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34636U -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34636U
CN212934636U CN202021249708.8U CN202021249708U CN212934636U CN 212934636 U CN212934636 U CN 212934636U CN 202021249708 U CN202021249708 U CN 202021249708U CN 212934636 U CN212934636 U CN 212934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solar cell
medium
interconnec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4970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刘继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Long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Lerr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Lerr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zhou Lerri Sol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4970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34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34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3463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导电互联件包括:至少一个互联件单元,互联件单元是导电互联件和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互联件单元包括连接层、多个导电线;连接层具有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导电区的绝缘区;导电区和绝缘区均贯穿连接层;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导电粒子位于导电区内;多个导电线分别位于多个导电区上。连接层中的绝缘区阻断了横向电导性,避免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之间短路。根据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图形灵活选择使用导电互联件的某一侧进行电性接触,适用于较多形式的电极,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可以在有限的面积上安装更多的太阳能电池,以增加有效的受光面积,提高电压输出,同时,太阳能电池之间间隙小或没有间隙,更加美观,因此应用广泛。
针对光伏组件,目前将各个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连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导电背板,另一种是焊带。
但是,上述两种导电互连方式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且容易存在短路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旨在解决将各个太阳能电池互连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容易存在短路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所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至少一个互联件单元,所述互联件单元是导电互联件和其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互联件单元包括连接层、多个导电线;
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导电区和所述绝缘区均贯穿所述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内;多个导电区、及位于其上且与其电连接的导电线两者中的一种为中间导电介质,两者中的另一种为边缘导电介质,所述中间导电介质位于所述边缘导电介质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
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边缘导电介质,所述第一中间导电介质、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边缘导电介质,所述第二中间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导电介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上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至少一个互联件单元,导电互联件单元是和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互联件单元中的连接层中的导电区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通过互联件单元的连接层中的绝缘区实现了绝缘作用,导电线或导电区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连接层中的绝缘区阻断了横向电导性,可以避免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之间的短路。通过互联件单元中仅连接层一层就同时实现了电连接和绝缘,无需开孔再设置导电材料,工艺简单。分别位于互联件单元两侧的导电线或导电区均可以作为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相对,进而可以根据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图形灵活选择使用互联件单元的某一侧与太阳能电池的进行接触,可以适用于较多形式的电极,适用范围广,而且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连接层中的绝缘基膜可以吸收和释放热应力,进而能够从很大程度降低翘曲,降低了碎片和隐裂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导电线;
提供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导电区和所述绝缘区均贯穿所述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内;多个导电区、及位于其上且与其电连接的导电线两者中的一种为中间导电介质,两者中的另一种为边缘导电介质,所述中间导电介质位于所述边缘导电介质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
将所述连接层、所述导电线依次层叠,并热压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电极,采用如前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采用如前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如前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
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电极;
将所述太阳能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叠放并层压,以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并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与所述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上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制备方法具有与前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四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五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绝缘基膜挤出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编号说明:
1-导电线,2-互联件单元,21-导电区,22-绝缘区,3-导电元件,4-标记线,51-绝缘基膜挤出设备的第一区,52-绝缘基膜挤出设备的第二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至少一个互联件单元,该互联件单元是导电互联件和其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就是此处的导电互联件分为与每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互联件单元。如图1所示的就可以为导电互联件和其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即一个互联件单元。对于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的互联件单元的个数不作具体限定。
互联件单元包括连接层以及位于连接层一侧的多个导电线1。
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21,和用于阻断相邻导电区21的绝缘区22。导电区21和绝缘区22均贯穿连接层,即导电区21和绝缘区22的厚度均与连接层的厚度相等。各个导电区21的宽度可以相等或不等,各个绝缘区22的宽度也可以相等或不等,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导电区21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可以理解为整个导电区21与太阳能电池电极电性接触,或导电线1与太阳能电池电极电性接触,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通过导电线1与太阳能电池电极导电连接,导电区21中未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电池电极电性接触。其中,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均与导电线1导电连接。如图1中,导电线1位于连接层之上导电区21的对应位置上。导电线1和导电区21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
参照图1所示,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和分散在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导电粒子位于导电区21中。即,导电区21由绝缘基膜和分散在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组成。绝缘区22由绝缘基膜组成。每个导电区21中包括的导电粒子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定,以使该区域以导电为目的可灵活设置。各个导电区21的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
互联件单元相对的两侧,一侧是导电区21,另一侧为导电线1。进而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两侧均可以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导电区21、及位于其上且与其电连接的导电线1两者中的一种为中间导电介质,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两者中的另一种为边缘导电介质。中间导电介质位于边缘导电介质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该边缘导电介质中与中间导电介质接触的部分用于通过中间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该边缘导电介质中未与中间导电介质接触的部分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即,位于互联件单元一侧的导电线1为中间导电介质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位于互联件单元另一侧的导电区21为边缘导电介质,导电线1位于导电区21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导电区21中与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用于通过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1,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导电区21中未与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或者,位于互联件单元另一侧的导电区21为中间导电介质用于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位于互联件单元另一侧的导电线1为边缘导电介质,导电区21位于导电线1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导电线1为边缘导电介质用于通过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进而可以根据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图形灵活选择使用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或互联件单元的某一侧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进行接触,可以适用于较多形式的电极,适用范围广,而且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即,中间导电介质为:导电区21、导电线1两者中直接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一个,边缘导电介质为导电区21、导电线1两者中,中间导电介质之外的另一个。具体的,互联件单元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至少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种,位于互联件单元一侧的导电线1电性接触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即,导电线1位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和导电区21之间,导电线1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直接电性接触,而,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并没有直接电性接触,导电区21中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直接电性接触。则,导电线1即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即为边缘导电介质。而,导电区21又电连接导电线1,即,导电线1可以充当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两者之间的导电介质,实现了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电性连接。同时,连接层中的绝缘区22阻断了相邻的导电区21,阻断了横向电导性,进而也避免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之间的短路。
第二种,位于互联件单元另一侧的导电区21电性接触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即,导电区21电性接触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直接电性接触,则,导电区21即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1即为边缘导电介质,导电区21位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和导电线1之间。而,位于另一侧的导电线1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并没有直接电性接触。而,导电区21又电连接导电线1,即,导电区21充当导电线1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两者之间的导电介质,实现了导电线1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电性连接。同时,连接层中的绝缘区22阻断了相邻的导电区21,阻断了横向电导性,进而也避免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之间的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边缘导电介质中与中间导电介质接触的部分,通过中间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边缘导电介质中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接触的部分电性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可以对中间导电介质起到一定的补充、增强作用,即使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具有偏移,依然能够保证可靠的电连接。
通过互联件单元中仅连接层一层就同时实现了电连接和绝缘,无需开孔再设置导电材料,工艺简单。没有开孔,不会损坏连接层的完整性,进而互联件单元稳定可靠性高。同时,连接层中的绝缘基膜可以吸收和释放热应力,进而能够从很大程度降低翘曲,降低了碎片和隐裂的风险。
该太阳能电池可以为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或其余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如,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背光面平行设置有多个背面电极。上述背面电极可以为主栅线。
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分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例如,第一电极为正极,则,第二电极为负极。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边缘导电介质。该第一中间导电介质、该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边缘导电介质,该第二中间导电介质、该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导电介质。
例如,参照图1所示,位于互联件单元一侧从左至右数的第一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从左至右数的第一个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通过该第一条导电线1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导电连接,从左至右数的第一个导电区21中未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电性接触。位于互联件单元一侧从左至右数的第二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从左至右数的第二个导电区21中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通过该第二条导电线1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导电连接,从左至右数的第一个导电区21中未与导电线1接触的部分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电性接触,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则,导电线1即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即为边缘导电介质,且,从左至右数的第一条导电线1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左至右数的第一个导电区21为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从左至右数的第一条导电线1、从左至右数的第一个导电区21为第一导电介质。从左至右数的第二条导电线1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从左至右数的第二个导电区21为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从左至右数的第二条导电线1、从左至右数的第二个导电区21为第二导电介质。
可选的,导电线可以是工业普遍使用的圆形焊带或扁形焊带,导电线还可以包括中间型芯,以及涂覆在中间型芯的涂层组成。中间型芯的材料可以包含铜、金、银、铝中的至少一种。涂层可以为含锡的焊料。导电线可以为朝一个方向延伸的条带形状。导电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与导电区设置方向平行。
可选的,上述导电线1部分内嵌设置在导电区21内,导电线1部分嵌入导电区21内,连接层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有助于导电线1的固定,使导电线1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性接触时不会发生偏移,以及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连接准确度,不会导致短路等缺陷,还增加了导电线1与导电粒子接触的几率,提高了后续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连接的导电性。可以通过热压将导电线1部分嵌入导电区21内。需要说明的是,导电线1嵌入导电区21内的深度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该互联件单元还可以包括:位于相邻的互联件单元之间的导电元件。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和另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具体可以为:导电元件与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和另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和/或,导电元件与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和另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二边缘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和/或,导电元件与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一边缘导电介质和另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二边缘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和/或,导电元件与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一边缘导电介质和另一侧导电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由于上述互联件单元与太阳能电池相对应,则,相邻的互联件单元之间即为两个太阳能电池之间的间隙位置处。即,上述导电元件位于两个太阳能电池之间的间隙位置处。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导电元件可以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两个导电元件之间可以排布一个太阳能电池,可以提升定位准确性和定位便捷性。导电元件与一侧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和另一侧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进而通过导电元件、第一导电介质、第二导电介质实现了相邻太阳能电池的串联,对分片后的分片电池无需旋转方向,即可形成电池串,节省了旋转,生产效率高,且工艺简单。
例如,参照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虚线框框出的即为一个互联件单元2。每个互联件单元2与一个太阳能电池相对,导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图2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了两个互联件单元2。导电元件3位于两个相邻的互联件单元2之间。针对每个互联件单元而言,导电线1均位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与导电区21之间,则,导电线1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为边缘导电介质。若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若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相反。则,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的中间导电介质即为导电线1,且,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即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若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若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相反。则,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的中间导电介质即为导电线1,且,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即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元件与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和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导电连接,进而将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和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进行串联连接。上述例子中即为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和另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均导电连接,还是只与其中一个导电连接不作具体限定。同样的,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均导电连接,还是只与其中一个导电连接也不作具体限定。在与两者均导电连接的情况下,即使由于两者中的一者的连接过程发生偏移,还可以通过两者中的另一个的补充连接,依然能够保证导电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例如,针对上述例子,导电元件还可以与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一个导电区21、第三条导电区21、第五条导电区21、第七条导电区21,和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区21、第四条导电区21、第六条导电区21、第八条导电区21导电连接,即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和另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导电连接的同时,导电元件还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边缘导电介质和另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边缘导电介质导电连接,进而,即使由于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与左边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的连接过程发生偏移、和/或,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与右边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的连接过程发生偏移等,可以通过第一边缘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的补充连接,依然能够保证导电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选的,导电元件与导电线位于导电区同一侧且设置于绝缘基膜内,进而能够保证导电元件、导电线、导电区的连接可靠性。
可选的,导电元件包括焊盘或汇流条。导电元件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电介质或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线的厚度,所述导电元件的宽度,大于第一导电介质或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线的宽度,可以减小电流汇集的电阻损耗。
可选的,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介质、第二导电介质通过导电线连接,连接方式包括:焊接、粘合剂粘接。如,第一导电介质焊接在导电元件上,或通过粘合剂粘接在导电元件上;和/或,第二导电介质焊接在导电元件上,或通过粘合剂粘接在导电元件上,上述连接方式,连接可靠性好,且工艺简单。
可选的,粘合剂包括:焊锡膏、导电膏、导电胶膜中的至少一种,选择类型多。上述粘合剂还可以包括: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中的至少一个。焊锡膏、导电膏、导电胶膜中的至少一种分散在上述树脂中,可以改善或调整导电粘接性能。
可选的,导电互联件、互联件单元也可以不包含导电元件。在导电元件不包括导电元件的情况下,一个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第二导电介质分别与两侧相邻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第一导电介质相衔接,从而使得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上述导电互联件的整体尺寸可以不是导电互联单元的整倍数,尺寸设计较为随意,加工简单,节省材料,进而可以降低成本。
例如,参照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虚线框框出的即为一个互联件单元2。每个互联件单元2与一个太阳能电池相对,导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图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包括了三个互联件单元2分别为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和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
针对图3,若每个互联件单元2中导电线1均位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与导电区21之间,则,导电线1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为边缘导电介质。若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相反。则,左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的中间导电介质即为导电线1,且,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即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即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若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相反。则,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中的中间导电介质即为导电线1,且,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即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即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若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二电极。若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电性接触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的电池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极性相反。则,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中的中间导电介质即为导电线1,且,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即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即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
则,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分别与左边的相邻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二条导电线1、第四条导电线1、第六条导电线1、第八条导电线1相衔接,中间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分别与右边的互联件单元2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从上至下的第一条导电线1、第三条导电线1、第五条导电线1、第七条导电线1相衔接,将左边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电池、中间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电池、右边互联件单元2对应的太阳能电池串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中间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均与一侧相邻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导电连接,还是只与其中一个导电连接不作具体限定。同样的,位于中间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中间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均与另一侧相邻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中间导电介质、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两者导电连接,还是只与其中一个导电连接不作具体限定。在与两者均导电连接的情况下,即使由于两者中的一者的连接过程发生偏移,还可以通过两者中的另一个的补充连接,依然能够保证导电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上述任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均可以被裁剪为任意形状,裁剪后的形状可以与任意尺寸或形状的太阳能电池相对,进而适用范围广。
可选的,上述导电互联件还可以包括将互联件分为多个部分的标记线,如将连接层或导电线分为多个部分的标记线。或者,上述导电互联件还可以包括将中间导电介质分为多个部分的标记线,进而每个部分内的中间导电介质或边缘导电介质用于电性接触或导电连接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上述标记线可以为通过颜色等进行区分的线,上述标记线相当于起到了对位的作用,便于太阳能电池的排布。可以将导电互联件的尺寸做成整个光伏组件对应的尺寸,或者做成任意的尺寸或形状,通过标记线既可以方便对位。
例如,参照图2、图3所示,图2、图3中4可以为标记线。对于图2所示横向和纵向的标记线4,将图2所示的导电互联件分为3个部分,每个部分即为一个互联件单元,每个部分的中间导电介质仅电性接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进而后续只需在每个部分中排布太阳能电池即可,便于太阳能电池的排布。对于图3所示横向的标记线4,以及纵向设置的导电元件3,将图3所示的互联件单元分为2个部分,每个部分即为一个互联件单元2,每个部分的中间导电介质仅电性接触一个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进而后续只需在每个部分中排布太阳能电池即可,便于太阳能电池的排布。
可选的,每个边缘导电介质的宽度大于待电连接的中间导电介质的宽度。即便是受热或受压等后中间导电介质变形,上述尺寸也能够避免由此引起的短路问题。同时,边缘导电介质的宽度大于待连接的中间导电介质的宽度,进而即使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连接过程发生偏移等,可以通过边缘导电介质的补充连接,依然能够保证导电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每个中间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待电连接的电极的宽度的80%。即,与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电性接触的中间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待电连接的电极的宽度的80%,即便是受热或受压等后中间导电介质变形,上述尺寸也能够避免由此引起的短路问题。
例如,参照图1所示,若位于互联件单元一侧的导电区21位于导电线1和太阳能的电池的电极之间,则,导电区21即为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1即为边缘导电介质。中间导电介质导电区21的宽度w1小于或等于待电连接的电极的宽度的80%,即便是受热或受压等后导电区21变形,上述尺寸也能够避免由此引起的短路问题。同时,边缘导电介质导电线1的宽度w2小于待连接的中间导电介质导电线区21的宽度w1,进而能够避免短路。
可选的,当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为发射极和场区电极时,第一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有利于提高电流的收集效率,提高电池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场区处的电极为表面场对应的电极。
可选的,导电粒子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具有可变形性,一方面,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导电粒子不会被压碎,不会影响电极、导电区、导电线之间的导电效果,另一方面,导电区中的各个导电粒子在受压和/或受热过程中横向面积增大,与电极、导电线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几率均增大,利于降低接触电阻,增强垂直方向上的导电效果。
可选的,受热和/或受压引发导电粒子周围的绝缘基膜的固化交联,导电粒子平均粒径较小并且可以不变形,固化交联的绝缘基膜收缩使得导电粒子直接接触的数量增加,增强了导电性。对于未直接接触的导电粒子之间的绝缘基膜,由于受热和/或受压厚度收缩变小,当小到一定距离比如100nm或更小,可以通过隧穿作用而实现导电。
可选的,导电区受热和/或受压之后的展宽率为1.2至1.8倍。即,导电粒子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导电粒子的体积或尺寸增大,使得导电区的体积或尺寸为受热和/或受压之前的1.2-1.8倍,即,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由于导电粒子的可变形性,使得导电粒子的体积或尺寸的扩大,导致导电区的尺寸扩大,扩大程度为1.2-1.8倍。相邻绝缘区之间,每个导电区的跨度能够避免由于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导电粒子的展宽导致的短路,且导电区在受压和/或受热过程中横向面积增大,与背面电极、导电线层的接触面积增大,利于增强垂直方向上的导电效果。
例如,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前,相邻绝缘区之间,每个导电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电连接的电极宽度的80%。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每个导电区的宽度不大于电连接的电极宽度的120%。进而,受热和/或受压之后,相邻绝缘区之间,每个导电区的宽度不大于电连接的电极宽度的120%,能够避免由于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导电粒子的展宽导致的短路。
可选的,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导电区与导电线在垂直方向上的串联电阻率小于或等于1Ω·cm2。进而,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导电区、导电线之间的导电效果好。
可选的,一个导电区中的所有导电粒子的体积小于或等于该导电区的体积的80%,在受热和/或受压之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导电区、导电线之间的导电效果好。而且,能够避免由于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导电粒子的展宽导致的短路。
可选的,导电区的形状为连续的条带状或不连续的点状,上述形状的导电区,使得太阳能电池的电极、导电区、导电线之间的导电效果好。
参照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四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第五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5可以均认为导电区的形状为连续的不连续的点状,区别在于点状之间的间距不同。
可选的,导电粒子的材料选自:银颗粒、铜颗粒、铝颗粒、铟合金颗粒、锡合金颗粒、银包铜颗粒、石墨烯颗粒、氧化石墨烯颗粒、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颗粒、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的至少一种。上述材料的导电粒子,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变形性,且导电性能好。该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可以为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该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颗粒可以为/PEDOT:PSS凝胶。
可选的,如果导电粒子的材料为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在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银的厚度小于300nm,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80um,上述材料在受热和/或受压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变形,有助于热压后与电极、导电线形成紧密的电接触,且上述导电粒子导电效果好。例如,该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可以为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可选的,导电粒子的为球形、类球形、不规则形状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形状的导电粒子导电效果好。
可选的,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100um,由于导电粒子只分布在连接层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对应区域,层压后仅在垂直方向上在电池电极与互联件单元的导电层相对的方向上具有导电性,而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相邻电极之间通过连接层中绝缘区的阻断作用,即使由于导电区中导电粒子的变形可能会扩大,因导电粒子的尺寸限制并不能直接接触到相邻相反电性区域内的导电粒子,不会产生短路等不良,且上述尺寸的导电粒子导电效果好。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层的厚度需要大于导电粒子的粒径,连接层的厚度和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的设置需要相互配合。
可选的,连接层中的绝缘区可以为绝缘基膜,连接层中的导电区中绝缘基膜、绝缘区中的绝缘基膜的材料选自: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二甲基硅氧烷、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乙烯-辛烯共聚物(POE)、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或硅胶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绝缘基膜的绝缘性能好。绝缘区中的绝缘基膜的材料与导电区的绝缘基膜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绝缘基膜的厚度可以为50-500um,上述厚度范围的绝缘基膜绝缘效果好。
可选的,连接层中的绝缘基膜可以为透明绝缘基膜或不透明绝缘基膜,若连接层中的绝缘基膜为透明绝缘基膜,则利于后续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或连接层的导电区的准确对位,同时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背光面的光透过,增加对光线的利用率。
可选的,整个连接层中,导电粒子的体积占比小于15%,进而透光率较好。
可选的,整个连接层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0%,对光线遮挡较少,进而可以增加对光线的利用率,利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且利于后续与太阳能电池的电极或与连接层的导电区的准确对位。需要说明的是,包含有导电粒子的导电区的透光率小于没有导电粒子的绝缘区的透光率。
可选的,连接层的厚度为50-500um,连接层的厚度与绝缘基膜的厚度相同。上述厚度范围的连接层,绝缘效果较好。
可选的,整个连接层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1.6,较低的折射率可产生与高带隙太阳能电池的折射率对比,以在正入射产生高透射和角度平均的反射率,将入射到电池表面的光子反射到上方的导电线以及导电粒子再折射到电池中,以加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子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折射率,连接层还可以作为光伏组件的减反射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导电互联件生产方法,用于生产前述任一导电互联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导电线。
步骤S2,提供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导电区和所述绝缘区均贯穿所述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内;多个导电区、及位于其上且与其电连接的导电线两者中的一种为中间导电介质,两者中的另一种为边缘导电介质,所述中间导电介质位于所述边缘导电介质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
步骤S3,将所述连接层、所述导电线依次层叠,并热压贴合。
在步骤S3中,通过热压贴合,使连接层内的一个导电区内的导电粒子变形并与该导电区内相邻的导电粒子形成局部接触,局部接触并不能保证具有良好的电连接。后续将制成的导电互联件与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盖板层叠后送入层压机压合制成光伏组件。层压机压合可以为二次热压贴合,可使连接层内的一个导电区内的导电粒子进一步变形以增大与该导电区内相邻的导电粒子和相邻表面的接触,形成良好的电流通路。
可选的,该步骤S3中热压温度为60-120℃,压力为0.01-0.2MPa,热压时间为1-30min。
可选的,提供连接层的步骤S2包括:绝缘基膜前体颗粒和绝缘基膜前体颗粒与导电粒子的混合物经过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所述连接层。
具体的,参照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绝缘基膜挤出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绝缘基膜挤出设备可以分为第一区51和第二区52。第一区51和第二区52交替分布。该第一区51中装有绝缘基膜前体颗粒,将该第一区51中的绝缘基膜前体颗粒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连接层的绝缘区。该第二区52中装有绝缘基膜前体颗粒且第二区52的绝缘基膜前体颗粒溶液中添加有导电粒子,将第二区52中添加有导电粒子的绝缘基膜前体颗粒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连接层的导电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51和第二区52可以同时挤出、流延成型、冷却后形成连接层。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基膜前体颗粒中还可以包括:固化剂、无机填料、交联剂、引发剂、偶联剂中的至少一种。固化剂可以包括硅烷封端的硫醇、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氢二异丙苯或过氧化苯甲酰中的至少一种。无机填料可以为钛白粉、硫酸钡、碳酸钙或炭黑中的至少一种。引发剂可以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氢二异丙苯或过氧化苯甲酰中的至少一种。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或钛酸酯偶联剂。
可选的,在所述热压贴合过程中,所述导电线部分内嵌设置在所述导电区内,对于内嵌设置无需单独的工序,节省了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
可选的,一体成型所述连接层和位于所述连接层内部的导电元件,一体成型生产效率高。
该互联件单元生产方法中的各个部分参照前述相关记载,并可以达到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具有电极,采用前述任一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中的第一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采用前述任一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中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该光伏组件中的各个部分参照前述相关记载,并可以达到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制备方法,该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A1,提供如前任一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
步骤SA2,提供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电极。
步骤SA3,将所述太阳能电池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叠放并层压,以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导电连接,并使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与所述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在层压之前,边缘导电介质远离中间导电介质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背板或盖板,太阳能电池远离中间导电介质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封装胶膜、背板或盖板。位于光伏组件的向光面的封装胶膜、盖板可以具有良好的透光性。
该光伏组件中的各个部分参照前述相关记载,并可以达到类似的有益效果,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层压温度可以为140℃-160℃。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A3中的层压过程,可以对导电互联件中的连接层、导电层进行二次热压贴合,可使连接层内各个导电区内的导电粒子进一步变形以增大与该导电区内相邻的导电粒子和相邻表面的接触,形成良好的电流通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互联件包括至少一个互联件单元,所述互联件单元是导电互联件和其中一个太阳能电池对应的部分,互联件单元包括连接层、多个导电线;
所述连接层具有用于电连接太阳能电池电极的多个导电区、和用于阻断相邻所述导电区的绝缘区;所述导电区和所述绝缘区均贯穿所述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绝缘基膜、以及分散在所述绝缘基膜内的导电粒子;所述导电粒子位于所述导电区内;多个导电区、及位于其上且与其电连接的导电线两者中的一种为中间导电介质,两者中的另一种为边缘导电介质,所述中间导电介质位于所述边缘导电介质和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
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一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边缘导电介质,所述第一中间导电介质、第一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一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相对的中间导电介质为第二中间导电介质,与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对应的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边缘导电介质,所述第二中间导电介质、第二边缘导电介质为第二导电介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一个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第二导电介质分别与两侧相邻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第一导电介质相衔接,从而使得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元件,其位于相邻的互联件单元之间;
所述导电元件与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和另一侧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从而使相邻太阳能电池间形成串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介质、第二导电介质通过导电线连接,连接方式包括:焊接、粘合剂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包括焊盘或汇流条;所述导电元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介质或所述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线的厚度;所述导电元件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导电介质或所述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线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导电元件与导电线位于导电区同一侧且设置于绝缘基膜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部分内嵌设置在导电区内。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互联件被裁剪为任意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导电互联件分为多个部分的标记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每个中间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待电连接的电极的宽度的80%。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为发射极和场区电极时,第一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电介质中导电区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区的形状为连续的条带状或不连续的点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粒子在受热和/或受压过程中具有可变形性;
所述导电区受热和/或受压之后的展宽率为1.2至1.8倍。
14.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粒子的形状为球形、不规则形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导电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1-100u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在导电粒子为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的情况下,在银包覆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中,银的厚度小于300nm,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0-80um。
16.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膜的厚度为50-500um。
17.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具有电极,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一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电极,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中的互联件单元的第二导电介质导电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CN202021249708.8U 2020-06-30 2020-06-30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934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9708.8U CN2129346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9708.8U CN2129346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34636U true CN212934636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27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49708.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93463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346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6517A (zh) * 2020-06-30 2020-11-10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6517A (zh) * 2020-06-30 2020-11-10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CN111916517B (zh) * 2020-06-30 2024-10-11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5188B2 (en) Solar cell module
CN101425546B (zh) 用于光电电池的电极、光电电池和光电模块
CN114068735A (zh) 一种异质结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CN212934631U (zh) 导电背板及光伏组件
TW201349529A (zh) 背接觸型太陽能電池模組
KR102243603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022201A (zh) 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U2020465021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on member
CN111403528A (zh) 一种导电胶膜、背板、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CN217280809U (zh) 一种具有薄膜的无主栅光伏组件
CN212934636U (zh)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光伏组件
CN202373593U (zh) 晶硅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11916517B (zh) 太阳能电池导电互联件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CN116247120A (zh) 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方法及光伏电池组件
US20230327035A1 (en) Interconnection piece and solar cell assembly
CN111739969B (zh) 一种光伏模组及其串联方法
CN211719603U (zh) 一种导电胶膜、背板、背接触太阳电池组件
CN117153951A (zh) 一种背接触光伏组件的生产方法及背接触光伏组件
CN217719626U (zh) 一种低眩光高可靠光伏组件
CN212934635U (zh) 叠瓦组件的导电互联件及叠瓦组件
CN212303681U (zh) 导电背板、光伏组件
CN104428904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04261A (zh) 太阳电池组件
JP201225306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785800A (zh) 导电背板及生产方法、光伏组件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11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