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4263U - 压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4263U
CN212684263U CN202021607629.XU CN202021607629U CN212684263U CN 212684263 U CN212684263 U CN 212684263U CN 202021607629 U CN202021607629 U CN 202021607629U CN 212684263 U CN212684263 U CN 2126842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mat
pressing
belt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0762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经伟
王鑫鹏
刘富帅
张嘉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n Un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n Un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n Un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n Unio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0762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42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42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42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具有用于被压制的材料垫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且包括:上部框架主体、下部框架主体以及第一加压元件。上部框架主体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一滚筒和套设在第一滚筒上的第一钢带;下部框架主体包括位于入口端的第二滚筒和套设在第二滚筒上的第二钢带;第一加压元件配置为对第一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第一钢带对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第一钢带具有网孔结构,网孔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网孔,配置为在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释放从材料垫排出的气体。该压制装置能够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

Description

压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压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纤维板、刨花板和其它材料板的生产过程中,材料垫需要经过预压缩、热压缩等工艺流程才能最终形成材料板。在材料垫的预压缩工艺过程中,需要通过连续工作的预压机对材料垫进行预压缩。预压的目的包括:第一,压实材料垫使其具有一定的密实度或交织力,防止其在输送过程中发生塌散或断裂;第二,减小材料垫的厚度,可缩小上下热压板间的间距,从而缩短压机闭合时间,即缩短热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第三,可排除材料垫内的空气,防止热压时大量空气冲出而吹坏材料垫。目前,双带式连续预压工艺和设备已经被人造板行业普遍接受和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能够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连接装置,该压制装置具有用于被压制的材料垫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且包括:上部框架主体、下部框架主体以及第一加压元件。上部框架主体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一滚筒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滚筒上的第一钢带,其中,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一滚筒的驱动下传动;下部框架主体与所述上部框架主体相对,且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二滚筒和套设在所述第二滚筒上的第二钢带,其中,所述第二钢带在所述第二滚筒的驱动下传动以传输位于所述第二钢带上的所述材料垫;第一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一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钢带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其中,所述第一钢带具有网孔结构,所述网孔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网孔,配置为在所述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释放从所述材料垫排出的气体。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加压元件,所述第二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二滚筒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的直径为500mm至2500mm。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的转动线速度为1500mm/s至3000mm/s。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2.5mm至3.5mm。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网孔结构的网孔的孔径为2mm至8mm。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第一加压元件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材料垫的厚度调节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距离。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还包括第一网带,其中,所述第一网带叠置在所述第一钢带的靠近所述材料垫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材料垫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一网带与所述第一钢带同步传动,以用于在对所述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将所述材料垫中的所述气体排出。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上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口端的第三滚筒,所述下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口端的第四滚筒,所述压制装置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三滚筒之间第一压实区和第二压实区,所述第一压实区相比于所述第二压实区更靠近所述入口端,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三滚筒的驱动下传动,所述第二钢带在所述第二滚筒和所述第四滚筒的驱动下传动,所述压制装置还包括第三加压元件,所述第三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三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二压实区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其中,所述材料垫经过所述第一压实区的第一次压缩和所述第二压实区的第二次压缩之后形成压实垫。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还包括除尘系统,其中,所述除尘系统在所述第一压实区中位于所述第一滚筒之后,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钢带与所述第二钢带相背对的一侧,所述除尘系统配置为收集所述材料垫通过所述第一钢带排出的气体。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上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压实区的至少一个压辊,所述下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压实区的与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逆压辊,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和所述至少一个逆压辊配置为调节所述材料垫在所述第二压实区中在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之间的压缩角。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压缩角的调节范围为3º至10º。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包括多个压辊,所述多个压辊的相互平行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二钢带上表面的方向布置,所述至少一个逆压辊包括多个逆压辊,所述多个逆压辊与所述多个压辊对应设置且数量相同。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压制装置还包括网带分离装置,其中,所述网带分离装置位于所述出口端之外,所述网带分离装置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网带与经过所述第二压实区的材料垫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第一钢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一钢带的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第一网带和第一钢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至少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压辊和逆压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双带式连续预压机,该预压机采用的上下环形循环带均为橡胶带,并且预压机的预压功能是通过多个平行设置的成对的压辊对材料垫进行加压的,单个压辊的线压力通常在800N/cm以上,连续的材料垫处于压辊之间时,被压缩。当材料垫离开前一对压辊进入下一对压辊之前,材料垫会再次吸收空气,使得材料垫的厚度发生反弹。所以,材料垫的压制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压一弹中进行的,类似于人的呼吸,也被称为呼吸作用。然而,上述压制过程的呼吸作用,主要是由于当前预压机采用的上下环形循环带均为橡胶带。受橡胶带材质的影响,循环带的张力不能过大,因此只能通过增加压辊的数量来提高对材料垫的作用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材料垫在经过压辊时,会被压实,离开压辊时,又会发生反弹。当材料垫在如此反复的碾压过程中进行压制时,材料垫的原有结构会发生破坏,尤其是当材料垫以非常快的速度经过该预压机时,这种破坏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材料垫结构的破坏是由于上述呼吸作用导致材料垫的组成单元之间的相互位置或纠缠状态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这种破坏力主要来源于空气的进入和排出,尤其是在高速情况下,这种呼吸作用的冲击效应更明显。
迄今为止,上述预压机仅适用于相对缓慢的压制,如压制速度(例如压辊的线速度)小于1500mm/s。随着压制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压制后的材料垫结构的破坏将非常严重,使得材料垫的质量将严重下降,进而导致后续热压后的材料垫的板面(例如,上表面或下表面)出现裂纹和鱼鳞纹等缺陷。因此,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材料垫在预压过程中,即不破坏材料垫的结构,又可以实现对材料垫的高速连续压制。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具有用于被压制的材料垫的入口端和出口端,且包括:上部框架主体、下部框架主体以及第一加压元件。上部框架主体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一滚筒和套设在第一滚筒上的第一钢带,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一滚筒的驱动下传动;下部框架主体与所述上部框架主体相对,且包括位于入口端的第二滚筒和套设在第二滚筒上的第二钢带,第二钢带在第二滚筒的驱动下传动以传输位于第二钢带上的材料垫;第一加压元件,配置为对第一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第一钢带对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第一钢带具有网孔结构,网孔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网孔,配置为在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释放从材料垫排出的气体。
该压制装置所采用的第一钢带相比于橡胶带具有更高的刚性,以使第一钢带在对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张力,第一网带具有网孔结构,网孔结构的多个网孔可以在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即使在压制装置高速运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材料垫中释放的气体平缓排除,所以该压制装置能够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进而保持材料垫的结构完整,提高了材料垫被压制后的压实垫的质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为压制装置1的侧视示意图。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例如为预压机,具有用于被压制的材料垫15的入口端IN(位于图中的左侧)和出口端OUT(位于图中的右侧)。压制装置1的生产线运行方向14(例如材料垫15被传输的方向)为自入口端IN向出口端OUT运行,也即,从图中左侧向图中右侧。并且,压制装置1安装在例如水平基座(图中未示出)上。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包括上部框架主体100和下部框架主体200。上部框架主体100包括位于入口端IN的第一滚筒161和套设在第一滚筒161(图中左侧上方的具有较大直径的滚筒)上的第一钢带2。第一钢带2在第一滚筒100的驱动下循环传动。下部框架主体200与上部框架主体100相对,且位于入口端IN的第二滚筒162(图中左侧下方的具有较大直径的滚筒)和套设在第二滚筒162上的第二钢带10。第二钢带10在第二滚筒162的驱动下循环传动。第一滚筒161的轴线和在第二滚筒162的轴线在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上相对齐,并且例如具有相同大小的直径。
第二滚筒162和第一滚筒161相对设置,以作为一组钢带张紧滚筒。第二钢带10在第二滚筒200的驱动下传动以传输位于第二钢带10上的材料垫15。在材料垫15通过例如输送带(未示出)被送入压制装置的入口端之后,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的上表面接触,第二钢带10与材料垫15的下表面接触。并且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同步运行。在压制装置1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的过程中,第一钢带2的张力可以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在压制过程中材料垫15的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间减小,其中留存的气体被排出。
例如,材料垫15的材料为木质材料,例如纤维、颗粒、刨花等,或其它非木质材料。例如,被压制装置1压制前的材料垫15的厚度的范围,例如为4mm至15mm。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材料垫15的材料以及压制前的厚度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第一加压元件91。例如,第一加压元件91为液压元件,第一加压元件91依靠液压进行驱动。第一加压元件91配置为对第一滚筒161施加压力,例如压力的方向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从而对材料垫15进行预压缩,即图中的方向Y(也即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第一加压元件91的上端与上部框架主体100固定连接,第一加压元件91的下端与下部框架主体200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下部框架主体200上。当第一加压元件91对第一滚筒161施加压力时,第一钢带2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压力。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作为环形循环钢带都具由高刚性,以使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在对材料垫15压缩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张力。例如,在压制装置1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的过程中,第一钢带2依靠自身的张力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也即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的压力,第二钢带10则依靠自身的张力作为支撑材料垫15的平面。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例如,第一加压元件91还可以为气动元件或电动元件等,例如,第一加压元件91依靠气动力或电动力进行驱动;例如,第一加压元件91也可以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上部框架主体100上;例如,图中的示例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加压元件91。本公开实施例不以上述情形为限。
例如,图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第一钢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第一钢带的A处的放大图。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钢带2具有网孔结构201,网孔结构201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网孔202。网孔结构201配置为在材料垫15压缩的过程中释放从材料垫15排出的气体。网孔结构201的多个网孔202既保证了材料垫15上表面排气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第一钢带2的结构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如图3所示的,网孔202为圆形孔。网孔202的排布密度可以根据所压制材料垫15的种类以及厚度等进行设计,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网孔202还可以为椭圆孔、三角形孔或方形孔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以网孔202的形状为限。
在上述压制装置1中,该压制装置1所采用的第一钢带2相比于橡胶带具有高刚性,以使第一钢带2在对材料垫15压缩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张力,第一网带2具有网孔结构201,网孔结构202的多个网孔201可以在材料垫15压制的过程中,即使在压制装置1高速运行时,也可以将材料垫15中释放的气体平缓排除,所以该压制装置1能够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15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进而保持材料垫15的结构完整,提高了材料垫15被压制后的压实垫的质量。
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的直径为500mm至2500mm。当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采用较大的直径时,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可以具有较大的线速度,压制装置1可以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15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
例如,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的转动线速度为1500mm/s至3000mm/s。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采用教导的转动速度,以保证压制装置1可以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
例如,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2.5mm至3.5mm,如此,可以保证在压制装置1可以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时,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具有较大的张力,防止材料垫15在压制过程中出现呼吸作用,并避免材料垫15的结构被破坏。
例如,网孔结构201的网孔202的孔径(例如圆形孔的直径)为2mm至8mm。若网孔202的孔径过大,例如大于8mm,则钢带的强度受到不利影响,并且可能导致对于材料垫15的压制作用不均匀而影响材料垫15的质量;另一方面,若网孔202的孔径过小,例如小于2mm,则在压制装置1高速运行时,网孔202可能不能充分地将材料垫15中释放的气体平缓排除,无法及时排除的气体可能会破坏材料垫15的结构而影响材料垫15的质量。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加压元件91还配置为根据材料垫15的厚度调节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也即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的距离X1。例如,距离X1为第一滚筒161的沿X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的中线与第二滚筒162的沿X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的中线在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距离,该距离X1可以根据材料垫15的厚度被第一加压元件91调节。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可以包括传输带13,传输带13沿生产线运行方向14输送材料垫15。当材料垫15在传输带13的输送下在入口端IN沿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导入压制装置1时,通过调整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距离X1,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的上表面发生接触。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压制装置1还可以包括高度测量仪器,在压制装置1的入口端IN的上游(也即入口端IN继续向左延伸)装有用于测量材料垫15的厚度(例如在Y方向上的高度)的高度测量仪器。该高度测量仪器可以实时测量材料垫15的厚度,测量结果会以电气信号的方式传递给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再控制与第一滚筒161连接的第一加压元件91。第一加压元件91驱动第一滚筒161上升或下降,直至调整至距离X1减去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的半径之后的高度等于材料垫15的厚度。例如,第一滚筒161上升或下降的距离通过位移传感器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采用高度测量仪器和位移传感器调节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距离X1的方式,为一种示例,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第一网带18。第一网带18叠置在第一钢带2的靠近材料垫15的一侧(例如叠置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之间),并用于与材料垫15的上表面接触。第一网带18的位于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之间的部分,与材料垫15和第一钢带2接触。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同步传动,以用于在对材料垫15压缩的过程中将材料垫15中的气体排出。第一网带18还可以起到透气作用,以增加材料垫15上表面排气的均匀性,减小第一钢带2受环境温、湿度等的影响所发生结露等不利因素。
当材料垫15在传输带13的输送下在入口端IN沿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导入压制装置1时,通过调整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距离X1,第一钢带2通过第一网带18与材料垫15的上表面发生接触。例如,在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接触的过程中,第一网带18是与第一钢带2紧贴在一起的。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的上侧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在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接触的区域,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是叠置的。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在环形循环运动过程中需要各自独立的驱动、调偏、除尘、以及监控系统等。若将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简单的套设在一起,第一网带18容易在侧向上脱离与第一钢带2的环形循环运动,不利于第一网带18自身的除尘清洁。
例如,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的同步传动可以通过其变频驱动进行调整,以保持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具有相同的圆周线速度。
例如,第一网带18可以选择抗静电网带。例如,第一网带18可以选择塑料编织带,第一网带18的编织丝线之间的空隙是编织形成的,第一网带18的空隙的尺寸并取决于编织用丝线的直径和编织方式。第一网带18的抗静电功能可以通过在塑料编织网带编织过程中混纺入可导电金属的金属丝实现。
例如,图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第一网带和第一钢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在垂直于第一钢带2的上表面方向上,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叠置部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第一钢带2的上表面方向上,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相对层叠设置。例如,第一钢带2的网孔202的尺寸大于第一网带18的空隙,使第一钢带2可以在材料垫15被压制而释放气体的过程中起到透气作用,以增加材料垫15上表面排气的均匀性。
例如,从第一网带18的编织丝线形成的形状方面来看,第一网带18的类型可以是曲轴型网带、直轴型网带、扁丝型网带、乙型网带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以第一网带18的具体形状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第一张紧装置171(例如为钢带张紧油缸)和第二张紧装置172(例如为钢带张紧油缸)。第一张紧装置171设置在上部框架主体100并作用在第一滚筒161上,第二张紧装置172设置在下部框架主体200并作用在第二滚筒162上。第一张紧装置171配置为张紧第一钢带2,第二张紧装置172配置为张紧第二钢带10。第一张紧装置171和第二张紧装置172用于控制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张紧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控制伸出量(例如油缸伸出量)的不同,调整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运行轨迹,防止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发生跑偏。在第一张紧装置171和第二张紧装置172的作用下,当压制装置1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时,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张力对材料垫15施加挤压力,使得材料垫15尽可能长的距离上对进行平缓排气,防止材料垫15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发生剧烈排气,避免材料垫15发生呼吸效应,从而使材料垫15的结构不发生破坏。例如,控制器与第一张紧装置171和第二张紧装置172耦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张紧装置171和第二张紧装置172可以同步运动。
例如,图5为本公开至少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第二加压元件92。第二加压元件92配置为对第二滚筒162施加压力,以使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例如,第二加压元件92设置在第一滚筒161与第二滚筒162上设置第一加压元件91的背侧。例如,第二加压元件92为液压元件,第二加压元件92依靠液压进行驱动。第二加压元件92的上端可以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上部框架主体100上,第二加压元件92的下端与下部框架主体200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下部框架主体200上。当第二加压元件92对第二滚筒162施加压力时,第二钢带10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压力。如此,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都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可以增加对材料垫15预压缩的效率。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例如,第二加压元件92还可以为气动元件或电动元件等,例如,第二加压元件92依靠气动力或电动力进行驱动。例如,图中的示例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二加压元件92。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的上部框架主体100还包括位于出口端OUT的第三滚筒163,下部框架主体200还包括位于出口端OUT的第四滚筒164。第三滚筒163和第四滚筒164相对设置,以作为另一组钢带驱动滚筒。第三滚筒163的轴线和在第四滚筒164的轴线在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上相对齐,并且例如具有相同大小的直径。
压制装置1具有位于第一滚筒161和第三滚筒162之间第一压实区11和第二压实区12。第一压实区11相比于第二压实区12更靠近入口端IN。例如,在图中,第一压实区11位于左侧,第二压实区12位于右侧。在第一压实区11对材料垫15进行第一次压缩(预压缩),在第二压实区12对材料垫15进行第二次压缩(例如最终压缩),以得到所需要的材料垫。第一钢带2在第一滚筒161和第三滚筒163的驱动下传动,第二钢带10在第二滚筒162和第四滚筒164的驱动下传动。第一钢带2套设在第一滚筒161和第三滚筒163上,并在第一滚筒161和第三滚筒163的驱动做环形循环运动。第二钢带10套设在第二滚筒162和第四滚筒164上,并在第二滚筒162和第四滚筒164的驱动做环形循环运动。
例如,压制装置1还包括第三加压元件93。第三加压元件93配置为对第三滚筒163施加压力,从而使得第一钢带2在第二压实区12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压力。例如,第三加压元件93为液压元件,第三加压元件93依靠液压进行驱动。第三加压元件93的上端可以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上部框架主体100上,第三加压元件93的下端与下部框架主体200固定连接,或支撑在下部框架主体200上。当第三加压元件93对第三滚筒163施加压力时,第一钢带2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压力。在压制装置1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的过程中,第一钢带2依靠自身的张力对材料垫15施加沿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即方向Y)的压力,第二钢带10则依靠自身的张力作为支撑材料垫15的平面,可以增加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的效率。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例如,第三加压元件93还可以为气动元件或电动元件等,例如,第三加压元件93依靠气动力或电动力进行驱动。例如,图中的示例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三加压元件93。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材料垫15经过第一压实区11的第一次压缩和第二压实区12的第二次压缩之后形成压实垫。压制装置1在高速运行时,也可以将材料垫15中释放的气体平缓排除,该压制装置1能够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15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进而保持材料垫15的结构完整,提高了材料垫15被压制后的压实垫的质量。
例如,材料垫15被压制后的压实垫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8mm至2.5mm。上述压制装置1可以压制出高质量的材料垫,以用于后续的热压。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高度测量仪器可以实时测量材料垫15进入第三滚筒163之前的厚度,测量结果会以电气信号的方式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再控制与第三滚筒163连接的第三加压元件93。第三加压元件93驱动第三滚筒163上升或下降,第三滚筒163与第四滚筒164之间在Y方向的间隙等于材料垫15的厚度。例如,第三滚筒163上升或下降的距离通过位移传感器进行控制。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除尘系统61。除尘系统61在第一压实区11中位于第一滚筒161之后,也即位于第一滚筒161的左侧。除尘系统61设置在第一钢带2与第二钢带10相背对的一侧。除尘系统61配置为收集材料垫15通过第一钢带2排出的气体。例如,除尘系统61还可以收集并去除从材料垫15中排出的粉尘。所以,除尘系统61可以收集在材料垫15被压制过程中通过第一钢带2和第一网带18排出的气体和粉尘,从而在材料垫15排除绝大多数内部空气后,材料垫15以合适的角度进入第二压实区12,得到进一步压制和排气。例如,除尘系统61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钢带2之上且开口朝向第一钢带2的一个或多个喇叭形腔体,该喇叭形腔体与抽气机连接,从而抽气机可以将进入该喇叭形腔体的气体和粉尘一并排出。该抽气机例如可以与控制器连接,根据材料垫种类、行进速度等参数设定抽气速率。
例如,图6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制装置的压辊和逆压辊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6所示,上部框架主体100还包括位于第二压实区12的至少一个压辊210,下部框架主体200还包括位于第二压实区12的与至少一个压辊210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逆压辊220,例如,压辊210的轴心和逆压辊220的走线例如在垂直于水平基座的方向上彼此对齐。至少一个压辊210和至少一个逆压辊220形成至少一组上下压辊组。至少一个压辊210和至少一个逆压辊220配置为调节材料垫15在第二压实区12中在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之间的压缩角α。根据材料垫15厚度的不同,需要对材料垫15的压缩角α进行调整以获得平缓的压缩。压缩角α的调整是通过多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二钢带10的上表面方向(Y方向)布置的用于压紧第一钢带2的压辊210(例如多个压辊210)来实现,为了不损害第一钢带2的疲劳寿命,每个压辊210对第一钢带2调整的最大偏离角度为3º~4º。压辊210在对钢带进行导向调整压缩角α的同时,也会对材料垫15形成挤压作用,并将该压力作用于下第二钢带10,从而导致第二钢带10的支撑平面发生变形,进而会影响材料垫15的压缩效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在每个压辊210的对面配设与之相对应的逆压辊220,以抵抗这种压力变形。
例如,每个压辊210和每个逆压辊220上均设置致动元件(图中未示出)。例如,该致动元件可以采用气动、液压或电动等方式驱动。可以对每个压辊210的位置进行上下调整,从而获得理想的压缩角α的角度或第一钢带2的轮廓曲线。例如,压缩角α的大小与材料垫15的厚度成正比,材料垫15的厚度越大,压缩角α越大。材料垫15的厚度越小,压缩角α越小。对于不同的材料垫15,压缩角α与厚度的关系,会存在不同的线性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例如,如图6所示,压缩角α的调节范围为3º至10º,以在获得理想的第一钢带2的轮廓曲线的同时,保证第一钢带2的使用寿命。
例如,如图1所示,根据高度测量仪器测量的材料垫15的厚度,第一滚筒161和第二滚筒162的沿Y方向的间距会在第一加压元件91的调节下,被调整至与材料垫15的厚度一致,并通过致动元件驱动至少设置的一组上下压辊组进行上下运动至一个合适的间隙,即调整压辊210和逆压辊220之间的沿Y方向的距离,从而形成了材料垫15的压缩角α。根据材料垫15的压制的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压辊210和多个逆压辊220,即设置第2个或第3个等多个连续的上下压辊组,上下压辊组的数量是与压缩角α成正比,因为每个压辊210对第一钢带2的最大调整角度为3º至4º,超过此范围会对第一钢带2的疲劳寿命造成严重影响。在材料垫15经过压辊210和逆压辊220之前,由于材料垫15的密度很低或者材质很疏松,因此主要是靠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张力对材料垫15进行压缩。在材料垫15经过压辊210和逆压辊220时,上下压辊组对第二钢带2和第二钢带10的压力将会直接转移到材料垫15上,再次压缩材料垫15,使得材料垫15的厚度进一步减小,压实程度进一步提高。
例如,如图1和图6所示,压制装置1包括至少一个压辊210,例如包括多个压辊210,多个压辊210的相互平行且沿平行于第二钢带10上表面的方向(即X方向)布置。至少一个逆压辊220包括多个逆压辊220,多个逆压辊220与多个压辊210对应设置且数量相同。如图中所示的,多个压辊210的数量为3个,多个逆压辊220的数量为3个,并一一对应设置,以形成3个连续的上下压辊组。例如,致动元件(图中未示出)调节压辊210的沿X方向的中线与逆压辊220的沿X方向的中线之间沿Y方向的距离X2,以使压辊210和逆压辊220之间的间隙改变,从而调整在第一钢带2和第二钢带10之间的压缩角α,有利于材料垫15的平缓压缩,从而保证压制装置1的高速、连续地对材料垫15进行压制而不存在对材料垫15的结构造成破坏的风险,进而保持材料垫15的结构完整,提高了材料垫15被压制后的压实垫的质量。
例如,在其它示例中,多个压辊210和多个逆压辊220的数量还可以为4个或其它,多个压辊210和多个逆压辊220的数量可以不相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网带分离装置7。网带分离装置7位于出口端OUT之外(例如出口端OUT的右侧)。网带分离装置7配置为将第一网带18与经过第二压实区12的材料垫15分离,以确保压制后的材料垫15与第一网带18无障碍地分离,然后被压制后的材料垫15通过例如另一输送带(未示出)送入下一级处理过程,例如进行热压以得到所需要的板材。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网带分离装置7可以为一种与第一网带18实现线接触的装置,可以为一种薄刮板或一根细金属丝等,本公开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包括另一除尘系统62。除尘系统62将第一网带18上的材料垫15释放的粉尘收集。该些粉尘主要是材料垫15经过第二压实区12的第二次压缩之后所排出的。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可以包括再一除尘系统63。例如、可以将除尘系统62、设置在第一钢带2与第二钢带10相背对的一侧的除尘系统61以及除尘系统63视为一个除尘系统的组合,例如共用抽气机(图中未示出)。除尘系统63(例如位于下部框架主体200中)设置在第一滚筒161或第二滚筒162的侧边(如图中所示的设置在第二滚筒162的侧边),该侧边上没有设置第一钢带2或第二钢带10。除尘系统63(例如位于上部框架主体100中)还可以设置在第三滚筒163或第四滚筒164的侧边(如图中所示的设置在第三滚筒163的侧边),该侧边上没有设置第一钢带2或第二钢带10。除尘系统63,例如设置在第二滚筒162的侧边上时,用于收集第二滚筒162的侧边上沾粘的材料垫15的粉尘,以避免粉尘被沾到第二钢带10的表面(例如不与材料垫15接触的表面),以增加第二钢带10的使用寿命。除尘系统63,例如设置在第三滚筒163的侧边上时,用于收集第三滚筒163的侧边上沾粘的材料垫15的粉尘,以避免粉尘被沾到第一钢带2的表面(例如不与材料垫15接触的表面),以增加第一钢带2的使用寿命。
例如,如图1所示,压制装置1还可以包括网带驱动辊3、网带张紧装置5、网带刷辊8以及网带调偏辊19。例如,网带驱动辊3配置为驱动第一网带18的循环运动,以与第一钢带2同步传动。网带张紧装置5配置为张紧第一网带18,以保证第一网带18的位于第一钢带2与材料垫15之间的部分,与材料垫15和第一钢带2接触。网带刷辊8位于除尘系统62与第一网带8之间,配置为刷掉第一网带18上沾粘的材料垫15释放的粉尘,该些粉尘可以被除尘系统62收集,使第一网带18被除尘清洁。网带调偏辊19配置为第一网带8的调偏。例如,当第一网带18在侧向开始与第一钢带2发生偏移时,可以通网带调偏辊19对第一网带8进行调整,以防止第一网带18与第一钢带2脱离。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压制装置,具有用于被压制的材料垫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部框架主体,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一滚筒和套设在所述第一滚筒上的第一钢带,其中,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一滚筒的驱动下传动;
下部框架主体,与所述上部框架主体相对,且包括位于所述入口端的第二滚筒和套设在所述第二滚筒上的第二钢带,其中,所述第二钢带在所述第二滚筒的驱动下传动以传输位于所述第二钢带上的所述材料垫;以及
第一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一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钢带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
其中,所述第一钢带具有网孔结构,所述网孔结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网孔,配置为在所述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释放从所述材料垫排出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压元件,
其中,所述第二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二滚筒施加压力,以使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的直径为500mm至2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的转动线速度为1500mm/s至3000mm/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2.5mm至3.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结构的网孔的孔径为2mm至8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压元件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材料垫的厚度调节所述第一滚筒与所述第二滚筒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网带,
其中,所述第一网带叠置在所述第一钢带的靠近所述材料垫的一侧,并用于与所述材料垫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第一网带与所述第一钢带同步传动,以用于在对所述材料垫压缩的过程中将所述材料垫中的所述气体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口端的第三滚筒,所述下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出口端的第四滚筒,
所述压制装置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三滚筒之间第一压实区和第二压实区,
所述第一压实区相比于所述第二压实区更靠近所述入口端,
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三滚筒的驱动下传动,所述第二钢带在所述第二滚筒和所述第四滚筒的驱动下传动,
所述压制装置还包括第三加压元件,所述第三加压元件配置为对所述第三滚筒施加压力,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钢带在所述第二压实区对所述材料垫施加沿垂直于所述第二钢带的上表面方向的压力,
其中,所述材料垫经过所述第一压实区的第一次压缩和所述第二压实区的第二次压缩之后形成压实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系统,
其中,所述除尘系统在所述第一压实区中位于所述第一滚筒之后,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钢带与所述第二钢带相背对的一侧,
所述除尘系统配置为收集所述材料垫通过所述第一钢带排出的气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压实区的至少一个压辊,所述下部框架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压实区的与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逆压辊,
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和所述至少一个逆压辊配置为调节所述材料垫在所述第二压实区中在所述第一钢带和所述第二钢带之间的压缩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角的调节范围为3°至1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压辊包括多个压辊,所述多个压辊的相互平行且沿平行于所述第二钢带上表面的方向布置,
所述至少一个逆压辊包括多个逆压辊,所述多个逆压辊与所述多个压辊对应设置且数量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网带分离装置,
其中,所述网带分离装置位于所述出口端之外,
所述网带分离装置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网带与经过所述第二压实区的材料垫分离。
CN202021607629.XU 2020-08-05 2020-08-05 压制装置 Active CN2126842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07629.XU CN212684263U (zh) 2020-08-05 2020-08-05 压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07629.XU CN212684263U (zh) 2020-08-05 2020-08-05 压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4263U true CN212684263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901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07629.XU Active CN212684263U (zh) 2020-08-05 2020-08-05 压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42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6420A (zh) * 2022-10-27 2022-12-16 湖南恒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用板坯预压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76420A (zh) * 2022-10-27 2022-12-16 湖南恒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用板坯预压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8317B2 (en) Continuous belt-type board press
CN101186049B (zh) 用于以整体或分层方式制造杂散材料垫的方法和撒料机
CN212684263U (zh) 压制装置
WO2015027962A1 (zh) 干法造纸法再造烟叶薄片整装生产线
MXPA06010868A (es) Aparato y metodo para el enrollamiento de pasta.
CN114055592A (zh) 压制装置
CN104943406B (zh) 喷码检品一体机
CN105946336B (zh) 撕膜方法
CN212288008U (zh) 一种胶合板板坯热压机
CN109592149A (zh) 一种全自动撕膜机
CN216266627U (zh) 压制装置
CN206594040U (zh) 口罩耳带检测吹气装置
CN108327036A (zh) 用于导出从连续式压机侧向排出的木屑的装置和方法
CN210758296U (zh) 一种脱模剂喷施组件及人造板生产线
CN216505794U (zh) 一种压制设备
CA106161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fiberboard according to the dry method
US6190588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inuously pressing a material particle mat
CN114096387B (zh) 用于运送料毡的设备和方法
KR20100032446A (ko) 미네랄 울 매트 수집용 수집 컨베이어 및 프로세스,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US545323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rging calenders
CN220299799U (zh) 用于单板的皮带输送机组
CN101108504B (zh) 制造材料板期间保护压力机零件的方法、设备和装置
CN211254558U (zh) 产品喷码及检测设备
CN215123785U (zh) 一种饼干辊印与烘烤一体机
CN219098288U (zh) 一种柔性片状物压片送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