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2391U -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42391U
CN212642391U CN202021092367.8U CN202021092367U CN212642391U CN 212642391 U CN212642391 U CN 212642391U CN 202021092367 U CN202021092367 U CN 202021092367U CN 212642391 U CN212642391 U CN 212642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lock
balls
sliding block
ch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923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保福
杨绍华
李启平
张永成
许泽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923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42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42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42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锁芯及链条锁,属于锁具技术领域。锁芯包括壳体、第一弹性复位件、锁止机构和多个锁珠。壳体具有插接部,多个锁珠设置在插接部上且沿插接部的周向分布,每个锁珠具有伸出于插接部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插接部的开锁位置。第一弹性复位件固定于壳体内,多个锁珠连接于第一弹性复位件,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推动多个锁珠从开锁位置到达闭锁位置。锁止机构设置于壳体内,锁止机构具有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当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机构能够将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当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止机构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采用这种结构的锁芯避免了锁珠出现失稳而误开锁的情况,结构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背景技术
目前,链条锁是众多锁具中的一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链条锁的锁芯的结构设计复杂,在开锁或闭锁不灵便,以使锁芯的锁珠容易失稳,从而使得链条锁被误开锁,进而导致链条锁的使用安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及链条锁,以改善现有的链条锁的使用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包括壳体、第一弹性复位件、锁止机构和多个锁珠;所述壳体具有插接部;所述多个锁珠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且沿所述插接部的周向分布,每个锁珠具有伸出于所述插接部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所述插接部的开锁位置;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锁珠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推动所述多个锁珠从开锁位置到达闭锁位置;所述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锁止机构具有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插接部上设置有多个锁珠,每个锁珠均能够在伸出于插接部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插接部的开锁位置之间移动,通过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弹性复位件能够使锁珠在移动至开锁位置后复位至闭锁位置。在将锁芯插入至所需要锁定的目标件的插孔的过程中,插孔的孔壁能够作用于锁珠,并按压锁珠回缩至插接部内,从而使锁珠移动至开锁位置。当锁芯插入插孔后,锁珠在第一弹性复位件的推动下伸出插接部,从而使锁珠复位至闭锁位置,然后通过锁止机构将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从而阻止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以将锁芯锁定在目标件上,实现了锁定的上锁功能。反之,当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止机构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此时,锁珠在插孔的孔壁的作用下能够回缩至开锁位置,因此只需将锁芯拔出插孔,便实现了锁芯的开锁功能。采用这种多锁珠结构的锁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避免了锁珠出现失稳而误开锁的情况,安全可靠。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芯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基部和多个支臂,所述基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每个支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部,所述锁珠与所述支臂一一对应,每个锁珠连接于对应的支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弹片来对移动至开锁位置的锁珠进行复位,采用这种结构的第一弹性复位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此外,弹片设置有基部和多个支臂,支臂的一端通过基部固定于壳体,每个锁珠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支臂上,由于弹片相较于弹簧占地空间小,更加节省空间,从而能够根据锁珠的数量设置不同数量的支臂,以实现在锁芯上设置多个锁珠,进而提高了锁芯上锁功能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块和驱动组件;所述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多个支臂之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滑块与所述多个锁珠相抵靠,以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块与所述多个锁珠错开,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止机构设置有滑块,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且滑块位于多个支臂之间,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滑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锁止机构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滑块能够抵靠于每个锁珠或与每个锁珠错开,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对锁珠的锁定和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沿所述插接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移动滑块的结构实现了滑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从而控制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这种结构便于控制,且稳定性高。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块和驱动组件;所述滑块具有多个锁定部,所述滑块沿所述插接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所述多个支臂位于所述多个锁定部之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每个锁定部对应插设于一个锁珠内,以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每个锁定部与对应的锁珠分离,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滑块上设置有用于插设于锁珠的多个锁定部,锁定部与锁珠一一对应,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滑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每个锁定部能够插设于对应的锁珠内或与对应的锁珠分离,以阻止位于闭锁位置的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或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从而实现了对锁珠的锁定和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锁珠的数量为偶数且两两相对设置,每两个相对的支臂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弹性复位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芯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第二弹性复位件设置于每两个相对的支臂之间,用于辅助第一弹性复位件推动位于开锁位置的锁珠复位至闭锁位置,提高了锁芯的稳定性。此外,在锁芯的长时间使用下,导致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力降低时,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能够保证锁芯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锁芯的后期维护周期,进而提高了锁芯的生命周期。
进一步地,每两个相对的支臂之间还设置有导杆;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套设于所述导杆的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弹性复位件套设于导杆的外侧,以使导杆对第二弹性复位件具有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第二弹性复位件能够沿导杆稳定地压缩变形,避免第二弹性复位件出现侧向变形的情况,以提高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支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臂与所述基部构成U型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芯的锁珠为两个,两个锁珠分别连接于U型弹片的两个支臂,U型弹片的基部固定于壳体内,从而实现了双侧锁珠上锁的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链条锁,包括链条和上述的锁芯;所述链条连接于所述锁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锁芯上连接链条实现链条锁的上锁功能,具有这种结构的锁芯的链条锁结构简单,安全性高。此外这种结构的链条锁不受上锁方式的制约以及不受目标件的形态的限制,实现了链条锁的多场景运用,提高了链条锁的使用柔性。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条锁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链条锁还包括绳圈;所述绳圈连接于所述链条远离所述锁芯的一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链条远离锁芯的一端连接有绳圈,通过将绳圈缠绕于目标件上,以使链条锁能够随着目标件一起移动,当需要对目标件进行上锁时,只需将插接部插入固定物上的插孔并锁定即可。比如,在保证快递箱体的安全性时,只需将绳圈缠绕于箱体上,然后将插接部插入快递柜的插孔内并锁定即可,这种结构的链条锁操作简单,灵活性高。
进一步地,所述链条锁还包括锁座;所述锁座连接于所述链条远离所述锁芯的一端,所述锁座具有用于供所述插接部插入的插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链条远离锁芯的一端连接有锁座,锁座设置有供插接部插入的插孔,当插接部插入锁座的插孔内并锁定时,便可以实现链条锁对所需要上锁的物体进行上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条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锁芯在插接部插入插孔前锁珠位于闭锁位置且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锁芯在插接部插入插孔的过程中锁珠位于开锁位置且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锁芯在插接部插入插孔后锁珠位于闭锁位置且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锁芯在插接部插入插孔后锁珠位于闭锁位置且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的锁芯的爆炸图;
图7为图2所示的锁芯的锁止机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其它实施例提供的锁芯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的锁芯的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锁芯的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链条锁在其他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链条锁的局部剖视图。
图标:200-链条锁;10-链条;20-锁芯;30-目标件;40-壳体;41-插接部;42-安装孔;50-锁止机构;51-滑块;511-抵靠面;512-第一阻挡部;513-第二阻挡部;514-矩形槽;515-通孔;516-锁定部;52-驱动组件;521-驱动杆;5211-卡凸;522-驱动件;523-驱动弹簧;53-转动块;531-抵接面;532-回退槽;54-驱动单元;60-第一弹性复位件;61-基部;62-支臂;621-卡接孔;622-导向孔;70-锁珠;71-锁销孔;80-第二弹性复位件;90-导杆;100-控制模块;101-控制板;102-电池;103-控制开关;110-固定架;120-电池盖;130-绳圈;140-锁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链条锁200,其能够改善现有的链条锁200的锁珠70容易失稳,从而导致使用安全性较低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链条锁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链条锁200包括链条10和锁芯20,链条10连接于锁芯20。通过在锁芯20上连接链条10实现链条锁200的上锁功能,具有这种结构的锁芯20的链条锁200结构简单,安全性高。此外这种结构的链条锁200不受上锁方式的制约以及不受目标件30的形态的限制,实现了链条锁200的多场景运用,提高了链条锁200的使用柔性。
其中,如图2-图5所示,锁芯20包括壳体40、锁止机构50、第一弹性复位件60和多个锁珠70。壳体40具有插接部41。多个锁珠70设置在插接部41上且沿插接部41的周向分布,每个锁珠70具有伸出于插接部41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插接部41的开锁位置。第一弹性复位件60固定于壳体40内,多个锁珠70连接于第一弹性复位件60,第一弹性复位件60用于推动多个锁珠70从开锁位置到达闭锁位置。锁止机构50设置于壳体40内,锁止机构50具有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当锁止机构50处于锁止状态时,锁止机构50能够将多个锁珠70锁定于闭锁位置。当锁止机构50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止机构50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多个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
插接部41上设置有多个锁珠70,每个锁珠70均能够在伸出于插接部41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插接部41的开锁位置之间移动,通过设置在壳体40内的第一弹性复位件60能够使锁珠70在移动至开锁位置后复位至闭锁位置。在将锁芯20插入至所需要锁定的目标件30的插孔的过程中,插孔的孔壁能够作用于锁珠70,并按压锁珠70回缩至插接部41内,从而使锁珠70移动至开锁位置。当锁芯20插入插孔后,锁珠70在第一弹性复位件60的推动下伸出插接部41,从而使锁珠70复位至闭锁位置,然后通过锁止机构50将锁珠70锁定于闭锁位置,从而阻止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以将锁芯20锁定在目标件30上,实现了锁定的上锁功能。反之,当锁止机构50处于解锁状态时,锁止机构50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此时,锁珠70在插孔的孔壁的作用下能够回缩至开锁位置,因此只需将锁芯20拔出插孔,便实现了锁芯20的开锁功能。采用这种多锁珠70结构的锁芯20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且避免了锁珠70出现失稳而误开锁的情况,安全可靠。
示例性的,壳体40为柱形壳状结构。其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壳体40上开设有供锁珠70伸出于插接部41的安装孔42,安装孔42布置于插接部41,安装孔42与锁珠70一一对应,每个锁珠70可活动地设置于对应的安装孔42内。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60为弹片。弹片包括基部61和多个支臂62,基部61固定于壳体40内,每个支臂62的一端连接于基部61,锁珠70与支臂62一一对应,每个锁珠70连接于对应的支臂62。
通过在壳体40内设置弹片来对移动至开锁位置的锁珠70进行复位,采用这种结构的第一弹性复位件60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此外,弹片设置有基部61和多个支臂62,支臂62的一端通过基部61固定于壳体40,每个锁珠70连接于与其对应的支臂62远离基部61的一端,由于弹片相较于弹簧占地空间小,更加节省空间,从而能够根据锁珠70的数量设置不同数量的支臂62,以实现在锁芯20上设置多个锁珠70,进而提高了锁芯20上锁功能的稳定性。
其中,每个支臂62均设置有卡接孔621,每个锁珠70卡接于对应的支臂62的卡接孔621内,从而实现锁珠70与支臂62的可拆卸连接,便于锁珠70的快速拆装和更换。在其他实施例中,锁珠70与支臂62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比如,每个锁珠70通过焊接、粘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于对应的支臂62。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60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第一弹性复位件60为多个弹片,弹片的一端固定于壳体内,弹片与锁珠70一一对应,每个锁珠70连接于对应的弹片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继续结合图2和图6所示,锁珠70的数量为偶数且两两相对设置,每两个相对的支臂6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弹性复位件80。
锁芯20还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80,第二弹性复位件80设置于每两个相对的支臂62之间,用于辅助第一弹性复位件60推动位于开锁位置的锁珠70复位至闭锁位置,提高了锁芯20的稳定性。此外,在锁芯20的长时间使用下,导致第一弹性复位件60的弹性力降低时,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80能够保证锁芯20的正常使用,从而降低锁芯20的后期维护周期,进而提高了锁芯20的生命周期。
其中,当锁珠7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四个时,每两个相对的支臂62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弹性复位件80,也就是说第二弹性复位件8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个,此时多个第二弹性复位件80沿插接部41的轴线间隔布置,以使每两个第二弹性复位件80相互错开,避免多个第二弹性复位件80相互干涉。
可选地,每两个相对的支臂62之间还设置有导杆90,第二弹性复位件80套设于导杆90的外侧。通过将第二弹性复位件80套设于导杆90的外侧,以使导杆90对第二弹性复位件80具有导向作用,从而保证第二弹性复位件80能够沿导杆90稳定地压缩变形,避免第二弹性复位件80出现侧向变形的情况,以提高第二弹性复位件8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锁珠70的数量为两个,支臂62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支臂62与基部61构成U型结构。两个锁珠70分别连接于U型弹片的两个支臂62,U型弹片的基部61固定于壳体40内,从而实现了双侧锁珠70上锁的功能,结构稳定,安全可靠。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也可以为M型结构,M型弹片具有连接端和两个自由端,连接端固定于壳体40内,两个锁珠70分别连接于M型弹片的两个自由端。
示例性的,结合图2和图6所示,第二弹性复位件80为弹簧。第一弹性复位件60的两个支臂62均开设有供导杆90插入的导向孔622,导杆90的两端分别插设于导向孔622内,第二弹性复位件80套设于导杆90的外侧,第二弹性复位件80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弹性复位件60的两个支臂62,从而实现了辅助第一弹性复位件60推动位于开锁位置的锁珠70复位至闭锁位置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8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第二弹性复位件80为弹性伸缩杆,弹性伸缩杆具有蓄能作用,弹性伸缩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U型弹片的两个支臂62。当锁珠70受到外力从闭锁位置移动至开锁位置时,U型弹片产生形变从而带动弹性伸缩杆收缩并蓄积弹性力,以使弹性伸缩杆对U型弹片的两个支臂62产生向外的张力,从而能够辅助第一弹性复位件60推动位于开锁位置的锁珠70复位至闭锁位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锁止机构50包括滑块51和驱动组件52。滑块51可活动地设置于插接部41内,且滑块51位于两个支臂62之间,驱动组件52用于驱动滑块5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滑块51位于第一位置时,滑块51与两个锁珠70相抵靠,以将两个锁珠70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滑块51位于第二位置时,滑块51与两个锁珠70相互错开,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两个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也就是说,通过驱动组件52驱动滑块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实现锁止机构50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滑块51能够抵靠于两个锁珠70或与两个锁珠70相互错开,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对锁珠70的锁定和解锁。
进一步地,滑块51沿插接部4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插接部41内。采用移动滑块51的结构实现了滑块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从而控制锁止机构50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这种结构便于控制,且稳定性高。
其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滑块51具有供锁珠70抵靠的抵靠面511,当插接部41插入目标件30的插孔后,通过驱动组件52驱动滑块5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则滑块51的抵靠面511能够抵靠于锁珠70,从而阻止锁珠70回缩于插接部41内,以实现锁芯20与目标件30之间的锁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转动滑块51的结构实现锁止机构50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比如,如图7所示,锁止机构50包括转动块53和驱动单元54,转动块53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插接部41内,驱动单元54用于驱动转动块53相对插接部4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转动块53具有供锁珠70抵接的抵接面531和回退槽532,通过驱动单元54驱动转动块53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使抵接面531或回退槽532与锁珠70对齐,从而能够阻止或允许锁珠70回退至插接部41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锁止机构50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比如,如图8所示,锁止机构50包括滑块51和驱动组件52。滑块51具有两个锁定部516,滑块51沿插接部4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插接部41内,第一弹性复位件60位于两个锁定部516之间,驱动组件52用于驱动滑块5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滑块51位于第一位置时,每个锁定部516对应插设于一个锁珠70内,以将两个锁珠70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滑块51位于第二位置时,每个锁定部516与对应的锁珠70分离,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两个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
滑块51上设置有用于插设于锁珠70的两个锁定部516,锁定部516与锁珠70一一对应,通过驱动组件52驱动滑块5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每个锁定部516能够插设于对应的锁珠70内或与对应的锁珠70分离,以阻止位于闭锁位置的两个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或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两个锁珠70回缩至开锁位置,从而实现了对锁珠70的锁定和解锁。
其中,两个锁定部516即为设置在滑块51上的两个锁销,两个锁销间隔布置于滑块51的端部,第一弹性复位件60位于两个锁销之间,每个锁珠70上设置有供锁销插入的锁销孔71。当两个锁珠70均位于闭锁位置时,通过驱动组件52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滑块51上的每个锁销对应插设于一个锁珠70的锁销孔71内,从而阻止锁珠70在外力的作用下回缩至开锁位置,以将锁珠70锁定于闭锁位置,进而实现了锁芯20的上锁功能。当驱动组件52驱动滑块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滑块51上的两个锁销均退出对应的锁珠70的锁销孔71,从而与锁珠70分离,此时在外力的作用下锁珠70能够回缩至开锁位置,以对锁珠70进行解锁,进而实现了锁芯20的解锁功能。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52包括驱动杆521和驱动件522。滑块51与驱动杆521传动连接,驱动件522用于带动驱动杆521转动。当驱动杆521正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一位置。当驱动杆521反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二位置。
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插接部41插入目标件30的插孔内后,通过驱动件522带动驱动杆521正向转动,则可使滑块51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锁珠70将壳体40锁定于目标件30的插孔内;通过驱动件522带动驱动杆521反向转动,则可使滑块51移动至第二位置。
示例性的,驱动件522为电机,电机固定于壳体40内,电机的输出端与驱动杆521连接,电机转动则能够带动驱动杆521转动。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6所示,驱动组件52还包括套设于驱动杆521外侧的驱动弹簧523。如图9所示,驱动杆521上设置于卡接于驱动弹簧523的卡凸5211。如图10所示,滑块5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阻挡部512和第二阻挡部513,驱动弹簧523位于第一阻挡部512和第二阻挡部513之间。结合图2和图10所示,当驱动杆521正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使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第一阻挡部512并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一位置。当驱动杆521反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使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第二阻挡部513并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二位置。
驱动杆521在转动过程中通过驱动弹簧523推动滑块51移动,驱动弹簧523具有蓄能作用。如图3所示,当插接部41插入目标件30的插孔的过程中,插孔的孔壁作用于锁珠70并按压锁珠70回退至插接部41内时,滑块5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会被锁珠70卡住,此时驱动件522可继续带动驱动杆521转动,以对驱动弹簧523进行压缩,从而蓄积弹性力。在驱动件522停止工作后,如图4所示,当插接部41插入至目标件30的插孔内时,滑块51能够再次恢复移动,此时滑块51能够在驱动弹簧523的作用下继续移动。
其中,结合图2和图9所示,卡凸5211卡于驱动弹簧523的相邻的两圈之间的间隙中。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10所示,滑块51上设置有矩形槽514和贯通滑块51相对的两端的通孔515,驱动杆521穿设于通孔515内,且套设于驱动杆521上的驱动弹簧523设置于矩形槽514内。矩形槽514的槽壁具有相对的两个侧槽壁,通孔515均贯穿该两个侧槽壁,该两个侧槽壁分别为第一阻挡部512和第二阻挡部513,第二阻挡部513相较于第一阻挡部512在滑块51的移动方向上靠近于驱动件522。当驱动杆521正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带动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矩形槽514的其中一个侧槽壁(即第一阻挡部512)并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一位置。当驱动杆521反向转动时,驱动杆521能够带动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矩形槽514的另一个侧槽壁(即第二阻挡部513)并驱动滑块51移动至第二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杆521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驱动杆521包括丝杆和丝杆套,驱动件522用于驱动丝杆相对壳体40转动,丝杆套连接于滑块51,且丝杆套套设于丝杆上,当驱动件522驱动丝杆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时,即可实现滑块5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返移动。
综上,锁芯20的工作过程为:如图2所示,首先将锁芯20的插接部41对准目标件30的插孔,此时锁珠70在第一弹性复位件60的作用下处于闭锁位置,且滑块51处于第二位置。因此,如图3所示,在插接部41插入目标件30的插孔的过程中,该插孔的孔壁会作用于锁珠70,对锁珠70产生按压力,从而推动锁珠70从闭锁位置回缩至插接部41内,以到达图3所示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复位件6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80均在蓄积弹性力。在锁芯20的插接部41插入目标件30的插孔内后,如图4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60和第二弹复位件共同推动锁珠70从开锁位置伸出于插接部41,以到达图4所示的位置。最后通过驱动件522带动驱动杆521正向转动,以使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第一阻挡部512,从而驱动滑块51从第二位置移动至图5所示的位置,以使滑块51位于第一位置,使得滑块51的抵靠面511抵靠于锁珠70,从而阻止锁珠70回缩至插接部41内,进而实现了锁芯20与目标件30的锁定。反之,若需要对锁芯20进行解锁,只需驱动件522带动驱动杆521反向转动,以使驱动弹簧523抵靠于第二阻挡部513,从而驱动滑块5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位置,此时滑块51的抵靠面511与锁珠70错开,使锁珠70不受滑块51的阻止而能够回缩至插接部41内,进而能够将锁芯20拔出目标件30的插孔,实现了锁芯20与目标件30的解锁。
结合图2和图6所示,锁芯20还包括控制模块100和固定架110,控制模块100和驱动件522均通过固定架110固定于壳体40内,控制模块100包括控制板101和为驱动件522提供电能的电池102,控制板101和电池102均安装于固定架110上,控制板101用于在获取信号后控制驱动件522的动作。
其中,锁芯20还设置有电池盖120,壳体40上开设有供电池102进入壳体40内并安装于固定架110的放置口,电池盖120用于打开或关闭放置口,电池盖120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40。
电池盖120起到打开或关闭放置口的作用,电池盖120与壳体40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电池盖120通过螺栓螺接于壳体40,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池盖120也可以通过卡接、扣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壳体40。
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0具有蓝牙模块,蓝牙模块安装于壳体40内,蓝牙模块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配对,在配对成功后,终端设备能够对控制模块100发送控制信号。其中,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100还具有控制开关103,通过对控制开关103进行按压,则能够对蓝牙模块进行唤醒,以便终端设备能够对控制模块100发送控制信号,从而避免了蓝牙模块一直处于唤醒状态,进而导致能耗增加。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链条锁200还包括绳圈130,绳圈130连接于链条10远离锁芯20的一端。通过将绳圈130缠绕于目标件30上,以使链条锁200能够随着目标件30一起移动,当需要对目标件30进行上锁时,只需将插接部41插入固定物上的插孔并锁定即可。比如,在保证快递箱体的安全性时,只需将绳圈130缠绕于箱体上,然后将插接部41插入快递柜的插孔内并锁定即可,这种结构的链条锁200操作简单,灵活性高。
在其他实施例中,链条锁20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链条锁200包括链条10、锁芯20和锁座140。锁座140连接于链条10远离锁芯20的一端,锁座140具有用于供插接部41插入的插孔。通过在链条10远离锁芯20的一端连接锁座140,且锁座140设置有供插接部41插入的插孔,当插接部41插入锁座140的插孔内并锁定时,便可以实现链条锁200对所需要上锁的物体进行上锁。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插接部;
多个锁珠,所述多个锁珠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上且沿所述插接部的周向分布,每个锁珠具有伸出于所述插接部的闭锁位置和回缩于所述插接部的开锁位置;
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多个锁珠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推动所述多个锁珠从开锁位置到达闭锁位置;以及
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锁止机构具有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当所述锁止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锁止机构能够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片;
所述弹片包括基部和多个支臂,所述基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每个支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部,所述锁珠与所述支臂一一对应,每个锁珠连接于对应的支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块和驱动组件;
所述滑块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多个支臂之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滑块与所述多个锁珠相抵靠,以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
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滑块与所述多个锁珠错开,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沿所述插接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块和驱动组件;
所述滑块具有多个锁定部,所述滑块沿所述插接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插接部内,所述多个支臂位于所述多个锁定部之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一位置时,每个锁定部对应插设于一个锁珠内,以将所述多个锁珠锁定于闭锁位置;
当所述滑块位于第二位置时,每个锁定部与对应的锁珠分离,以允许位于闭锁位置的所述多个锁珠回缩至开锁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珠的数量为偶数且两两相对设置,每两个相对的支臂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弹性复位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支臂与所述基部构成U型结构。
8.一种链条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链条和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锁芯;
所述链条连接于所述锁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链条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锁还包括绳圈;
所述绳圈连接于所述链条远离所述锁芯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链条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链条锁还包括锁座;
所述锁座连接于所述链条远离所述锁芯的一端,所述锁座具有用于供所述插接部插入的插孔。
CN202021092367.8U 2020-06-13 2020-06-13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Active CN212642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2367.8U CN212642391U (zh) 2020-06-13 2020-06-13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2367.8U CN212642391U (zh) 2020-06-13 2020-06-13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42391U true CN212642391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90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92367.8U Active CN212642391U (zh) 2020-06-13 2020-06-13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42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1298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EP3868599A1 (en) Battery assembly locking device and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CN108643717B (zh) 多功能电控锁
CN110359775B (zh) 锁芯和解锁钥匙
CN212642391U (zh)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CN211396990U (zh) 电动锁体
CN113216758B (zh) 一种智能锁、户外柜
CN217115018U (zh) 一种充电枪解锁机构及充电枪
CN202055628U (zh) 双向制动电子锁体
CN210396411U (zh) 锁芯和解锁钥匙
CN110905295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CN211173495U (zh) 锁芯、锁具和解锁钥匙
CN113153009A (zh) 锁体和门
CN112820595A (zh) 能防止合闸插拔的双锁头插入式断路器
CN214035098U (zh) 一种锁具
CN219605067U (zh) 一种电插锁
CN218759290U (zh) 全自动门锁锁体
CN111478120A (zh) 锁定插头
CN211622995U (zh) 一种储能锁定机构及锁芯
CN218894512U (zh) 一种方轴结构及智能锁
CN218597948U (zh) 锁具以及智能门锁
CN211654741U (zh) 能防止合闸插拔的双锁头插入式断路器
CN211201435U (zh) 开关锁驱动模块及电动锁体
CN218929671U (zh) 一种避免电池晃动的锁紧组件及电动车
CN210858257U (zh) 一种智能锁及其机械钥匙开锁的传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07

Address after: 519085 No. 68, Jinhong 7th Road, High-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1 E301-17, 1 Harbin Industrial Road, Tangjia Bay, Zhuhai high tech Zone,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ZHUHAI UTAIO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