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5141U -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5141U
CN212655141U CN202021081657.2U CN202021081657U CN212655141U CN 212655141 U CN212655141 U CN 212655141U CN 202021081657 U CN202021081657 U CN 202021081657U CN 212655141 U CN212655141 U CN 212655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ixed
carrying
jig
linear mo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816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俊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Weida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Weida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Weida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Weida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816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5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5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5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间歇供料机构,包括载料治具、置料架、第一运料部、第二运料部、治具释放部以及顶料部。载料治具用来承载产品件,且内置于置料架。治具释放部与置料架相配套使用。第一运料部、第二运料部分别包括有第一载运板、第二载运板。第二载运板错位地布置于第一载运板的下方。第一载运板通过自身的平移运动即可将产品件转移至加工工位。顶料部与第二载运板相配套使用,在对产品进行转移的进程中需将第二载运板顶升于与第一载运板相齐平。第一运料部和第二运料板交替地进行运动,将载料治具持续不断地转移至加工工位。这样一来,从而确保了加工设备始终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进而提高了产品件的加工效率,且降低了产品件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供料机构一般包括基板、载料治具、置料架、运料部以及治具释放部。其中,载料治具用来承载产品件,且沿着上下方向码放于置料架内。置料架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治具释放部用来托顶以及释放载料治具,其固定于置料架的一侧。运料部包括载运板和驱动该载运板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往复位移运动的气缸。当载运板位移至左极限位置时,此时,其正位于置料架的正下方。治具释放部发生动作以将载料治具由置料架转移至载运板上,随后,气缸发生动作以拖动载运板位移至右极限位。在右极限位上对产品件进行加工操作。当完成对产品件的加工操作后,借助于机械手或人力将产品件连同载料治具由载运板上搬离;而后,气缸发生反向动作以拖动载运板沿着由右至左方向进行位移运动,直至左极限位,在此承载、转移另一件载料治具,进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件供料循环。由上述叙述可知,在完成对产品件的加工操作后,加工工位具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空档期”,大体包括载运板由右极限位运动至左极限位时间、治具释放部放料时间以及载运板由左极限位回位至左极限位时间。由此一来,一方面,使得加工设备的工作性能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大大地降低了产品件的加工、成型效率;另一方面,出于快速响应以及减少电机启动频率,进而确保其使用寿命方面考虑,加工设备在“空档期”仍然处于空转状态,从而导致能源的大量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件的制造成本。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制造成型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第一运料部和第二运料部始终相互交替地、错位地进行位移运动,以将产品件不间歇地转移至加工工位,以迎合加工工位的生产节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其包括基板、载料治具、置料架、第一运料部、第二运料部、治具释放部以及顶料部。载料治具用来承载产品件,且沿着上下方向依序码放于置料架内。置料架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治具释放部用来托顶以及释放载料治具,且固定于置料架的一侧。第一运料部包括第一载运板以及第一直线运动元件。第一载运板平行地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第一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该第一载运板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固定于基板上。第二运料部包括第二载运板、过渡板、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以及第三直线运动元件。过渡板、第二载运板沿着由下至上方向依序地、平行地布置于基板的正上方。过渡板、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以及第二载运板连接为一体,且同步地进行位移运动。第二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第二载运板相对于过渡板进行相向或相背运动。第三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过渡板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亦固定于基板上。第二运料部交错地布置于第一运料部的下方。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设置有左极限位、右极限位,以分别用来进行载料治具转移、后续加工操作。顶料部包括第四直线运动元件、顶料件。第四直线运动元件布置于基板的正下方,且用来驱动顶料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在第一载运板、第二载运板、过渡板、基板上分别开设有供该顶料件进行穿越的第一穿越孔、第二穿越孔、第三穿越孔、第四穿越孔。顶料部在上述第四直线运动元件的驱动下具有3停止位,分别为上极限位停止位、中极限位停止位、下极限位停止位。当顶料部位于上极限位停止位时,在治具释放部的辅助作用下以将载料治具由置料架转移至顶料件上;随后,顶料件进行小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中极限位停止位,此时,载料治具与顶料件相脱离,且完全由第一载运板进行托顶;或所述顶料件进行大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下极限位停止位,此时,载料治具与顶料件相脱离,且完全由第二载运板进行托顶;第一运料部和第二运料板在左极限位和右极限位之间交替地进行运动,且辅以上述顶料部的作用,以将载料治具持续不断地转移至加工工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运料部还包括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块。第一滑轨固定于基板的正上方;而与上述第一滑轨相适配的第一滑块固定于第一载运板的下平面上。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一载运板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直线运动元件优选为第一无杆气缸。第一无杆气缸包括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一滑移件。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可拆地固定于基板上。第一滑移件装配于上述第一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第一载运板进行往复位移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运料部还包括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其走向沿着左右方向。第二滑轨滑块组件包括第二滑轨和第二滑块。第二滑轨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上;而与上述第二滑轨相适配的第二滑块固定于过渡板的下平面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过渡板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三直线运动元件优选为第二无杆气缸。第二无杆气缸包括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二滑移件。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可拆地固定于基板上;而第二滑移件装配于上述第二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过渡板连同第二载运板进行往复位移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优选为滑台气缸。滑台气缸包括有滑台气缸本体和工作台。滑台气缸本体固定于过渡板的下平面上。工作台穿越第三穿越孔,且与第二载运板相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顶料部还包括有支撑件。支撑件与基板的下平面相固定,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布置于上述第四穿越孔的前、后侧。第四直线运动元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连接板。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气缸本体和第一活塞杆,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分别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件的内侧面。第二气缸包括第二气缸本体和第二活塞杆。气缸本体即固定于上述连接板的下平面上。连接板水平而置,且同时连接、固定于两第一活塞杆的上端面。第二活塞杆穿越连接板以实现与顶料件的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第一载运板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柱,相对应地,由载料治具的底平面向下延伸出有与上述第一限位柱相适配的多个限位孔。同样地,在上述第二载运板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与上述第一限位柱大小、外形相一致,且与上述限位孔相适配的的第二限位柱。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限位孔优选呈锥形孔,且围绕其设置有导向过渡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还包括有左限位部、右限位部,且分别布置于基板的左、右侧,以限定、形成上述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左限位部和右限位部均由弹性限位单元和缓冲限位单元组合而成。其中,弹性限位单元包括第一限位支架和橡胶柱。缓冲限位单元包括第二限位支架和缓冲器。橡胶柱、缓冲器均固定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一限位支架、第二限位支架上。第一限位支架和第二限位支架均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治具释放部的数量设置为2,且对称地布置于置料架的左、右侧。治具释放部由托顶组件和分料剥离组件构成。其中,托顶组件包括承力件、第一定向运动板、托料件、第一传力件以及第五直线运动元件。承力件固定于置料架的侧壁上。托料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一定向运动板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第一定向运动板布置于承力件的正下方。第五直线运动元件固定于承力件上,且借助于第一传力件以驱动第一定向运动板沿着左右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分料剥离组件包括第二定向运动板、分料件、第二传力件以及第六直线运动元件。分料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二定向运动板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第二定向运动板布置于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内侧。第六直线运动元件固定于第一定向运动板上,且借助于第二传力件以驱动第二定向运动板沿着上下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上述托顶组件还包括有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三滑轨和第三滑块。第三滑轨固定于承力件的下平面上。与第三滑轨相适配的第三滑块固定于第一定向运动板的上平面上。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左、右端部。分料剥离组件还包括有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上下方向,且其包括第四滑轨和第四滑块。第四滑块固定于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内侧面上。与第四滑块相适配的第四滑轨固定于第二定向运动板的外侧面上。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二定向运动板的左、右端部。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供料机构,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交错布置的第一运料部和第二运料部,且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定向位移运动,以将载料治具由置料架转移至加工工位。上述第一运料部和第二运料部相互交替地进行动作,从而实现了载料治具向加工工位的持续供应,且供料节拍与加工设备的节拍相一致,这样一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加工过程中“空档期”的产生,确保了加工设备始终保持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进而提高了产品件的加工、成型效率,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了产品件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不间歇供料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亦是本实用新型中不间歇供料机构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隐去产品件、载料治具、置料架以及治具释放部)。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亦是本实用新型中不间歇供料机构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隐去产品件、载料治具、置料架以及治具释放部)。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不间歇供料机构中治具释放部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C-C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D-D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不间歇供料机构中治具释放部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不间歇供料机构中顶料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正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不间歇供料机构中载料治具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不间歇供料机构中载料治具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1-基板;11-第四穿越孔;2-载料治具;21-产品放置槽;22-限位孔;221-导向过渡斜面;3-置料架;4-第一运料部;41-第一载运板;411-第一穿越孔;412-第一限位柱;42-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3-第一滑轨滑块组件;5-第二运料部;51-第二载运板;511-第二穿越孔;512-第二限位柱;52-过渡板;521-第三穿越孔;53-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4-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5-第二滑轨滑块组件;6-治具释放部;61-托顶组件;611-承力件;612-第一定向运动板;613-托料件;614-第一传力件;615-第五直线运动元件;616-第三滑轨滑块组件;62-分料剥离组件;621-第二定向运动板;622-分料件;623-第二传力件;624-第六直线运动元件;625-第四滑轨滑块组件;7-顶料部;71-第四直线运动元件;711-第一气缸;712-第二气缸;713-连接板;72-顶料件;73-支撑件;8-左限位部;81-弹性限位单元;811-第一限位支架;812-橡胶柱;82-缓冲限位单元;821-第二限位支架;822-缓冲器;9-右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图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不间歇供料机构的立体示意图、俯视图及其A-A剖视图,可知,其主要由基板1、载料治具2、置料架3、第一运料部4、第二运料部5、治具释放部6以及顶料部7几部分构成,其中,载料治具2上均布有一系列产品放置槽21(如图15中所示),以用来承载产品件,且沿着上下方向依序码放于置料架3内。置料架3布置、固定于基板1的正上方。治具释放部6用来托顶以及释放载料治具2,且固定于置料架3的一侧。第一运料部4包括第一载运板41以及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第一载运板41平行地布置于基板1的正上方。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用来驱动该第一载运板41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可拆卸地固定于基板1上(如图4、5、6、7中所示)。第二运料部5包括第二载运板51、过渡板52、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以及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过渡板52、第二载运板51沿着由下至上方向依序地、平行地布置于基板1的正上方。过渡板52、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以及第二载运板51连接为一体,且同步地进行位移运动。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用来驱动第二载运板51相对于过渡板52进行相向或相背运动。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用来驱动过渡板52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亦可拆卸地固定于基板1上(如图4、5、6、7中所示)。第二运料部5交错地布置于第一运料部4的下方。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设置有虚拟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以分别用来进行载料治具2转移、后续加工操作。上述顶料部7包括第四直线运动元件71、顶料件72。第四直线运动元件71布置于基板1的正下方,且用来驱动顶料件72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如图13中所示)。在第一载运板41、第二载运板51、过渡板52、基板1上分别开设有供该顶料件72进行穿越的第一穿越孔411、第二穿越孔511、第三穿越孔521、第四穿越孔11(如图4中所示)。顶料部7在上述第四直线运动元件71的驱动下具有3个不同的停止位,分别为上极限位停止位、中极限位停止位、下极限位停止位。当顶料部7位于上极限位停止位时,在治具释放部6的辅助作用下以将载料治具2由置料架3转移至顶料件72上;随后,顶料件72进行小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中极限位停止位,此时,载料治具2与顶料件72相脱离,且完全由第一载运板41进行托顶;或顶料件72进行大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下极限位停止位,此时,载料治具2与顶料件72相脱离,且完全由第二载运板51进行托顶;第一运料部4和第二运料部5在左极限位和右极限位之间交替地进行运动,且辅以上述顶料部7的作用,以将载料治具2持续不断地转移至加工工位。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单运料部设计结构,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该不间歇供料机构包括有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交错布置的第一运料部4和第二运料部5。第一运料部4、第二运料部5在各自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左右方向进行定向位移运动,以将载料治具2由置料架3转移至加工工位。上述第一运料部4和第二运料部5相互交替地进行动作,从而实现了载料治具2向加工工位的持续供应,且供料节拍与加工设备的节拍相一致,这样一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加工过程中“空档期”的产生,确保了加工设备始终保持于满负荷工作状态,进而提高了产品件的加工、成型效率,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的消耗量,降低了产品件的制造成本。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位可以根据置料架3、加工工位的实际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分别通过调整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的工作行程即可。而上述的上极限位停止位、中极限位停止位、下极限位停止位需要根据置料架3、第一载运板41、第二载运板51的实际高度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此时,相应地调整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的工作行程。
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的运行原理大致如下:当所述第一载运板41位于左极限位时,其正置于置料架3的正下方,此时,第二载运板51位于右极限位,以执行对产品件的加工操作。第二载运板51须与第一载运板41沿着上下方向相互交错布置。当载料治具2由置料架3转移至第一载运板41上时,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发生动作以驱动第一载运板41沿着由左至右方向位移至右极限位,与此同时,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发生动作以驱动第二载运板51位移反向地(由右至左方向)至左极限位,且在进行位移的进程中,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发生动作以拖动第二载运板51向下进行位移运动,以错开上述的第一载运板41。随后,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发生反向动作以顶升第二载运板51,直至与第一载运板41相齐平,以利于载料治具2由所述置料架3转移至第二载运板51上,随后,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继续发生动作,以拖动第二载运板51向着右极限位进行位移,且在进行位移的进程中,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发生动作以拖动第二载运板51向下进行位移运动,以错开上述的第一载运板41。当第二载运板51越过第一载运板41后,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发生动作以拖动第二载运板51向上进行位移运动,直至与第一载运板41的高度相齐平,以便于执行对产品件的加工操作。至此,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料循环。
出于确保第一载运板41在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时具有良好的定向性,且尽可能地降低相对摩擦阻力等方面考虑,上述第一运料部4还可以实际情况增设有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3(如图4、5、6、7中所示)。具体可参考以下方案执行: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3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块。第一滑轨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基板1的正上方。而与上述第一滑轨相适配的第一滑块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载运板41的下平面上。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3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一载运板41的正下方。不过,在此所述的第一滑轨滑块组件43仅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不间歇供料机构的实际制造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具有导向功能的设计结构。
已知,无杆气缸和普通气缸的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其包括无杆气缸本体、活塞杆以及滑移件。活塞杆的两端部均与无杆气缸本体相固定,且沟通。无杆气缸外部的连接、密封形式不同,无杆气缸本体的两边都是空心的,活塞杆内的永磁铁带动活塞杆外的磁体滑移件进行运动。无杆气缸相较于普通气缸具有以下优势:1)在相同行程下,其整体体积缩小1/2,即相应地节省了1/2的安装空间要求;2)不需设置防跟转机械部,结构设计形式更为简洁、且以控制。鉴于此,作为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上述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优选无杆气缸(如图5、6中所示)。为了和全文中的其他无杆气缸相区分,在此命名为第一无杆气缸。在实际装配进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案执行:第一无杆气缸包括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一滑移件。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借助于螺栓可拆地固定于基板1上。第一滑移件装配于上述第一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第一载运板41进行往复位移运动。
出于确保第二载运板51在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时具有良好的定向性,且尽可能地降低相对摩擦阻力等方面考虑,上述第二运料部5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有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5(如图4、5、6、7中所示)。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5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由第二滑轨和第二滑块。第二滑轨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基板1的上平面上。而与上述第二滑轨相适配的第二滑块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过渡板52的下平面上。第二滑轨滑块组件55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过渡板52的正下方。
出于实现相同目的考虑,类比于上述第一直线运动元件42,上述第三直线运动元件54优选为第二无杆气缸(如图4中所示)。在实际装配进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案执行:第二无杆气缸包括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二滑移件。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借助于螺栓可拆地固定于基板1上;而第二滑移件装配于上述第二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过渡板52连同第二载运板51进行往同步往复位移运动。
已知,滑台气缸的设计结构较为紧凑,整体尺寸较小,进而节省了装配空间。另外,滑台气缸具有高刚性/高精度的优点,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方便、快捷地调整其运动行程。鉴于此,上述第二直线运动元件53优选为滑台气缸(如图4、5、6、7中所示)。在实际装配进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案执行:滑台气缸包括有滑台气缸本体和工作台。滑台气缸本体借助于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过渡板52的下平面上。工作台穿越上述过渡板52的第三穿越孔521,且与第二载运板51相固定连接。
顶料部7可以采用多种设计结构以实现对载料治具2的托顶操作,不过在此推荐一种优选结构,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参考、选用。顶料部7的具体设计结构如下:上述顶料部7还包括有支撑件73。支撑件73借助于螺栓实现与基板1的下平面的固定,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布置于上述第四穿越孔11的前、后侧。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第四直线运动元件71主要由第一气缸711、第二气缸712以及连接板713等构成。第一气缸711包括第一气缸本体和第一活塞杆,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分别地安装于上述支撑件73的内侧面。第二气缸712包括第二气缸本体和第二活塞杆。气缸本体即固定于上述连接板713的下平面上。连接板713水平而置,且同时连接、固定于两第一活塞杆的上端面。第二活塞杆穿越连接板713以实现与顶料件72的固定(如图13、14中所示)。当执行对载料治具2的顶升以及下移操作时,上述的第一气缸711和第二气缸712需要配合地进行动作。第一气缸711和第二气缸712的具体工作行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以较好地实现上述的上极限位停止位、中极限位停止位以及下极限位停止位。
出于保证产品件相对于载料治具2的定位精度,进而确保其后续与加工工位的对位性以确保较高的加工精度方面考虑,还可以在上述第一载运板41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柱412(如图4、5、6中所示),相对应地,由载料治具2的底平面向下延伸出有与上述第一限位柱412相适配的多个限位孔22(如图16中所示)。同样地,在上述第二载运板51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与上述第一限位柱412大小、外形相一致,且与上述限位孔22相适配的的第二限位柱512(如图4、5、6中所示)。
当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更进一步的优化,上述限位孔22优选呈锥形孔,且围绕其设置有导向过渡斜面221(如图16中所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第一限位柱412或第二限位柱512更为顺利地穿入至限位孔22内,大大地降低了载料治具2由置料架3向第一载运板41或第二载运板51进行转移的困难度。
与上述的左极限位、右极限为相呼应,上述不间歇供料机构还增设有左限位部8、右限位部9,且分别布置于基板1的左、右侧。具体方案如下:其中,如图2中所示,上述左限位部8由弹性限位单元81和缓冲限位单元82组合而成,弹性限位单元81包括第一限位支架811和橡胶柱812。缓冲限位单元82包括第二限位支架821和缓冲器822。橡胶柱812、缓冲器822均固定于与之相对应的第一限位支架811、第二限位支架821上。第一限位支架811和第二限位支架821均固定于基板的上平面上。而右限位部9类比于上述左限位部8的结构进行设置(如图3、4、5、6中所示)。
上述的治具释放部6可以采用多种设计结构以实现对载料治具的托顶以及释放操作,不过在此推荐一种优选结构,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参考、选用,具体如下:首先,治具释放部6的数量设置为2,且对称地布置于置料架3的左、右侧。治具释放部6由托顶组件61和分料剥离组件62构成(如图8、12中所示)。其中,托顶组件61包括承力件611、第一定向运动板612、托料件613、第一传力件614以及第五直线运动元件615。承力件611固定于置料架3的侧壁上。托料件61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一定向运动板612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第一定向运动板612布置于承力件611的正下方。第五直线运动元件615固定于承力件611上,且借助于上述第一传力件614以驱动该第一定向运动板612沿着左右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如图9、10中所示)。分料剥离组件62包括第二定向运动板621、分料件622、第二传力件623以及第六直线运动元件624。分料件62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第二定向运动板621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第二定向运动板621布置于第一定向运动板612的内侧。第六直线运动元件624固定于第一定向运动板612上,且借助于上述第二传力件623以驱动该第二定向运动板621沿着上下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如图9、11中所示)。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治具释放部6具有较为简洁的设计结构,利于进行制造、实施,进而尽可能地降低了其制造成本以及后续维护困难度;另一方,使得载料治具2的释放动作更为迅捷、可靠,有效地杜绝了“卡料”问题的出现;再一方面,分料剥离组件62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载料治具2之间发生“黏料”现象,确保托顶组件61单次动作仅释放一件载料治具。
上述分料剥离组件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当托顶组件61对载料治具2进行托顶的过程中,分料剥离组件62即发生动作,以驱使其上的分料件622插入至倒数第一载料治具和倒数第二载料治具之间的空隙中,进而实现对倒数第一载料治具与倒数第二载料治具的分离,而后,托顶组件61发生动作,其托料件613向外进行回缩,与此同时,借助于分料件622来实现对载料治具2(除倒数第一载料治具以外)的托顶。而后,倒数第一载料治具由于失去顶靠力的作用而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至顶料件72上。需要说明的是,倒数第一载料治具和倒数第二载料治具的沿着由下至上方向依序进行命名的。
出于确保第一定向运动板612带动托料件613在沿着左右方向进行运动时具有良好的定向性,且尽可能地降低相对摩擦阻力等方面考虑,上述托顶组件61还包括有第三滑轨滑块组件616。第三滑轨滑块组件616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三滑轨和第三滑块。第三滑轨固定于承力件611的下平面上;而与上述第三滑轨相适配的第三滑块固定于第一定向运动板612的上平面上(如图9、10中所示)。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一定向运动板612的左、右端部。
当然,出于确保第二定向运动板621带动分料件622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运动时具有良好的定向性,且尽可能地降低相对摩擦阻力等方面考虑,上述分料剥离组件62还包括有第四滑轨滑块组件625。第四滑轨滑块组件625的走向沿着上下方向,且其包括第四滑轨和第四滑块。第四滑块固定于上述第一定向运动板612的内侧面上;而与上述第四滑块相适配的第四滑轨固定于第二定向运动板621的外侧面上(如图9、11中所示)。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第二定向运动板621的左、右端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载料治具、置料架、第一运料部、第二运料部、治具释放部以及顶料部;所述载料治具用来承载产品件,且沿着上下方向依序码放于所述置料架内;所述置料架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所述治具释放部用来托顶以及释放所述载料治具,且固定于所述置料架的一侧;所述第一运料部包括第一载运板以及第一直线运动元件;所述第一载运板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所述第一载运板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运料部包括第二载运板、过渡板、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以及第三直线运动元件;所述过渡板、所述第二载运板沿着由下至上方向依序地、平行地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所述过渡板、所述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载运板连接为一体,且同步地进行位移运动;所述第二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所述第二载运板相对于所述过渡板进行相向或相背运动;所述第三直线运动元件用来驱动所述过渡板沿着左右方向进行位移运动,且其亦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运料部交错地布置于所述第一运料部的下方;所述不间歇供料机构设置有左极限位、右极限位,以分别用来进行所述载料治具转移、后续加工操作;所述顶料部包括第四直线运动元件、顶料件;所述第四直线运动元件布置于所述基板的正下方,且用来驱动所述顶料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位移运动;在所述第一载运板、所述第二载运板、所述过渡板、所述基板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顶料件进行穿越的第一穿越孔、第二穿越孔、第三穿越孔、第四穿越孔;所述顶料部在所述第四直线运动元件的驱动下具有3停止位,分别为上极限位停止位、中极限位停止位、下极限位停止位;当所述顶料部位于上极限位停止位时,在所述治具释放部的辅助作用下以将所述载料治具由所述置料架转移至所述顶料件上;随后,所述顶料件进行小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中极限位停止位,此时,所述载料治具与所述顶料件相脱离,且完全由所述第一载运板进行托顶;或所述顶料件进行大距离位移运动,直至其位于下极限位停止位,此时,所述载料治具与所述顶料件相脱离,且完全由所述第二载运板进行托顶;所述第一运料部和所述第二运料板在左极限位和右极限位之间交替地进行运动,且辅以所述顶料部的作用,以将所述载料治具持续不断地转移至加工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料部还包括第一滑轨滑块组件;所述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轨固定于所述基板的正上方;与所述第一滑轨相适配的所述第一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一载运板的下平面上;所述第一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所述第一载运板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运动元件为第一无杆气缸;所述第一无杆气缸包括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一滑移件;所述第一无杆气缸本体可拆地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滑移件装配于所述第一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所述第一载运板进行往复位移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料部还包括第二滑轨滑块组件;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二滑轨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轨固定于所述基板的上平面上;与所述第二滑轨相适配的所述第二滑块固定于所述过渡板的下平面上;所述第二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所述过渡板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直线运动元件为第二无杆气缸;所述第二无杆气缸包括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和第二滑移件;所述第二无杆气缸本体可拆地固定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滑移件装配于所述第二无杆气缸本体上,以驱动所述过渡板连同所述第二载运板进行往复位移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运动元件为滑台气缸;所述滑台气缸包括有滑台气缸本体和工作台;所述滑台气缸本体固定于所述过渡板的下平面上;所述工作台穿越所述第三穿越孔,且与所述第二载运板相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料部还包括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基板的下平面相固定,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布置于所述第四穿越孔的前、后侧;所述第四直线运动元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气缸本体和第一活塞杆,且其数量设置为2,对称地、分别地安装于所述支撑件的内侧面;所述第二气缸包括第二气缸本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气缸本体即固定于所述连接板的下平面上;所述连接板水平而置,且同时连接、固定于两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上端面;所述第二活塞杆穿越所述连接板以实现与所述顶料件的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载运板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第一限位柱,相对应地,由所述载料治具的底平面向下延伸出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柱相适配的多个限位孔;同样地,在所述第二载运板的上平面均布有多个与所述第一限位柱大小、外形相一致的,且与所述限位孔相适配的第二限位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呈锥形孔,且围绕其设置有导向过渡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左限位部、右限位部,且分别布置于所述基板的左、右侧,以限定左极限位、右极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部和所述右限位部均由弹性限位单元和缓冲限位单元组合而成;所述弹性限位单元包括第一限位支架和橡胶柱;所述缓冲限位单元包括第二限位支架和缓冲器;所述橡胶柱、所述缓冲器均固定于与之相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支架、所述第二限位支架上;所述第一限位支架和所述第二限位支架均固定于所述基板的上平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释放部的数量设置为2,且对称地布置于所述置料架的左、右侧;所述治具释放部由托顶组件和分料剥离组件构成;其中,所述托顶组件包括承力件、第一定向运动板、托料件、第一传力件以及第五直线运动元件;所述承力件固定于所述置料架的侧壁上;所述托料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布置于所述承力件的正下方;所述第五直线运动元件固定于所述承力件上,且借助于所述第一传力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沿着左右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所述分料剥离组件包括第二定向运动板、分料件、第二传力件以及第六直线运动元件;所述分料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二定向运动板的长度方向进行线性阵列、固定;所述第二定向运动板布置于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内侧;所述第六直线运动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上,且借助于所述第二传力件以驱动所述第二定向运动板沿着上下方向方向进行位移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不间歇供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顶组件还包括有第三滑轨滑块组件;所述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其包括第三滑轨和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轨固定于所述承力件的下平面上;与所述第三滑轨相适配的第三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的上平面上;所述第三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左、右端部;所述分料剥离组件还包括有第四滑轨滑块组件;所述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的走向沿着上下方向,且其包括第四滑轨和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固定于所述第一定向运动板的内侧面上;与所述第四滑块相适配的所述第四滑轨固定于所述第二定向运动板的外侧面上;所述第四滑轨滑块组件的数量设置为2,且沿着前后方向对称地布置于所述第二定向运动板的左、右端部。
CN202021081657.2U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Active CN212655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1657.2U CN212655141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1657.2U CN212655141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5141U true CN212655141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52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81657.2U Active CN212655141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514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6061A (zh) * 2020-06-12 2020-09-01 苏州威达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CN114986125A (zh) * 2022-05-09 2022-09-02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白细胞过滤器自动组装焊接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6061A (zh) * 2020-06-12 2020-09-01 苏州威达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CN114986125A (zh) * 2022-05-09 2022-09-02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白细胞过滤器自动组装焊接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55141U (zh)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CN212245216U (zh) 一种电芯中转装置及电芯上下料设备
JPH049230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ープレス機の搬送装置
CN102554062A (zh) 自动冲压生产线
CN106865219B (zh) 自动化输送线
CN111606061A (zh) 一种不间歇供料机构
CN106892267B (zh) 循环输送动力装置
CN108057792A (zh) 铝型材框架生产线的装配角码装置
JPH049231A (ja) ドロー金型からのワーク取り出し方法
CN202037472U (zh) 机床附件头库
CN113581780A (zh) 一种双轨式送料装置
CN214455000U (zh) 一种可实现多个互相接触的小片板料分缝码放的端拾器
CN215046695U (zh) 一种双层自动回流装配线
CN214293102U (zh) 一种多抓取部机械手机构
CN113683025A (zh) 一种变距夹抱式货叉装置
CN210527784U (zh) 沾头自动线插笔盘输送机构
CN209986952U (zh) 一种物件成组转移机器人
CN211469945U (zh) 物料转移结构和电镀设备
CN114749573B (zh) 一种托盘自动上下料装置
CN217432859U (zh) 一种用于数控冲床自动化上下料装置
CN214398816U (zh) 整列机构、整列转运装置及成品下料系统
JP2532830Y2 (ja) 金型等の移載装置
CN212580936U (zh) 一种塑料框体取件工装
CN116117778B (zh) 高速重载的双龙门多轴复合桁架机器人
CN114735456B (zh) 一种电池化成/分容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24 Building D, No. 18, Baihe street, Suzhou area, China (Jiangs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uzhou, Jiangsu

Patentee after: Suzhou Weidaz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area h, 2nd floor, building 1, Zhihui Yunji Industrial Park, 99 Fengnan Road, Weitang Tow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WEIDAZH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