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1298B -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21298B
CN110821298B CN201911225485.3A CN201911225485A CN110821298B CN 110821298 B CN110821298 B CN 110821298B CN 201911225485 A CN201911225485 A CN 201911225485A CN 110821298 B CN110821298 B CN 1108212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bolt
main
main bolt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54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21298A (zh
Inventor
李保福
张永成
李启平
杨绍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254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212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21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1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21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1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00Fastening knobs or handles to lock or latch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6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 E05B47/0603Controlling mechanically-operated bolts by electro-magnetically-operated detents the detent moving rectilinear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18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arrangements independent of the locking mechanism for retaining the bolt or latch in the retracted posi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2047/0048Circuits, feeding, monitoring
    • E05B2047/005Opening, closing of the circu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2047/0094Mechanical aspects of remotely controlled 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属于锁具领域。其中锁止机构包括壳体、主锁舌、机械锁止装置、第一复位件、触发舌和第二复位件。主锁舌具有伸出于壳体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壳体的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用于在主锁舌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将主锁舌锁定。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后驱动主锁舌回到第一位置。触发舌具有伸出壳体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壳体的第四位置,触发舌和主锁舌能够从壳体的同一侧伸出。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当触发舌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机械锁止装置能够释放主锁舌。这种锁止机构采用机械锁止装置对回缩的主锁舌进行锁定和解锁,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锁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面锁中,一般通过电机来带动锁舌移动来实现闭锁、开锁,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丝杆,锁舌连接螺母,螺母螺接于丝杆的外侧,电机转动则实现锁舌的往返移动,电机带动锁舌伸出实现闭锁,电机带动锁舌回缩实现开锁,开闭锁过程麻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以改善现有的开闭锁方式的开闭锁过程麻烦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机构,包括壳体、主锁舌、机械锁止装置、第一复位件、触发舌和第二复位件;
所述主锁舌具有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位置,所述主锁舌上设有限位槽;
所述机械锁止装置用于在所述主锁舌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机械锁止装置释放所述主锁舌后驱动所述主锁舌回到第一位置;
所述触发舌具有伸出所述壳体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壳体的第四位置,所述触发舌和所述主锁舌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伸出,所述触发舌设有凹陷部;
所述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包括锁定件、第三复位件、固定体、活动体和第四复位件;所述固定体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活动体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体;所述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活动体;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复位件能够使所述锁定件进入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当所述触发舌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体进入所述凹陷部,以使所述活动体带动所述锁定件退出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开锁时,可使主锁舌从伸出壳体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回缩于壳体的第二位置,主锁舌将被机械锁止装置锁定,即机械锁止装置的锁定件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进入限位槽内,此时主锁舌无法向外伸出,从而方便地实现开锁。在闭锁时,可使触发舌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即机械锁止装置的活动体在第四复位件的作用下进入凹陷部,活动体带动锁定件退出限位槽;主锁舌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则可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从而方便地实现闭锁。这种锁止机构采用机械锁止装置对回缩的主锁舌进行锁定,并通过触发舌伸出来使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结构简单,安全性高。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体为一端开口结构;
所述锁定件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活动体内;
所述活动体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锁定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三复位件位于所述活动体内,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活动体为一端开口结构,锁定件的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活动体,第三复位件位于活动体内,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可使第二限位部抵靠于第一限位部,防止锁定件与活动体脱离。锁定件与限位槽对齐时,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锁定件将进入至限位槽内,最终将使第二限位部抵靠于第一限位部。活动体在第四复位件的作用下进入至凹陷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始终与第二限位部相抵靠,以保证锁定件能够顺利地退出限位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体为一端开口结构;
所述活动体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固定体内;
所述第四复位件位于所述固定体内,所述第四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体向伸出所述固定体的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体与其开口相对的一端设有供所述锁定件伸出所述固定体的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体为一端开口结构,活动体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体内,第四复位件位于固定体内,且固定体与其开口相对的一端设有供锁定件伸出的固定孔。这种结构使得第三复位件与第四复位件可分别使锁定件与活动体分别从固定体的两端伸出。也就是说,当锁定件与限位槽对齐时,锁定件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将从固定体的通孔伸出并进入限位槽内;当活动体与凹陷部对齐时,活动体在第四复位件的作用下将从固定体的开口端伸出并进入凹陷部内。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具有引导斜面;
当触发舌从所述第三位置回缩时,所述引导斜面能够使所述活动体向回退所述固定体的方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凹陷部具有引导斜面,保证触发舌能够从第三位置顺利回缩至第四位置。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锁舌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固定体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接触;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体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锁舌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均可起到限位作用。主锁舌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面与固定体接触,此时主锁舌无法继续伸出,第一位置即为主锁舌的一个极限位置;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二限位面与固定体接触,此时,主锁舌无法继续回缩,第二位置即为主锁舌的另一个极限位置。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锁舌上设有第一U形槽,所述固定体位于所述第一U形槽内;
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分别为所述第一U形槽相对的两个槽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体位于第一U形槽内,使得整个锁止机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锁舌与所述触发舌平行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锁舌与触发舌平行布置,便于在壳体内布置主锁舌和触发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一种锁芯,包括外壳、解闭锁机构、控制器和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锁止机构;
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
所述解闭锁机构用于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远程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解闭锁机构释放所述主锁舌。
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器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将控制解闭锁机构释放主锁舌,此时,解闭锁机构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移动。在外力作用下使主锁舌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时,主锁舌将被机械锁止装置锁定,此时,主锁舌无法向外伸出,从而方便地实现开锁。开锁后,触发舌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将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主锁舌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则可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从而方便地实现闭锁。这种结构的锁芯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开锁,可无需钥匙进行开锁。此外,由于锁芯采用机械锁止装置对回缩的主锁舌进行锁定,并通过触发舌伸出来使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结构简单,安全性高。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闭锁机构包括限位单元、旋转轮和驱动装置;
所述限位单元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所述旋转轮的周壁上设有凹槽,所述旋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轮转动,以使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单元对齐或错开;
当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单元错开时,所述旋转轮能够阻止所述限位单元向靠近旋转轮的方向移动,所述限位单元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当所述凹槽与所述限位单元对齐时,所述限位单元能够移动并进入所述凹槽,所述限位单元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轮转动,并使旋转轮的凹槽与限位单元错开时,旋转轮对限位单元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将主锁舌锁定;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轮转动,并使旋转轮凹槽与限位单元错开时,限位单元进入凹槽内,主锁舌将被释放,主锁舌受到外力后则可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轮转动则可实现对主锁舌的锁定或释放,结构简单。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芯还包括唤醒开关;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回缩时,所述触发舌能够触发所述唤醒开关,以唤醒所述控制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触发舌从第三位置回缩到第四位置,且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继续回缩时,触发舌将触发唤醒开关,唤醒控制器,也就是说,触发舌除了具有使机械锁止装置对主锁舌解锁的作用以外,还具有触发唤醒开关的作用,以唤醒控制器。在触发舌触发唤醒开关前,控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一种锁具,包括锁体、锁手柄和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锁芯;
所述锁手柄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锁芯安装于所述锁体内,所述锁具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解闭锁机构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所述触发舌抵靠于锁手柄并位于第四位置;
在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所述主锁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所述触发舌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将控制解闭锁机构释放主锁舌,此时,解闭锁机构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移动;随后,可按压锁手柄,使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从而推动主锁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将主锁舌锁定,此时锁具处于解锁状态,主锁舌对锁手柄不再起到限制作用;随后,可使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以打开锁手柄,在此过程中,触发舌逐渐脱离锁手柄的限制,触发舌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主锁舌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
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具还包括副锁舌和第五复位件;
所述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锁手柄,所述第五复位件用于使所述副锁舌复位;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副锁舌跟随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当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所述副锁舌能够相对所述锁手柄移动,使得所述副锁舌越过所述主锁舌,以使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第五复位件能够使副锁舌复位,当锁手柄被打开后,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与主锁舌接触后,副锁舌将相对锁手柄移动并越过主锁舌。副锁舌越过主锁舌后,副锁舌在第五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使锁具处于锁闭状态,主锁舌又可起到阻止副锁舌跟随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锁舌位于第一位置且触发舌位于第四位置时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锁舌位于第二位置且触发舌位于第四位置时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锁舌位于第二位置且触发舌位于第三位置时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锁舌位于第一位置且触发舌位于第三位置时的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机械锁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处于闭锁状态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处于解锁状态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锁止机构;10-壳体;11-卡凸;20-主锁舌;21-限位槽;22-第一U形槽;23-第一限位面;24-第二限位面;30-机械锁止装置;31-锁定件;311-第二限位部;32-第三复位件;33-固定体;34-活动体;341-第一限位部;35-第四复位件;40-第一复位件;50-触发舌;51-凹陷部;511-引导斜面;52-第二U形槽;60-第二复位件;200-锁芯;210-外壳;220-解闭锁机构;221-限位单元;222-旋转轮;2221-凹槽;223-驱动装置;224-主动拨盘;230-控制器;240-唤醒开关;300-锁具;310-锁体;320-锁手柄;321-第一接触部;322-第二接触部;330-扭簧;340-副锁舌;350-第五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机构100,其包括壳体10、主锁舌20、机械锁止装置30、第一复位件40、触发舌50和第二复位件60。主锁舌20具有伸出于壳体10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壳体10的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30用于在主锁舌2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将主锁舌20锁定。第一复位件40用于在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后驱动主锁舌20回到第一位置。触发舌50具有伸出壳体10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壳体10的第四位置,触发舌50和主锁舌20能够从壳体10的同一侧伸出。第二复位件60用于驱动触发舌50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当触发舌50移动至第三位置时,机械锁止装置30能够释放主锁舌20。
在开锁时,如图1(图1中,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触发舌50位于第四位置)所示,使主锁舌20从伸出壳体10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回缩于壳体10的第二位置,如图2(图2中,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触发舌50位于第四位置)所示,主锁舌20将被机械锁止装置30锁定,此时主锁舌20无法向外伸出,从而方便地实现开锁。在闭锁时,触发舌50在第二复位件6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如图3(图3中,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触发舌50位于第三位置)所示,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则可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如图4所示(图4中,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触发舌50位于第三位置)。这种锁止机构100采用机械锁止装置30对回缩的主锁舌20进行锁定,并通过触发舌50伸出来使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结构简单,安全性高。
需要说明的是,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时,主锁舌20回缩于壳体10,并不意味着主锁舌20一定完全回缩于壳体10内,主锁舌20回缩于壳体10表示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一段距离后达到第二位置。触发舌50位于第四位置时,触发舌50回缩于壳体10,并不意味着触发舌50一定完全回缩壳体10内,触发舌50回缩于壳体10表示触发舌50从第三位置回缩一段距离后达到第四位置。
其中,主锁舌20和触发舌50均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主锁舌20与触发舌50平行设置,即主锁舌20移动的轨迹线与触发舌50移动的轨迹线平行。这种结构便于在壳体10内布置主锁舌20和触发舌50。
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40和第二复位件60均为弹簧。第一复位件40作用于主锁舌20与壳体10之间。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复位件40处于压缩状态,主锁舌20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主锁舌20将继续压缩第一复位件40;撤去外力后,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将伸出至第一位置。第二复位件60作用于触发舌50与壳体10之间。触发舌50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二复位件60处于压缩状态,发舌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三位置回缩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50将继续压缩第二复位件60;撤去外力后,触发舌50在第二复位件60的作用下将伸出至第三位置。
机械锁止装置30的作用是对主锁舌20进行可释放的锁定,其可以是多种结构。
本实施例中,机械锁止装置30包括锁定件31、第三复位件32、固定体33、活动体34和第四复位件35。固定体33固定于壳体10,活动体34可移动地设置于固定体33,锁定件31可移动地设置于活动体34。主锁舌20上设有限位槽21,触发舌50上设有凹陷部51。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三复位件32能够使锁定件31进入限位槽21,以将主锁舌20锁定;当触发舌50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四复位件35能够使活动体34进入凹陷部51,以使活动体34带动锁定件31退出限位槽21。
主锁舌20移动并回缩至第二位置时,锁定件31与限位槽21对齐,锁定件31在第三复位件32的作用下进入限位槽21内,从而将主锁舌20锁定。触发舌50移动并伸出至第三位置时,第四复位件35将与凹陷部51对齐,活动体34在第四复位件35的作用下进入凹陷部51,同时活动体34将带动锁定件31退出限位槽21,从而实现机械锁止装置30对主锁舌20的释放。通过第三复位件32推动锁定件31移动并进入限位槽21的方式来实现对主锁舌20的锁定,通过第四复位件35推动活动体34进入凹陷部51的方式实现对主锁舌20的解锁,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施例中,活动体34相对固定体33移动的方向垂直触发舌50相对壳体10移动的方向;锁定件31相对活动体34移动的方向垂直于主锁舌20相对壳体10移动的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活动体34为一端开口结构。锁定件31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活动体34内。活动体34上设有第一限位部341,锁定件31上设有第二限位部311。第三复位件32位于活动体34内,第三复位件32用于使第二限位部311抵靠于第一限位部341。这种结构可防止锁定件31与活动体34脱离。
锁定件31与限位槽21对齐时,在第三复位件32的作用下,锁定件31将进入至限位槽21内,最终将使第二限位部311抵靠于第一限位部341。活动体34在第四复位件35的作用下进入至凹陷部51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341始终与第二限位部311相抵靠,以保证锁定件31能够顺利地退出限位槽21。
其中,活动体34为圆柱形空心结构,锁定件31为圆柱形结构,第一限位部341为设置于活动体34的内周壁上的环形凸起,第二限位部311为设置于锁定件31的外周壁上的环形凸起。
可选地,固定体33为一端开口结构,活动体34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固定体33内。第四复位件35位于固定体33内,第四复位件35用于使活动体34向伸出固定体33的方向移动。固定体33与其开口相对的一端设有供锁定件31伸出固定体33的通孔。这种结构使得第三复位件32与第四复位件35可分别使锁定件31与活动体34分别从固定体33的两端伸出。即当锁定件31与限位槽21对齐时,锁定件31在第三复位件32的作用下将从固定体33的通孔伸出并进入限位槽21内;当活动体34与凹陷部51对齐时,活动体34在第四复位件35的作用下将从固定体33的开口端伸出并进入凹陷部51内。
其中,固定体33为圆柱形空心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三复位件32与第四复位件35均为弹簧。
如图1-图4所示,凹陷部51具有引导斜面511,当触发舌50从第三位置回缩时,引导斜面511能够使活动体34向回退固定体33的方向移动。凹陷部51的引导斜面511的设置,保证了触发舌50能够从第三位置顺利回缩至第四位置。
其中,凹陷部51为设于触发舌50上的槽状结构,凹陷部51具有两个相对的槽壁,一个槽壁为引导斜面511,另一个槽壁为垂直于触发舌50的延伸方向的垂直面。
主锁舌20上设有第一U形槽22,机械锁止装置30的固定体33位于第一U形槽22内,第一U形槽22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为第一限位面23和第二限位面24,第一限位面23和第二限位面24可与固定体33接触,以达到限制主锁舌20移动范围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当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时,固定体33与第一U形槽22的第一限位面23接触,此时,主锁舌20到达一个极限位置;当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时,固定体33与第一U形槽22的第二限位面24接触,此时,主锁舌到达另一个极限位置。主锁舌20上的限位槽21设置于第一U形槽22的底壁上。
由于机械锁止装置30的固定体33位于主锁舌20的第一U形槽22内,使得整个锁止机构100结构较为紧凑。由于主锁舌20与触发舌50平行设置,机械锁止装置30位于主锁舌20与触发舌50之间,便于主锁舌20、机械锁止装置30和触发舌50三者的安装。
此外,触发舌50上设有第二U形槽52,壳体10上设有卡凸11,第二U形槽52相对的两个侧壁可与卡凸11接触,以达到限制触发舌50移动范围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当触发舌50位于第三位置时,卡凸11与第二U形槽52的一个侧壁接触;当触发舌50位于第四位置时,卡凸11并未与第二U形槽52的另一个侧壁接触。也就是说,触发舌50的第四位置并非为触发舌50的极限位置,触发舌50到达第四位置后,触发舌50仍然可继续回缩。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锁芯200,包括外壳210、解闭锁机构220、控制器230和上述锁止机构100。壳体10固定于外壳210。解闭锁机构220用于将主锁舌20可释放地锁定于第一位置。控制器230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远程控制信号控制解闭锁机构220释放主锁舌20。
控制器230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230将控制解闭锁机构220释放主锁舌20,此时,解闭锁机构220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20移动。在外力作用下使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时,主锁舌20将被机械锁止装置30锁定,此时,主锁舌20无法向外伸出,从而实现开锁。开锁后,触发舌50在第二复位件60的作用下将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则可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从而方便地实现闭锁。这种结构的锁芯200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开锁,可无需钥匙进行开锁。此外,由于锁芯200采用机械锁止装置30对回缩的主锁舌20进行锁定,并通过触发舌50伸出来使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结构简单,安全性高。
其中,外壳210与锁止机构100的壳体10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即两者可以一个物件;当然,外壳210与壳体10也可是分体是结构,两者可通过螺钉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其中,解闭锁机构220安装于外壳210内,解闭锁机构220可以是多种结构。
本实施例中,解闭锁机构220包括限位单元221、旋转轮222和驱动装置223。限位单元221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210。旋转轮222的周壁上设有凹槽2221,旋转轮222可转动地设置于外壳210。驱动装置223用于驱动旋转轮222转动,以使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对齐或错开。当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错开时,旋转轮222能够阻止限位单元221向靠近旋转轮222的方向移动,限位单元221将主锁舌20锁定;当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对齐时,限位单元221能够移动并进入凹槽2221,限位单元221将主锁舌20释放。
驱动装置223驱动旋转轮222转动,并使旋转轮222的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错开时,旋转轮222对限位单元221起到限制作用,从而将主锁舌20锁定;驱动装置223驱动旋转轮222转动,并使旋转轮222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错开时,限位单元221进入凹槽2221内,主锁舌20将被释放,主锁舌20受到外力后则可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通过驱动装置223驱动旋转轮222转动则可实现对主锁舌20的锁定或释放,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解闭锁机构220还包括复位单元(图6未示出),复位单元用于使限位单元221复位。当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对齐时,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能够推动限位单元221进入凹槽2221。
复位单元作用于限位单元221与外壳210之间,复位单元的作用是使限位单元221复位,本实施例中,复位单元为弹簧。当限位单元221将主锁舌20释放时,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过程中,主锁舌20将推动限位单元221进入凹槽2221内。主锁舌20在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复位单元将使限位单元221复位,以使限位单元221脱离凹槽2221。主锁舌20在移动至第一位置后,可通过驱动装置223驱动旋转轮222转动,并使旋转轮222的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错开,从而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
本实施例中,限位单元221相对外壳210的移动方向与主锁舌20相对外壳210移动的方向垂直。限位单元221为杆状件,限位单元221用于与主锁舌20接触的一端的端面为球面,主锁舌20用于与限位单元221接触的一端的端面为球面,这种结构便于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过程中推动限位单元221移动。此外,限位单元221用于插于旋转轮222上的凹槽2221的一端的端面为球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主锁舌20回缩来推动限位单元221移动并进入至旋转轮222的凹槽2221,通过复位单元来实现限位单元221的复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复位单元,限位单元221与凹槽2221对齐后,限位单元221依靠重力进入至凹槽2221内,旋转轮222转动使凹槽2221的侧壁与限位单元221端部的球面接触,从而使限位单元221组件退出凹槽2221,实现限位单元221的复位。
驱动装置223的作用是驱动旋转轮222转动。示例性的,驱动装置223为电机,电机固定于外壳210内,电机与控制器23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旋转轮222为槽轮,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装有圆柱销的主动拨盘224,主动拨盘224、槽轮与外壳210三者构成槽轮机构,电机带动主动拨盘224转动时,主动拨盘224将带动槽轮间歇转动。槽轮机构中,只能拨盘带动槽轮转动,而不能槽轮带动拨盘转动。
当控制器230接收到开锁信号后,控制器230将控制电机转动,使旋转轮222上的凹槽2221与限位单元221对齐,从而释放主锁舌20。
本实施例中,解闭锁机构220将主锁舌20锁定,实际为限位单元221对主锁舌20起到阻挡作用,限位单元221阻止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闭锁机构22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解闭锁机构220包括直线电机和锁销,锁销与直线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锁舌20上设有锁定孔,当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直线电机带动锁销直线运动并插于锁定孔内,则将主锁舌20锁定,通过直线电机带动锁销直线运动并使锁销退出锁定孔,则将主锁舌20释放。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30为安装于外壳210内的电路板。
进一步地,锁芯200还包括唤醒开关240。当触发舌50从第四位置回缩时,触发舌50能够触发唤醒开关240,以唤醒控制器230。
其中,唤醒开关240设于电路板上。触发舌50从第四位置回缩时,触发舌50将触发唤醒开关240,唤醒控制器230,也就是说,触发舌50除了具有使机械锁止装置30对主锁舌20解锁的作用以外,还具有触发唤醒开关240的作用,以唤醒控制器230。在触发舌50触发唤醒开关240前,控制器230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此外,如图7、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具300,包括锁体310、锁手柄320和上述锁芯200。锁手柄320与锁体310转动连接,锁芯200安装于锁体310内,锁具300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如图7所示,当锁具300处于闭锁状态时,解闭锁机构220将主锁舌20可释放地锁定于第一位置,主锁舌20能够阻止锁手柄3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触发舌50抵靠于锁手柄320并位于第四位置。在锁具300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锁具300处于解锁状态。
如图8所示,在锁具3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锁手柄3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触发舌50在第二复位件6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
其中,锁手柄320与锁体310之间设有用于将锁手柄320打开的扭簧330。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锁手柄320的自由端具有第一接触部321和第二接触部322,第一接触部321用于与主锁舌20接触,第二接触部322用于与触发舌50接触。示例性的,第一接触部321为圆弧面,第二接触部322为斜平面。
在锁具300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开锁时,可首先初次按压锁手柄320,使解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使锁手柄320的第二接触部322与触发舌50接触,并推动触发舌50从第四位置回缩,触发舌50将触发唤醒开关240,从而将控制器230唤醒,在此过程中锁手柄320的第一接触部321并未与主锁舌20接触;随后用户可通过终端向控制器230发射开锁信号,控制器230接收到开锁信号后,控制器230将控制解闭锁机构220释放主锁舌20,此时,解闭锁机构220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20移动;随后,可再次按压锁手柄320,使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锁手柄320的第一接触部321与主锁舌20接触,并推动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30将主锁舌20锁定,此时锁具300处于解锁状态,主锁舌20对锁手柄320不再起到限制作用;随后,锁手柄320在扭簧330的作用下向打开的方向转动,以打开锁手柄320,在此过程中,触发舌50逐渐脱离锁手柄320的第二接触部322的限制,触发舌50在第二复位件6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随后,解闭锁机构220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回到第一位置后,可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解闭锁机构220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比如,打开锁手柄320后,控制器230延时控制解闭锁机构22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再如,用户通过向控制器230发送关闭信号,控制器230接收到关闭信号后,控制器230控制解闭锁机构22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再如,在开锁手柄320上设置传感器,打开锁手柄320后,传感器向控制器230发送关闭信号,控制器230接收到关闭信号后,控制器230控制解闭锁机构22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锁具300还包括副锁舌340和第五复位件350。副锁舌340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320,第五复位件350用于使副锁舌340复位。当锁具300处于闭锁状态时,主锁舌20能够阻止副锁舌340跟随锁手柄3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当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340能够相对锁手柄320移动,使得副锁舌340越过主锁舌20,以使锁具300处于闭锁状态。
由于副锁舌340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320,第五复位件350能够使副锁舌340复位,当锁手柄320被打开后,锁手柄3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340与主锁舌20接触后,副锁舌340将相对锁手柄320移动并越过主锁舌20。副锁舌340越过主锁舌20后,副锁舌340在第五复位件350的作用下复位,使锁具300处于锁闭状态,主锁舌20又可起到阻止副锁舌340跟随锁手柄3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作用。
其中,锁手柄320的自由端设有供副锁舌340移动的导向孔,第五复位件350设于导向孔内,副锁舌340向导向孔内移动时,第五复位件350将被压缩。本实施例中,第五复位件350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触发舌50上的凹陷部51具有引导斜面511,触发舌5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伸出的过程中,活动体34与引导斜面511接触后,活动体34在第四复位件35的作用下逐渐伸出并进入凹陷部51内,以逐渐释放主锁舌20,避免锁手柄320的副锁舌340还没有弹出就释放主锁舌20。
此外,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30中设有蓝牙模块,使得该锁具300能够与终端进行蓝牙配对。
初次按压锁手柄320,唤醒控制器230后,可使终端与锁具300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可通过终端向控制器230发射远程控制信号。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主锁舌,具有伸出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位置,所述主锁舌上设有限位槽;
机械锁止装置,用于在所述主锁舌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所述机械锁止装置释放所述主锁舌后驱动所述主锁舌回到所述第一位置;
触发舌,具有伸出所述壳体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壳体的第四位置,所述触发舌和所述主锁舌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伸出,所述触发舌设有凹陷部;以及
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其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包括锁定件、第三复位件、固定体、活动体和第四复位件;所述固定体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活动体为一端开口结构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体;所述锁定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活动体;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复位件能够使所述锁定件进入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当所述触发舌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活动体进入所述凹陷部,以使所述活动体带动所述锁定件退出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件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活动体内;
所述活动体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锁定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三复位件位于所述活动体内,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为一端开口结构;
所述活动体的一端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固定体内;
所述第四复位件位于所述固定体内,所述第四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活动体向伸出所述固定体的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体与其开口相对的一端设有供所述锁定件伸出所述固定体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具有引导斜面;
当触发舌从所述第三位置回缩时,所述引导斜面能够使所述活动体向回退所述固定体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舌具有相对的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固定体与所述第一限位面接触;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固定体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舌上设有第一U形槽,所述固定体位于所述第一U形槽内;
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分别为所述第一U形槽相对的两个槽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舌与所述触发舌平行设置。
8.一种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解闭锁机构、控制器和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
所述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
所述解闭锁机构用于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远程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解闭锁机构释放所述主锁舌。
9.一种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锁体、锁手柄和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芯;
所述锁手柄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锁芯安装于所述锁体内,所述锁具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解闭锁机构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
在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所述主锁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所述触发舌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副锁舌和第五复位件;
所述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锁手柄,所述第五复位件用于使所述副锁舌复位;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副锁舌跟随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当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所述副锁舌能够相对所述锁手柄移动,使得所述副锁舌越过所述主锁舌,以使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
CN201911225485.3A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Active CN1108212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5485.3A CN110821298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5485.3A CN110821298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1298A CN110821298A (zh) 2020-02-21
CN110821298B true CN110821298B (zh) 2021-03-02

Family

ID=6954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5485.3A Active CN110821298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212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5659B (zh) * 2020-02-26 2021-07-23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芯及锁具
CN111140106B (zh) * 2020-02-27 2022-03-29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定机构、锁芯及锁具
TWI745191B (zh) * 2020-12-09 2021-11-01 台灣福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鎖及其離合機構
CN113700391B (zh) * 2021-10-28 2022-03-11 山东艾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锁的驱动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00A (en) * 1976-06-23 1978-01-06 Miwa Lock Kogyo Kk Locking function stopping device for electric lock in case of electric failure
FR2652375A1 (fr) * 1989-09-26 1991-03-29 Cazenave Pierre Serrure de securite.
CN2387218Y (zh) * 1999-06-08 2000-07-12 徐至涵 锁舌自动伸出锁定机构
CN105781267B (zh) * 2016-05-19 2017-12-05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远程控制的门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1298A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1298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AU2006241535B2 (en) Electromechanical lock device
WO2009142596A1 (en) Key box
CN108643717B (zh) 多功能电控锁
US20120025984A1 (en) Lock With Electric Locking Function
JP7300059B2 (ja) ロックシリンダ及びロック解除キー
CN110905295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CN111305659B (zh) 一种锁芯及锁具
CN211818766U (zh) 一种锁芯及锁具
CN211874178U (zh) 一种平面锁锁芯及平面锁
CN209958979U (zh) 一种防误电子挂锁
CN217783181U (zh) 一种智能锁及锁体
CN213418752U (zh) 电子锁
CN117280105A (zh) 半圆柱锁
CN211878675U (zh) 锁定解锁机构及租赁设备
CN210134718U (zh) 一种锁止装置以及租赁设备
CN114046095A (zh) 一种智能锁芯及锁具
CN112360232A (zh) 一种三角锁的装置
CN212642391U (zh) 一种锁芯及链条锁
CN110593647A (zh) 一种翻斗舌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全自动锁体系统
CN212562822U (zh) 一种电控锁装置及柜体
CN211622942U (zh) 一种锁芯
CN215332038U (zh) 智能面板锁
CN220415069U (zh) 斜舌、斜舌组件以及锁体
CN215485265U (zh) 锁具的机械解锁机构以及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03

Address after: 519085 No. 68, Jinhong 7th Road, High-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E301-17, building 1, No.1, hagongda Road, Tangjiawan Town,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before: ZHUHAI UTAIO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