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13348U -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13348U
CN213213348U CN202022287716.8U CN202022287716U CN213213348U CN 213213348 U CN213213348 U CN 213213348U CN 202022287716 U CN202022287716 U CN 202022287716U CN 213213348 U CN213213348 U CN 213213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dust
inverter
air inle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877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estek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stek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stek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stek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877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13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13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13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包括壳体、电路板、散热罩及挡尘片,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电路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处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散热罩罩设在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上,并与所述电路板形成一散热通道,以使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散热通道,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挡尘片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用以在受热时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在冷却时切换至封闭状态。本实用新型同时具备防尘和散热效果,整体的防尘效果和散热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功能更多样化。

Description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起来越多人外出时会携带笔记本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由于户外有时难找到相应的家用电源,所以外出者都会携带逆变器。但由于户外环境复杂,所以防尘和散热对逆变器使用寿命很关键,但由于逆变器内部电路元器件在使用时发热量较高,将其封闭进行防尘又会导致发热量过大,如果散热不好或使用环境恶劣,也会有着火的安全隐患,也就是说,现有的逆变器没有同时具备防尘和散热效果,使用安全性差,功能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处于同一直线上;
散热罩,所述散热罩罩设在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上,并与所述电路板形成一散热通道,以使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散热通道,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挡尘片,所述挡尘片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用以在受热时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在冷却时切换至封闭状态。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端与所述挡尘片相连,用以传导所述挡尘片的热量;
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散热片的另一端相连,用以将所述散热片的温度降低。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尘片为记忆金属片,当所述挡尘片处于受热状态时,所述挡尘片从初始形状变形成弯曲形状以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打开;当所述挡尘片处于冷却状态时,所述挡尘片从弯曲形状恢复成初始形状以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封闭。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面与所述散热片相贴合,以将所述散热片的温度降低。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在所述进风口,用以将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散热通道,并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顶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顶壁的两侧,并共同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罩为绝缘材质制成。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电子元件至少包括变压器、电容、MOS管及整流桥堆。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插套组件,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插套组件设有第一插孔,以使插头穿过所述第一插孔插接在所述插套组件上。
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插套组件包括:
插套,所述插套具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一插孔对应设置;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设在所述插套底部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保护盖,所述保护盖设在所述插套顶部,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二插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在逆变器使用时,逆变器温度会升高,使得挡尘片受热将进风口和/或出风口打开,同时进风口可以导入空气进入散热通道,使得多个电子元件的热量可以被进入的空气从出风口导出,进而进行散热,在不使用时,挡尘片被冷却的同时将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封闭,使得逆变器内部被封闭,进而可以确保逆变器可以防尘,整体的防尘效果和散热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功能更多样化。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顶部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顶部打开)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插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壳体;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03、第一插孔;20、电路板;30、电子元件;301、MOS管;302、电容;303、整流桥堆;304、变压器;40、散热罩;401、第一侧壁;402、顶壁;403、第二侧壁;50、挡尘片;60、散热片;70、制冷片;80、散热风扇;90、插套组件;901、插套;9011、第二插孔;902、导电片;903、保护盖。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包括壳体10、电路板20、散热罩40及挡尘片50,壳体10具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电路板20设在壳体10内,电路板20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30,多个电子元件30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处于同一直线上;散热罩40罩设在多个电子元件30上,并与电路板20形成一散热通道,以使空气自进风口101导入散热通道,并从出风口102排出;挡尘片50设在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用以在受热时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在冷却时切换至封闭状态。
其中,挡尘片50可以同时设在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也可以单独设在进风口101或单独设在出风口102;并且,挡尘片50为记忆金属片,当挡尘片50处于受热状态时,挡尘片50从初始形状变形成弯曲形状以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打开;当挡尘片50处于冷却状态时,挡尘片50从弯曲形状恢复成初始形状以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封闭。
也就是说,由于挡尘片50为记忆金属片,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受热状态时会发生变形,冷却状态时会恢复到原始记忆形状;因此,在挡尘片50处于冷却状态时,挡尘片50处于笔直状态,并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封闭,在逆变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挡尘片50上时,如图3所示,挡尘片50在受热后开始变形成弯曲状态,从而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打开,散热通道内的热量则可以被散出,进而使得逆变器可以同时具备散热和防尘效果,安全性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在逆变器使用时,逆变器温度会升高,使得挡尘片50受热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打开,同时进风口101可以导入空气进入散热通道,使得多个电子元件30的热量可以被进入的空气从出风口102导出,进而进行散热,在不使用时,挡尘片50被冷却的同时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封闭,使得逆变器内部被封闭,进而可以确保逆变器可以防尘,整体的防尘效果和散热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功能更多样化。
进一步地,还包括散热片60及制冷片70,散热片60的一端与挡尘片50相连,用以传导挡尘片50的热量;制冷片70与散热片60的另一端相连,用以将散热片60的温度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70为半导体制冷片70,制冷片70的制冷面与散热片60相贴合,以将散热片60的温度降低。其中,在逆变器停止使用时,制冷片70开始工作,由于制冷片70的制冷面与散热片60相贴合,使得挡尘片50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60上后,制冷片70可以迅速将散热片60的温度降低,同时挡尘片50被冷却恢复至原始记忆形状,以将进风口101和/或出风口102封闭,实现了整体的自动散热、自动防尘保护的效果,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还包括散热风扇80,散热风扇80设在进风口101,用以将空气自进风口101导入散热通道,并经由出风口102排出。其中,在进风口101设置散热风扇80,由于多个电子元件30与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处于同一直线上,从而可以通过散热风扇80朝向多个电子元件30进行直吹,使得散热通道内的热量可以快速从出风口102被排出,进而冷却多个电子元件30,散热效果更佳。
具体的,散热罩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401、顶壁402及第二侧壁403,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3位于顶壁402的两侧,并共同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401和第二侧壁403共同抵贴在电路板20上,并与顶壁402共同形成散热通道,将散热罩40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可以确保罩设在电路板20内的电子元件30更多,散热效果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罩40为绝缘材质制成。例如可以是塑料片等材质,使散热罩40不会影响电子元件30的运行,安全性更高。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多个电子元件30至少包括变压器304、电容302、MOS管301及整流桥堆303。
进一步地,电路板20上还设有插套组件90,壳体10对应插套组件90设有第一插孔103,以使插头穿过第一插孔103插接在插套组件90上。
进一步地,插套组件90包括插套901、导电片902及保护盖903,插套901具有第二插孔9011,第二插孔9011与第一插孔103对应设置;导电片902设在插套901底部并与电路板20电连接;保护盖903设在插套901顶部,用以打开或封闭第二插孔9011。在本实施例中,在插头从第一插孔103插入时,插头推动保护盖903打开第二插孔9011,继续向下插入插头时,插头穿过第二插孔9011与导电片902相连接,在插头拔出后,保护盖903可以通过弹簧恢复至将第二插孔9011封闭,进而提高其安全性,避免触电的危险;可以理解的是,插套组件90可以是现有插座的安全门结构,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多个电子元件,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处于同一直线上;
散热罩,所述散热罩罩设在多个所述电子元件上,并与所述电路板形成一散热通道,以使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散热通道,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挡尘片,所述挡尘片设在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用以在受热时切换至打开状态,或在冷却时切换至封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一端与所述挡尘片相连,用以传导所述挡尘片的热量;
制冷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散热片的另一端相连,用以将所述散热片的温度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尘片为记忆金属片,当所述挡尘片处于受热状态时,所述挡尘片从初始形状变形成弯曲形状以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打开;当所述挡尘片处于冷却状态时,所述挡尘片从弯曲形状恢复成初始形状以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封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面与所述散热片相贴合,以将所述散热片的温度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在所述进风口,用以将空气自所述进风口导入所述散热通道,并经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顶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位于所述顶壁的两侧,并共同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罩为绝缘材质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子元件至少包括变压器、电容、MOS管及整流桥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插套组件,所述壳体对应所述插套组件设有第一插孔,以使插头穿过所述第一插孔插接在所述插套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组件包括:
插套,所述插套具有第二插孔,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一插孔对应设置;
导电片,所述导电片设在所述插套底部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保护盖,所述保护盖设在所述插套顶部,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二插孔。
CN202022287716.8U 2020-10-14 2020-10-14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Active CN213213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7716.8U CN213213348U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87716.8U CN213213348U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13348U true CN213213348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25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87716.8U Active CN213213348U (zh) 2020-10-14 2020-10-14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133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6538A (zh) * 2021-06-30 2021-09-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6538A (zh) * 2021-06-30 2021-09-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06705B (zh) 空调器及其电器盒
CN213213348U (zh) 自动散热及防尘逆变器
CN111811032A (zh) 散热件、汀片及取暖器
CN213300252U (zh)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20383462U (zh) 电控盒和空调器
CN109362215B (zh) 空调器及其散热电器盒
CN216384525U (zh) 电器盒及空调器
CN216844927U (zh) 一种电控盒、控制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212538076U (zh) 一种控制器和空调室外机
CN213280452U (zh) 高效散热型组装式电源外壳
JP3172289B2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212258687U (zh) 电机散热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62210U (zh) 具有防凝露功能的室内机、空调
CN220586568U (zh) 电控盒及空调
CN220524328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20524323U (zh) 电控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524325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4901687U (zh) 一种带热管散热的防灰尘电气控制柜
CN213073438U (zh) 一种封闭式电动车充电器用散热结构
CN221727763U (zh) 用于电气柜的散热装置和电气柜
CN220524326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1706435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开关电源
CN221744111U (zh) 一种电磁炉散热器
CN21708274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874954U (zh) 一种变频器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