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8303U -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48303U
CN212648303U CN202021667564.8U CN202021667564U CN212648303U CN 212648303 U CN212648303 U CN 212648303U CN 202021667564 U CN202021667564 U CN 202021667564U CN 212648303 U CN212648303 U CN 2126483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battery cell
along
driv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675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675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483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483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483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其中,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夹持组件的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沿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每个夹持组件的插杆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支架,每个插杆沿第三方向纵长延伸;其中,每个插杆内设置有加热元件。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元件对插杆进行加热,插杆将热量传递给电芯内圈的极片及隔膜,使得内圈的极片与隔膜相互粘连,不会松散开,这样,在电芯被压扁的过程中,内圈的极片与隔膜不容易扭曲变形,电芯的拐角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Description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绕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电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芯一般利用卷绕设备的卷针卷绕形成,然后利用电芯下料装置对卷针上的电芯进行下料,也即将卷针从电芯的内腔内抽出。一般地,卷针抽出后,需要对电芯进行拉伸,以便于后续对电芯进行压扁。然而,在对拉伸后的电芯进行压扁时,在电芯的拐角处容易出现内圈的极片和/或隔膜产生褶皱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芯下料装置在对拉伸后的电芯进行压扁时,在电芯的拐角处容易出现内圈的极片和/或隔膜产生褶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每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插杆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每个所述插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
其中,每个所述插杆内设置有加热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插杆的纵长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插杆内还设置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插杆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插杆为扁平板状,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并且每个所述插杆朝向电芯的内壁的一侧具有尖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插杆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及自由端,每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连接端和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连接,每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的截面积沿其所述连接端到其所述自由端的方向逐渐递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且所述插杆与所述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芯的内外壁的夹持位;
夹持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且与所述夹持件传动连接,可驱动所述夹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插杆,使得所述插杆与所述夹持件夹紧或松开所述电芯的内外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
第二驱动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与一个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可驱动相应的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拉伸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可驱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或
拉伸驱动组件,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拉伸驱动组件,可在所述拉伸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底座彼此靠近或远离,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拉伸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可驱动所述拉伸驱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
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二顶升组件的驱动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可驱动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均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卷绕设备,所述卷绕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沿第三方向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的插杆均伸入电芯的内腔(具体地,两个插杆分别沿卷针的外表面的对应的沟槽伸入电芯的内腔),控制卷针退出电芯,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沿第一方向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的插杆对电芯沿第一方向进行拉伸。在拉伸电芯的过程中,由于每个插杆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对插杆进行加热,插杆将热量传递给电芯内圈的极片及隔膜,使得内圈的极片与隔膜相互粘连,不会松散开,这样,在电芯被压扁的过程中,内圈的极片与隔膜不容易扭曲变形,电芯的拐角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电芯卷绕在卷针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卷针从电芯的内腔内抽出后对电芯进行拉伸压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机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机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固定机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固定机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固定机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固定机构的固定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机构的插杆一实施例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机构的插杆一实施例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的夹持机构的插杆另一实施例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展开描述之前,首先对现有技术中的电芯下料装置进行简要说明。参见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电芯下料装置一般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圆柱状插杆121。实际使用时,电芯30在卷针40上卷绕形成,卷针40的外表面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沟槽401,沟槽401沿卷针40的轴向延伸设置。当需要对卷针40上的电芯30进行下料时,两个圆柱状插杆121插入两个对应的沟槽401内,控制卷针40从电芯30的内腔301内抽出,然后两个圆柱状插杆121沿第一方向a彼此远离将电芯30拉伸,在拉伸电芯30的过程中,电芯30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拐角A。电芯30拉伸完毕后,两个圆柱状插杆121退出电芯30的内腔301,此时,压扁机构50沿与第一方向a相垂直的第二方向b,也即电芯30的厚度方向,将电芯30压扁成型。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研发中发现,在对上述电芯30进行压扁时,在电芯30的拐角A处,容易出现皱褶的现象。基于上述现象,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研发发现了现有技术中的电芯下料装置存下以下两个缺陷:一是利用两个圆柱状插杆121拉伸电芯30时,电芯30的拐角A处的内圈极片和隔膜大致呈圆弧形,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扭曲变形而导致出现褶皱的现象;二是卷针40从电芯30的内腔301内抽出时,位于电芯30的上端的极片的头部无支撑,受自重影响而下垂,将隔膜压塌,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局部隔膜所产生的位移不会恢复平齐,而极片因应力会平整铺开,从而导致极片和隔膜的冗余部分被挤压至电芯30的拐角A处,因此,在电芯30的拐角A处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基于上述两个缺陷,本申请的发明人在长期研发中发现,只要改善两个缺陷的其中之一时,就可减少在电芯30的拐角A处形成褶皱的现象。而同时改善两个缺陷时,可以大大减少在电芯30的拐角A处形成褶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改善上述缺陷的电芯下料装置及包括该电芯下料装置的卷绕设备。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几个具体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3-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0及固定机构20。
夹持机构10包括底座11及两个夹持组件12。每个夹持组件12包括固定支架123及插杆121。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于底座11,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与该第一方向a相垂直的第三方向c移动。每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支架123,每个插杆121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
固定机构20包括安装架21及固定件23。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可移动地设置于安装架21。
其中,固定件23在移动过程中包括固定位置,当固定件23处于该固定位置时,固定件23的至少部分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用于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固定。
上述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三方向c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均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具体地,两个插杆121分别沿卷针40的外表面的对应的沟槽401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控制卷针40退出电芯30的内腔301,然后控制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移动至固定位置以固定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再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一方向a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对电芯30沿第一方向a进行拉伸。在拉伸电芯30的过程中,固定件23始终保持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的固定,从而可以防止极片的头部受自重影响而下垂,将隔膜压塌,这样,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电芯30的拐角A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上下方向,第三方向c为左右方向。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固定是指将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固定于电芯30的上端的内壁,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不会出现下垂,能够与电芯30的上端的内壁相贴合。其中,内圈材料包括极片和隔膜。
优选地,固定件23为扁平板状,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且与第一方向a相平行。换句话说,固定件23的长度沿第三方向c延伸,固定件23的宽度沿第一方向a延伸。如此,当电芯30沿第一方向a被拉伸时,固定件23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支撑固定,由于固定件23与第一方向a相平行,且固定件23的厚度很薄,也即固定件23沿与第一方向a及第三方向c均相垂直的第二方向b的尺寸比较小,固定件23不会影响对电芯30的拉伸、压扁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b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可选地,固定件23可以包括至少两根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的针型件,利用至少两根针型件也可以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支撑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件23的材料优选为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例如麦拉等,如此,固定件23可随电芯30的拉伸变形而自适应地弹性变形以适应电芯30的上端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安装架21沿与第一方向a及第三方向c均相垂直的第二方向b可移动地设置。当电芯30被拉伸变形时,电芯30的上端和下端彼此靠近,即电芯30的上端沿第二方向b靠近电芯30的下端移动,此时,安装架21可带动固定件23沿第二方向b跟随电芯30的上端移动,如此,可提高固定件23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的支撑固定效果,并且使得固定件23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电芯30,尤其是大规格的电芯30,此时,无需固定件23具有弹性或无需固定件23具有很大的弹性。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架21沿第二方向b可移动,除了可以带动固定件23跟随电芯30的上端移动,还可以将固定件23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例如,初始位置时,固定件23位于电芯30的下方,当需要固定件23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固定时,安装架21沿第二方向b上升至工作位置,然后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移动至固定位置,接着在电芯30被拉伸变形的过程中,安装架21带动固定件23跟随电芯30的上端沿第二方向b下降移动。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移动至固定位置的过程中,固定件23对电芯30的内壁造成损伤,固定件23可以先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的下方,然后固定件23沿第三方向c移动至电芯30的内腔301,最后固定件23沿第二方向b向上移动至固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机构2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22,第一驱动件22固定连接于安装架21。固定件23与第一驱动件22的驱动端连接,且可在第一驱动件22的驱动下沿第三方向c移动。可选地,第一驱动件22可为气缸。
具体到实施例中,固定机构20还包括连接板221,连接板221的一端和固定件23连接,连接板221的另一端和第一驱动件22的驱动端连接。如此,便于固定件23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机构20还包括第一顶升组件24,第一顶升组件24的驱动端和安装架21连接,可驱动安装架21沿第二方向b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顶升组件24包括电机底座241、第一电机242和第一丝杆243。第一电机242设置在电机底座241上。第一丝杆243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电机底座241上,第一丝杆243和第二方向b相平行,第一丝杆243的一端和第一电机242传动连接,第一丝杆243上配合设置有第一丝杆螺母(未图示),第一丝杆螺母和安装架21连接。如此,第一电机242驱动第一丝杆24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丝杆螺母及安装架21沿第二方向b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电机242可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一丝杆243传动连接,使得第一电机242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带传动结构传递至第一丝杆243,使得第一丝杆243绕自身轴线转动。当然,第一电机242并不仅限于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一丝杆243传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机242也可通过例如齿轮传动结构等与第一丝杆243传动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12还包括夹持件122及夹持驱动件124。夹持件122的一端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3,相对的另一端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且插杆121与夹持件12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电芯30的内外壁的夹持位。夹持驱动件124设置于固定支架123且与夹持件122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夹持件122沿第一方向a靠近或远离插杆121,使得插杆121与夹持件122夹紧或松开电芯30的内外壁。如此,需要对电芯30进行下料时,插杆121和夹持件122随固定支架123沿第三方向c朝向电芯30移动,直至插杆121插入电芯30的内腔301,同时夹持件122位于电芯30的外壁处。然后夹持驱动件124驱动夹持件122靠近插杆121移动,从而使得插杆121和夹持件122夹紧电芯30的内外壁。再然后,卷针40抽离电芯30的内腔301,固定件23移动至固定位置,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沿第一方向a彼此远离,从而对电芯30进行拉伸。拉伸完毕后,夹持驱动件124驱动夹持件122远离插杆121移动,使得插杆121与夹持件122松开对电芯30的内外壁的夹持,固定支架123沿第三方向c复位,使得插杆121抽离电芯30的内腔301,即完成电芯的下料。可选地,夹持驱动件124可为气缸,夹持件122可为夹辊。
具体到实施例中,每个夹持组件12还包括夹持件固定座125,夹持件1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夹持件固定座125。夹持件固定座125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3,即夹持件122的一端通过夹持件固定座125沿第一方向a可移动地连接于固定支架123。夹持驱动件124设置于固定支架123,且与夹持件固定座125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夹持件固定座125沿第一方向a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122靠近或远离插杆12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13,每个夹持组件12与一个第二驱动件13的驱动端连接,每个第二驱动件13可驱动相应的夹持组件12沿第三方向c移动。如此,可以带动每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插入电芯30的内腔301或退出电芯30的内腔301。可选地,第二驱动件13可为气缸。
进一步地,夹持机构10还包括拉伸驱动组件14,拉伸驱动组件14设置于底座11,且与两个第二驱动件13传动连接,可驱动两个第二驱动件13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进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
具体到实施例中,拉伸驱动组件14包括第二电机141、第二丝杆142和两个移载板143。第二丝杆142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11,且沿轴向的两端具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每段螺纹上配合设置有一个第二丝杆螺母(未图示)。第二电机141设置于底座11且与第二丝杆142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丝杆142绕自身轴线转动。两个移载板143分别和两个第二丝杆螺母连接,且分别与两个第二驱动件13固定连接,使得两个第二驱动件13分别随两个移载板143同步移动。如此,由于第二丝杆142上的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因此在第二电机141驱动第二丝杆142绕自身轴线转动时,两个移载板143分别跟随两个第二丝杆螺母彼此靠近或远离。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丝杆142的轴向平行于上述第一方向a。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丝杆142可为一体成型的,也就是说,第二丝杆142是在一根丝杆上加工上述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而形成。当然,第二丝杆142也可采用通过联轴器连接的两根丝杆形成,该两根丝杆上的螺纹旋向相反,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第二电机141可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二丝杆142传动连接,使得第二电机141输出的旋转运动通过带传动结构传递至第二丝杆142,使得第二丝杆142绕自身轴线转动。当然,第二电机141并不仅限于通过带传动结构与第二丝杆142传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电机141也可通过例如齿轮传动结构等与第二丝杆142传动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电芯下料装置并不仅限于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实现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相对底座11沿第三方向c移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2、第二驱动件13及拉伸驱动组件14的结构相似,不同点在于:
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分别连接于拉伸驱动组件14的两个移载板143,可在拉伸驱动组件14的第二电机141的驱动下沿第一方向a相对底座11彼此靠近或远离。第二驱动件13设置于底座11且与拉伸驱动组件14传动连接,可驱动拉伸驱动组件14沿第三方向c移动。如此,本实施例中也能实现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相对底座11沿第三方向c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夹持机构10还包括第二顶升组件15,第二顶升组件15的驱动端与底座11连接,可驱动底座11沿与第一方向a及第三方向c均相垂直的第二方向b往复移动。如此,可通过第二顶升组件15对底座11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运动至卷绕位置以对卷针40上的电芯30进行下料,下料结束后,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恢复原位,以避免影响卷针40的卷绕作业。可选地,第二顶升组件15可为电缸或电机丝杆驱动结构。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见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固定件23的结构不同,其余部分结构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包括第三驱动件231及两个夹爪232。两个夹爪232分别传动连接于第三驱动件231,可在第三驱动件231的驱动下彼此靠近以夹持电芯30的上端或远离以松开电芯30的上端。如此,利用第三驱动件231驱动两个夹爪232夹持电芯30的上端,可以防止极片的头部受自重影响而下垂,将隔膜压塌,这样,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电芯30的拐角A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实施例三
请一并参见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固定件23的结构不同,其余部分结构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包括第四驱动件233及两个吸盘234。两个吸盘234相对的面均为吸附面,分别用于吸附C型胶带的两端,并且两个吸盘234分别传动连接于第四驱动件233,可在第四驱动件233的驱动下彼此靠近以对电芯30的上端贴C型胶带。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吸盘234的吸附面分别吸附C型胶带的两个端部,C型胶带的两个端部相对的面为帯胶面,当第四驱动件233驱动两个吸盘234彼此靠近时,可将C型胶带贴附于电芯30的上端,也即将C型胶带的其中一个端部压贴于电芯30的外壁,另一个端部压贴于电芯30的内壁,从而将电芯30的上端半包裹以实现对电芯30的上端的内圈材料进行固定,防止极片的头部受自重影响而下垂,将隔膜压塌,这样,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电芯30的拐角A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实施例四
请一并参见图10-图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本实施例不存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的固定机构20,仅对插杆121进行了改进,其余部分结构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0。
夹持机构10包括底座11及两个夹持组件12。每个夹持组件12包括固定支架123及插杆121。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于底座11,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与该第一方向a相垂直的第三方向c移动。每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支架123,每个插杆121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
其中,每个插杆121为扁平板状,与第一方向a相平行,并且每个插杆121朝向电芯30的内壁的一侧具有尖角121a。换句话说,插杆121的长度沿第三方向c延伸,插杆121的宽度沿第一方向a延伸。
上述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三方向c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均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具体地,两个插杆121分别沿卷针40的外表面的对应的沟槽401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控制卷针40退出电芯30,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一方向a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对电芯30沿第一方向a进行拉伸。在拉伸电芯30的过程中,由于每个插杆121为扁平板状,与第一方向a相平行,每个插杆121朝向电芯30的内壁的一侧具有尖角121a,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圆柱状插杆121,本实施例中的电芯30可以被拉伸得更扁,电芯30的拐角A处能够形成清晰的折痕,这样,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电芯30的拐角A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具体到实施例中,每个插杆121包括相对的连接端1211及自由端1212,每个插杆121的连接端1211和对应的固定支架123连接,每个插杆121的自由端1212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插杆121可以被构造成三棱柱状,即插杆12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插杆121也可以被构造成其他形状,例如,六棱柱状,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该插杆121朝向电芯30的内壁的一侧具有尖角121a即可。
进一步地,插杆121的尖角121a为圆弧形尖角。如此,可以防止插杆121的尖角121a过于尖锐导致电芯30的内壁的损伤。
进一步地,插杆121的截面积沿其连接端1211到其自由端1212的方向逐渐递减。如此,便于插杆121从电芯30的内腔301抽出。
进一步地,插杆121的尖角121a的角度为15°-75°。如此,既可以防止尖角的角度过大而不能改善上述缺陷,又可以防止尖角的角度过小而造成电芯30的内壁的损伤。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本实施例不存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的固定机构20,仅对插杆121进行了改进,其余部分结构相同,对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包括夹持机构10。
夹持机构10包括底座11及两个夹持组件12。每个夹持组件12包括固定支架123及插杆121。两个夹持组件12的固定支架123沿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于底座11,且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第一方向a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底座11沿与该第一方向a相垂直的第三方向c移动。每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支架123,每个插杆121沿第三方向c纵长延伸。
其中,每个插杆121内设置有加热元件。
上述电芯下料装置,实际作业时,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三方向c移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均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具体地,两个插杆121分别沿卷针40的外表面的对应的沟槽401伸入电芯30的内腔301),控制卷针40退出电芯30,然后控制两个夹持组件12沿第一方向a彼此远离,从而带动两个夹持组件12的插杆121对电芯30沿第一方向a进行拉伸。在拉伸电芯30的过程中,由于每个插杆121内设置有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对插杆121进行加热,插杆121将热量传递给电芯30内圈的极片及隔膜,使得内圈的极片与隔膜相互粘连,不会松散开,这样,在电芯30被压扁的过程中,内圈的极片与隔膜不容易扭曲变形,电芯30的拐角A处不容易出现褶皱的现象。
具体到实施例中,加热元件沿插杆121的纵长方向延伸设置。可选地,加热元件可为加热棒或加热管。
进一步地,每个插杆121内还设置有测温元件,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插杆121的温度。可选地,测温元件可为热电偶。
实施例六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和上述实施例四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二和上述实施例四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三和上述实施例四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和上述实施例五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二和上述实施例五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三和上述实施例五的结合或者基于上述实施例四和上述实施例五的结合等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下料装置,本实施例既存在上述实施例一或者上述实施例二或者上述实施例三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的固定机构20,又存在上述实施例四或者实施例五提供的电芯下料装置中对插杆121的改进,由于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相同,在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七
基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及实施例六中的电芯下料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卷绕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芯下料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及两个夹持组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支架及插杆,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固定支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且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以及可受控的相对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三方向移动,每个所述夹持组件的所述插杆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每个所述插杆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
其中,每个所述插杆内设置有加热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沿所述插杆的纵长方向延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杆内还设置有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用于检测所述插杆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杆为扁平板状,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平行,并且每个所述插杆朝向电芯的内壁的一侧具有尖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杆包括相对的连接端及自由端,每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连接端和对应的所述固定支架连接,每个所述插杆的所述自由端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的截面积沿其所述连接端到其所述自由端的方向逐渐递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相对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三方向纵长延伸,且所述插杆与所述夹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芯的内外壁的夹持位;
夹持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且与所述夹持件传动连接,可驱动所述夹持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插杆,使得所述插杆与所述夹持件夹紧或松开所述电芯的内外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
第二驱动件,每个所述夹持组件与一个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二驱动件可驱动相应的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拉伸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两个所述第二驱动件传动连接,可驱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两个所述夹持组件相对所述底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或
拉伸驱动组件,两个所述夹持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拉伸驱动组件,可在所述拉伸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底座彼此靠近或远离,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且与所述拉伸驱动组件传动连接,可驱动所述拉伸驱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
第二顶升组件,所述第二顶升组件的驱动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可驱动所述底座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均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10.一种卷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下料装置。
CN202021667564.8U 2020-08-12 2020-08-12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Active CN2126483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7564.8U CN2126483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7564.8U CN2126483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48303U true CN212648303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86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67564.8U Active CN2126483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483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4396A (zh) * 2022-05-31 2022-09-16 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内卷褶皱的薄膜电容器卷绕芯子加工用压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4396A (zh) * 2022-05-31 2022-09-16 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内卷褶皱的薄膜电容器卷绕芯子加工用压扁装置
CN115064396B (zh) * 2022-05-31 2023-06-09 扬州日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内卷褶皱的薄膜电容器卷绕芯子加工用压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48303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305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283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304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212648306U (zh) 电芯下料装置及卷绕设备
CN114791538B (zh) 一种电子材料全自动检测设备
CN209835323U (zh) 一种医用真空绝热管的绝热膜缠绕装置
CN114315111A (zh) 玻璃盖板热弯设备及其热弯方法
CN217095194U (zh) 可调节丝网叠边装置
CN111928063A (zh) 一种管道保温层结构制作成型方法
CN216189653U (zh) 一种贴合、检测一体化背光薄膜处理设备
CN212768485U (zh) 电芯下料装置
CN210754427U (zh) 圆卷针下料装置
CN219296779U (zh) 一种cpp薄膜除皱展平设备
CN211895260U (zh) 一种印刷品自动上料装置
CN114148582A (zh) 线卷全自动套袋机器人装备及套袋方法
CN113663932A (zh) 一种板材生产面板厚度的快速检测剔除装置
CN111616229A (zh) 豆筋生产装置
CN219990710U (zh) 一种可调节pet片材收卷机
CN220132572U (zh) 一种校服布料整平设备辅助定位机构
CN219917269U (zh) 一种热压夹具压板机构
CN213397955U (zh) 一种电热毯滚筒跌落测试装置
CN219135889U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用卸卷装置
CN218018816U (zh) 一种纸管加工用夹持件
CN215598862U (zh) 一种聚丙烯拉丝薄膜的张力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