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2427U -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02427U CN213202427U CN202021497152.4U CN202021497152U CN213202427U CN 213202427 U CN213202427 U CN 213202427U CN 202021497152 U CN202021497152 U CN 202021497152U CN 213202427 U CN213202427 U CN 2132024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udge
- treatment tank
- integrated treatment
- tank
- sub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包括一体化处理池、溶气子系统、刮渣子系统和吸泥子系统,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侧壁开设有进水口,一体化处理池内安装有直立的隔板,隔板将一体化处理池的内腔分为溶气区和分离区,溶气子系统的出气管伸入溶气区内,一体化处理池内设置有落渣槽,落渣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渣口,刮渣子系统包括由第一电机驱动的可前后摆动的刮渣板,吸泥子系统设置在分离区内,吸泥子系统用于吸走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固定有集水槽,集水槽与分离区的后侧相通,集水槽上开设有出水口。该气浮处理系统可实现气浮、刮渣、池底淤泥清除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气浮工艺一般用于去除水中比较轻质、无法通过重力沉淀而去除的悬浮物、油、羊毛脂、胶状物、纤维、纸浆、微生物和其他低密度固体或液体,通过投加混凝剂实现颗粒电中和及粘附架桥作用,使亲水性物质疏水化。同时,通过加压溶气、电解或散气等手段产生大量微小气泡,这些微小气泡可与疏水性颗粒黏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带气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至水面完成固液或液液分离。
气浮常用于处理来自于造纸、焦化、制药、化工、石油炼制、采油、棉纺、毛纺、印染、食品、啤酒以及屠宰等行业的废水,也可用于应急处理和污泥的浓缩。但是在气浮工艺中,比重大的颗粒沉淀会沉在池底,堆积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其N、P含量较高,会影响出水水质,甚至导致出水中的N、P含量高于进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可实现气浮、刮渣、池底淤泥清除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包括一体化处理池、溶气子系统、刮渣子系统和吸泥子系统,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侧壁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安装有直立的隔板,所述的隔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所述的隔板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隔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所述的隔板将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内腔分为溶气区和分离区,所述的溶气区靠近所述的进水口,所述的溶气子系统的出气管伸入所述的溶气区内,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设置有落渣槽,所述的落渣槽靠近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所述的落渣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渣口,所述的刮渣子系统包括由第一电机驱动的可前后摆动的刮渣板,所述的第一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刮渣板位于所述的落渣槽的前侧,所述的吸泥子系统设置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所述的吸泥子系统用于吸走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固定有集水槽,所述的集水槽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所述的集水槽上开设有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对常规气浮池进行改进,基于溶气子系统和刮渣子系统,通过吸泥子系统吸走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实现了气浮、刮渣、池底淤泥清除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本实用新型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工作时,污水自进水口进入溶气区,首先在溶气子系统的作用下进行气浮处理,比重较轻的悬浮物以浮渣形式上浮至一体化处理池内的水体表面,由刮渣板刮入落渣槽内,可定期通过出渣口进行排渣;气浮处理后的水则翻过隔板进入分离区,通过沉淀进行固液分离,比重大的颗粒沉淀沉在池底形成淤泥,由吸泥子系统吸走并外排,固液分离产生的水进入集水槽并经出水口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的集水槽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之间设置有水位调节机构,所述的集水槽经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水处理过程中,所述的分离区内的水流经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进入所述的集水槽内。水位调节机构的作用是控制水位,使整个系统出水稳定,并消除或减少系统设计、施工或安装过程中的缺陷。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包括溢水管,所述的溢水管包括相连通的横管和竖管,所述的竖管上竖向连接有可拆卸的若干根套管,相邻的两根套管上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横管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所述的竖管经所述的若干根套管与所述的集水槽相通。通过增、减套管的数量,以达到调节、控制水位的作用,结构简单、成本低,调节操作方便。套管可以通过外套、内嵌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加以固定。
或者,进一步地,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包括出水堰板,所述的出水堰板安装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的上部,所述的出水堰板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上的安装高度可调,所述的出水堰板的顶端为锯齿状溢水堰,所述的锯齿状溢水堰沿所述的出水堰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水处理过程中,所述的分离区内的水流经所述的锯齿状溢水堰进入所述的集水槽内。出水堰板可保证整个系统出水均匀,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吸泥子系统包括吸泥装置和第一集泥槽,所述的吸泥装置包括多个吸泥单元,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的吸泥单元包括刮泥板、第一潜污泵、第一吸泥管和管架,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吸泥管的底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潜污泵和所述的第一吸泥管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管架上,所述的刮泥板固定在所述的管架的底部,所述的刮泥板为折板,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的折角两两相对,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每个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入口设于相邻的两块刮泥板的折角相对处,每个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一间隙相通,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个管架由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的第二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安装有第一导轨,所述的多个管架上安装有与所述的第一导轨相匹配的多个第一滚轮,在所述的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沿所述的第一导轨前后移动;所述的第一集泥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每根所述的第一吸泥管的顶端与第二吸泥管相通,所述的第二吸泥管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吸泥管与所述的第一集泥槽相通,所述的第一集泥槽与所述的落渣槽相通。上述吸泥子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小规格或没有内设支撑结构的一体化处理池。工作过程中,利用多个第一潜污泵定期对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吸泥,淤泥被第一潜污泵吸出后,通过第二吸泥管进入第一集泥槽,在第一集泥槽内汇集后进入落渣槽中集中外排。在多个第一潜污泵吸泥的同时,可通过第二电机驱动多个管架,使多个第一潜污泵同时沿第一导轨前后移动,实现对池底的全面吸泥,提升池底清淤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折板也可以由多边形板代替,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的棱角依次相连接,每个潜污泵的入口设于相邻的两块刮泥板的连接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的棱角依次相连接,相当于多块刮泥板为整体式,从而在刮泥过程中不易产生刮泥死角,使排泥更顺畅,确保刮泥和吸泥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分离区的前侧的底部与所述的溶气区的底部经回流管相连通,所述的分离区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穿孔曝气管,所述的若干穿孔曝气管位于所述的回流管的下方。分离区的前侧的底部是容易产生淤泥死角的区域,增加穿孔曝气管,配合回流管加速死角区域的液体流动,可使死角区域的淤泥松动,且通过曝气可以加速淤泥中的含氮污染物质的释放,实现底泥污染物质的原位消解,达到无死角清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内侧安装有池体支撑件,所述的吸泥子系统包括链式刮泥机、若干第二潜污泵、若干第三吸泥管和第二集泥槽,所述的链式刮泥机架设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由第三电机驱动,所述的第三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在所述的第三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的刮板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前后移动;所述的分离区的底部设置有下凹的泥斗,所述的泥斗位于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的前侧,所述的若干第二潜污泵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泥斗内并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间隔布设,每个所述的第二潜污泵的出口与一根所述的第三吸泥管的底端相连,每根所述的第三吸泥管的顶端与过渡槽相通,所述的过渡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过渡槽与所述的第二集泥槽相通,所述的第二集泥槽与所述的落渣槽相通,所述的第二集泥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上述吸泥子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大规格的、内设支撑结构的一体化处理池。工作过程中,链式刮泥机的刮板将池底的淤泥刮入泥斗中,通过若干潜污泵吸入若干第三吸泥管并排入过渡槽内,在第二集泥槽内汇集后进入落渣槽中集中外排。泥斗的设计,有利于链式刮泥机的刮板刮松的淤泥的收集。若干第二潜污泵可采用固定式定点吸泥方式或移动式吸泥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的若干第三吸泥管分别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支架由第四电机驱动,所述的第四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宽度方向安装有第二导轨,所述的支架上安装有与所述的第二导轨相匹配的多个第二滚轮,在所述的第四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若干第二潜污泵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沿所述的第二导轨前后移动。工作过程中,第四电机可驱动若干第三吸泥管沿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宽度方向做往返运动,在搅动淤泥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吸泥及清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安装有直立的安装板,所述的安装板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安装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所述的安装板的上侧和下侧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顶和池底分别具有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所述的落渣槽安装在所述的安装板的后侧,所述的刮渣板位于所述的安装板的前侧并正对所述的第二间隙,所述的安装板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之间的区域即为集水区,所述的集水区与所述的集水槽相通。安装板的设计,在方便落渣槽安装的同时,可确保分离区内的浮渣被刮渣板顺利刮入落渣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絮凝搅拌区,所述的絮凝搅拌区与所述的溶气区经挡板分隔,所述的挡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的絮凝搅拌区与所述的溶气区的连通口,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安装有若干絮凝搅拌子系统,所述的絮凝搅拌子系统的搅拌头伸入所述的絮凝搅拌区内。在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设置絮凝搅拌区后,本实用新型气浮处理系统工作过程中,向絮凝搅拌区内加入絮凝剂,进入一体化处理池的污水首先经絮凝处理,产生矾花,使得后续气浮处理更充分,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气浮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效果。为避免絮凝搅拌区与溶气区的互相干扰所造成的气浮处理效率降低,本实用新型通过挡板将絮凝搅拌区和溶气区分开,可保证气浮处理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可具体根据所处理的污水的水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设置絮凝搅拌区。若设置絮凝搅拌区,则根据水量等情况,可增减絮凝搅拌子系统的数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对常规气浮池进行改进,基于溶气子系统和刮渣子系统,通过吸泥子系统吸走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实现了气浮、刮渣、池底淤泥清除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证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对应于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三个吸泥单元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中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4中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的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一体化处理池1、溶气子系统2、刮渣子系统3和吸泥子系统4,一体化处理池1的前侧侧壁开设有进水口11,一体化处理池1内安装有直立的隔板12,隔板12的底部固定于一体化处理池1的池底,隔板12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设置,隔板12的高度小于一体化处理池1,隔板12将一体化处理池1的内腔分为溶气区13和分离区14,溶气区13靠近进水口11,溶气子系统2的出气管21伸入溶气区13内,一体化处理池1内设置有落渣槽5,落渣槽5靠近一体化处理池1的后侧侧壁,落渣槽5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渣口51,刮渣子系统3包括由第一电机32驱动的可前后摆动的刮渣板31,第一电机32架设在一体化处理池1上,刮渣板31位于落渣槽5的前侧,吸泥子系统4设置在分离区14内,吸泥子系统4用于吸走一体化处理池1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一体化处理池1的后侧侧壁固定有集水槽6,集水槽6与分离区14的后侧相通,集水槽6上开设有出水口61。
实施例1中,一体化处理池1的前侧设置有絮凝搅拌区15,絮凝搅拌区15与溶气区13经挡板16分隔,挡板16上开设有用于连通絮凝搅拌区15与溶气区13的连通口(图中未示出),一体化处理池1上安装有絮凝搅拌子系统7,絮凝搅拌子系统7的搅拌头71伸入絮凝搅拌区15内。
实施例1中,一体化处理池1内安装有直立的安装板17,安装板17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板17的高度小于一体化处理池1,安装板17的上侧和下侧与一体化处理池1的池顶和池底分别具有第二间隙18和第三间隙19,落渣槽5安装在安装板17的后侧,刮渣板31位于安装板17的前侧并正对第二间隙18,安装板17与一体化处理池1的后侧侧壁之间的区域即为集水区10,集水区10与集水槽6相通。
实施例1中,集水槽6与分离区14的后侧之间设置有水位调节机构,集水槽6经水位调节机构与分离区14的后侧相通,水处理过程中,分离区14内的水流经水位调节机构进入集水槽6内。
实施例1中,水位调节机构包括出水堰板81,出水堰板81安装在一体化处理池1的后侧侧壁的上部,出水堰板81在一体化处理池1的后侧侧壁上的安装高度可调,出水堰板81的顶端为锯齿状溢水堰,锯齿状溢水堰沿出水堰板81的宽度方向设置,水处理过程中,分离区14内的水流经锯齿状溢水堰进入集水槽6内。
实施例1中,吸泥子系统4包括吸泥装置41和第一集泥槽42,吸泥装置41包括三个吸泥单元,如图3和图4所示,三个吸泥单元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排布,每个吸泥单元包括两块刮泥板43、第一潜污泵44、第一吸泥管45和管架46,第一潜污泵44的出口441与第一吸泥管45的底端相连,第一潜污泵44和第一吸泥管45分别安装在管架46上,刮泥板43固定在管架46的底部,刮泥板43为折板,每个吸泥单元中的两块刮泥板43的折角两两相对,三个吸泥单元中的六块刮泥板43与一体化处理池1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间隙47,每个第一潜污泵44的入口442设于相邻的两块刮泥板43的折角相对处,每个第一潜污泵44的入口442与第一间隙47相通,三个吸泥单元中的三个管架46由第二电机48驱动,第二电机48架设在一体化处理池1上,一体化处理池1的顶部的长度方向安装有第一导轨49,三个管架46上安装有与第一导轨相匹配的六个第一滚轮40,在第二电机48的驱动下,三个吸泥单元可在分离区14内沿第一导轨49前后移动;第一集泥槽42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每根第一吸泥管45的顶端与第二吸泥管52相通,第二吸泥管52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吸泥管52与第一集泥槽42相通,第一集泥槽42与落渣槽5相通。
实施例1中,分离区14的前侧的底部与溶气区13的底部经回流管9相连通,分离区14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穿孔曝气管91,若干穿孔曝气管91位于回流管9的下方。
实施例2的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实施例2中,水位调节机构包括溢水管82,溢水管82包括相连通的横管83和竖管84,竖管84上竖向连接有可拆卸的若干根套管(图中未示出),相邻的两根套管上下可拆卸地连接,横管83与分离区14的后侧相通,竖管84经若干根套管与集水槽6相通。
实施例3的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实施例3中,一体化处理池1的内侧安装有池体支撑件92,吸泥子系统4包括链式刮泥机93、若干第二潜污泵94、若干第三吸泥管95和第二集泥槽(图中未示出),链式刮泥机93架设在分离区14内,链式刮泥机93由第三电机96驱动,第三电机96架设在一体化处理池1上,在第三电机96的驱动下,链式刮泥机93的刮板97可在分离区14内前后移动;分离区14的底部设置有下凹的泥斗98,泥斗98位于链式刮泥机93的前侧,若干第二潜污泵94分别设置在泥斗98内并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间隔布设,每个第二潜污泵94的出口与一根第三吸泥管95的底端相连,每根第三吸泥管95的顶端与过渡槽(图中未示出)相通,过渡槽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宽度方向设置,过渡槽与第二集泥槽相通,第二集泥槽与落渣槽5相通,第二集泥槽沿一体化处理池1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第三吸泥管95分别安装在支架(图中未示出)上,支架由第四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第四电机架设在一体化处理池1上,一体化处理池1的顶部的宽度方向安装有第二导轨(图中未示出),支架上安装有与第二导轨相匹配的多个第二滚轮,在第四电机的驱动下,若干第二潜污泵94可在分离区14内沿第二导轨前后移动。实施例3中的第二集泥槽、过渡槽、第二导轨、第二滚轮等可参见图2。
实施例4的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如图7所示,实施例4中,水位调节机构包括溢水管82,溢水管82包括相连通的横管83和竖管84,竖管84上竖向连接有可拆卸的若干根套管(图中未示出),相邻的两根套管上下可拆卸地连接,横管83与分离区14的后侧相通,竖管84经若干根套管与集水槽6相通。
上述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工作时,污水自进水口11进入絮凝搅拌区15,在絮凝搅拌区15内的絮凝剂的作用下首先经絮凝处理,产生矾花;絮凝处理后的水通过连通口进入溶气区13,在溶气子系统2的作用下进行气浮处理,比重较轻的悬浮物以浮渣形式上浮至一体化处理池1内的水体表面,由刮渣板31刮入落渣槽5内,可定期通过出渣口51进行排渣;气浮处理后的水则翻过隔板12进入分离区14,通过沉淀进行固液分离,比重大的颗粒沉淀沉在池底形成淤泥,由吸泥子系统4吸走并外排,固液分离产生的水进入集水槽6并经出水口61外排。
Claims (10)
1.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处理池、溶气子系统、刮渣子系统和吸泥子系统,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侧壁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安装有直立的隔板,所述的隔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所述的隔板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隔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所述的隔板将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内腔分为溶气区和分离区,所述的溶气区靠近所述的进水口,所述的溶气子系统的出气管伸入所述的溶气区内,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设置有落渣槽,所述的落渣槽靠近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所述的落渣槽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渣口,所述的刮渣子系统包括由第一电机驱动的可前后摆动的刮渣板,所述的第一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刮渣板位于所述的落渣槽的前侧,所述的吸泥子系统设置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所述的吸泥子系统用于吸走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的淤泥并外排,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固定有集水槽,所述的集水槽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所述的集水槽上开设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槽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之间设置有水位调节机构,所述的集水槽经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水处理过程中,所述的分离区内的水流经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进入所述的集水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包括溢水管,所述的溢水管包括相连通的横管和竖管,所述的竖管上竖向连接有可拆卸的若干根套管,相邻的两根套管上下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的横管与所述的分离区的后侧相通,所述的竖管经所述的若干根套管与所述的集水槽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位调节机构包括出水堰板,所述的出水堰板安装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的上部,所述的出水堰板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上的安装高度可调,所述的出水堰板的顶端为锯齿状溢水堰,所述的锯齿状溢水堰沿所述的出水堰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水处理过程中,所述的分离区内的水流经所述的锯齿状溢水堰进入所述的集水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泥子系统包括吸泥装置和第一集泥槽,所述的吸泥装置包括多个吸泥单元,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的吸泥单元包括刮泥板、第一潜污泵、第一吸泥管和管架,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吸泥管的底端相连,所述的第一潜污泵和所述的第一吸泥管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管架上,所述的刮泥板固定在所述的管架的底部,所述的刮泥板为折板,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的折角两两相对,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块刮泥板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底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每个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入口设于相邻的两块刮泥板的折角相对处,每个所述的第一潜污泵的入口与所述的第一间隙相通,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中的多个管架由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的第二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安装有第一导轨,所述的多个管架上安装有与所述的第一导轨相匹配的多个第一滚轮,在所述的第二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多个吸泥单元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沿所述的第一导轨前后移动;所述的第一集泥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每根所述的第一吸泥管的顶端与第二吸泥管相通,所述的第二吸泥管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吸泥管与所述的第一集泥槽相通,所述的第一集泥槽与所述的落渣槽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区的前侧的底部与所述的溶气区的底部经回流管相连通,所述的分离区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穿孔曝气管,所述的若干穿孔曝气管位于所述的回流管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内侧安装有池体支撑件,所述的吸泥子系统包括链式刮泥机、若干第二潜污泵、若干第三吸泥管和第二集泥槽,所述的链式刮泥机架设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由第三电机驱动,所述的第三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在所述的第三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的刮板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前后移动;所述的分离区的底部设置有下凹的泥斗,所述的泥斗位于所述的链式刮泥机的前侧,所述的若干第二潜污泵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泥斗内并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间隔布设,每个所述的第二潜污泵的出口与一根所述的第三吸泥管的底端相连,每根所述的第三吸泥管的顶端与过渡槽相通,所述的过渡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过渡槽与所述的第二集泥槽相通,所述的第二集泥槽与所述的落渣槽相通,所述的第二集泥槽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长度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第三吸泥管分别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支架由第四电机驱动,所述的第四电机架设在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顶部的宽度方向安装有第二导轨,所述的支架上安装有与所述的第二导轨相匹配的多个第二滚轮,在所述的第四电机的驱动下,所述的若干第二潜污泵可在所述的分离区内沿所述的第二导轨前后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内安装有直立的安装板,所述的安装板沿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安装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所述的安装板的上侧和下侧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池顶和池底分别具有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所述的落渣槽安装在所述的安装板的后侧,所述的刮渣板位于所述的安装板的前侧并正对所述的第二间隙,所述的安装板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后侧侧壁之间的区域即为集水区,所述的集水区与所述的集水槽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的前侧设置有絮凝搅拌区,所述的絮凝搅拌区与所述的溶气区经挡板分隔,所述的挡板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的絮凝搅拌区与所述的溶气区的连通口,所述的一体化处理池上安装有若干絮凝搅拌子系统,所述的絮凝搅拌子系统的搅拌头伸入所述的絮凝搅拌区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97152.4U CN213202427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97152.4U CN213202427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02427U true CN213202427U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35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97152.4U Active CN213202427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02427U (zh) |
-
2020
- 2020-07-27 CN CN202021497152.4U patent/CN2132024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37263B (zh) | 竖流式混凝沉淀及气浮两用池 | |
CN113402066B (zh) | 一种集成式浮油处理装置 | |
CN209081474U (zh) | 用于污水处理的高效气浮装置 | |
CN112340804A (zh) | 一种废水处理竖流式气浮机 | |
KR101870404B1 (ko) | 미세조류 수거 분리장치 | |
CN210885400U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浮选装置 | |
CN203389377U (zh) | 悬浮澄清装置 | |
CN213202427U (zh) | 一种改进型气浮处理系统 | |
CN111960560A (zh) | 一种喷水织机废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 |
CN209853876U (zh) | 一体化油脂分离净水器 | |
CN208632279U (zh) | 含磷废水处理系统 | |
CN215627276U (zh)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气浮沉淀一体机 | |
CN201049282Y (zh) | 带式絮凝超滤机 | |
CN211419837U (zh) | 一种水体快速净化一体机 | |
CN210480920U (zh) | 一种带污泥回流的气浮系统 | |
JPH11309446A (ja) | 複合型水浄化装置 | |
CN111392910A (zh) | 一种浮沉一体化处理系统 | |
CN212559735U (zh) | 一种浮滤一体化处理系统 | |
CN111792763A (zh) |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9709307U (zh) | 一种碳素焙烧炉生产废水处理系统 | |
CN215855171U (zh) | 一种快速处理河水的新型一体化气浮装置 | |
CN221093823U (zh) | 一种高效一体化气浮设备 | |
CN212270527U (zh) | 一种造纸网下白水处理机构 | |
CN212833141U (zh) | 一种专用船舶油污水分离设备 | |
CN108726733A (zh) | 含磷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5812 Xinghang Road 1, Daxie Development Area,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DEA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uangy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812 Xinghang Road 1, Daxie Development Area,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DEAN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Linmao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