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62730U -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62730U
CN213262730U CN202021804332.2U CN202021804332U CN213262730U CN 213262730 U CN213262730 U CN 213262730U CN 202021804332 U CN202021804332 U CN 202021804332U CN 213262730 U CN213262730 U CN 2132627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trigger
bottom plate
scoote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43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磊
李宇杰
范伟
孙浩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baihe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elta Robo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elta Robot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elta Robot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43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627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627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627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组件及代步车,该座椅组件包括底板、坐垫和检测件,坐垫为柔性结构,坐垫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底板上且供用户乘坐,检测件设置在底板上且用于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坐垫向底板的方向发生的形变能够触发检测件。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坐垫上落座,坐垫向底板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检测件被触发,检测件被触发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能够被通电,用户可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实现代步车的行走;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无法对检测件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Description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行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代步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代步车(例如电动轮椅等)通常包括行走机构和座椅组件,座椅组件设置在行走机构上且供用户乘坐,通常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座椅组件上坐稳后,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从而实现代步车的行走。
但是,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用户可能会出现误触操作杆的情况,操作杆被触碰会导致车辆突然启动,易于导致车辆侧翻而摔伤用户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保证用户使用安全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座椅组件,用于代步车,所述座椅组件包括:
底板;
坐垫,所述坐垫为柔性结构,所述坐垫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供用户乘坐;
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坐垫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发生的形变能够触发所述检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当座椅组件用于代步车时,座椅组件设置在代步车的行走机构上,坐垫和检测件分别设置在底板上,检测件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坐垫上落座,坐垫向底板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检测件被触发,检测件被触发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能够被通电,用户可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实现代步车的行走;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无法对检测件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组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分别与所述坐垫和所述底板配合,所述触发件用于触发所述检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包括:
弹性部,部分所述弹性部收容在所述坐垫的收容孔内;
触发部,所述触发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所述触发部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检测件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为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褶皱区域,所述褶皱区域沿所述筒状结构的周向设置,所述褶皱区域设置在所述收容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区域,所述限位区域与所述底板的通孔配合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坐垫的一侧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触发部为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筒状结构的内部,所述杆状结构的另一端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向靠近所述检测件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件上设有触发通道,所述触发通道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杆状结构的所述另一端能够进入所述触发通道,以触发所述检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坐垫上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椅架,所述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代步车的行走机构,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椅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
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为根据如上所述的座椅组件;
行走机构,所述座椅组件的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座椅组件设置在代步车的行走机构上,坐垫和检测件分别设置在底板上,检测件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坐垫上落座,坐垫向底板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检测件被触发,检测件被触发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能够被通电,用户可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实现代步车的行走;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无法对检测件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座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座椅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座椅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座椅组件的A-A部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座椅组件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座椅组件的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所示的座椅组件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座椅组件;
10为坐垫;
11为收容孔,12为第一连接件;
20为底板;
21为通孔,22为第二连接件;
30为检测件;
31为触发通道;
40为触发件;
41为弹性部,411为褶皱区域,412为限位区域,42为触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座椅组件100,用于代步车,座椅组件100包括底板20、坐垫10和检测件30,坐垫10为柔性结构,坐垫1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底板20上且供用户乘坐,检测件30设置在底板20上且用于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的形变能够触发检测件30。
具体地,当座椅组件100用于代步车时,座椅组件100设置在代步车的行走机构上,坐垫10和检测件30分别设置在底板20上,检测件30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坐垫10上落座,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检测件30被触发,检测件30被触发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能够被通电,用户可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实现代步车的行走;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10无法对检测件30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坐垫10为柔性结构,其材料可以为海绵、乳胶等,在此,对于坐垫10的具体材质本实用新型不再进行限定。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5所示,座椅组件100还包括触发件40,触发件40分别与坐垫10和底板20配合,触发件40用于触发检测件30。具体地,触发件40设置在检测件30和坐垫10之间,其中,当用户落在坐垫10上,弹性结构的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在坐垫10发生弹性形变时,坐垫10带动触发件40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运动,当触发件40满足检测件30的触发条件时,检测件30被触发,表明此时用户已经就座于代步车上,行走机构处于通电状态,用户可通过操控操作杆对代步车的行走进行操作;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10未发生弹性形变或所发生的弹性形变无法驱动触发件40对检测件30进行触发时,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检测件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触发件40的数量与检测件30的数量一致,当检测件30的数量为多个时,各检测件30在坐垫10用于用户乘坐的区域间隔设置,提高了对用户是否落座检测的精度,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安全。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触发件40包括弹性部41和触发部42,部分弹性部41收容在坐垫10的收容孔11内,触发部42连接于弹性部41,触发部42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检测件30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弹性部41与触发部42连接,弹性部41的部分本体进入到坐垫10的收容孔11内,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带动弹性部41同步向靠近底板20的方向移动,弹性部4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触发部42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当触发部42满足检测件30的触发条件后,检测件30被触发,表明此时用户已经就座于代步车上,行走机构处于通电状态,用户可通过操控操作杆对代步车的行走进行操作;当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10未发生弹性形变或所发生的弹性形变无法通过弹性部41驱动触发部42对检测件30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需要理解的是,当用户对代步车使用完毕后,用户离开坐垫10,坐垫10的弹性形变恢复,弹性部41带动触发部42向远离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触发部42对检测件30的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再次进入断电状态,进而避免出现对操作杆误触而导致车辆行走的情况,使得用户的使用安全得到了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收容孔11的开口朝向底板20,弹性部41的部分本体插接在收容孔11内,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被挤压(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部41同步被挤压,弹性部41被挤压时能够驱动触发部42移动,进而实现对检测件30的触发。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弹性部41为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褶皱区域411,褶皱区域411沿筒状结构的周向设置,褶皱区域411设置在收容孔11内。具体地,弹性部41的褶皱区域411设置在收容孔11内,筒状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检测件30,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时,收容孔11的内底面抵靠在弹性部41上且驱动弹性部41带动触发部42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此时褶皱区域411处于被压缩状态,触发件40对检测件30触发,当用户离开坐垫10时,坐垫10和弹性部41分别复位,褶皱区域411被展开,从而使得触发部42解除对检测件30的触发。通过设置褶皱区域411,从而保证了弹性部41发生弹性形变时的方向性,使得触发部42的运动轨迹得到了保证,另外,通过设置褶皱区域411,保证了弹性部41的复位性能,从而有效保证了触发部42对检测件30解除触发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褶皱区域411包括至少一圈折弯结构,该折弯结构沿筒状结构的长度方向折弯,并且折弯结构沿筒状结构的周向设置,通过设置折弯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弹性部41发生弹性形变时的方向性,同时也提高了弹性部41恢复弹性形变的性能。
另外,收容孔11的直径大于褶皱区域411的直径,从而避免了收容孔11的孔壁对褶皱区域411产生摩擦,从而保证了弹性部41有效发生形变及复位。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区域412,限位区域412与底板20的通孔21配合设置。具体地,限位区域412形成在筒状结构的侧壁上,限位区域412包括挡圈结构,该挡圈结构与褶皱区域411的折弯结构间隔设置,通孔21的形状为阶梯结构且与限位区域412相适配,其中,阶梯孔的小孔段靠近坐垫10设置,阶梯孔的大孔段远离坐垫10设置,当触发件40与底板20配合时,利用外力将挡圈发生形变,使得挡圈穿过小孔孔段而进入大孔段,挡圈进入大孔段后解除外力,挡圈恢复弹性形变且与大孔段配合,筒状结构位于折弯结构和挡圈结构之间的区域设置在小孔段内,利用折弯结构和挡圈结构,实现了弹性部41与底板20的固定,当坐垫10与底板20固定时,收容孔11套装在褶皱区域411的外侧。
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时,收容孔11的内底面抵靠在弹性部41上且驱动弹性部41带动触发部42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限位部对底板20的限位,避免弹性部41相对底板20移动,此时褶皱区域411处于被压缩状态,触发件40对检测件30触发,当用户离开坐垫10时,坐垫10和弹性部41分别复位,褶皱区域411被展开,从而使得触发部42解除对检测件30的触发。利用底板20对弹性部41的限位,坐垫10对弹性部41的驱动,从而实现了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保证了触发部42对检测件30的触发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检测件30设置在底板20远离坐垫10的一侧与通孔21对应设置,触发部42为杆状结构,杆状结构的一端连接在筒状结构的内部,杆状结构的另一端能够穿过通孔21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运动。具体地,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时,收容孔11的内底面抵靠在弹性部41上且驱动弹性部41带动触发部42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限位部对底板20的限位,随着坐垫10以及弹性部41的移动,杆状结构的另一端凸出于筒状的开口,并且经过底板20的通孔21向检测件30的位置移动,直至检测件30被触发。当用户离开坐垫10时,坐垫10和弹性部41分别复位,褶皱区域411被展开,杆状结构的触发部42缩回至筒状结构的内部,从而解除了对检测件30的触发。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检测件30上设有触发通道31,触发通道31与通孔21对应设置,杆状结构的另一端能够进入触发通道31,以触发检测件30。具体地,检测件30设置底板20远离坐垫10的一侧上,触发件40穿设于底板20的通孔21上,并且触发件40的弹性部41的褶皱区域411收容在坐垫10的收容孔11内,当用户落座在坐垫10上时,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时,收容孔11的内底面抵靠在弹性部41上且驱动弹性部41带动触发部42向靠近检测件30的方向移动,限位部对底板20的限位,随着坐垫10以及弹性部41的移动,杆状结构的另一端凸出于筒状的开口,并且经过底板20的通孔21进入到检测件30的触发通道31,从而实现对检测件30的触发;当用户离开坐垫10时,坐垫10和弹性部41分别复位,褶皱区域411被展开,杆状结构离开触发通道31缩回至筒状结构的内部,从而解除了对检测件30的触发。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件30可以是压力传感器,触发通道31可以是U型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坐垫10上设有第一连接件12,底板20上设有第二连接件22,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22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2设置在坐垫10朝向底板20的侧面上,第二连接件22设置在底板20朝向坐垫10的侧面上,当坐垫10与底板20配合时,将坐垫10靠近底板20设置,使得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配合即可,当需要将底板20与坐垫10分离时,解除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配合关系即可。通过将坐垫10与底板20设置为可分离式结构,从而实现了坐垫10的可更换操作,进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件12为第一魔术贴,第二连接件22为第二魔术贴,利用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之间的粘接,从而实现了坐垫10与底板20之前的配合,通过解除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之间的粘接,从而实现了坐垫10与底板20的分离,魔术贴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进一步地,座椅组件100还包括椅架(未示出),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底板20设置在椅架上。具体地,当座椅组件100用于代步车时,椅架设置在代步车的行走机构上,底板20设置在椅架上,检测件30和坐垫10分别设置在底板20上,检测件30还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电连接。通过设置椅架,从而实现了对底板20以及坐垫10的支撑,从而保证了对用户的支撑强度,保证了用户乘坐的稳定性。
另外,椅架与行走机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当对代步车进行收纳或运输时,可将座椅组件100与行走机构分离,从而提高了收纳或运输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代步车,代步车包括座椅组件100和行走机构,座椅组件100为根据如上的座椅组件100,座椅组件100的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行走机构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座椅组件100设置在代步车的行走机构上,坐垫10和检测件30分别设置在底板20上,检测件30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在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在坐垫10上落座,坐垫10向底板20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检测件30被触发,检测件30被触发后,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能够被通电,用户可通过操控行走机构的操作杆实现代步车的行走;大用户未落座或未坐稳时,坐垫10无法对检测件30进行触发,此时代步车的行走机构处于断电状态,即使用户误触行走机构的操作杆状态下,行走机构也无法驱动代步车的行走,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代步车的安全。
另外,上述代步车为电动轮椅等,该代步车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座椅组件,用于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包括:
底板;
坐垫,所述坐垫为柔性结构,所述坐垫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供用户乘坐;
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的行走机构连接,所述坐垫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发生的形变能够触发所述检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分别与所述坐垫和所述底板配合,所述触发件用于触发所述检测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包括:
弹性部,部分所述弹性部收容在所述坐垫的收容孔内;
触发部,所述触发部连接于所述弹性部,所述触发部能够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检测件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褶皱区域,所述褶皱区域沿所述筒状结构的周向设置,所述褶皱区域设置在所述收容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结构的侧壁上还设有限位区域,所述限位区域与所述底板的通孔配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坐垫的一侧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触发部为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筒状结构的内部,所述杆状结构的另一端能够穿过所述通孔向靠近所述检测件的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件上设有触发通道,所述触发通道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所述杆状结构的所述另一端能够进入所述触发通道,以触发所述检测件。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上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椅架,所述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代步车的行走机构,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椅架上。
10.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
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组件;
行走机构,所述座椅组件的椅架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行走机构上。
CN202021804332.2U 2020-08-25 2020-08-25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Active CN2132627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332.2U CN21326273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4332.2U CN21326273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62730U true CN213262730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6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4332.2U Active CN213262730U (zh) 2020-08-25 2020-08-25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627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7952B2 (en) Baby carriage and lower leg rest device thereof
JP3738694B2 (ja) 可動型ケース
CN213262730U (zh) 座椅组件及代步车
EP3721849B1 (en) Aid device
US20180009335A1 (en) Device capable of detecting a bearing force
CN111874148A (zh) 折叠结构、折叠设备和折叠车
JP5087128B2 (ja) ペダルガイドシステム装置
WO2016195923A1 (en) Seat belt buckle release assist device
JP6115486B2 (ja) 移動体
KR100768645B1 (ko) 보행보조기의 주차 브레이크장치
JP2015156895A (ja) 歩行補助車
JP2016010534A (ja) 手押し車
CN208963013U (zh) 车载导盲系统和车辆
US9483070B2 (en) Pedal guide system device
CN220632527U (zh) 新型收折四轮车
CN210912692U (zh) 指纹碟刹锁
CN201102490Y (zh) 可移动式汽车坐椅靠垫
JP200425607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CN112009417A (zh)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CN213229000U (zh) 一种平衡车踏板、上壳及其平衡车
CN220243053U (zh) 一种座椅头枕的双向解锁按钮
JP3557704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ショルダーアンカー装置
CN213229001U (zh) 一种平衡车踏板、上壳及其平衡车
JP2001327355A (ja) キャスター付椅子のロック機構
CN215398174U (zh) 一种加速踏板辅助机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89 building 01, South 30, dongxindu east station, Qinghe Xisanqi,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9 building 01, South 30, dongxindu east station, Qinghe Xisanqi,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ELTA-ROBOTIC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1

Address after: 239400 No. 116, qicang Road, Mingguang Industrial Park,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baihe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9 building 01, South 30, dongxindu east station, Qinghe Xisanqi,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Wujia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