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4099U - 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64099U
CN213064099U CN202021310080.8U CN202021310080U CN213064099U CN 213064099 U CN213064099 U CN 213064099U CN 202021310080 U CN202021310080 U CN 202021310080U CN 213064099 U CN213064099 U CN 213064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air
air outlet
assembly
bladeless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100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勇争
黄振杰
刘伟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100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64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64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6409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04426 priority patent/WO2022007735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出风部,所述喷嘴组件内设置有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包括拉板和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的拉杆,所述拉板可上下移动,所述拉杆可将所述拉板的上下移动转化为向着所述出风部移动,所述拉杆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启闭板,所述启闭板与所述出风部对应设置,所述启闭板可向着所述出风部移动并封闭所述出风部。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通过在喷嘴组件上设置两个出风部,并设置有扩散风切换组件,扩散风切换组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出风部进行切换,从而对喷嘴组件的出风方向进行改变,提高使用便捷性。

Description

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特别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带扇叶的电风扇相比,无叶风扇具有低噪声和安全性等特点。无叶风扇的基本结构包括喷嘴组件、风轮组件和基座,无叶风扇的喷嘴组件通常只设置一个出风口,经风轮组件产生的气流沿着喷嘴组件出风口吹出。然而,出风口只能对其前方进行吹风,当要调整出风方向时需要将整个机身进行转动,在日常生活中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叶风扇,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出风方向。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出风部,所述喷嘴组件内设置有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包括拉板和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的拉杆,所述拉板可上下移动,所述拉杆可将所述拉板的上下移动转化为向着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拉杆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启闭板,所述启闭板与所述出风部对应设置,所述启闭板可向着所述出风部移动并封闭所述出风部。
进一步地,所述无叶风扇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下方的导流器组件和风轮组件,所述导流器组件分别与所述风轮组件和所述喷嘴组件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内壳和罩设在所述喷嘴内壳外的喷嘴外壳,所述喷嘴内壳和所述喷嘴外壳间配合形成有收容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的容风腔,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固定在所述喷嘴内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启闭板和所述喷嘴内壳配合形成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出风部相导通,所述启闭板可与所述喷嘴内壳相抵,以闭合所述出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内壳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启闭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喷嘴处的第一启闭板,所述第一出风道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由所述第一启闭板和所述第一喷嘴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风段成型在所述第一喷嘴上并与所述出风部导通,所述第一启闭板可与所述第一喷嘴相抵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出风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道包括第三出风段和第四出风段,所述启闭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喷嘴处的第二启闭板,所述第二喷嘴上设置有导风板,所述第二启闭板和所述导风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出风段,所述第四出风段成型在所述第二喷嘴上并与外界相通,所述第二启闭板可与所述导风板相抵接,以封堵所述第三出风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出风段倾斜设置,以改变和扩大所述第四出风段的出风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内壳和所述喷嘴外壳插接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无叶风扇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方的顶壳组件,所述顶壳组件与所述喷嘴组件采用旋扣方式配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器组件和所述风轮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二者连接处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通过在喷嘴组件上设置两个出风部,喷嘴组件的喷嘴内壳上设置有扩散风切换组件,扩散风切换组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出风部进行切换,从而对喷嘴组件的出风方向进行改变,提高使用便捷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无叶风扇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无叶风扇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无叶风扇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另一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7是图6无叶风扇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喷嘴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喷嘴内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第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喷嘴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喷嘴外壳和顶壳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扩散风切换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扩散风切换组件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顶壳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6是图15顶壳组件的顶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风轮组件和导流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8是图17导流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7导流器组件的密封圈压环和导流器外壳的安装示意图。
图20是图18导流器组件在E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无叶风扇,包括基座7、风轮组件200、导流器组件6、喷嘴组件100和顶壳组件4。顶壳组件4、喷嘴组件100、导流器组件6和风轮组件2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在基座7上。喷嘴组件100包括扩散风切换组件3,喷嘴组件10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扩散风切换组件3能够对第一出风部101或第二出风部102进行切换,从而使其中一个出风部出风。经风轮组件200吹出的气流沿着导流器组件6进入喷嘴组件100中,并从其中一个出风部吹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相对设置。
结合图2和图6所示,喷嘴组件100包括喷嘴内壳1和罩设在喷嘴内壳1外部的喷嘴外壳2。喷嘴内壳1的内壁和喷嘴外壳2的外壁间配合形成有相对外界封闭的容风腔103,导流器组件6与容风腔103相连通。喷嘴内壳1上设置有与容风腔103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喷嘴外壳2开设有与第一出风口104a相对应的第一导风孔211和与第二出风口105a相对应的第二导风孔221,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一导风孔211配合组成喷嘴组件100的第一出风部101,第二出风口105a和第二导风孔22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部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出风方向与水平面(地面)相平行。
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活动的设置在喷嘴内壳1上并收容于容风腔103中,扩散风切换组件3与喷嘴内壳1配合形成有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第一出风口104a位于第一出风道104上,第二出风口105a位于第二出风道105上,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向着靠近第一出风口104a或靠近第二出风口105a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其能够可选择的封堵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以此实现出风的切换。诚然,扩散风切换组件3也可位于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中间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均导通。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喷嘴组件100呈圆台状结构,从而使得无叶风扇整体更为圆润,减少棱角,避免使用过程中磕碰使用者。此外,圆台状的喷嘴组件100使得容风腔103内无拐角,流畅性和导风性更佳。在其他实施例中,喷嘴组件100可选择的采用其他轮廓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2至图4、图8和图9所示,喷嘴内壳1包括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配接并形成有导风通道106,导风通道106两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通。当风扇内产生的气流由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其能够引导外部空气沿着导风通道106一起流动。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分别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两端相接并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喷嘴外壳2底部处的内壁与第一支撑座13的外壁相贴合,喷嘴外壳2顶部处的内壁与第二支撑座14的外壁相贴合。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将无叶风扇中风自第一喷嘴11吹出的一端称为第一出风端10,将风自第二喷嘴12吹出的一端为第二出风端20。
第一喷嘴11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喷嘴11包括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相对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的侧壁向外凸出的第一配接部112。第一喷嘴主体111开设有沿着第一出风端10至第二出风端20方向贯通的第一导风通道111a。第一导风通道111a截面呈环状结构,其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喷嘴主体111的上端和下端位置,第一导风通道111a靠近第一出风端10的一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与外界相连通。第一喷嘴主体111包括面向第二出风端20的第一端面111b,第一端面111b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喷嘴12插接的凸部1111,凸部1111相对第一端面111b向外凸出。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111为沿着端面轮廓设置的环形凸部。
第一配接部112位于第一喷嘴主体111靠近第一出风端10侧,第一配接部112用于与喷嘴外壳2相配接。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槽1121,第一插槽1121自第一配接部112上端向下延伸成型,第一插槽1121与喷嘴外壳2插接配合。优选的,第一配接部112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11a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插槽1121,从而能够支撑第一导风通道111a,避免第一导风通道111a变形。
第一喷嘴11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包括配接部端面112a,配接部端面112a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间形成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出风段1042。第一出风段1041和第二出风段1042组合成完整的第一出风道10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段1042也可单独成型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上,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气流依次经第一出风段1041、第二出风段1042和第一出风口104a沿着第一导风孔211流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出风方向与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相平行,从而使得气流能够顺着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流出,气流流出距离更远。
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一导风通道11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一导风通道11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一出风端10。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二出风段1042中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113,第一加强筋113两端分别与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相接。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一出风道104,避免第一出风道104出口处变形。
第二喷嘴12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如图2、图3和图5所示,第二喷嘴12与第一喷嘴1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二喷嘴12包括第二喷嘴主体121和相对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向外凸出的第二配接部122。第二喷嘴主体121开设有沿着第二出风端20至第一出风端10方向贯通的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导风通道121a靠近第二出风端20的一端通过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连通。第二导风通道121a与第一导风通道111a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喷嘴主体121包括面向第一出风端10的第二端面121b,第二端面121b上设置有相对第二端面121b向内凹陷的第一凹槽12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11为沿着端面轮廓设置的环形凹槽。第一喷嘴11的凸部1111插接在第一凹槽1211中,从而使得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相接,第一导风通道111a和第二导风通道121a配接成完整的导风通道106。当风扇内的风自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外部空气可在其引导下沿着导风通道106与内部风一起吹向第一出风端10或第二出风端20,提高吹风面积和吹风效果。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向外脱开,如图9所示,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配接处均设置有向上弯曲的挂钩107,挂钩107上挂接有限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脱离的锁紧板114。具体的,锁紧板114端面开设有挂接孔1141,挂接孔1141的高度高于挂钩107底面至顶面的高度,挂接孔1141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两挂钩107之间的最大宽度,挂钩107的侧壁被限制在挂接孔1141内。当将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插接后,再将锁紧板114挂接在挂钩107上,锁紧板114能够限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水平方向的移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挂钩107数量为多个且自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端至下端间隔设置,从而确保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均实现锁紧。优选的,为了提高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的稳固连接,在将锁紧板114挂接后,还可将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或者第二喷嘴主体121间采用紧固件实现紧固,此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配接部12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插槽1221,第二插槽1221结构和数量与第一插槽1121相同,其能够使得第二喷嘴12与喷嘴外壳2紧密配合,同时,能够支撑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喷嘴12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参见第一喷嘴11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喷嘴12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第二出风道105数量也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二导风通道12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二导风通道12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二出风端20。第二出风道105包括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1052,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对第一出风道104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赘述。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导风孔221的孔壁相倾斜,从而使得经第二导风通道121a吹出的气流更为扩散,增加吹风面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第四出风段1052开设在第二喷嘴主体121的侧壁上,第四出风段1052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为了进一步提高第四出风段1052流出气流的倾斜度,第三出风段1051也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具体的,第二喷嘴1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的导风板123,导风板123设置有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的引导部1231,引导部1231与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三出风段1051,气流沿着倾斜的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1052朝着第二导风孔221两侧吹至外界,从而使得气流吹出面积更广。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1231的倾斜角度为30°~60°。导风板123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以此来配合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的两个第二出风道105。第四出风段1052也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二出风道105,避免第二出风道105出口处变形。
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2,第二凹槽132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分别嵌设在两第二凹槽132中,从而对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进行定位。
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支撑座13罩设在风轮组件200和导流器组件6外。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中部位置设置有凸台133,凸台133为中空结构,凸台133内形成送风通道1331,风轮组件200吹出的风经送风通道1331进入容风腔103中,并由喷嘴内壳1分流后从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吹出。
优选的,为了提高进入容风腔103中的气体流动的顺畅性,喷嘴内壳1底部对应导流器组件6出风处设置有导流板15,导流板15的下部为弧形结构且向着凸台133中部弯曲。导流板15数量为两块且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两侧,当导流器组件6中的气体从送风通道1331流出时,导流板15能够对气体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避免产生异常噪音。
如图10所示,第二支撑座14下端面上对应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两个定位部142,定位部142开设有配合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端轮廓的第三凹槽143,第三凹槽143用于对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部进行定位,第三凹槽143的形状及结构与第二凹槽132的形状及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安装稳定性,喷嘴内壳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的喷嘴支撑板16,喷嘴支撑板16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相抵接。如图9和图11所示,喷嘴支撑板16上开设有通孔161,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均设置有向外凸出并用于连接喷嘴支撑板16的固定柱108,通孔161与固定柱108间通过螺纹紧固件实现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61沿着喷嘴支撑板1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喷嘴支撑板16上下端的通孔161采用圆形孔,中间段采用腰形孔,从而便于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块喷嘴支撑板16。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与喷嘴支撑板16相接处均设置有限位部144,限位部144内形成有收容喷嘴支撑板16端部的限位腔145,喷嘴支撑板16的端部插入限位腔145内并实现限位。通过设置喷嘴支撑板16,其能够支撑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提高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在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上的稳定性。
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喷嘴外壳2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通过胶水方式等实现固定连接。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配合形成有收容喷嘴内壳1的收容腔23。第一导风孔211开设在第一外壳半部21上,第二导风孔221开设在第二外壳半部22上。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均为条形贯通孔结构,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对应设置在导风通道106两端。为了便于操作和满足常规使用习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半部21设置在风扇的前端,第二外壳半部22设置在风扇的后端。相应的,第一喷嘴11设置在风扇的前端,第一喷嘴11的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一外壳半部21的第一导风孔211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部101,并实现风扇的向前出风;第二喷嘴12设置在风扇的后端,第二喷嘴12的第二出风口105a和第二外壳半部22的第二导风孔22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部102,并实现风扇的向后出风。
喷嘴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第一插接凸筋212靠近第一导风孔211设置,第二插接凸筋222靠近第二导风孔221设置。将喷嘴外壳2罩设在喷嘴内壳1上时,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分别插入第一插槽1121和第二插槽1221中,从而使得喷嘴外壳2和喷嘴内壳1稳固连接。第一插接凸筋21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一导风孔211两侧,第二插接凸筋22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二导风孔221两侧,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能够支撑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避免形变。
此外,喷嘴外壳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顶端的外壳支撑板24和设置在喷嘴外壳支撑板24上的旋扣支座25,旋扣支座25用于与顶壳组件4旋转配接。旋扣支座25整体呈环状结构,旋扣支座25的端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旋扣槽251,旋扣槽251沿着旋转安装方向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旋扣部252,旋扣部252向着旋转安装方向延伸至旋扣槽251上方,使得旋扣槽251另一端为封闭侧,从而形成容纳并限制顶壳组件4移动的封闭空间。
如图2、图4、图5和图13所示,扩散风切换组件3包括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两侧的两组摆动组件3a和驱动摆动组件3a移动的驱动组件3b。两组摆动组件3a同步移动并分别控制位于喷嘴内壳1两侧的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的通断。
摆动组件3a包括拉板31、拉杆32和启闭板33。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上并可相对喷嘴内壳1上下移动,拉板31包括拉板主体311和位于拉板主体311上端的拉板连接部312。拉板主体311上开设有滑动部3111,滑动部311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或者第二出风部102倾斜,倾斜角度优选为30°~60°。拉板连接部312穿过第二支撑座14并收容于喷嘴外壳2的上部空间中,拉板连接部312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孔3121,第一导孔3121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开设。驱动组件3b的输出端设置在第一导孔3121内,进而带动拉板31上下移动。拉板连接部312上端面开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安装槽3122,摆动组件3a还包括传动板34,传动板34一侧固定安装在其中一组摆动组件3a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传动板34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在另一组摆动组件3a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两对称设置的摆动组件3a通过传动板34相接,并实现同步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中部位置。为了便于拉板31的上下滑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连接处均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限位板109,限位板109之间形成引导拉板主体311竖直移动的导槽。
如图14所示,拉杆32背面中部设置有外凸的滑杆321,滑杆321设置在滑动部3111内,并可在拉板31作用下沿着滑动部3111滑动。滑动部3111可采用滑槽结构或者滑孔结构,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滑动部3111具体为长条形的滑孔,滑杆321穿设在滑动部3111中,使得拉杆32与拉板31滑动配接。当拉板31上升或者下降时,滑杆321会受到滑动部3111边壁的抵压,从而使其沿着滑动部3111的倾斜方向移动。为了避免滑杆321向外脱离出滑动部3111,滑杆321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柄322,连接柄322的长度大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连接柄322的宽度小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从而使得连接柄322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可穿过滑动部3111,在回转一定角度后,其能够与拉板主体311的端面相抵并限制滑杆321向外脱出滑动部3111。
启闭板33与喷嘴内壳1滑动配接。具体的,启闭板33包括外凸的第二导孔33a,第二导孔33a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孔33a的内宽略大于导柱的外径。喷嘴内壳1设置有外凸并穿设在第二导孔33a中的导柱(图未示),从而使得启闭板33可沿着第二导孔33a的长边滑动。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导柱具体为固定柱108,固定柱108向外凸出于第二导孔33a,喷嘴支撑板16和启闭板33公用一个固定柱108,一方面能够简化结构;另一方面,启闭板33受到喷嘴支撑板16的限制,以防止启闭板33向外脱离固定柱108,启闭板33连接更为稳定。
启闭板3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座14和第一支撑座13相接触,从而限制启闭板33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和防止启闭板33绕着固定柱108转动。为了便于装配,启闭板33上部可与第二支撑座14间留有一定间隙。启闭板33包括滑动配接在第一喷嘴11上的第一启闭板331和滑动配接在第二喷嘴12上的第二启闭板332。拉杆32两端分别与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相固定。当拉板31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其能够向拉杆32提供驱使拉杆32向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移动的推动力,进而带动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一同移动,且由于受到固定柱108限位,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将沿水平方向移动。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拉杆32数量为多个且沿着拉板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滑动部3111相应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拉杆32与启闭板33相接,使得启闭板33的连接更为稳定。
第一启闭板331与第一喷嘴11的配接部端面112a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启闭板331包括弧形的第一导风面3311和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平行的第二导风面3312,当第一启闭板33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移动时,第二导风面3312能够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抵接,从而封堵第二出风段1042。优选的,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为平面,从而便于成型,且能够很容易的相互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也可采用其他相互贴合的面,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第二启闭板332与导风板123的引导部123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的第三出风段1051。第二启闭板332包括弧形的第三导风面3321,第三导风面3321的弯曲方向与引导部123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三出风段1051能够扩大第四出风段1052的出风角度。当第二启闭板332向着第二出风部102移动时,第三导风面3321能够与引导部1231相抵接,从而封堵第四出风段1052。
驱动组件3b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4上,驱动组件3b包括第一驱动件35和安装在第一驱动件35的第一输出轴351上的转盘36。第一驱动件35具体为电机。转盘36端面靠近外侧位置设置有拨杆361,拨杆361穿设在拉板31的第一导孔3121中。当转盘36转动时,拨杆361能够随转盘36转动,从而带动拉板31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喷嘴组件的扩散风切换组件工作原理如下:风扇开启时,气流从第一出风道104或者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需要对气流方向进行切换时,通过打开第一驱动件35,第一驱动件35转动并带动转盘36同步转动,位于转盘36上的拨杆361转动并带动拉板31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拉板31的上下移动将转化成拉杆32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或者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当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移动时,第一启闭板331能够关闭第一出风道104,使得气流从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拉杆32向着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时,第二启闭板332能够关闭第二出风道105,使得风从第一出风道104吹出。
如图12、图15和图16所示,顶壳组件4设置在喷嘴外壳2的顶部并对喷嘴外壳2顶部进行封闭。顶壳组件4包括顶壳罩41,顶壳罩41包括顶壳盖板411和沿着顶壳盖板411周缘向下延伸的罩部412。顶壳盖板411下端面向下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4111,第二安装槽4111内嵌设有磁性件45,磁性件45具体为磁铁。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遥控器中设置有能够被磁性件45吸附的材质,当将遥控器(图未示)放置在顶壳盖板411上时,磁性件45能够对遥控器进行吸附,从而避免遥控器从顶壳盖板411上掉落。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4111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顶壳盖板411两侧,以进一步提高遥控器的稳定性。
罩部412伸入喷嘴外壳2内并与旋扣支座25旋转配接。罩部412侧壁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配接槽4121,配接槽4121与旋扣槽251一一对应设置。配接槽4121沿着旋转安装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旋扣卡块4122,另一端为开口端,旋扣卡块4122向着开口端延伸至配接槽4121上方。当将旋扣卡块4122从旋扣槽251的开口端插入并转动至旋扣槽251的封闭端时,旋扣卡块4122与旋扣部252相互卡合,从而使得顶壳组件4和旋扣支座25扣紧连接。顶壳组件4与喷嘴外壳2采用旋扣配接的方式配接,无需在额外增设其他连接件和外部的辅助工具进行装配,拆装便捷,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顶壳组件4还包括控制风扇开关的按键板42和用于按压按键板42的按键43。按键板42具体为PCBA板。顶壳盖板411下端面设置有固定按键43和按键板42的安装部44。按键43位于按键板42上方位置,按键43包括按压部431和与按压部431相接的支撑部432。顶壳盖板411上开设有安装通孔4112,按压部431设置在安装通孔4112中。安装部44包括第一连接柱441,支撑部432与第一连接柱441相接,从而对按压部431进行支撑和固定。按键板42收容于罩部412内,安装部44还包括安装台443,按键板42被限位并固定在安装台443处。优选的,为了便于生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4与顶壳罩41为一体成型。
如图17和18所示,导流器组件6包括导流器外壳61和设置在导流器外壳61内的导流罩62。导流罩62外壁和导流器外壳61内壁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63,导流通道63与送风通道1331相连通。风轮组件200包括风轮外壳201和风轮内壳202,风轮外壳201和风轮内壳202间形成有入风通道203,风轮组件200部分伸入到导流通道63内并使入风通道203与导流通道63相连通,经入风通道203吹出的风由导流通道63导流后进入送风通道1331内。
导流器外壳61为顶部和底部开口的结构。导流器外壳61顶部与第一支撑座13底部相配接。具体的,如图7所示,导流器外壳61的顶部沿其边侧设置有第一止口611,第一支撑座13底部对应设置有第二止口612,第一止口611和第二止口612相互扣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螺纹紧固件实现二者的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导流器外壳61对应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处还设置有第一承接部613,第一承接部613的两端分别与导流器外壳61的内壁相接。第一承接部613上开设有第四凹槽6131,第四凹槽6131为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底部轮廓相同的弧面槽。当导流器外壳61扣接在第一支撑座13下方时,第四凹槽6131能够与第二凹槽132相配合,从而对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进行稳固连接。
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一承接部613的支撑强度,导流器外壳61上还设置有支撑筋614,支撑筋614两端分别与第一承接部613和导流器外壳61的内壁相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614位于第一承接部613中部位置,支撑筋614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第一承接部613两侧。
导流器外壳61底部侧壁设置有第二承接部615。导流器外壳61底部沿其周向向下延伸有凸环617,凸环617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4,第一密封圈64与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外壳201相抵接,从而封闭风轮组件200与导流器外壳61间的空隙。
第一密封圈64包括环形的第一套接部641和成型在第一套接部641内圈上的第一密封部642。第一套接部641上端面处自上而下开设有第一嵌槽6411,第一嵌槽6411沿着第一套接部641周向开设,第一嵌槽6411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小于凸环617的厚度,第一密封圈64通过第一嵌槽6411嵌设在凸环617上。第一密封部642具有一定弹性且向内弯曲,当将风轮组件200伸入导流通道63中时,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外壳201与第一密封部642相抵,第一密封部642向外弯曲进行避位,且在弹力作用下,使第一密封部642与风轮组件200外壳相抵紧。
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一密封圈64与凸环617的紧密配合,导流器外壳61上还设置有密封圈压环65,密封圈压环65卡接在导流器外壳61上并与第一密封圈64的侧面和下端面相抵。如图19所示,密封圈压环65侧壁设置有卡扣651,导流器外壳61的第二承接部615上对应设置有卡口6151,卡扣651穿过卡口6151并与第二承接部615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卡扣651沿着密封圈压环65的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卡口6151设置有多个并与卡扣651一一对应。安装时,将密封圈压环65自下而上装入导流器外壳61的卡口6151中。
导流罩62收容于导流器外壳61内且与第一承接部613相连接。导流罩62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柱621,第二连接柱621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第一承接部613对应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三连接柱(图未示),第二连接柱621与第三连接柱相抵接。第二连接柱621和第三连接柱均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连接柱621和第三连接柱之间设置有螺纹紧固件(图未示),从而实现导流罩62和导流器外壳61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柱621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导流罩62两侧,第三连接柱数量对应为两个。
导流罩62底部位于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内壳202上,导流罩62和风轮内壳20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6。具体的,导流罩62底部向外凸出设置有凸缘622,第二密封圈66包括环形的第二套接部661和成型在第二套接部661上的第二密封部662,第二套接部661内壁自内向外开设有第二嵌槽6611,第二嵌槽6611沿着第二套接部661周向开设,第二嵌槽6611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凸缘622的厚度,第二密封圈66通过第二嵌槽6611套设在凸缘622外。
第二密封部662相对第二套接部661向下凸出且向外弯曲,第二密封部662具有一定弹性。当导流罩62与风轮内壳202相接时,第二密封部662与风轮内壳202相抵接,从而密封导流罩62和风轮内壳202间的空隙。优选的,如图20所示,第二密封圈66还包括成型在第二套接部661下端面上的至少一个减震环663,减震环663与风轮内壳202相接触,并对风轮组件200进行减震。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环663的数量为两个。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64和第二密封圈66,其能够有效密封导流通道63和入风通道203间的缝隙,防止风的泄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出风部,所述喷嘴组件内设置有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包括拉板和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的拉杆,所述拉板可上下移动,所述拉杆可将所述拉板的上下移动转化为向着所述出风部移动,所述拉杆两端均固定设置有启闭板,所述启闭板与所述出风部对应设置,所述启闭板可向着所述出风部移动并封闭所述出风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叶风扇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下方的导流器组件和风轮组件,所述导流器组件分别与所述风轮组件和所述喷嘴组件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内壳和罩设在所述喷嘴内壳外的喷嘴外壳,所述喷嘴内壳和所述喷嘴外壳间配合形成有收容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的容风腔,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固定在所述喷嘴内壳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板和所述喷嘴内壳配合形成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分别与不同的所述出风部相导通,所述启闭板可与所述喷嘴内壳相抵,以闭合所述出风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内壳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所述启闭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喷嘴处的第一启闭板,所述第一出风道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由所述第一启闭板和所述第一喷嘴配合形成,所述第二出风段成型在所述第一喷嘴上并与所述出风部导通,所述第一启闭板可与所述第一喷嘴相抵接,以封堵所述第一出风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道包括第三出风段和第四出风段,所述启闭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喷嘴处的第二启闭板,所述第二喷嘴上设置有导风板,所述第二启闭板和所述导风板配合形成所述第三出风段,所述第四出风段成型在所述第二喷嘴上并与外界相通,所述第二启闭板可与所述导风板相抵接,以封堵所述第三出风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段倾斜设置,以改变和扩大所述第四出风段的出风角度。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内壳和所述喷嘴外壳插接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叶风扇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方的顶壳组件,所述顶壳组件与所述喷嘴组件采用旋扣方式配接。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器组件和所述风轮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二者连接处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
CN202021310080.8U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Active CN213064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0080.8U CN213064099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PCT/CN2021/104426 WO2022007735A1 (zh) 2020-07-06 2021-07-05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10080.8U CN213064099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4099U true CN213064099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71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10080.8U Active CN213064099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409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735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组件
WO2022007737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735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组件
WO2022007737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64099U (zh) 无叶风扇
CN111622994A (zh) 无叶风扇
CN104422056A (zh) 换气装置
CN208634064U (zh) 一种无叶风扇的机头结构及无叶风扇
CN212272667U (zh) 喷嘴组件
CN212985600U (zh) 无叶风扇
CN202140355U (zh) 风扇
CN111852922A (zh) 无叶风扇
CN212479726U (zh) 无叶风扇
CN212479676U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111637098A (zh) 喷嘴组件
CN218044142U (zh) 一种吹风机风嘴结构
CN111649012A (zh) 无叶风扇
CN111648996A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13450910U (zh) 前网罩以及循环扇
WO2022007735A1 (zh)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组件
CN203501371U (zh) 换气装置
EP4296589A1 (en) Air guide component, air outlet frame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WO2020015689A1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20828943U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396060U (zh) 风扇
CN208845440U (zh) 一种无叶风扇的基座及一种无叶风扇
CN220522852U (zh) 风扇
CN220024975U (zh) 一种洗碗机的干燥装置及洗碗机
CN21567548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