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43386U -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43386U
CN212743386U CN202021211121.8U CN202021211121U CN212743386U CN 212743386 U CN212743386 U CN 212743386U CN 202021211121 U CN202021211121 U CN 202021211121U CN 212743386 U CN212743386 U CN 212743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bottom plate
hole
plate
form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11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应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2111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43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43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433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长条形通孔,所述底板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底板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长条形通孔后配合有螺母,当螺母旋松时所述底板可相对于面板上下移动,当螺母旋紧时底板相对于面板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下端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底板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墙柱模板配置时板木利用率;浇筑前墙柱根部有方便于垃圾清理空间;节约了材料和人工;还具有铝模模块化拼装特点,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低廉实惠。

Description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属于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支模体系中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支模即建筑模板施工,其中一种为拆装式模板,即现配木模板,另一种为定型模板(铝材定型模板和钢材定型模板),这种模板系工厂生产的各种不同规格的模板板块,由卡具和支承系统进行安装。
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在支模时普遍采用木模拼装和铝模拼装二种方案,一、木模拼装时有以下问题:A、墙柱板的水平先是用实物直接垫于木模板底部,这方法起始只能先尽量控制水平误差在大约数值之内,要等到平板及梁模板固定好以后再等这墙柱的板墙整体拼装完成到加固时再做正确调整,存在后期很多情况下已多次调整后也无法正确到位,降低了工效,同时调整时各部位模板互相牵制,顾此失彼,质量不稳定,并且为了保证后续环节泥工堵漏效果,模板底部与楼板之间空隙只能留1cm-1.5cm,导致浇砼前墙柱根部的垃圾清理作业相当艰难,清理效果也不佳,还有梁底模板水平和墙柱水平没有同步完成,造成梁的两端上翘、下沉或因梁口衔接不严密而漏浆的通病,B、目前混泥土墙的厚度和柱子成型后的大小尺寸是以施工员在楼地面上弹好的墙柱边线为根据的,一种方法是在离楼地面3cm-4cm处用短钢筋头焊接在墙柱竖筋,上来提供固定模板位置点位,另一种是在弹好的墙柱边线上用冲击钻打眼后插短钢筋头来提供点位,两种方法提供的点位精确度是凭操作工人的工作经验来确定而极不稳定,至于打眼插筋方法稳定性也不够,C、现有建筑工程要广泛推行装配技术,虽然楼平板是先预制直接安置在固定支架上来作为第二次楼面表层现浇的底模,但还是没有减少已往铺木平板作底模这道工序,D、目前的支模体系,起始板材利用率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又反复拆、装造成板材严重损伤,降低了利用次数,二、铝模拼装时有以下问题:墙根部垃圾清理同以上木模拼装时一样艰难,清理效果也不佳,施用前构件在工厂结合图纸进行尺寸优化、生产、试装准备时间很长,如中途图纸需修改就很麻烦拖延工期,成本昂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支模体系中的一种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目的在于:把当前木支模体系墙柱模板尺寸规格多种多样简变为限定在仅有几种尺寸规格的模块构件,即,使原木模板散拼装工艺改进成模块拼装工艺;解决了当前木支模体系的墙柱模板配置方案板木利用率不足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流程中对墙柱模板的位置需多次调整,工效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支模方案浇筑前墙柱根部垃圾清理难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墙柱模板反复拆、装造成板木严重受损,板木利用次数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楼平板应用叠合板预制构件工艺,现木支模方案叠合板下面一层楼平板的底模不可能全部取消,材料和人工浪费的问题。同时,木模块化具备了铝模块化的拼装特点,两者相比应用木支模的模块化施工方案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经济实惠。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和底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所述底板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底板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面板的长条形通孔后配合有螺母,当螺母旋松时所述底板可相对于面板上下移动,当螺母旋紧时底板相对于面板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下端设有使用时用于对面板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所述底板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提前用螺钉穿过第一通孔把底板和模块两侧方木即在两方木下端相面对的侧面固定一起,保证方木可以随着底板的移动调整一同移动调整。通过本实用新型可把当前木支模体系墙柱模板尺寸规格多种多样简变为限定在仅有几种尺寸规格的模块构件,即,使原木模板散拼装工艺改进成模块拼装工艺;解决了当前木支模体系的墙柱模板配置方案板木利用率不足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流程中对墙柱模板的位置需多次调整,工效低的问题;解决了现支模方案浇筑前墙柱根部垃圾清理难问题;解决了现木支模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墙柱模板反复拆、装造成板木严重受损,板木利用次数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楼平板应用叠合板预制构件工艺,现木支模方案叠合板下面一层楼平板底模不可能全部取消,材料和人工浪费的问题。同时,木模块化具备了铝模块化的拼装特点,两者相比应用木支模的模块化施工方案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经济实惠。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固定有两根水平设置的螺杆,所述两根螺杆上下间隔且均穿过面板的长条形通孔后分别与螺母配合;上述螺杆设置两根,以便于增加面板与底板之间的固定力,避免底板与面板之间因固定力不足而产生相互晃动和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设有两个长条形通孔,所述两个长条形通孔上下间隔设置,因两通孔之间的连接,使面板内部结构更稳定,也增加了底板与面板之间的接触面。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下端设有用于支撑方木的第一水平折板;通过上述第一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方木进行支撑,可以加强对方木的支撑平稳性,也保证了使用时底板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水平折板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方木的第二通孔;上述第二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方木连接,从而将方木固定在第一水平折板上,限制方木的水平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的两个侧边与所述底板的两个侧边对齐;上述面板和底板的侧边对齐,以保证侧边的平整性,从而保证和方木固定一起好后,面板、底板、方木和模板都接触的侧面是在一个平面。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突出于所述底板相邻的侧边;上述面板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均可以突出于底板的侧边,降低工件的制造要求,增加零部件的适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孔为沉孔;第一通孔设置为沉孔后,使得螺钉可以完全进入第一通孔内,避免螺钉帽突出于底板表面,而导致底板和面板两者固定时,无法紧贴,以致相互间产生的磨擦力不足以支持面板和底板之间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面板相背于底板的表面设有竖向加强筋条;上述加强筋条的设置,以便于增加面板竖直状态下的竖直强度,从而加强对底板和方木的支撑强度,避免面板发生弯曲而影响支模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板下端的第二水平折板,所述第二水平折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通过上述第二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面板进行水平支撑,可以加强面板在支撑底板时的支撑平稳性,且保证底板支撑方木的平稳性,上述第三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指定底座连接,从而通过第二水平折板将面板固定在指定位置上,控制了模块下端前后、左右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应用具备有使现木支模体系中墙柱模板的散拼装技术简变成模块化拼装的条件,具体有益效果表现在:提高了墙柱模板配置时板木利用率;墙柱模块的位置可以一次性调整到位,提高了工效;浇筑前墙柱根部有方便于垃圾清理空间,提升了质量;避免了施工过程原木支模技术模板反复拆、拼装,增加了板木利用次数;节省了工程主体楼平板应用预制构件叠合板技术,在主体施工时原木支模方案中铺设在叠合板下面的楼板底模,节约了材料和人工;还具有铝模模块化拼装特点,两者相比而言,有操作流程和工艺更便捷简单,且成本低廉实惠等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1和底板2,面板1和底板2均竖向设置,面板1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11,底板2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螺杆21一端与底板2固定,螺杆21的另一端穿过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配合有螺母211,当螺母211旋松时底板2可相对于面板1上下移动,当螺母211旋紧时底板2相对于面板1的上下位置被固定,面板1下端设有使用时用于对面板1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底板2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2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22,提前用螺钉穿过第一通孔把底板和模块两侧方木即在两方木下端相面对的侧面固定一起,保证方木可以随着底板的移动调整一同移动调整。
如图1-2所示,底板2固定有两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两根螺杆21上下间隔且均穿过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分别与螺母211配合,上述螺杆设置两根,以便于增加面板与底板的固定力,避免螺母松动而导致底板或面板晃动,影响支模质量;面板1设有两个长条形通孔11,两个长条形通孔11上下间隔设置,两根螺杆21分别与两个长条形通孔11配合,上述长条形通孔设置两根,使得单个螺杆和单个螺母,可以独立的固定一处,从而增加螺杆和螺母的固定端,加强底板在面板上的固定可靠性,同时两通孔之间的连接,使面板内部结构更稳定,也增加了底板和面板之间的接触面。上述螺母和面板之间设有垫片。
如图1-2所示,底板2下端设有用于支撑方木的第一水平折板23,通过上述第一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方木进行支撑,可以加强对方木的支撑平稳性,保证方木使用时的稳定性;第一水平折板23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方木的第二通孔231,上述第二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方木连接,从而将方木固定在第一水平折板上,限制方木的水平移动,第一通孔22为沉孔,第一通孔设置为沉孔后,使得螺钉可以完全进入第一通孔内,避免螺钉突出于底板表面,而导致底板和面板两者固定时,无法紧贴,以致相互间产生的磨擦力不足以支持底板和面板之间的稳定。
如图1-2所示,面板1的两个侧边与底板2的两个侧边对齐,上述面板和底板的侧边对齐,以保证侧边的平整性,从而保证和方木固定一起好后,面板、底板、方木和模块的模板都接触的侧面在一个平面上;面板1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突出于底板2相邻的侧边,上述面板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均可以突出于底板的侧边,降低工件的制造要求,增加零部件的适用性;面板1相背于底板2的表面设有竖向加强筋条12,上述加强筋条的设置,以便于增加面板竖直状态下的竖直强度,从而加强对底板和方木的支撑强度,避免面板发生弯曲而影响支模效果。
如图1-2所示,固定结构为形成在面板1下端的第二水平折板13,第二水平折板1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31,通过上述第二水平折板的设置,以便于对面板进行水平支撑,可以加强面板在支撑底板时的支撑平稳性,且保证底板支撑方木的平稳性,上述第三通孔用于供螺钉穿过与指定底座连接,从而通过第二水平折板将面板固定在指定位置上,确定面板下端前后、左右的位置。
使用时,第一步:先把装置的底板安装在提前配制好的模块两侧方木下端相互面对的侧面,底板向后延伸部分托住方木下端,底板反面紧贴方木上述侧面,再把面板和底板安装在起,面板一侧紧贴模块的模板,使之滑动引伸犹如方木加长,能抵住支模流程最后加接在模块下端堵漏的模板条;第二步:弹出墙、柱边线,再按实际使用的建筑模板厚度尺寸向外平移边线得出控制线,把板条内侧面与控制线对齐固定在楼地面上,这板条就是用来固定垫脚装置的底座和墙柱最底部封堵混凝土浆的挡条;第三步:按设计墙柱模块排列顺序在上述板条上画出每块模块安装的位置,已安装好垫脚装置的模块对号入座,把垫脚装置在板条上固定好,确保面板与模板接触的侧面与板条内侧在一个平面,同时等于一次性就确定了模块下端前后、左右的位置,接着通过调节垫脚装置使模块顶端升到施工标高。第四步:在支模最后一道工序墙柱模板整体没有加固时,利用模块与楼地面之间的空隙,把之前施工过程中落在墙柱根部的垃圾清理干净,随后把堵住上述空隙的模板条加装上去,模板条上口和模块的模板下端连接好,下端由固定在楼平面的板条顶住,封堵模板条垂直面由垫脚装置的面板侧面抵住,最后进行墙柱模板整体加固。通过上述装置的设置,达到了功能繁多的优点,解决了原支模方案板木配置时利用率低,解决了原施工过程中需要多次对墙柱模板进行调整,降低了工效,也容易出现漏浆的情况,解决了原支模方案不方便对墙柱根部垃圾进行清理,在施工过程中又反复拆、装造成板木严重损伤,降低了板木利用次数的问题等等问题。

Claims (10)

1.一种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靠背设置的面板(1)和底板(2),所述面板(1)和所述底板(2)均竖向设置,所述面板(1)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长条形通孔(11),所述底板(2)固定有至少一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所述螺杆(21)一端与底板(2)固定,所述螺杆(2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配合有螺母(211),当螺母(211)旋松时所述底板(2)可相对于面板(1)上下移动,当螺母(211)旋紧时底板(2)相对于面板(1)的上下位置被固定,所述面板(1)下端设有用于对面板(1)固定并起到固定和支撑浇筑模块的固定结构,所述底板(2)设有若干个用于将底板(2)固定于方木上的第一通孔(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固定有两根水平设置的螺杆(21),所述两根螺杆(21)上下间隔且均穿过面板(1)的长条形通孔(11)后分别与螺母(211)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设有两个长条形通孔(11),所述两个长条形通孔(11)上下间隔设置,所述两根螺杆(21)分别与两个长条形通孔(11)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下端设有用于支撑方木的第一水平折板(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折板(23)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方木的第二通孔(23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的两个侧边与所述底板(2)的两个侧边对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的一个侧边或两个侧边突出于所述底板(2)相邻的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设有的第一通孔(22)为沉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相背于底板(2)的表面设有竖向加强筋条(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板(1)下端的第二水平折板(13),所述第二水平折板(1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31)。
CN202021211121.8U 2020-06-28 2020-06-28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Active CN212743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1121.8U CN212743386U (zh) 2020-06-28 2020-06-28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1121.8U CN212743386U (zh) 2020-06-28 2020-06-28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43386U true CN212743386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11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1121.8U Active CN212743386U (zh) 2020-06-28 2020-06-28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433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46041A (zh) 一种清水混凝土墙体后浇带的模板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067383B (zh) 一种建筑施工梁柱混凝土浇筑密实型组合式模板
CN212743386U (zh) 工程主体结构支模垫脚装置
CN113389304A (zh) 装配式双叶空腔叠合墙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3640278U (zh) 楼梯施工模架
CN102587665B (zh) 一种双肢剪力墙结构的浇注方法
CN206646634U (zh) 装配预制构件式房屋
CN211850845U (zh) 一种楼梯模板支设结构
CN113914614A (zh) 一次性浇筑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工艺
CN113914615B (zh) 能够用于不同梁高装配的混凝土梁体模板
CN207892101U (zh) 顶层模块化楼盖板
CN216446503U (zh) 一种带模板缓冲垫块的加固结构
CN216840730U (zh) 一种快速安装拆卸的斜支撑装置
CN219754107U (zh) 加固梁混凝土浇筑定型化装置
CN219431385U (zh) 小型梁、柱装配式模板
CN218028970U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现浇楼板钢制侧边模安装结构
CN211774748U (zh) 一种pec墙与主体结构干式连接节点
CN218090545U (zh) 一种墩-桩钢混过渡接头钢板水准度及平面位置调节装置
CN218758753U (zh) 一种现浇混凝土楼梯踏步成型装置
CN213867402U (zh) 用于连续梁斜腹板圆弧段的轻便式钢木混合模板
CN216765629U (zh) 一种定型模板施工平台
CN217924842U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现浇楼板可调节无支撑桁架
CN219158117U (zh) 一种免找平层的无管线阻挡的叠合板
CN216378988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临时道路板搭接结构
CN220184735U (zh) 一种基于装配式楼板的支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