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68485U - 电芯下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芯下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68485U
CN212768485U CN202021274596.1U CN202021274596U CN212768485U CN 212768485 U CN212768485 U CN 212768485U CN 202021274596 U CN202021274596 U CN 202021274596U CN 212768485 U CN212768485 U CN 212768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ssembly
along
driving
lead scr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745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745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684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68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684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下料装置。该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沿第二方向移动;每个插杆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连接端连接于对应的固定支架,每个自由端沿第二方向纵长延伸;及夹持配合机构,包括安装架及沿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安装架的两个对接件,两个对接件分别对应于两个插杆的自由端,两个插杆在随自身所在的固定支架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插杆的自由端可分别与对应的对接件配合。

Description

电芯下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电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芯一般利用卷绕设备的卷针卷绕形成,然后利用电芯下料装置对卷针上的电芯进行下料。一般地,电芯下料装置夹持电芯的内外壁,以便于顺利的将卷针从电芯的内腔内抽出。卷针抽出后,需要对电芯进行拉伸,以便于后续对电芯进行压扁。然而,在对电芯进行拉伸时插入电芯的内腔的夹针受力而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影响对电芯的拉伸效果(即在夹针长度方向上电芯的拉伸变形不一致),进而导致在对电芯进行压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电芯内圈的隔膜及极片产生褶皱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下料装置在对电芯进行拉伸时插入电芯内腔的夹针受力而容易产生形变,从而影响对电芯的拉伸效果,进而导致在对电芯进行压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电芯内圈的隔膜及极片产生褶皱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电芯下料装置。
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所述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布设于所述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每个所述插杆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所述连接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每个所述自由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及
夹持配合机构,包括安装架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架的两个对接件,两个所述对接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两个所述插杆在随自身所在的所述固定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对接件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对接件具有供对应的所述自由端卡接的卡槽或卡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两个所述对接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对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驱动件及两个第一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架,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丝杆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的两段螺纹,且分布与两个所述对接件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两个平移驱动件,两个所述平移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对接件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一移动组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移动组件,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的驱动端;
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底座同步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一顶升组件,所述第一顶升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架和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用于驱动所述安装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对接件靠近所述插杆的一侧,用于支撑电芯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电芯;
所述输送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架;或者,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二顶升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且传动连接于所述输送组件,以驱动所述输送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顶升组件连接于所述输送组件和所述安装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载移座及第三驱动件,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
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载移座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每一所述载移座传动连接;
每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固定支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载移座,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载移座且与所述固定支架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丝杆、第二驱动件及两个第二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第二丝杆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的两段螺纹,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载移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辊及夹持驱动件,所述夹辊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且所述插杆与所述夹辊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电芯的内外壁的夹持位,所述夹持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且与所述夹辊传动连接。
上述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的固定支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的插杆的自由端均穿过电芯的内腔,并分别与对应的对接件配合。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的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同时控制两个对接件沿第一方向同步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的插杆对电芯沿第一方向进行拉伸。由于插杆的自由端穿过电芯的内腔,并与对应的对接件配合,并且插杆对电芯沿第一方向进行拉伸时两个对接件也同步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从而避免了插杆发生形变,保证了对电芯的拉伸效果(即在第二方向上电芯的拉伸变形较为一致),避免了在对电芯进行压扁时出现电芯内圈的隔膜及极片褶皱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电芯下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芯下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配合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夹持配合机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0及夹持配合机构20。
夹持机构10包括底座11及两个夹持组件12。每个夹持组件12包括固定支架121及插杆122。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布设于底座11,并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每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2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图未标)和自由端1223,每个插杆122的连接端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固定支架121,每个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沿第二方向纵长延伸。夹持配合机构20包括安装架21及沿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安装架21的两个对接件22,两个对接件22分别对应于两个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两个插杆122在随自身所在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可分别与对应的对接件22配合。
上述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均穿过电芯的内腔,并分别与对应的对接件22配合。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同时控制两个对接件22沿第一方向同步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2对电芯沿第一方向进行拉伸。由于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穿过电芯的内腔,并与对应的对接件22配合,并且插杆122对电芯沿第一方向进行拉伸时两个对接件22也同步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从而避免了插杆122发生形变,保证了对电芯的拉伸效果(即在第二方向上电芯的拉伸变形较为一致),避免了在对电芯进行压扁时出现电芯内圈的隔膜及极片出现褶皱等现象,保证了电芯的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
优选地,每一对接件22具有供对应的自由端1223卡接的卡槽或卡孔。如此,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随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移动,穿过电芯的内腔并插入对应的对接件22的卡槽或卡孔内,从而使得自由端1223卡接于对接件22的卡槽或卡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配合机构20还包括设置于安装架21的第一驱动组件23,该第一驱动组件23与两个对接件22传动连接,并可驱动两个对接件22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如此,当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穿过电芯的内腔并与对应的对接件22配合后,控制两个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插杆122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与此同时,第一驱动组件23驱动两个对接件22与两个固定支架121同步的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也就是说每个插杆122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1223分别由固定支架121和对接件22带动,使得两个插杆122沿第一方向彼此分离,从而对电芯进行拉伸,进一步避免插杆122发生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3包括第一丝杆231、第一驱动件(图未示)及两个第一丝杆螺母233。第一丝杆231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架21,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第一驱动件设置于安装架21,且与第一丝杆231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丝杆231绕自身轴线转动。两个第一丝杆螺母233分别螺纹连接于第一丝杆231的两段螺纹,且分别与两个对接件22固定连接,使得两个对接件22分别随对应的第一丝杆螺母233沿第二方向彼此靠近或分离。如此,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丝杆231绕自身轴线转动,并且由于第一丝杆231上的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从而带动第一丝杆231上的两个第一丝杆螺母233沿第一丝杆231的轴向彼此靠近或远离,进而带动两个对接件22随对应的第一丝杆螺母233彼此靠近或远离。可选地,第一驱动件可为电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丝杆231的轴向平行于上述第一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丝杆231可为一体成型的,也就是说,第一丝杆231是在一根丝杆上加工上述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而形成。当然,第一丝杆231也可采用通过联轴器连接的两根丝杆形成,两根丝杆上的螺纹旋向相反,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可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一丝杆231传动连接,使得第一驱动件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带传动结构传递至第一丝杆231,使得第一丝杆231绕自身轴线转动。当然,第一驱动件并不仅限于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一丝杆231传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也可通过例如齿轮传动结构等与第一丝杆231传动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两个对接件22可通过导杆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架21。当然,也并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对接件22也可通过滑轨及滑块的方式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安装架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组件23并不仅限于采用上述的丝杆和丝杆螺母的结构。请参见图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3也可包括两个平移驱动件28,该两个平移驱动件28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架21,且分别与两个对接件22传动连接,以驱动两个对接件22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可选地,平移驱动件28可为气缸。
请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配合机构20还包括第一移动组件24,安装架21连接于该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夹持组件10还包括第二移动组件14,底座11安装于第二移动组件14的驱动端。
其中,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移动组件14用于分别驱动安装架21和底座11同步移动。如此,可利用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移动组件14分别驱动安装架21和底座11移动至电芯处,使得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可穿过电芯的内腔并与对应的对接件22配合。待卷针抽出电芯的内腔后,可利用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移动组件14驱动安装架21和底座11同步移动而带动电芯位于压扁工位,以便于对电芯进行压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移动组件14可采用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例如电机丝杆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移动组件14用于分别驱动安装架21和底座11沿第三方向同步移动。该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夹持配合机构20还包括第一顶升组件25,该第一顶升组件25连接于安装架21和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用于驱动安装架21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往复移动。更加具体地,该第一顶升组件25包括第一升降座251及第一顶升驱动件252。该第一升降座251连接于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以由该第一移动组件24驱动沿第三方向往复移动。安装架21沿第三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第一升降座251,第一顶升驱动件252设置于第一升降座251,且与安装架21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安装架21相当第一升降座251沿第三方向移动。如此,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一顶升组件25对安装架21的位置进行两级调节,从而避免了因安装空间有限而使得仅利用第一移动组件24时安装架21的行程不够的问题。可选地,第一顶升驱动件252可为电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方向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顶升组件25还包括第一导向杆253,第一导向杆25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升降座251和安装架21的其中之一,第一导向杆253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升降座251和安装架21的其中之另一。如此,利用第一导向杆253对安装架21相对第一升降座251沿第三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安装架21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地,第一导向杆25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架21,相对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升降座251。进一步地,第一升降座25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导套的安装孔,第一导向杆253滑动配合于该导套内,从而实现了第一导向杆253与第一升降座251的滑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夹持配合机构20还包括输送组件26,该输送组件26位于两个对接件22靠近插杆122的一侧,用于支撑电芯并可沿上述第一方向输送电芯。并且,该输送组件26设置于安装架21,从而可与安装架21同步的沿第三方向移动。如此,利用上述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一顶升组件25驱动安装架21沿第三方向移动至两个对接件22分别与两个插杆122的自由端1223相对应,同时输送组件26的上表面与电芯接触,以对电芯进行支撑,使得待卷针和插杆122抽出电芯的内腔时电芯可由输送组件26沿第一方向输送至指定位置,完成电芯的下料。需要说明的是,输送组件26可采用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例如皮带输送机等,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输送组件26并不仅限于设置于安装架21。请参见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配合机构20还包括第二顶升组件29,该第二顶升组件29设置于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且传动连接于输送组件26,以驱动输送组件26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移动。第一移动组件25连接于输送组件26和安装架21,从而驱动安装架21沿第三方向相对输送组件26移动。也就是说,安装架21通过输送组件26和第二顶升组件29间接地连接于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如此,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24和第二顶升组件29对输送组件26的位置进行两级调节;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24、第二顶升组件29及第一顶升组件25对安装架21的位置进行三级调节,进一步弥补了第一移动组件25行程不够的问题。并且,由于电芯被拉伸后会变扁平,使得电芯与输送组件26之间具有间隙。为了使得输送组件26始终对电芯进行支撑,在对电芯进行拉伸的过程中,第一顶升组件25可与下述第二移动组件14配合带动插杆122和对接件22逐渐沿第三方向朝向输送组件26移动,使得电芯始终保持与输送组件26的接触(即输送组件26始终对电芯进行支撑)。
更加具体地,第二顶升组件29包括第二升降座291及第二顶升驱动件292,第二升降座291连接于第一移动组件24的驱动端,以由该第一移动组件24驱动沿第三方向移动。输送组件26沿第三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该第二升降座291。第二顶升驱动件292设置于该第二升降座291,且与输送组件26传动连接,以驱动输送组件26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二升降座291移动。第一顶升组件25的第一升降座251连接于该输送组件26,以随该输送组件26同步的沿第三方向移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顶升组件29还包括第二导向杆293,第二导向杆29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升降座291和输送组件26的其中之一,第二导向杆293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二升降座291和输送组件26的其中之另一。如此,利用第二导向杆293对输送组件26相对第二升降座291沿第三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使得输送组件26沿第三方向的移动更加稳定可靠。
优选地,第二导向杆29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输送组件26,相对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二升降座291。进一步地,第二升降座29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导套的安装孔,第二导向杆293滑动配合于该导套内,从而实现了第二导向杆293与第二升降座291的滑动连接。
请继续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一夹持组件12还包括夹辊125及夹持驱动件1252。夹辊125的一端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1,相对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纵长延伸,且插杆122与夹辊125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电芯的内外壁的夹持位。夹持驱动件1252设置于固定支架121且与夹辊125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夹辊125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插杆122,使得插杆122与夹辊125夹紧或松开电芯的内外壁。如此,需要对电芯进行下料时,插杆122和夹辊125随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朝向电芯移动,直至插杆122插入电芯的内腔,且自由端1223与对应的对接件22连接,同时夹辊125位于电芯的外壁处。然后夹持驱动件1252驱动夹辊125靠近插杆122移动,从而使得插杆122和夹辊125夹紧电芯的内外壁。再然后,卷针抽离电芯的内腔,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同时两个对接件22也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从而对电芯进行拉伸。夹持驱动件1252驱动夹辊125远离插杆122移动,使得插杆122与夹辊125松开对电芯内外壁的夹持,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复位,使得插杆122与对应的对接件22分离并抽离电芯的内腔,随后输送组件26沿第一方向输送电芯至指定位置,即完成电芯的下料。可选地,夹持驱动件1252可为气缸。
具体到实施例中,每一夹持组件12还包括夹辊座1254,夹辊125的一端安装于夹辊座1254。夹辊座1254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1,即夹辊125的一端通过夹辊座1254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1。夹持驱动件1252设置于固定支架121,且与夹辊座1254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夹辊座1254沿第一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辊125靠近或远离插杆122。需要说明的是,夹辊座1254可利用现有技术中的滑轨和滑块结构连接于固定支架121,使得夹辊座1254可相对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12还包括载移座123及第三驱动件124。夹持机构10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13。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可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底座11,第二驱动组件13设置于底座11且与每一载移座123传动连接,从而可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进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2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每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载移座123,第三驱动件124设置于载移座123且与固定支架121传动连接,以驱动固定支架121相对载移座123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插杆122沿第二方向移动。可选地,第三驱动件124可为气缸。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13包括第二丝杆132、第二驱动件及两个第二丝杆螺母134。第二丝杆132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11,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第二驱动件设置于底座11且与第二丝杆132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丝杆132绕自身轴线转动。两个第二丝杆螺母134分别螺纹连接于第二丝杆132的两段螺纹,且分别与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固定连接,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分别随两个第二丝杆螺母134同步移动。如此,由于第二丝杆132上的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因此在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丝杆132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分别跟随两个第二丝杆螺母134彼此靠近或远离。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丝杆132的轴向平行于上述第一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丝杆132可为一体成型的,也就是说,第二丝杆132是在一根丝杆上加工上述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而形成。当然,第二丝杆132也可采用通过联轴器连接的两根丝杆形成,该两根丝杆上的螺纹旋向相反,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件可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二丝杆132传动连接,使得第二驱动件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带传动结构传递至第二丝杆132,使得第二丝杆132绕自身轴线转动。当然,第二驱动件并不仅限于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二丝杆132传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也可通过例如齿轮传动结构等与第二丝杆132传动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支架121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滑轨和滑块结构实现与载移座123的连接,使得固定支架121相对载移座123沿第二方向可移动。两个载移座123也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滑轨和滑块结构实现与底座11的连接,使得两个载移座123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可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电芯下料装置并不仅限于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实现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相对底座11沿第二方向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2和第二驱动组件13的结构相似,不同点在于:
两个夹持组件12的载移座123为一体结构,该载移座123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底座11,而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分别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载移座1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件124设置于底座11且与载移座123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载移座123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13设置于载移座123,且分别与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传动连接,从而驱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如此,本实施例中也能实现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1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相对底座11沿第二方向移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所述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布设于所述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每个所述插杆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每个所述连接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每个所述自由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及
夹持配合机构,包括安装架及沿所述第一方向可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架的两个对接件,两个所述对接件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两个所述插杆在随自身所在的所述固定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两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对接件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对接件具有供对应的所述自由端卡接的卡槽或卡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两个所述对接件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对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丝杆、第一驱动件及两个第一丝杆螺母,所述第一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架,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丝杆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丝杆的两段螺纹,且分布与两个所述对接件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两个平移驱动件,两个所述平移驱动件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对接件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一移动组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移动组件,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的驱动端;
其中,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安装架和所述底座同步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一顶升组件,所述第一顶升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架和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用于驱动所述安装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对接件靠近所述插杆的一侧,用于支撑电芯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电芯;
所述输送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架;或者,所述夹持配合机构还包括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二顶升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的驱动端,且传动连接于所述输送组件,以驱动所述输送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所述第一顶升组件连接于所述输送组件和所述安装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载移座及第三驱动件,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
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载移座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每一所述载移座传动连接;
每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固定支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载移座,所述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载移座且与所述固定支架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丝杆、第二驱动件及两个第二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丝杆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第二丝杆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丝杆的两段螺纹,且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载移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夹辊及夹持驱动件,所述夹辊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纵长延伸,且所述插杆与所述夹辊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电芯的内外壁的夹持位,所述夹持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且与所述夹辊传动连接。
CN202021274596.1U 2020-07-03 2020-07-03 电芯下料装置 Active CN212768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4596.1U CN212768485U (zh) 2020-07-03 2020-07-03 电芯下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4596.1U CN212768485U (zh) 2020-07-03 2020-07-03 电芯下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68485U true CN212768485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87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74596.1U Active CN212768485U (zh) 2020-07-03 2020-07-03 电芯下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684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48283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KR101392130B1 (ko) 에지 와이즈 코일의 권선 장치 및 그 권선 방법
CN104588461B (zh) 自动u型打弯成型机
CN211594410U (zh) 电芯下料装置
CN212768485U (zh) 电芯下料装置
CN212639358U (zh) 下料处置装置
CN212648305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303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7095194U (zh) 可调节丝网叠边装置
CN113529286B (zh) 一种滤袋制造用三线缝纫机
CN109175022B (zh) 一种金属薄板的预卷机的工作控制方法
CN216017606U (zh) 电容整形调向装置
CN212648306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304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114310017A (zh) 锂电池极片和电芯芯体焊接机
CN210788932U (zh) 一种自动卧式胀管机
CN113579123A (zh) 一种wifi天线的装配设备
CN116154256A (zh) 用于长电芯辅助支撑下料装置及工作方法
CN220797381U (zh) 一种导线压接装置
CN112830298A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方法
CN219009435U (zh) 电芯下料装置和电芯卷绕设备
CN107359019B (zh) 双色线自动绞合并成型装置
CN218310571U (zh) 绕丝机
CN116652050A (zh) 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及下料方法
CN214359222U (zh) 一种电芯下料装置以及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