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50442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50442U
CN213250442U CN202020840448.5U CN202020840448U CN213250442U CN 213250442 U CN213250442 U CN 213250442U CN 202020840448 U CN202020840448 U CN 202020840448U CN 213250442 U CN213250442 U CN 213250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n
sheet
absorbent article
apertures
aper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404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泷野俊介
郭晓彤
吴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08404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50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50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50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课题在于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一种吸收性物品(1),其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具有具备吸收性芯(11)的吸收性主体(10)和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2),腰身部(2)具有具备肌肤侧开孔(40a)的肌肤侧片(2a)和设于比肌肤侧片(2a)靠非肌肤侧的位置且具备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非肌肤侧片(2b),其中,在伸长状态下,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吸收性物品,已知一次性尿布等。在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提高腰身处的透气性,有时在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片材设有开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87652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中,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片材由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构成,并且,以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方式设有开孔。然而,若设置许多这样的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开孔,则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上提时)腰身部有可能会破损。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的实用新型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具备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和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所述腰身部具有:肌肤侧片,其具备肌肤侧开孔;以及非肌肤侧片,其设于比所述肌肤侧片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备非肌肤侧开孔,其中,在伸长状态下,具备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不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对于包括具备开孔的肌肤侧片和具备开孔的非肌肤侧片的腰身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由本说明书和所附附图的记载得以明确。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肌肤侧片包括多个所述肌肤侧开孔,所述非肌肤侧片包括多个所述非肌肤侧开孔,在伸长状态下,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对于包括具备多个开孔的肌肤侧片和具备多个开孔的非肌肤侧片的腰身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各所述肌肤侧开孔的形状与各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形状分别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肌肤侧开孔的形状和非肌肤侧开孔的形状不同,从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纵向与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多个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不同,从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降低。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肌肤侧开孔区域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非肌肤侧开孔区域彼此不重叠的区域,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肌肤侧开孔区域与非肌肤侧开孔区域不同,从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多个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不同,从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重叠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设置于腰身部的局部。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肌肤侧片包括设于所述肌肤侧开孔的缘部且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突出部,所述非肌肤侧片包括设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缘部且朝向肌肤侧突出的非肌肤侧突出部,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突出部与所述非肌肤侧突出部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肌肤侧片与非肌肤侧片之间,形成由突出部彼此间相向地抵接而形成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柔软性(缓冲性能)。另外,肌肤侧突出部朝向非肌肤侧片侧,非肌肤侧突出部朝向肌肤侧片侧。由此,能够使吸收性物品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重叠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所述肌肤侧开孔的面积或者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面积的比例为30%以上且为70%以下。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由开孔贯通肌肤侧片和非肌肤侧片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肌肤侧开孔的面积或者非肌肤侧开孔的面积成为所期望的比例。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柔软性(缓冲性能),同时提高腰身部的强度。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在所述纵向上的端部,在所述肌肤侧片与所述非肌肤侧片中的至少一者未形成折回部分。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构成腰身部的上端部的材料的层减少。由此,能够抑制阻碍透气性的情况。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非肌肤侧片形成有以所述纵向上的端为起点向肌肤侧折回的折回部,所述折回部具备折回侧开孔,所述折回侧开孔具备在所述折回侧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折回侧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腰身部的上端部形成有其他层。由此,能够提高将吸收性物品上提时的材料强度。另外,在折回部形成有开孔。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并且,在折回部形成有由于设有突出部而形成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并且使吸收性物品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包括其他片构件,该其他片构件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纵向上的端重叠的区域,所述其他片构件具备其他片侧开孔,所述其他片侧开孔具备在所述其他片侧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其他片侧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主体的端头被其他片构件覆盖。由此,能够抑制吸收性主体的端头与穿着者的肌肤直接接触,能够使穿着时的腰身的肌肤触感良好。另外,在其他片构件形成有开孔。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并且,在其他片构件形成有由于设有突出部而形成的空间,该突出部朝向非肌肤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并且使吸收性物品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或者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配置,所述肌肤侧片或者所述非肌肤侧片具备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比所述预定的节距长的非开孔区域,所述非开孔区域相对于所述纵向或者所述横向倾斜地形成。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未形成开孔的非开孔区域沿倾斜方向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上提时或者扩展时)的强度。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对于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或者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而言,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所述纵向上的端部侧的区域小于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与所述纵向上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形成开孔的比例越靠腰身部的上部越小。由此,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在穿着时(上提时或者扩展时)的强度。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所述肌肤侧片在伸长状态下以凹凸形状形成。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利用凹凸形状在与肌肤之间形成空间。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的透气性。
作为该吸收性物品,期望的是,自肌肤侧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至少一个所述肌肤侧开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在利用凹凸形状在与肌肤之间形成的空间配置有开孔。由此,能够提高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的透气性。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吸收性物品的腰身部设置许多开孔,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而得到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在图2的概略俯视图中示出多个开孔40的图。
图5是从非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而得到的概略俯视图。
图6A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1例的说明图。图6B是图6A的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放大图。
图7A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2例的说明图。图7B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3例的说明图。图7C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4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非开孔区域倾斜设置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9A是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的概略剖视图。图9B是沿厚度方向观察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而得到的概略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形成为凹凸形状的肌肤侧片2a的例子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2:腰身部,2a:肌肤侧片,2b:非肌肤侧片,3:折回部,6:接合部,10:吸收性主体,11:吸收性芯,11c:缩颈部,20:腹侧腰身部,20et:腹侧上端,23:弹性构件,30:背侧腰身部,30et:背侧上端,33:弹性构件,40:开孔,40a:肌肤侧开孔,40b:非肌肤侧开孔,45:开孔区域,45a:肌肤侧开孔区域,45b: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6:非开孔区域,50:突出部,50a:肌肤侧突出部,50b:非肌肤侧突出部,80:压缩部,81:凹部,82:凸部,BH:腰身开口部,LH:腿围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尿布1的基本结构>
图1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从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而得到的概略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是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后述的开孔40的图。
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说明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以下,也称为“尿布1”)的基本的结构。在此,上述“展开”状态是指,将尿布1的横向上的腹侧部(后述的腹侧腰身部20)的两端部与背侧部(后述的背侧腰身部30)的两端部的接合解开,使腹侧部与背侧部分离,并且,将尿布1沿其长度方向打开,从而将尿布1在平面上展开的状态。另外,“伸长状态”是指使产品(尿布1)伸长至没有褶皱的状态,具体而言,是指伸长至构成尿布1的各构件(例如,后述的腰身部2等)的尺寸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相一致或者与该构件单体的尺寸相近的长度为止的状态。
该尿布1在图1的短裤型状态下具有作为互为正交的三个方向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而且,在以下,也将该短裤型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分别称为“腰身开口侧”和“下裆侧”,另外,也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分别称为“腹侧”和“背侧”。
另一方面,在图2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尿布1具有互为正交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而且,在以下,也将该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称为“腹侧”和“背侧”。另外,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上述宽度方向是与短裤型状态下的上述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以下,也将宽度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长度方向是沿着短裤型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的方向。另外,将与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和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穿着对象者的肌肤抵接的那一侧设为“肌肤侧”,将其相反侧设为“非肌肤侧”。
尿布1具有吸收性主体10和腰身部2。
·吸收性主体10
吸收性主体10是具有吸收尿等排泄物的功能的部位。如图2所示,吸收性主体10形成为俯视长方形形状。另外,吸收性主体10使其长度方向沿着尿布1的上下方向,同时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吸收性主体10具有吸收性芯11。
吸收性芯11是具有液体吸收性的部位。吸收性芯11是将浆粕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成形为预定形状而成的,在其内部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谓SAP)等。如图2所示,吸收性芯11形成为俯视大致沙漏形状。另外,吸收性芯11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凹陷的缩颈部11c。即,吸收性芯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具有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吸收性芯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小的缩颈部11c。
虽未图示,但吸收性主体10除了吸收性芯11之外还具有芯包覆片、顶片以及背膜。芯包覆片是包覆吸收性芯11的外周面的透液性的片构件。作为芯包覆片,能够使用棉纸、无纺布等。顶片是配置于吸收性芯11(芯包覆片)的厚度方向上的肌肤侧面,在穿着尿布1时与穿着者的肌肤抵接的透液性的片构件。顶片例如由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形成。背膜是配置于吸收性芯11(芯包覆片)的厚度方向上的非肌肤侧面的不透液性且透湿性的片构件,例如由树脂膜形成。通过设有背膜,抑制被吸收性主体10吸收的尿等水分向穿着者的衣服侧移动(渗透)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在吸收性主体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设有未图示的防漏壁。
·腰身部2
腰身部2构成尿布1的外装,是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部位。腰身部2有时被称为“外装体2”。腰身部2位于吸收性主体10的非肌肤侧。如图1和图2所示,腰身部2具有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
腹侧腰身部20是在穿着尿布1时位于穿着者的腹侧的部分,在图2中,位于比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CL靠腹侧(前侧)的位置。背侧腰身部30是在穿着尿布1时位于穿着者的背侧的部分,在图2中,位于比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CL靠背侧(后侧)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图2那样,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由彼此独立的构件构成。但是,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也可以一体地构成。
图1所示的短裤型形状的尿布1如以下这样形成。首先,自图2的展开状态起,以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CL为弯折位置,将吸收性主体10和腰身部2对折。然后,在该对折的状态下彼此相对的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利用使用熔接等接合手段形成的一对接合部6接合。由此,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呈环状相连,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形成有腰身开口部BH和一对腿围开口部LH的短裤型状态的尿布1。
如图3所示,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分别具有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另外,腹侧腰身部20还具有多个弹性构件23。另外,背侧腰身部30还具有多个弹性构件33。
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是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地接合的柔软的片状构件。肌肤侧片2a设于肌肤侧,非肌肤侧片2b设于比肌肤侧片2a靠非肌肤侧的位置。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例如由纺粘无纺布、热合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等形成。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材料纤维,例如可列举出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另外,不仅能够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的单独纤维,还能够使用由聚丙烯、聚乙烯构成的皮芯构造的复合纤维等。
多个弹性构件23是能够沿横向伸缩的弹性构件,在腹侧腰身部20的肌肤侧片2a与非肌肤侧片2b之间沿上下方向(纵向)排列地配置,并且,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以沿横向伸长的状态固定。另外,同样地,多个弹性构件33也是能够沿横向伸缩的弹性构件,在背侧腰身部30的肌肤侧片2a与非肌肤侧片2b之间沿上下方向(纵向)排列地配置,并且,利用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以沿横向伸长的状态固定。由此,对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赋予伸缩性。另外,作为弹性构件23、33,能够例示丝状的橡胶等。
另外,如图3所示,构成腰身部2的非肌肤侧片2b在腹侧腰身部20的腹侧上端20et处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向下侧且是从厚度方向上的非肌肤侧向肌肤侧折回,形成折回部3。通过形成折回部3,在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成为多个(在图3中为3张)片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状态(在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形成有其他层)。由此,能够提高将尿布1上提时的材料强度。另外,在图3中,在腹侧腰身部20的腹侧上端20et处仅将非肌肤侧片2b折回,不将肌肤侧片2a折回。但是,也可以不将非肌肤侧片2b折回而仅将肌肤侧片2a折回,形成折回部3。另外,也可以与非肌肤侧片2b一起将肌肤侧片2a也与非肌肤侧片2b同样地折回,形成另一折回部3。另外,也可以在腹侧腰身部20的腹侧上端20et处不将非肌肤侧片2b和肌肤侧片2a折回,不形成折回部3。通过不形成折回部3,减少构成腹侧腰身部20的上端部的材料的层,能够抑制阻碍透气性的情况。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折回部3的下端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上端部重叠的部分,在重叠的部分利用热熔粘接剂等接合材料(在图3中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接合。即,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折回部3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部分。由此,在穿着尿布1时,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的边缘与穿着者的肌肤(腹部)直接接触的情况,能够使穿着者难以产生由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边缘引起的较硬的触感。但是,也可以是,不具有折回部3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部分。
另外,如图3所示,构成腰身部2的非肌肤侧片2b在背侧腰身部30的背侧上端30et处从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向下侧且是从厚度方向上的非肌肤侧向肌肤侧折回,形成折回部3。通过形成折回部3,在背侧腰身部30的上端部,成为多个(在图3中为3张)片构件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状态(在背侧腰身部30的上端部形成有其他层)。由此,能够提高将尿布1上提时的材料强度。另外,在图3中,在背侧腰身部30的背侧上端30et处仅将非肌肤侧片2b折回,不将肌肤侧片2a折回。但是,也可以不将非肌肤侧片2b折回而仅将肌肤侧片2a折回,形成折回部3。另外,也可以与非肌肤侧片2b一起将肌肤侧片2a也与非肌肤侧片2b同样地折回,形成另一折回部3。另外,也可以在背侧腰身部30的背侧上端30et处不将非肌肤侧片2b和肌肤侧片2a折回,不形成折回部3。通过不形成折回部3,减少构成背侧腰身部30的上端部的材料的层,能够抑制阻碍透气性的情况。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折回部3的下端部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性主体10的背侧上端部重叠的部分,在重叠的部分利用热熔粘接剂等接合材料(在图3中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接合。即,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折回部3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部分。由此,在穿着尿布1时,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的边缘与穿着者的肌肤(背部)直接接触的情况,能够使穿着者难以产生由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边缘引起的较硬的触感。但是,也可以是,不具有折回部3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部分。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腹侧腰身部20,也可以连同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折回部3一起或者代替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折回部3,设置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上端部重叠的部分的其他片构件。另外,在背侧腰身部30,也可以连同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折回部3一起或者代替与吸收性主体10重叠的折回部3,设有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与吸收性主体10的背侧上端部重叠的部分的其他片构件。这些其他片构件是相对于腹侧腰身部20和背侧腰身部30独立的、由无纺布等构成的矩形形状的片构件。由此,在穿着尿布1时,抑制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的边缘与穿着者的肌肤(腹部或者背部)直接接触,能够使穿着者难以产生由吸收性主体10的上端边缘引起的较硬的触感。但是,也可以仅在腹侧腰身部20与背侧腰身部30中的一者设有其他片构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其他片构件。
<开孔40>
图4是在图2的概略俯视图中示出多个开孔40的图。图5是从非肌肤侧观察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1而得到的概略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肌肤侧片2a具有1个以上的开孔(肌肤侧开孔40a),同样,非肌肤侧片2b具有1个以上的开孔(非肌肤侧开孔40b)。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肌肤侧片2a的构件/部位,对附图标记附加尾标“a”,对于非肌肤侧片2b的构件/部位,对附图标记附加尾标“b”。另外,在指代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通用的构件/部位时,有时不附加尾标。例如,有时指代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这两者而简称为“开孔40”。
开孔40是沿厚度方向贯通肌肤侧片2a或者非肌肤侧片2b的开孔。另外,在俯视时,多个开孔40设于肌肤侧片2a或者非肌肤侧片2b的整个表面,但多个开孔40也可以设于肌肤侧片2a或者非肌肤侧片2b的局部。
·比较例的开孔40
有时以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方式设有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也就是说,有时以肌肤侧开孔40a的缘部与非肌肤侧开孔40b的缘部相一致的方式设有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然而,若设置许多这样的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开孔40,则在穿着尿布1时(上提时)腰身部2有可能破损。
·本实施方式的开孔40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因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肌肤侧开孔40a或者非肌肤侧开孔40b),同时抑制腰身部2的强度的降低。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如以下的第1例~第4例所示,通过使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从而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在对以下的第1例~第4例说明的同时,说明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并说明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
·第1例
图6A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1例的说明图。
如图6A所示,在第1例中,各肌肤侧开孔40a的形状与各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形状分别不同,从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在此,开孔40的形状是指开孔40的外形,是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的开孔40的缘的形状。另外,只要使各肌肤侧开孔40a的形状与各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形状分别不同,各肌肤侧开孔40a与各非肌肤侧开孔40b就也可以是除图7A所示的例子之外的形状。
图6B是图6A的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放大图。
在以下的说明(第2例~第4例也是同样的)中,说明从肌肤侧观察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情况的例子。因而,在图6A和图6B(图7A~图7C也是同样的)中,用虚线表示在从肌肤侧观察的情况下被肌肤侧片2a隐藏而看不见的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例如,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外形)。
在以下的说明中,开孔40的内部是指比开孔40的缘靠内侧的区域。另外,开孔40的外部是指比开孔40的缘靠外侧且并非其他开孔40的内部的区域。而且,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是指,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位于肌肤侧开孔40a的内部并且位于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内部的区域。在图6B中,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是指在图6B中用“OL”表示的区域。而且,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是指,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位于肌肤侧开孔40a的内部并且位于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外部的区域。或者,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是指,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位于肌肤侧开孔40a的外部并且位于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内部的区域。在图6B中,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是指在图6B中用“NOL”表示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NOL,从而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了不重叠的部分NOL的量。由此,能够在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第2例
图7A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2例的说明图。
如图7A所示,在第2例中,在纵向与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多个肌肤侧开孔40a所配置的节距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所配置的节距不同,从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
在此,多个开孔40所配置的节距是指,在某一方向上,在相同大小、形状的多个开孔40连续时,相邻的开孔40的预定的位置彼此间的长度。在图7A中,多个肌肤侧开孔40a所配置的节距PA是相邻的肌肤侧开孔40a的中心彼此间的长度,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所配置的节距PB是相邻的非肌肤侧开孔40b的中心彼此间的长度。在图7A中,多个肌肤侧开孔40a所配置的节距PA比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所配置的节距PB小(PA<PB)。因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所配置的节距PA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所配置的节距PB不同。但是,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所配置的节距PB也可以比多个肌肤侧开孔40a所配置的节距PA小(PB<PA)。
在图7A所示的第2例中也是,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第1例同样地,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从而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图6B中的不重叠的部分NOL)。由此,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了不重叠的部分NOL的量。由此,能够在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第3例
图7B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3例的说明图。
如图7B所示,在第3例中,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多个肌肤侧开孔40a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彼此不重叠的区域,从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
在此,开孔区域45(肌肤侧开孔区域45a或者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是指,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的至少一方向上,多个开孔40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区域。另外,开孔区域45是内包该多个开孔40的最小的矩形区域。在图7B中,6个肌肤侧开孔40a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6个非肌肤侧开孔40b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具有彼此不重叠的区域。
在图7B所示的第3例中也是,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第1例同样地,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从而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图6B中的不重叠的部分NOL)。由此,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了不重叠的部分NOL的量。由此,能够在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图7B中,还具有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彼此重叠的区域。即,在图7B中,具有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彼此不重叠的区域和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彼此重叠的区域这两者。但是,在本第3例中,也可以没有肌肤侧开孔区域45a与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彼此重叠的区域。即,开口区域45也可以在肌肤侧和非肌肤侧不重叠。例如,也可以是,肌肤侧开孔40a仅配置于腰身部2的横向外侧,非肌肤侧开孔40b仅配置于腰身部2的横向内侧,从而开口区域45在肌肤侧和非肌肤侧不重叠。
·第4例
图7C是说明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差别的第4例的说明图。
如图7C所示,在第4例中,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密集程度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密集程度不同,从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
在此,开孔40的密集程度是指,开口区域45的每单位面积的开孔40的个数。在图7C中,在肌肤侧开孔区域45a配置有15个肌肤侧开孔40a,在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配置有8个非肌肤侧开孔40b。因此,在将肌肤侧开孔区域45a的面积设为SA,将非肌肤侧开孔区域45b的面积设为SB时,密集程度在肌肤侧为15/SA,在非肌肤侧为8/SB。因而,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密集程度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密集程度不同。
在图7C所示的第4例中也是,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第1例同样地,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从而具有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图6B中的不重叠的部分NOL)。由此,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减少了不重叠的部分NOL的量。由此,能够在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强度的降低。
<小结>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上下方向)、横向(左右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前后方向),具有具备吸收性芯11的吸收性主体10和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2。而且,吸收性物品(尿布1)的特征在于,如图3~图7C所示,腰身部2具有具备肌肤侧开孔40a的肌肤侧片2a和设于比肌肤侧片2a靠非肌肤侧的位置且具备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非肌肤侧片2b,在伸长状态下,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不重叠的部分(例如,图6B所示的不重叠的部分NOL)。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对于包括具备肌肤侧开孔40a的肌肤侧片2a和具备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非肌肤侧片2b的腰身部2,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腰身部2的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中,如图6~图7C所示,肌肤侧片2a包括多个肌肤侧开孔40a,非肌肤侧片2b包括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在伸长状态下,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配置图案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不同。
根据这样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对于包括具备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肌肤侧片2a和具备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非肌肤侧片2b的腰身部2,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腰身部2的强度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中,配置图案的差别的第1例~第4例也可以组合起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尿布1)中,也可以是除第1例~第4例之外的配置图案的差别。另外,多个肌肤侧开孔40a与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配置图案的差别也包括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形状相同,仅大小不同的情况。即,也包括在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中的一者的开孔相对于另一者的开孔相似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对于包括具备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肌肤侧片2a和具备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非肌肤侧片2b的腰身部2,沿厚度方向观察时由开孔40(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的面积减少。由此,能够在吸收性物品(尿布1)的腰身部2设置许多开孔40,同时抑制腰身部2的强度的降低。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由此,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设置于腰身部2的局部。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但是,也可以不具备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
另外,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的面积)相对于肌肤侧开孔40a的面积或者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面积的比例为30%以上且为70%以下。由此,由开孔40贯通肌肤侧片2a和非肌肤侧片2b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肌肤侧开孔40a的面积或者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面积成为所期望的比例。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柔软性(缓冲性能),同时提高腰身部2的强度。但是,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例如,图6B所示的重叠的部分OL的面积)相对于肌肤侧开孔40a的面积或者非肌肤侧开孔40b的面积的比例也可以为除此之外的范围(比30%小,或者比70%大)。
另外,对于在配置图案差别的第4例中也描述了的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密集程度或者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密集程度而言,比吸收性主体10靠上侧(纵向上的端部侧)的区域小于比吸收性主体10靠下侧(与纵向上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区域。由此,形成开孔40的比例越靠腰身部2的上部越小。由此,能够提高穿着尿布1时(上提时或者扩展时)的强度。但是,也可以不像这样设置多个肌肤侧开孔40a的密集程度或者多个非肌肤侧开孔40b的密集程度。
<倾斜设置的非开孔区域>
图8是表示非开孔区域倾斜设置的例子的说明图。另外,图8是作为肌肤侧片2a与非肌肤侧片2b通用的说明而图示的。即,在以下,是肌肤侧开孔40a与非肌肤侧开孔40b通用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非开孔区域46相对于纵向或者横向倾斜地形成。
在此,非开孔区域是指,在多个开孔40沿纵向与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情况下,在纵向与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比该预定的节距长的区域。在图8中,多个开孔40在纵向和横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配置,形成比该预定的节距长的非开孔区域46。而且,非开孔区域46相对于纵向或者横向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提高穿着尿布1时(上提时或者扩展时)的强度。但是,非开孔区域46也可以不相对于纵向或者横向倾斜地形成。
<突出部50>
图9A是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的概略剖视图。图9B是沿厚度方向观察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而得到的概略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销贯穿,从而形成开孔40(肌肤侧开孔40a和非肌肤侧开孔40b)。因此,在开孔40的与该销的插入侧相反的一侧的缘部,如图9A所示,形成有突出部50(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突出部50是所谓的毛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所示,设于肌肤侧开孔40a的缘部的肌肤侧突出部50a朝向非肌肤侧突出,设于非肌肤侧开孔40a的缘部的非肌肤侧突出部50b朝向肌肤侧突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突出部50a与非肌肤侧突出部50b重叠。由此,如图9A所示,在肌肤侧片2a与非肌肤侧片2b之间形成有由于肌肤侧突出部50a与非肌肤侧突出部50b相向地抵接而形成的空间。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柔软性(缓冲性能)。另外,肌肤侧突出部50a朝向非肌肤侧片2b侧,非肌肤侧突出部50b朝向肌肤侧片2a侧。由此,能够使尿布1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50。但是,突出部50也可以向除图9A所示的方向之外的方向突出。另外,沿厚度方向观察时,肌肤侧突出部50a和非肌肤侧突出部50b也可以不重叠。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突出部50。
如图4所示,在肌肤侧片2a或者非肌肤侧片2b的折回部3也形成有开孔40(折回侧开孔)。而且,也可以是,在折回部侧开孔也形成有在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突出部50(折回侧突出部)。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并且,在折回部3形成有由于设置突出部50而形成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并且使尿布1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5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折回侧突出部。
在具有与前述的吸收性主体10的腹侧上端部重叠的部分的其他片构件(未图示)也形成有开孔40(其他片侧开孔)。而且,也可以是,在其他片侧开孔也形成有在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突出部50(其他片侧突出部)。由此,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并且,在其他片构件形成有由于设置突出部50而形成的空间,能够进一步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并且使尿布1的使用者难以接触到突出部5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其他片侧突出部。
<形成为凹凸形状的肌肤侧片2a>
图10是表示形成为凹凸形状的肌肤侧片2a的例子的说明图。
肌肤侧片2a在其表面设有多个压缩部80。压缩部80是通过使用轧花加工等公知的压缩手段,将肌肤侧片2a从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向另一侧压缩而形成的。在被该压缩部80压缩的部位,肌肤侧片2a的纤维密度局部变高,刚度变高。通过设置压缩部80,肌肤侧片2a在伸长状态下形成为凹凸形状。由此,利用凹凸形状在与肌肤之间形成空间,能够提高腰身部2的透气性。但是,只要形成凹部81,就也可以不设置压缩部80。即,也可以以除轧花加工等方法之外的方法形成凹凸形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凹部81(肌肤侧片2a也可以不形成为凹凸形状)。
在此,凹部是指,设于图10所示的相邻的凸部82彼此之间的区域,设于凸部82的顶点之间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沿厚度方向观察时,凹部81的至少一部分与至少一部分的开孔4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由此,在利用凹凸形状在与肌肤之间形成的空间配置有开孔40,能够进一步提高尿布1的腰身部2的透气性。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易于理解而做出的,并非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改良,并且,本实用新型当然包含其等价物。

Claims (16)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该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交叉的纵向、横向以及厚度方向,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具备吸收性芯的吸收性主体和配置于穿着者的腰身的腰身部,
所述腰身部具有:
肌肤侧片,其具备肌肤侧开孔;以及
非肌肤侧片,其设于比所述肌肤侧片靠非肌肤侧的位置,具备非肌肤侧开孔,其中,
在伸长状态下,
具备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不重叠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肌肤侧片包括多个所述肌肤侧开孔,
所述非肌肤侧片包括多个所述非肌肤侧开孔,
在伸长状态下,
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肌肤侧开孔的形状与各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形状分别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所配置的节距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肌肤侧开孔区域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的非肌肤侧开孔区域彼此不重叠的区域,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不同,从而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与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配置图案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重叠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肌肤侧片包括设于所述肌肤侧开孔的缘部且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肌肤侧突出部,
所述非肌肤侧片包括设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缘部且朝向肌肤侧突出的非肌肤侧突出部,
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突出部与所述非肌肤侧突出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肌肤侧开孔与所述非肌肤侧开孔重叠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所述肌肤侧开孔的面积或者所述非肌肤侧开孔的面积的比例为30%以上且为7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向上的端部,在所述肌肤侧片与所述非肌肤侧片中的至少一者未形成折回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肌肤侧片形成有以所述纵向上的端为起点向肌肤侧折回的折回部,
所述折回部具备折回侧开孔,
所述折回侧开孔具备在所述折回侧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折回侧突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包括其他片构件,该其他片构件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纵向上的端头重叠的区域,
所述其他片构件具备其他片侧开孔,
所述其他片侧开孔具备在所述其他片侧开孔的缘部朝向非肌肤侧突出的其他片侧突出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或者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配置,
所述肌肤侧片或者所述非肌肤侧片具备在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中的至少一方向上比所述预定的节距长的非开孔区域,
所述非开孔区域相对于所述纵向或者所述横向倾斜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多个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或者所述多个非肌肤侧开孔的密集程度而言,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所述纵向上的端部侧的区域小于比所述吸收性主体靠与所述纵向上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肌肤侧片在伸长状态下以凹凸形状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自肌肤侧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凹凸形状的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至少一个所述肌肤侧开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CN202020840448.5U 2020-05-19 2020-05-19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13250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0448.5U CN213250442U (zh) 2020-05-19 2020-05-19 吸收性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0448.5U CN213250442U (zh) 2020-05-19 2020-05-19 吸收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50442U true CN213250442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36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40448.5U Active CN213250442U (zh) 2020-05-19 2020-05-19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50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9104B1 (ko) 팬츠형 일회용 착용물품
JP5391020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US20100178456A1 (en) Layered body of sheet-like members
EP1415629A1 (en) Underpants type disposable wear article
WO2011040045A1 (en) Disposable diaper
JP3908455B2 (ja) 使い捨てのパンツ型おむつ
JP6230351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6660961B2 (ja) 着用物品
CN213250442U (zh) 吸收性物品
JP3212021U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20127539A (ja) 吸収性物品
JP6883388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0256144A1 (ja) 吸収性物品、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CN108883017B (zh) 抛弃式尿布
JP670984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70984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220819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3679535A (zh) 吸收性物品
EP3973936B1 (en) Underpants-shaped absorbent article
JP2009201979A (ja) パンツ型の使い捨ておむ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63647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078972A (ja) 吸収性物品
TWM622739U (zh) 吸尿墊片
JP65869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27482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