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3162U -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3162U
CN213073162U CN202022238120.9U CN202022238120U CN213073162U CN 213073162 U CN213073162 U CN 213073162U CN 202022238120 U CN202022238120 U CN 202022238120U CN 213073162 U CN213073162 U CN 2130731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pport
bracket
winding
moun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381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易亮
范吉昌
郭兴家
张翼飞
王小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381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31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31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31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连,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且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间距,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构造出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支架的其他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从而在将线圈绕制在绕线空间内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形成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线圈层数,能够调整线圈的圈数与线圈的绕制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得在线圈的圈数一定的情况下,线圈的绕制面积符合产品的加热需求。

Description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安装组件、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和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线圈盘的线圈支架所形成的绕线空间的各处间距都是一样的,这样线圈各处的绕线层数也都是一样的,然而,单个线圈盘需满足一定圈数,串联起来才能满足电磁烹饪器具的参数要求,如果绕线空间的各个位置处都是单层线圈,虽然可以增加线圈的加热面积,但由于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盘座大小的限制,导致线圈绕组圈数有限,线圈盘很难达到最优的参数;如果绕线空间的各个位置处都是多层线圈,则线圈绕组所覆盖的面积会较小,导致加热面积也较小,无法满足加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线圈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连且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能够构造出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进一步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第一支架的其他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其中,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连且相对设置。具体而言,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能够形成绕线空间,线圈绕制在绕线空间内,避免将线圈直接粘贴到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上,从而可以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第一支架的其他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即第一间距位置处能够设置的线圈层数小于第二间距位置处能够设置的线圈层数。举例地,在第一间距位置处设置单层线圈,在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双层或多层线圈。也就是说,将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不同的位置的间距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从而在将线圈绕制在绕线空间内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形成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线圈层数,从而能够调整线圈的圈数与线圈的绕制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得在线圈的圈数一定的情况下,线圈的绕制面积符合产品的加热需求,进而能够在增加线圈的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加热效果。从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采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各个位置的间距大小相同,导致的若全部线圈单层设计则影响加热效果,若全部线圈双层设计则加热面积受限的问题。也即本申请能够在控制线圈加热面积和加热效果中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另外,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加热过程中热量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局部加热明显,进而导致食材受热不均,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间距位置处与第二间距位置处对线圈采用不同密度进行绕制,能够在增加线圈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食材受热不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位于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间距,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位于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具有第二间距。
在该设计中,第一间距位于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第二间距位于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即对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位置做了具体的限定,具体而言,将间距较小的第一间距设置在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也即将绕线空间边缘位置设置的线圈层数小于绕线空间内部位置设置的线圈层数。具体地,在绕线空间边缘位置处设置的线圈层数较少,能够在线圈圈数一定的情况下,使得线圈尽可能地分布在盘座侧部较高的位置,增大线圈的加热面积,特别是增大了盘侧部的加热面积,使得内锅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地,在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设置的线圈层数较多,能够保证锅底部及过渡部位的加热效果。通过具体限定了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设置位置,能够将加热区域由单个大圆加热区域更改为多个小加热区域,可以形成锅底部、锅侧部及过渡部位的三处加热强区,进而可以增加食物在内锅里面的翻滚频率和受热均匀性,改善内锅里面食物的熟度不均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设置,以使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设置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从而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凸出部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设置凸出,即可减小凸出部所对应的位置的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凸出部的结构简单,并能够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一体制成,无需单独安装,进而简化了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通过设置凸出部,能够使得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具有大小不等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从而便于将线圈按照不同层数设置在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在第一间距处设置单层线圈,在第二间距处设置双层线圈,从而能够在增大线圈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局部加热明显。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凸出部被构造为由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弯折形成。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由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弯折形成,也就是说,凸出部是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结构中的一部分,即凸出部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结构的力学性能较好,进而能够保证凸出部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可靠性。且凸出部由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弯折形成,便于生产加工,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进而降低线圈安装组件的生产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凸出部被构造为设置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朝向绕线空间的侧壁上的凸筋。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为设置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侧壁上的凸筋,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设置凸筋而形成第一间距,进一步地,凸筋可以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一体成型,进而保证凸筋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之间的连接性能,进而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绕线空间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6.0mm。
在该设计中,将绕线空间的高度设置在1.5mm至6.0mm之间,也就是说,进一步限定了线圈在绕线空间内的铺设厚度的取值范围。具体而言,不同功率要求的电磁烹饪器具的线圈规格不同,当将线圈安装组件用于功率较大的电磁烹饪器具时,其内部设置的线圈直径较大,因此,需要绕线空间的高度较高,当将线圈安装组件用于功率较小的电磁烹饪器具时,其内部设置的线圈直径较小,因此,需要绕线空间的高度较低,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因此,将绕线空间的高度设置上述范围,能够满足不同功率加热需求的电磁烹饪器具,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凸出部的高度大于等于1/3绕线空间的高度,且小于等于2/3绕线空间的高度。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的高度在三分之一绕线空间的高度与三分之二绕线空间的高度之间取值,其中,该下限值,即凸出部的高度需满足至少三分之一的绕线空间高度,能够确保线圈能够固定在绕线空间内,防止由于凸出部与第二支架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大,导致电磁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线圈从绕线空间中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该上限值,即凸出部的高度需低于三分之二绕线空间的高度,能够防止由于凸出部与第二支架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小,从而不利于将线圈绕制于绕线空间内,也防止在将线圈绕制于绕线空间内时,由于间隙过小而使线圈发生折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绕线装置,用于绕制线圈,具体地,绕线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的中部。
在该设计中,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绕线装置,线圈通过绕线装置绕制于绕线空间内。具体而言,将绕线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的中部,可以便于线圈的绕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绕线装置包括绕线凸台和绕线凹槽,其中,绕线凸台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绕线凹槽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另一个上,且绕线凹槽与绕线凸台相适配,并配合形成绕线装置。
在该设计中,绕线装置由绕线凸台和绕线凹槽配合形成,具体而言,绕线凸台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其中一个上,线圈绕制在绕线凸台上,通过设置绕线凸台,能够对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还能够防止在绕制线圈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进一步地,绕线凹槽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另一个上,绕线凹槽也能够具有加强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在绕制线圈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通过绕线凹槽与绕线凸台相配合,能够便于线圈的绕制,防止线圈绕制过程中绕线槽发生变形,进而确保线圈安装组件的尺寸。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贯穿绕线装置,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
在该设计中,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具体而言,连接件可以采用螺钉结构,通过螺钉结构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连接,能够易于安装和拆卸,且采用螺钉连接,能够使得连接部位连接可靠,提升整个电磁烹饪器具的使用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多个散热部,设置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上。
在该设计中,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有散热部,散热部用于将绕线空间内产生的热量散出,防止热量集中而引起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地,散热部对应于线圈布置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上,从而可以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快速排出绕线空间。具体而言,多个散热部间隔布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即多个散热部不连通,从而确保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于线圈的支撑作用,避免线圈从较大面积的散热部穿过,而从绕线空间内脱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因此具有该线圈安装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和盘座,其中,线圈设置在绕线空间中,线圈安装组件设置在盘座上,第二支架与盘座外侧壁相抵接。
在该设计中,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盘座,线圈安装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间隔排布在盘座的同一侧。盘座一方面能够为内锅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盘座能够为线圈安装组件提供装配位置,便于多个线圈安装组件的排布。进一步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线圈绕制在绕线空间内,能够避免将线圈直接粘贴到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上,从而可以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中第一间距位置的线圈的层数为第一层数,线圈安装组件中第二间距位置的线圈的层数为第二层数,其中,第一层数小于第二层数。
在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不同的位置的间距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从而在将线圈绕制在绕线空间内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形成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线圈层数,从而调整线圈的圈数与线圈的绕制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得在线圈的圈数一定的情况下,线圈的绕制面积符合产品的加热需求,进而能够在增加线圈的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加热效果。从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采用相同的线圈支架的内外间隙,导致的若全部线圈单层设计则导致线圈圈数不足,影响加热效果,若全部线圈双层设计则加热面积受限的问题。也即本申请能够在控制线圈加热面积和加热效果中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另外,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加热过程中热量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局部加热明显,进而导致食材受热不均,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间距位置处与第二间距位置处对线圈采用不同密度进行绕制,能够在增加线圈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食材受热不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盘过渡部连接在盘底部和盘侧部之间;线圈安装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对应于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间隔布置在盘座上。
在该设计中,盘座包括盘底部和盘侧部,还进一步包括连接在盘底部和盘侧部之间的盘过渡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分别对应于内锅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也就是说,线圈安装组件中的线圈能够通过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内锅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全方位烹饪。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凸出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凸出部与盘侧部对应设置。
在该设计中,凸出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即凸出部设置于朝向盘座的方向上凸出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线圈绕制后更加贴近于内锅,进而可以提升加热效果。进一步地,凸出部与盘侧部对应设置,也即凸出部与锅侧部对应设置,在线圈圈数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线圈尽可能地分布在内锅侧壁上较高的位置,进而增大内锅的受热面积,提升内锅整体的受热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因此具有该电磁加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电磁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破壁机、电饭煲、电压力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进一步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内锅位于盘座背离线圈安装组件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其中,线圈的形状与内锅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内锅能够安装到盘座远离线圈绕组的一侧,进而通过线圈的作用实现对内锅的加热,进而对内锅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另外,盘座包括的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分别对应于内锅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也就是说,线圈绕组能够通过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内锅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烹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所示实施例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线圈安装组件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圈安装组件第一支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线圈安装组件第一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加热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6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线圈安装组件,
110第一支架,
120第二支架,
130凸出部,
150绕线装置,151绕线凸台,152绕线凹槽,
160连接件,
170散热部,
200电磁加热组件,
210盘座,211盘底部,212盘过渡部,213盘侧部,
220线圈,
230磁性组件;
300内锅,302锅底部,304过渡部位,306锅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实施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16所示,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其中,第二支架120与第一支架110相连且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间距,且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的间距能够构造出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220,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第一支架110的其他部分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其中,第二支架120与第一支架110相连且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一支架110粘贴在第二支架120上。或者,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设有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可以实现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能够形成绕线空间,线圈220绕制在绕线空间内,避免将线圈220直接粘贴到电磁加热组件200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上,从而可以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220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22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第一支架110的其他部分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即第一间距位置处能够设置的线圈220层数小于第二间距位置处能够设置的线圈220层数。举例地,在第一间距位置处设置单层线圈220,在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双层或多层线圈220。也就是说,将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不同的位置的间距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从而在将线圈220绕制在绕线空间内时,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形成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线圈220层数,从而能够调整线圈220的圈数与线圈220的绕制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得在线圈220的圈数一定的情况下,线圈220的绕制面积符合产品的加热需求,进而能够在增加线圈220的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加热效果。从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采用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的各个位置的间距大小相同,导致的若全部线圈220单层设计则影响加热效果,若全部线圈220双层设计则加热面积受限的问题。也即本申请能够在控制线圈220加热面积和加热效果中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另外,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加热过程中热量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局部加热明显,进而导致食材受热不均,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间距位置处与第二间距位置处对线圈220采用不同密度进行绕制,能够在增加线圈220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食材受热不均。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plastic,ABS)、团状模塑料(Bulk Molding Compound,BMC)、塑料原料制得。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位于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间距,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位于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具有第二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间距位于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第二间距位于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即对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位置做了具体的限定,具体而言,将间距较小的第一间距设置在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也即将绕线空间边缘位置设置的线圈220层数小于绕线空间内部位置设置的线圈220层数。具体地,在绕线空间边缘位置处设置的线圈220层数较少,能够在线圈220圈数一定的情况下,使得线圈220尽可能地分布在盘座210侧部较高的位置,增大线圈220的加热面积,特别是增大了盘侧部213的加热面积,使得内锅300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地,在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设置的线圈220层数较多,能够保证锅底部及过渡部位的加热效果。通过具体限定了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设置位置,能够将加热区域由单个大圆加热区域更改为多个小加热区域,可以形成锅底部、锅侧部及过渡部位的三处加热强区,进而可以增加食物在内锅300里面的翻滚频率和受热均匀性,改善内锅300里面食物的熟度不均的问题。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凸出部130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进行解释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11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上设置有凸出部130,凸出部130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设置,以使第一支架110的一部分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30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设置在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上,从而使得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凸出部130朝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即可减小凸出部130所对应的位置的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的间距,凸出部130的结构简单,并能够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一体制成,无需单独安装,进而简化了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结构。通过设置凸出部130,能够使得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具有大小不等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从而便于将线圈220按照不同层数设置在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在第一间距处设置单层线圈220,在第二间距处设置双层线圈220,从而能够在增大线圈220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局部加热明显。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11所示,进一步地,凸出部130被构造为由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的部分结构向绕线空间的内部弯折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30由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的部分结构弯折形成,也就是说,凸出部130是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结构中的一部分,即凸出部130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结构的力学性能较好,进而能够保证凸出部130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可靠性。且凸出部130由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的部分结构弯折形成,便于生产加工,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进而降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凸出部130被构造为设置在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朝向绕线空间的侧壁上的凸筋。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30为设置在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侧壁上的凸筋,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上设置凸筋而形成第一间距,进一步地,凸筋可以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一体成型,进而保证凸筋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之间的连接性能,进而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可靠性。
实施例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绕线空间的高度限定进行了解释说明,进一步地,绕线空间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6.0mm。
在该实施例中,将绕线空间的高度设置在1.5mm至6.0mm之间,也就是说,进一步限定了线圈220在绕线空间内的铺设厚度的取值范围。具体而言,不同功率要求的电磁烹饪器具的线圈220规格不同,当将线圈安装组件100用于功率较大的电磁烹饪器具时,其内部设置的线圈220直径较大,因此,需要绕线空间的高度较高,当将线圈安装组件100用于功率较小的电磁烹饪器具时,其内部设置的线圈220直径较小,因此,需要绕线空间的高度较低,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因此,将绕线空间的高度设置上述范围,能够满足不同功率加热需求的电磁烹饪器具,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凸出部130的高度大于等于1/3绕线空间的高度,且小于等于2/3绕线空间的高度。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30的高度在三分之一绕线空间的高度与三分之二绕线空间的高度之间取值,其中,该下限值,即凸出部130的高度需满足至少三分之一的绕线空间高度,能够确保线圈220能够固定在绕线空间内,防止由于凸出部13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大,导致电磁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线圈220从绕线空间中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22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该上限值,即凸出部130的高度需低于三分之二绕线空间的高度,能够防止由于凸出部13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形成的间隙过小,从而不利于将线圈220绕制于绕线空间内,也防止在将线圈220绕制于绕线空间内时,由于间隙过小而使线圈220发生折断。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绕线装置150的设置位置和具体结构进行了解释说明,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绕线装置150,用于绕制线圈220,具体地,绕线装置15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的中部。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绕线装置150,线圈220通过绕线装置150绕制于绕线空间内。具体而言,将绕线装置15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的中部,可以便于线圈220的绕制。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绕线装置150包括绕线凸台151和绕线凹槽152,其中,绕线凸台151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上,绕线凹槽152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另一个上,且绕线凹槽152与绕线凸台151相适配,并配合形成绕线装置150。
在该实施例中,绕线装置150由绕线凸台151和绕线凹槽152配合形成,具体而言,绕线凸台151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其中一个上,线圈220绕制在绕线凸台151上,通过设置绕线凸台151,能够对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防止在绕制线圈22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进一步地,绕线凹槽152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另一个上,绕线凹槽152也能够具有加强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在绕制线圈22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通过绕线凹槽152与绕线凸台151相配合,能够便于线圈220的绕制,防止线圈220绕制过程中绕线槽发生变形,进而确保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尺寸。
实施例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连接件160,连接件160贯穿绕线装置150,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连接件160,连接件160用于连接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具体而言,连接件160可以采用螺钉结构,通过螺钉结构将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进行连接,能够易于安装和拆卸,且采用螺钉连接,能够使得连接部位连接可靠,提升整个电磁烹饪器具的使用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先被螺钉固定,从而在中部位置形成绕线装置150,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形成绕线空间,再将线圈220绕制到绕线空间中,实现电磁加热组件200的线圈220盘的制作。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多个散热部17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设有散热部170,散热部170用于将绕线空间内产生的热量散出,防止热量集中而引起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地,散热部170对应于线圈220布置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上,从而可以将线圈220产生的热量快速排出绕线空间。具体而言,多个散热部170间隔布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即多个散热部170不连通,从而确保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对于线圈220的支撑作用,避免线圈220从较大面积的散热部170穿过,而从绕线空间内脱落。具体地,散热部170为散热开口、散热格栅等结构。
实施例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如图15和图16所示,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200,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因此具有该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15和图16所示,电磁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线圈220和盘座210,其中,线圈220设置在绕线空间中,线圈安装组件100设置在盘座210上,第二支架120与盘座210外侧壁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盘座210,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间隔排布在盘座210的同一侧。盘座210一方面能够为内锅300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盘座210能够为线圈安装组件100提供装配位置,便于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排布。进一步地,电磁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线圈220,线圈220绕制在绕线空间内,能够避免将线圈220直接粘贴到电磁加热组件200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上,从而可以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220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线圈22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电磁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磁性组件230,磁性组件230位于第一支架110的外部,即磁性组件230位于第一支架110远离第二支架120的一侧,磁性组件230包括磁性支架和磁性件,用于改变磁场强度和局部磁场强度方向,由于磁性件磁阻小,空气磁阻大,通过设置磁性件,使得磁场受到磁性件的影响,全部富集在磁性件处,从而可以起到改变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的作用,提高加热效率。电磁加热组件200还包括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分别穿过磁性组件230、线圈安装组件100,将磁性组件230与线圈安装组件100固定安装在盘座210上。具体而言,磁性件可以采用软磁铁氧体材料制备和/或锰锌铁氧体材料制备。值得说明的是,磁性组件230和线圈安装组件100为一一对应的多个。一个磁性组件230和一个线圈安装组件100够成一个加热单元。盘座210上间隔布置有多个加热单元。
实施例八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100中第一间距位置的线圈220的层数为第一层数,线圈安装组件100中第二间距位置的线圈220的层数为第二层数,其中,第一层数小于第二层数。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之间不同的位置的间距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从而在将线圈220绕制在绕线空间内时,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形成的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线圈220层数,从而调整线圈220的圈数与线圈220的绕制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得在线圈220的圈数一定的情况下,线圈220的绕制面积符合产品的加热需求,进而能够在增加线圈220的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加热效果。从而避免相关技术中由于采用相同的线圈220支架的内外间隙,导致的若全部线圈220单层设计则导致线圈220圈数不足,影响加热效果,若全部线圈220双层设计则加热面积受限的问题。也即本申请能够在控制线圈220加热面积和加热效果中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另外,本申请的上述技术方案还能够避免加热过程中热量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局部加热明显,进而导致食材受热不均,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间距位置处与第二间距位置处对线圈220采用不同密度进行绕制,能够在增加线圈220加热面积、提升加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食材受热不均。
实施例九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盘座210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解释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盘座210包括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盘过渡部212连接在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之间;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对应于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间隔布置在盘座210上。
在该实施例中,盘座210包括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还进一步包括连接在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之间的盘过渡部212,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可分别对应于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也就是说,线圈安装组件100中的线圈220能够通过在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全方位烹饪。也即,将加热区域由单个大圆加热区域更改为多个小加热区域,可以形成底部、侧面、中间加热强度,可以增加食物在内锅300里面的翻滚频率和受热均匀性,改善内锅300里面食物的熟度不均的问题。
具体而言,盘座210包括依次连接的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可对应于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如图3所示,以点划线示意内锅300的中轴线,以虚线示意锅底部302和过渡部位304的分界线、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的分界线,内锅300的中轴线穿过锅底部302,锅侧部306远离锅底部302的一端形成内锅300的锅口,锅底部302和锅侧部306之间连接有过渡部位304。如图3所示,当内锅300以锅口向上的方向放置,锅侧部306的壁面近似垂直或略有倾斜,即锅侧部306的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大,例如可为大于等于60°。除去锅侧部306外,内锅300的其余部分构成过渡部位304和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与锅底部302的连接处为锅底部302的外缘,同时也为过渡部位304的内缘,过渡部位304与锅侧部306的连接处则为过渡部位304的外缘。锅底部302与过渡部位304的形状可随具体设计有所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3所示,锅底部302近似水平,可略向内锅300内部凸出,过渡部位304连接在近似垂直的锅侧部306和近似水平的锅底部302之间,具有较大弯曲,此时锅底部302和过渡部位304的弯曲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锅底部302可为具有较大弯曲的曲面,例如为球面的一部分,此时锅底部302和过渡部位304的弯曲程度接近,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锅底部302和过渡部位304的划分,可结合二者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如图3所示,锅底部302的外缘与内锅300的中轴线的间距为d1,过渡部位304的外缘和内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为d2,二者的比值d1/d2的取值范围例如可为7/10至10/7,即d1和d2取值接近,可d1大于等于d2,也可d2大于等于d1,以保证均匀过渡。锅侧部306的外缘和内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则与锅侧部306的壁面的倾斜程度以及锅侧部306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有关,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分别对应于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是指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分别沿上下方向与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对应,即盘底部21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锅底部30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盘过渡部21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过渡部位304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盘侧部213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锅侧部306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凸出部13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凸出部130与盘侧部213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凸出部13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即凸出部130设置于朝向盘座210的方向上凸出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线圈220绕制后更加贴近于内锅300,进而可以提升加热效果。进一步地,凸出部130与盘侧部213对应设置,也即凸出部130与锅侧部对应设置,在线圈220圈数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线圈220尽可能地分布在内锅300侧壁上较高的位置,进而增大内锅300的受热面积,提升内锅300整体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对盘座210和线圈220的相对位置做出具体说明,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围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盘座210具有背离容纳腔的安装侧,线圈22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均自盘侧部213的安装侧向盘底部211的安装侧延伸,盘座210的中轴线穿过线圈220。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220包括对应于盘侧部213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线圈220与盘座210的中轴线相交,因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在盘底部211的安装侧相交,即第一段和第二段均同时对应于盘侧部213和盘底部211,使得线圈220形成半包围结构,可在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均形成三处加热强区,从而保证食材的烹饪效果。
具体而言,线圈220可以从盘侧部213的安装侧先向下延伸至盘底部211的边缘,弯折后向盘底部211的中心处延伸,延伸到盘底部211的中心位置,使得盘座210的中轴线穿过线圈220,继续延伸至盘底部211的边缘后,再弯折向上延伸至盘侧部213的安装侧,使得在盘底部211、盘侧部213以及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的盘过渡部212均有线圈220覆盖,三处对应的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都有加热强区,从而在对食材进行烹饪时,能够保证食材的充分受热和均匀受热,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线圈220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线圈220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宽度。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220的延伸长度大于延伸宽度,即在延伸宽度的方向上,线圈220之间的距离减小,也就是说,增大了线圈220在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的盘过渡部212的线圈220密度,从而提升内锅300的过渡部位304的加热强度,进而能够在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形成三处加热强度,增加食物在内锅里面的翻滚频率,改善食物在内锅300里面的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盘座210的中轴线的参考面内,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段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段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段在第二方向的长度的一半,进一步增大线圈220在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的盘过渡部212的线圈220密度,从而使得过渡部位的加热火力得到显著提升,改善食物在内锅300里面的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盘座210的中轴线的参考面内,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为第三方向,与第三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四方向,第二段在第三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段在第四方向的长度的一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二段在第三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段在第四方向的长度的一半,进一步增大线圈220在盘底部211和盘侧部213的盘过渡部212的线圈220密度,从而使得内锅300的过渡部位的加热火力得到显著提升,改善食物在内锅300里面的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实施例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2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200,因此具有该电磁加热组件2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电磁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300,内锅300位于盘座210背离线圈安装组件100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内锅300,其中,线圈220的形状与内锅300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内锅300能够安装到盘座210远离线圈220绕组的一侧,进而通过线圈220的作用实现对内锅300的加热,进而对内锅300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另外,盘座210包括的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可分别对应于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也就是说,线圈220绕组能够通过在盘底部211、盘过渡部212和盘侧部213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烹饪。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盘座210上可以间隔分布四个加热单元,四个加热单元对应加热内锅300的锅底部302、过渡部位304和锅侧部306,且四个加热单元以内锅为中心轴均匀分布,通过在第一支架110的外侧边缘上设置凸出部130,使得加热单元的外侧边沿绕制的线圈220层数少于内侧线圈220的绕制层数,在加热单元同样圈数及相同参数需求的情况下,层数比较少的线圈220能够绕制的位置更靠近内锅300开口边沿,使热量更容易向内锅300开口方向更高的位置受热,从而使内锅300的米水混合物受热均匀。
具体而言,四个加热单元中可以全部设置凸出部130以减少加热单元外侧边沿的线圈220层数,也可以部分设置凸出部130,而其他加热单元不设置凸出部130,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均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
绕线空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构造出绕线空间,所述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
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支架的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位于所述绕线空间的边缘位置具有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位于所述绕线空间的内部位置具有所述第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朝向所述绕线空间的内部凸出设置,以使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被构造为由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的部分结构向所述绕线空间的内部弯折形成;或
所述凸出部被构造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或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绕线空间的侧壁上的凸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空间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1.5mm至6.0mm;
所述凸出部的高度大于等于1/3所述绕线空间的高度,且小于等于2/3所述绕线空间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
绕线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的中部,所述绕线装置用于绕制线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装置包括:
绕线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
绕线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的另一个上,所述绕线凹槽与所述绕线凸台相适配,所述绕线凸台和所述绕线凹槽配合形成所述绕线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贯穿所述绕线装置以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
多个散热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上。
10.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
线圈,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绕线空间中;
盘座,所述线圈安装组件与所述盘座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盘座外侧壁相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安装组件中对应于所述第一间距位置的所述线圈的层数为第一层数;
所述线圈安装组件中对应于所述第二间距位置的所述线圈的层数为第二层数,所述第一层数小于所述第二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所述盘过渡部连接在所述盘底部和所述盘侧部之间;
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安装组件对应于盘底部、所述盘过渡部和所述盘侧部间隔布置在所述盘座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凸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凸出部与所述盘侧部对应设置。
14.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
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以及
内锅,所述内锅位于所述盘座背离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一侧。
CN202022238120.9U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0731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8120.9U CN213073162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8120.9U CN213073162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3162U true CN213073162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38120.9U Active CN213073162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31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84058A1 (en) Heating device usable with cooking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ooking appliance
CN108497908B (zh) 烹饪器具
CN103006045B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10613311B (zh) 烹饪器具和外锅
CN213073162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105848324B (zh) 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3073161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U2017312404B2 (en) Pressing element and induction hob comprising a pressing element
CN213028609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3073163U (zh) 线圈盘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2727467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装置
CN211406340U (zh) 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211184313U (zh) 一种绕线结构、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9462646U (zh) 磁条安装支架及其与绕线盘装配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13028605U (zh) 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3464778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21227769U (zh) 线圈盘和烹饪设备
JP2022515894A (ja) コイルディスク及び調理炊事用具
CN215982708U (zh) 保温装置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112336205B (zh) 一种磁条架及电饭煲
CN209608892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9627932U (zh) 立体电磁加热线盘以及电磁加热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