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35383U - 线性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线性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35383U
CN213235383U CN202021523722.2U CN202021523722U CN213235383U CN 213235383 U CN213235383 U CN 213235383U CN 202021523722 U CN202021523722 U CN 202021523722U CN 213235383 U CN213235383 U CN 213235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chamber
refrigerant
bear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2372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均荣
李庸文
金烔汉
卢基元
洪彦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35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35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F04B39/066Cooling by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F04B35/045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using soleno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00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adaptation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1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2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2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 F25B31/023Compressor arrangements of motor-compressor units with compressor of reciprocating-pist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3/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23/00 or F04B39/00 - F04B47/00
    • F04B53/20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0Kind or type
    • F05B2210/14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50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20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 F05B2260/232Heat transfer, e.g. cool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3Linear compres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性压缩机,包括:缸筒,形成制冷剂的压缩空间;框架,在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吐出单元,形成供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所述框架包括:吐出框架面,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气孔,从所述吐出框架面凹陷形成,所述吐出单元包括朝向所述气孔延伸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将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气孔的内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压缩空间流动以用作轴承制冷剂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不在框架和吐出盖之间流动,而直接输送到气孔。

Description

线性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性压缩机。
背景技术
通常,压缩机(Compressor)是从电动马达或涡轮机等动力发生装置接收动力而压缩空气、制冷剂或其他各种工作气体以增加压力的机械装置,其广泛用于家电产品或整个产业。
若对这种压缩机进行大致分类,则可以分为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compressor)、旋转式压缩机(Rotary compressor)以及涡旋式压缩机(Scrollcompressor)。
所述往复式压缩机通过在活塞(Piston)和缸筒(Cylinder)之间形成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来使活塞在缸筒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并压缩制冷剂。
并且,所述旋转式压缩机在进行偏心旋转的辊子(Roller)和缸筒之间形成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辊子沿着缸筒内壁进行偏心旋转并压缩制冷剂。
并且,所述涡旋式压缩机在回旋涡旋盘(Orbiting scroll)和固定涡旋盘(Fixedscroll)之间形成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所述回旋涡旋盘围绕所述固定涡旋盘旋转并压缩制冷剂。
近年来,在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中,通过使活塞与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马达直接连接,开发了一种线性压缩机,其能够提高压缩效率而不会因运动转换而产生机械损失,并且由简单的结构构成。
所述线性压缩机构成为:在密闭的外壳内部,所述活塞通过所述线性马达在缸筒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同时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压缩,然后吐出。
此时,所述线性马达构成为永久磁铁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内(或外)定子之间的相互电磁力的作用下被驱动为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此外,所述永久磁铁在与所述活塞连接的状态下被驱动,由此所述活塞在所述缸筒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同时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压缩,然后吐出。
与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线性压缩机相关地,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提交了现有文献1。
<现有文献1>
1.韩国公开号:第10-2017-0124903号(公开日:2017年11月13日)
2.发明名称:线性压缩机
在所述现有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线性压缩机,其包括:结合于缸筒的框架;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气孔;以及气囊,与所述气孔连通,以向所述缸筒的内部输送制冷剂气体。如上所述的制冷剂气体在所述缸筒和所述活塞之间用作气体轴承,从而能够减小由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摩擦力。
此时,在如所述现有文献1中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1)流动到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气孔的制冷剂由吐出单元输送。即,通过所述气孔供应的制冷剂气体相当于在压缩空间压缩的高温的制冷剂。
从所述吐出单元向所述框架侧输送的制冷剂沿着所述框架的前表面流动,并且可以流动到所述气孔。即,存在高温的制冷剂在所述吐出单元和所述框架之间流动高温的制冷剂并向所述框架传递热量的问题。
(2)并且,由于从所述框架向活塞和缸筒传递热量,从而使流过所述活塞的内部的吸入制冷剂过热。由此,存在所述吸入制冷剂的体积增大且降低压缩效率的问题。
尤其,通过所述气孔供应的制冷剂气体相当于从所述压缩空间直接吐出的制冷剂。由此,相当于非常高的温度,并且存在向吸入制冷剂传递相对较多热量的问题。
(3)并且,由于从所述压缩空间吐出的制冷剂流动到所述吐出盖,因此所述吐出盖过热。此外,所述吐出盖的热量传导到框架,并且从所述框架向所述活塞和缸筒传递热量。
尤其,所述框架、所述活塞以及所述缸筒被配置为彼此相接的状态,从而存在由于传导,导致所述框架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所述活塞和所述缸筒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线性压缩机,在压缩空间流动以用作轴承制冷剂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不在框架和吐出盖之间流动,而直接输送到气孔。
并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线性压缩机,其在配置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的吐出腔室设置有延伸到所述气孔的构成,从而能够使制冷剂有效地流动到所述气孔。
并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线性压缩机,其设置有与所述吐出盖紧贴配置的吐出腔室,以防止框架等的温度因从压缩空间吐出的制冷剂而上升。
本申请的线性压缩机,以最短距离提供从吐出单元贯通框架而提供到缸筒和活塞的轴承制冷剂。尤其,防止轴承制冷剂在沿着所述框架的前表面流动之后向气孔移动。
由此,所述吐出单元设置有朝向所述气孔延伸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并且,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形成在所述气孔的轴向前方。即,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形成为距所述气孔最小距离。
本申请的吐出单元包括:吐出盖;和配置在所述吐出盖的内侧的吐出腔室。1)第一实施例:在所述吐出腔室形成开口(轴承制冷剂孔)而形成轴承制冷剂流路,或者,2)第二实施例:所述吐出腔室朝向所述气孔延伸,贯通该吐出腔室而形成轴承制冷剂流路。并且,3)第三实施例:可以在形成于所述吐出腔室的开口形成管(轴承制冷剂管)而形成轴承制冷剂流路,或者,4)第四实施例:可以通过连接所述气孔和形成于所述吐出腔室的开口来形成轴承制冷剂流路。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线性压缩机包括:形成制冷剂的压缩空间的缸筒;在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的框架;以及形成使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的吐出单元。
此外,所述框架包括: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的吐出框架面;和在所述吐出框架面凹陷形成的气孔。
此外,所述吐出单元包括朝向所述气孔延伸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使得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的线性压缩机,包括:
缸筒,形成制冷剂的压缩空间;
框架,在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以及
吐出单元,形成供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
所述框架包括:
吐出框架面,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以及
气孔,从所述吐出框架面凹陷形成,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朝向所述气孔延伸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将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气孔的内侧。
此外,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
在所述吐出腔室形成有以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
此外,所述吐出腔室包括以安置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的方式在径向上延伸的腔室凸缘,
所述轴承制冷剂孔贯通所述腔室凸缘而形成。
此外,所述吐出腔室包括以容纳所述轴承制冷剂孔的方式从所述腔室凸缘延伸的腔室引导面,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腔室引导面,
所述腔室引导面从所述腔室凸缘分别向轴向前方和后方延伸形成。
此外,还包括轴承制冷剂管,以朝向气孔延伸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轴承制冷剂管。
此外,还包括轴承插入管,以与腔室凸缘的形成有所述轴承制冷剂孔的一侧接触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气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和所述轴承插入管。
此外,所述吐出腔室包括紧贴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面而配置的腔室引导面,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所述腔室引导面而形成,
所述腔室引导面形成为延伸至所述气孔的内侧。
此外,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并且,
还包括以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的方式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插入的轴承制冷剂管,
所述轴承制冷剂管由具有导热系数低于所述吐出腔室的材料形成。
此外,还包括以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气孔的轴承插入管。
此外,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设置有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
所述轴承插入管配置在所述轴承制冷剂孔和所述气孔之间。
此外,所述框架包括从所述气孔延伸至所述缸筒的气体流路,
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依次穿过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气孔以及所述气体流路并流动到所述缸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的线性压缩机,包括:
活塞,沿着轴向进行往复移动;
缸筒,在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活塞;
框架,在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以及
吐出单元,形成供由所述活塞压缩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吐出空间,并且结合于所述框架的轴向前方,
所述框架包括:
吐出框架面,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形成轴向前表面;以及
气孔,从所述吐出框架面向轴向后方凹陷形成,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气孔的轴向前方的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将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此外,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以使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沿着轴向流动的方式在轴向上延伸形成,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以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气孔的方式在轴向上延伸形成。
此外,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径向内侧,将所述吐出空间划分为多个吐出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形成。
此外,多个所述吐出腔包括:
第一吐出腔,供由所述活塞压缩的制冷剂进行流动;
第二吐出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腔的轴向前方,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吐出腔的制冷剂进行流动;以及
第三吐出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腔和所述第二吐出腔的径向外侧,使得经由所述第二吐出腔的制冷剂进行流动,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形成为使流动到所述第三吐出腔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使从吐出单元贯通框架而提供到缸筒和活塞的轴承制冷剂直接向气孔流动,由此,具有能够防止高温的制冷剂流动到所述框架的前表面的优点。
由此,传递到所述框架的热量减少,并且,传递到配置在所述框架的内侧的缸筒和活塞的热量减少。其结果,具有减少传递到吸入制冷剂的热量而能够提高压缩效率的优点。
尤其,在所述吐出单元形成朝向所述气孔延伸的轴承制冷剂流路,从而能够使轴承制冷剂更有效地流动到所述气孔。即,具有能够通过使所述轴承制冷剂与其他构成的接触最小化来防止热量传递的优点。
并且,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可以位于所述气孔的轴向前方。由此,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以相对较小的距离流动,具有结构被简化且能够防止热量传递到其他构成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图。
图2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构成并示出的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线剖开的截面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和框架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的图。
图6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并示出的图。
图7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盖并示出的图。
图8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腔室并示出的图。
图9是示出图3的‘A’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框架和轴承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1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腔室并示出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在对各个附图的构成要素附加附图标记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虽然在不同的附图上标记,也要尽可能标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时,当判断针对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描述可能会影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理解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并且,在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不对对应构成要素的本质、顺序或次序进行限制,而仅是用于区分相应构成要素和其他构成要素。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记载为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接入”,则前一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接或接入到后以构成要素,或者还可以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连接”、“结合”或“接入”另一构成要素。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包括:外壳101;和与所述外壳101相结合的外壳盖102、103。从广义上讲,所述外壳盖102、103可以被理解为所述外壳101的一个构成。
在所述外壳101的下侧可以结合有腿50。所述腿50可以结合于设置有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产品的底座。例如,所述产品可以包括冰箱,所述底座可以包括所述冰箱的机械室底座。作为另一例,所述产品可以包括空调机的室外机,所述底座可以包括所述室外机的底座。
所述外壳101可以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可以实现在横向上卧放的配置、或在轴向上卧放的配置。以图1为基准,所述外壳101可以在横向上较长地延伸,在径向上具有较低的高度。即,所述线性压缩机10可能具有低的高度,因此,具有例如当将所述线性压缩机10设置于冰箱的机械室底座时能够降低所述机械室的高度的优点。
并且,所述外壳101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与后述的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一致,所述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与构成所述压缩机本体的缸筒和活塞的中心轴一致。
在所述外壳10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端子108。所述端子108被理解为用于将外部电源传递到线性压缩机的马达组件140(参照图3)的构成。尤其,所述端子108可以与线圈141c(参照图3)的引线相连接。
在所述端子108的外侧设置有支架109。所述支架109可以包括包围所述端子108的多个支架。所述支架109可以执行保护所述端子108免受外部的冲击等的功能。
所述外壳101的两侧部以开口的方式构成。在所述开口的外壳101的两侧部可以结合有所述外壳盖102、103。详细而言,所述外壳盖102、103包括:与所述外壳101的开口的一侧部相结合的第一外壳盖102(参照图3);和与所述外壳101的开口的另一侧部相结合的第二外壳盖103。通过所述外壳盖102、103可以密闭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
以图1为基准,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可以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右侧部,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可以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左侧部。换言之,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和所述第二外壳盖103可以被配置成面向彼此。并且,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外壳盖102位于制冷剂的吸入侧,所述第二外壳盖103位于制冷剂的吐出侧。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多个管104、105、106,设置于所述外壳101或外壳盖102、103,可以吸入、吐出或注入制冷剂。
所述多个管104、105、106包括:使制冷剂被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的吸入管104;使被压缩的制冷剂从所述线性压缩机10排出的吐出管105;以及用于将制冷剂补充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工艺管106。
例如,所述吸入管104可以结合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沿着轴向被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
所述吐出管105可以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经由所述吸入管104而吸入的制冷剂可以沿着轴向流动并被压缩。此外,所述被压缩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吐出管105排出。所述吐出管105可以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位置。
所述工艺管106可以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所述工艺管106将制冷剂注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
为了避免所述工艺管106与所述吐出管105产生干涉,所述工艺管106可以在与所述吐出管105不同的高度结合于所述外壳101。所述高度被理解为从所述腿50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所述吐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在不同的高度结合于所述外壳101的外周面,由此能够提高作业便利性。
在外壳101的内周面,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相邻地位于与结合有所述工艺管106的点相对应的位置。换言之,所述第二外壳盖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起到作为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的阻力的作用。
因此,从制冷剂的流路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尺寸形成为,在向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空间进入的同时,因所述第二外壳盖103而变小,而在穿过所述外壳101之后,再次变大。在此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变小,由此可以形成制冷剂的气化,在此过程中可以分离出制冷剂中含有的油分。因此,分离出油分的制冷剂流入到活塞130(参照图3)的内部,从而能够改善制冷剂的压缩性能。所述油分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冷却系统的工作油。
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和第二外壳盖103的内侧可以设置有支撑配置在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压缩机本体的装置。在此,所述压缩机本体表示设置在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部件,可以包括例如进行前后往复运动的驱动部和支撑所述驱动部的支撑部。
下面,对所述压缩机本体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构成并示出的图,图3是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线剖开的截面的图。
参照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包括:框架110;缸筒120;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活塞130;以及作为向所述活塞130赋予驱动力的线性马达的马达组件140。当所述马达组件140进行驱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以沿着轴向进行往复运动。
下面,定义方向。
“轴向”可以被理解为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即图3中的横向。此外,在所述“轴向”中,将从所述吸入管104朝向压缩空间P的方向、即制冷剂进行流动的方向定义为“前方”,而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当所述活塞130向前方移动时,所述压缩空间P可以被压缩。
另一方面,“径向”为与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可以被理解为图3中的纵向。此外,将从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远离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将靠近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如前所述,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可以与所述外壳101的中心轴一致。
所述框架110被理解为用于使所述缸筒120固定的构成。所述框架110被配置为围绕所述缸筒120。即,所述缸筒120可以容纳在所述框架110的内侧。例如,所述缸筒120可以压入(press fitting)到所述框架110的内侧。并且,所述缸筒120和框架110可以由铝或铝合金材料构成。
所述缸筒120构成为容纳所述活塞13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被所述活塞130压缩的压缩空间P。
此时,所述压缩空间P可以被理解为形成在后述的吸入阀135和吐出阀161之间的空间。此外,所述吸入阀135形成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一侧,可以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另一侧、即所述吸入阀135的相反侧提供所述吐出阀161。
所述活塞130包括:大致呈圆筒形状的活塞本体131;和从所述活塞本体131向径向延伸的活塞凸缘132。所述活塞本体131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活塞凸缘132可以在所述缸筒120的外侧进行往复运动。
在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表面部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的吸入孔133,在所述吸入孔133的前方设置有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吸入孔133的吸入阀135。
并且,在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表面部形成有用于结合规定的紧固构件136的紧固孔136a。详细而言,所述紧固孔136a位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表面部中心,并且形成有多个吸入孔133,以包围所述紧固孔136a。并且,所述紧固构件136贯通所述吸入阀135而结合于所述紧固孔136a,从而使所述吸入阀135固定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表面部。
所述马达组件140包括:配置成固定于所述框架110并围绕所述缸筒120的外定子141;向所述外定子141的内侧隔开配置的内定子148;以及位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的永久磁铁146。
所述永久磁铁146可以利用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的相互电磁力来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此外,所述永久磁铁146可以由具有一个极的单个磁铁构成,也可以由具有三个极的多个磁铁结合而构成。
所述永久磁铁146可以设置于磁体框架138。所述磁体框架138大致呈圆筒形状,并且可以配置成插入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
详细而言,以图3为基准,所述磁体框架138结合于所述活塞凸缘132并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可以向前方弯曲。此时,所述永久磁铁146可以设置于所述磁体框架138的前方部。由此,当所述永久磁铁146进行往复运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以通过所述磁体框架138与所述永久磁铁146一同沿着轴向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外定子141包括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和定子铁芯141a。所述线圈绕组体包括:绕线管141b;和沿着所述绕线管的周向缠绕的线圈141c。
此外,所述线圈绕组体还包括端子部141d,所述端子部141d引导与所述线圈141c连接的电源线向所述外定子141的外部引出或露出。所述端子部141d可以插入到设置于所述框架110的端子插入口1104(参照图4)。
所述定子铁芯141a包括由多个叠片(lamination)沿着周向层叠而构成的多个芯块。所述多个芯块可以配置为围绕所述线圈绕组体141b、141c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设置有定子盖149。即,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部可以由所述框架110支撑,而另一侧部可以由所述定子盖149支撑。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用于紧固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110紧固的盖紧固构件149a。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可以贯通所述定子盖149而朝向所述框架110向前方延伸,并且可以结合于所述框架110的定子紧固孔1102(参照图4)。
所述内定子148固定于所述框架110的外周。此外,所述内定子148由多个叠片在所述框架110的外侧沿着周向层叠而构成。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吸入消音器150,其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用于降低由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所产生的噪音。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所吸入的制冷剂经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并流向所述活塞130的内部。例如,在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过程中,可以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包括多个消音器151、152、153。所述多个消音器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消音器151、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三消音器153。
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位于所述活塞130的内部,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结合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侧。此外,所述第三消音器153在其内部容纳所述第二消音器152,并且可以向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方延伸。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所吸入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消音器153、所述第二消音器152以及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在此过程中,能够减小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并且,所述吸入消音器150还包括消音器滤波器154。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与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相结合的边界面。例如,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可以具有圆形形状,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的外周部可以支撑在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和第二消音器152之间。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支撑所述活塞130的支撑件137。所述支撑件137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的后侧,在所述支撑件137的内侧可以贯通形成有所述消音器150。并且,所述活塞凸缘132、所述磁体框架138以及所述支撑件137可以通过紧固构件进行紧固。
在所述支撑件137可以结合有配重179。所述配重179的重量可以基于压缩机本体的运转频率范围而确定。并且,在所述支撑件137可以结合有与后述的第一共振弹簧176a相结合的弹簧支撑部137a。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后盖170,所述后盖170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并向后方延伸。所述后盖170包括三个支撑腿,并且所述三个支撑腿可以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的后表面。
并且,垫片178可以位于所述三个支撑腿和所述定子盖149的后表面之间。通过调节所述垫片178的厚度,能够确定从所述定子盖149至所述后盖170的后端部的距离。此外,所述后盖170可以弹性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流入引导部156,其结合于所述后盖170,以引导制冷剂向所述消音器150流入。所述流入引导部15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到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侧。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各自的固定频率被调节的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使得所述活塞130能够进行共振运动。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包括: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和定子盖149之间的第一共振弹簧176a;和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和后盖170之间的第二共振弹簧176b。
通过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的作用,使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部稳定地运动,并且可以减小因所述驱动部运动而产生的振动或噪音。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吐出单元190和吐出阀组件160。
所述吐出单元190形成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D。所述吐出单元190包括:结合于述框架110的前表面的吐出盖191;和配置在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的吐出腔室192。并且,所述吐出单元190还可以包括紧贴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内周面的圆筒形状的固定环193。
所述吐出阀组件160结合于所述吐出单元190的内侧,使在所述压缩空间P压缩的制冷剂吐出到所述吐出空间D。并且,所述吐出阀组件160可以包括:吐出阀161;弹簧组装体163,所述弹簧组装体163向将所述吐出阀161紧贴到所述缸筒120的前端的方向提供弹力。
所述弹簧组装体163包括:板簧形态的阀弹簧164;位于所述阀弹簧164的边缘并支撑所述阀弹簧164的弹簧支撑部165;以及套在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周面的摩擦环166。
所述吐出阀161的前表面中央部固定结合于所述阀弹簧164的中央。并且,所述吐出阀161的后表面可以在所述阀弹簧164的弹力作用下,紧贴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或前端)。
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吐出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164朝向所述吐出腔室192侧发生弹性变形。此外,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的前端部隔开,从而制冷剂可以从所述压缩空间P被吐出到形成在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内部的吐出空间D(或吐出腔室)。
即,在所述吐出阀161支撑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的情况下,所述压缩空间P维持被密闭的状态,在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隔开的情况下,所述压缩空间P被打开,从而可以使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以包括盖管195。所述盖管195使流动到所述吐出单元190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此时,所述盖管195的一端结合于所述吐出盖191,另一端结合于所述吐出管105。并且,所述盖管19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柔性材料构成,并沿着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呈弧形地延伸。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所述框架110;和用于增大所述框架110周边部件之间的结合力的多个密封构件。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可以具有环形状。
详细而言,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110与所述缸筒120相结合的部分的第一密封构件129a和第二密封构件129b。此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插入设置于所述框架110,所述第二密封构件129b插入设置于所述缸筒120。
并且,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110与所述内定子148相结合的部分的第三密封构件129c。所述第三密封构件129c可以插入设置于所述框架110的外侧面。
并且,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110与所述吐出盖191相结合的部分的第四密封构件129d。所述第四密封构件129d可以插入设置于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用于使所述压缩机本体固定于所述外壳101的内侧的支撑装置180、185。所述支撑装置包括:配置在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吸入侧的第一支撑装置185;和配置在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吐出侧的第二支撑装置180。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185包括:以圆形的板簧形状设置的吸入弹簧186;插入于所述吸入弹簧186的中心部的吸入弹簧支撑部187。
所述吸入弹簧186的外侧边缘可以通过紧固构件固定于所述后盖170的后表面。所述吸入弹簧支撑部187与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中央的盖支撑部102a相结合。由此,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后端可以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中心部被弹性支撑。
并且,在所述第一外壳盖102的内侧边缘可以设置有吸入挡止件102b。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被理解为如下结构:用于防止所述压缩机的本体、尤其马达组件140因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搬运过程中所产生的晃动、振动或冲击等而与所述外壳101发生碰撞并损坏。
尤其,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可以位于与所述后盖170相邻的位置。由此,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中发生晃动的情况下,所述后盖170受到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的干涉,从而能够防止冲击直接传递到所述马达组件140。
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80包括在径向上延伸的一对吐出支撑部181。所述吐出支撑部18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吐出盖191,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外壳101的内周面。由此,所述吐出支撑部181可以在径向上对所述压缩机本体进行支撑。
例如,所述一对吐出支撑部181配置成,以最靠近底面的下端部为中心沿着周向相互以90至120度范围的角度展开的状态。即,可以对所述压缩机本体的下部进行两点支撑。
并且,所述第二支撑装置180可以包括沿着轴向设置的吐出弹簧(未图示)。例如,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可以配置在所述吐出盖191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二外壳盖103之间。
基于如上所述的构成,对制冷剂的压缩过程进行描述。随着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进行驱动,所述活塞130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沿着轴向进行往复运动。即,向所述马达组件140输入电源,所述活塞130可以与所述永久磁铁146一同进行移动。
由此,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将制冷剂吸入到所述外壳101的内部。此外,吸入制冷剂穿过所述消音器150并流动到所述活塞130的内部。
此时,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下,则所述吸入阀135变形,从而所述压缩空间P被打开。由此,容纳在所述活塞130的内部的吸入制冷剂可以向所述压缩空间P流动。
并且,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上,则所述压缩空间P被所述吸入阀135封闭。由此,容纳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内部的制冷剂可以通过所述活塞130的前进来进行压缩。
并且,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以上,则所述阀弹簧164向前方发生变形,从而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分离。即,所述压缩空间P被所述吐出阀161打开。由此,在所述压缩空间P压缩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吐出阀161和缸筒120之间隔开的空间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D。
并且,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以下,则所述阀弹簧164向所述吐出阀161提供复原力,所述吐出阀161再次紧贴到所述缸筒120的前端。即,所述压缩空间P被所述吐出阀161封闭。
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D的制冷剂依次穿过所述盖管195和所述吐出管105,从而被吐出到所述外壳101的外部。并且,以如上所述的方式从所述线性压缩机10吐出的制冷剂可以经由规定装置再次被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而进行循环。
此时,所述压缩空间P和所述吐出空间D可以通过所述吐出单元190与所述框架110的结合来以能够彼此连通的方式设置。下面,对所述吐出单元190和所述框架110进行详细描述。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和框架的图。
如图4所示,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框架110可以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相结合。尤其,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框架110可以被三点支撑而相结合。
所述框架110包括:在轴向上延伸的框架本体111;和从所述框架本体11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框架凸缘112。此时,所述框架本体111和所述框架凸缘112可以形成为一体。
所述框架本体111设置成轴向上端和下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部设置有缸筒容纳部111a,所述缸筒120容纳于所述缸筒容纳部111a。由此,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120,在所述缸筒120的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活塞130的至少一部分。
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形成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1118。所述密封构件插入部包括第一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其形成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插入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并且,所述密封构件插入部包括第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8,其形成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密封构件129c插入于所述第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8。
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径向外侧结合有所述内定子148。并且,在所述内定子148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所述外定子141,在所述内定子148和所述外定子141之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永久磁铁146。
所述框架凸缘112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圆板形状。详细而言,所述框架凸缘112通过设置于径向中心侧的所述缸筒容纳部111a,来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环形状。
尤其,所述框架凸缘112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前端部向径向延伸。因此,配置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径向外侧的所述内定子148、所述永久磁铁146以及所述外定子141配置于与所述框架凸缘112相比更靠向轴向后方。
并且,在所述框架凸缘112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开口。此时,所述多个开口包括吐出紧固孔1100、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端子插入口1104。
在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插入有用于紧固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框架110的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详细而言,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贯通所述吐出盖191而插入到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方。
在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插入有如前所述的盖紧固构件149a。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可以通过使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凸缘112结合,来使配置于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凸缘112之间的所述外定子141在轴向上进行固定。
在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可以插入有如前所述的外定子141的端子部141d。即,所述端子部141d可以经由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而从所述框架110的后方向前方贯通并被引出或露出到外部。
此时,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在周向上依次隔开而配置。例如,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分别可以设置有三个,并且在周向上以120度的间隔配置。
并且,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在周向上依次隔开而配置。并且,在相邻的开口之间,可以沿着周向每隔开30度而配置。
例如,各个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沿着周向隔开30度而配置。并且,各个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和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沿着周向隔开30度而配置。另外,各个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和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沿着周向隔开60度而配置。
各种配置都以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的周向中心为基准。
此时,将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称为吐出框架面1120,将其后表面称为马达框架面1125。即,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和所述马达框架面1125相当于在轴向上相对的面。详细而言,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相当于与所述吐出盖191相接的面。并且,所述马达框架面1125相当于与所述外定子141相接的面。
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形成有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所述第四密封构件129d插入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详细而言,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设置成环形状,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向轴向后方凹陷而形成。
并且,所述第四密封构件129d设置成具有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相对应的直径的环形状。所述第四密封构件129d能够防止制冷剂流出到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框架110之间。
并且,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形成有与后述的气体流路1130连通的气孔1106。所述气孔1106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向轴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并且,在所述气孔1106可以安装有用于对流动的气体中的异物进行过滤的气体过滤器1107(参照图10)。
此时,所述气孔1106形成为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相比更靠近径向内侧。并且,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形成为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相比更靠近径向外侧。
并且,参照图4,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可以形成有规定的凹陷结构。这是为了防止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因此不对其凹陷深度和形状进行限制。
如前所述,所述吐出单元190包括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下面,对所述框架110结合的所述吐出盖191的外侧形状进行描述。将在后述中对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形状、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吐出盖191的外侧整体上可以设置为碗(bowl)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吐出盖191可以设置成其一面呈开放且形成有内部空间的形状。尤其,所述吐出盖191可以被配置成轴向后方呈开放。此时,在所述内部空间配置有所述吐出腔室192。
所述吐出盖191包括:与所述框架110相结合的盖凸缘部1910;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向轴向前方延伸的腔室部1915;以及从所述腔室部1915向轴向前方延伸的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
所述盖凸缘部1910是紧贴于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而结合的构成。详细而言,所述盖凸缘部1910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紧贴配置。
并且,所述盖凸缘部1910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形成。由此,所述盖凸缘部1910整体上可以被设置成圆板形状。
尤其,所述盖凸缘部1910可以设置成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相对应的直径。详细而言,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设置成稍大于所述第四密封构件插入部1121的直径。
即,所述盖凸缘部1910设置成其直径小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直径。例如,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可以设置成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直径的0.6至0.8倍。在现有的线性压缩机中,所述盖凸缘部的直径被设置成所述吐出框架面的直径的0.9倍以上。
如上所述的结构是,为了使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向所述框架110传递的热量最小化。详细而言,通过将所述盖凸缘部1910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紧贴配置,能够经由所述盖凸缘部1910将所述吐出盖191的热量传导到所述框架110。
此时,由于热传导与接触面积成比例,因此传导的热量根据所述盖凸缘部1910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接触面积而发生变化。即,能够通过使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最小化来使所述盖凸缘部1910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接触面积最小化。由此,能够使从所述吐出盖191向所述框架110传导的热量最小化。
此外,随着与所述盖凸缘部1910接触的面积变小,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较多部分可以暴露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
如上所述的暴露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表面与容纳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制冷剂(以下,外壳制冷剂)相接触,由此产生热传递。尤其,所述外壳制冷剂具有与吸入制冷剂相似的温度,因此从所述框架110对所述外壳制冷剂产生对流(convention)热传递。并且,对流热传递与接触面积成比例,因此暴露于所述外壳101的内部的表面越宽则进行散热的热量越多。
整理而言,随着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面积变小,通过所述吐出盖191传递到所述框架110的热量越少。并且,能够有效地发生从所述框架110向所述外壳制冷剂的散热。
因此,可以使所述框架110的温度保持为相对较低。此外,传递到配置在所述框架110的内部的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的热量变少。其结果,具有防止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且提高压缩效率的效果。
在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中心部形成有与开放的轴向后方连通的开口。通过如上所述的开口,所述吐出腔室192可以安装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部。并且,所述开口可以被理解为用于设置所述吐出阀组件160的开口。
并且,所述盖凸缘部1910包括使紧固构件(未图示)贯通的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紧固构件用于与所述框架110相结合。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在轴向上贯通并形成有多个。
尤其,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可以设置成与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大小、数量以及位置。因此,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可以沿着周向以隔开120度的方式设置有三个。
此时,所述吐出盖191包括盖紧固部1911,所述盖紧固部1911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向径向凸出而形成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即,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配置在所述盖凸缘部1910a的径向外侧。换言之,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可以位于所述盖凸缘部1910a的径向外侧。
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相对应地,所述盖紧固部1911可以沿着周向以隔开120度的方式设置有三个。并且,所述盖紧固部1911的边缘与所述盖凸缘部1910相比可以在轴向上形成为更厚。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作为通过紧固构件结合的部分被施加较多的外力,因此这可以被理解为用于防止其破损。
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外观。详细而言,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分别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外径,并且沿着轴向延伸形成。此时,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1915的外径。
并且,所述腔室部1915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外径。即,所述吐出盖191随着朝向轴向前方,形成有外径依次减小的阶梯。
并且,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设置成它们的轴向后方呈开放的形态。由此,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以圆筒形状的侧面和圆形的前表面形成外观。
所述腔室部1915还可以包括管结合部(未图示),所述盖管195结合于所述管结合部。尤其,所述盖管195可以结合于所述腔室部1915,以与多个吐出空间D中的任意一个连通。详细而言,所述盖管195可以与制冷剂最后经过的吐出空间D连通。
并且,为了避免与所述盖管195产生干涉,所述腔室部1915的顶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凹陷形成。由此,当所述盖管195结合于所述腔室部1915时,可以防止所述盖管195与所述腔室部1915的前表面接触。
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形成有固定紧固部1917a、1917b,前述的第二支撑装置180结合于所述固定紧固部1917a、1917b。所述固定紧固部包括:结合有所述吐出支撑部181的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和设置有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的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
所述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可以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外侧面向径向内侧凹陷或贯通而形成。并且,与以成对设置的吐出支撑部181相对应地,所述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被设置成沿着周向隔开的一对。
所述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可以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前表面向轴向后方凹陷形成。由此,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
此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吐出盖191的特征在于,其通过铝压铸件制造为一体。因此,与现有的吐出盖不同地,本实用新型的吐出盖191可以省略焊接工序。因此,简化了所述吐出盖191的制造工序,其结果使产品不良最小化,从而能够降低产品单价。并且,由于不存在因焊接而产生的尺寸公差,因此能够防止制冷剂的泄漏。
由此,如前所述的所述盖凸缘部1910、所述腔室部1915以及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形成为一体,并且可以理解为,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了区分。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配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之间的垫圈194。详细而言,所述垫圈194配置在所述盖紧固部1911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之间。
尤其,所述垫圈194可以位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进行紧固的部分。即,所述垫圈194被理解为用于使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更加紧密地紧固的结构。
所述垫圈194可以设置有多个。尤其,多个垫圈194设置有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数量,并且设置于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位置。即,所述多个垫圈194可以沿着周向以隔开120度的方式设置三个。
并且,所述垫圈194设置成其中心侧形成有垫圈贯通口194a的环形状。所述垫圈贯通口194a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大小。
并且,所述垫圈194的外径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盖结合部1911的外侧。由此,当所述垫圈贯通口194a配置成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一致时,所述垫圈194可以位于所述盖结合部1911的内侧。
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垫圈194以及所述框架110进行层叠,使得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垫圈贯通口194a以及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在轴向从上方到下方依次配置。此外,通过将紧固构件贯通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垫圈贯通口194a以及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能够使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垫圈194以及所述框架110结合。
下面,对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形状、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进行详细描述。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的图,图6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并示出的图。并且,图7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盖并示出的图,图8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腔室并示出的图。
为了帮助理解,图5和图6中示出了所述吐出单元190的轴向后方。并且,所述图7和图8中将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吐出腔室192以轴向中心为基准切开并一同示出了截面。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吐出单元190包括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此时,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可以由不同材料和制造方法形成。
所述吐出腔室192结合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所述固定环193结合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内侧。尤其,通过所述吐出盖191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结合,形成多个吐出空间D。所述吐出空间D可以被理解为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空间。
首先,参照图6和图7对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形状进行描述。如前所述,所述吐出盖191可以设置成其一面呈开放且形成有内部空间的形状。尤其,所述内部空间可以形成在所述盖凸缘部1910和所述腔室部1915的内侧。
并且,所述内部空间可以被划分为位于后述的所述吐出腔室192的腔室凸缘1920的轴向上侧的上部空间和位于轴向下侧的下部空间。此时,所述上部空间可以相当于吐出空间D。
并且,可以被理解为,所述上部空间、即所述吐出空间D形成在所述腔室部1915的内侧,所述下部空间形成在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内侧。
所述下部空间相当于设置有所述吐出阀组件160的空间。在所述下部空间的下端配置有所述框架110。详细而言,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上侧形成有所述下部空间。
并且,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可以形成为沿着轴向延伸的一个圆筒形状。此时,将由所述上部空间和所述下部空间形成的空间的径向直径称为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参照图9)。并且,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可以形成为阶梯式,以对所述吐出腔室192进行固定等。
并且,所述吐出盖191包括划分所述上部空间的划分套管1912。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上部空间的内侧向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尤其,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从所述腔室部1915的前表面向轴向后方延伸形成。
并且,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详细而言,所述划分套管1912在径向上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隔开而形成,以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
由此,所述上部空间可以由所述划分套管1912划分为径向内侧和外侧。此时,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第一吐出腔D1和第二吐出腔D2。并且,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径向外侧形成有第三吐出腔D3。
并且,所述吐出腔室192可以插入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详细而言,所述吐出腔室19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紧贴,并插入于所述划分套管1912。
并且,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形成有第一引导槽1912a、第二引导槽1912b以及第三引导槽1912c。
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凹陷,并沿着轴向延伸而形成。尤其,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与使所述吐出腔室192插入的位置相比从轴向前方更朝向轴向后方延伸而形成。
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凹陷,并沿着周向延伸而形成。尤其,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形成在与所述吐出腔室192相接的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连通。
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部向轴向前方凹陷形成。由此,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后端部可以形成为阶梯。并且,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以与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连通的方式形成。
即,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凹陷至形成有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的部分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和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可以沿着周向隔开而形成。例如,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形成于面向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的位置、即在周向上隔开180度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流向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的制冷剂停留在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内的时间将会增加。由此,具有有效地降低制冷剂的脉动噪音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6和图8对所述吐出腔室192进行描述。
所述吐出腔室192包括腔室凸缘1920、腔室安置部1922、腔室本体1924、腔室延伸部1926以及腔室引导面1928。此时,所述吐出腔室192可以由工程塑料形成为一体。即,后述的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各个构成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区分的。
并且,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各个构成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厚度。由此,所述腔室凸缘1920、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所述腔室本体1924、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以及腔室引导面1928可以设置成以相同的厚度延伸的形状。
所述腔室凸缘1920形成所述吐出腔室192的轴向底面。即,所述腔室凸缘1920位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轴向上的最下侧。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凸缘1920具有轴向厚度,并且可以设置成沿着径向延伸的环形状。
此时,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外径设置成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相对应的大小。此时,相对应是指相同,或者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考虑到组装公差。
由此,所述腔室凸缘1920可以设置成其外侧面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紧贴。如前所述,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轴向上侧相当于所述上部空间,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轴向下侧相当于所述下部空间。
尤其,所述腔室凸缘1920起到对所述第三吐出腔D3的轴向后方进行封闭的功能。即,通过将所述腔室凸缘1920安置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能够防止所述第三吐出腔D3的制冷剂流向轴向后方。
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内径设置成与所述弹簧组装体163相对应的大小。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凸缘1920可以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侧面相邻地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安置所述弹簧组装体163。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轴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并且再次向径向内侧弯曲而延伸。
因此,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整体上设置成位于轴向前方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圆筒形状。此时,所述腔室凸缘1920可以划分为向轴向前方延伸的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和从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
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沿着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侧面向轴向前方延伸。此时,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的轴向长度可以短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侧面的轴向长度。即,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中的至少一部分安置于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
此时,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与所述摩擦环166相接。详细而言,所述摩擦环166设置成其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周面凸出。由此,当所述弹簧组装体163安置于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时,所述摩擦环166可以紧贴于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
尤其,所述摩擦环166可以由在外力作用下改变形状的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由此,所述摩擦环166能够防止在所述第一腔室安置部1922a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缝隙。
并且,通过所述摩擦环166能够防止所述弹簧组装体163沿着周向空转的现象。并且,通过所述摩擦环166,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不会直接撞击到所述吐出腔室192,因此能够使击打噪音的产生最小化。
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沿着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前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相接。
换言之,所述划分套管1912从所述腔室部1915的前表面内侧向轴向后方延伸至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即,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可以被理解为,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此时,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彼此紧贴。即,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被理解为在轴向上紧贴。由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如前所述,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后端部向轴向前方凹陷形成。由此,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之间并进行流动。即,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形成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的制冷剂的流路。
所述腔室本体1924从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形成第一吐出腔D1。详细而言,所述腔室本体1924从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轴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并再次向径向内侧弯曲而延伸。
因此,所述腔室本体1924整体上设置成其位于轴向前方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圆筒形状。此时,所述腔室本体1924可以划分为:向轴向前方延伸的第一腔室本体1924a;和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腔室本体1924b。
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沿着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向轴向前方延伸。此时,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轴向长度可以短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长度。即,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配置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下侧部。
此时,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彼此紧贴。即,所述腔室本体1924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被理解为在径向上紧贴。由此,能够防止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如前所述,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和第二安置槽1912b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凹陷形成。由此,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和第二安置槽1912b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之间并进行流动。即,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和第二安置槽1912b形成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制冷剂的流路。
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轴向前端向径向内侧延伸。此时,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设置成将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轴向前端沿着外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环形状。即,在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中心部形成有开口。
并且,以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为基准,可以划分为所述第一吐出腔D1和所述第二吐出腔D2。详细而言,所述第一吐出腔D1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轴向后方,所述第二吐出腔D2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轴向前方。
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轴向后方延伸。即,形成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中心部的开口向轴向后方延伸而形成规定的通路。
如上所述,将由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形成的通路称为腔室引导部1926a。所述腔室引导部1926a用作使所述第一吐出腔D1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吐出腔D2的通路。尤其,所述第一吐出腔D1的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腔室引导部1926a流动到轴向前方。
并且,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可以向轴向后方延伸,以与所述弹簧组装体163相接。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的轴向后端部可以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前表面相接。换言之,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与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2b相比更向轴向后方延伸。
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向轴向前方延伸。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径向外侧端部向轴向前方延伸。此时,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形成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径向外侧面。
详细而言,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可以设置成沿着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此时,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的外径设置成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相对应的大小。此时,相对应是指相同,或者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R考虑到组装公差。
由此,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的外侧面可以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紧贴而设置。由此,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与所述划分套管1912隔开配置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径向外侧。
并且,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紧贴的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外侧端部可以被理解为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的一部分。此时,所述腔室凸缘1920可以具有与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相比更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1929。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延伸部1929被设置成用于防止制冷剂泄漏。
由此,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延伸部1929可以由能够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的材料设置。例如,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延伸部1929可以由诸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延伸部1929作为用于防止制冷剂泄漏的辅助构成,其可以被省略。
并且,所述第三吐出腔D3位于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的内侧面。此时,高温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三吐出腔D3流动。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起到防止热量从如上所述的高温的制冷剂传递到所述吐出盖191的功能。
换言之,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被设置成与所述吐出单元190的侧面相比形成为更厚。即,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可以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而形成一个侧面。因此,所述吐出单元190的侧面增加与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的径向厚度相对应的厚度。
由此,可以在流过所述吐出空间D的制冷剂传导和对流较少量的热量。即,所述吐出单元190可以接收较少量的热量,从而维持相对较低的温度。此外,向与所述吐出单元190结合的所述框架110传递较少量的热量。
因此,所述框架110的温度可以维持相对较低。由此,传递到配置于所述框架110的内部的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的热量变少。其结果,防止了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并且具有提高压缩效率的效果。
整理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形状,所述腔室凸缘1920向径向延伸而设置。此外,所述腔室安置部1922、所述腔室本体1924以及所述腔室延伸部1926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径向内侧端部延伸。并且,所述腔室引导面1928从所述腔室凸缘1920的径向外侧端部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延伸。
下面,参照图6对所述固定环193进行描述。
所述固定环193插入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内周面。由此,能够防止所述吐出腔室192从所述吐出盖191分离。
即,所述固定环193可以被理解为用于固定所述吐出腔室192的构成。尤其,所述固定环193可以以压入(press pitting)方式插入于所述腔室本体1924的内周面。
所述固定环193整体上形成为轴向前表面和后表面呈开放的圆筒形状。具体而言,所述固定环193包括:紧贴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内周面的固定环本体1930;以及从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向径向延伸的第一固定环延伸部1932和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
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紧贴而设置。并且,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的轴向长度可以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轴向长度相对应。
所述第一固定环延伸部1932从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的轴向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由此,所述第一固定环延伸部1932可以紧贴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所述第一固定环延伸部1932的径向长度短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径向长度。即,所述第一固定环延伸部1932与所述第二腔室本体1924b的一部分紧贴而设置。
所述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从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的轴向后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由此,所述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可以紧贴于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4b。详细而言,所述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可以紧贴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与所述第二腔室安置部1924b的连接部分。
并且,所述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可以紧贴于所述弹簧组装体163的前表面。即,所述第二固定环延伸部1934配置在所述弹簧组装体163和所述吐出腔室192之间。
所述固定环193可以由具有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材料形成。例如,所述固定环193由不锈钢材料形成,所述吐出腔室192由工程塑料材料形成。
此时,所述固定环193在常温下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腔室192具有规定的组装公差。详细而言,制造所述固定环193,使得在常温下所述固定环本体1930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腔室本体1924a的内径。由此,所述固定环193可以比较容易地结合于所述吐出腔室192。
此外,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启动时,所述吐出腔室192和所述固定环193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接收热量并发生膨胀。此时,所述固定环193的膨胀大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膨胀,从而可以紧贴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由此,所述吐出腔室192可以较强地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1。
并且,所述吐出腔室192通过所述固定环193较强地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1侧,从而能够防止制冷剂泄漏到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吐出腔室192之间。
下面,基于如上所述的构成,对制冷剂在所述吐出空间D的流动进行详细描述。
图9是示出图3的‘A’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9所示,所述吐出空间D被划分为多个空间而形成。如前所述,所述吐出空间D包括所述第一吐出腔D1、所述第二吐出腔D2以及所述第三吐出腔D3。
并且,所述第一吐出腔D1、第二吐出腔D2、第三吐出腔D3由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腔室192形成。所述第一吐出腔D1由所述吐出腔室192形成,所述第二吐出腔D2、第三吐出腔D3形成在所述吐出腔室192和所述吐出盖191之间。
并且,所述第二吐出腔D2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腔D1的轴向前方,所述第三吐出腔D3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腔D1、第二吐出腔D2的径向外侧。
并且,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彼此紧贴而结合。此外,所述吐出阀组件160可以安置于所述吐出腔室192的后方。
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164朝向所述吐出腔室192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吐出阀161打开所述压缩空间P,从而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可以流向所述吐出空间D。通过打开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穿过所述阀弹簧164,从而被引导到所述第一吐出腔D1。
被引导到所述第一吐出腔D1的制冷剂穿过所述腔室引导部1926a并被引导到所述第二吐出腔D2。此时,所述第一吐出腔D1的制冷剂在穿过截面较窄的所述腔室引导部1926a之后,吐出到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二吐出腔D2。由此,能够显著降低因制冷剂的脉动而产生的噪音。
被引导到所述第二吐出腔D2的制冷剂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向轴向后方进行移动,并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沿着周向进行移动。此外,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沿着周向进行移动的制冷剂穿过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并被引导到所述第三吐出腔D3。
此时,所述第二吐出腔D2的制冷剂在穿过截面较窄的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以及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之后,吐出到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三吐出腔D3。由此,能够再次进一步降低因制冷剂的脉动而产生的噪音。
此时,所述第三吐出腔D3与所述盖管195连通而设置。因此,被引导到所述第三吐出腔D3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盖管195。此外,被引导到所述盖管195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吐出管105吐出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外部。
如上所述,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可以在形成于所述吐出单元190的所述吐出空间D进行流动。尤其,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吐出腔D1、所述第二吐出腔D2以及所述第三吐出腔D3。
此时,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设置有利用制冷剂来执行轴承的功能的结构。下面,将如上所述的用作轴承的制冷剂称为轴承制冷剂。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相当于在所述吐出空间D流动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相当于流动到所述第三吐出腔D3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
在所述吐出单元190形成有使所述轴承制冷剂进行流动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此时,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可以被理解为供所述轴承制冷剂进行流动的流路或通路。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设置成使所述轴承制冷剂能够有效地流动到所述气孔1106。
首先,对经由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流向所述气孔1106并供应到所述框架110、所述缸筒120以及所述活塞130的所述轴承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描述。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框架和轴承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在图10中,为了描述轴承制冷剂的流动,省略了不必要的部分并进行了图示。
如图10所示,所述框架110包括从所述框架凸缘112朝向所述框架本体111倾斜地延伸的框架连接部113。
此时,所述框架连接部113设置有多个,沿着周向以相同的间隔配置。例如,所述框架连接部113设置有三个,可以沿着周向以120度间隔形成。
在所述框架连接部113形成有用于将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缸筒120的气体流路1130。此时,可以仅在多个框架连接部113中的一个框架连接部113形成气体流路1130。此外,未形成所述气体流路1130的框架连接部113被理解为设置成用于防止所述框架110的变形。
所述气体流路1130可以贯通所述框架连接部113的内部而形成。并且,所述气体流路1130可以与所述框架连接部113相对应地倾斜地形成。尤其,所述气体流路1130可以从所述框架凸缘112延伸,并且可以经由所述框架连接部113而延伸至所述框架本体111。
详细而言,所述气体流路1130的一端与所述气孔1106相连接。如前所述,所述气孔1106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向轴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并且,在与所述气体流路1130连通的所述气孔1106的一侧可以设置有所述气体过滤器1107。
例如,所述气孔1106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所述气体过滤器1107可以由圆形过滤器设置,配置于所述气孔1106的轴向后端。
此外,所述气体流路1130的另一端与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连通。尤其,所述气体流路1130可以形成为与形成于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的气体流入部1200连通。
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从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尤其,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可以形成为朝向径向内侧面积变窄。由此,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的径向内侧端部可以形成尖端部。
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沿着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沿着周向延伸,从而构成为具有圆形的形状。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可以设置有在轴向上隔开的多个。例如,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可以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气体流入部1200被配置成与所述气体流路1130连通。
在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可以设置有缸筒过滤器构件(未图示)。所述缸筒过滤器构件(未图示)起到阻断规定大小以上的异物流入到所述缸筒120的内部的功能。并且,可以执行吸附制冷剂中含有的油分的功能。
并且,所述缸筒120包括从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缸筒喷嘴1205。此时,所述缸筒喷嘴1205可以延伸至所述缸筒120的内侧面。即,所述缸筒喷嘴1205可以被理解为与所述活塞130的外周面连通的部分。
尤其,所述缸筒喷嘴1205从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的径向内侧端部延伸。即,所述缸筒喷嘴1205可以形成为非常小的大小。
对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所述轴承制冷剂的流动进行描述。从所述吐出空间D流向所述气孔1106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即所述轴承制冷剂通过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进行流动。
经由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流向所述气孔1106的轴承制冷剂穿过所述气体过滤器1107并流动到所述气体流路1130。此外,经由所述气体流路1130流向所述气体流入部1200,从而可以沿着所述缸筒120的外侧面分布。
并且,所述轴承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可以经由所述缸筒喷嘴1205流动到所述活塞130的外侧面。流动到所述活塞130的外侧面的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活塞130的外侧面分布。
通过如上所述的分布在所述活塞130的外侧面的轴承制冷剂,在所述活塞130和所述缸筒120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间。即,所述轴承制冷剂向所述活塞130提供浮力,从而对所述活塞130执行气体轴承的功能。
由此,能够防止由所述活塞130的往复运动引起的所述活塞130和所述缸筒120的磨损。即,即使不使用油,也能通过所述轴承制冷剂执行轴承功能。
参照图8和图9,在所述吐出腔室192设置有贯通其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1923。详细而言,所述轴承制冷剂孔1923贯通所述腔室凸缘1920而形成。此时,贯通所述轴承制冷剂孔1923而形成有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即,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穿过所述轴承制冷剂孔1923,从所述吐出单元190流动到所述气孔1106。
此时,所述轴承制冷剂孔1923形成于所述气孔1106的轴向前方。即,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在所述气孔1106的轴向前方。此外,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向轴向后方流动。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可以朝向所述气孔1106延伸而形成。此时,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可以在轴向上延伸形成,使得所述轴承制冷剂沿着轴向流动。
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在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即,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为从所述第三吐出腔D3延伸至所述气孔1106而形成。在图11至图14中,示例性地示出了如上所述的形状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
在图11至图14中示出了与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相对应的示例性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此时,在每个实施例中,对构成进行变形或附加新的构成,以形成不同形状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对于与上述相同的构成,引用对其的所有描述。
并且,为了便于理解,按每个实施例区分吐出腔室中包括的附图标记并记载。然而,对于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名称和区分的附体标记,并且引用所有前述内容。
图11是切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腔室并示出的图,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实施例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贯通吐出腔室292而形成。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贯通腔室引导面2928而形成。
详细而言,所述吐出腔室292包括在径向上延伸的腔室凸缘2920。此外,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向轴向延伸。
所述腔室凸缘2920包括贯通其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2923。此外,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贯通,以容纳所述轴承制冷剂孔2923。尤其,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可以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的径向外侧端部延伸。
在所述腔室凸缘2920还设置有与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相比进一步向径向凸出的延伸部2929。所述延伸部2929用于防止制冷剂的泄漏,其可以设置为沿着轴向彼此隔开的多个。通过设置多个所述延伸部2929,能够确切地防止制冷剂的泄漏。
此时,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分别向轴向前方和后方延伸形成。
详细而言,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向轴向前方延伸的腔室引导面2928的一部分紧贴配置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尤其,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可以以圆筒形状向轴向前方延伸。
并且,如图12所示,从所述腔室凸缘2920向轴向后方延伸的腔室引导面2928的一部分延伸至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尤其,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可以以棒形状向轴向后方延伸。
通过如上所述的形状,所述轴承制冷剂沿着从所述第三吐出腔D3向轴向前方延伸的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向轴向前方移动。此外,沿着贯通所述腔室引导面2928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朝向轴向后方流动到所述气孔1106。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至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因此,所述轴承制冷剂可以不向所述气孔1106的外侧流动,而直接沿着所述气体流路1130流动。
并且,如上所述,随着轴承制冷剂的流动路径较长地延伸形成,能够降低所述轴承制冷剂的温度。由此,通过所述轴承制冷剂能够减少传递到框架110等构成的热量。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例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贯通插入于吐出腔室392的轴承制冷剂管3921而形成。
详细而言,所述吐出腔室392包括在径向上延伸的腔室凸缘3920。此外,所述腔室凸缘3920包括贯通其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3923。所述轴承制冷剂孔3923形成在气孔1106的轴向前方。
此外,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插入配置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3923。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设置为向一侧延伸的管的形状。参照图13,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插入配置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3923。
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配置成以所述腔室凸缘3920为基准向轴向前方和后方延伸。此时,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设置成朝向所述气孔1106延伸。此外,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被延伸设置,以使其配置在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
此时,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由具有导热系数低于所述吐出腔室392的材料形成。即,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由与所述吐出腔室392不同的材料形成。例如,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可以由诸如橡胶的材料形成。
通过如上所述的形状,所述轴承制冷剂沿着从所述第三吐出腔D3向轴向前方延伸的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向轴向前方移动。此外,沿着贯通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向轴向后方流动到所述气孔1106。
由于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至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因此所述轴承制冷剂不向所述气孔1106的外侧流动,而可以直接沿着所述气体流路1130流动。尤其,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由导热系数低的材料设置,因此,从所述轴承制冷剂管3921向外侧的热传递可能会减少。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轴承制冷剂的流动路径较长地延伸形成,因此能够降低所述轴承制冷剂的温度。由此,能够通过所述轴承制冷剂来减少传递到框架110等构成的热量。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一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14所示,第四实施例的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为使吐出腔室492与气孔1106相连接。
详细而言,所述吐出腔室492包括在径向上延伸的腔室凸缘4920。此外,所述腔室凸缘4920包括贯通其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4923。所述轴承制冷剂孔4923形成在气孔1106的轴向前方。
此外,所述线性压缩机还包括插入于所述气孔1106而设置的轴承插入管4921。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设置成向一侧延伸的管的形状。参照图14,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插入配置于所述气孔1106,以在轴向上延伸。
尤其,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的外径可以形成为与所述气孔1106的内径相对应。由此,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可以压入并设置于所述气孔1106。
并且,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向轴向前方延伸,以与形成有所述轴承制冷剂孔4923的腔室凸缘4920的一侧接触。即,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可以被理解为配置在所述轴承制冷剂孔4923和所述气孔1106之间。
由此,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贯通而形成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4923和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
通过如上所述的形状,所述轴承制冷剂从所述第三吐出腔D3穿过所述轴承制冷剂孔4923贯通所述吐出腔室492并流动到轴向后方。此外,沿着所述轴承插入管4921向轴向后方流动到所述气孔1106。
由于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X形成至所述气孔1106的内侧,因此,所述轴承制冷剂不向所述气孔1106的外侧流动,而可以直接沿着所述气体流路1130流动。

Claims (15)

1.一种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筒,形成制冷剂的压缩空间;
框架,在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以及
吐出单元,形成供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
所述框架包括:
吐出框架面,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以及
气孔,在所述吐出框架面凹陷形成,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朝向所述气孔延伸形成的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将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所述气孔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
在所述吐出腔室贯通形成有轴承制冷剂孔,该轴承制冷剂孔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腔室包括以安置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的方式在径向上延伸的腔室凸缘,
所述轴承制冷剂孔贯通所述腔室凸缘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腔室包括以容纳所述轴承制冷剂孔的方式从所述腔室凸缘延伸的腔室引导面,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腔室引导面,
所述腔室引导面从所述腔室凸缘分别向轴向前方和后方延伸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轴承制冷剂管,以朝向所述气孔延伸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轴承制冷剂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轴承插入管,以与所述腔室凸缘的形成有所述轴承制冷剂孔的一侧接触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气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形成于所述轴承制冷剂孔和所述轴承插入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腔室包括紧贴配置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面的腔室引导面,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所述腔室引导面而形成,
所述腔室引导面形成为延伸至所述气孔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并且,
所述吐出单元还包括以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的方式贯通插入所述吐出腔室的轴承制冷剂管,
所述轴承制冷剂管的材料导热系数低于所述吐出腔室的材料导热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以形成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插入设置于所述气孔的轴承插入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内侧,设置有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形成的轴承制冷剂孔,
所述轴承插入管配置在所述轴承制冷剂孔和所述气孔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括从所述气孔延伸至所述缸筒的气体流路,
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依次流过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气孔以及所述气体流路并流动到所述缸筒。
12.一种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活塞,沿着轴向进行往复移动;
缸筒,在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活塞;
框架,在径向内侧容纳有所述缸筒;以及
吐出单元,形成供由所述活塞压缩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吐出空间,并且结合于所述框架的轴向前方,
所述框架包括:
吐出框架面,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形成轴向前表面;以及
气孔,从所述吐出框架面向轴向后方凹陷形成,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气孔的轴向前方的轴承制冷剂流路,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将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以使流动到所述吐出空间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沿着轴向流动的方式在轴向上延伸形成,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以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气孔的方式在轴向上延伸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吐出盖,结合于所述吐出框架面;以及
吐出腔室,容纳于所述吐出盖的径向内侧,将所述吐出空间划分为多个吐出腔,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贯通所述吐出腔室而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吐出腔包括:
第一吐出腔,供由所述活塞压缩的制冷剂进行流动;
第二吐出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腔的轴向前方,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吐出腔的制冷剂流动;以及
第三吐出腔,形成在所述第一吐出腔和所述第二吐出腔的径向外侧,使得经由所述第二吐出腔的制冷剂流动,
所述轴承制冷剂流路形成为使流动到所述第三吐出腔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孔。
CN202021523722.2U 2019-10-14 2020-07-28 线性压缩机 Active CN2132353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26895 2019-10-14
KR1020190126895A KR102254862B1 (ko) 2019-10-14 2019-10-14 리니어 압축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35383U true CN213235383U (zh) 2021-05-18

Family

ID=71103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23722.2U Active CN213235383U (zh) 2019-10-14 2020-07-28 线性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08628A1 (zh)
EP (1) EP3808979B1 (zh)
KR (1) KR102254862B1 (zh)
CN (1) CN21323538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05805B1 (en) * 1991-03-28 1995-03-08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Integral suction system
KR200345585Y1 (ko) * 1998-12-19 2004-06-18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밀폐형압축기용토출머플러의소음방지구조
JP2000337254A (ja) * 1999-05-27 2000-12-0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BR0010430A (pt) * 1999-08-19 2002-01-08 Lg Electronics Inc Compressor linear
KR100314036B1 (ko) * 1999-12-29 2001-11-15 구자홍 압축기의 소음 저감구조
KR100396776B1 (ko) * 2001-04-03 2003-09-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의 실린더 헤드
EP1389278B1 (en) * 2001-05-24 2007-07-04 Lg Electronics Inc. Discharge apparatus for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BRPI0900855A2 (pt) * 2009-04-06 2010-12-28 Whirlpool Sa arranjo construtivo para compressor hermético de refrigeração
KR102238333B1 (ko) * 2016-04-28 2021-04-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57479B1 (ko) 2016-05-03 2021-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38346B1 (ko) * 2016-05-03 2021-04-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605743B1 (ko) * 2017-01-10 2023-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20180083075A (ko) * 2017-01-12 2018-07-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CN209228564U (zh) * 2017-10-11 2019-08-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线性压缩机
KR101981101B1 (ko) * 2017-10-11 2019-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20190105448A (ko) * 2018-03-05 2019-09-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08628A1 (en) 2021-04-15
KR102254862B1 (ko) 2021-05-24
EP3808979A1 (en) 2021-04-21
KR20210043938A (ko) 2021-04-22
EP3808979B1 (en) 2023-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60175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110360081B (zh) 线性压缩机
CN212106186U (zh) 线性压缩机
CN110360079B (zh) 线性压缩机
CN210290075U (zh) 线性压缩机
KR102390176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80431B1 (ko) 압축기
CN210715006U (zh) 线性压缩机
KR20180093526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213235383U (zh) 线性压缩机
CN110195693B (zh) 线性压缩机
CN211038972U (zh) 线性压缩机
CN112412740B (zh) 线性压缩机
KR102060179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112412747B (zh) 线性压缩机
CN211900908U (zh) 线性压缩机
KR102225052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424604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1990061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115434889A (zh) 压缩机
CN112594164A (zh) 线性压缩机
CN114687994A (zh) 线性压缩机
KR20200042219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