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05295B -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05295B
CN110905295B CN201911226090.5A CN201911226090A CN110905295B CN 110905295 B CN110905295 B CN 110905295B CN 201911226090 A CN201911226090 A CN 201911226090A CN 110905295 B CN110905295 B CN 110905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main
bolt
tongu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260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05295A (zh
Inventor
李保福
张永成
李启平
许泽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oute I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2609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05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05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05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05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05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3/00Locks or fastenings with spec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E05B63/14Arrangement of several locks or locks with several bolts, e.g. arranged one behind the other
    • E05B63/146Arrangement of several locks or locks with several bolts, e.g. arranged one behind the other locks with two or more bolts, each bolt itself being a tumbl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10Bolts of locks or night latch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05B47/0012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with rotary electro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属于锁具领域。其中,锁止机构包括外壳、主锁舌、机械锁止装置、第一复位件、触发舌和第二复位件。机械锁止装置用于在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将主锁舌锁定。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机械锁止装置释放主锁舌后驱动主锁舌回到第一位置。触发舌和主锁舌能够从外壳的同一侧伸出。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当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活动件能够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以释放主锁舌。这种结构的锁止机构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可有效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故障率。

Description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锁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背景技术
现有平面锁一般通过电机来带动锁舌移动来实现开闭锁,电机转动带动锁舌伸出实现闭锁,电机转动带动锁舌回缩实现开锁,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麻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麻烦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止机构,包括外壳、主锁舌、机械锁止装置、第一复位件、解闭锁装置、控制器、触发舌和第二复位件;
所述主锁舌具有伸出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外壳的第二位置;
所述机械锁止装置包括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用于在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活动件释放所述主锁舌后驱动所述主锁舌回到第一位置;
所述触发舌具有伸出所述外壳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外壳的第四位置,所述触发舌和所述主锁舌能够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伸出;
所述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当所述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以释放所述主锁舌。
上述技术方案中,开锁时,可使主锁舌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后,机械锁止装置的第一活动件将主锁舌锁定,此时,主锁舌无法向外伸出,从而实现开锁。开锁后,触发舌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将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从而释放主锁舌,主锁舌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则可伸出到第一位置,从而实现闭锁。这种结构的锁止机构通过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的相互作用,确保主锁舌和触发舌在联动过程中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实现主锁舌的锁定和解锁,主锁舌解锁后可自动弹出,以实现闭锁,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可有效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故障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凸出部;
所述主锁舌上设有限位槽;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外壳移动并使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内,主锁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与外壳相对静止;当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上的凸出部与限位槽对齐,第一活动件移动并使凸出部进入限位槽内则将主锁舌锁定,锁定方式简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触发舌能够使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并使所述凸出部退出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过程中,触发舌将使第二活动件相对外壳移动,第二活动件上的第二限位部抵靠于第一活动件上的第一限位部后,第二活动件将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最终使凸出部退出限位槽内,从而将主锁舌释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三复位件;
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活动件之间,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以使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限位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复位件作用于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活动件之间,第三复位件可为第一活动件提供动力,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将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相对外壳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动件的凸出部进入限位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四复位件;
所述第四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触发舌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
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挂扣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挂扣部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四复位件作用于第二活动件与外壳之间,第四复位件用于为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提供动力。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四复位件将使第二活动件的挂扣部从挂扣至触发舌的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触发舌的第二限位面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将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使第一活动件将主锁舌释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舌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二活动件复位的复位斜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复位斜面的作用是使第二活动件复位,即触发舌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复位斜面将推动第二活动件复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锁舌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连通且沿所述主锁舌的延伸方向布置的导向槽;
当所述主锁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凸出部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导向槽与限位槽连通且沿主锁舌的延伸方向布置,主锁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凸出部将在导向槽内移动,当触发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凸出部能够从导向槽进入限位槽内,以将主锁舌锁定。导向槽起到导向作用,便于第一活动件上的凸出部进入限位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
所述外壳上设有插槽;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并插入所述插槽内,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主锁舌,主锁舌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将跟随主锁舌一起移动;当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与插槽对齐,第一活动件插设于插槽内则将主锁舌锁定,锁定方式简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
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触发舌能够使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退出所述插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过程中,触发舌将使第二活动件相对主锁舌移动,第二活动件上的第二限位部抵靠于第一活动件上的第一限位部后,第二活动件将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最终第一活动件退出插槽,从而将主锁舌释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三复位件;
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活动件之间;
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插入所述插槽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复位件作用于第二限位部与第一活动件之间,第三复位件可为第一活动件提供动力,主锁舌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将在第三复位件的作用下相对主锁舌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动件插入插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四复位件;
所述第四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主锁舌之间;
所述触发舌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
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挂扣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挂扣部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四复位件作用于第二活动件与主锁舌之间,第四复位件用于为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提供动力。即触发舌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四复位件将使第二活动件的挂扣部从挂扣至触发舌的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触发舌的第二限位面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将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使第一活动件将主锁舌释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舌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二活动件复位的复位斜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复位斜面的作用是使第二活动件复位,即触发舌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复位斜面将推动第二活动件复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舌上设有卡槽,所述挂扣部卡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槽的槽壁包括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和所述复位斜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活动件的挂扣部卡于触发舌的卡槽内,卡槽对挂扣部起到导向作用,触发舌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能够带动第二活动件正方向移动,触发舌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能够带动第二活动件反方向移动,实现触发舌的复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触发舌可移动地设置于主锁舌内,结构紧凑,减小了主锁舌和触发舌整体所占用的空间,可实现锁止机构的小型化。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包括解闭锁装置、控制器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锁止机构;
所述解闭锁装置用于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在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远程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解闭锁装置释放所述主锁舌。
上述技术方案中,控制器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将控制解闭锁装置动作,以释放主锁舌,此时,向主锁舌施加外力则可使主锁舌回缩至第二位置。这种结构的锁芯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开锁,开锁过程方便,开锁效率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解闭锁装置包括限位件、旋转轮和驱动单元;
所述限位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所述旋转轮的周壁上设有凹陷部,所述旋转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轮转动,以使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限位件对齐或错开;
当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限位件错开时,所述旋转轮能够阻止所述限位件向靠近旋转轮的方向移动,所述限位件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当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限位件对齐时,所述限位件能够移动并进入所述凹陷部,所述限位件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使旋转轮的凹陷部与限位件错开时,旋转轮对限位件起到限制作用,限位件将主锁舌锁定;在驱动单元的作用下使旋转轮的凹陷部与限位件错开时,限位件将进入凹陷部内,主锁舌将被释放,此时则允许主锁舌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通过驱动单元驱动旋转轮转动则可实现对主锁舌的锁定或释放,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芯还包括唤醒开关;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回缩时,所述触发舌能够触发所述唤醒开关,以唤醒所述控制器。
上述技术方案中,触发舌具有唤醒控制器的作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具,包括锁体、锁手柄和上述的第二方面提供的锁芯;
所述锁手柄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锁芯安装于所述锁体内,所述锁具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解闭锁装置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
在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所述主锁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所述触发舌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器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将控制解闭锁装置释放主锁舌,此时,解闭锁装置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移动;随后,可按压锁手柄,使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从而推动主锁舌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机械锁止装置的第一活动件将主锁舌锁定,此时锁具处于解锁状态,主锁舌对锁手柄不再起到限制作用;随后,可使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以打开锁手柄,在此过程中,触发舌逐渐脱离锁手柄的限制,触发舌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的第一活动件释放主锁舌,主锁舌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锁具还包括副锁舌和第五复位件;
所述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锁手柄,所述第五复位件用于使所述副锁舌复位;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副锁舌跟随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当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所述副锁舌能够相对所述锁手柄移动,使得所述副锁舌越过所述主锁舌,以使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第五复位件能够使副锁舌复位,当锁手柄被打开后,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与主锁舌接触后,副锁舌将相对锁手柄移动并越过主锁舌。副锁舌越过主锁舌后,副锁舌在第五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使锁具处于锁闭状态,主锁舌又可起到阻止副锁舌跟随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主锁舌、触发舌和机械锁止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触发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主锁舌、触发舌和机械锁止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处于闭锁状态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处于解锁状态的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锁芯;10-外壳;11-插槽;20-主锁舌;21-限位槽;22-导向槽;30-机械锁止装置;31-第一活动件;311-凸出部;312-第一限位部;313-阻挡部;32-第二活动件;321-第二限位部;322-挂扣部;33-第三复位件;34-第四复位件;40-第一复位件;50-解闭锁装置;51-限位件;52-旋转轮;521-凹陷部;53-驱动单元;54-第一复位弹簧;55-主动拨盘;60-控制器;70-触发舌;71-第一限位面;72-第二限位面;73-复位斜面;74-卡槽;741-第一槽段;742-第二槽段;743-第三槽段;80-第二复位件;90-唤醒开关;91-触发件;92-第二复位弹簧;200-锁具;210-锁体;220-锁手柄;221-第一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30-扭簧;240-副锁舌;250-第五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锁芯100,其包括锁止机构、解闭锁装置50和控制器60。
其中,锁止机构包括外壳10、主锁舌20、机械锁止装置30、第一复位件40、触发舌70和第二复位件80。
主锁舌20具有伸出于外壳10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外壳10的第二位置。解闭锁装置50包括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第一活动件31用于在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将主锁舌20锁定。第一复位件40用于在第一活动件31释放主锁舌20后驱动主锁舌20回到第一位置。解闭锁装置50用于将主锁舌20可释放地锁定在第一位置。控制器60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远程信号控制解闭锁装置50释放主锁舌20。触发舌70具有伸出外壳10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外壳10的第四位置,触发舌70和主锁舌20能够从外壳10的同一侧伸出。第二复位件80用于驱动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第二活动件32能够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以释放主锁舌20。
控制器60接收到远程控制信号(开锁信号)后,控制器60将控制解闭锁装置50释放主锁舌20,此时,主锁舌20则可移动。开锁时,可使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30的第一活动件31将主锁舌20锁定,此时,主锁舌20无法向外伸出,从而实现开锁。开锁后,触发舌70在第二复位件8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将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从而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则可伸出到第一位置。这种结构的锁芯100可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开锁,可无需钥匙进行开锁,操作简单方便,开锁效率高。此外,由于锁芯100中的锁止机构通过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的相互作用,确保主锁舌20和触发舌70在联动过程中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运动,实现主锁舌20的锁定和解锁,主锁舌20解锁后可自动弹出,以实现闭锁,简化了开锁、闭锁的操作过程,可有效减小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故障率。
其中,主锁舌20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内,主锁舌20的一端能够伸出外壳10。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沿其延伸方向相对外壳10回缩一定距离则可达到第二位置。本实施例中,主锁舌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主锁舌20的两个极限位置,即主锁舌2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主锁舌20无法继续向外伸出,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主锁舌20无法继续回缩。
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是使主锁舌20复位,第一复位件40作用于主锁舌20与外壳10之间。示例性的,第一复位件40为弹簧。
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复位件40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二活动件32带动第一活动件31将主锁舌20释放时,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回到第一位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触发舌70可移动地设置于主锁舌20内,触发舌70能够从主锁舌20的端部伸出。这种结构使得触发舌70与主锁舌20的结构紧凑,减小了主锁舌20和触发舌70整体所占用的空间,可实现锁止机构的小型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触发舌70与主锁舌20并排设置。
其中,触发舌70相对主锁舌20移动的方向与主锁舌20相对外壳10移动的方向一致。
本实施例中,触发舌70的第三位置为触发舌70的极限位置,即触发舌70达到第三位置后无法继续向外伸出;触发舌70的第四位置不是触发舌70的极限位置,即触发舌70达到第四位置时,触发舌70仍然可以继续回缩。
需要说明的是,主锁舌20位于第二位置时,主锁舌20回缩于外壳10,并不意味着主锁舌20一定完全回缩于外壳20内,主锁舌20回缩于外壳10表示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一段距离后到达第二位置。触发舌70位于第四位置时,触发舌70回缩于外壳20,并不意味着触发舌70一定完全回缩于外壳20内,触发舌70回缩于外壳20表示触发舌70从第三位置回缩一段距离后到达第四位置。
第二复位件80的作用是使触发舌70复位,第二复位件80作用于触发舌70与外壳10之间。示例性的,第二复位件80为弹簧。
在外力的作用下将触发舌70维持在第四位置时,第二复位件80处于压缩状态。撤去触发舌70上的外力后,触发舌70将在第二复位件8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回到第三位置。
继续参照图2,第一活动件31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图2未示出),第一活动件31上设有凸出部311,主锁舌20上设有限位槽21。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能够相对外壳10移动并使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以将主锁舌20锁定。
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31与外壳10相对静止;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上的凸出部311与限位槽21对齐,第一活动件31移动并使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则将主锁舌20锁定,锁定方式简单。
进一步地,第二活动件32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第一活动件3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312,第二活动件32上设有第二限位部321。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触发舌70能够使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使得第二限位部321抵靠于第一限位部312,以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并使凸出部311退出限位槽21,以将主锁舌20释放。
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过程中,触发舌70将使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第二活动件32上的第二限位部321抵靠于第一活动件31上的第一限位部312后,第二活动件32将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最终使凸出部311退出限位槽21内,从而将主锁舌20释放。
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31与第二活动件32并排设置,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的方向与主锁舌20相对外壳10移动的方向垂直。
其中,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均为U形卡片结构,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卡于主锁舌20的外侧。第一活动件31上的第一限位部312为挂钩结构,第二活动件32上的第二限位部321为长条片状结构。
可选地,机械锁止装置30还包括第三复位件33和第四复位件34。第三复位件33作用于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之间,第三复位件33用于驱动第一活动件31相对外壳10移动,以使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第四复位件34作用于第二活动件32与外壳10之间,第四复位件34用于驱动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
其中,第三复位件33用于为第一活动件31提供动力,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将在第三复位件33的作用下相对外壳10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动件31的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示例性的,第三复位件33为弹簧。
第一活动件31上设有阻挡部313,阻挡部313与第二活动件32的第二限位部321相对设置,第三复位件33连接于第一活动件31的阻挡部313与第二活动件32的第二限位部321之间。
如图3所示,触发舌70具有第一限位面71和第二限位面72,第一限位面71与第二限位面72在第二活动件32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
继续参照图2,第二活动件32具有挂扣部322,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第四复位件34能够使挂扣部322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71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72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31将主锁舌释放。
第四复位件34的作用是为第二活动件32提供动力,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四复位件34将使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从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的位置达到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二限位面72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使第一活动件31将主锁舌20释放。示例性的,第四复位件34为弹簧。
其中,第四复位件34的一端与外壳10连接,第四复位件34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件32的第二限位部321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机械锁止装置30中也可不设置第三复位件33和第四复位件34,第一活动件31可依靠其自身的重力移动并使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第二活动件32可通过其他结构来实现移动,比如在触发舌70上设有斜面,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触发舌70上的斜面来使第二活动件32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
进一步地,触发舌70还具有连接于第一限位面71与第二限位面72之间并用于使第二活动件32复位的复位斜面73。
其中,复位斜面73的作用是使第二活动件32复位,即触发舌70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复位斜面73将推动第二活动件32复位。
本实施例中,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第二限位面72和复位斜面73均设于触发舌70的底部,即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在第四复位件34的作用下挂扣于触发舌70的底部。其中,第一限位面71平行于第二限位面72,第一限位面71所在的位置低于第二限位面72所在的位置。
此外,主锁舌20上设有与限位槽21连通且沿主锁舌20的延伸方向布置的导向槽22,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凸出部311能够在导向槽22内移动。
其中,导向槽22的布置方向与限位槽21的布置方向垂直,可视为导向槽22与限位槽21构成“L”形。
在工作时,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凸出部311将在导向槽22内移动,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上的凸出部311与限位槽21对齐,此时,第一活动件31在第三复位件33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凸出部311进入的限位槽21内,在此过程中,虽然第三复位件33对第二活动件32具有向上的推力,但是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挂扣于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上,第二活动件32不会向上移动。凸出部311进入限位槽21内将主锁舌20锁定后,第二活动件32上的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上的第一限位部312存在间隙,两者并未接触。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四复位件34将使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从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的位置达到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二限位面72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相对外壳10移动,将使第二活动件32的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的第一限位部312接触,并最终带动第一活动件31向上移动,从而使凸出部311退出限位槽21。凸出部311退出限位槽21后,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回到第一位置,在此过程中,凸出部311在导向槽22内移动。触发舌70再次回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在触发舌70的复位斜面73的作用下复位。
继续参照图1,解闭锁装置50安装于外壳10内,本实施例中,解闭锁装置50包括限位件51、旋转轮52和驱动单元53。限位件51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旋转轮52的周壁上设有凹陷部521,旋转轮52可转动地设置于外壳10。驱动单元53用于驱动旋转轮52转动,以使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对齐或错开。当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错开时,旋转轮52能够阻止限位件51向靠近旋转轮52的方向移动,限位件51将主锁舌20锁定;当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对齐时,限位件51能够移动并进入凹陷部521,限位件51将主锁舌20释放。
在驱动单元53的作用下使旋转轮52的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错开时,旋转轮52对限位件51起到限制作用,限位件51将主锁舌20锁定;在驱动单元53的作用下使旋转轮52的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错开时,限位件51将进入凹陷部521内,主锁舌20将被释放,此时则允许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回缩至第二位置。通过驱动单元53驱动旋转轮52转动则可实现对主锁舌20的锁定或释放,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1与外壳10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54,第一复位弹簧54用于使限位件51复位。
本实施例中,当凹陷部521与限位件51对齐时,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能够推动限位件51进入凹陷部521内。
主锁舌20在移动至第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复位弹簧54将使限位件51复位,以使限位件51脱离凹陷部521。主锁舌20在移动至第一位置后,可通过驱动单元53驱动旋转轮52转动,并使旋转轮52的凹槽与限位件51错开,从而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51的移动方向与主锁舌20的移动的方向垂直。限位件51为柱状,限位件51用于与主锁舌20接触的一端的端面为球面,以便于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推动限位件51移动。
驱动单元53的作用是驱动旋转轮52转动。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53为电机,电机固定于外壳10内,电机与控制器60电连接。
示例性的,旋转轮52为槽轮,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装有圆柱销的主动拨盘55,主动拨盘55、槽轮与外壳10三者构成槽轮机构,电机带动主动拨盘55转动时,主动拨盘55将带动槽轮间歇转动。
当控制器60接收到开锁信号后,控制器60将控制电机转动,使旋转轮52上的凹槽与限位件51对齐,从而释放主锁舌20。
本实施例中,解闭锁装置50将主锁舌20锁定,实际为限位件51对主锁舌20起到阻挡作用,限位件51阻止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解闭锁装置5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比如,解闭锁装置50包括电机和丝杆,丝杆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限位件51螺接于丝杆的外侧,主锁舌20上设有定位孔,当主锁舌20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电机带动丝杆正向转动则可使限位件51移动并插于定位孔内,则将主锁舌20锁定,通过电机带动丝杆反向转动则可使限位件51移动并使锁销退出定位孔,以将主锁舌20释放。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0为安装于外壳10内的电路板。
此外,锁芯100还包括唤醒开关90。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回缩时,触发舌70能够触发唤醒开关90,以唤醒控制器60。
其中,唤醒开关90设于电路板上。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回缩时,触发舌70将触发唤醒开关90,唤醒控制器60,也就是说,触发舌70除了具有使机械锁止装置30对主锁舌20解锁的作用以外,还具有触发唤醒开关90的作用,以唤醒控制器60。在触发舌70触发唤醒开关90前,控制器60处于不工作状态,从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
当然,触发舌70触发唤醒开关90,可以是触发舌70直接与唤醒开关90接触,也可以是通过中间件与唤醒开关90接触。
本实施例中,触发舌70通过触发件91来与唤醒开关90进行接触,以触发唤醒开关90。触发件91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触发件91的移动方向与触发舌70的移动方向垂直,触发件91与外壳10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92。
触发舌70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后,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继续回缩时,触发舌70将带动触发件91移动并按压唤醒开关90,以唤醒控制器60。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均可移动地设置于外壳10,当然,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也可以有其他设置方式,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均可移动地设置于主锁舌20。
本实施例中,外壳10上设有插槽11,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能够相对主锁舌20移动并插入插槽11内,以将主锁舌20锁定。
由于第一活动件31可移动地设置于主锁舌20,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31将跟随主锁舌20一起移动;当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与插槽11对齐,第一活动件31插设于插槽11内则将主锁舌20锁定,锁定方式简单。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活动件31上也设有第一限位部312,第二活动件32上也设有第二限位部321。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触发舌70能够使第二活动件32相对主锁舌20移动,使得第二限位部321抵靠于第一限位部312,以带动第一活动件31移动,以使第一活动件31退出插槽11,以将主锁舌20释放。
此外,本实施例中,机械锁止装置30中也设有第三复位件33与第四复位件34。
第三复位件33作用于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之间;第三复位件33用于驱动第一活动件31相对主锁舌20移动,以使第一活动件31插入插槽11内。第四复位件34作用于第二活动件32与主锁舌20之间,第四复位件34用于驱动第二活动件32相对主锁舌20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31与第二活动件32并排设置,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相对主锁舌20移动的方向与主锁舌20相对外壳10移动的方向垂直。
其中,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均为片状结构,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均可以移动地插设于主锁舌20内,主锁舌20上设有供第一活动件31和第二活动件32移动的槽孔。
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件32具有挂扣部322,触发舌70上设有卡槽74,挂扣部322卡于卡槽74内。
其中,卡槽74的槽壁包括第一限位面71、第二限位面72和复位斜面73,第一限位面71与第二限位面72通过复位斜面73连接,第一限位面71与第二限位面72在第二活动件32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当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第四复位件34将使挂扣部322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71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72的位置,以使第一活动件31将主锁舌20释放。当触发舌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复位斜面73将推动第二活动件32复位。
其中,卡槽7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槽段741、第二槽段742和第三槽段743构成“Z”形结构,第一槽段741与第三槽段743通过第二槽段742连通。第一槽段741和第三槽段743均沿触发舌70的延伸方向布置。第二槽段742相对第一槽段741和第三槽段743倾斜布置,第一槽段741较第三槽段743靠近于触发舌70的头部,第一槽段741所在的位置低于第三槽段743所在的位置。其中,第一槽段741的上槽壁即为第一限位面71,第二槽段742的上槽壁即为复位斜面73;第三槽段743的上槽壁即为第二限位面72,第一限位面71所在的位置低于第二限位面72所在的位置。
触发舌70上的卡槽74对挂扣部322起到导向作用,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70能够带动第二活动件32正方向(向上)移动,触发舌70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70能够带动第二活动件32反方向(向下)移动,实现触发舌70的复位。由于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的过程中,触发舌70上的卡槽74的第二槽段742的下槽壁能够推动第二活动件32向上移动,故在这种情况下,可不设置第四复位件34。此外,第一活动件31与第二活动件32的中心位置均设有供触发舌70穿过的矩形孔。第二活动件32的矩形孔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设有挂扣部322,触发舌70相对的两侧均设有供挂扣部322卡入的卡槽74。
在工作时,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活动件31、第二活动件32、第三复位件33和第四复位件34均将跟随主锁舌20移动。当移动至主锁舌2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活动件31与外壳10上的插槽11对齐,此时,第一活动件31在第三复位件33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第一活动件31进入插槽11内,在此过程中,虽然第三复位件33对第二活动件32具有向上的推力,但是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挂扣于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上,第二活动件32不会向上移动。第一活动件31进入插槽11内将主锁舌20锁定后,第二活动件32上的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上的第一限位部312存在间隙,两者并未接触。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四复位件34将使第二活动件32的挂扣部322从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一限位面71的位置达到挂扣至触发舌70的第二限位面72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相对主锁舌20向上移动,将使第二活动件32的第二限位部321与第一活动件31的第一限位部312接触,并最终带动第一活动件31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动件31退出插槽11。第一活动件31退出插槽11后,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回到第一位置。触发舌70再次回到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活动件32在触发舌70的复位斜面73的作用下复位。
此外,如图6、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锁具200,包括锁体210、锁手柄220和上述任意实施例中锁芯100。锁手柄220与锁体210转动连接,锁芯100安装于锁体210内,锁具200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如图6所示,当锁具200处于闭锁状态时,解闭锁装置50将主锁舌20可释放地锁定于第一位置,主锁舌20能够阻止锁手柄2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触发舌70抵靠于锁手柄220并位于第四位置。在锁具200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锁具200处于解锁状态。
如图7所示,在锁具200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锁手柄2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触发舌70在第二复位件8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
其中,锁手柄220与锁体210之间设有用于将锁手柄220打开的扭簧230。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7,锁手柄220的自由端具有第一接触部221和第二接触部222,第一接触部221用于与主锁舌20接触,第二接触部222用于与触发舌70接触。示例性的,第二接触部222为自由端的端面,第一接触部221位于为第二接触部222后侧的圆弧面。
在锁具200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开锁时,可首先初次按压锁手柄220,使解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使锁手柄220的第二接触部222与触发舌70接触,并推动触发舌70从第四位置回缩,触发舌70将触发唤醒开关90,从而将控制器60唤醒,在此过程中,锁手柄220的第一接触部221并未与主锁舌20接触;随后用户可通过终端向控制器60发射开锁信号,控制器60接收到开锁信号后,控制器60将控制解闭锁装置50释放主锁舌20,此时,解闭锁装置50允许位于第一位置的主锁舌20移动;随后,可再次按压锁手柄220,使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锁手柄220的第一接触部221与主锁舌20接触,并推动主锁舌2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机械锁止装置30将主锁舌20锁定,此时锁具200处于解锁状态,主锁舌20对锁手柄220不再起到限制作用;随后,锁手柄220在扭簧230的作用下向打开的方向转动,以打开锁手柄220,在此过程中,触发舌70逐渐脱离锁手柄220的第二接触部222的限制,触发舌70在第二复位件80的作用下从第四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从而使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再次伸出并回到第一位置;随后,解闭锁装置50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
需要说明的是,机械锁止装置30释放主锁舌20,主锁舌20在第一复位件40的作用下回到第一位置后,可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解闭锁装置50再次将主锁舌20锁定。比如,打开锁手柄220后,控制器60延时控制解闭锁装置5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再如,用户通过向控制器60发送关闭信号,控制器60接收到关闭信号后,控制器60控制解闭锁装置5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再如,在开锁手柄220上设置传感器,打开锁手柄220后,传感器向控制器60发送关闭信号,控制器60接收到关闭信号后,控制器60控制解闭锁装置50动作,以将主锁舌20锁定在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锁具200还包括副锁舌240和第五复位件250。副锁舌240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220,第五复位件250用于使副锁舌240复位。当锁具200处于闭锁状态时,主锁舌20能够阻止副锁舌240跟随锁手柄2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当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240能够相对锁手柄220移动,使得副锁舌240越过主锁舌20,以使锁具200处于闭锁状态。
由于副锁舌240可移动地设置于锁手柄220,第五复位件250能够使副锁舌240复位,当锁手柄220被打开后,锁手柄22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副锁舌240与主锁舌20接触后,副锁舌240将相对锁手柄220移动并越过主锁舌20。副锁舌240越过主锁舌20后,副锁舌240在第五复位件250的作用下复位,使锁具200处于锁闭状态,主锁舌20又可起到阻止副锁舌240跟随锁手柄220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的作用。
其中,锁手柄220的自由端设有供副锁舌240移动的盲孔,第五复位件250设于导向孔内,副锁舌240向盲孔内移动时,第五复位件250在盲孔内将被压缩。本实施例中,第五复位件250为弹簧。
此外,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0中设有蓝牙模块,使得该锁具200能够与终端进行蓝牙配对。
初次按压锁手柄220,唤醒控制器60后,可使终端与锁具200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可通过终端向控制器60发射远程控制信号。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
主锁舌,具有伸出于所述外壳的第一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外壳的第二位置;
机械锁止装置,所述机械锁止装置包括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用于在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第一复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活动件释放所述主锁舌后驱动所述主锁舌回到所述第一位置;
触发舌,具有伸出所述外壳的第三位置和回缩于所述外壳的第四位置,所述触发舌和所述主锁舌能够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伸出;以及
第二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均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的方向与所述主锁舌相对所述外壳移动的方向垂直,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移动,以释放所述主锁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凸出部;
所述主锁舌上设有限位槽;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外壳移动并使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限位槽内,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触发舌能够使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并使所述凸出部退出所述限位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三复位件;
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活动件之间,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外壳移动,以使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限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四复位件;
所述第四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外壳之间;
所述触发舌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
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挂扣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挂扣部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舌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二活动件复位的复位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舌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连通且沿所述主锁舌的延伸方向布置的导向槽;
当所述主锁舌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凸出部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
所述外壳上设有插槽;
当所述主锁舌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活动件能够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并插入所述插槽内,以将所述主锁舌锁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
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触发舌能够使所述第二活动件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限位部抵靠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带动第一活动件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退出所述插槽,以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三复位件;
所述第三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活动件之间;
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件相对所述主锁舌移动,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插入所述插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锁止装置还包括第四复位件;
所述第四复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主锁舌之间;
所述触发舌具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在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移动方向上存在距离;
所述第二活动件具有挂扣部;
当所述触发舌从所述第四位置向所述第三位置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四复位件能够使所述挂扣部从挂扣至第一限位面的位置达到挂扣至第二限位面的位置,以使所述第一活动件将所述主锁舌释放。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舌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并用于使所述第二活动件复位的复位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舌上设有卡槽,所述挂扣部卡于所述卡槽内,所述卡槽的槽壁包括所述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和所述复位斜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主锁舌内。
15.一种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解闭锁装置、控制器和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锁止机构;
所述解闭锁装置用于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在所述第一位置;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远程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远程控制信号控制所述解闭锁装置释放所述主锁舌。
16.一种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锁体、锁手柄和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锁芯;
所述锁手柄与所述锁体转动连接,所述锁芯安装于所述锁体内,所述锁具具有闭锁状态和解锁状态;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解闭锁装置将所述主锁舌可释放地锁定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并能够允许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
在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能够推动所述主锁舌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
在所述锁具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能够使所述触发舌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所述第四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具还包括副锁舌和第五复位件;
所述副锁舌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锁手柄,所述第五复位件用于使所述副锁舌复位;
当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时,所述主锁舌能够阻止所述副锁舌跟随所述锁手柄向打开的方向转动;
当锁手柄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所述副锁舌能够相对所述锁手柄移动,使得所述副锁舌越过所述主锁舌,以使所述锁具处于闭锁状态。
CN201911226090.5A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Active CN110905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6090.5A CN110905295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26090.5A CN110905295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05295A CN110905295A (zh) 2020-03-24
CN110905295B true CN110905295B (zh) 2021-03-12

Family

ID=6982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26090.5A Active CN110905295B (zh) 2019-12-02 2019-12-02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052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8097B (zh) * 2022-02-09 2023-03-24 江苏东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锁体及具有其的锁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00A (en) * 1976-06-23 1978-01-06 Miwa Lock Kogyo Kk Locking function stopping device for electric lock in case of electric failure
FR2652375A1 (fr) * 1989-09-26 1991-03-29 Cazenave Pierre Serrure de securite.
CN2387218Y (zh) * 1999-06-08 2000-07-12 徐至涵 锁舌自动伸出锁定机构
CN105781267A (zh) * 2016-05-19 2016-07-2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远程控制的门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00A (en) * 1976-06-23 1978-01-06 Miwa Lock Kogyo Kk Locking function stopping device for electric lock in case of electric failure
FR2652375A1 (fr) * 1989-09-26 1991-03-29 Cazenave Pierre Serrure de securite.
CN2387218Y (zh) * 1999-06-08 2000-07-12 徐至涵 锁舌自动伸出锁定机构
CN105781267A (zh) * 2016-05-19 2016-07-2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远程控制的门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05295A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1298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JP7300059B2 (ja) ロックシリンダ及びロック解除キー
JPH0820919B2 (ja) ハンディターミナル
CN110656821B (zh) 一种电子锁具
CN110905295B (zh) 一种锁止机构、锁芯及锁具
CN109403719B (zh) 一种智能面板锁
CN211173483U (zh) 电子挂锁
CN211818766U (zh) 一种锁芯及锁具
CN211874178U (zh) 一种平面锁锁芯及平面锁
EP4020511A1 (en) Switch assembly and electric drill
CN213518376U (zh) 解锁机构和解锁钥匙
CN211878675U (zh) 锁定解锁机构及租赁设备
CN217326847U (zh) 一种锁具
CN110424832B (zh) 电子挂锁
CN213418752U (zh) 电子锁
CN210858257U (zh) 一种智能锁及其机械钥匙开锁的传动机构
CN110593647A (zh) 一种翻斗舌装置及包含该装置的全自动锁体系统
CN210396411U (zh) 锁芯和解锁钥匙
CN212359391U (zh) 一种智能电子锁
CN215332038U (zh) 智能面板锁
NL2023156B1 (en) Locking device for locking a battery unit, as well as a bicycle and a method for unlocking a battery unit
CN111441667A (zh) 一种智能电子锁
CN215803823U (zh) 一种双开密码锁
CN219754285U (zh) 门窗锁具及门窗
CN111173385B (zh) 一种锁定机构及挂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201

Address after: 519085 No. 68, Jinhong 7th Road, High-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E301-17, building 1, No.1, hagongda Road, Tangjiawan Town,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before: ZHUHAI UTAIO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