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7205U -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7205U
CN212667205U CN202021843127.7U CN202021843127U CN212667205U CN 212667205 U CN212667205 U CN 212667205U CN 202021843127 U CN202021843127 U CN 202021843127U CN 212667205 U CN212667205 U CN 212667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racket
fixed
hole
headr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31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承
姜显锡
姜顯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odern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oder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odern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oder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431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7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7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7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包括固定支架、调节组件、前方支架、后方支架、主支架、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调节组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其中的连接关系为:固定支架与前方支架连接,固定支架、调节组件以及后方支架活动连接,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以及后方支架连接,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主支架以及前方支架活动连接;还包括固定锁,其设置于调节组件表面的通孔内,固定锁下端设置一固定部,固定锁下端孔内连接解锁弹簧的一端,解锁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的U形弯曲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移动机构使头枕部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挥鞭伤,利于在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有利于消除颈部与头部疲劳的汽车头枕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驾驶重要性早已受到广大驾驶员们的日益重视,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确保安全驾驶的汽车用品,其中,汽车安全头枕不仅能够缓解驾驶员的疲劳,还能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约26%的追尾事故中,都会伤及到驾驶员的头部与颈部。其原因在于,当发生追尾事件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或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全都挤压在脆弱的颈部,使驾乘人员的脊椎很可能受到伤害,因而,颈部损伤是最常见的伤害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瘫痪,事实上,即使车速只有10km/h,发生碰撞时,车辆的加速与减速的力量依然全部挤压在人脆弱的颈部,如果得不到汽车头枕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颈部很容易受伤。而在同等条件下的追尾事故中,正确使用汽车头枕比不正确使用汽车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感到疼痛的概率减少 40%,使用质量良好的头枕比使用劣质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损伤概率要降低 24%,显然,汽车头枕可对交通事故起缓冲作用,保护驾驶员的头部,有了汽车头枕的存在,便可有效缓冲事故发生时巨大的瞬间冲击力,从而保护脆弱的颈骨,降低颈部受到伤害的几率。
在国家标准中,汽车头枕属于国家汽车整车强制认证检测项目中的一项,从材质、强度、吸能性、位置和大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汽车头枕的材质必须舒适,柔软度以及透气性能佳,并能有效缓解驾驶过程中的颈椎疲劳;汽车头枕的设计则要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弧度上尽量与人体相匹配;汽车头枕的外观一般选择洁净度高、不会退色、且容易清洗的面料;汽车头枕的类型会根据身高设计不同的调节方式。
通过对以往的汽车头枕构造与应用效果的评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研发人员更加倾向于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一种能够促进后头部与头枕之间面接触的汽车头枕结构,当然,在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对于以往的同类简易头枕产品进行了分析,亦发现了很多问题,包括以往的头枕大多是处于固定在靠背以上的状态,不可活动,其与后头部之间的接触一般为线接触,不具备相应的缓冲效果,其舒适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汽车头枕在与驾驶员后头部直接接触时无法确保支撑的稳定性。
综上分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技术人员正是在结合目前汽车头枕实际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对本技术领域内的汽车头枕提出进一步优化,提出一种能够促进后头部与头枕之间进行面接触以便进行缓冲的汽车头枕结构,其既能通过头枕向前移动而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的目的,还能在没有倾斜或防护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这个技术问题能够满足驾驶员的实际需求,所带来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经过研发人员的测试与众多驾驶人员的实际应用便可以知晓,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缓解、部分解决或能够完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通过具有移动机构的头枕部向前移动而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因直接碰撞头枕而造成挫伤或挥鞭伤,还利于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头枕部设置于靠背上方,头枕部的内部装配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包括:
固定支架,其固定设置于移动机构底部,并且其左、右两侧壁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
调节组件,其设置于固定支架上方,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
前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铆钉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前端的铆钉孔、前方支架下端的铆钉孔,使所述固定支架与前方支架连接;
后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轴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后端的轴孔、后方支架下端的轴孔、调节组件下端的轴孔,使固定支架、调节组件以及后方支架活动连接;
弹簧,其一端固定连接在后方支架下端的轴一,另一端卡接在固定支架的前部边缘处的卡口内;
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其各自均为L形结构,并且通过铆钉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后方支架上端的铆钉孔、左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从而使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以及后方支架连接;
主支架,其上端带有轴孔且下端设置U形弯曲部,并且通过轴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前端的轴孔、前方支架上端的轴孔、主支架上端的轴孔、左侧支架前端的轴孔,从而使左侧支架、右侧支架、主支架以及前方支架活动连接;
固定锁,其设置于调节组件表面的通孔内,固定锁下端设置一固定部,固定锁通过铆钉三固定于主支架的轴孔,固定锁下端孔内连接解锁弹簧的一端,解锁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的U形弯曲部。
对于以上技术方案,还包括:
其中,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其中,固定部与调整口的锯齿方向一致;
其中,调整卡口上部具有卡口。
相应地,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均由水平段与垂直段构成,其各自的垂直段均与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垂直;其中的水平段具有若干用于装配的固定孔。
针对以上技术方案,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需求结合现有常规技术手段进一步设置,包括:
对于固定支架,其水平装配于骨架顶部;
其中的前方支架与后方支架的形状不同;
该移动机构的左侧和右侧均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当前方支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角度为80°初始状态,固定部与调整口的最下方的齿重合锁紧。
本实用新型通过头枕内部设置移动机构,可使头枕部与乘客的后头部之间通过面接触达到舒适缓冲的目的,能够避免因直接碰撞头枕而造成挫伤或挥鞭伤,还利于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安装于汽车座椅靠背顶部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机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移动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复位状态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
1、头枕部;
2、后靠背;
10、固定支架;11、轴一;12、骨架;
20、前方支架;21、铆钉一;
30、后方支架;31、铆钉二;32、弹簧;
40、左侧支架;
50、右侧支架;51、轴二;
60、主支架;
70、调节组件;71、调整口;72、卡口;73、弯曲部;
80、固定锁;81、固定部位;82、铆钉三;83、解锁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汽车头枕结构,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汽车头枕因大多处于在靠背固定不动的状态且其与后头部之间的接触一般为线接触而导致驾驶员舒适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汽车头枕在与驾驶员后头部直接接触时无法确保支撑稳定性。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后靠背2上方的头枕部1,在装配时,该头枕部1向前倾斜设置,即技术人员可将头枕部1的上部向前倾斜一定角度,头枕部1的下部则处于后方,该头枕部1内部装配移动机构,技术人员可将该移动机构与头枕部1的下部进行连接并且确保头枕部1的上部(即最先接触驾驶员头部)在位置上处于移动机构前方,对于该移动机构具体结构为:
所实施的移动机构包括固定支架10、前方支架20、后方支架30、左侧支架40、右侧支架50、主支架60以及调节组件70;
首先,对于固定支架10,其水平装配于骨架12顶部,该固定支架10的左、右两侧壁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这些孔位包括用于活动连接的轴孔与用于铆接的钉孔;其次,对于调节组件70,其设置于固定支架10上方且与后方支架30 位置相邻,该调节组件70表面带有通孔,调节组件70下端带有轴孔,其中的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71,该调整卡口71上部具有卡口72。
相应地,所实施的固定支架10的孔位包括用于与前方支架20固定连接的前端的铆钉孔,所实施的前方支架20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采用铆钉一21依次穿过固定支架10前端的铆钉孔、前方支架20下端的铆钉孔,从而使固定支架10与前方支架2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固定支架10其孔位还包括用于与后方支架30活动连接的轴孔,所实施的后方支架30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采用轴一11依次穿过固定支架10后端的轴孔、后方支架30下端的轴孔、调节组件70 下端的轴孔,从而使固定支架10、调节组件70以及后方支架30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对于后方支架30,其下端的轴一11套有弹簧32,该弹簧32其中一端卡接在固定支架10前部边缘处的卡口内(具体位置可参照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所实施的前方支架20上端、后方支架30上端各自均分别与左侧支架40、以及右侧支架50实现连接,具体为:
首先,针对左侧支架40与右侧支架50的构造进行分析,对于这两个支架,每个支架均由两段构成L形结构,其中的垂直段分别与前方支架20、后方支架 30垂直,其中的水平段具有若干用于装配的固定孔,所实施的左侧支架40与右侧支架50各自分别带有用于固定连接的铆钉孔,并且采用铆钉二31依次穿过右侧支架50后端的铆钉孔、后方支架30上端的铆钉孔、左侧支架40后端的铆钉孔,从而使左侧支架40、右侧支架50以及后方支架30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还包括主支架60,该主支架60的上端带有轴孔,所实施的左侧支架40与右侧支架50各自还分别带有用于活动连接的轴孔,并且采用轴二51依次穿过右侧支架50前端的轴孔、前方支架20上端的轴孔、主支架60上端的轴孔、左侧支架40前端的轴孔,从而使左侧支架40、右侧支架50、主支架60以及前方支架20活动连接;
此外,该主支架60上端轴孔的下方还带有铆钉孔,此铆钉孔下方设置U 形弯曲部。
根据以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显然,所实施的前方支架20、后方支架30、左侧支架40、右侧支架50构成一个由四个平面连杆结构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即:左部平面与右部平面的平面连杆结构相同,前部平面与后部平面也是平面连杆结构相同,只是前方支架和后方支架的形状不同,其中,左侧和右侧设置为平行四边形机构,前侧和后侧设置为长方形机构,这就符合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运动原理,能前后做平行运动、往复摆动,运动过程中便于调节头枕。
如图5-6所示,以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在应用时,技术人员在将头枕部1上部前倾而下部则与左侧支架40、右侧支架50用于装配的固定孔固定连接,驾驶员头部首先向后接触到头枕部1上部并对其施以向后的压力,从而使头枕部1下部向前移动,即左侧支架4与右侧支架50带动整个移动机构运动,头枕部1下部也贴紧驾驶员头部,从而在先接触头枕部 1上部直至移动机构运动使头枕部1下部贴紧驾驶员头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头部,特别是后脑部得到有效的缓冲,能够避免因直接碰撞头枕而造成挫伤或挥鞭伤(即由后方或侧方撞击所致的颈部加速减速机制所造成的骨或软组织损伤),当然,在驾驶员头部离开头枕部1之后,移动机构也便于进行相应的复位。
进一步地,为了对移动机构进行相应的限位且便于在移动之后对移动机构进行复位,所实施的调节组件70表面的通孔内连接一固定锁80,该固定锁80 下端带有一固定部81,并且该固定部81与调整口71的锯齿方向一致;所实施的固定锁80通过铆钉三82固定于主支架60的轴孔,固定锁80下端小孔内连接解锁弹簧83的一端,此解锁弹簧83的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60最下方的U 形弯曲部,以便于技术人员进一步在该移动机构的基础上借助外力进行相应的解锁。
如图5所示,对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其运动时,详细的动作状态变化为:
在初始时(处于L0状态),前方支架20与固定支架10之间的角度为80°左右,固定部81与调整口71的最下方齿重合锁合,锁合后头枕处于固定状态;
当头部往后运动(处于L1状态),对头枕部1施以向后的推力及解锁弹簧 83作用下,固定锁80向上,即反方向运动,开始解锁;
对头枕部1继续施以推力,头枕继续运动(处于L2状态),固定锁80继续向上运动,一直达到调节组件70的最顶部,此时头枕无法再运动,达到临界点后再弹回;
当头枕无法再运动,达到临界点后再弹回,固定锁80运动,直至固定部 81与调整口71锁死(处于L3状态),此时头枕若不再受力会在此点固定,可防止头颈受到挥鞭伤。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实施的汽车头枕结构,有利于促使乘客的后头部与头枕接触,也就是后头部与头枕的面接触,通过头枕与乘客的后头部面接触,能够对后头部安稳地支撑,能在没有倾斜或防护的情况下,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消除疲劳。
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用于辅助技术方案实施的其它相应的技术特征,技术人员可结合现有常规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实施或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技术人员还可实施其它一些符合人性化设计需求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或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之外,并且所形成的技术方案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之外;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相同,例如,对支架尺寸、材质等进行等效替换;③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实用新型文本记载内容或说明书附图所作的等效变换,将所得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相关技术领域的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头枕结构,其头枕部设置于靠背上方,所述头枕部的内部装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
固定支架,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机构底部,并且其左、右两侧壁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
调节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方,其表面带有通孔且下端带有轴孔,所述通孔内部带有调整卡口;
前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铆钉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前端的铆钉孔、前方支架下端的铆钉孔,使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前方支架连接;
后方支架,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相应的孔位,并且通过轴一依次穿过固定支架后端的轴孔、后方支架下端的轴孔、调节组件下端的轴孔,使所述固定支架、所述调节组件以及所述后方支架活动连接;
弹簧,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方支架下端的轴一,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固定支架的前部边缘处的卡口内;
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其各自均为L形结构,并且通过铆钉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后方支架上端的铆钉孔、左侧支架后端的铆钉孔,从而使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以及所述后方支架连接;
主支架,其上端带有轴孔且下端设置U形弯曲部,并且通过轴二依次穿过右侧支架前端的轴孔、前方支架上端的轴孔、主支架上端的轴孔、左侧支架前端的轴孔,从而使所述左侧支架、所述右侧支架、所述主支架以及所述前方支架活动连接;
固定锁,其设置于所述调节组件表面的通孔内,所述固定锁下端设置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锁通过铆钉三固定于主支架的轴孔,所述固定锁下端孔内连接解锁弹簧的一端,所述解锁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主支架的U形弯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左侧支架、右侧支架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与调整口的锯齿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卡口上部具有卡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均由水平段与垂直段构成,其各自的垂直段均与前方支架、后方支架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具有若干用于装配的固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水平装配于骨架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支架与后方支架的形状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的左侧和右侧均为平行四边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头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支架与固定支架之间的角度为80°,使固定部与调整口的最下方的齿重合锁紧。
CN202021843127.7U 2020-08-29 2020-08-29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Active CN212667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3127.7U CN212667205U (zh) 2020-08-29 2020-08-29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3127.7U CN212667205U (zh) 2020-08-29 2020-08-29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7205U true CN212667205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3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3127.7U Active CN212667205U (zh) 2020-08-29 2020-08-29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72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3879A (zh) * 2020-08-29 2020-11-03 北京现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3879A (zh) * 2020-08-29 2020-11-03 北京现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3238B (zh) 用于追尾碰撞的颈部保护的平动吸能座椅
US6983996B2 (en) Safety head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2667205U (zh)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CN101508257B (zh) 汽车安全头枕装置
CN206501746U (zh) 一种平动吸能座椅
CN111873879A (zh) 一种汽车头枕结构
CN2582933Y (zh) 一种豪华客车的乘客座椅
CN207000236U (zh) 防止座椅在碰撞中下潜的支架结构
CN103448584A (zh) 一种用于追尾碰撞下自适应的智能型平动吸能座椅
CN204077435U (zh) 一种防挥鞭伤座椅骨架结构
JP2871853B2 (ja) むち打ち防止装置
CN202147607U (zh) 一种车用防鞭打头枕
CN205022389U (zh) 一种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CN201385593Y (zh) 汽车安全头枕装置
CN202378733U (zh) 机动车碰撞安全座椅
CN208498329U (zh) 一种基于乘客安全要求的汽车座椅防潜结构
CN208007161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后座结构
CN211567731U (zh) 汽车座椅及其缓冲结构
CN101905664B (zh) 一种防后碰颈部保护座椅
CN209581681U (zh) 具有安全保险装置的电动车
CN210212123U (zh) 一种齿式双锁止靠背折叠骨架
CN204354867U (zh) 座椅主动式头枕保护装置
CN219750124U (zh) 一种民航飞机防撞座椅
CN215436105U (zh) 一种缓冲式车载儿童安全座椅
CN103538509A (zh) 一种两向调节汽车头枕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