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15006U - 线性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线性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15006U
CN210715006U CN201921004485.6U CN201921004485U CN210715006U CN 210715006 U CN210715006 U CN 210715006U CN 201921004485 U CN201921004485 U CN 201921004485U CN 210715006 U CN210715006 U CN 210715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frame
cylinder
refrigerant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044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基元
李均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75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3430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757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6017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15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15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eciprocating-pist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F04B35/045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using soleno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00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adaptations of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04B39/102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the members being disc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1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2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7Mounting of a cylinder block in a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201/00Pump parameters
    • F04B2201/02Piston parameters
    • F04B2201/0201Position of the pist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3Linear compres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性压缩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线性压缩机包括:壳体,其形成内部空间;压缩机本体,其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且,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开放的壳体本体;以及吸入壳体盖和吐出壳体盖,其分别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的两端并封闭所述内部空间。此时,所述吐出壳体盖设置成有助于框架散热的形状。

Description

线性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性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压缩机(Compressor)是从电动马达或涡轮等的动力发生装置接收动力,并对空气或制冷剂或除此之外的多种工作气体进行压缩,由此提高压力的机械装置,所述压缩机在家用电器或整个产业中广泛得到应用。
这种压缩机大致可以分为往复式压缩机(Reciprocating compressor)、旋转式压缩机(Rotary compressor)以及涡旋式压缩机(Scroll compressor)。
在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中,在活塞(Piston)和缸筒(Cylinder)之间形成有用于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由此活塞在缸筒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同时压缩制冷剂。
并且,在所述旋转式压缩机中,在进行偏心旋转的辊子(Roller)和缸筒之间形成有用于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由此辊子沿着缸筒内壁进行偏心旋转而压缩制冷剂。
并且,在所述涡旋式压缩机中,在回旋涡旋盘(Orbiting scroll)和固定涡旋盘(Fixed scroll)之间形成有用于吸入或吐出工作气体的压缩空间,所述回旋涡旋盘相对于所述固定涡旋盘进行旋转而压缩制冷剂。
最近,在所述往复式压缩机中,开发了线性压缩机,就所述线性压缩机而言,活塞直接连接于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驱动马达,从而在不产生因运动转换而引起的机械损失的情况下,提高压缩效率,并且结构简单。
在所述线性压缩机中,在密闭的壳体内部,所述活塞利用所述线性马达在缸筒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而吸入制冷剂,并压缩制冷剂后吐出该制冷剂。
有关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线性压缩机,本申请人申请过现有文献1。
<现有文献1>
1.韩国公开号:第10-2018-0040791号(公开日:2018年04月23日)
2.发明名称:线性压缩机
根据上述现有文献1记载的结构,所述永磁铁和所述活塞可以进行移动并压缩制冷剂。详细而言,吸入制冷剂穿过所述活塞端口并流入到压缩室,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被压缩。此外,被压缩的高温制冷剂经过形成于吐出盖的吐出室而吐出到壳体外部。
此时,如所述现有文献1中的线性压缩机具有如下所述的问题。
(1)被压缩的高温制冷剂使所述吐出盖和框架发生过热,热量从所述框架传递到所述活塞和缸筒。尤其是,由于所述框架、所述活塞以及所述缸筒以相互接触的状态配置,因此所述框架的热量可以经由传导而容易传递到所述活塞和所述缸筒。
(2)如上所述,随着所述框架发生过热,传递到所述活塞和所述缸筒的热量会使所述吸入制冷剂发生过热。由此,存在有所述吸入制冷剂的体积增大且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3)并且,振动可以通过包括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的驱动部来传递到外部。尤其是,存在有所述驱动部的振动经由壳体相对容易传递到外部的问题。
(4)并且,针对线性压缩机的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需要固定配置于壳体内部的压缩机本体。此时,存在有需要将用于固定所述压缩机本体的挡止件作为额外的结构而配置于壳体内部的问题。
并且,所述线性马达构成为永磁铁位于内定子和外定子之间,所述永磁铁通过所述永磁铁和所述内(或外)定子之间的相互电磁力来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此外,由于所述永磁铁在与所述活塞相连接的状态下驱动,因此所述活塞在所述缸筒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同时,吸入制冷剂,并且对该制冷剂进行压缩之后吐出。
有关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线性压缩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对现有文献2提出过申请。
<现有文献2>
1.韩国公开号:第10-2017-0124908号(公开日:2017年11月13日)
2.发明名称:线性压缩机
根据上述现有文献2记载的结构,所述永磁铁和所述活塞进行移动并压缩制冷剂。详细而言,吸入制冷剂穿过所述活塞端口并流入到压缩室,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被压缩。此外,被压缩的高温制冷剂经过形成于吐出盖的吐出室而吐出到壳体外部。
此时,如所述现有文献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具有如下所述的问题。
(1)随着被压缩的高温制冷剂流向缸筒的前表面,相对较多的热量可能会传递到所述缸筒。此外,传递到所述缸筒的热量会使容纳于活塞内部的吸入制冷剂发生过热。由此,存在所述吸入制冷剂的体积增大且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2)并且,使高温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吐出单元的热量可以传导至框架。由此,所述框架发生过热,并且热量传递到所述活塞和所述缸筒,从而使吸入制冷剂发生过热。由此,具有所述吸入制冷剂的体积增大且压缩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以有助于框架散热的形状设置的壳体盖的线性压缩机。
尤其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通过增强所述壳体盖的刚性来增加壳体(shell)整体的固有频率,由此降低向外部传递的噪音的壳体的线性压缩机。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安置于缸筒的前表面的隔热构件的线性压缩机。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不仅延伸到缸筒还延伸到框架前表面的隔热构件的线性压缩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线性压缩机,具备以有助于框架散热的形状设置的壳体盖。
详细而言,所述线性压缩机包括:形成内部空间的壳体;和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的压缩机本体。并且,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开放的壳体本体;以及吸入壳体盖和吐出壳体盖,其分别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的两端并封闭所述内部空间。
此时,所述吐出壳体盖包括:第一部分,其沿着轴向延伸,并紧贴于所述壳体本体的内侧面;第二部分,其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并封闭所述内部空间的一侧;以及第三部分,其从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侧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并形成吐出壳体开口。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线性压缩机,包括防止热量传递到缸筒的隔热构件。
详细而言,所述线性压缩机包括:沿着轴向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形成有制冷剂被所述活塞压缩的压缩空间的缸筒;形成有使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吐出空间的吐出单元;以及框架,所述缸筒容纳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
此时,所述隔热构件配置于用于开闭所述压缩空间的吐出阀以及所述缸筒和所述吐出单元之间,以使所述压缩空间的制冷剂吐出到所述吐出空间。
根据形成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具有如下所述的效果。
通过有效地对框架的热量进行散热,来能够使向吸入到线性压缩机的制冷剂传递的热量最小化,由此具有能够防止因吸入气体的过热而引起的压缩效率降低的优点。
尤其是,通过将形成流路引导件的壳体盖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前表面,来能够有效地对框架的热量进行散热。并且,使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的活塞和缸筒的热量经由框架散热到外部,并且,使从所述活塞和所述缸筒向所吸入的制冷剂传递的热量最小化,并降低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压缩效率的优点。
并且,通过延伸至所述框架的前表面的所述壳体盖,来能够增强壳体整体的刚性。由此,具有所述壳体的固有频率增大,并且向外部传递的噪音将会减少的优点。
并且,通过所述壳体盖,包括所述框架的压缩机本体可以以规定的范围固定而配置。即,所述壳体盖可以起到所述压缩机本体的挡止件的功能,由此具有无需设置额外的挡止件结构的优点。
并且,具有通过在暴露于吐出制冷剂的缸筒的前表面安置的隔热构件,来能够防止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缸筒的优点。
并且,随着传递到所述缸筒的热量减少,能够使向容纳于活塞的内部的吸入制冷剂传递的热量最小化,并且降低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压缩效率的优点。
并且,具有通过将隔热构件配置于温度相对较高的吐出盖和框架之间,来能够防止所述吐出盖的热量传导到所述框架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图。
图2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壳体并示出的图。
图3、图4是示出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壳体盖的图。
图5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结构并示出的图。
图6是示出沿着图1的VI-VI’线剖开的截面的图。
图7是示出图6的A部分的图。
图8是示出图7的B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9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缸筒和隔热构件并示出的图。
图10是放大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隔热构件的图。
图11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框架、缸筒以及隔热构件并示出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框架、缸筒以及隔热构件的结合截面的图。
图13是放大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隔热构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压缩机 101:壳体本体
102:吸入壳体盖 103:吐出壳体盖
112:框架凸缘 192:吐出盖
1030:第一部分 1033:第二部分
1036:第三部分 1125:框架热交换面
1920:盖凸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在对各个附图的构成要素附加附图标记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相同的部件,虽然在不同的附图上标记,也要尽可能标为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时,当判断针对公知结构或者功能的具体说明有可能会影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理解时,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并且,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些术语不对对应构成要素的本质、顺序或次序进行限制,而仅是用于区分相应构件和其他构件。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记载为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联结”,则前一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接或联结到后一构成要素,或者还可以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连接”、“结合”或“联结”另一构成要素。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图,图2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壳体并示出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包括形成外观的壳体101、102、103。所述壳体101、102、103整体上设置成其内部为中空的圆筒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壳体101、102、103设置成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长度L,并且具有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直径R的圆筒形状。
此时,轴向是指后述的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详细而言,所述壳体101、102、103的长度方向中心轴与后述的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一致,并且,所述压缩机本体的中心轴与构成所述压缩机本体的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一致。
所述壳体101、102、103可以配置成底面与所述轴向平行。即,所述壳体101、102、103与底面平行地延伸,并且,可以从底面具有较低的高度。由此,具有能够减小供所述线性压缩机10安装的空间的高度的优点。
在所述壳体101、102、103的下侧可以结合有腿50。所述腿50可以结合于供所述线性压缩机10安装的产品的底座。例如,所述产品包括冰箱,所述底座可以包括所述冰箱的机械室底座。作为另一例,所述产品包括空调机的室外机,所述底座可以包括所述室外机的底座。
所述壳体包括可分离地结合的壳体本体101和壳体盖102、103。一般而言,所述壳体盖102、103可以压入于所述壳体本体101并通过焊接相结合。可以通过如上所述的所述壳体本体101和所述壳体盖102、103的结合,来密闭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内部空间。
所述壳体本体101设置成其两端开放的圆筒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壳体本体101在轴向上具有壳体本体长度L1,并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壳体本体直径R1。例如,所述壳体本体101可以通过将在横向和纵向上具有L1和R1*π的长度的长方形平板卷成圆筒来形成。此时,将所述平板的厚度称为壳体本体厚度T1。
可以在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设置有端子108。所述端子108被理解为将外部电源传递到后述的马达组件140的结构。并且,所述端子108可以设置于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重叠的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由此,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形成有与所述端子108相对应的端子贯通孔1030c。
并且,在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设置有包围所述端子108外侧的支架109。所述支架109可以形成为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结构。此时,所述支架109可以执行保护所述端子108免受外部的冲击等的功能。
在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呈开放的两端分别结合有所述壳体盖102、103。换言之,所述壳体盖102、103可以以彼此面向的方式配置。所述壳体盖包括: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形成开口的一侧部相结合的吸入壳体盖102;和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形成开口的另一侧部相结合的吐出壳体盖103。
以图1和图2为基准,所述吸入壳体盖102可以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右侧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可以位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左侧部。并且,可以理解为,所述吸入壳体盖102位于制冷剂的吸入侧,而所述吐出壳体盖103位于制冷剂的吐出侧。
所述吸入壳体盖102设置成其一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吸入壳体盖102在轴向上具有吸入壳体长度L2,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吸入壳体直径R2。参照图2,所述吸入壳体长度L2小于所述吸入壳体直径R2,从而所述吸入壳体盖102整体以碗(bowl)形状设置。
所述吐出壳体盖103设置成其一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在轴向上具有吐出壳体长度L3,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吐出壳体直径R3。此时,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具有相对较长的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从而整体上设置成圆筒形状。
整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大于所述吸入壳体长度L2(L3>L2)。详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可以设置成所述吸入壳体长度L2的两倍以上(L3>L2*2)。并且,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可以设置成所述壳体本体长度L1的0.25倍以上(L3>L1*0.25)。
这是,为了使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延伸形成至后述的框架110的前方。并且,为了通过所述吐出壳体盖103降低振动。将在后述中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所述吸入壳体直径R2和所述吐出壳体直径R3设置成相同(R2=R3)。即,所述吐出壳体盖103设置成:在半径方向上具有与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相同的直径,而在轴向上进一步延伸的形状。
并且,所述壳体本体直径R1与所述吸入壳体直径R2和所述吐出壳体直径R3相差所述壳体本体厚度T1(R1-2*T1=R2=R3)。即,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径相当于R1,内径相当于R2或R3。由此,所述壳体盖102、103可以插入到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侧。
并且,所述吸入壳体盖102和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分别以吸入壳体厚度T2和吐出壳体厚度T3形成。因此,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外径相当于R2,内径相当于R2-2*T2,并且,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外径可以相当于R3,内径可以相当于R3-2*T3。
并且,所述壳体本体厚度T1、所述吸入壳体厚度T2以及所述吐出壳体厚度T3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同。如上所述的数值可以被理解为是未考虑到组装公差和设计公差等的值,但并不限于此。
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可以吸入、吐出或注入制冷剂的多个管104、105、106。所述多个管104、105、106包括吸入管104、吐出管105以及工艺管106。
所述吸入管104设置成能够将制冷剂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例如,所述吸入管104可以结合于所述吸入壳体盖102。
详细而言,所述吸入管104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半径方向中心侧并相结合。由此,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沿着轴向被吸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
此时,所述吸入壳体盖102可以由其与所述吸入管104相结合的部分可以朝向轴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此时,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轴向外侧被理解为从所述壳体本体101远离的方向。
所述吐出管105设置成被压缩的制冷剂从所述线性压缩机10排出。例如,所述吐出管105可以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
详细而言,所述吐出管105在半径方向上贯通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并相结合。经由所述吸入管104而吸入的制冷剂沿着轴向进行流动并被压缩,被压缩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吐出管105朝向半径方向排出。
此时,所述吐出管105可以配置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和所述壳体本体101重叠的部分。由此,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形成有吐出管贯通孔1030a,所述吐出管105贯通所述吐出管贯通孔1030a。
所述工艺管106设置成能够向所述线性压缩机10补充规定的制冷剂。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所述工艺管106将制冷剂注入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例如,所述工艺管106可以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
详细而言,为了避免所述工艺管106与所述吐出管105产生干涉,所述工艺管106可以在与所述吐出管105不同的高度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101。所述高度被理解为从底面或所述腿50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通过将所述吐出管105和所述工艺管106在相互不同的高度上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外周面相结合,来能够提高作业便利性。
此时,所述工艺管105可以配置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和所述壳体本体101重叠的部分。由此,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形成有工艺管贯通孔1030b,所述工艺管105贯通所述工艺管贯通孔1030b。
并且,所述工艺管贯通孔1030b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工艺管106的直径。由此,所述工艺管贯通孔1030b可以起到作为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注入的制冷剂的阻力的作用。
因此,从制冷剂的流路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工艺管106流入的制冷剂的流路尺寸在该制冷剂穿过所述吐出壳体盖103时变小。此外,在进入到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部空间的同时可以再次变大。
在此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变小,由此可以形成制冷剂的气化,并分离出制冷剂中含有的油分。因此,分离出油分的制冷剂流入到后述的活塞130的内部,从而能够改善制冷剂的压缩性能。所述油分可以被理解为存在于冷却系统的工作油。
下面,对形成有所述吐出管贯通孔1030a、所述工艺管贯通孔1030b以及所述端子贯通孔1030c的所述吐出壳体盖103进行详细说明。
图3、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壳体盖的图。图3是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外侧立体图,图4是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立体图。此时,外侧可以被理解为所述壳体的外侧,内侧可以被理解为所述壳体的内侧。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吐出壳体盖103设置成一侧形成开放且一侧形成封闭的圆筒形状。详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包括:形成圆筒形侧面的第一部分1030;以及第二部分1033和第三部分1036,其分别从所述第一部分1030的两侧延伸而形成。
所述第一部分1030、所述第二部分1033以及所述第三部分1036形成为一体,为了便于说明可以将它们视为区分的结构。并且,所述第一部分1030、所述第二部分1033以及所述第三部分1036可以相当于单独被制造并相结合的结构。
所述第一部分1030相当于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侧面相接触的部分。尤其是,所述第一部分1030的外周面可以紧贴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周面。
详细而言,所述第一部分1030在轴向上具有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而在半径方向上具有吐出壳体直径R3。尤其是,所述第一部分1030通过将在横向和纵向上具有L3和R3*π的长度的、长方形平板弯曲成圆筒来形成。此时,所述平板的厚度相当于所述吐出壳体厚度T3。
并且,在所述第一部分1030形成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包括所述吐出管贯通孔1030a、所述工艺管贯通孔1030b以及所述端子贯通孔1030c。根据设计,各个贯通孔1030a、1030b、1030c的大小和位置可以形成为不同。
此时,将所述第一部分1030的两端称为外侧端部1031和内侧端部1032。所述外侧端部1031配置于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外侧,而所述内侧端部1032配置于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内侧。即,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101的情况下,所述外侧端部1031相当于暴露于所述壳体101、102、103外部的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1033相当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形成封闭的侧面。详细而言,所述第二部分1033设置成从所述外侧端部1031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圆板形状。即,所述第二部分1033可以理解为对所述壳体的吐出侧进行封闭的吐出帽(cap)。
并且,所述第二部分1033可以从所述外侧端部1031沿着轴向以规定深度凹陷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二部分1033包括在轴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035和第二突出部1034。
此时,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和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在轴向上比所述外侧端部1031位于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即,所述第二部分1033以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和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在轴向上不会比所述外侧端部1031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凹陷而形成。
由此,所述外侧端部1031可以被理解为,是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外侧端部相同的部分。
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以能够防止与后述的吐出盖192产生干涉的方式突出。由此,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盖192的上端部相对应的大小。详细而言,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在所述第二部分1033的半径方向中心部以具有规定直径的圆形形状突出而成。
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以能够防止与后述的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产生干涉的方式突出。由此,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相对应的大小。详细而言,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以扇形形状形成于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的下方。
尤其是,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可以以下端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形成为120度。这是,因为所述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是以下端为中心设置为120度的。此时,所述第二突出部1034可以以比所述第一突出部1035突出更少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三部分1036相当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形成开放的侧面。详细而言,所述第三部分1036从所述内侧端部1032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由此形成规定的开口。此时,将由所述第三部分1036所形成的开口称为吐出壳体开口103a。
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可以形成为,与后述的吐出盖19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即,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可以与所述吐出盖192配置在半径方向上的相同线上。
并且,虽然未图示,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可以设置成能够避免与所述端子108或后述的端子部141d等产生干涉的形状。即,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多种多样的形状,当并不限于在图4示出的情形。
并且,与所述第二部分1033从所述外侧端部1031凹陷并延伸而成的情况不同,所述第三部分1036从所述内侧端部1032延伸。换言之,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端部被理解为所述第三部分1036。由此,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端部可以被理解为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并形成规定的开口。
下面,对配置于由所述壳体本体101和所述壳体盖102、103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将所述线性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称为压缩机本体。
图5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内部结构并示出的图,图6是示出沿着图1的VI-VI’线剖开的截面的图。在图5中,为了示出所述压缩机本体,省略了所述壳体和管等。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包括框架110、缸筒120、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的活塞130以及作为向所述活塞130赋予驱动力的线性马达的马达组件140。当所述马达组件140进行驱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以在轴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下面,定义方向。
“轴向”可以被理解为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即图6中的横向。此外,在所述“轴向”中,将从所述吸入管104朝向压缩空间P的方向、即制冷剂进行流动的方向定义为“前方”,而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当所述活塞130朝向前方进行移动时,所述压缩空间P可以被压缩。
另一方面,“半径方向”为与所述活塞130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可以被理解为图6中的纵向。此外,将从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远离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将靠近所述活塞130中心轴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如前所述,所述活塞130的中心轴可以与所述壳体101、102、103的中心轴一致。
所述框架110被理解为用于使所述缸筒120进行固定的结构。所述框架110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框架本体111;和从所述框架本体111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框架凸缘112。此时,所述框架本体111和所述框架凸缘112相互可以形成为一体。
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部容纳有所述缸筒120。例如,所述缸筒120可以压入(press fitting)到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侧。并且,所述缸筒120和框架110可以由铝或铝合金材料构成。
所述框架凸缘112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前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延伸。所述框架凸缘112可以被理解为与后述的吐出单元190相结合的结构。并且,后述的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部由所述框架凸缘112支撑。
并且,所述框架110包括气体流路113,所述气体流路113用于使规定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缸筒120。所述气体流路113的一端形成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而另一端与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相连接。
所述缸筒120以容纳所述活塞13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构成。并且,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被所述活塞130压缩的压缩空间P。
并且,在与所述气体流路113接触的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形成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气体流入部121。所述气体流入部121可以沿着所述缸筒120的外周面形成,并且可以形成有在轴向上隔开的多个。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1可以延伸至所述缸筒120的内周面、即所述活塞130的外周面。
经由所述气体流路113而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流向所述气体流入部121,从而可以流向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流动的制冷剂向所述活塞130提供浮力,从而对所述活塞130执行气体轴承的功能。根据如上所述的作用,即使不使用油,也可以利用吐出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来执行轴承功能,由此,能够防止所述活塞130和所述缸筒120之间的磨损。
所述活塞130包括:大致呈圆筒形状的活塞本体131;和从所述活塞本体131朝向半径方向延伸的活塞凸缘132。所述活塞本体131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并且,所述活塞凸缘132可以在所述缸筒120的外侧进行往复运动。
在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部,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的吸入孔133,在所述吸入孔133的前方,设置有选择性地打开所述吸入孔133的吸入阀135。
并且,在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部形成有用于使规定的紧固构件136相结合的紧固孔136a。详细而言,所述紧固孔136a位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部中心,并且形成有多个吸入孔133,以围绕所述紧固孔136a。并且,所述紧固构件136贯通所述吸入阀135并结合于所述紧固孔136a,从而使所述吸入阀135固定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面部。
所述马达组件140包括:外定子141,其配置成固定于所述框架110并围绕所述缸筒120;朝向所述外定子141的内侧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内定子148;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的永磁铁146。
所述永磁铁146可以利用与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的相互电磁力来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此外,所述永磁铁146可以由具有一个极的单个磁铁构成,也可以由具有三个极的多个磁铁相结合而构成。
所述永磁铁146可以设置于磁体框架138。所述磁体框架138大致呈圆筒形状,可以插入配置在所述外定子141和内定子148之间的空间。
详细而言,以图6为基准,所述磁体框架138结合于所述活塞凸缘132并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可以朝向前方弯曲。此时,所述永磁铁146可以设置于所述磁体框架138的前方部。由此,当所述永磁铁146进行往复运动时,所述活塞130可以通过所述磁体框架138来与所述永磁铁146一同在轴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外定子141包括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和定子铁芯141a。所述线圈绕组体包括:绕线管141b;和沿着所述绕线管的圆周方向缠绕的线圈141c。
此外,所述线圈绕组体还包括端子部141d,所述端子部141d引导与所述线圈141c连接的电源线向所述外定子141的外部引出或露出。所述端子部141d可以贯通所述框架110而与前述的端子108相连接。
所述定子铁芯141a包括由多个叠片(lamination)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的多个芯块。所述多个芯块可以配置为围绕所述线圈绕组体141b、141c、141d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设置有定子盖149。即,所述外定子141的一侧部可以被所述框架凸缘112支撑,而另一侧部可以被所述定子盖149支撑。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凸缘112进行紧固的盖紧固构件149a。并且,通过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使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凸缘112进行紧固来固定所述外定子141。即,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从所述定子盖149延伸至所述框架凸缘112而设置。
所述内定子148固定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外周面。此外,所述内定子148由多个叠片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外侧沿着圆周方向层叠而构成。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吸入消音器150,其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用于降低由经由所述吸入管104吸入的制冷剂所产生的噪音。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所吸入的制冷剂经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并流向所述活塞130的内部。例如,在制冷剂穿过所述吸入消音器150过程中,可以降低制冷剂的流动噪音。
所述吸入消音器150包括多个消音器151、152、153。所述多个消音器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消音器151、第二消音器152以及第三消音器153。
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位于所述活塞130的内部,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结合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侧。此外,在所述第三消音器153的内部容纳有所述第二消音器152,所述第二消音器152可以朝向所述第一消音器151的后方延伸。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观点上看,经由所述吸入管104所吸入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穿过所述第三消音器153、所述第二消音器152以及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在此过程中,能够制冷剂的流动噪音将会降低。
并且,所述吸入消音器150还包括消音器滤波器(muffler filter)154。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消音器151与所述第二消音器152相结合的边界面。例如,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可以具有圆形形状,所述消音器滤波器154的外周部可以支撑在所述第一消音器151和第二消音器152之间。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活塞130的支撑件137。所述支撑件137结合于所述活塞130的后侧,所述消音器150贯通形成于所述支撑件137的内侧。并且,所述活塞凸缘132、所述磁体框架138以及所述支撑件137可以通过紧固构件进行紧固。
在所述支撑件137可以结合有配重179。所述配重179的重量可以基于压缩机本体的运转频率范围而确定。并且,在所述支撑件137可以结合有与后述的第一共振弹簧176a相结合的弹簧支撑件137a。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并朝向后方延伸的后盖170。所述后盖170包括三个支撑腿,并且,所述三个支撑腿可以结合于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
并且,垫片177可以位于所述三个支撑腿和所述定子盖149的后面之间。通过调节所述垫片177的厚度,来能够确定从所述定子盖149至所述后盖170的后端部的距离。此外,所述后盖170可以弹簧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流入引导部156,所述流入引导部156结合于所述后盖170并用于引导制冷剂流入到所述消音器150。所述流入引导部15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吸入消音器150的内侧。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包括各自的固定频率被调节的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使得所述活塞130能够进行共振。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包括: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和定子盖149之间的第一共振弹簧176a;和支撑于所述支撑件137和后盖170之间的第二共振弹簧176b。
通过所述多个共振弹簧176a、176b的作用,使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部稳定地移动,并且可以减小因所述驱动部运动而产生的振动或噪音。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吐出单元190和吐出阀组件160。
所述吐出单元190形成从所述压缩空间P排出的制冷剂的吐出空间D。所述吐出单元190包括吐出盖192、吐出气室191以及固定环193。
所述吐出盖192与所述框架110相结合。尤其是,所述吐出盖192结合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详细而言,所述吐出盖包括:结合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的盖凸缘部1920;和从所述盖凸缘部1920朝向轴向前方延伸的腔室部1922。
此时,所述盖凸缘部1920可以以小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的面积进行设置。即,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露出到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内部。对此,在后述中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吐出气室191结合于所述吐出盖192的内侧。尤其是,通过所述吐出盖192和所述吐出气室191之间的结合来形成多个吐出空间D。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穿过所述多个吐出空间D。
所述固定环193结合于所述吐出气室191的内侧。此时,所述固定环193起到将所述吐出气室191固定于所述吐出盖192的功能。
所述吐出阀组件160结合于所述吐出单元190的内侧,并且将在所述压缩空间P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吐出到所述吐出空间D。并且,所述吐出阀组件160可以包括:吐出阀161;和沿着将所述吐出阀161紧贴于所述缸筒120的前端的方向提供弹力的弹簧组装体163。
所述弹簧组装体163包括:板簧形态的阀弹簧164;位于所述阀弹簧164的边缘并支撑所述阀弹簧164的弹簧支撑部165;以及套在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周面的摩擦环166。
所述吐出阀161的前面中央部固定结合于所述阀弹簧164的中央。并且,所述吐出阀161的后面可以在所述阀弹簧164的弹力作用下,紧贴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
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吐出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164朝向所述吐出气室191侧发生弹性变形。此外,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的前端部隔开间隔,从而制冷剂可以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到形成于所述吐出气室191的内部的吐出空间D。
即,当所述吐出阀161支撑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时,所述压缩空间P维持被密闭的状态,当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隔开时,所述压缩空间P被打开,从而可以使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被压缩的制冷剂排出。
此时,所述压缩空间P0可以被理解为,形成在所述吸入阀135和所述吐出阀161之间的空间。此外,所述吸入阀135形成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一侧,所述吐出阀161可以设置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另一侧、即所述吸入阀135的相反侧。
在所述活塞130在所述缸筒120的内部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过程中,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下,则打开所述吸入阀135,从而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压缩空间P。
另一方面,若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制冷剂的吸入压力以上,则关闭所述吸入阀135,通过所述活塞130的前进来对所述压缩空间P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另外,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大于所述吐出空间D内的压力(吐出压力)时,所述阀弹簧164朝向前方发生变形,从而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缸筒120分离。此外,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制冷剂经由所述吐出阀161和缸筒120之前隔开的空间而吐出到所述吐出空间D。
当结束所述制冷剂的吐出时,所述阀弹簧164向所述吐出阀161提供复原力,由此所述吐出阀161再次紧贴于所述缸筒120的前端。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还可以包括盖管195。所述盖管195使流动到所述吐出单元190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此时,所述盖管195的一端结合于所述吐出盖192,另一端结合于所述吐出管105。并且,所述盖管19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柔性材料构成,并沿着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周面呈弧形地延伸。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所述框架110;和用于增大所述框架110和周边部件之间的结合力的多个密封构件。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可以具有环形状。
详细而言,所述多个密封构件可以包括:第一密封构件129a,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缸筒120相结合的部分;第二密封构件129b,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内定子148相结合的部分;以及第三密封构件129c,其设置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2相结合的部分。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用于使所述压缩机本体固定于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内侧的支撑装置180、185。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结合于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吸入壳体支撑装置185;和结合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
所述吸入壳体支撑装置185包括:以圆形的板簧形状设置的吸入弹簧186;和插入于所述吸入弹簧186的中心部的吸入弹簧支撑部187。
所述吸入弹簧186的外侧边缘通过紧固构件,可以固定于所述后盖170的后面。所述吸入弹簧支撑部187与配置于所述吸入壳体盖102中央的盖支撑部102a相结合。由此,所述压缩机本体的后端可以在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中心部被弹性支撑。
并且,在所述吸入壳体盖102的内侧边缘可以设置吸入挡止件102b。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被理解为如下结构:用于防止所述压缩机的本体、尤其马达组件140因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搬运过程中所产生的晃动、振动或冲击等而与所述壳体101、102、103发生碰撞并损坏。
尤其是,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可以位于与所述后盖170相邻的位置。由此,在所述线性压缩机10中发生晃动的情况下,所述后盖170受到所述吸入挡止件102b的干涉,从而能够防止冲击直接传递到所述马达组件140。
所述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包括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成的一对吐出支撑部181。所述吐出支撑部18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吐出盖192,而另一端紧贴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周面。由此,所述吐出支撑部181可以在半径方向上对所述压缩机本体进行支撑。
例如,所述一对吐出弹簧181配置成,以最靠近底面的下端部为中心沿着圆周方向相互以90至120度的范围展开的状态。即,可以对所述压缩机本体的下部进行两点支撑。如前所述,在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形成有与所述吐出弹簧181相对应的第二突出部1034。
并且,所述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可以包括沿着轴向设置的吐出弹簧(未图示)。例如,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可以配置于所述吐出盖192的上端部和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第一突出部1035之间。
图7是示出图6的A部分的图。
如图7所示,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可以与所述框架110相邻地配置。详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盖103以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相邻的方式延伸。此时,将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称为框架热交换面1125。
如前所述,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具有相当于轴向上较长的长度的吐出壳体长度L3。例如,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可以设置成所述吸入壳体长度L2的两倍以上(L3>L2*2),并且,可以设置成所述壳体本体长度L1的0.25倍以上(L3>L1*0.25)。如上所述的数值相当于与现有的线性压缩机相比非常长的长度。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线性压缩机10的吐出壳体长度L3设置成非常长的长度。尤其是,由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露出于外部的部分相同,因此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和所述壳体本体101重叠的部分设置成较长。
此时,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和所述壳体本体101重叠的部分的厚度,相当于所述吐出壳体厚度T3和所述壳体本体厚度T1相加的值(T3+T1)。即,所述壳体101、102、10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成较厚。
由此,能够增强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刚性,并且能够增大固有频率。并且,降低壳体表面加速度,从而能够降低噪音。详细而言,具有所述压缩机本体的振动不会通过所述壳体101、102、103容易传递到外部的效果。
并且,如上所述的吐出壳体长度L3可以与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和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外侧端部1031的轴向距离相对应。详细而言,所述吐出壳体长度L3可以形成为,稍微小于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和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外侧端部1031的轴向距离。
即,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端部与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例如,隔开的距离可以小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吐出壳体厚度T3。
由此,所述吐出壳体盖103可以起到所述框架110的挡止件功能。详细而言,所述框架110的移动距离可以被限定为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隔开的距离。例如,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进行移动时,压缩机本体因受到外部的冲击等而可能会发生晃动。此时,所述框架110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相接触,由此可以使所述压缩机本体不再发生振动。
此时,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端部相当于所述第三部分1036。由此,所述第三部分1036和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换言之,在所述第三部分1036和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之间形成有规定的流路。对此将在后述中详细说明。
图8是示出图7的B部分和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如图8所示,在所述第三部分1036和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之间形成有第一流路A。如前所述,所述第一流路A是通过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内侧端部和所述框架热交换面1125隔开间隔来形成的。此时,所述第一流路A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吐出壳体厚度T3。
并且,所述第三部分1036可以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形成。详细而言,所述第三部分1036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相当于流路长度H的距离。此时,所述流路长度H是指所述第三部分1036沿着半径方向延伸为最大的长度。
此时,所述第三部分1036与所述吐出盖192隔开规定距离。详细而言,所述第三部分1036与所述盖凸缘部1920在半径方向上位于同一线上,并且与所述盖凸缘部1920隔开规定距离。换言之,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形成于所述盖凸缘部1920的半径方向外侧。
如上所述,在所述第三部分1036和所述盖凸缘部1920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流路A连通的第二流路B。详细而言,所述第一流路A可以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所述第二流路B可以沿着轴向延伸而形成。
并且,所述第二流路B可以被理解为所述吐出壳体开口103a的一部分。此时,所述第二流路B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吐出壳体盖103的吐出壳体厚度T3。
并且,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的宽度可以小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外侧面和所述壳体本体101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
即,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形成为非常窄的宽度。由此,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中进行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将会增加,并且可以有效地进行所述框架110的散热。
详细而言,容纳于所述壳体101、102、103的内部的制冷剂随着所述活塞130的往复运动而可以进行流动。此时,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而流向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后方。
例如,制冷剂可以从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外侧面经由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而流动到所述吐出盖192侧。并且,制冷剂可以从所述吐出盖192的外侧经由所述第二流路B和所述第一流路A而流动到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外侧面。
此时,由于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的宽度较窄,因此,为了使相同量的制冷剂进行流动,制冷剂在所述第一流路A和所述第二流路B中的流速将会变快。此时,由于对流热传递系数与流速成比例,因此流速越快则对流热传递量越变大。即,从所述框架凸缘112与制冷剂进行对流的热量将会增加,由此所述框架110能够有效地进行散热。
并且,随着在所述框架110中有效地产生散热,传递到在所述框架110的内部配置的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的热量将会变少。由此,防止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而具有改善压缩效率的效果。
图9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缸筒和隔热构件并示出的图。
如图9所示,所述缸筒120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缸筒本体120a;和从所述缸筒本体120a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缸筒凸缘122。此时,所述缸筒本体120a和所述缸筒凸缘122可以互相形成为一体。
所述缸筒本体120a设置成轴向的上端和下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并且,在所述缸筒本体120a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活塞130的活塞容纳部121a。详细而言,所述活塞本体131容纳于所述活塞容纳部121a。
并且,所述活塞容纳部121a的一部分可以形成所述压缩空间P。详细而言,所述活塞容纳部121a中的相当于所述活塞本体131的前方的部分可以被理解为所述压缩空间P。
在所述缸筒本体120a,形成有使穿过所述框架110并进行流动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的气体流入部1210。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从所述缸筒本体120a的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尤其是,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可以以面积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变窄的方式形成。由此,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可以形成顶端部。
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沿着所述缸筒本体120a的外周面朝向圆周方向延伸,从而构成圆形形状。并且,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可以在轴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例如,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可以具备两个。
在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可以设置有缸筒过滤器构件(未图示)。所述缸筒过滤器构件(未图示)起到,阻断规定大小以上的异物流入到所述缸筒120内部的功能。并且,可以执行对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油分进行吸附的功能。
在所述缸筒本体120a,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密封构件129b出入的缸筒密封构件插入部1212。所述缸筒密封构件插入部1212可以从所述缸筒本体120a的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
并且,所述缸筒密封构件插入部1212可以位于比所述气体流入部1210更靠向后方的位置。由此,所述第二密封构件129b可以提高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框架110之间的结合力,同时防止制冷剂向所述缸筒120的后方泄漏。
所述缸筒凸缘122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圆板形状。详细而言,所述缸筒凸缘122通过设置于半径方向中心侧的所述活塞容纳部121a,来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环状设置。
尤其是,所述缸筒凸缘122从所述缸筒本体120a的前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在所述缸筒凸缘122的后方部配置有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
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配置在所述框架110和所述缸筒120之间,从而可以增大所述框架110和所述缸筒120之间的结合力。并且,如前所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可以设置于框架110。
此时,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在半径方向上可以与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配置在同一线上。即,所述缸筒120整体上插入于所述框架110的内部而配置。下面,将所述缸筒120的前表面称为吐出缸筒面1200。
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可以被理解为,与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一同形成所述吐出空间D的后方部。详细而言,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位于由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2相结合而形成的内部空间。即,高温的制冷剂可以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上进行流动。
并且,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可以安置有所述吐出阀161和所述隔热构件200。尤其是,所述隔热构件200可以安置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以减小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与高温的制冷剂相接触的面积。
并且,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整体上设置成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环形状。即,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设置成具有内侧直径和外侧直径的环形状。此时,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中心侧所形成的开口、即内侧直径是由所述活塞容纳部121a形成的。
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形成有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所述隔热构件200的至少一部分安置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可以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凹陷而形成。详细而言,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朝向轴向后方凹陷。
并且,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可以形成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半径方向中心侧。详细而言,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可以形成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且整体上以环状凹陷的形状。此外,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直径可以大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内侧直径且小于外侧直径。
根据设计,如上所述的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数值、例如朝向轴向后方凹陷的深度可以形成为不同。并且,根据需要可以省略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
并且,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可以形成有吐出阀安置部1204,所述吐出阀16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安置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可以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突出而形成。详细而言,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可以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朝向轴向前方突出而形成。
并且,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可以形成于半径方向内侧端部。详细而言,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可以形成为,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且整体上以环状凸出的形状。此外,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内侧直径可以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内侧直径相同地设置。
根据需要,如上所述的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数值、例如朝向轴向前方突出的高度可以形成为不同。并且,根据需要可以省略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
如上所述的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在轴向上形成为阶梯式。详细而言,对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而言,在轴向上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突出且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凹陷,从而形成为三阶阶梯式。并且,在半径方向上,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形成于最内侧。
并且,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可以形成有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在半径方向上可以形成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和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之间。
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凹陷而形成。详细而言,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朝向轴向后方凹陷,并且可以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隔开的多个。此时,在所述隔热构件200可以形成有插入于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的隔热构件突出部(未图示)。
因此,所述隔热构件2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由此,可以防止所述隔热构件200在圆周方向上进行旋转。在图9中,虽然示出了四个以圆形凹陷且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所述隔热构件固定部1206,但这只是示例性的。
所述隔热构件200具有内侧直径和外侧直径,并且可以形成为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环形状。此时,所述隔热构件200包括第一隔热部2002和第二隔热部2004。
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形成有相当于所述内侧直径的圆形开口。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以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在半径方向上相接触的方式配置。换言之,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外侧直径和所述隔热构件200的内侧直径可以设置成相同。
并且,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的轴向长度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朝向轴向突出的高度相同。因此,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和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轴向上的上表面可以配置在同一线上。
并且,所述吐出阀161安置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和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轴向上的上表面。即,所述吐出阀161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与所述隔热构件200相接触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位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的半径方向外侧。即,所述隔热构件200可以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可以安置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
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的轴向长度。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的轴向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朝向轴向凹陷的深度。
由此,当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安置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时,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朝向轴向突出。
此时,所述吐出阀组件160位于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的轴向上侧。详细而言,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配置在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之间。
尤其是,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并且紧贴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由此,可以防止制冷剂泄漏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之间。
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可以形成相当于所述外侧直径的圆形外观。即,所述隔热构件200可以设置成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至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的形状。
并且,所述隔热构件200的外侧直径设置成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直径相对应。此时,相对应是指,所述隔热构件200的外侧直径形成为小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外侧直径且大于内侧直径。
如上所述,所述隔热构件200以能够覆盖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大部分的方式设置。此时,配置于比所述隔热构件200更靠向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阻断吐出制冷剂的流动,因此可以防止热传递。
并且,所述隔热构件200可以由具有低热传递系数的材料构成。例如,可以由塑料或形成有热阻断涂层的材料构成。由此,可以使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传递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热量最小化。
以如上所述的结构为基础,对所述线性压缩机10进行驱动时的各种情况进行说明。
图10是放大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隔热构件的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0中示出了所述隔热构件200和其周边的结构。
图10是示出了所述吐出阀161基于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驱动的移动。尤其是,示出了所述吐出阀161基于所述压缩空间P与所述吐出空间D的相对压力的移动。但是,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概略性条件和移动,但并不限于此。
详细而言,图10A相当于所述压缩空间P和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相似的情况,图10B相当于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较高的情况。并且,图10C相当于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较高的情况。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所述吐出阀161的半径方向外侧安置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此时,将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半径方向长度称为安置部长度L1。
并且,如前所述,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形成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半径方向内侧,所述隔热构件200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半径方向外侧相接触。因此,通过从所述隔热构件200的内侧半径减去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内侧半径的值,来能够计算出所述安置部长度L1。
此外,将所述吐出阀161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重叠的半径方向长度称为阀长度L2。通过从所述吐出阀161的外侧半径减去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内侧半径的值,来计算出所述阀长度L2。
详细而言,所述吐出阀161的外侧端部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相比更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由此,所述阀长度L2设置成大于所述安置部长度L1(L1<L2)。
并且,如前所述,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和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上表面在轴向上配置在同一线上。因此,所述吐出阀161可以配置成与所述隔热构件200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所述吐出阀161与所述隔热构件200接触的半径方向长度,相当于从所述阀长度L2减去所述安置部长度L1的值。
此时,所述阀长度L2相当于用于使所述吐出阀161稳定地安置的长度。因此,所述阀长度L2假设为固定的值。
所述安置部长度L1相当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不与所述隔热构件200接触的半径方向内侧长度。即,所述安置部长度L1越长,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暴露于吐出制冷剂的部分可以变得更多。即,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可以更多地传递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
另一方面,所述安置部长度L1越短,所述吐出阀161和所述隔热构件200相接触的长度越长。因此,通过所述吐出阀161的移动来能够向所述隔热构件20施加较多的外力。由此,存在有所述隔热构件200发生破损等的危险。
因此,应该适当地设定所述安置部长度L1。例如,所述安置部长度L1可以设置成大于所述阀长度L2的0.7倍(0.7*L2<L1<L2)。如上所述的长度是通过实验确定的,从而可以根据外部条件不同地计算。
如图10A所示,在所述压缩空间P和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相似的情况下,所述吐出阀161与半径方向平行地安置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例如,可以相当于所述压缩空间P被封闭且制冷剂被压缩的情况。
此时,在所述吐出阀161的轴向前方,存在有所述压缩空间P中被压缩的高温的吐出制冷剂。此时,通过所述隔热构件200,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无法直接传递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即,所述隔热构件200覆盖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暴露于所述吐出制冷剂。
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4可以防止所述吐出制冷剂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进行流动。由此,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也不会直接传递到未设置有所述隔热构件200的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外侧端部。
如图10B所示,在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所述吐出阀161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朝向轴向前方隔开。例如,可以相当于:结束所述活塞130的压缩,利用所述吐出阀161打开所述压缩空间P并吐出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情况。
如图10B中的箭头所示,吐出制冷剂从所述压缩空间P流向吐出空间D。此时,通过所述隔热构件200,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的大部分不会暴露于所述吐出制冷剂。即,可以防止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
如图10C所示,在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所述吐出阀161沿着轴向后方朝向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进行移动。例如,可以相当于:所述压缩空间P被所述吸入阀135打开,由此吸入制冷剂流向所述压缩空间P的情况。
此时,所述吐出阀161朝向轴向后方进行移动,并且紧贴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尤其是,所述吐出阀161的半径方向外侧紧贴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由此限制轴向上的移动。此外,在制冷剂的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吐出阀161的中心侧更向轴向后方突出。因此,形成为:整体上中心侧以凸出的方式朝向轴向后方突出而弯曲的形态。
在如上所述的过程中,因所述吐出阀161的移动而向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施加冲击。此时,所述吐出阀161的外侧端部配置成倾斜的状态,因此其可以只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相接触。
即,所述吐出阀161可以不与所述隔热构件200接触。由此,由冲击所产生的外力不会施加于所述隔热构件200。因此,能够防止所述隔热构件200的损坏等。
以上,对安置于所述缸筒120的所述隔热构件200进行了说明。通过如上所述的所述隔热构件200,来能够防止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缸筒120。
此时,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也可能会传递到用于容纳所述缸筒120的所述框架110。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隔热构件安置于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框架110,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传递。
为了便于说明,将图9和图10中的情况划分为第一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而将图11至图13中的情况划分为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此时,除了用于安置所述隔热构件和所述隔热构件的缸筒120、以及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以外,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设置成相同的结构。
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并且引用上述的说明。而且,在相似的结构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中附加“a”进行区分,并且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下面,对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隔热构件200a进行说明。
图11是分解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框架、缸筒以及隔热构件并示出的图,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吐出单元、框架、缸筒以及隔热构件的结合截面的图。并且,图13是放大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的隔热构件的图。
参照图11和图12,对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单元190进行详细说明。该说明共同适用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吐出单元190和所述框架110可以通过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相结合。尤其是,所述吐出单元190和所述框架110可以被三点支撑而相结合。
所述框架110包括:沿着轴向延伸的框架本体111;和从所述框架本体111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框架凸缘112。此时,所述框架本体111和所述框架凸缘112可以形成为一体。
所述框架本体111设置成轴向上端和下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缸筒120的缸筒容纳部(未图示)。由此,所述缸筒120容纳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半径方向内侧,所述活塞13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缸筒120的半径方向内侧。
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形成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1118。所述密封构件插入部包括第一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其形成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内侧,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29a插入于所述密封构件插入部1117。并且,所述密封构件插入部包括第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8,其形成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外周面,所述第三密封构件129c插入于所述第三密封构件插入部1118。
并且,在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半径方向外侧结合有所述内定子148。并且,所述外定子141配置于所述内定子148的半径方向外侧,所述永磁铁146以能够移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定子148和所述外定子141之间。
所述框架凸缘112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圆板形状。详细而言,所述框架凸缘112通过设置于半径方向中心侧的所述缸筒容纳部(未图示),来设置成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环形状。
尤其是,所述框架凸缘112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前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因此,配置于所述框架本体11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所述内定子148、所述永磁铁146以及所述外定子141配置于与所述框架凸缘112相比更靠向轴向后方的位置。
并且,在所述框架凸缘112形成有沿着轴向贯通的多个开口。此时,所述多个开口包括吐出紧固孔1100、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端子插入口1104。
在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插入有规定的紧固构件(未图示),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用于使所述吐出盖192和所述框架110进行紧固。详细而言,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贯通所述吐出盖192而插入到所述框架110的前方。
在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插入有如上所述的盖紧固构件149a。所述盖紧固构件149a可以通过使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110结合,来使配置于所述定子盖149和所述框架110之间的所述外定子141在轴向上进行固定。
上述的外定子141的端子部141d插入于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即,所述端子部141d经由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而从所述框架110的后方朝向前方贯通并被引出或露出到外部。
此时,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在圆周方向上依次隔开而配置。例如,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以及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分别可以设置有三个,并且在圆周方向上以120度的间隔配置。
并且,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在圆周方向上依次隔开而配置。并且,在相邻的开口之间,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每隔开30度而配置。
例如,各个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沿着圆周方向隔开30度而配置。并且,各个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和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沿着圆周方向隔开30度而配置。另外,各个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和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沿着圆周方向隔开60度而配置。
如上所述的各种配置,都以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
此时,将所述框架凸缘112的前表面称为吐出框架面1120,其将其后面称为马达框架面1125。即,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和所述马达框架面1125相当于在轴向上相对的面。详细而言,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相当于与所述吐出盖192接触的面。并且,所述马达框架面1125相当于与所述马达组件140相邻的面。
并且,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形成前述的气孔1106。所述气孔1106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朝向轴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并且,在所述气孔1106可以安装有用于对流动的气体中的异物进行过滤的气体过滤器1107。
并且,参照图11,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可以形成规定的凹陷结构。这是为了防止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的,因此不对其凹陷深度和形状进行限制。
如前所述,所述吐出单元190包括所述吐出盖192、所述吐出气室191以及所述固定环193。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形成。
此时,所述吐出气室192结合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所述固定环193结合于所述吐出气室192的内侧。尤其是,通过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吐出气室192的结合来形成多个吐出空间D。所述吐出空间D可以被理解为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空间。
所述吐出盖191整体上可形成为碗(bowl)状。详细而言,所述吐出盖191可以设置成其一面呈开放且形成有内部空间的形状。尤其是,所述吐出盖191可以配置成其轴向后方呈开放。
所述吐出盖191包括:与所述框架110相结合的盖凸缘部1910;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朝向轴向前方延伸的腔室部1915;以及从所述腔室部1915朝向轴向前方延伸的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
所述盖凸缘部1910紧贴于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并相结合。详细而言,所述盖凸缘部1910紧贴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而配置。
并且,所述盖凸缘部1910在轴向上具有规定厚度,并且沿着半径方向延伸而形成。由此,所述盖凸缘部1910整体上可设置成圆板形状。
此时,所述盖凸缘部1910设置成其直径小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直径。例如,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可以设置成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直径的0.6至0.8倍。在现有的线性压缩机中,所述盖凸缘部的直径被设置成所述吐出框架面的直径的0.9倍以上。
如上所述的结构是,为了使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向所述框架110传递的热量最小化。详细而言,通过将所述盖凸缘部1910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紧贴而设置,来能够利用所述盖凸缘部1910将所述吐出盖192的热量传导到所述框架110。
此时,由于热传导与接触面积成比例,因此传导的热量根据所述盖凸缘部1910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之间的接触面积而发生变化。即,通过使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最小化,来能够使所述盖凸缘部1910和吐出框架面1120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小化。由此,可以使从所述吐出盖192传导到所述框架110的热量最小化。
并且,后述的隔热构件200a配置在所述吐出盖192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之间。由此,从所述吐出盖192传递到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热量可以几乎被阻断。
并且,随着与所述盖凸缘部1910接触的面积变小,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较多的部分可以暴露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
如上所述的暴露于所述壳体101内部的表面与容纳于所述壳体101内部的制冷剂(以下,壳体制冷剂)相接触,由此产生热传递。尤其是,所述壳体制冷剂具有与吸入制冷剂相似的温度,因此从所述框架110对所述壳体制冷剂产生对流(convention)热传递。并且,对流热传递与接触面积成比例,因此暴露于所述壳体101内部的表面越宽则进行散热的热量越多。
整理而言,随着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面积变小,向所述框架110传导的热量越少。并且,能够有效地发生从所述框架110向所述壳体制冷剂的散热。
因此,可以使所述框架110的温度保持为较低水准。由此,向配置于所述框架110内部的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传递的热量将会减少。其结果,具有防止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并且提高压缩效率的效果。
在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中心部形成有与开放的轴向后方连通的开口。通过如上所述的开口,所述吐出气室192可以安装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部。并且,所述开口可以被理解为用于设置所述吐出阀组件160的开口。
并且,所述盖凸缘部1910包括使紧固构件(未图示)贯通的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用于与所述框架110相结合。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沿着轴向贯通并形成有多个。
尤其是,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可以以与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大小、数量以及位置的方式设置。因此,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每隔120度设置有三个。
此时,所述吐出盖191包括盖紧固部1911,所述盖紧固部1911从所述盖凸缘部1910朝向半径方向突出而形成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即,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配置于所述盖凸缘部1910a的半径方向外侧。换言之,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可以位于所述盖凸缘部1910a的半径方向外侧。
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相对应地,所述盖紧固部1911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每隔120度设置有三个。并且,所述盖紧固部1911的边缘与所述盖凸缘部1910相比可以在轴向上形成为更厚。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作为通过紧固构件相结合的部分,并施加有较多的外力,因此这可以被理解为用于防止破损。
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外观。详细而言,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分别在半径方向上具有规定外径,并且沿着轴向延伸而形成。此时,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腔室部1915的外径。
并且,所述腔室部1915的外径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外径。即,所述吐出盖191随着朝向轴向前方,形成由外径依次减小的阶梯。
并且,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设置成其轴向后方开放的形态。由此,所述腔室部1915和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作为圆筒形状的侧面和圆筒形状的前表面而形成外观。
所述腔室部1915还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盖管195相结合的管结合部(未图示)。尤其是,所述盖管195可以结合于所述腔室部1915,以与多个吐出空间D中的任意一个连通。详细而言,所述盖管195可以与制冷剂最后经过的吐出空间D相连通。
并且,为了避免与所述盖管195产生干涉,所述腔室部1915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凹陷而形成。由此,当所述盖管195与所述腔室部1915相结合时,可以防止所述盖管195与所述腔室部1915的前表面相接触。
在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形成有固定紧固部1917a、1917b,前述的吐出壳体支撑装置180结合于所述固定紧固部1917a、1917b。所述固定紧固部包括:结合有所述吐出支撑部181的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和用于设置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的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
所述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可以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外侧面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或贯通而形成。并且,与具有一对的吐出支撑部181相对应地,沿着圆周方向隔开而设置一对所述第一固定紧固部1917a。
所述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可以从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的前表面朝向轴向方向凹陷而形成。由此,所述吐出弹簧(未图示)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插入于所述第二固定紧固部1917b。
并且,所述吐出盖191包括用于划分所述内部空间的划分套管1912。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形成为从所述腔室部1915的上表面朝向轴向后方延伸的圆筒形状。
并且,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直径。详细而言,所述划分套管1912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隔开而形成,以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吐出盖191的内侧面之间形成规定空间。
由此,所述吐出盖191的内部空间被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划分为半径方向内侧和半径方向外侧。此时,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第一吐出腔室D1和第二吐出腔室D2。并且,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半径方向外侧形成有第三吐出腔室D3。
并且,所述吐出气室192可以插入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详细而言,所述吐出气室19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紧贴,并插入于所述划分套管1912。
并且,在所述划分套管1912可以形成有第一引导槽1912a、第二引导槽1912b以及第三引导槽1912c。
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凹陷,并沿着轴向延伸而形成。尤其是,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与使所述吐出气室192插入的位置相比从轴向前方更朝向轴向后方延伸而形成。
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凹陷,并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而形成。尤其是,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形成于与所述吐出气室192相接触的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可以以与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相连通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部朝向轴向前方凹陷而形成。由此,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后端部可以形成为阶梯。并且,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以与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相连通的方式形成。
即,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凹陷至形成有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的部分而形成。并且,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和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可以沿着圆周方向隔开而形成。例如,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可以形成于面向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的位置、即在圆周方向上隔开180度的位置。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流向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的制冷剂停留在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内的时间将会增加。由此,具有能够有效降低制冷剂的脉动噪音的效果。
此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吐出盖191的特征在于,其通过铝压铸件制造为一体。因此,与现有的吐出盖不同地,本实用新型的吐出盖191可以省略焊接工序。因此,简化了所述吐出盖191的制造工序,其结果使产品不良最少化,从而能够降低产品单价。并且,由于不存在因焊接而产生的尺寸公差,因此可以防止制冷剂的泄漏。
由此,如前所述的所述盖凸缘部1910、所述腔室部1915以及所述支撑装置固定部1917形成为一体,并且可以理解为为了便于说明进行了区分。
所述吐出气室192包括气室凸缘1920、气室安置部1922、气室本体1924以及气室延伸部1926。此时,所述吐出气室192可以由工程塑料形成为一体。即,后述的所述吐出气室192的各个结构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区分的。
并且,所述吐出气室192的各个结构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厚度。由此,所述气室凸缘1920、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所述气室本体1924以及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可以设置成以相同的厚度延伸的形状。
所述气室凸缘1920用于形成所述吐出气室191的轴向下表面。即,所述气室凸缘1920位于所述吐出气室191的轴向上的最下侧。详细而言,所述气室凸缘1920具有轴向厚度,并可以设置成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环形状。
此时,所述气室凸缘1920的外侧直径设置成与所述吐出盖192的内侧直径相对应的大小。此时,相对应是指相同,或者从所述吐出盖192的内侧直径考虑到组装公差。
尤其是,所述气室凸缘1920起到对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的轴向后方进行封闭的功能。即,通过将所述气室凸缘1920安置于所述吐出盖192的内侧,来能够防止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的制冷剂流向轴向后方。
并且,所述气室凸缘1920的内侧直径设置成与所述弹簧组装体163相对应的大小。详细而言,所述气室凸缘1920可以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外侧面相邻地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
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从所述气室凸缘1920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安置所述弹簧组装体163。详细而言,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从所述气室凸缘1920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朝向轴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并且再次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弯曲而延伸。因此,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整体上设置成位于轴向前方的其一端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弯曲的圆筒形状。
此时,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相接触。换言之,所述划分套管1912从所述腔室部1915的前表面内侧朝向轴向后方延伸至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即,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可以被理解为,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此时,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轴向后端相互紧贴。即,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被理解为在轴向上紧贴。由此,可以防止制冷剂流向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如前所述,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从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后端部朝向轴向前方凹陷而形成。由此,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而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之间并进行流动。即,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用于形成制冷剂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的流路。
所述气室本体1924从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形成第一吐出腔室D1。详细而言,所述气室本体1924从所述气室安置部1922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朝向轴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并再次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弯曲而延伸。
因此,所述气室本体1924整体上设置成位于轴向前方的其一端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弯曲的圆筒形状。此时,所述气室本体1924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相互紧贴。即,所述气室本体1924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被理解为在半径方向上紧贴。由此,可以防止制冷剂流向所述气室本体1924和所述划分套管1912之间。
如前所述,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第二安置槽1912b朝向所述划分套管1912的内侧面凹陷而形成。由此,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第二安置槽1912b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气室本体1924之间并进行流动。即,所述第一安置槽1912a、第二安置槽1912b形成制冷剂穿过所述划分套管1912和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流路。
并且,以所述气室本体1924为基准,可以划分为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和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详细而言,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形成于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轴向后方,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形成于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轴向前方。
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从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半径方向内侧端部朝向轴向后方延伸。即,形成于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中心部的开口朝向轴向后方延伸而形成规定的通路。
如此地,在由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所形成的通路中,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尤其是,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的制冷剂可以沿着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流向轴向前方。
并且,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可以朝向轴向后方延伸,以与所述弹簧组装体163相接触。详细而言,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的轴向后端部可以与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的前表面相接触。
所述固定环193插入于所述吐出气室192的内周面。由此,可以防止所述吐出气室192从所述吐出盖191分离。
即,所述固定环193可以被理解为用于使所述吐出气室192进行固定的结构。尤其是,所述固定环193可以以压入(press pitting)方式插入于所述气室本体1924的内周面。
所述固定环193可以由具有热膨胀系数大于所述吐出气室192的材料形成。例如,所述固定环193由不锈钢材料形成,所述吐出气室192由工程塑料材料形成。
此时,所述固定环193在常温下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气室192具有规定的组装公差。由此,所述固定环193可以比较容易地结合于所述吐出气室192。
此外,当所述线性压缩机10启动时,所述吐出气室192和所述固定环193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接收热量并发生膨胀。此时,所述固定环193的膨胀大于所述吐出气室192的膨胀,从而可以紧贴于所述吐出气室192。由此,所述吐出气室192可以较强地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1。
并且,通过所述固定环193,所述吐出气室192可以较强地紧贴于所述吐出盖192侧,从而可以防止制冷剂泄漏到所述吐出盖191和所述吐出气室192之间。
并且,所述线性压缩机10包括配置在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之间的垫片194。详细而言,所述垫片194配置在所述盖结合部1911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之间。
尤其是,所述垫片194可以位于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之间进行紧固的部分。即,所述垫片194被理解为用于使所述框架110和所述吐出盖191更加紧密地紧固的结构。
所述垫片194可以设置有多个。尤其是,多个垫片194设置有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数量,并且设置于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位置。即,所述多个垫片194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每隔120度设置三个。
并且,所述垫片194设置成在其中心侧形成有垫片贯通口194a的环形状。所述垫片贯通口194a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和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相对应的大小。
并且,所述垫片194的外径可以形成为小于所述盖结合部1911的外侧。由此,当所述垫片贯通口194a配置成与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一致时,所述垫片194可以位于所述盖结合部1911的内侧。
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垫片194以及所述框架110进行层叠,使得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垫片贯通口194a以及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在轴向从上方到下方依次配置。此外,通过将紧固构件贯通所述凸缘紧固孔1911a、所述垫片贯通口194a以及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来能够使所述吐出盖192、所述垫片194以及所述框架110相结合。
下面,以如上所述的结构作为基础,对制冷剂在所述吐出空间D中的流动进行详细说明。如前所述,所述吐出空间D包括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以及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
并且,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第二吐出腔室D2、第三吐出腔室D3是由所述吐出盖192和所述吐出气室191形成的。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由所述吐出气室191形成,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三吐出腔室D3形成在所述吐出气室191和所述吐出盖192之间。
并且,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的轴向前方,而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形成于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二吐出腔室D2的半径方向外侧。
并且,所述吐出盖191、所述吐出气室192以及所述固定环193相互紧贴而结合。此外,所述吐出阀组件160可以安置于所述吐出气室191的后方。
当所述压缩空间P的压力为所述吐出空间D的压力以上时,所述阀弹簧164朝向所述吐出气室192发生弹性变形。由此,所述吐出阀161打开所述压缩空间P,并且所述压缩空间P内部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
引导至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的制冷剂穿过所述吐出气室192并引导至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此时,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的制冷剂在穿过截面较窄的所述气室延伸部1926之后,吐出到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由此,能够显著降低因制冷剂的脉动而产生的噪音。
引导至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的制冷剂沿着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朝向轴向后方进行移动,并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沿着圆周方向进行移动。此外,沿着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沿着圆周方向进行移动的制冷剂穿过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并引导至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
此时,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的制冷剂在穿过截面较窄的所述第一引导槽1912a、所述第二引导槽1912b以及所述第三引导槽1912c之后,吐出到截面较宽的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由此,能够再次进一步降低因制冷剂的脉动而产生的噪音。
此时,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设置成与所述盖管195连通。因此,引导至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盖管195。此外,引导至所述盖管195的制冷剂可以经由所述吐出管105吐出到所述线性压缩机10的外部。
如上所述,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可以在形成于所述吐出单元190的所述吐出空间D进行流动。尤其是,从所述压缩空间P吐出的制冷剂可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吐出腔室D1、所述第二吐出腔室D2以及所述第三吐出腔室D3。
此时,可以从如上所述的吐出制冷剂向所述框架110和所述缸筒120产生热传递。并且,所述框架110和所述缸筒120的热量可以传递到容纳于所述活塞130内部的吸入制冷剂。因此,所述吸入制冷剂的体积增大,并且压缩效率可能会降低。
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10设置有用于防止这种热传递的隔热构件200a。详细而言,所述隔热构件200a可以配置成覆盖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框架110的前表面。
尤其是,所述隔热构件200a安置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
在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形成有:用于安置所述隔热构件200a的至少一部分的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和用于安置所述吐出阀161的至少一部分的吐出阀安置部1204。
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形成有用于安置所述隔热构件200a的至少一部分的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
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设置成环形状,并且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朝向轴向后方凹陷而形成。尤其是,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形成于比所述气孔1106更靠向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所述端子插入口1104、所述吐出紧固孔1100以及所述定子紧固孔1102形成于比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更靠向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并且,所述盖凸缘部1910可以具有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相对应的直径。详细而言,所述盖凸缘部1910的直径设置成稍微大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的直径。
所述隔热构件200a可以具有内侧直径和外侧直径,并且形成为朝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环状。此时,所述隔热构件200a包括第一隔热部2002a、第二隔热部2006以及第三隔热部2004a。
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形成有相当于所述内侧直径的圆形开口。并且,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配置成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相接触。换言之,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外侧直径和所述隔热构件200a的内侧直径设置成相同。
并且,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的轴向长度可以设置成与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轴向上突出的高度相同。因此,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和所述吐出阀安置部1204的轴向上的上表面可以配置在同一线上。
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可以安置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的轴向长度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的轴向长度。并且,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的轴向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的轴向上凹陷的深度。
由此,当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安置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时,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朝向轴向突出。
此时,所述吐出阀组件160位于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的轴向上的上侧。详细而言,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配置在所述第二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之间。
尤其是,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从而可以紧贴于所述缸筒隔热安置部1202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由此,可以防止制冷剂泄漏到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165之间。
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可以安置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即,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形成于比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和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更靠向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并且,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轴向长度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的轴向长度。并且,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轴向长度可以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的轴向长度相同。
此外,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轴向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的轴向上凹陷的深度。由此,当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安置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时,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朝向轴向突出。
此时,所述吐出盖192位于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轴向上的上侧。详细而言,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配置在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和所述盖凸缘部1910之间。
尤其是,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从而可以紧贴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和所述盖凸缘部1910。由此,可以防止制冷剂泄漏到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和所述吐出盖192之间。
此时,在第二实施例的线性压缩机中,省略了第四密封构件129d。这是因为所述隔热构件200a起到第四密封构件129d的功能。详细而言,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可以起到第四密封构件129d的功能。
并且,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可以形成相当于所述外侧直径的圆形外观。即,所述隔热构件200a设置成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沿着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至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形状。因此,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位于所述第一隔热部2002a和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的半径方向之间。
并且,所述隔热构件200a的外侧直径设置成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的直径相对应。此时,相对应是指,所述隔热构件200a的外侧直径形成为小于所述框架隔热安置部1121的外侧直径且大于内侧直径。
并且,在所述隔热构件200a形成有与所述气孔1106相对应的隔热贯通口2000。详细而言,所述隔热贯通口2000在半径方向上可以以沿着轴向贯通所述第三隔热部2004a和所述第二隔热部2006之间的方式形成。
如上所述,所述隔热构件200a以覆盖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方式设置。由此,可以防止吐出制冷剂直接与所述吐出缸筒面1200和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相接触。因此,可以防止所述吐出制冷剂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缸筒120和所述活塞130。
并且,所述隔热构件200a配置在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和所述吐出盖192之间,从而也可以阻断从所述吐出盖192传导到所述吐出框架面1120的热量。
并且,所述隔热构件200a可以起到防止制冷剂泄漏的密封构件的功能。由此,可以省略密封构件,并能够提高安装的便利性。

Claims (10)

1.一种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内部空间;以及
压缩机本体,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壳体包括:
壳体本体,所述壳体本体的两端开放;以及
吸入壳体盖和吐出壳体盖,所述吸入壳体盖和所述吐出壳体盖分别结合于所述壳体本体的两端并封闭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吐出壳体盖包括:
第一部分,沿着轴向延伸并紧贴于所述壳体本体的内侧面;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并封闭所述内部空间的一侧;以及
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侧朝向半径方向延伸并形成吐出壳体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本体包括:
框架,缸筒容纳于所述框架的内侧;以及
吐出盖,与所述框架相结合,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吐出盖的轴向前方,
所述第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吐出盖的半径方向外侧,并且延伸至所述框架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盖包括:
盖凸缘部,结合于所述框架的前表面;以及
腔室部,从所述盖凸缘部朝向轴向前方延伸,
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盖凸缘部位于半径方向上的同一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壳体开口形成于所述盖凸缘部的半径方向外侧,以与所述盖凸缘部的形状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本体包括:
框架本体,形成压缩空间的缸筒容纳于所述框架本体的内侧;以及
框架凸缘,从所述框架本体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在所述框架凸缘设置有与吐出单元相结合的框架热交换面,所述吐出单元形成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吐出空间,
所述第三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框架热交换面隔开而形成使制冷剂进行流动的第一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单元包括:
盖凸缘部,结合于所述框架热交换面;以及
腔室部,从所述盖凸缘部朝向轴向前方延伸,
所述第三部分在半径方向上与所述盖凸缘部隔开而形成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且使制冷剂进行流动的第二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吐出壳体盖具有吐出壳体厚度,
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宽度均小于所述吐出壳体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宽度均小于所述框架凸缘的外侧面和所述壳体本体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设置成两端呈开放的圆筒形状,
所述第一部分的两端包括:
外侧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本体的外侧;以及
内侧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本体的内侧,
所述外侧端部被所述第二部分封闭,在所述内侧端部形成有所述第三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空间包括:
活塞,沿着轴向进行往复运动;
缸筒,形成制冷剂被所述活塞压缩的压缩空间;
吐出单元,形成使从所述压缩空间排出的制冷剂进行流动的吐出空间;
框架,所述缸筒容纳于所述框架的内侧并与所述吐出单元相结合;
吐出阀,开闭所述压缩空间,使得所述压缩空间的制冷剂吐出到所述吐出空间;以及
隔热构件,配置在所述缸筒和所述吐出单元之间,
所述缸筒包括吐出缸筒面,所述吐出阀和所述隔热构件安置于所述吐出缸筒面,
所述吐出缸筒面包括:
吐出阀安置部,从所述吐出缸筒面突出而形成,以安置所述吐出阀;以及
缸筒隔热安置部,从所述吐出缸筒面凹陷而形成,以安置所述隔热构件。
CN201921004485.6U 2018-06-29 2019-06-28 线性压缩机 Active CN2107150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75749 2018-06-29
KR1020180075808A KR102034301B1 (ko) 2018-06-29 2018-06-29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018-0075808 2018-06-29
KR1020180075749A KR102060179B1 (ko) 2018-06-29 2018-06-29 리니어 압축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15006U true CN210715006U (zh) 2020-06-09

Family

ID=66998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04485.6U Active CN210715006U (zh) 2018-06-29 2019-06-28 线性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2361B2 (zh)
EP (1) EP3587811B1 (zh)
CN (1) CN21071500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79782B1 (ko) 2020-01-09 2021-07-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
KR102430410B1 (ko) * 2020-12-02 2022-08-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5533B1 (ko) 2004-09-17 2006-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의 토출부 구조
KR20060081482A (ko) 2005-01-07 2006-07-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US8556599B2 (en) * 2007-10-24 2013-10-15 Lg Electronics Inc. Linear compressor
KR101767063B1 (ko) * 2010-12-29 2017-08-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밀폐형 압축기
EP2910782B1 (en) * 2012-09-03 2019-07-10 LG Electronics Inc.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KR102178092B1 (ko) * 2014-07-21 2020-1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40009B1 (ko) * 2014-07-21 2021-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1764027B1 (ko) 2015-12-22 2017-08-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1809347B1 (ko) * 2016-01-19 2017-1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38347B1 (ko) 2016-05-03 2021-04-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KR20180040791A (ko) 2016-10-13 2018-04-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리니어 압축기
EP3848583B1 (en) * 2018-02-01 2023-03-15 LG Electronics Inc. Linear compres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87811B1 (en) 2021-03-10
EP3587811A1 (en) 2020-01-01
US20200003454A1 (en) 2020-01-02
US11092361B2 (en)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87813B1 (en)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CN110360081B (zh) 线性压缩机
CN110360079B (zh) 线性压缩机
EP3587812B1 (en) Linear compressor
CN210715006U (zh) 线性压缩机
KR20180093526A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110360080B (zh) 线性压缩机
KR102034301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CN213235383U (zh) 线性压缩机
EP3783224B1 (en) Linear compressor
CN211038972U (zh) 线性压缩机
KR102060179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102225052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EP3800351B1 (en) Linear compressor
KR102271808B1 (ko) 압축기
KR102424604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
KR20180065626A (ko)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