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7110U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7110U
CN212797110U CN202020793883.7U CN202020793883U CN212797110U CN 212797110 U CN212797110 U CN 212797110U CN 202020793883 U CN202020793883 U CN 202020793883U CN 212797110 U CN212797110 U CN 212797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structure
vehicle
vehicle body
upper g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38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博
杨子发
孙彦明
唐殿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938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97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7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7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其中车身结构包括:A柱上护板、顶棚和仪表板。所述A柱上护板固定在车身A柱上;所述A柱上护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顶棚过盈配合;所述A柱上护板的第二端与所述仪表板配合,所述A柱上护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所述仪表板可移动,所述A柱上护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仪表板限位配合。该车身结构可有效解决A柱上护板与顶棚以及仪表板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问题,以有效提升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并且可有效提升A柱上护板的装配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对A柱上护板的加工精度要求,以降低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车身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A柱上护板与顶棚之间采取间隙配合的方式进行配合,并且A柱上护板与仪表板固定连接,从而导致A柱上护板与顶棚以及仪表板的连接处存在间隙面差问题,影响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可有效解决A柱上护板与顶棚以及仪表板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问题,以有效提升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A柱上护板,所述A柱上护板固定在车身A柱上;顶棚,所述A柱上护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顶棚过盈配合;仪表板,所述A柱上护板的第二端与所述仪表板配合,所述A柱上护板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所述仪表板可移动,所述A柱上护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仪表板限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可有效解决A柱上护板与顶棚以及仪表板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问题,以有效提升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并且可有效提升A柱上护板的装配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对A柱上护板的加工精度要求,以降低加工成本。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棚包括:顶棚内饰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顶棚内饰板的外侧边缘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顶棚内饰板的外侧边缘处形成有配合凹槽,所述第一端配合在所述配合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仪表板上形成有配合孔,所述第二端配合在所述配合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端的下端伸出所述配合孔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端的截面构造为“Z”字形结构,所述第二端包括:第一止抵板、第二止抵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止抵板与所述第二止抵板之间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止抵板和所述第二止抵板止抵限位在所述配合孔的两侧端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止抵板位于所述第二止抵板的上方,所述第一止抵板与所述配合孔的内侧壁止抵限位,所述第二止抵板与所述配合孔的外侧壁止抵限位,所述连接板支撑在所述第一止抵板和所述第二止抵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止抵板向所述配合孔的外侧壁方向伸出止抵凸起,所述配合孔的外侧壁向所述第二止抵板方向伸出限位凸块,所述止抵凸起与所述限位凸块止抵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止抵凸起相对所述第二止抵板呈锐角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上护板与顶棚内饰板配合处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上护板与仪表板配合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车身结构100,A柱上护板1,第一端11,第二端12,顶棚内饰板2,仪表板3,配合凹槽21,配合孔31,第一止抵板121,第二止抵板122,连接板123,止抵凸起1221,限位凸块3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0可以包括:A柱上护板1、顶棚和仪表板3。
如图1-图3所示,A柱上护板1设置在车身A柱内侧并固定在车身A柱上以实现对车身A柱的防护作用。
其中,A柱上护板1的上下两端需要与顶棚以及仪表板3配合,以保证A柱上护板1的设置稳定性以及A柱上护板1的上下端处的内饰美观程度,而传统A柱上护板与顶棚之间采取间隙配合的方式进行配合且使A柱上护板与仪表板固定连接,从而导致A柱上护板与顶棚以及仪表板的连接处存在间隙面差问题,影响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A柱上护板1的第一端11(上端)与顶棚过盈配合。由此,可有效避免在第一端11与顶棚的连接处产生间隙,从而保证了此处的外观美观程度。
并且,使A柱上护板1的第二端12(下端)与仪表板3配合,其中,使A柱上护板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仪表板3可移动,并使A柱上护板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仪表板3限位配合。也就是说,在车辆高度方向上,A柱上护板1可相对仪表板3移动,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由于限位作用而使A柱上护板1相对仪表板3不能移动,以保证第二端12的设置稳定性。由此,由于A柱上护板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仪表板3可移动,因此可有效解决因零件公差累积而导致的第二端12与仪表板3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问题,并且可有效提升A柱上护板1的装配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对A柱上护板1的加工精度要求,可降低加工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0,该车身结构100可有效解决A柱上护板1与顶棚以及仪表板3之间的外观间隙面差问题,以有效提升车辆内饰的整体美观程度,并且可有效提升A柱上护板1的装配效率,同时还降低了对A柱上护板1的加工精度要求,以降低加工成本。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顶棚包括:顶棚内饰板2,顶棚内饰板2位于顶棚的内侧,其中,第一端11适于与顶棚内饰板2的横向两端外侧边缘限位配合,以保证第一端11与顶棚内饰板2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进一步,顶棚内饰板2为柔性件,在第一端11与顶棚内饰板2配合时,第一端11会压抵顶棚内饰板2以使顶棚内饰板2变形凹陷以在顶棚内饰板2的外侧边缘处形成配合凹槽21,并且第一端11限位配合在其所挤压出的配合凹槽21内,以保证连接处的设置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实施例,仪表板3上形成有配合孔31或者配合槽,第二端12配合在配合孔31内,以实现A柱上护板1与仪表板3的稳定配合连接。其中,配合孔31可通过注塑的加工形式一体形成在仪表板3上,以保证配合孔31的设置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而保证了第二端12与配合孔31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参照图3,第二端12的下端伸出配合孔31的下端。即第二端12从配合孔31的上方开口穿入并且下端从配合孔31的下方开口穿出,配合孔31内不具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对第二端12进行限位的结构,因此在装配时更加简单方便,能够有效提高第二端12与仪表板3之间的装配效率。
如图3所示,第二端12沿车辆高度方向上的截面构造为“Z”字形结构,其中,第二端12包括:第一止抵板121、第二止抵板122以及连接在第一止抵板121与第二止抵板122之间的连接板123,其中,第一止抵板121和第二止抵板122止抵限位在配合孔31的两侧端壁之间,以实现A柱上护板1与仪表板3在车辆宽度上的配合限位,从而避免了A柱上护板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于仪表板3晃动,以保证A柱上护板1的设置稳定性。
进一步,第一止抵板121位于第二止抵板122的上方,第一止抵板121与配合孔31的内侧壁止抵限位,而第二止抵板122与配合孔31的外侧壁止抵限位,以实现限位力的平衡,从而实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限位,其中,连接板123支撑在第一止抵板121和第二止抵板122之间,以向第一止抵板121以及第二止抵板122提供支撑力,从而使第一止抵板121能够与配合孔31的内侧壁紧密配合,并使第二止抵板122与配合孔31的外侧壁紧密配合,进而保证了第二端12与配合孔31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再进一步,第二止抵板122向配合孔31的外侧壁方向伸出止抵凸起1221,而配合孔31的外侧壁向第二止抵板122方向伸出限位凸块311,其中,止抵凸起1221与限位凸块311止抵配合。由此,可实现第二止抵板122与配合孔31的外侧壁之间更好的限位配合,以保证配合稳定性。
如图3所示,止抵凸起1221相对第二止抵板122呈锐角设置。由于二者之间呈锐角设置,因此,止抵凸起1221可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第二止抵板122施加一定的分阻力,以避免第二端12相对于配合孔31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太过于活动而产生晃动,从而有效的提升了A柱上护板1的设置稳定性。
并且,止抵凸起1221与第二止抵板122所形成的锐角的开口适于朝上设置,以使止抵凸起1221在第二端12向配合孔31内伸入时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以使装配更便捷,因此可有效提升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车身结构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A柱上护板(1),所述A柱上护板(1)固定在车身A柱上;
顶棚,所述A柱上护板(1)的第一端(11)与所述顶棚过盈配合;
仪表板(3),所述A柱上护板(1)的第二端(12)与所述仪表板(3)配合,所述A柱上护板(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相对所述仪表板(3)可移动,所述A柱上护板(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仪表板(3)限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包括:顶棚内饰板(2),所述第一端(11)与所述顶棚内饰板(2)的外侧边缘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内饰板(2)的外侧边缘处形成有配合凹槽(21),所述第一端(11)配合在所述配合凹槽(2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3)上形成有配合孔(31),所述第二端(12)配合在所述配合孔(3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12)的下端伸出所述配合孔(31)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12)的截面构造为“Z”字形结构,所述第二端(12)包括:第一止抵板(121)、第二止抵板(1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止抵板(121)与所述第二止抵板(122)之间的连接板(123),所述第一止抵板(121)和所述第二止抵板(122)止抵限位在所述配合孔(31)的两侧端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抵板(121)位于所述第二止抵板(122)的上方,所述第一止抵板(121)与所述配合孔(31)的内侧壁止抵限位,所述第二止抵板(122)与所述配合孔(31)的外侧壁止抵限位,所述连接板(123)支撑在所述第一止抵板(121)和所述第二止抵板(1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止抵板(122)向所述配合孔(31)的外侧壁方向伸出止抵凸起(1221),所述配合孔(31)的外侧壁向所述第二止抵板(122)方向伸出限位凸块(311),所述止抵凸起(1221)与所述限位凸块(311)止抵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抵凸起(1221)相对所述第二止抵板(122)呈锐角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100)。
CN202020793883.7U 2020-05-13 2020-05-13 车身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2797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3883.7U CN212797110U (zh) 2020-05-13 2020-05-13 车身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3883.7U CN212797110U (zh) 2020-05-13 2020-05-13 车身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7110U true CN212797110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93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3883.7U Active CN212797110U (zh) 2020-05-13 2020-05-13 车身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97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2145B (zh) 车门
US7695039B2 (en) Garnish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5164002A (zh) 车辆下部结构
WO2014199939A1 (ja) 車両用ドアライニングの取付構造
CN212797110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WO2016084670A1 (ja) 留め具およびコネクタ取付構造
CN216231621U (zh) 汽车车门及汽车
JP4728796B2 (ja) 車両用モールのクリップ取付構造
CN210881887U (zh) 车辆迎宾踏板的连接结构
CN211223619U (zh) 一种车辆b柱组件及车辆
CN109664836B (zh) 一种汽车窗框及汽车
JP5255481B2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のシール構造
CN219969353U (zh) 三角窗结构和车辆
CN110481457B (zh)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JP4167312B2 (ja) ク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CN211567843U (zh) 一种装饰板及车辆
CN220378631U (zh) 一种适用布置于狭小空间内的卡接结构
CN217515235U (zh) 车辆a柱上护板与仪表板的总成及车辆
CN219635157U (zh) 一种气囊卡扣及汽车
CN218431159U (zh) 车辆的中网总成及车辆
CN219046356U (zh) 线束连接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6185495U (zh) A柱下护板
JP3230705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CN210191383U (zh) 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
CN218750219U (zh) 车窗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