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相对的第1倾斜侧部45bb和第2倾斜侧部41bb相对于输出轴线J4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45°。通过同时增大这些角度,能够增大在扭矩限制功能中被限制的扭矩的阈值。
如图2所示,子齿轮42位于主齿轮41的轴向另一侧。子齿轮42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第5对置面42a和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第6对置面42f。第5对置面42a在轴向上与主齿轮41对置并接触。另一方面,第6对置面42f在轴向上与螺旋弹簧46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
子齿轮42的第5对置面42a和主齿轮41的第4对置面41f都是与输出轴线J4垂直的平坦面。第4对置面41f和第5对置面42a相互接触,由螺旋弹簧46施加面压。即,子齿轮42和主齿轮41在彼此相对的面上面接触。
图4是示出齿轮组43与中间齿轮39啮合的样子的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齿轮组43的旋转方向T1和中间齿轮的旋转方向T2。在本实施方式中,子齿轮42的齿数仅比主齿轮41的齿数多一个。
主齿轮41与中间齿轮39啮合,随着中间齿轮39的旋转而绕输出轴线J4旋转。此时,主齿轮41在朝向旋转方向T1的齿面上与中间齿轮39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子齿轮42的齿数比主齿轮41的齿数多,所以子齿轮42的转速比主齿轮41的旋转慢。即,中间齿轮39和子齿轮42由于其齿数差而产生转速差。另外,子齿轮42被螺旋弹簧46按压在主齿轮41上,在第4对置面41f与第5对置面42a之间产生摩擦力。并且,由于该摩擦力和旋转差,中间齿轮39在朝向旋转方向T1的相反侧的齿面上与中间齿轮39接触。因此,在中间齿轮39和齿轮组43之间去除了齿隙。即,齿轮组43具有齿隙去除功能。
如图2所示,螺旋弹簧46位于齿轮组43的轴向另一侧。输出轴44穿过螺旋弹簧46的内径部。螺旋弹簧46将齿轮组43向凸缘部45侧按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采用螺旋弹簧作为将齿轮组43向凸缘部45侧按压的弹性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板簧、碟形弹簧等其他弹簧,另外也可以是橡胶、弹性体树脂等。
螺旋弹簧46具有螺旋弹簧主体47和安装在螺旋弹簧主体47的两端部的一对衬套部件48。
衬套部件48具有与螺旋弹簧主体47的内径部嵌合的衬套筒部和从衬套筒部的一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衬套凸缘。一对衬套部件48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一方在衬套凸缘中与子齿轮42的第6对置面42f接触。另外,一对衬套部件48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的另一方在衬套凸缘中与第2球轴承49B的内圈接触。
螺旋弹簧46在压缩螺旋弹簧主体47的状态下被夹入齿轮组43与第2球轴承49B的内圈之间。由此,将齿轮组43向轴向一侧按压,且将第2球轴承49B的内圈向轴向另一侧按压。
螺旋弹簧46将主齿轮41以及凸缘部45的山部41b、45b按压在谷部41c、45c上,并且对主齿轮41与子齿轮42之间施加面压。即,螺旋弹簧46的压缩力用于扭矩限制功能和齿隙去除功能。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一个螺旋弹簧46,能够得到扭矩限制功能以及齿隙去除功能,能够抑制部件数量而实现成本削减,并且能够实现齿轮装置5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螺旋弹簧46将输出轴44相对于框架10向轴向的一侧按压。因此,螺旋弹簧46能够去除输出轴44的轴向的松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44的两端部由第1球轴承49A以及第2球轴承49B支承。另外,螺旋弹簧46经由齿轮组43将第1球轴承49A的内圈向轴向一侧按压。螺旋弹簧46将第2球轴承49B的内圈向轴向另一侧按压。即,螺旋弹簧46将一对球轴承49A、49B的内圈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按压而施加预压,使球轴承49A、49B实现顺畅的旋转。
<框架>
如图1所示,框架10具有第1框架部件11和第2框架部件12。第1框架部件11和第2框架部件12例如通过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成型。第1框架部件11和第2框架部件12固定在马达主体2a上。第1框架部件11相对于马达2位于轴向一侧。另一方面,第2框架部件12相对于马达2位于轴向另一侧。
第1框架部件11具有马达支承部11a、中间齿轮机构支承部11b、第1输出轴支承部11c和固定部13。
马达支承部11a是覆盖马达主体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圆盘状。在马达支承部11a与马达主体2a的边界部设置有焊接部9。由此,第1框架部件11在焊接部9被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上。更具体而言,第1框架部件11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中间齿轮机构支承部11b位于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一侧。中间齿轮机构支承部11b具有筒部11ba和位于筒部11b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底部11bb。
筒部11ba在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支承部11a连接。筒部11ba从中间轴线J3的径向外侧包围中间齿轮39。在筒部11ba上设置有切口部11bc。切口部11bc位于中间齿轮39与齿轮组43啮合的部分。
如图2所示,在底部11bb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底面设置有保持孔11bd。中间齿轮机构30的第2主轴34cc插入到保持孔11bd中。由此,中间齿轮机构支承部11b支承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第1输出轴支承部11c保持输出齿轮机构40的第1球轴承49A。第1输出轴支承部11c经由第1球轴承49A支承输出轴44。第1输出轴支承部11c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第1球轴承49A的外圈的包围筒部11ca、和从包围筒部11ca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顶板部11cb。在顶板部11cb上设置有供输出轴4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11cc。输出轴44在通过贯穿插入孔11cc的前端与外部装置(省略图示)连接。
如图1所示,固定部13是沿着X-Z平面延伸的板状。固定部13与马达支承部11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相连。另外,固定部13与中间齿轮机构支承部11b的筒部11ba的外周面相连。在固定部13上设置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两个固定孔13a。两个固定孔13a沿着输出轴线J4的径向排列。在两个固定孔13a中插入有用于将齿轮传动马达1固定在外部部件(省略图示)上的固定螺钉。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框架部件11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固定部13,并且支承向外部装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44的输出端44p。即,第1框架部件11在单个部件中支承输出轴44,并且固定在外部部件上。因此,能够提高输出轴44的输出端44p相对于外部部件的位置精度,能够有效地向外部装置传递马达2的动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框架部件11固定在马达主体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驱动齿轮机构20,支承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输出轴44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即,第1框架部件11能够通过单个部件从轴向另一侧支承齿轮传动马达1的各轴,能够高精度地保持齿轮的轴间距离,能够提高齿轮的旋转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轴线J1、驱动轴线J2、中间轴线J3以及输出轴线J4从轴向观察排列成直线状。即,齿轮传动马达1的各轴沿一个方向排列配置,能够提供使Y轴方向的尺寸小型化的齿轮传动马达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搭载在智能手机那样的薄型微机中的齿轮传动马达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框架部件11固定在马达主体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作为输出轴44的输出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即,第1框架部件11能够通过单个部件从轴向一侧支承齿轮传动马达1的各轴,能够高精度地保持齿轮的轴间距离,能够提高齿轮的旋转效率。
第2框架部件12具有齿轮箱12a、第2输出轴支承部12c和一对梁部14。
齿轮箱12a是覆盖马达主体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驱动齿轮机构20、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圆盘状。齿轮箱12a具有与轴向垂直的袋型的板部12aa和从板部12aa的外缘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壁部12ab。板部12aa以及外壁部12ab覆盖小齿轮2c、驱动齿轮机构20以及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在齿轮箱12a与马达主体2a的边界部设置有焊接部9。由此,第2框架部件12在焊接部9被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上。更具体而言,第2框架部件12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另外,如图3所示,齿轮箱12a位于驱动齿轮机构20以及中间齿轮机构30的轴向另一侧。在板部12aa的朝向轴向一侧的底面上设置有驱动轴15和中间轴16。驱动轴15以驱动轴线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驱动轴15将驱动齿轮机构20的二级齿轮部件23支承为可旋转。同样地,中间轴16以中间轴线J3为中心沿轴向延伸。中间轴16将中间齿轮机构30的副齿轮31支承为可旋转。
第2输出轴支承部12c保持输出齿轮机构40的第2球轴承49B。第2输出轴支承部12c经由第2球轴承49B支承输出轴44。第2输出轴支承部12c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第2球轴承49B的外圈的包围筒部12ca、和从包围筒部12ca的上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顶板部12cb。
如图1所示,梁部14从齿轮箱12a的外壁部12ab向轴向一侧延伸。梁部14位于马达主体2a与行星齿轮机构32之间。在梁部1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第1框架部件11的边界部设置有焊接部9。由此,梁部14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被焊接固定在第1框架部件11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框架部件11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上。因此,第1框架部件11和马达主体2a被牢固地固定,各轴相对于马达2的稳定性提高,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同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框架部件12焊接固定在马达主体2a上。因此,能够提高马达2的动力的传递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框架部件11和第2框架部件12经由梁部14相互焊接接合。因此,能够抑制各轴的轴向两端部彼此相互错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框架部件12具有梁部14,但第1框架部件11也可以具有梁部14。即,只要第1框架部件11和第2框架部件12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沿轴向向另一方侧延伸并焊接固定在另一方侧的梁部14即可。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Claims (13)

1.一种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装置具有:
输出轴,其沿着输出轴线延伸;
齿轮组,其以能够向旋转方向和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输出轴;
凸缘部,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位于所述齿轮组的轴向一侧;
弹性部件,其位于所述齿轮组的轴向另一侧;以及
中间齿轮,其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中间轴线为中心旋转,与所述齿轮组啮合,传递动力,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齿轮组相互对置的面上分别设置有在轴向上啮合的山部和谷部,
所述齿轮组具有在轴向上排列并且一方的齿数比另一方的齿数多的一对齿轮,
一对所述齿轮能够相互相对旋转并且在相互面对的面上面接触,
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山部按压在谷部上并且对一对所述齿轮之间施加面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的两端部分别由球轴承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将一对所述球轴承的内圈向相互分开的方向按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装置具有:
中间齿轮机构,其具有绕所述中间轴线旋转的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包含所述中间齿轮;以及
驱动齿轮机构,其具有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驱动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多个齿轮,该驱动齿轮机构向所述中间齿轮机构传递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齿轮机构具有绕所述中间轴线旋转的行星齿轮机构。
6.一种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传动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4所述的齿轮装置;以及
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从所述马达主体延伸并且以与所述输出轴线平行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以及固定在所述马达轴上并且向所述驱动齿轮机构传递动力的小齿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轴线、所述驱动轴线、所述中间轴线以及所述输出轴线在从轴向观察时呈直线状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传动马达具有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的第1框架部件,
所述第1框架部件具有用于固定于外部部件的固定部并且支承向外部装置传递动力的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框架部件固定于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中间齿轮机构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支承作为所述输出轴的输出端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框架部件焊接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传动马达具有第2框架部件,
所述第2框架部件固定于所述马达主体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驱动齿轮机构,支承所述中间齿轮机构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支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框架部件焊接固定在所述马达主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齿轮传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框架部件和所述第2框架部件中的任意一方具有梁部,该梁部沿着轴向向另一方侧延伸并且焊接固定在另一方侧上。
CN202021536714.1U 2019-07-30 2020-07-29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Active CN2132709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0036A JP7285723B2 (ja) 2019-07-30 2019-07-30 ギヤ装置およびギヤドモータ
JP2019-140036 2019-07-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0922U true CN213270922U (zh) 2021-05-25

Family

ID=74574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36714.1U Active CN213270922U (zh) 2019-07-30 2020-07-29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85723B2 (zh)
CN (1) CN21327092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3046U (zh) * 1981-04-06 1982-10-14
DE19616503C2 (de) * 1995-05-10 2003-08-28 Volkswagen Ag Getriebezahnrad mit magnetischer Zahnscheibe
JPH10127011A (ja) * 1996-10-17 1998-05-15 Canon Inc モータ駆動装置
JP4891600B2 (ja) * 2005-12-02 2012-03-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ギヤド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JP2011179607A (ja) * 2010-03-02 2011-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ギアドモータ
JP5403704B2 (ja) * 2011-10-20 2014-01-29 株式会社ツバキエマソン ローバックラッシュギア機構及び装置
JP6738987B2 (ja) * 2015-06-30 2020-08-12 アダマンド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及び該クラッチ装置を用いた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689128B2 (ja) * 2016-04-26 202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走行用のモータ動力伝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1468A (ja) 2021-02-18
JP7285723B2 (ja)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203295A1 (ja) 軸受ホルダー、軸受機構および波動歯車装置
US9523421B2 (en) Strain wave gearing
JP2017203546A (ja) 駆動装置
KR200450505Y1 (ko) 감속기
KR101644955B1 (ko) 휨맞물림식 기어장치
JP6727034B2 (ja) 歯車減速機
CN109114173B (zh) 具动力源的减速装置
KR101922557B1 (ko) 통합구동장치
CN107850188B (zh) 行星辊驱动型内接式行星齿轮减速装置
KR102542803B1 (ko) 감속기
CN213270922U (zh) 齿轮装置以及齿轮传动马达
CN108351015B (zh) 运动控制装置
US20160305508A1 (en) Speed reducer
JP7105557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096343A (ja) 撓み噛合い式歯車装置
CN212935704U (zh) 齿轮传动马达
JP2016008633A (ja) 内接歯車式の減速機
JP2018109436A (ja) カム装置、及び、カム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3270948U (zh) 齿轮马达
CN111946796A (zh) 一种多级齿轮传动的谐波减速器及机器人
KR20200119585A (ko) 감속기
CN213176710U (zh) 齿轮马达
CN111226059B (zh) 摩擦摆线驱动器
JP6729063B2 (ja) 遊星歯車機構
WO2017199941A1 (ja) トラクション減速機および電動機付き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