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5600U - 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5600U
CN212985600U CN202021309891.6U CN202021309891U CN212985600U CN 212985600 U CN212985600 U CN 212985600U CN 202021309891 U CN202021309891 U CN 202021309891U CN 212985600 U CN212985600 U CN 212985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nozzle
base
ai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098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勇争
黄振杰
刘伟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0989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85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5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5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特别涉及一种无叶风扇,属于家用电器。该无叶风扇包括基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主支架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喷嘴组件、安装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上的喷嘴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与基座之间的旋转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的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出风口,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使所述出风口出风或关闭,所述喷嘴组件可相对所述基座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通过设置两个相背的出风口,且采用扩散风切换组件使所述出风口出风或关闭,所以,当无叶风扇旋转时,可在不同的方向出风,从而可增大切换受风面积,避免出风死角。

Description

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扇,特别涉及一种无叶风扇,属于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传统家庭风扇为有叶风扇,一般是通过电机带动叶片旋转,加速周围空气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的作用,这种有叶风扇在运行时叶片是在高速旋转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传统的带扇叶的电风扇相比,无叶风扇具有低噪声和安全性好等特点。无叶风扇将来自风扇外部的空气经过风轮组件产生高速气流从喷嘴组件吹出,为了调节无叶风扇的出风方向,在无叶风扇的底座上设置旋转组件,从而带动固定在其上的喷嘴组件和风轮组件同步相对底座转动。目前的无叶风扇的出风口通常只在同一侧设置,而无叶风扇通常具有旋转死角,从而造成所吹出的风无法完全覆盖室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旋转出风的时候增大切换受风面积,避免出风死角的无叶风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基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主支架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喷嘴组件、安装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上的喷嘴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与基座之间的旋转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的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出风口,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使所述出风口出风或关闭,所述喷嘴组件可相对所述基座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包括摆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推动所述摆动组件上下运动,所述摆动组件把上下运动转换为前后运动以使其中一个出风口打开,另一个出风口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内壳,所述摆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内壳上的拉板、设置在所述拉板上的拉杆和设置在所述拉杆上的启闭板,所述拉杆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所述拉板可相对所述喷嘴内壳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拉杆向着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启闭板固定在所述拉杆上并可封闭和打开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的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拉板相接并带动所述拉杆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无叶风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的顶壳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外壳,所述喷嘴外壳顶端设置有旋扣支座,所述顶壳组件与所述旋扣支座旋转配接。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内壳被所述喷嘴外壳罩设,所述喷嘴外壳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喷嘴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插接凸筋,所述插接凸筋靠近导风孔设置,所述喷嘴内壳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凸筋插接配合的插槽。
进一步地,所述无叶风扇还包括具有入风通道的风轮组件和具有导流通道的导流器组件,所述风轮组件和导流器组件均位于所述主支架组件内,所述导流器组件包括导流罩,所述风轮组件顶部与导流罩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环。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组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触点,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组件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导电环,所述触点与所述导电环的端面电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喷嘴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实现相对所述基座旋转,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环形齿轮、以及与所述环形齿轮啮合的小齿轮,所述环形齿轮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小齿轮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中的另一个上。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齿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环形齿轮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插入到相应位置的所述卡槽内以将所述环形齿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无叶风扇通过设置两个相背的出风口,且采用扩散风切换组件使所述出风口出风或关闭,所以,当无叶风扇旋转时,可在不同的方向出风,从而可增大切换受风面积,避免出风死角。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无叶风扇的整体爆炸示意图;
图2为无叶风扇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无叶风扇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无叶风扇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无叶风扇另一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6为图7中的无叶风扇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喷嘴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9中的喷嘴内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第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喷嘴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喷嘴外壳和顶壳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扩散风切换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的扩散风切换组件的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顶壳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顶壳组件的顶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风轮组件和导流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的风轮组件和导流器组件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6中的导流器组件的密封圈压环和导流器外壳的安装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的导流器组件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图1中的基座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中的基座在第二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中的基座在第四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中的基座和滤网组件在另一方向上的剖面图;
图24为图23中区域H的放大图;
图25为图1中的侧边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1中的旋转组件的的爆炸图;
图27为图1中的旋转支撑架和第二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1中的旋转支撑架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1中旋转组件、基座和滤网组件的剖面图;
图30为图1中的减震饶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20中区域I的放大图;
图32为图1中的导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的部分分解图;
图35为图33中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无叶风扇能够产生除湿空气流,加湿空气流,净化空气流,过滤空气流,冷却空气流和加热空气流中的一个或多个,本申请不对无叶风扇产生和输送的空气流作限定。请参见图1和图28,该无叶风扇包括以下部件:基座7、设置在基座7上的喷嘴组件100、连接基座7和喷嘴组件100的旋转组件8、围设在基座7上的滤网组件9、设置在旋转组件8上的风轮组件200、以及设置在基座7上导流器组件6、主支架组件5、顶壳组件4。设置基座上的导流器组件6、主支架组件5、顶壳组件4、旋转组件8、风轮组件200和喷嘴组件100可相对基座7绕中心轴旋转。主支架组件5用以起支撑喷嘴组件100的作用,且用以连接喷嘴组件100和基座7,具体的,主支架组件 5设置在基座7上,喷嘴组件100设置在主支架组件5上,旋转组件8位于主支架组件5与基座7之间,风轮组件200、导流器组件6设置在主支架组件5内。
顶壳组件4、喷嘴组件100、导流器组件6和风轮组件2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在基座7上。喷嘴组件100包括扩散风切换组件3,喷嘴组件100上设置有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扩散风切换组件3能够对第一出风部101或第二出风部102进行切换,从而使其中一个出风部出风。经风轮组件200吹出的气流沿着导流器组件6进入喷嘴组件100中,并从其中一个出风部吹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相对设置。
结合图28和图5所示,喷嘴组件100包括喷嘴内壳1和罩设在喷嘴内壳1 外部的喷嘴外壳2。喷嘴内壳1的内壁和喷嘴外壳2的外壁间配合形成有相对外界封闭的容风腔103,导流器组件6与容风腔103相连通。喷嘴内壳1上设置有与容风腔103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该第一出风口104a 和第二出风口105a相背设置。喷嘴外壳2开设有与第一出风口104a相对应的第一导风孔211和与第二出风口105a相对应的第二导风孔221,第一出风口104a 和第一导风孔211配合组成喷嘴组件100的第一出风部101,第二出风口105a 和第二导风孔22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部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孔211 和第二导风孔221出风方向与水平面(地面)相平行。
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活动的设置在喷嘴内壳1上并收容于容风腔103中,扩散风切换组件3与喷嘴内壳1配合形成有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第一出风口104a位于第一出风道104上,第二出风口105a位于第二出风道105 上,扩散风切换组件3可向着靠近第一出风口104a或靠近第二出风口105a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其能够可选择的封堵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以此实现出风的切换。诚然,扩散风切换组件3也可位于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二出风口105a中间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均导通。
结合图28和图7所示,喷嘴内壳1包括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插接配合并形成有导风通道106,导风通道106两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通。当风扇内产生的气流由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其能够引导外部空气沿着导风通道106一起流动。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分别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两端相接并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喷嘴外壳2底部处的内壁与第一支撑座13的外壁相贴合,喷嘴外壳2 顶部处的内壁与第二支撑座14的外壁相贴合。
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将无叶风扇中风自第一喷嘴11吹出的一端称为第一出风端10,将风自第二喷嘴12吹出的一端为第二出风端20。
如图28和图3所示第一喷嘴11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第一喷嘴11包括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相对第一喷嘴主体111 两侧的侧壁向外凸出的第一配接部112。第一喷嘴主体111开设有沿着第一出风端10至第二出风端20方向贯通的第一导风通道111a。第一导风通道111a截面呈环状结构,其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喷嘴主体111的上端和下端位置,第一导风通道111a靠近第一出风端10的一端通过第一导风孔211与外界相连通。
第一配接部112位于第一喷嘴主体111靠近第一出风端10侧,第一配接部 112用于与喷嘴外壳2相配接。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槽1121,第一插槽1121自第一配接部112上端向下延伸成型,第一插槽1121 与喷嘴外壳2插接配合。优选的,第一配接部112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 两侧,使得第一导风通道111a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插槽1121,从而能够支撑第一导风通道111a,避免第一导风通道111a变形。
第一喷嘴11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具体的,第一配接部112包括配接部端面112a,配接部端面112a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间形成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出风段1042。第一出风段1041和第二出风段1042组合成完整的第一出风道10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段1042也可单独成型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上,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气流依次经第一出风段1041、第二出风段1042和第一出风口104a沿着第一导风孔211流出。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出风方向与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相平行,从而使得气流能够顺着第一导风孔211的孔壁流出,气流流出距离更远。
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喷嘴主体11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一导风通道11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一导风通道11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一出风端10。
优选的,第一出风道104的第二出风段1042中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筋113,第一加强筋113两端分别与第一配接部112和第一喷嘴主体111相接。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一出风道104,避免第一出风道104出口处变形。
第二喷嘴12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如图28、图4图8所示,第二喷嘴12与第一喷嘴1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二喷嘴12包括第二喷嘴主体121和相对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向外凸出的第二配接部122。第二喷嘴主体121开设有沿着第二出风端20至第一出风端10方向贯通的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导风通道121a靠近第二出风端20的一端通过第二导风孔221与外界相连通。第二导风通道121a与第一导风通道111a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导风通道111a和第二导风通道121a配接成完整的导风通道106。当风扇内的风自第一出风口104a或第二出风口105a吹出时,外部空气可在其引导下沿着导风通道106与内部风一起吹向第一出风端10或第二出风端20,提高吹风面积和吹风效果。优选的,为了避免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向外脱开,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配接处均设置有向上弯曲的挂钩107,挂钩107上挂接有限制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脱离的锁紧板114。锁紧板114端面开设有挂接孔1141,挂接孔1141的高度高于挂钩107 底面至顶面的高度,挂接孔1141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大于两挂钩107之间的最大宽度,挂钩107的侧壁被限制在挂接孔1141内。当将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 12插接后,再将锁紧板114挂接在挂钩107上,锁紧板114能够限制第一喷嘴 11和第二喷嘴12水平方向的移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挂钩107数量为多个且自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端至下端间隔设置,从而确保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下均实现锁紧。优选的,为了提高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121的稳固连接,在将锁紧板114挂接后,还可将锁紧板114与第一喷嘴主体111或者第二喷嘴主体121间采用紧固件实现紧固,此为本领域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配接部12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二插槽1221,第二插槽1221结构和数量与第一插槽1121相同,其能够使得第二喷嘴12与喷嘴外壳2紧密配合,同时,能够支撑第二导风通道121a。第二喷嘴12底部和顶部分别与第一支撑座 13和第二支撑座14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参见第一喷嘴11与第一支撑座 13和第二支撑座14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喷嘴12和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第二出风道105 数量也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从而使得风可同时从第二导风通道121a的两侧吹出,进而引导外部风由第二导风通道121a随内部风一同吹向第二出风端20。第二出风道105包括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 1052,其具体结构可参见对第一出风道104的描述,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赘述。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导风孔221的孔壁相倾斜,从而使得经第二导风通道121a吹出的气流更为扩散,增加吹风面积。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道105的第四出风段1052开设在第二喷嘴主体121的侧壁上,第四出风段1052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为了进一步提高第四出风段1052流出气流的倾斜度,第三出风段1051也向着第二导风孔 221中部倾斜。具体的,第二喷嘴1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上的导风板123,导风板123的设置有向着第二导风孔221中部倾斜的引导部1231,引导部1231与扩散风切换组件3配合形成第三出风段1051,气流沿着倾斜的第三出风段1051和第四出风段1052朝着第二导风孔221两侧吹至外界,从而使得气流吹出面积更广。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1231的倾斜角度为30°~60°。导风板123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以此来配合第二喷嘴主体121两侧的两个第二出风道105。第四出风段1052也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13,其能够支撑第二出风道105,避免第二出风道105出口处变形。
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2,第二凹槽132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分别嵌设在两第二凹槽132中,从而对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进行定位。
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支撑座13罩设在风轮组件200和导流器组件6外。第一支撑座13上端面中部位置设置有凸台133,凸台133为中空结构,凸台133 内形成送风通道1331,风轮组件200吹出的风经送风通道1331进入容风腔103 中,并由喷嘴内壳1分流后从第一出风道104或第二出风道105吹出。
优选的,为了提高进入容风腔103中的气体流动的顺畅性,喷嘴内壳1底部对应导流器组件6出风处设置有导流板15,导流板15的下部为弧形结构且向着凸台133中部弯曲。导流板15数量为两块且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两侧,当导流器组件6中的气体从送风通道1331流出时,导流板15能够对气体进行导流,使得气流流动更为顺畅,避免产生异常噪音。
第二支撑座14下端面上对应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处设置有向下凸出的两个定位部142,定位部142开设有配合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端轮廓的第三凹槽143,第三凹槽143用于对第一喷嘴11和/或第二喷嘴12顶部进行定位,第三凹槽143的形状及结构与第二凹槽132的形状及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如图8至图10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 的安装稳定性,喷嘴内壳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上的喷嘴支撑板16,喷嘴支撑板16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相抵接。喷嘴支撑板16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61,第一喷嘴主体111和第二喷嘴主体 121均设置有向外凸出并用于连接喷嘴支撑板16的第一固定柱108,第一通孔 161和第一固定柱108间通过紧固件实现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块喷嘴支撑板16。第一支撑座13和第二支撑座14与喷嘴支撑板16相接处均设置有限位部144,限位部144内形成有收容喷嘴支撑板16端部的限位腔145,喷嘴支撑板16的端部插入限位腔145内并实现限位。通过设置喷嘴支撑板16,其能够支撑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提高第一喷嘴11、第二喷嘴12在第一支撑座13 和第二支撑座14上的稳定性。
如图2至图4、图11所示,喷嘴外壳2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外壳半部21 和第二外壳半部22,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通过胶水方式等实现固定连接。
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配合形成有收容喷嘴内壳1的收容腔 23。第一导风孔211开设在第一外壳半部21上,第二导风孔221开设在第二外壳半部22上。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均为条形贯通孔结构,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对应设置在导风通道106两端。为了便于操作和满足常规使用习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半部21设置在风扇的前端,第二外壳半部22设置在风扇的后端。相应的,第一喷嘴11设置在风扇的前端,第一喷嘴11的第一出风口104a和第一外壳半部21的第一导风孔211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部101,并实现风扇的向前出风;第二喷嘴12设置在风扇的后端,第二喷嘴12的第二出风口105a和第二外壳半部22的第二导风孔22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部102,并实现风扇的向后出风。
喷嘴外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第一插接凸筋212靠近第一导风孔211设置,第二插接凸筋222靠近第二导风孔221 设置。将喷嘴外壳2罩设在喷嘴内壳1上时,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分别插入第一插槽1121和第二插槽1221中,从而使得喷嘴外壳2和喷嘴内壳1稳固连接。第一插接凸筋21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一导风孔 211两侧,第二插接凸筋222数量对应为两条且分别位于第二导风孔221两侧,第一插接凸筋212和第二插接凸筋222能够支撑第一导风孔211和第二导风孔221,避免形变。
此外,喷嘴外壳2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半部21和第二外壳半部22顶端的外壳支撑板24和设置在喷嘴外壳支撑板24上的旋扣支座25,旋扣支座25 用于与顶壳组件4旋转配接。
旋扣支座25整体呈环状结构,旋扣支座25的端面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旋扣槽251,旋扣槽251沿着旋转安装方向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旋扣部252,旋扣部252向着旋转安装方向延伸至旋扣槽251上方,使得旋扣槽251另一端为封闭侧,从而形成容纳并限制顶壳组件4移动的封闭空间。
如图28、图4、图12和图13所示,扩散风切换组件3包括对称设置在喷嘴内壳1两侧的两组摆动组件3a和驱动摆动组件3a移动的驱动组件3b。两组摆动组件3a同步移动并分别控制位于喷嘴内壳1两侧的第一出风道104和第二出风道105的通断。
摆动组件3a包括拉板31、拉杆32和启闭板33。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 上并可相对喷嘴内壳1上下移动,拉板31包括拉板主体311和位于拉板主体311 上端的拉板连接部312。拉板主体311上开设有滑动部3111,滑动部311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或者第二出风部102倾斜,倾斜角度优选为30°~60°。
拉板连接部312穿过第二支撑座14并收容于喷嘴外壳2的上部空间中,拉板连接部312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导孔3121,第一导孔3121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开设。驱动组件3b的输出端设置在第一导孔3121内,进而带动拉板31上下移动。拉板连接部312上端面开设有向下凹陷的第一安装槽3122,摆动组件3a还包括传动板34,传动板34一侧固定安装在其中一组摆动组件3a 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传动板34的另一侧固定安装在另一组摆动组件3a的第一安装槽3122中。两对称设置的摆动组件3a通过传动板34相接,并实现同步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拉板31设置在喷嘴内壳1的中部位置。为了便于拉板31 的上下滑动,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靠近二者连接处均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限位板109,限位板109之间形成引导拉板主体311竖直移动的导槽。限位板 109之间的宽度与拉板主体311的宽度相同或者略大于拉板主体311的宽度。
拉杆32背面中部设置有外凸的滑杆321,滑杆321设置在滑动部3111内,并可在拉板31作用下沿着滑动部3111滑动。滑动部3111可采用滑槽结构或者滑孔结构,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滑动部3111具体为长条形的滑孔,滑杆321穿设在滑动部3111中,使得拉杆32与拉板31滑动配接。当拉板31上升或者下降时,滑杆321会受到滑动部3111边壁的抵压,从而使其沿着滑动部 3111的倾斜方向移动。为了避免滑杆321向外脱离出滑动部3111,滑杆321的端部设置有一连接柄322,连接柄322的长度大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连接柄 322的宽度小于滑动部3111的宽度,从而使得连接柄322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可穿过滑动部3111,在回转一定角度后,其能够与拉板主体311的端面相抵并限制滑杆321向外脱出滑动部3111。
启闭板33与喷嘴内壳1滑动配接。具体的,启闭板33包括外凸的第二导孔33a,喷嘴内壳1设置有外凸并穿设在第二导孔33a中的导柱(图未示),启闭板33可相对导柱沿着第二导孔33a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孔33a为长条形结构,且其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孔33a的内宽略大于导柱的外径。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导柱具体为第一固定柱108,第一固定柱108向外凸出于第二导孔33a,喷嘴支撑板16和启闭板33公用一个固定柱,一方面能够简化结构;另一方面,启闭板33受到喷嘴支撑板16的限制,以防止启闭板33向外脱离第一固定柱108,启闭板33连接更为稳定。
启闭板3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座14和第一支撑座13相接触,从而限制启闭板33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和防止启闭板33绕着第一固定柱108转动。为了便于装配,启闭板33上部可与第二支撑座14间留有一定间隙。
启闭板33包括滑动配接在第一喷嘴11上的第一启闭板331和滑动配接在第二喷嘴12上的第二启闭板332。拉杆32两端分别与第一启闭板331和第二启闭板332相固定。当拉板31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其能够向拉杆32提供驱使拉杆32向第一出风部101和第二出风部102移动的推动力,进而带动第一启闭板 331和第二启闭板332一同移动,且由于受到第一固定柱108限位,第一启闭板 331和第二启闭板332将沿水平方向移动。
第一启闭板331与第一喷嘴11的配接部端面112a配合形成第一出风道104 的第一出风段1041。第一启闭板331包括弧形的第一导风面3311和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平行的第二导风面3312,当第一启闭板331向着第一出风部101移动时,第二导风面3312能够与配接部端面112a相抵接,从而封堵第二出风段1042。优选的,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为平面,从而便于成型,且能够很容易的相互贴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面3312和配接部端面112a也可采用其他相互贴合的面,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第二启闭板332与导风板123的引导部1231配合形成第二出风道105的第三出风段1051。第二启闭板332包括弧形的第三导风面3321,第三导风面3321 的弯曲方向与引导部123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第三出风段1051能够扩大第四出风段1052的出风角度。当第二启闭板332向着第二出风部102移动时,第三导风面3321能够与引导部1231相抵接,从而封堵第四出风段1052。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拉杆32数量为多个且沿着拉板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滑动部3111相应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拉杆32与启闭板33相接,使得启闭板33的连接更为稳定。
驱动组件3b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4上,驱动组件3b包括第一驱动件35和安装在第一驱动件35的第一输出轴351上的转盘36。第一驱动件35具体为电机。转盘36端面靠近外侧位置设置有拨杆361,拨杆361穿设在拉板31的第一导孔3121中。当转盘36转动时,拨杆361能够随转盘36转动,从而带动拉板 31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喷嘴组件的扩散风切换组件工作原理如下:风扇开启时,气流从第一出风道104或者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需要对气流方向进行切换时,通过打开第一驱动件35,第一驱动件35转动并带动转盘36同步转动,位于转盘36上的拨杆361转动并带动拉板31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拉板31的上下移动将转化成拉杆32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或者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当向着第一出风口104a移动时,第一启闭板331能够关闭第一出风道104,使得气流从第二出风道105吹出;当拉杆32向着第二出风口105a移动时,第二启闭板332 能够关闭第二出风道105,使得风从第一出风道104吹出。
如图11、图14和图15所示,顶壳组件4设置在喷嘴外壳2的顶部并对喷嘴外壳2顶部进行封闭。顶壳组件4包括顶壳罩41,顶壳罩41包括顶壳盖板 411和沿着顶壳盖板周缘向下延伸的罩部412。顶壳盖板411下端面向下凸出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槽4111,第二安装槽4111内嵌设有磁性件45,磁性件 45具体为磁铁。本实用新型无叶风扇的遥控器中设置有能够被磁性件45吸附的材质,当将遥控器(图未示)放置在顶壳盖板411上时,磁性件45能够对遥控器进行吸附,从而避免遥控器从顶壳盖板411上掉落。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4111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顶壳盖板411两侧,以进一步提高遥控器的稳定性。
罩部412伸入喷嘴外壳2内并与旋扣支座25旋转配接。罩部412侧壁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配接槽4121,配接槽4121与旋扣槽251一一对应设置。配接槽 4121沿着旋转安装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旋扣卡块4122,另一端为开口端,旋扣卡块4122向着开口端延伸至配接槽4121上方。当将旋扣卡块4122从旋扣槽251 的开口端插入并转动至旋扣槽251的封闭端时,旋扣卡块4122与旋扣部252相互卡合,从而使得顶壳组件4和旋扣支座25扣紧连接。顶壳组件4与喷嘴外壳 2采用旋扣配接的方式配接,无需在额外增设其他连接件和外部的辅助工具进行装配,拆装便捷,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
顶壳组件4还包括控制风扇开关的按键板42和用于按压按键板42的按键 43。按键板42具体为PCBA板。顶壳盖板411下端面设置有固定按键43和按键板42的安装部44。
按键43位于按键板42上方位置,按键43包括按压部431和与按压部431 相接的支撑部432。顶壳盖板411上开设有安装通孔4112,按压部431设置在安装通孔4112中。
安装部44包括第一连接柱441,支撑部432与第一连接柱441相接,从而对按压部431进行支撑和固定。按键板42收容于罩部412内,安装部44还包括安装台442,按键板42被限位并固定在安装台442处。优选的,为了便于生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4与顶壳罩41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为了便于生产,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44与顶壳罩41为一体成型。
如图16和17所示,导流器组件6包括导流器外壳61和设置在导流器外壳 61内的导流罩62。导流罩62外壁和导流器外壳61内壁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63,导流通道63与送风通道1331相连通。风轮组件200包括风轮外壳201和风轮内壳202,风轮外壳201和风轮内壳202间形成有入风通道203,风轮组件200 部分伸入到导流通道63内并使入风通道203与导流通道63相连通,经入风通道203吹出的风由导流通道63导流后进入送风通道1331内。
导流器外壳61为顶部和底部开口的结构。导流器外壳61顶部与第一支撑座13底部相配接。具体的,如图6所示,导流器外壳61的顶部沿其边侧设置有第一止口611,第一支撑座13底部对应设置有第二止口612,第一止口611 和第二止口612相互扣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螺纹紧固件实现二者的连接,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导流器外壳61对应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处还设置有第一承接部613,第一承接部613的两端分别与导流器外壳61的内壁相接。第一承接部 613上开设有第四凹槽6131,第四凹槽6131为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底部轮廓相同的弧面槽。当导流器外壳61扣接在第一支撑座13下方时,第四凹槽6131能够与第二凹槽132相配合并与第一喷嘴11和第二喷嘴12的底部紧密配合。
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一承接部613的支撑强度,导流器外壳61上还设置有支撑筋614,支撑筋614两端分别与第一承接部613和导流器外壳61的内壁相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筋614位于第一承接部613中部位置,支撑筋614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第一承接部613两侧。
导流器外壳61底部侧壁设置有第二承接部615。导流器外壳61底部沿其周向向下延伸有凸环617,凸环617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64,第一密封圈64与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外壳201相抵接,从而封闭风轮组件200与导流器外壳61间的空隙。
第一密封圈64包括环形的第一套接部641和成型在第一套接部641内圈上的第一密封部642。第一套接部641上端面处自上而下开设有第一嵌槽6411,第一嵌槽6411沿着第一套接部641周向开设,第一嵌槽6411的宽度等于或者略小于凸环617的厚度,第一密封圈64通过第一嵌槽6411嵌设在凸环617上。第一密封部642具有一定弹性且向内弯曲,当将风轮组件200伸入导流通道63 中时,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外壳201与第一密封部642相抵,第一密封部642 向外弯曲进行避位,且在弹力作用下,使第一密封部642与风轮组件200外壳相抵紧。
优选的,为了提高第一密封圈64与凸环617的紧密配合,导流器外壳61 上还设置有密封圈压环65,密封圈压环65卡接在导流器外壳61上并与第一密封圈64的侧面和下端面相抵。
如图18所示,密封圈压环65侧壁设置有卡扣651,导流器外壳61的第二承接部615上对应设置有卡口6151,卡扣651穿过卡口6151并与第二承接部 615相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卡扣651沿着密封圈压环65的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卡口6151设置有多个并与卡扣651一一对应。安装时,将密封圈压环65 自下而上装入导流器外壳61的卡口6151中。
导流罩62收容于导流器外壳61内且与第一承接部613相连接。导流罩62 侧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柱621,第二连接柱621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第一承接部613对应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第三连接柱(图未示),第二连接柱621与第三连接柱相抵接。第二连接柱621和第三连接柱均开设有螺纹孔,第二连接柱621和第三连接柱之间设置有螺纹紧固件(图未示),从而实现导流罩62和导流器外壳61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柱621数量为两个且对立设置在导流罩62两侧,第三连接柱数量对应为两个。
导流罩62底部位于风轮组件200的风轮内壳202上,导流罩62和风轮内壳20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6。具体的,导流罩62底部向外凸出设置有凸缘 622,第二密封圈66包括环形的第二套接部661和成型在第二套接部661上的第二密封部662,第二套接部661内壁自内向外开设有第二嵌槽6611,第二嵌槽6611沿着第二套接部661周向开设,第二嵌槽6611的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凸缘622的厚度,第二密封圈66通过第二嵌槽6611套设在凸缘622外。
第二密封部662相对第二套接部661向下凸出且向外弯曲,第二密封部662 具有一定弹性。当导流罩62与风轮内壳202相接时,第二密封部662与风轮内壳202相抵接,从而密封导流罩62和风轮内壳202间的空隙。优选的,如图19 所示,第二密封圈66还包括成型在第二套接部661下端面上的至少一个减震环 663,减震环663与风轮内壳202相接触,并对风轮组件200进行减震。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减震环663的数量为两个。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64和第二密封圈66,其能够有效密封导流通道63和入风通道203间的缝隙,防止风的泄漏。
请结合图7、图22以及图20,基座7下方设置有底座71,以将无叶风扇固定放置在接触面上,底座71包括底座壳体711、设置在底座壳体711上的若干脚垫712,底座壳体711为类似圆形结构,包括底壳713和自底壳713向外延伸形成的侧壳714,底壳713为圆形结构,且底壳713和侧壳714围设成一个收容空间。底壳713的内壁上自底壳713向外凸伸形成有具有开口的环形壳7132。侧壳714上形成有开孔7141,位于无叶风扇里的电缆可以通过开孔7141与外界连接。
请结合图20至图22,基座7包括主体壳体72、由主体壳体72围设形成的基座腔体73、以及自主体壳体72向外突伸形成的线缆收容柱(未标号),基座 7大体呈空心圆柱形结构,主体壳体72上设置有若干小孔721,小孔721均匀分别在主体壳体72上,该小孔721为主体壳体72的进气口,基座腔体73在底部处设置有阻挡板731,使得进入基座腔体73内的气流能够全部向上移动,并流向位于基座7上的风轮组件200。主体壳体72在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延伸壳体74,基座7具有下部环形凸缘741,该下部环形凸缘741自延伸壳体74向外延伸形成,主体壳体72还具有上部环形凸缘722,该上部环形凸缘722在靠近主体壳体72的上端处自主体壳体72向外延伸形成,该上部环形凸缘722、下部环形凸缘741相对设置。上部环形凸缘722、下部环形凸缘741、主体壳体72、以及延伸壳体74可一体成型或者可拆卸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延伸壳体74 的底端进入到底座71的收容空间,且卡设在环形壳7132内,延伸壳体74、阻挡板731以及底壳713形成有第二腔体75,如图5所示。
上部环形凸缘72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限位环7221和第二限位环 7222,第一限位环7221和第二限位环7222与主体壳体72同轴设置,第一限位环7221和第二限位环7222自上部环形凸缘722的上表面向上凸伸形成,第一限位环7221相对第二限位环7222靠近主体壳体72设置。上部环形凸缘722在第一限位环7221内且靠近主体壳体72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7223,本实施例中,卡槽722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卡槽7223呈周向等间距布置。同样的,上部环形凸缘722的上表面外缘处向上凸伸形成有凸伸架7224,该凸伸架7224与上部环形凸缘722之间形成有第一凹环7225,本实施例中,凸伸架7224 的数量两个,两个凸伸架7224相对位于基座腔体73的两侧,且两个凸伸架7224 形成一个具有两个开口的圆环,故,第一凹环72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凹环7225相对位于基座腔体73的两侧,凸伸架7224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凹环7225 连通的穿孔7226,穿孔7226的数量为六个且其中三个穿孔7226与一个第一凹环7225连通且呈周向等间距布置,另外三个穿孔7226与第二个第一凹环7225 连通且呈周向等间距布置。
请结合图5,基座7内还设置有降低基座7重心的配重块76(可结合图34),配重块76设置在基座7底部并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基座7上。具体的,配重块76 位于第二腔体75内。
基座7上还设置有用以限位喷嘴组件100的喷嘴锁架77,喷嘴锁架77包括锁架主体771、以及设置在锁架主体771上的至少一个凸伸块772,凸伸块772 自锁架主体771内壁向外凸伸形成的。本实施例中,凸伸块77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凸伸块772呈周向等间距布置且与基座7上的与一个第一凹环7225连通的穿孔7226的位置一一对应设置,当喷嘴锁架77固定到基座7上时,锁架主体 771进入一个第一凹环7225内,凸伸块772穿过相应位置处的穿孔7226凸伸出基座7,凸伸块772与基座7之间形成可限制轴向移动的限位空间,具体的,凸伸块722位于上部环形凸缘722的上方,凸伸块722与上部环形凸缘722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本实施例中,喷嘴锁架77设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喷嘴锁架77 相对设置在基座7的两侧,旋转组件8一端设置在限位空间内以固定在基座7 上,从而,旋转组件8无法相对基座7在轴向方向移动,无法脱离基座7,旋转组件8只能相对基座7绕中心轴旋转,增加了无叶风扇的装配稳定性。
线缆收容柱内设置有收容电缆的收容槽78,线缆收容柱沿基座7所在轴向方向延伸,收容槽78设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收容槽78完全相同且相对设置在基座7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两个收容槽78形成在主体壳体72和延伸壳体 74上,具体的,线缆收容柱包括自主体壳体72向外凸伸形成有第一凸片781 和第二凸片782,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沿主体壳体72所在轴向方向延伸至延伸壳体74。在位于上部环形凸缘722的下方,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 782之间具有第一挡板783,在位于下部环形凸缘741的上方,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之间具有第二挡板784,第一凸片781、第二凸片782、第一挡板 783、第二挡板784、以及主体壳体72围设形成具有开口的收容槽78,收容槽 78为类似长方体结构。收容槽78所在的底部位置处,收容槽78在延伸壳体74 上形成有第三内凹孔785,以此将收容槽78和第二腔体75连通,在第二挡板 784上形成有第四内凹孔786,同样的,将收容槽78与第二腔体75连通。用于供应电力到无叶风扇的电缆(未示出)从底座71的开孔7141进入并穿过第三内凹孔785或第四内凹孔786进入到收容槽78内以连接到无叶风扇的所需位置处给无叶风扇供电,电缆的外部端部被连接到插头用于连接到市电电源。其中,电缆包括载电导线(火线,live wire)和中性导线(零线,neutral wire)。可选地,电缆以一股电线进入收容槽78后,在其内部被分成至少两股电线。此外,第一挡板783、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在收容槽78的上方形成有第一容置槽 787,第二挡板784、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在收容槽78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容置槽788,第一容置槽787和第二容置槽788内都固定收容磁铁块795,请参见图7。
请结合图23至图25,基座7内还设置有用以封闭收容槽78的侧边条79,该侧边条79安装在线缆收容柱上。侧边条79为类似长方体结构,相应的,侧边条7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边条79分别封闭一个收容槽78的开口。侧边条 79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筋791,以增加侧边条79的强度。收容槽78 上设置有第一台阶面789,侧边条79上设置有与第一台阶面789相配合的第二台阶面792,具体的,收容槽78的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在远离主体壳体72的一端上都设置有第一台阶面789,侧边条79的具有分别第一凸片781 和第二凸片782相对接的第一侧壁793和第二侧壁794,第一侧壁793和第二侧壁794在分别与第一凸片781和第二凸片782对接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台阶面792,第二台阶面792与第一台阶面789卡合,将侧边条79卡合在收容槽78内。侧边条79从基座7的上方插入到基座7内并与收容槽78配合,此时第一台阶面 789和第二台阶面792配合,以将侧边条79与收容槽78固定,将收容在收容槽 78内的电缆隐藏,方便布线且线缆不会杂乱和外显,提高无叶风扇的美观性。
此外,为了进一步将侧边条79固定在收容槽78内,收容槽78的第一凸片 781和第二凸片782在远离主体壳体72的一端上都设置有若干固定块780,请参见图25,该固定块780自第一凸片781或者第二凸片782向外凸伸形成,侧边条79在靠近第一侧壁793和第二侧壁794的位置处自第二加强筋791向外凸伸形成有固定条796,该固定条796具有固定挡板7961和自固定挡板7961向下延伸形成的延伸板7962,延伸板7962高于第一侧壁793或第二侧壁794,当侧边条79从基座7的上方插入到基座7内并与收容槽78配合,固定块780抵持固定条796,并且固定块780位于固定挡板7961和延伸板7962之间,提高了侧边条79和收容槽78的配合稳定性。侧边条79的顶部具有固定片797,当两个侧边条79固定在基座71上时,两个固定片797伸入到两个凸伸架7224形成的两个开口处,以与两个凸伸架7224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
滤网组件9卡接在上部环形凸缘722和下部环形凸缘741之间,且滤网组件9设置在侧边条79的两侧,侧边条79与滤网组件9连接并将滤网组件9固定在基座7上。侧边条79与滤网组件9之间采用磁吸的方式连接,具体的,滤网组件9上卡接了磁吸片,侧边条79在上端和下端处各安装了一个磁铁块795,即第一容置槽787和第二容置槽788内的磁铁块795,磁铁块795与磁吸片配合以实现磁吸连接。但侧边条79与滤网组件9的连接方式不仅限于此,在此不一一列举。
请结合图34,滤网组件9包括安装在基座7上的滤网支架91、设置在滤网支架91上的滤网外壳92、及夹持在滤网支架91与滤网外壳92之间的滤网93。滤网为HEPA组件。基座7与滤网组件9之间具体通过侧边条79与滤网外壳92 实现磁吸连接。该滤网外壳92位于侧边条79的外侧。为了使整体结构更紧凑,滤网组件9由两个呈半环状的半开结构组成,每个半开结构包括滤网支架91、滤网外壳92和滤网93。线缆收容柱与主机壳体72之间形成容设半开结构的容置空间70,主体壳体72具有位于容置空间90一侧的弧形贴面720,弧形贴面 720垂直与主体壳体72的轴线所在的平面。滤网支架91呈架体结构,滤网支架 91具有与弧形贴面720配合的弧形架体部911和自弧形架体部911向外延伸形成的承接部912。弧形架体部911上开设有多个大区域的镂空部913。承接部912 与弧形架体部911围设形成用以安装滤网93的安装空间。滤网支架91、滤网 93设置在滤网外壳92内。优选的,滤网支架91上还设置有刚性固定架94以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
请参见图26,为了驱动喷嘴组件100相对基座7绕中心轴转动,以改变无叶风扇的水平风向,无叶风扇还包括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件811和将动力传递至喷嘴组件100的传动组件,传动组件设置在基座7和喷嘴组件100之间,喷嘴组件100通过传动组件实现相对基座7旋转。本实施例中,无叶风扇还包括连接基座7和喷嘴组件100的旋转组件8,喷嘴组件100固定在旋转组件8上,旋转组件8用以带动喷嘴组件100相对基座7转动,故,第二驱动件811和传动组件设置在旋转组件8和基座7之间,旋转组件8包括连接基座7和喷嘴组件100的旋转支撑架82。
请结合图27和图28,旋转支撑架82一端固定连接喷嘴组件100,另一端转动连接在基座7上。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支撑架82大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旋转支撑架82包括支撑架壳体821,支撑架壳体821为类似中空圆柱体结构,旋转支撑架82具有延伸部822,延伸部822为自支撑架壳体821内壁向外凸伸后沿着支撑架壳体821的轴向方向向下继续延伸,再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822的截面类似Z字形结构,延伸部822与支撑架壳体821围设形成有第三容置槽823,延伸部822设置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延伸部822沿着支撑架壳体821内壁呈周向等间距布置,四个第三容置槽823形成一个环形收容空间。此外,每个延伸部822上设置有支柱824,该支柱824为自延伸部822向外凸伸形成且支柱824位于每个延伸部822上的位置相同,支柱824沿着支撑架壳体 821所在轴线延伸。支撑架壳体821的外壁上还形成有两个第二收容腔825。当旋转组件8设置在基座7上时,旋转支撑架82一端设置在喷嘴锁架77与基座7 形成的限位空间内,具体的,支撑架壳体821底部自支撑架壳体821向外延伸形成支撑架凸缘826,支撑架凸缘826位于限位空间内,旋转支撑架82的安装方式可以为,先将旋转支撑架82放置到基座7上,然后将两个喷嘴锁架77安装到基座7上,凸伸块772位于支撑架凸缘826的上方,以此限制旋转支撑架 82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增加无叶风扇的稳定性。
传动组件包括环形齿轮812、以及与环形齿轮812啮合的小齿轮813,环形齿轮812设置在基座7和喷嘴组件100中的一个上,小齿轮813设置在基座7 和喷嘴组件100中的另一个上,环形齿轮812和小齿轮813设置的具体位置在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小齿轮813设置在喷嘴组件100上,具体的,小齿轮813设置在旋转支撑架82上,环形齿轮812固定在基座7上。
第二驱动件811安装在旋转支撑架82上,第二驱动件811为具有第二输出轴814的电机,小齿轮813套设在第二输出轴814上。第二驱动件811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的支撑架壳体821上,且电机的第二输出轴814位于电机的下方并伸入到支撑架壳体821和延伸部822形成的第三容置槽823内。环形齿轮812 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与小齿轮813啮合的啮齿,本实施例中,啮齿形成在环形齿轮812外壁的上半部分,啮齿沿环形齿轮812所在轴向方向排布,但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啮齿可以形成在环形齿轮812的整个外壁上。环形齿轮8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块815,卡块815自环形齿轮812向下延伸形成,至少一个卡块 815呈周向等间距布置,本实施例中,卡块815的数量为四个,在此卡块815 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卡块815与环形齿轮812也可以是可拆卸固定。基座7上设置有与卡块815配合的卡槽7223,卡块815插入到相应位置的卡槽7223内以将环形齿轮812固定在基座7上。环形齿轮812上设置有第四容置槽816,具体的,第四容置槽816形成在环形齿轮812的上部。
环形齿轮812远离基座7的一端伸入到支撑架壳体821和延伸部822形成的第三容置槽823内,小齿轮813与环形齿轮812在第三容置槽823内啮合。电机带动小齿轮813转动,从而小齿轮813和环形齿轮812相对转动,因环形齿轮812固定在基座7上,故电机和小齿轮813相对环形齿轮812和基座7转动,因电机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故,电机带动旋转支撑架82相对环形齿轮812和基座7的转动,喷嘴组件100和风轮组件200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故喷嘴组件100和风轮组件200与旋转支撑架82同步相对基座7转动。
请结合图1、图19和图26、以及参见图29图30,风轮组件200与旋转支撑架82之间设置有减震饶性件83,具体的,减震饶性件83设置在旋转支撑架 82和风轮外壳201之间。减震饶性件83包括固定在风轮组件200内的固定部 831和夹持在风轮组件200和旋转支撑架82之间的减震部832,固定部831和减震部832一体成型,减震饶性件83与旋转支撑架8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833 连接,第一连接件833与减震饶性件83共同限制风轮组件200相对旋转支撑架 82的周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833为销833,但第一连接件833不仅限于销833,还可以为其他用以连接固定的部件,比如长杆等。销833可部分插入到旋转支撑架82内,旋转支撑架8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827,如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827形成在延伸部822的支柱824上,销833可部分插入到第一固定孔827内。销833的另一部分可插入到减震饶性件83内,以此将减震饶性件83和旋转支撑架82固定,减震部832在靠近旋转支撑架82的一端形成有插入孔834,销833可部分插入到插入孔834内。插入孔834可贯穿减震部832 并延伸至固定部831内,可以想到的是,插入孔834还可以为贯穿减震部832 和固定部831的贯孔,在此,不对插入孔834的具体形成位置做限定。
风轮组件200的上风轮外壳201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011,固定部831嵌入在第二固定孔2011内,以此将减震饶性件83和风轮组件200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831也可为夹持风轮组件200以将风轮组件200和减震饶性件 83固定。通过减震饶性件83,风轮组件200固定到旋转支撑架82上。
本实施例中,减震饶性件83为类箭头形结构,减震部832为类圆锥形结构,固定部831为类圆柱形结构,固定部831的直径小于减震部832的最大直径,但减震饶性件83的结构还可以为其他,比如,减震部832为长方体结构,圆柱体结构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减震饶性件83由弹性材料制备形成,当减震饶性件83通过第一连接件833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风轮组件200通过固定部 831固定在减震饶性件83上,因固定部831的直径小于减震部832的最大直径,故风轮组件200至少部分位于减震部832的上方,从而限制了风轮组件200相对旋转支撑架82沿轴向方向向下移动,因减震饶性件83由弹性材料制备形成,故在风轮组件200和旋转支撑架82之间可起到减震效果,另外,因固定部831 插入到风轮组件200,故限制了风轮组件200相对旋转支撑架82在周向上的移动,因固定部831的弹性特性,进一步起到减震效果。减震饶性件8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减震饶性件83呈周向等间距布置,将风轮组件200稳定地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减震饶性件83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减震饶性件83增强了无叶风扇的稳定性。
请结合图29和图31,旋转组件8与基座7之间设置有轴承84,以增加设置在基座7上的喷嘴组件100、旋转组件8相对基座7的旋转平稳性,减小旋转组件8和基座7之间的摩擦损耗,增加无叶风扇的使用寿命,并且旋转组件8、轴承84、以及基座7沿轴线方向布置。轴承84为环形结构,其包括设置在基座 7上的轴承下壳841、与旋转支撑架82抵持的轴承上壳842、位于轴承上壳842 和轴承下壳841之间的保持架843、以及设置在保持架843内的滚珠844,保持架843内设置有若干用以安装滚珠844的凹孔8431,请参见图26。
基座7上设置有第二凹环7227,该第二凹环7227为环形齿轮812固定在基座7上后,环形齿轮812与第一限位环7221形成的收容空间,轴承下壳841位于第二凹环7227内,以此实现轴承下壳841与基座7的相对固定。旋转支撑架 82底部具有第三台阶面828,第三台阶面828与轴承上壳842卡接。具体的,位于旋转支撑架82底部的第三台阶面828为自支撑架壳体821内壁向内内凹形成,当第三台阶面828与轴承上壳842卡接后,第三台阶面828与轴承上壳842 的上表面以及轴承上壳842的内表面都互相抵持,轴承84承载旋转支撑架82 及安装在旋转支撑架82上的部件的重量,在旋转组件8和喷嘴组件100相对基座7旋转时,能够平稳的旋转。
无叶风扇还包括用以检测喷嘴组件100相对基座7转动状态的转向感应组件,该转动状态包括转动方向、转动的位置等参数。请参见图26和图27,该转向感应组件包括设置在环形齿轮812的第四容置槽816的第一磁铁851、以及设置在旋转支撑架82上的对中霍尔PCBA板852和限位霍尔PCBA板853,具体的,对中霍尔PCBA板852和限位霍尔PCBA板853分别安装在旋转支撑架82上的两个第二收容腔825内。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在旋转支撑架82上的霍尔传感器不仅限于对中霍尔PCBA板852和限位霍尔PCBA板853,还可以且其他,在此不做具体限定。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铁851也可设置在旋转支撑架82 上,同时对中霍尔PCBA板852和限位霍尔PCBA板853设置在环形齿轮812或者基座7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旋转支撑架82相对环形齿轮812转动时,对中霍尔PCBA板852与第一磁铁851配合以确定旋转支撑架82的旋转的位置,限位霍尔PCBA板853与第一磁铁851配合以确定旋转支撑架82的旋转的最大限制位置,从而确定旋转支撑架82的旋转朝向和旋转角度,以得到喷嘴组件100旋转过程中确认喷嘴的位置和旋转角度,以提高喷嘴组件100的旋转精度。
请参见图26和图27、以及图32,无叶风扇还包括用以给旋转的喷嘴组件 100以及驱动喷嘴组件100旋转的电机等部件供电的供电组件,供电组件包括具有触点861的导电组件、以及与触点861端面电接触的导电环862,导电组件可设置在基座7和旋转组件8中的一个上,导电环862可设置在基座7和旋转组件8中的另一个上,导电组件和导电环862设置的具体位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具有触点861的导电组件设置在基座7上,导电环862设置在旋转组件8上。
导电环862为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且截面为L形结构,导电环862固定在旋转组件8的方式可以为套设在旋转组件8上,导电环862上形成有若干凸条 863,凸条863自导电环862向上凸伸形成,凸条863与导电环862一体成型,但不仅限于此,凸条863还可以固定在导电环862上,固定方式可以为螺钉紧固,胶粘等。导电环862包括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结构完全相同,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中的一个设置在旋转支撑架82上,旋转组件8还包括设置在旋转支撑架82上的导电环固定架87,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导电环固定架87上。具体的,导电环固定架87套设在旋转支撑架82上,且通过锁定件(未图示)将导电环固定架87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导电环固定架87和旋转支撑架82上分别形成有与锁定件配合的第一锁孔871和第二锁孔829,第一锁孔 871和第二锁孔829相对应设置,锁定件可以为螺钉,第一锁孔871和第二锁孔 829为与螺钉螺纹配合的螺纹孔,但导电环固定架87与旋转支撑架82的固定方式不仅限与此,在此不一一列举。导电环固定架87上沿圆周设置有若干与凸条 863配合第五容置槽872,当导电环862固定在导电环固定架87上时,导电环 862与导电环固定架87的侧面和底面向贴合,且凸条863插入到相应的第五容置槽872内以将导电环862固定在导电环固定架87上。同样的,旋转支撑架82 的支撑架凸缘826沿圆周设置有若干与凸条863配合第六容置槽8261,当导电环862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时,导电环862与支撑架凸缘826的侧面和底面向贴合,且凸条863插入到相应的第六容置槽8261内以将导电环862固定在旋转支撑架82上,在此,不对导电环862的固定方式做具体限定。正极导电环862 和负极导电环862的一个面都是朝向设置在基座7上的导电组件。
请结合图21,导电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座7上的导电固定座864、以及设置在导电固定座864上的导电片,导电片包括设置在导电固定座864的弹性臂8651,以及设置在弹性臂8651上的触点861。触点861包括正极触点861和负极触点 861,正极导电环862与正极触点861端面电接触,负极导电环862与负极触点 861端面电接触,当旋转支撑架82相对基座7旋转时,导电环862始终有端面与触点861接触,此供电方法方便,结构简单。弹性臂865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固定在导电固定座864上,第二端固定有触点861。弹性臂8651第一端固定,第二端未固定,弹性臂8651为类似U形结构,弹性臂8651在第一端处具有向上的折弯部8652,以方便弹性臂8651的固定,弹性臂8651的第二端相对第一端向上弯曲,施加固定在第二端上的触点861向上的力,使得触点 861可相对基座7在轴向方向移动。
请结合图25,基座7上设置有位于收容槽78上方的第七容置槽723,其中第七容置槽723与其中一个第一容置槽787连通设置且位于第一容置槽787的上方,导电固定座864固定在第七容置槽723内且位于磁铁块795的上方,导电固定座864和基座7通过固定件(未图示)固定,导电固定座864和基座7上设置有与固定件配合的第三固定孔866,该固定件可以为螺钉,第三固定孔866为螺孔,通过螺钉和螺孔的螺纹配合将导电固定座864和基座7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孔866设置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第三固定孔866呈三角形位置分布。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固定座864和基座7的固定方式为其他,比如卡箍连接等,且第三固定孔866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旋转组件8安装在基座7上,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会与相应的正极触点861和负极触点861接触,且正极导电环862和负极导电环862 会施加使得极触点861和负极触点861向下移动的力,但弹性臂8651施加触点 861向上移动的力,以此使得导电环862与触点861接触更紧密,给旋转的喷嘴组件100等供电的稳定性强。
请结合图33和图35,该无叶风扇还包括电控部分,该电控部分包括用以控制喷嘴组件和旋转组件8启动的主控制板55以及与主控制板55信号连接的传感器组件58和显示屏组件57。该主控制板55为无叶风扇的控制核心部件,该主控制板55还与霍尔传感器、按键板、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信号连接,按键板为电控部分的总开关,主控制板55用以控制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的启动及旋转速度。
该传感器组件58和显示屏组件57均设置在主支架组件5上。为了使整机结构更紧凑及整机整体一体化和提高美观度,优选的,主支架组件5上设置有容纳传感器组件58的第一空间51和容纳显示屏组件57的第二空间52,喷嘴外壳2(见图1)包覆主支架组件5,第一空间51、第二空间52朝向喷嘴组件100 的喷嘴外壳2。喷嘴外壳2上开设有使传感器组件58与外界形成空气对流的对流孔21a(见图13)。喷嘴外壳2遮挡第二空间52,喷嘴外壳2上开设有用以暴露显示屏组件57的触摸开口21b(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58 具有可实现两种不同检测功能的传感器,具体的,传感器组件58包括颗粒传感器(未标号)和温湿度传感器(未标号),该对流孔相对颗粒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位置设置。该传感器组件58与主支架组件5的装配方式如下:传感器组件58包括用以收纳颗粒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集成壳体581,集成壳体581 的两个相对的对角582固定在主支架组件5上,具体的,对角582与主支架组件5之间通过紧固件(未图示)连接。通过此种装配方式,有助于实现快速安装。集成壳体581,容置在第一空间51内,从而更有助于减小整机体积。所第一空间51内还设置有密封件59,密封件59夹持在集成壳体581与喷嘴外壳2 之间。
主控制板55呈弧形结构,主支架组件5内形成有用以容置风轮组件200、导流器组件6、旋转组件8的对接空间53,主控制板55容纳在对接空间53内,对接空间53内形成有卡柱541,主控制板55上形成有与卡柱541对接的卡柱槽 551。喷嘴组件100与主支架组件5的顶面之间设置有螺丝过孔(未标号),螺丝过孔内埋设有用以连接喷嘴组件100和主支架组件5的紧固件(未图示)。主支架组件5的对接空间53内形成有内台阶面531,内台阶面531上设置有多个螺丝柱532以与旋转组件8固定连接。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主支架组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喷嘴组件、安装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上的喷嘴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支架组件与基座之间的旋转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的扩散风切换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两个相背设置的出风口,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使所述出风口出风或关闭,所述喷嘴组件可相对所述基座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风切换组件包括摆动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推动所述摆动组件上下运动,所述摆动组件把上下运动转换为前后运动以使其中一个出风口打开,另一个出风口关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内壳,所述摆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内壳上的拉板、设置在所述拉板上的拉杆和设置在所述拉杆上的启闭板,所述拉杆活动设置在所述拉板上,所述拉板可相对所述喷嘴内壳上下移动并带动所述拉杆向着所述出风口移动,所述启闭板固定在所述拉杆上并可封闭和打开所述出风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的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拉板相接并带动所述拉杆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叶风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喷嘴组件上的顶壳组件,所述喷嘴组件包括喷嘴外壳,所述喷嘴外壳顶端设置有旋扣支座,所述顶壳组件与所述旋扣支座旋转配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内壳被所述喷嘴外壳罩设,所述喷嘴外壳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喷嘴外壳的内壁上设置有插接凸筋,所述插接凸筋靠近导风孔设置,所述喷嘴内壳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凸筋插接配合的插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叶风扇还包括具有入风通道的风轮组件和具有导流通道的导流器组件,所述风轮组件和导流器组件均位于所述主支架组件内,所述导流器组件包括导流罩,所述风轮组件顶部与导流罩之间设置有第一减震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组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触点,所述基座和所述旋转组件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导电环,所述触点与所述导电环的端面电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喷嘴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实现相对所述基座旋转,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环形齿轮、以及与所述环形齿轮啮合的小齿轮,所述环形齿轮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小齿轮设置在所述基座和所述喷嘴组件中的另一个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齿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环形齿轮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块,所述卡块插入到相应位置的所述卡槽内以将所述环形齿轮固定在所述基座上。
CN202021309891.6U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Active CN212985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9891.6U CN212985600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9891.6U CN212985600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5600U true CN212985600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5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09891.6U Active CN212985600U (zh) 2020-07-06 2020-07-06 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56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737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7737A1 (zh) * 2020-07-06 2022-01-13 追觅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无叶风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0918B2 (en) Blow dryer
CN212985600U (zh) 无叶风扇
CN213064099U (zh) 无叶风扇
CN111622994A (zh) 无叶风扇
CN111852922A (zh) 无叶风扇
CN205842987U (zh) 落地式空调器
CN21239049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20024978U (zh) 一种风道及洗碗机
CN212690409U (zh) 无叶风扇
WO2022007737A1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10861391U (zh) 空调器
CN212838644U (zh) 无叶风扇
CN212838638U (zh) 无叶风扇
CN212690481U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212479726U (zh) 无叶风扇
CN212536210U (zh) 无叶风扇
CN212928277U (zh) 无叶风扇
CN212838528U (zh) 风扇基座
CN212389559U (zh) 无叶风扇
CN205641182U (zh) 一种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212803664U (zh) 无叶风扇
CN219388204U (zh) 无叶风扇
CN220522852U (zh) 风扇
WO2022007735A1 (zh) 无叶风扇及其喷嘴组件
CN212838508U (zh) 无叶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