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64778U -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64778U
CN213464778U CN202022238047.5U CN202022238047U CN213464778U CN 213464778 U CN213464778 U CN 213464778U CN 202022238047 U CN202022238047 U CN 202022238047U CN 213464778 U CN213464778 U CN 2134647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il
bracket
wind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380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易亮
范吉昌
王小鹰
郭兴家
张翼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3804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647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647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647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线圈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出线部。其中,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叠加相连,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构造出绕线空间,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出线部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以供线圈的端部伸出绕线空间。在绕线时只需将线圈绕制在经过相应设计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即可,能够提高绕线效率和绕线准确度。通过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上设置出线部,可便于线圈的端部,即线圈的引出线伸出绕线空间,进而与电源等外接结构相连接,保证了线圈的稳定可靠工作。

Description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圈安装组件、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和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通常都设置有线圈,通过给线圈通电以产生交变磁场,电磁加热烹饪器具中的铁质锅具会切割交变磁力线,从而在铁质锅具底部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电流(涡流),涡流会使得铁质锅具中的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使得铁质锅具自行发热,从而实现加热和烹饪食物的目的。
然而,相关技术在生产时通常是先将线圈绕制成线圈饼,再粘接到盘座上,操作不变,造成生产效率过低。相关技术中还存在为盘座配置绕线结构的方案,绕线结构形成绕线槽,在安装线圈时,可直接将线圈绕设于绕线槽内,但此时绕线结构会阻碍线圈的引出线伸出,增大了线圈引出线的布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线圈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出线部。其中,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叠加相连,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构造出绕线空间,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出线部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以供线圈的端部伸出绕线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能够形成绕线空间,线圈可绕制在绕线空间内,进而与线圈安装组件共同构成加热结构。相较于单独的线圈,由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本身不易变形,例如可为耐高温塑料件,使得构成的加热结构不易变形,有助于便捷地将该加热结构组装到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如盘座)上,可操作性强,可大幅提升生产装配效率,也能够避免线圈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变形和装配偏差问题。尤其对于线圈的形状具有特殊设计的情况,可通过对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进行相应结构设计来限制线圈形状,在绕线时只需将线圈绕制在经过相应设计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即可,能够提高绕线效率和绕线准确度。同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对线圈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降低线圈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并降低对加热效率的削弱影响。具体地,第一支架粘贴在第二支架上。或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设有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可以实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可拆卸。当线圈故障时,可以通过连接结构将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分离,从而实现线圈的可维修,降低维修成本。具体地,连接结构可以为卡扣扣位,也可以为螺钉等紧固件。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支架构成绕线空间,即第一支架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架的投影面积,当线圈通过绕线工装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时,不同投影面积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使得线圈的绕制过程更加顺畅,简化线圈的绕制工艺,提升线圈的可制造性。
此外,通过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上设置出线部,可便于线圈的端部,即线圈的引出线伸出绕线空间,进而与电源等外接结构相连接,保证了线圈的稳定可靠工作。具体而言,可仅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设置出线部,以便于加工。也可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设置出线部,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线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出线部设置于第一支架。
在该设计中,由于线圈的引出线通常包括内引线和外引线,通过设置两个出线部,可分别用于内引线和外引线的出线,以保证内引线和外引线都能顺畅伸出绕线空间,确保了线圈的稳定可靠工作。通过具体设置至少两个出线部,可适当增加出线部的数量,以便提供更多的出线位置选择,在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此时进一步将至少两个出线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也就是保证在全部出线部中至少存在两个出线部是位于同一个支架上的,使得线圈的内引线和外引线可以从线圈安装组件的同一侧引出,即从第一支架所在的一侧引出。此时可具体令第二支架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直接配合,保证第二支架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可将全部出线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可在满足进线需要的同时简化第二支架的结构,并减少对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的破坏,有助于减少第二支架的形变,进而确保了绕制的线圈形状可靠,降低了坏品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架弯折并朝向远离第二支架的方向凸出,第二支架弯折并朝向第一支架凸出,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对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外形进行了具体介绍。通过对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加以弯折,可令线圈安装组件整体呈弯折状,例如呈贝壳状,可将线圈安装组件设置于弯曲表面,例如对应于锅体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从而实现对相应部位的电磁加热,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有助于改善加热效果。此时第二支架弯折后具体朝向第一支架凸出,第一支架也以相应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一支架位于第二支架的外侧,也就是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位于外侧的一方上设置至少两个出线部,位于内侧的第二支架则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直接配合,保证第二支架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线部包括出线口,出线口沿第一支架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设置进线口,进线口延伸至第二支架的外缘。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出线部包括贯穿第一支架的出线口,相应地,在第二支架设置延伸至第二支架外缘的进线口,可便于执行绕线操作。具体而言,当线圈通过绕线工装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时,可令线束的端部从第二支架的进线口穿入绕线空间,再从第一支架的出线口穿出,并加以固定,作为线圈的内引线。此后,剩余的线束可经进线口方便地进入绕线空间,并完成后续绕制,提升了绕线操作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具体地,可令进线口与出线口对应设置,即进线口的至少一部分与出线口相对应,使得将线束经进线口穿入绕线空间时,可直接对准进线口的与出线口相对应的部分,此时线束可直接从出线口穿出,无需再次对准,有助于提升穿线效率。具体地,进线口呈箭头状,进线口包括相连通的矩形口和三角形口,矩形口的一端延伸至三角形口的一边缘,矩形口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的外缘,三角形口与出线口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便于穿入线束,矩形口则可便于剩余的线束进入绕线空间。由于矩形口的宽度小于与之连通的三角形口的边缘长度,可在满足进线需要的同时减少对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的破坏,有助于减少第二支架的形变,进而确保了绕制的线圈形状可靠,降低了坏品率。
具体地,此时出线口设于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既避免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第一支架也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同时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出线口,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此时具体可令第一支架上的出线口和第二支架上的出线口错开分布,还可相应同时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进线口,以保证顺畅绕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出线部包括扣线部,扣线部用于固定线圈的端部。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出线部包括用于固定线圈的端部的扣线部。通过设置扣线部,可实现线圈的端部(即引出线)的固定,从而可以确保线圈整体的紧密叠压效果,保证了线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绕制,同时避免了线圈散乱排布在绕线空间内而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线圈往往呈环状绕制,内引线可从前述出线口伸出绕线空间。在此基础上,可配合设置扣线部,扣线部可仅用于外引线的引出和固定,也可还设置在出线口处,与出线口配合,实现内引线伸出绕线空间后的固定。
具体地,扣线部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仅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以便于加工。也可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均设置扣线部,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举例来说,对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设置扣线部的情况,当线圈由两根导线绕制形成时,则线圈的端部包括四个,即包括两个内引线和两个外引线,为了方便固定,可以使一根导线的两个端部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的扣线部上。另一根导线的两个端部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另一个的扣线部上。对于扣线部仅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的情况,当线圈由一根导线绕制形成时,则线圈的端部包括两个,即包括一个内引线和一个外引线,内引线和外引线可以连接在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的扣线部上。进一步地,当第一支架位于第二支架的外侧时,即第二支架与安装结构直接配合,扣线部可设置在第一支架上,保证第二支架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扣线部构造为自第一支架的外缘向第一支架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和/或扣线部构造为自第二支架的外缘向第二支架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
在该设计中,以第一支架为例,扣线部具体构造为位于第一支架的外缘的开口,以实现外引线的固定。具体来说,线圈绕制完成后,外引线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间隙伸出,再经扣线部位于第一支架外缘处的缺口进入扣线部内,由于扣线部还向第一支架的内部弯折,故而外引线可沿着扣线部的延伸方向向内移动,并最终在扣线部的内端被夹持固定,可实现外引线的便捷固定。
具体地,扣线部具有延伸至第一支架外缘的开放端和位于第一支架内部的封闭端,可令封闭端的延伸宽度小于开放端的延伸宽度,以确保夹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还可令扣线部的延伸宽度自开放端至封闭端逐渐减小,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此外,可令扣线部至少弯折两次,通过增加扣线部的弯折次数来降低外引线沿扣线部的延伸方向滑出的风险,进一步地,可扣线部自第一支架的外缘先向第一支架的内部延伸一定长度,再做接近90°的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后继续向内弯折,但弯折角度可适当缩小,此后再做近似平面螺旋线的连续弯折,也就是保证扣线部始终沿同一方向弯折,且在连续弯折时其延伸宽度逐渐减小,有助于提升外引线的固定便捷性。
具体地,扣线部可设于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也就是说,扣线部可以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一个上,具体可为远离安装结构的一个上,既避免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扣线部也可以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扣线部还可同时设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还可将扣线部与出线口相结合,以设于第一支架的扣线部和出线口为例,也就是将扣线部构造为自出线口的边缘向第一支架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即扣线部与出线口相连通,经出线口伸出绕线空间的内引线可固定在与出线口连通的扣线部内,实现内引线的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架设置第一绕线凸台,第二支架设置与第一绕线凸台相对应的第二绕线凸台,第一绕线凸台和第二绕线凸台用于绕设线圈。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分别设置第一绕线凸台和第二绕线凸台,一方面可供线圈围绕设置,确保了绕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绕线凸台和第二绕线凸台,能够对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还能够防止在绕制线圈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有助于确保线圈安装组件的尺寸,并可保护设置在绕线空间内的线圈,能够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降低线圈与电磁加热组件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并降低对加热效率的削弱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架设置围绕第一绕线凸台分布的凸台加强筋。
在该设计中,第一绕线凸台用于绕设线圈,在绕线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外力。通过围绕第一绕线凸台布置凸台加强筋,可充分确保第一支架在第一绕线凸台设置位置处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支架在绕线过程中损坏的风险,有助于降低坏品率,提升生产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在第一支架设置凸台加强筋,第一支架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凸台加强筋影响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也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架设置自第一绕线凸台的外缘朝向第二绕线凸台延伸的绕线筋,绕线筋与第二绕线凸台相接触。
在该设计中,第一支架还设置有绕线筋,具体位于第一支架朝向第二支架的一侧表面,可自第一绕线凸台延伸至与第二绕线凸台,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相连接后,绕线筋能够与第二绕线凸台相抵触,既起到支撑第二绕线凸台而提升第二绕线凸台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又可避免第一绕线凸台和第二绕线凸台间隙过大而造成线圈在绕制过程中滑入该间隙,从而起到了提升绕线可靠性的作用。具体地,可将绕线筋与前述凸台加强筋相结合,也就是将绕线筋和凸台加强筋均设置在同一个支架上,即均设置在第一支架上,以简化第二支架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凸台加强筋影响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也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支架的外缘设置翻边加强筋,翻边加强筋朝向背离第二支架的方向弯折。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支架的外缘设置背离第二支架弯折的翻边加强筋,能够在起到加强第一支架的作用的同时,减少对第一支架的外观面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翻边加强筋与安装结构相抵触,影响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也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支架设置支架加强筋,支架加强筋位于第二支架背离第一支架的表面。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二支架设置支架加强筋,能够起到增加第二支架强度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架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支架加强筋影响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也可以是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此时可在安装结构上设置与支架加强筋相配合的结构,既能够减少对线圈安装组件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的影响,又能够利用二者的配合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限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还能够利用与支架加强筋相配合的结构提升安装结构的强度。具体地,支架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的第二绕线凸台的外缘,支架加强筋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的外缘,支架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架加强筋间隔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多个散热口,设置于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设置散热口,可供绕线空间内产生的热量经散热口散出,防止热量集中而引起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地,散热口对应于线圈布置在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上,从而可以将线圈产生的热量快速排出绕线空间。具体而言,散热口的一端对应于线圈的内边缘设置,散热口的另一端朝线圈的外边缘延伸。多个散热口间隔布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即多个散热口不连通,从而确保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对于线圈的支撑作用,避免线圈从较大面积的散热口穿过,而从绕线空间内脱落。进一步地,对于第二支架设置进线口的情况,可将多个散热口中设置于第二支架的至少一个散热口延伸至第二支架的外缘,也就是将进线口也作为散热口使用,将进线口与其他散热口作为整体进行设置位置的统一设计,有助于保证第二支架的结构强度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盘座和如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线圈安装组件与盘座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包括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因此具有该线圈安装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盘座一方面能够为待加热的锅体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为线圈安装组件提供装配位置,便于多个线圈安装组件的排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盘过渡部连接在盘底部和盘侧部之间;线圈安装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对应于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间隔布置在盘座上。
在该设计中,盘座包括盘底部和盘侧部,还进一步包括连接在盘底部和盘侧部之间的盘过渡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分别对应于内锅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也就是说,线圈安装组件中的线圈能够通过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锅体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全方位烹饪。具体而言,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而在电磁加热的电饭煲烹饪电器,其产生磁场的线圈盘中的线圈,常规是以线圈盘中心轴进行绕制,而线圈几乎以圆形设计,其产生的磁场在内锅上转化为热场,其热场几乎也是环绕内锅形成一周的加热区域,在煮饭时,由于内锅的碗形及中心内凸设计,同时因内锅形成的环形热场,导致电饭煲煮饭时,因米饭前期在内锅底壁结成的薄膜,内锅底部形成的热量气泡顺着内锅侧壁及中心内凸位置冲出气泡,导致气泡的热量大部分带到侧壁及中心的大米,其它部位的大米受热不均匀,煮出的整锅米饭会有水分含量不均,软硬度不均等情况,影响用户口感。通过令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对应加热锅体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有助于提升电饭煲烹饪电器的内锅的加热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盘座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位于盘座朝向线圈安装组件的表面,限位组件与线圈安装组件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通过在盘座朝向线圈安装组件的表面设置与线圈安装组件相适配的限位组件,可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加以限位的作用,可避免装配中和装配后线圈安装组件相对于盘座移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内的线圈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线圈安装组件的散热口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的散热口相适配的第一限位部。由于散热口对应于线圈布置,而线圈为环绕结构,因而散热口会避开线圈安装组件的中心区域。通过设置与散热口相适配的第一限位部,可实现线圈安装组件的周向限位,避免线圈安装组件转动,提升了装配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内的线圈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具体地,第一限位部为限位凸起,可伸入散热口内,进而与散热口适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线圈安装组件的第二绕线凸台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的第二绕线凸台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此时第二支架位于第一支架和盘座之间,即第二支架直接与盘座连接。第二支架设置的第二绕线凸台具体朝向第一支架凹陷,因而第二绕线凸台与盘座之间可形成一个空腔,且第二绕线凸台本身为面积较大的结构,易于对准。通过设置与第二绕线凸台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可在装配线圈安装组件时将第二限位部与第二绕线凸台对准,作为装配时的定位参照,将第二限位部插入第二绕线凸台凹陷形成的空腔中,可使得线圈安装组件能够快速装配到盘座上,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具体地,第二限位部为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片,可与第二绕线凸台凹陷内表面的两个相对表面分别接触,从而利用较简洁的结构实现可靠对准,有助于减少用料。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与线圈安装组件的支架加强筋相适配。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的支架加强筋相适配的第三限位部。支架加强筋本身可以起到增加线圈安装组件的结构强度的作用,通过在盘座朝向线圈安装组件的表面设置与支架加强筋相适配的第三限位部,既可避免支架加强筋影响线圈安装组件与盘座的配合,又能够利用第三限位部与支架加强筋的配合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限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还能够利用第三限位部提升盘座的结构强度,一举三得,保证了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内的线圈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有助于充分提供产品的可靠性。具体地,支架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的第二绕线凸台的外缘,支架加强筋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的外缘,第三限位部构造为支架加强筋相适配的凹槽。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组件可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设计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因而具备该电磁加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电磁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炒菜机、破壁机。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锅体位于盘座背离线圈安装组件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其中,线圈的形状与锅体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锅体能够安装到盘座远离线圈的一侧,进而通过线圈的作用实现对锅体的加热,进而对锅体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另外,盘座包括的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可分别对应于锅体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也就是说,线圈能够通过在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锅体的锅底部、过渡部位和锅侧部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烹饪。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的仰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和锅体的剖视;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3在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盘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盘座和一个加热单元的一个爆炸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盘座和一个加热单元的另一个爆炸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单元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在线圈引出状态下的仰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在线圈引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磁加热组件,100线圈安装组件,110第一支架,111第一绕线凸台,112凸台加强筋,113绕线筋,114翻边加强筋,120第二支架,121进线口,122矩形口,123三角形口,124第二绕线凸台,125支架加强筋,130绕线空间,140出线部,141出线口,142扣线部,143开放端,144封闭端,150散热口,200线圈,202内引线,204外引线,300盘座,302盘底部,304盘过渡部,306盘侧部,308连接凸柱,310第一限位部,312第二限位部,314第三限位部,400紧固件,500磁性组件,502磁性件,504磁性件支架,6锅体,602锅底部,604过渡部位,606锅侧部,7上盖,8温控器,9支撑件,1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电磁加热组件1和电磁烹饪器具。
实施例一
如图3、图4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圈安装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第二支架120和出线部140。其中,第二支架120与第一支架110叠加相连,第二支架120与第一支架110构造出绕线空间130,绕线空间130用于容置线圈200。出线部140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以供线圈200的端部伸出绕线空间13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能够形成绕线空间130,线圈200可绕制在绕线空间130内,进而与线圈安装组件100共同构成加热结构。相较于单独的线圈200,由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本身不易变形,例如可为耐高温塑料件,使得构成的加热结构不易变形,有助于便捷地将该加热结构组装到电磁加热组件1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如盘座300)上,可操作性强,可大幅提升生产装配效率,也能够避免线圈200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变形和装配偏差问题。尤其对于线圈200的形状具有特殊设计的情况,可通过对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进行相应结构设计来限制线圈200形状,在绕线时只需将线圈200绕制在经过相应设计的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即可,能够提高绕线效率和绕线准确度。同时,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可对线圈200起到保护作用,能够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200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降低线圈200与电磁加热组件1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并降低对加热效率的削弱影响。具体地,第一支架110粘贴在第二支架120上。或者,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设有连接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可以实现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的可拆卸。当线圈200故障时,可以通过连接结构将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分离,从而实现线圈200的可维修,降低维修成本。具体地,连接结构可以为卡扣扣位,也可以为螺钉等紧固件400。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支架120构成绕线空间130,即第一支架110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架120的投影面积,当线圈200通过绕线工装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时,不同投影面积的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可以使得线圈200的绕制过程更加顺畅,简化线圈200的绕制工艺,提升线圈200的可制造性。
此外,通过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上设置出线部140,可便于线圈200的端部,即线圈200的引出线伸出绕线空间130,进而与电源等外接结构相连接,保证了线圈200的稳定可靠工作。具体而言,可仅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上设置出线部140,以便于加工。也可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均设置出线部140,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200,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
具体地,如图9所示,出线部14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出线部140设置于第一支架1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线圈200的引出线通常包括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内引线202和外引线204,通过设置两个出线部140,可分别用于内引线202和外引线204的出线,以保证内引线202和外引线204都能顺畅伸出绕线空间130,确保了线圈200的稳定可靠工作。通过具体设置至少两个出线部140,可适当增加出线部140的数量,以便提供更多的出线位置选择,在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200,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此时进一步将至少两个出线部14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也就是保证在全部出线部140中至少存在两个出线部140是位于同一个支架上的,使得线圈200的内引线202和外引线204可以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同一侧引出,即从第一支架110所在的一侧引出。此时可具体令第二支架120与电磁加热组件1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直接配合,保证第二支架120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将全部出线部140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可在满足进线需要的同时简化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并减少对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的破坏,有助于减少第二支架120的形变,进而确保了绕制的线圈200形状可靠,降低了坏品率。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支架110弯折并朝向远离第二支架120的方向凸出,第二支架120弯折并朝向第一支架110凸出,第一支架110与第二支架120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外形进行了具体介绍。通过对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均加以弯折,可令线圈安装组件100整体呈弯折状,例如图8所示的呈贝壳状,可将线圈安装组件100设置于弯曲表面,例如对应于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从而实现对相应部位的电磁加热,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有助于改善加热效果。此时第二支架120弯折后具体朝向第一支架110凸出,第一支架110也以相应的方向弯折,使得第一支架110位于第二支架120的外侧,也就是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位于外侧的一方上设置至少两个出线部140,位于内侧的第二支架120则与电磁加热组件1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安装结构直接配合,保证第二支架120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对于出线部14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进一步地,出线部140包括出线口141,出线口141沿第一支架110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支架110;第二支架120设置进线口121,进线口121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外缘。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出线部140包括贯穿第一支架110的出线口141,相应地,在第二支架120设置延伸至第二支架120外缘的进线口121,可便于执行绕线操作。具体而言,当线圈200通过绕线工装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时,可令线束的端部从第二支架120的进线口121穿入绕线空间130,再从第一支架110的出线口141穿出,并加以固定,作为线圈200的内引线202。此后,剩余的线束可经进线口121方便地进入绕线空间130,并完成后续绕制,提升了绕线操作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具体地,可令进线口121与出线口141对应设置,即进线口121的至少一部分与出线口141相对应,使得将线束经进线口121穿入绕线空间130时,可直接对准进线口121的与出线口141相对应的部分,此时线束可直接从出线口141穿出,无需再次对准,有助于提升穿线效率。例如图8所示,进线口121呈箭头状,进线口121包括相连通的矩形口122和三角形口123,矩形口122的一端延伸至三角形口123的一边缘,矩形口122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外缘,三角形口123与出线口14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便于穿入线束,矩形口122则可便于剩余的线束进入绕线空间130。由于矩形口122的宽度小于与之连通的三角形口123的边缘长度,可在满足进线需要的同时减少对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的破坏,有助于减少第二支架120的形变,进而确保了绕制的线圈200形状可靠,降低了坏品率。
具体地,如图8所示,此时出线口141设于第一支架110,第一支架110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既避免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第一支架110也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同时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设置出线口141,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200,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此时具体可令第一支架110上的出线口141和第二支架120上的出线口141错开分布,还可相应同时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设置进线口121,以保证顺畅绕线。
进一步地,出线部140包括扣线部142,扣线部142用于固定线圈200的端部。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出线部140包括用于固定线圈200的端部的扣线部142。通过设置扣线部142,可实现线圈200的端部(即引出线)的固定,从而可以确保线圈200整体的紧密叠压效果,保证了线圈200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绕制,同时避免了线圈200散乱排布在绕线空间130内而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线圈200往往呈环状绕制,内引线202可从前述出线口141伸出绕线空间130。在此基础上,可配合设置扣线部142,扣线部142可仅用于外引线204的引出和固定,也可还设置在出线口141处,与出线口141配合,实现内引线202伸出绕线空间130后的固定。
具体地,扣线部142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至少一个上,可以仅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上,以便于加工。也可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均设置扣线部142,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200,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举例来说,对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均设置扣线部142的情况,当线圈200由两根导线绕制形成时,则线圈200的端部包括四个,即包括两个内引线202和两个外引线204,为了方便固定,可以使一根导线的两个端部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的扣线部142上。另一根导线的两个端部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另一个的扣线部142上。对于扣线部142仅设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上的情况,当线圈200由一根导线绕制形成时,则线圈200的端部包括两个,即包括一个内引线202和一个外引线204,内引线202和外引线204可以连接在第一支架110或第二支架120上的扣线部142上。进一步地,当第一支架110位于第二支架120的外侧时,即第二支架120与安装结构直接配合,扣线部142可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保证第二支架120和安装结构之间没有引出线,既避免了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扣线部142构造为自第一支架110的外缘向第一支架110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和/或扣线部142构造为自第二支架120的外缘向第二支架120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以第一支架110为例,扣线部142具体构造为位于第一支架110的外缘的开口,以实现外引线204的固定。具体来说,线圈200绕制完成后,外引线204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之间的间隙伸出,再经扣线部142位于第一支架110外缘处的缺口进入扣线部142内,由于扣线部142还向第一支架110的内部弯折,故而外引线204可沿着扣线部142的延伸方向向内移动,并最终在扣线部142的内端被夹持固定,可实现外引线204的便捷固定。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扣线部142具有延伸至第一支架110外缘的开放端143和位于第一支架110内部的封闭端144,可令封闭端144的延伸宽度小于开放端143的延伸宽度,以确保夹持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还可令扣线部142的延伸宽度自开放端143至封闭端144逐渐减小,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此外,可令扣线部142至少弯折两次,通过增加扣线部142的弯折次数来降低外引线204沿扣线部142的延伸方向滑出的风险,进一步地,可如图9所示,扣线部142自第一支架110的外缘先向第一支架110的内部延伸一定长度,再做接近90°的弯折,延伸一定长度后继续向内弯折,但弯折角度可适当缩小,此后再做近似平面螺旋线的连续弯折,也就是保证扣线部142始终沿同一方向弯折,且在连续弯折时其延伸宽度逐渐减小,有助于提升外引线204的固定便捷性。
具体地,扣线部142可设于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也就是说,扣线部142可以设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的一个上,具体可为远离安装结构的一个上,既避免引出线受挤压而损坏,又确保了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紧密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扣线部142也可以设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扣线部142还可同时设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以便与安装结构配合时可按需从不同位置引出线圈200,有助于提升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应性,拓展线圈安装组件100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还可将扣线部142与出线口141相结合,以设于第一支架110的扣线部142和出线口141为例,也就是将扣线部142构造为自出线口141的边缘向第一支架110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即扣线部142与出线口141相连通,经出线口141伸出绕线空间130的内引线202可固定在与出线口141连通的扣线部142内,实现内引线202的固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扣线部142也可构造为与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相连接的夹持结构,同样可以实现线圈200引出线的固定。
实施例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第一支架110设置第一绕线凸台111,第二支架120设置与第一绕线凸台111相对应的第二绕线凸台124,第一绕线凸台111和第二绕线凸台124用于绕设线圈20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分别设置第一绕线凸台111和第二绕线凸台124,一方面可供线圈200围绕设置,确保了绕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绕线凸台111和第二绕线凸台124,能够对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还能够防止在绕制线圈20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进而将绕线槽撑大等问题,有助于确保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尺寸,并可保护设置在绕线空间130内的线圈200,能够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200脱落或发生位置改变,降低线圈200与电磁加热组件1或电磁烹饪器具的其他结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并降低对加热效率的削弱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支架110设置围绕第一绕线凸台111分布的凸台加强筋11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绕线凸台111用于绕设线圈200,在绕线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外力。通过围绕第一绕线凸台111布置凸台加强筋112,可充分确保第一支架110在第一绕线凸台111设置位置处的结构强度,降低第一支架110在绕线过程中损坏的风险,有助于降低坏品率,提升生产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在第一支架110设置凸台加强筋112,第一支架110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凸台加强筋112影响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110也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9所示,第一支架110设置自第一绕线凸台111的外缘朝向第二绕线凸台124延伸的绕线筋113,绕线筋113与第二绕线凸台124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10还设置有绕线筋113,具体位于第一支架110朝向第二支架120的一侧表面,可自第一绕线凸台111延伸至与第二绕线凸台124,使得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相连接后,绕线筋113能够与第二绕线凸台124相抵触,既起到支撑第二绕线凸台124而提升第二绕线凸台124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又可避免第一绕线凸台111和第二绕线凸台124间隙过大而造成线圈200在绕制过程中滑入该间隙,从而起到了提升绕线可靠性的作用。具体地,可将绕线筋113与前述凸台加强筋112相结合,也就是将绕线筋113和凸台加强筋112均设置在同一个支架上,即均设置在第一支架110上,以简化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10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凸台加强筋112影响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110也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支架110的外缘设置翻边加强筋114,翻边加强筋114朝向背离第二支架120的方向弯折。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支架110的外缘设置背离第二支架120弯折的翻边加强筋114,能够在起到加强第一支架110的作用的同时,减少对第一支架110的外观面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架110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翻边加强筋114与安装结构相抵触,影响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110也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在此不予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二支架120设置支架加强筋125,支架加强筋125位于第二支架120背离第一支架110的表面。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支架120设置支架加强筋125,能够起到增加第二支架120强度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架120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远离安装结构的一方,以避免支架加强筋125影响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第一支架110也可以是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中靠近安装结构的一方,此时可在安装结构上设置与支架加强筋125相配合的结构,既能够减少对线圈安装组件100与安装结构的配合的影响,又能够利用二者的配合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100限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还能够利用与支架加强筋125相配合的结构提升安装结构的强度。具体地,如图6所示,支架加强筋12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第二绕线凸台124的外缘,支架加强筋12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外缘,支架加强筋12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架加强筋125间隔分布。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地,线圈安装组件100还包括:多个散热口150,设置于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设置散热口150,可供绕线空间130内产生的热量经散热口150散出,防止热量集中而引起的安全问题。进一步地,散热口150对应于线圈200布置在第一支架110和/或第二支架120上,从而可以将线圈200产生的热量快速排出绕线空间130。具体而言,散热口150的一端对应于线圈200的内边缘设置,散热口150的另一端朝线圈200的外边缘延伸。多个散热口150间隔布置在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上,即多个散热口150不连通,从而确保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对于线圈200的支撑作用,避免线圈200从较大面积的散热口150穿过,而从绕线空间130内脱落。进一步地,对于第二支架120设置进线口121的情况,可将多个散热口150中设置于第二支架120的至少一个散热口150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外缘,也就是将进线口121也作为散热口150使用,将进线口121与其他散热口150作为整体进行设置位置的统一设计,有助于保证第二支架120的结构强度稳定可靠。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1,电磁加热组件1包括盘座300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线圈安装组件100与盘座300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线圈安装组件100,因此具有该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盘座300一方面能够为待加热的锅体6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能够为线圈安装组件100提供装配位置,便于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排布。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电磁加热组件1还包括线圈200,其中,如图4所示,线圈200绕制在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绕线空间130中,线圈200和线圈安装组件100共同构成加热单元。电磁加热组件1还进一步包括磁性组件500,磁性组件500位于加热单元背离盘座300的一侧,盘座300外表面设有连接凸柱308,磁性组件500和线圈安装组件100均设有避让连接凸柱308的通孔,以供连接凸柱308穿过,磁性组件50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400与加热单元及盘座300一同固定,紧固件400具体与连接凸柱308相适配。磁性组件500包括磁性件502和磁性件支架504,能够增强线圈200产生的磁场强度。加热单元的数量可为多个,磁性组件500的数量与之一致。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间隔排布在盘座300的同一侧,可实现分区域加热。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盘座300包括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盘过渡部304连接在盘底部302和盘侧部306之间;如图2所示,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线圈安装组件100对应于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间隔布置在盘座300上。
在该实施例中,盘座300包括盘底部302和盘侧部306,还进一步包括连接在盘底部302和盘侧部306之间的盘过渡部304,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可分别对应于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如图3所示,以点划线示意锅体6的中心轴,以虚线示意锅底部602和过渡部位604的分界线、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的分界线,锅体6的中心轴穿过锅底部602,锅侧部606远离锅底部602的一端形成锅体6的锅口,锅底部602和锅侧部606之间连接有过渡部位604。当锅体6如图3所示以锅口向上的方向放置,或以锅口向下的方向放置时,锅侧部606的壁面近似垂直或略有倾斜,即锅侧部606的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大,例如可为大于等于60°。除去锅侧部606外,锅体6的其余部分构成过渡部位604和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与锅底部602的连接处为锅底部602的外缘,同时也为过渡部位604的内缘,过渡部位604与锅侧部606的连接处则为过渡部位604的外缘。锅底部602与过渡部位604的形状可随具体设计有所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3所示,锅底部602近似水平,可略向锅体6内部凸出,过渡部位604连接在近似垂直的锅侧部606和近似水平的锅底部602之间,具有较大弯曲,此时锅底部602和过渡部位604的弯曲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锅底部602可为具有较大弯曲的曲面,例如为球面的一部分,此时锅底部602和过渡部位604的弯曲程度接近,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锅底部602和过渡部位604的划分,可结合二者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如图3所示,锅底部602的外缘与锅体6的中心轴的间距为d1,过渡部位604的外缘和内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为d2,二者的比值d1/d2的取值范围例如可为7/10至10/7,即d1和d2取值接近,可d1大于等于d2,也可d2大于等于d1,以保证均匀过渡。锅侧部606的外缘和内缘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则与锅侧部606的壁面的倾斜程度以及锅侧部606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有关,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分别对应于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是指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分别沿上下方向与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对应,即盘底部30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锅底部602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盘过渡部304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过渡部位604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盘侧部306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锅侧部606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中。也就是说,线圈安装组件100中的线圈200能够通过在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全方位烹饪。具体而言,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而在电磁加热的电饭煲烹饪电器,其产生磁场的线圈盘中的线圈200,常规是以线圈盘中心轴进行绕制,而线圈200几乎以圆形设计,其产生的磁场在内锅上转化为热场,其热场几乎也是环绕内锅形成一周的加热区域,在煮饭时,由于内锅的碗形及中心内凸设计,同时因内锅形成的环形热场,导致电饭煲煮饭时,因米饭前期在内锅底壁结成的薄膜,内锅底部602形成的热量气泡顺着内锅侧壁及中心内凸位置冲出气泡,导致气泡的热量大部分带到侧壁及中心的大米,其它部位的大米受热不均匀,煮出的整锅米饭会有水分含量不均,软硬度不均等情况,影响用户口感。通过令盘座300包括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可对应加热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有助于提升电饭煲烹饪电器的内锅的加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盘座300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位于盘座300朝向线圈安装组件100的表面,限位组件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盘座300朝向线圈安装组件100的表面设置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相适配的限位组件,可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100加以限位的作用,可避免装配中和装配后线圈安装组件100相对于盘座300移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进而保证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100内的线圈200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310,第一限位部310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散热口150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散热口150相适配的第一限位部310。由于散热口150对应于线圈200布置,而线圈200为环绕结构,因而散热口150会避开线圈安装组件100的中心区域。通过设置与散热口150相适配的第一限位部310,可实现线圈安装组件100的周向限位,避免线圈安装组件100转动,提升了装配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100内的线圈200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部310为限位凸起,可伸入散热口150内,进而与散热口150适配。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312,第二限位部312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第二绕线凸台124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第二绕线凸台124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312,此时第二支架120位于第一支架110和盘座300之间,即第二支架120直接与盘座300连接。第二支架120设置的第二绕线凸台124具体朝向第一支架110凹陷,因而第二绕线凸台124与盘座300之间可形成一个空腔,且第二绕线凸台124本身为面积较大的结构,易于对准。通过设置与第二绕线凸台124相适配的第二限位部312,可在装配线圈安装组件100时将第二限位部312与第二绕线凸台124对准,作为装配时的定位参照,将第二限位部312插入第二绕线凸台124凹陷形成的空腔中,可使得线圈安装组件100能够快速装配到盘座300上,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限位部312为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片,可与第二绕线凸台124凹陷内表面的两个相对表面分别接触,从而利用较简洁的结构实现可靠对准,有助于减少用料。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部314,第三限位部314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支架加强筋125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限位组件包括与线圈安装组件100的支架加强筋125相适配的第三限位部314。支架加强筋125本身可以起到增加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结构强度的作用,通过在盘座300朝向线圈安装组件100的表面设置与支架加强筋125相适配的第三限位部314,既可避免支架加强筋125影响线圈安装组件100与盘座300的配合,又能够利用第三限位部314与支架加强筋125的配合起到对线圈安装组件100限位的作用,有助于提升装配的稳定性,还能够利用第三限位部314提升盘座300的结构强度,一举三得,保证了绕设在线圈安装组件100内的线圈200的排布稳定,确保了在内锅表面形成的热场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加热效率,有助于充分提供产品的可靠性。具体地,如图6所示,支架加强筋12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第二绕线凸台124的外缘,支架加强筋125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支架120的外缘,如图5所示,第三限位部314构造为支架加强筋125相适配的凹槽。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组件可包括第一限位部310、第二限位部312和第三限位部314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磁加热组件1包括盘座300和加热单元,盘座300背面设有四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均包括线圈200和线圈安装组件100,线圈200绕制在线圈安装组件100的绕线空间130中。而每个加热单元的线圈200在水平投影或者垂直投影都落在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四个加热单元分为两组,每组加热单元都由两个线圈200串联组成。这两组加热单元单独工作,可实现交替加热。这两组加热单元的线圈200相间分布,即如图2所示,四个加热单元沿周向均匀分布,相对而设的两个加热单元归为一组。
电磁加热组件1还进一步包括磁性组件500,磁性组件500位于加热单元背离盘座300的一侧,磁性组件50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400与加热单元及盘座300一同固定。磁性组件500包括磁性件502和磁性件支架504,由于磁性件502磁阻小,空气磁阻大,通过设置磁性件502,使得线圈200产生的磁场受到磁性件502的影响,全部富集在磁性件502处,从而可以起到改变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的作用,提高加热效率。磁性件502设置在磁性件支架504上,即磁性件支架504用于固定磁性件502,避免磁性件502脱落。具体地,磁性组件500与加热单元的线圈安装组件100之间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为一体。磁性组件500的数量与加热单元一致。
如图3和图4所示,线圈安装组件100包括靠近盘座300的第二支架120和远离盘座300的第一支架110,第一支架110和第二支架120围成绕线空间130。第一支架110的中环部分设有第一绕线凸台111,第二支架120的中环部分设有第二绕线凸台124,第一绕线凸台111和第二绕线凸台124都朝向远离盘座300的一侧凸起,而绕线凸台接连支架主壁有凸台加强筋112连接。每个加热单元的线圈200,其内引线202从第一支架110引出,外引线204从第一支架110引出。内引线202从第一支架110靠近第一绕线凸台111的出线口141引出,外引线204从第一支架110靠边沿的扣线部142引出,保证加热单元装配到盘座300时,引出线能够顺利从加热单元外表面引出,使装配方便。
如图8所示,第一支架110及第二支架120都在绕线凸台至边沿部分设计有散热口150。而第二支架120至少有一个散热口150连接到边沿(并非只是封闭式开口),形成进线口121,进线口121方便绕制线圈200时,内引线202从进线口121穿进并顺利从第一支架110的出线口141穿出,同时方便线圈200绕制时,线束在开始由此进线口121进入绕线空间130。
盘座300设计的第一限位部310插入第二支架120的散热口150中,对加热单元在转动方向形成限位固定。同时盘座300设计的第二限位部312插入第二支架120的第二绕线凸台124形成的内凹槽里,使第二支架120装配过程中能够快速装配。第二支架120的内凹面设计有支架加强筋125,此支架加强筋125对应插入盘座300外表面设计的第三限位部314里。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磁加热组件1,因而具备该电磁加热组件1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电磁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炒菜机、破壁机。
进一步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6,锅体6位于盘座300背离线圈安装组件100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6,其中,线圈200的形状与锅体6的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锅体6能够安装到盘座300远离线圈200的一侧,进而通过线圈200的作用实现对锅体6的加热,进而对锅体6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另外,盘座300包括的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可分别对应于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也就是说,线圈200能够通过在盘底部302、盘过渡部304和盘侧部306产生的交变磁场分别对锅体6的锅底部602、过渡部位604和锅侧部606进行加热,实现食材的烹饪。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上盖7、温控器8、支撑件9、电路板10,其中,支撑件9用于支撑盘座300。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叠加相连,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构造出绕线空间,所述绕线空间用于容置线圈;和
出线部,所述出线部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以供所述线圈的端部伸出所述绕线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线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出线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弯折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支架弯折并朝向所述第一支架凸出,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线部包括出线口,所述出线口沿所述第一支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设置进线口,所述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架的外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线部包括扣线部,所述扣线部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扣线部构造为自所述第一支架的外缘向所述第一支架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和/或
所述扣线部构造为自所述第二支架的外缘向所述第二支架的内部弯折延伸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设置第一绕线凸台,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与所述第一绕线凸台相对应的第二绕线凸台,所述第一绕线凸台和所述第二绕线凸台用于绕设所述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围绕所述第一绕线凸台分布的第一凸台加强筋;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设置自所述第一绕线凸台的外缘朝向所述第二绕线凸台延伸的绕线筋,所述绕线筋与所述第二绕线凸台相接触;和/或
所述第一支架的外缘设置翻边加强筋,所述翻边加强筋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支架的方向弯折;和/或
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支架加强筋,所述支架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第一支架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还包括:
多个散热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或所述第二支架。
10.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
盘座;和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安装组件,所述线圈安装组件与所述盘座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座包括盘底部、盘过渡部和盘侧部,所述盘过渡部连接在所述盘底部和所述盘侧部之间;
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线圈安装组件对应于盘底部、所述盘过渡部和所述盘侧部间隔布置在所述盘座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座设置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位于所述盘座朝向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表面,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相适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散热口相适配;和/或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第二绕线凸台相适配;和/或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支架加强筋相适配。
14.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包括:
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位于所述盘座背离所述线圈安装组件的一侧。
CN202022238047.5U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4647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8047.5U CN213464778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8047.5U CN213464778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64778U true CN213464778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38047.5U Active CN213464778U (zh) 2020-10-10 2020-10-10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647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20548B (zh) 烹饪器具
CN108497908B (zh) 烹饪器具
CN108209547B (zh) 电压力锅
CN213464778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AU2017312404B2 (en) Pressing element and induction hob comprising a pressing element
CN2118834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头盖组件
CN211155093U (zh) 电磁加热的烹饪器具
CN213028609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939165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底座
CN208479980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组件
CN213073161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108236383B (zh) 发热盘组件及烹饪电器
CN219962596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111107684A (zh)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US20220240718A1 (en) Air fryer having broiling and baking functions
CN211399894U (zh) 组装结构和烹饪器具
CN217064051U (zh) 线圈盘和烹饪电器
CN215647461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1704244U (zh) 烹饪器具
CN213073162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20423753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06176475U (zh) 电气安全型烹饪器具
CN219962568U (zh)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CN220800808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