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5356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5356U
CN212985356U CN202021341103.1U CN202021341103U CN212985356U CN 212985356 U CN212985356 U CN 212985356U CN 202021341103 U CN202021341103 U CN 202021341103U CN 212985356 U CN212985356 U CN 212985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heat sink
engine
terrain vehicle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4110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5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5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前侧形成有驾驶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于所述车架;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且位于所述驾驶区的前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串联于所述发动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具有散热效果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长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全地形车,散热方式大都采用水冷的方式,其中,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通常只设置一个散热器,散热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发动机的温度过高,损伤发动机的相关零件,影响整车的正常使用。
一些全地形车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设置有两个散热器,这样兼顾了生产成本和发动机的散热效果,但是散热器一般会被车辆的其他部件干涉,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且降低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具有散热效果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长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的前侧形成有驾驶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于所述车架;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且位于所述驾驶区的前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串联于所述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具有散热效果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长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还可以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厚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管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进液口和发动机出液口,所述第一散热器设有散热器进液口,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散热器出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液口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前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顶部,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注液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连接管为沿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的全地形车还包括:前大灯,所述前大灯安装于所述车架的前端且位于所述驾驶区前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驾驶区和所述前大灯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全地形车1、
车架100、驾驶区110、
第一散热器200、连接管210、散热器进液口220、
第二散热器300、散热器出液口310、
前大灯400、左前大灯410、右前大灯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包括:车架100、发动机(图中未示意)、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
车架100的前侧形成有驾驶区110,所述发动机安装于车架100,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安装于车架100且位于驾驶区110的前方,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串联于所述发动机。换言之,发动机(图中未示意)、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连接成冷却液回路,冷却液在该回路内循环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通过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串联于所述发动机,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设有一个发动机散热器的全地形车,增加了冷却液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率,且通过将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安装于车架100且位于驾驶区110的前方,提高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且驾驶区110的前方部件较少,便于散热器的散热,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高了车辆整体的安全系数。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具有散热效果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长和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210相连。其中,至少一个连接管210是指连接管210为一个或者多个。这样通过连接管210的设置,便于实现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的串联,降低了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的连接成本,且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的布置更加灵活。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器200的厚度方向和第二散热器300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沿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可以节约散热器的安装空间,提高了整车的空间利用率,且便于散热器之间的相互连接,增加连接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至少一个连接管210位于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至少一个连接管210垂直于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这样可以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且增加了散热器之间冷却液的流通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效率,进而增加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此外可以减小连接管210的长度,从而降低材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发动机200具有发动机进液口(图中未示意)和发动机出液口(图中未示意),第一散热器200设有散热器进液口220,第二散热器300具有散热器出液口210,散热器出液口210与所述发动机进液口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液口与散热器进液口220连通。
这样通过发动机进液口、发动机出液口、散热器进液口220和散热器出液口210的设置,实现了散热器和发动机的冷却液的相互流通,保证了发动机的冷却效果,避免了发动机的温度较高造成发动机的损坏。
具体地,冷却液由发动机进液口进入发动机,并从发动机出液口流出,在此过程中充分吸收发动机的热量,带有发动机热量的冷却液从散热器进液口220进入第一散热器200,再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210进入第二散热器300,通过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进行散热,再由散热器出液口210流出第二散热器300而重新由发动机进液口进入发动机,形成循环散热。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器200位于第二散热器300的前方。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冷却液刚从所述发动机中流入第一散热器200时温度最高,通过将第一散热器200位于第二散热器300的前方,这样第一散热器200距离车辆的其他部件较远,且第一散热器200处的空气的流通性更好,可以具有更高的散热效率,以匹配更高温度的冷却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散热器进液口220设于第一散热器200的顶部,散热器出液口210设于第二散热器300的底部。如此,冷却液更易于从散热器进液口220流到散热器出液口210,降低了冷却液的流动阻力,增加了冷却液的循环速度,提高了散热效果。
其中,散热器出液口210与所述发动机进液口(图中未示意)通过低温输送管(图中未示意)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液口(图中未示意)与散热器进液口220通过高温输送管(图中未示意)连通。其中,所述低温输送管和所述高温输送管中的每一个具有刚性段和位于刚性段两端的柔性段,即所述低温输送管和所述高温输送管中的每一个,其中部为刚性结构,而两端为柔性结构,利用两端的柔性结构分别于发动机和散热器连接。
这样通过所述低温输送管和所述高温输送管的设置,便于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相互传输冷却液,其中,所述低温输送管和所述高温输送管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并且,通过所述刚性段的设置,利于所述低温输送管和所述高温输送管的固定,减小晃动,降低了两个输送管与车辆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几率。而两端设置所述柔性段,可以便于输送管与发动机和散热器的连接,可以利用柔性段的形变,提高连接的紧密性,且使发动机和散热器的布置更加灵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注液口(图中未示意)。这样通过所述注液口的设置,便于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中冷却液的加注,提高车辆操作的简便性,增加了散热器的使用的便捷性,且可以保证散热器的冷却效果,进一步地避免了所述发动机由于发热造成的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连接管210为沿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如此,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管210,增加了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之间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
多个连接管210沿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可以降低冷却液的流动阻力,进一步地易于冷却液的流动,保证了冷却液的循环速度,且多个连接管210间隔设置,保证了每个连接管210和空气的热交换的效果,从而保证了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全地形车1还包括前大灯400。前大灯400安装于车架100的前端且位于驾驶区110前方,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位于驾驶区110和前大灯400之间。
进一步地,前大灯400包括左前大灯410和右前大灯420。第一散热器200和第二散热器300位于左前大灯410和右前大灯420之间。
如此,左前大灯410和右前大灯420的设置,可以增加车辆夜间和大雾天气时行驶的安全性,且散热器与前大灯400之间不会相互干涉,充分的利用车辆的安装空间,增加了空间利用率,并兼顾外观的美观性。此外,前大灯400与散热器之间空间充足,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的前侧形成有驾驶区;
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安装于所述车架;
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且位于所述驾驶区的前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串联于所述发动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厚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管垂直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有发动机进液口和发动机出液口,所述第一散热器设有散热器进液口,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散热器出液口,所述散热器出液口与所述发动机进液口连通,所述发动机出液口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进液口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顶部,所述散热器出液口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注液口。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沿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大灯,所述前大灯安装于所述车架的前端且位于所述驾驶区前方,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驾驶区和所述前大灯之间。
CN202021341103.1U 2020-03-04 2020-07-09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29853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577847 2020-03-04
CN202020257784 2020-03-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5356U true CN212985356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41103.1U Active CN212985356U (zh) 2020-03-04 2020-07-09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5356U (zh)
WO (1) WO20211752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75260A1 (zh) * 2020-03-04 2021-09-1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1786B2 (en) * 2003-07-11 2006-05-30 Deere & Company Vertical airflow engine cooling system
WO2015036983A2 (en) * 2013-09-13 2015-03-1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Radiato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ES2755999T3 (es) * 2013-09-13 2020-04-24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Conjunto de radiador y contenedor de almacenamiento para un vehículo
CN105059100A (zh) * 2015-07-29 2015-11-18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一种具有新型总体布局的轻型全地形车
US10569642B2 (en) * 2016-06-20 2020-02-2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ooling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CN212985356U (zh) * 2020-03-04 2021-04-16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75260A1 (zh) * 2020-03-04 2021-09-1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75260A1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5234B1 (ko)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ES2777308T3 (es) Disipador de calor de chasis integrado para vehículos eléctricos
CN103517620A (zh) 用于电子构件的两相冷却系统
US896709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212985356U (zh) 全地形车
US11326838B2 (en) Road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system with “V”-shaped dual radiator
CN210309907U (zh) 全地形车
CN208393111U (zh) 车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散热装置
CN20681634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热管理模块
EP0869325A2 (en) In-line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CN210390758U (zh) 全地形车
CN210180219U (zh) 一种平行流式汽车暖风散热器
CN206094978U (zh) 机动车散热器
CN209398490U (zh) 一种紧凑式汽车冷却模块及车辆
CN220653894U (zh) 车载液冷散热装置
CN212401345U (zh) 一种用于转向助力系统的转向油冷却装置及汽车
CN208416676U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冷却系统
GB2450244A (en) Space saving heat exchanger
JP3980164B2 (ja) 熱交換器
CN215633284U (zh) 全地形车及其散热系统
CN207813725U (zh) 一种车载发动机用复合式散热装置
CN214930125U (zh) 车身总成及车辆
CN214492524U (zh) 集成式散热器、水箱总成
CN219178331U (zh) 一体式高低温散热器及汽车
CN111688802A (zh) 一种用于转向助力系统的转向油冷却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