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482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482U
CN215675482U CN202121777650.9U CN202121777650U CN215675482U CN 215675482 U CN215675482 U CN 215675482U CN 202121777650 U CN202121777650 U CN 202121777650U CN 215675482 U CN215675482 U CN 2156754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fresh
modul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765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765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4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内部形成有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风口相连;出风接头,所述出风接头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上且连接所述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出风接头与所述新风模块插接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导通,并且出风接头与新风模块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进行维修。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增设新风装置时,可形成新风空调。在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新风装置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室内持续保持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但是现有的新风模块的新风出风口结构较为复杂,进而导致新风出风口拆卸困难的问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维修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导通,并且出风接头与新风模块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内部形成有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风口相连;出风接头,所述出风接头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上且连接所述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出风接头与所述新风模块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设置有出风接头,出风接头的一端与新风通道连接,出风接头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连接,出风接头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导通,并且出风接头与新风模块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进行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一端设有通风口并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导风罩内形成导风通道以构造为所述新风通道的上游段;引风组件,所述引风组件连接所述导风罩,所述引风组件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导风通道,所述引风组件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引风组件内形成有新风通道的下游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罩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导风罩和第二导风罩,所述引风组件包括风机壳和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风机壳中,所述第一导风罩分别盖设在所述风机壳表面和所述第二导风罩上,所述第二导风罩的部分盖设在所述风机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机壳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插槽,所述出风接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配合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罩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正对的第二配合插槽,所述翻边部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所述第二配合插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罩上形成有台阶部,所述翻边部在背离所述插接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搭接边,所述搭接边与台阶部搭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紧固件安装孔,所述搭接边上设置有与所述紧固件安装孔正对的紧固件过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新风通道内设置有净化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内形成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安装槽。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因此该空调器的出风接头与新风模块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进行维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固定座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固定座装配后的仰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仰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固定座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底座的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和底座的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接头、新风模块和底座的装配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接头、新风模块和底座的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接头、新风模块和底座的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置有内循环风进口的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16是图15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循环风进口关闭时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循环风进口开启后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
机壳11,新风进风口111,新风出风口112,回风口113,
固定座12,第一配合部121,定位槽122,定位销孔123
底盘124,配合支脚125,插接支脚126,第二安装部127,插孔1271,新风模块13,导风通道131,第二配合部132,膨胀筋1321,凸出部133,定位销134,导风罩135,第一导风罩1351,台阶部13511,
第二导风罩1352,卡槽1353,净化组件安装槽1354,卡扣1355,
净化组件136,引风组件137,
风机壳1371,风机1372,第一配合插槽1373,内循环风进口138,内循环阀门139,底座14,固定座安装位141,插接槽142,底壁1421,第一侧壁1422,第一安装部143,第一安装板144,第二安装板145,
加强筋1451,连接板146,
出风接头15,翻边部151,搭接边152,紧固件过孔153,
进风控制组件16,湿度传感器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
结合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机壳11、固定座12和新风模块13。如图2所示,机壳1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如图1所示,机壳11上还设有新风出风口112,新风进风口111可以通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新风出风口112可以向室内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
如图3和图6所示,固定座12设置在机壳11上,并且固定座12上还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21,第一配合部121可以构造为配合孔、配合槽等结构。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1还包括底座14,固定座12连接在底座14上,固定座12上端可以与新风模块13连接,其中,固定座12上可以承载新风模块13,为新风模块13提供安装位点。
可选地,固定座12的形状与底座14的形状相契合,固定座12与底座14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座12与底座14之间通过卡接、插接而形成可拆卸连接,再或者固定座12与底座14之间的接触面直接焊接连接。
如图17和18所示,新风模块13内还形成有导风通道131,进一步地,新风模块13包括导风罩135,如图13所示,导风罩135内形成有导风通道131,导风通道131的一端可以与新风进风口111连通,导风通道131的另一端可以与新风出风口112连通,因此,室外的新风可以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后进入到导风通道131中,再进一步向着新风出风口112引导。
如图8所示,新风模块13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其中,第二配合部132可以构造为定位凸起、定位槽122等结构,并且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二配合部132可以定位配合。通过将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二配合部132定位配合可以实现将新风模块13水平放置并固定在固定座12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增设新风装置时,可形成新风空调。在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新风装置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室内持续保持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但是现有的新风模块强度较弱,并且新风模块的体积较大,一般方案均是将新风模块竖直摆放在空调室内机,因此对机身空间要求较高,并且还存在新风模块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10固定座12上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21,新风模块13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32,通过将固定座12上的第一配合部121与新风模块13上的第二配合部132定位配合,以实现将新风模块13水平固定在固定座12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新风模块13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第一配合部121可以构造为定位孔,定位孔可以设置在固定座12底部,第二配合部132可以构造为定位柱,定位柱设置在新风模块13上,定位孔可以与定位柱配合,通过将定位孔与定位柱配合,定位柱的至少部分插入至定位孔内,定位柱的外表面与定位孔的内表面直抵,以限制定位柱的移动,从而实现将新风模块13固定在固定座1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定位柱的截面可以构造为矩形,定位孔可以构造为与矩形定位柱配合的矩形孔,通过将定位柱构造为矩形可以防止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相对转动,进而提高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柱的截面可以构造为三角形,定位孔可以构造为与三角形定位柱配合的三角形孔,以提高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定位柱上还设置有膨胀筋1321,膨胀筋1321设置在定位柱的外周,并且膨胀筋1321在定位柱延伸方向进行延伸,当定位柱与定位孔配合时,远离定位柱的一侧的膨胀筋1321可以与定位孔的内周壁止抵,提高了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的夹紧力,以限制定位柱的移动,进一步提高定位柱与定位孔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同时,膨胀筋1321还可以提高定位柱的结构强度,增加定位柱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固定座12上还设置有定位槽122,定位槽122设置在固定座12朝向新风模块13的一侧,并且定位槽122朝向远离新风模块13的方向凹陷,新风模块13的至少部分向远离新风模块13的方向凸出,其中,新风模块13的凸出部133分可以构造为凸出部133,凸出部133限定于定位槽122内,可选地,凸出部133的形状可以与定位槽122的形状相契合,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定位槽122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先将凸出部133与定位槽122对齐配合,再进行固定,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新风模块13上还设置有定位销134,其中,定位销134可以构造为多个,多个定位销134朝向固定座12的一侧延伸,固定座12上还设置有多个定位销134孔123,多个定位销134可以与多个定位销134孔123一一对应配合,通过将定位销134与定位销134孔123配合,定位销134的至少部分插入至定位销134孔123内,定位销134的外表面与定位销134孔123的内表面直抵,以限制定位销134的移动,从而实现将新风模块13固定在固定座1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定位销134孔123可以构造为多个,并且多个定位销134孔123可以间隔布置在定位槽122的底壁1421,通过将多个定位销134孔123间隔布置,可以实现在固定座12上多个位置对定位销134进行定位,再将定位销134与定位销134孔123配合,以提高新风模块13与固定座1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1包括底座14,底座14设置在机壳11的底端。并且底座14上设置有固定座安装位141,固定座安装位141上形成有插接配合槽,插接配合槽在固定座安装位141的周向上敞开,固定座12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插接配合槽内。通过将固定座12与插接配合槽进行插接配合,固定座12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插接配合槽内,固定座12的外表面与插接配合槽的内表面止抵,以限制固定座12的移动,从而使固定座12安装于底座14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固定座12包括底盘124和配合支脚125。底盘124上设置有定位槽122,定位槽122用于容纳新风模块13,具体地,定位槽122可以与新风模块13的凸出部133固定配合。配合支脚125设置在底盘124上,并且配合支脚125朝向远离底盘124的方向延伸,其中,配合支脚125可以构造为多个,并且配合支脚125可以插入插接配合槽内,配合支脚125可以与插接配合槽插接配合。
如图6所示,通过将配合支脚125与插接配合槽进行插接配合,配合支脚125收容于插接配合槽内,配合支脚125的外表面与插接配合槽的内表面止抵,以限制配合支脚125的移动,从而使固定座12安装于底座14上。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因此该空调器的新风模块13可以水平固定在固定座12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新风模块13的强度。
结合图9-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底座14和新风模块13。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上设置有机壳11,机壳1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和新风出风口112,新风进风口111可以通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新风出风口112可以向室内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机壳11上设置有底座14,底座14设置在机壳11的底端。
如图10所示,底座14上设置有固定座安装位141,新风模块13上设置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设置在固定座安装位141上,具体地,底座14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位于固定座安装位141外周,固定座12上形成有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可以与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
如图11所示,通过将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以限制新风模块13移动,从而使新风模块13安装在底座14上,同时,这样设置还可以实现将新风模块13水平放置并固定在底座14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增设新风装置时,可形成新风空调。在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新风装置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室内持续保持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但是现有的新风模块强度较弱,并且新风模块的体积较大,一般方案均是将新风模块竖直摆放在空调室内机,因此对机身空间要求较高,并且还存在新风模块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10底座14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新风模块13上设置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上形成有第二插接部,通过将底座14上的第一插接部与固定座12上的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将新风模块13插接配合于底座14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配合方便,新风模块的安装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底座1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43,固定座12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部143正对的第二安装部127,其中,第一安装部143与第二安装部127之间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座12与底座14之间通过卡接、插接而形成可拆卸连接,第一安装部143和第一插接部分别设置在固定座安装位141的两侧,并且第一安装部143和第一插接部彼此正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43可以构造为螺孔,第二安装部127可以构造为与螺孔配合的螺钉,如图11所示,通过将第一安装部143与第二安装部127螺接配合,以实现将固定座12的一端与底座14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第一插接部可以构造为插接槽142,插接槽142朝向固定座安装位141的周向向内的方向上敞开,第二插接部构造为插接支脚126,插接支脚126可以朝向远离固定座12的方向延伸,并且插接支脚12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插接槽142内。
如图11所示,通过将插接支脚126与插接槽142配合,插接支脚126的至少部分插入至插接槽142内,插接支脚126的外表面与插接槽142的内表面直抵,以限制插接支脚126的移动,从而实现将新风模块13固定在底座14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插接槽142上还设置有插孔1271,插孔1271设置在远离固定座安装位141的侧壁上,并且插孔1271贯穿插接槽142,插接支脚126可以穿过插孔1271,从而使插接支脚126贯穿与插接槽142并与插接槽142卡接配合,具体地,插接支脚126穿过插孔1271,插接支脚126的外表面与插孔1271边缘的周壁止抵,以限制插接支脚126的移动,从而实现插接支脚126与插接槽142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底座14包括第一安装板144、第二安装板145和连接板146。第一安装板144可以与固定座12的底面相接触,并且第一安装板144可以构造为矩形,第一安装板144的面积不小于固定座12底面的面积,以保证固定座12可以与第一安装板144贴合,保证固定座12与底板装配之后的稳定性。
如图10所示,第二安装板145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44的外周,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板145可以构造为环形结构,并且第二安装板145可以环绕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44的外周,第一安装板144与第二安装板145在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一安装板144与第二安装板145之间在厚度方向存在高度差,第二安装板145在厚度方向上高于第一安装板144,并且第二安装板145可以与固定部的至少部分贴合,
如图10所示,连接板146可以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44和第二安装板145之间,连接板146可以构造为环形结构,并且连接板146可以用于连接第一安装板144和第二安装板145,其中,连接板146的内周沿与第一安装板144的外周沿相连,连接板146的外周沿与第二安装板145的内周沿相连,连接板146和第一安装板144可以限定出固定座安装位141。连接板146上设置有插接槽142,从而保证在固定座12与底座14配合时,固定座12的底端可以与第一安装板144配合,插接支脚126可以直接与连接板146上的插接槽142配合,以便于固定座12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1所示,插接槽142包括底壁1421、第一侧壁1422和第二侧壁。底壁1421与第一安装板144平行设置,底壁1421可以用于支撑插接支脚126,在固定座12装配时,底壁1421可以与插接支脚126的底面接触。
第一侧壁1422和第二侧壁分别设置在底壁1421的两侧,第一侧壁1422和第二侧壁彼此正对并且在高度方向延伸,第一侧壁1422与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插接支脚126的宽度,在固定座12装配时,第一侧壁1422和第二侧壁可以防止插接支脚126产生水平方向的移动。
其中,底壁1421的外侧沿、第一侧壁1422的外侧沿、第二侧壁的外侧沿以及第二安装板145的内侧沿可以限定出插孔127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所示,第一侧壁1422与第二侧壁在底座14的由外向内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422内侧沿与第二侧壁内侧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侧壁1422外侧沿与第二侧壁外侧沿之间的距离,这样设置可以在在固定座12装配时,插接支脚126更容易插入插接槽142内,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安装板145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451,多个加强筋1451可以在第二安装板145间隔环绕设置,加强筋1451可以提高第二安装板145的结构强度,防止第二安装板145受力变形,同时,加强筋1451可以邻近插孔1271设置,从而提高插孔1271附近的局部结构强度,进而增加插接支脚126与插接槽142装配之后的稳定性,防止插接槽142受力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机壳11,机壳1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和新风出风口112,新风进风口111可以通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新风出风口112可以向室内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新风模块13内还形成有导风通道131,进一步地,新风模块13包括导风罩135,导风罩135内形成有导风通道131,导风通道131的一端可以与新风进风口111连通,导风通道131的另一端可以与新风出风口112连通,因此,室外的新风可以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后进入到导风通道131中,再进一步向着新风出风口112引导。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因此该空调器的新风模块13可以水平固定在固定座12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提高了新风模块13的强度。
结合图12-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机壳11、新风模块13和出风接头15。机壳1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11和新风出风口112,新风进风口111可以通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新风出风口112可以向室内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机壳11上设置有底座14,底座14设置在机壳11的底端。
如图14所示,新风模块13设置在机壳11内部,新风模块13可以与机壳11的底座14固定连接,可选地,新风模块13与底座14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新风模块13与底座14之间通过卡接、插接而形成可拆卸连接。新风模块13内部形成有新风通道,室外的新鲜空气可以在新风通道流通,从而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
其中,出风接头15设置在新风模块13上,新风通道的一端与新风进风口111相连,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出风接头15的一端连接,出风接头15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连接,出风接头15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导通。进一步地,出风接头15与新风模块13之间插接配合,插接配合易于拆卸或安装,通过对新风模块13上的出风接头15进行拆卸,来实现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因此,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增设新风装置时,可形成新风空调。在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新风装置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室内持续保持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但是现有的新风模块的新风出风口结构较为复杂,进而导致新风出风口拆卸困难的问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维修的难度。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10设置有出风接头15,出风接头15的一端与新风通道连接,出风接头15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连接,出风接头15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导通,并且出风接头15与新风模块13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15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新风模块13包括导风罩135和引风组件137,导风罩135的一端设有通风口并连通新风进风口111,导风罩135内形成导风通道131。室外的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后可进一步通过通风口而进入到导风通道131中。其中,导风罩135内形成导风通道131可以构造为新风通道的上游段。
如图13所示,引风组件137连接导风罩135,引风组件137的进风端连通导风通道131,引风组件137的出风端与新风出风口112连通,引风组件137可将导风通道131中的新风进一步向着新风出风口112引导,其中,引风组件137内形成有新风通道的下游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3所示,导风罩135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引风组件137包括风机壳1371和风机1372,风机1372设在风机壳1371中,第一导风罩1351分别盖设在风机壳1371表面和第二导风罩1352上,第二导风罩1352的部分盖设在风机壳1371上。在这些示例中,第一导风罩1351、第二导风罩1352、风机壳1371之间相互配合并在内部形成较为密闭的导风通道131,节约导风罩135所需的材料,有利于新风模块13轻量化设置。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优势,与机壳11的内壁相契合的同时,在新风进风口111和引风组件137之间搭设出一条完整的导风通道131,整体结构稳固,引风组件137在引风的过程中,导风罩135不易发生变形,从而使导风通道131内的风压有保证,并使导风通道131的过风量可控,从而使引风组件137的引风能力有保证,最终确保从引风组件137向着新风出风口112吹出的新风量可控。
此外,由于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可拆卸连接,方便调整导风罩135相对于风机壳1371的位置,使导风罩135与风机壳1371之间连接更方便,由于导风罩135连接在风机壳1371上,只要将风机壳1371固定在固定座12上,则可使导风罩135也相对于固定座12、机壳11的位置稳定。盖设在风机壳1371上的导风罩135还可以进一步保证风机壳1371不与机壳11发生碰撞,提升了引风组件137的工作的稳定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机壳1371内的风机1372的工作噪音的扩散。
在上述示例中,第一导风罩1351、第二导风罩1352和风机壳1371的搭接处应相契合,减少间隙,确保连接紧密。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导风罩135与风机壳1371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不限于上述形式,例如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两者之间可直接形成密闭的导风通道131,导风通道131的内壁无需包括风机壳1371,此时仅需在导风罩135上开设出口,导风罩135连接在风机壳1371的进风端,并使出口对准进风端则可使导风通道131中的新风引入到风机壳1371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风机壳1371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插槽1373,第一配合插槽1373可以设置在风机壳1371朝向出风接头15的一侧,出风接头15上设置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配合的翻边部151,并且翻边部151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第一配合插槽1373内,具体地,通过将翻边部151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进行插接配合,翻边部151在厚度方向上滑入第一配合插槽1373内,翻边部151的外表面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的内表面止抵,以限制翻边部151的移动,从而使出风接头15安装于风机壳137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罩1351上设置有第二配合插槽,第二配合插槽可以设置在风机壳1371朝向出风接头15的一侧,第二配合插槽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正对设置,并且翻边部151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第二配合插槽内,具体地,通过将翻边部151与第二配合插槽进行插接配合,翻边部151在厚度方向上先滑入第二配合插槽内,翻边部151的外表面与第二配合插槽的内表面止抵,以限制翻边部151的移动,从而使出风接头15安装于风机壳1371上。其中,翻边部151在厚度方向上先滑入第二配合插槽内,紧接着滑入第一配合插槽1373,以实现翻边部151同时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和第二配合插槽插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一导风罩1351上形成有台阶部13511,翻边部151上形成有搭接边152,搭接边152设置在背离插接方向上的一端,在将翻边部151在厚度方向上滑入第一配合插槽1373和第二配合插槽时,翻边部151上的搭接边152可以与第一导风罩1351的台阶部13511搭接配合,从而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保证翻边部151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和第二配合插槽配合更加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台阶部13511上设置有紧固件安装孔,搭接边152上设置紧固件过孔153,紧固件过孔153与紧固件安装孔一一正对,当翻边部151上的搭接边152与第一导风罩1351的台阶部13511搭接止抵时,可以通过螺钉、螺栓等紧固件穿过紧固件过孔153和紧固件安装孔,并将台阶部13511与搭接边152固定,以实现将翻边部151与第一导风罩1351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新风通道内设置有净化组件136,净化组件136设置在导风通道131内。净化组件136可对流经的新风进行过滤,截留有害杂质和灰尘,提升新风的洁净度,具体地,当引风组件137工作时,可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到通风口,再将新风继续从通风口顺着导风通道131引导至净化组件136处实现净化,净化后的清洁空气进一步从引风组件137的进风端引出到出风端,并从出风端向着新风出风口112排出,从而为室内提供所需的清洁的新鲜空气,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新风模块13包括导风罩135,导风罩135内形成有导风通道131,并且在导风通道131的内壁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安装槽1354,净化组件136插设在净化组件安装槽1354中,方便净化组件136快速配合在净化组件安装槽1354中,清洗、更换或安装均较为方便。净化组件136在插入净化组件安装槽1354后则靠近进风端,可确保进入到引风组件137中的新风均能够被有效的过滤,使引风组件137中向新风出风口112引出的新风洁净度有保障,确保室内优良的空气质量。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因此该空调器的出风接头15与新风模块13之间插接配合,出风接头15拆卸或安装更加方便,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
结合图15-图1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机壳11和新风模块13。机壳11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11、新风出风口112以及回风口,新风进风口111可以通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新风出风口112可以向室内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机壳11上设置有底座14,底座14设置在机壳11的底端。
新风模块13设置在机壳11内部,新风模块13可以与机壳11的底座14固定连接,可选地,新风模块13与底座14通过螺栓和螺纹形成可拆卸连接,或者新风模块13与底座14之间通过卡接、插接而形成可拆卸连接。新风模块13内部形成有新风通道,室外的新鲜空气可以在新风通道流通,从而排出净化后的新鲜空气。
其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新风模块13内还设置有内循环风进口138,内循环风进口138位于机壳11内,并且内循环风进口138与新风通道连通,内循环风进口138可以通入室内的空气,室内的空气经过净化再从新风出风口112排向室内。内循环风进口138可以与回风口113相连,室内回风可以通过回风口113导入新风通道内。
机壳11内还包括用于容纳新风模块的腔体,腔体位于机壳的底部,同时新风模块13上所设置的内循环风进口138位于新风模块13的顶部,回风口113进入机壳内的气流向下流动进入腔体内并通过内循环风进口138进入到新风模块13的新风通道内,再经过新风通道后通过新风出风口112排出至室内。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10的内循环功能开启时,新风进风口111关闭,内循环风进口138打开,新风模块13内的新风电机带动离心风轮转动,形成负压,使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13进入到内循环风进口138,再从内循环风进口138进入进风口,在新风模块13内过滤后再从新风出风口112排出,达到室内空气循环过滤效果。
目前,在空调室内机中增设新风装置时,可形成新风空调。在空调室内机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门窗关闭的情况下,新风装置也可以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确保室内持续保持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但是在室外处于极端的天气(例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湿)时,空调室内机不适合开启室外新风功能,此时空调室内机无法正常工作。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10设置有内循环风进口138,内循环风进口138与新风通道连通,内循环风进口138可以通入室内的空气,室内的空气经过净化再从新风出风口112排向室内,同时具有新风功能和室内空气净化功能,因此该空调室内机10可以在室外处于极端的天气时,开启室内循环功能,净化房间内的空气,实现室内空气循环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内循环阀门139,内循环阀门139设置在内循环内循环风进口138上,并且内循环阀门139为电控阀门,使内循环阀门139可选择开启或关闭内循环风进口。
当新风功能开启时,内循环阀门139保持关闭以封闭内循环风进口138,新风电机带动离心风轮转动,形成负压,室外空气进入新风进风口112,再从新风进风口112进入到进风口,在新风模块13内过滤后再从新风出风口112排出
当内循环功能开启时,新风进风口111关闭,内循环阀门139打开内循环风进口138,新风模块13内的新风电机带动离心风轮转动,形成负压,使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113进入到内循环风进口138,再从内循环风进口138进入新风通道内进行净化,最终由新风出风口112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7所示,新风模块13包括导风罩135和引风组件137,导风罩135的一端设有通风口并连通新风进风口111,导风罩135内形成导风通道131。室外的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后可进一步通过通风口而进入到导风通道131中。其中,导风罩135内形成导风通道131可以构造为新风通道的上游段。
如图5所示,引风组件137连接导风罩135,引风组件137的进风端连通导风通道131,引风组件137的出风端连通新风出风口112,引风组件137可将导风通道131中的新风进一步向着新风出风口112引导,其中,引风组件137内形成有新风通道的下游段,内循环风进口138设置在导风罩135上并与导风通道131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新风通道内设置有净化组件136,净化组件136设置在导风通道131内。净化组件136可对流经的新风进行过滤,截留有害杂质和灰尘,提升新风的洁净度,具体地,当引风组件137工作时,可将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11引入到通风口,再将新风继续从通风口顺着导风通道131引导至净化组件136处实现净化,净化后的清洁空气进一步从引风组件137的进风端引出到出风端,并从出风端向着新风出风口112排出,从而为室内提供所需的清洁的新鲜空气,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7和图18所示,导风罩135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引风组件137包括风机壳1371和风机1372,风机1372设在风机壳1371中,第一导风罩1351分别盖设在风机壳1371表面和第二导风罩1352上,第二导风罩1352的部分盖设在风机壳1371上。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可拆卸连接,方便调整导风罩135相对于风机壳1371的位置,使导风罩135与风机壳1371之间连接更方便,导风罩135连接在风机壳1371上,只要将风机壳1371固定在固定座12上,则可使导风罩135也相对于固定座12、机壳11的位置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的一个上设有卡扣1355另一个上设有卡槽1353,卡扣1355配合在卡槽1353中。卡扣1355和卡槽1353配合后可形成稳定的定位连接,使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装配便利,可重复拆卸。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此时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上可分别设置过孔,第一紧固件采用螺栓和螺母,螺栓穿过两个过孔后与螺母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的可拆卸连接。或者,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的一个上可设置过孔,另一个上可设置螺柱,第一紧固件采用螺栓,螺栓穿过过孔并连接在螺柱中则可实现第一导风罩1351和第二导风罩1352的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出风接头15,出风接头15设置在新风模块13上,新风通道的一端与新风进风口111相连,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出风接头15的一端连接,出风接头15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连接,出风接头15可以实现将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新风出风口112导通。进一步地,出风接头15与新风模块13之间插接配合,插接配合易于拆卸或安装,通过对新风模块13上的出风接头15进行拆卸,来实现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因此,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新风出风口112进行维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风机壳1371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插槽1373,第一配合插槽1373可以设置在风机壳1371朝向出风接头15的一侧,出风接头15上设置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配合的翻边部151,并且翻边部151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第一配合插槽1373内,具体地,通过将翻边部151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进行插接配合,翻边部151在厚度方向上滑入第一配合插槽1373内,翻边部151的外表面与第一配合插槽1373的内表面止抵,以限制翻边部151的移动,从而使出风接头15安装于风机壳137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固定座12,固定座12设置在机壳11上,并且固定座12上设有定位孔,定位柱设置在新风模块13上,定位孔可以与定位柱配合,通过将定位孔与定位柱配合,定位柱的至少部分插入至定位孔内,定位柱的外表面与定位孔的内表面直抵,以限制定位柱的移动,从而实现将新风模块13固定在固定座1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机壳11包括底座14,底座14上设置有固定座安装位141,新风模块13上设置有固定座12,固定座12设置在固定座安装位141上,具体地,底座14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位于固定座安装位141外周,固定座12上形成有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可以与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通过将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以限制新风模块13移动,从而使新风模块13安装在底座14上,同时,这样设置还可以实现将新风模块13水平放置并固定在底座14上,节省了新风模块13占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进风控制组件16,通风口处设有进风控制组件16,进风控制组件16控制通风口的开度大小。在这些示例中,通过控制进风控制组件16工作可有效改变通风口的开度大小,从而有效改变进入通风口的新风的风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7和图18所示,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湿度传感器17,湿度传感器17设置于新风通道内且邻近新风进风口111以检测进入新风通道的新风的湿度值。湿度值大于预设湿度阈值时进风控制组件16关闭通风口。在这些示例中,当新风超出了预设的湿度阈值时,进风控制组件16则关闭通风口,从而确保引入到引风组件137的新风湿度在合理范围内,也避免湿度值过大的新风对净化组件136的净化性能造成影响,还可以减少新风模块13内以及新风出风口112处产生的凝露水,确保周围的环境件不被打湿或受潮,提升了用户满意度。预设湿度阈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定。
可选地,当进风控制组件16关闭通风口时,引风组件137的风机1372停止工作,此时,整个新风模块13停止送入新风,当新风的湿度恢复至预设湿度阈值范围内时,则新风模块13可采用手动开启恢复运作。
可选地,机壳11内靠近新风进风口111设置除湿器,当湿度传感器17检测到引入的新风超出预设湿度阈值时,除湿器开始工作直至引入的新风位于预设湿度阈值后,再次开启引风组件137引入新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内部形成有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新风进风口相连;
出风接头,所述出风接头设置于所述新风模块上且连接所述新风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出风接头与所述新风模块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的一端设有通风口并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导风罩内形成导风通道以构造为所述新风通道的上游段;
引风组件,所述引风组件连接所述导风罩,所述引风组件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导风通道,所述引风组件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所述引风组件内形成有新风通道的下游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包括可拆卸相连的第一导风罩和第二导风罩,所述引风组件包括风机壳和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风机壳中,所述第一导风罩分别盖设在所述风机壳表面和所述第二导风罩上,所述第二导风罩的部分盖设在所述风机壳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壳上设置有第一配合插槽,所述出风接头上设置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配合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罩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配合插槽正对的第二配合插槽,所述翻边部的至少部分插接配合于所述第二配合插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罩上形成有台阶部,所述翻边部在背离所述插接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搭接边,所述搭接边与台阶部搭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紧固件安装孔,所述搭接边上设置有与所述紧固件安装孔正对的紧固件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内设置有净化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内形成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净化组件安装槽。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CN202121777650.9U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6754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650.9U CN215675482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650.9U CN215675482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482U true CN215675482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82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7650.9U Active CN215675482U (zh) 2021-07-30 2021-07-30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4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60170U (zh) 空调器
CN216620034U (zh) 空调器
CN21567548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44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67548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04254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306633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3237168B (zh) 一种新风机
CN212390494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526008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357811A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209042600U (zh) 电净化装置、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622994A (zh) 无叶风扇
CN111306631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01268317B (zh) 用于蒸发器单元的进风栅和过滤器组件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90493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7302988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502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163466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33U (zh) 风道部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4791534U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1080596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7929190U (zh) 内循环风阀及新风机
CN215112921U (zh) 空调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