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6635U -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6635U
CN212636635U CN202021644013.XU CN202021644013U CN212636635U CN 212636635 U CN212636635 U CN 212636635U CN 202021644013 U CN202021644013 U CN 202021644013U CN 212636635 U CN212636635 U CN 212636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onveying
layers
roll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4401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4401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6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6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6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该辊压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传送带及第二传送带,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之间形成输送至少两层膜材的输送通道;及对辊组件,包括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布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之间形成挤压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膜材的辊压通道。如此,在利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始终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挤压而使得至少两层膜材保持展平状态。即同时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平压和辊压,避免辊压时膜材发生翘曲、起皱及错位等,有利于保证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材复合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背景技术
在燃料电池的制造过程中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膜材复合是较为常见的生产工序,例如膜电极(MEA)的生产中通过加压加热将多层带热熔胶的膜材压合在一起。为了提高产能,连续的对辊辊压复合工艺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在膜材复合前一般需要对膜材进行裁切处理,尤其是当膜材中间镂空区域较大时,对辊辊压容易导致产品翘曲、起皱,从而造成膜材之间发生错位,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在膜材复合前一般需要对膜材进行裁切处理,尤其是当膜材中间镂空区域较大时,对辊辊压容易导致产品翘曲、起皱,从而造成膜材之间发生错位,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一种辊压装置,包括:
传送组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传送带及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形成输送至少两层膜材的输送通道;及
对辊组件,包括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布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辊压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沿所述输送通道依次布设的用于对至少两层所述膜材进行预热的预热组件及用于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所述预热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且所述加热组件的下游侧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热块和第二预热块,所述第一预热块和所述第二预热块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预热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热板及第二加热板,所述第一加热板和所述第二加热板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加热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下游侧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至少两层所述膜材进行冷却,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冷却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下游侧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相对设备的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冷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热组件、一个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另一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及又一所述对辊组件沿所述输送通道的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布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及第一驱动件;
所述第一主动轮及所述第一从动轮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沿所述输送通道间隔布设,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以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带动下循序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座及第一张紧驱动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可朝向所述第一主动轮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从动轮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张紧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及第二驱动件;
所述第二主动轮及所述第二从动轮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沿所述输送通道间隔布设,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以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带动下循序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座及第二张紧驱动件,所述第二安装座可朝向所述第二主动轮13b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张紧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座传动连接。
一种膜材复合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辊压装置。
上述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实际作业时,至少两层膜材在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的带动下沿输送通道向下游输送,并利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对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由于在利用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始终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挤压,从而使得至少两层膜材保持展平状态。即同时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平压和辊压,避免辊压时膜材发生翘曲、起皱及错位等,有利于保证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辊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辊压装置的从动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辊压装置的第一压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压辊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辊压装置的第二压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二压辊的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辊压装置的第一加热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辊压装置,用于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该辊压装置包括传送组件(图未标)及对辊组件20。传送组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该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之间形成输送至少两层膜材的输送通道a。对辊组件20包括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布置的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之间形成挤压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以及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的辊压通道。
如此,实际作业时,至少两层膜材在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带动下沿输送通道a向下游输送,并利用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对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由于在利用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 21b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 11b始终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挤压,压力较为分散且均匀,从而使得至少两层膜材保持展平状态。即同时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平压和辊压,避免辊压时膜材发生翘曲、起皱及错位等,有利于保证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具体到实施例中,辊压组件还包括对应于第一传送带上游端布设的抚平辊 60,该抚平辊60可将至少两层膜材压紧在第一传送带11a上,以将膜材抚平,有利于提高辊压复合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五合一成型是膜电极制备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氢燃料电池的核心工序。五合一料带由三合一、上边框和下边框组成。一般地,上边框可为一层或两层,下边框也可为一层或两层,因此五合一成型工艺是两层或四层边框(包括两层上边框和两层下边框)和三合一进行复合。本实用新型的辊压装置可应用于三合一分别与两层或四层边框的复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辊压装置还包括沿输送通道a依次布设的预热组件30及加热组件40。预热组件30用于对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预热,加热组件40用于对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加热。预热组件30 和加热组件40之间设置有上述对辊组件20,且加热组件40的下游侧也设置有上述对辊组件20。如此,进入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之间的至少两层膜材首先利用预热组件30进行预热,预热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第一次辊压复合,一方面对预热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预压;另一方面对第一传送带11a及第二传送带11b进行导向。经过第一次辊压复合后的至少两层膜材利用加热组件40进行加热并保温,然后进行第二次辊压复合。也就是说,对膜材依次进行预热、加热及保温的过程中进行两次辊压复合,进一步避免膜材在辊压时产生翘曲、起皱及贴合对位不良等问题。进一步地,预热可激活膜材之间的热熔胶,且逐步升温有利于提高辊压效果。
具体到实施例中,预热组件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第一预热块31a和所述第二预热块31b之间形成挤压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的预热通道。如此,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的热量分别通过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传递至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之间的至少两层膜材。并且,利用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对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挤压,从而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挤压至少两层膜材,使得至少两层膜材在预热和第一次辊压复合的同时保持展平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均包括多个(图未示),且多个第一预热块31a和多个第二预热块31b分别沿输送通道a布设且一一对应。如此,相对应的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为一组预热块,可将每组预热块中的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设定为相同的温度,而各组预热块设定为不同的温度(例如依次升高)而形成温度梯度,从而提高对膜材的预热效果。
具体到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热板41a及第二加热板41b。该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之间形成挤压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的加热通道。如此,第一加热板 41a和第二加热板41b的热量分别通过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传递至至少两层膜材,从而实现对膜材的加热和保温。同时,利用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对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挤压,从而第一传送带 11a和第二传送带11b挤压至少两层膜材,使得至少两层膜材在加热、保温及第二次辊压复合的同时保持展平状态。
具体到实施例中,辊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加热组件40下游侧的冷却组件50,该冷却组件50用于对途径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冷却。加热组件40和冷却组件 50之间设置有上述对辊组件20,冷却组件50的下游侧也设置有上述对辊组件 20。如此,在本实施例中,进入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之间的至少两层膜材首先经过预热组件30进行预热,并且预热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第一次辊压复合。然后第一次辊压复合的至少两层膜材经过加热组件40进行加热并保温,加热并保温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第二次辊压复合,使得各层膜材完全复合。第二次辊压复合后的至少两层膜材经过冷却组件50进行冷却,并且冷却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第三次辊压复合而定形,保证膜材复合质量。
进一步地,冷却组件50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该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之间形成挤压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 11b及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的冷却通道。如此,至少两层膜材的热量通过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传递至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从而实现对至少两层膜材的冷却。同时,利用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 对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挤压,使得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挤压至少两层膜材,使得至少两层膜材在冷却的同时保持展平状态。
具体到实施例中,预热组件30、对辊组件20、加热组件40、对辊组件20、冷却组件50及对辊组件20沿输送通道a的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布设,从而避免各个区域之间的温度相互影响,有利于提高复合质量。进一步地,加热组件 40和冷却组件50之间还设置有隔热板,从而避免加热区域和冷却区域相对影响,提高加热和冷却效果,有利于提高复合质量。进一步地,预热组件30、加热组件40及冷却组件50均设置有保温壳罩,有利于提高预热、加热及冷却效果,提高复合质量。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均可为钢带,一方面有利于挤压二者之间的至少两层膜材,另一方面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提高对膜材的预热、加热、保温及冷却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11a 和第二传送带11b也可为其他材料,在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架12a、第一主动轮13a、第一从动轮14a及第一驱动件(图未示)。第一主动轮13a及第一从动轮14a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且沿输送通道a间隔布设。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第一安装架12a,且与第一主动轮13a 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该第一主动轮13a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传送带11a套设于第一主动轮13a和第一从动轮14a,以在第一主动轮13a的带动下循序前移,从而随输送通道a内的膜材一同沿下游移动。可选地,第一驱动件可为电机。
具体到实施例中,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座15a及第一张紧驱动件16a。第一安装座15a可朝向第一主动轮13a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从而张紧或松弛第一传送带11a。第一从动轮14a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座15a,从而可随第一安装座15a同步移动。第一张紧驱动件16a设置于第一安装架12a,且与第一安装座15a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安装座15a靠近或远离第一主动轮 13a,从而松弛或张紧第一传送带11a。如此,当需要对膜材进行辊压复合时,第一张紧驱动件16a驱动第一安装座15a向远离第一主动轮13a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从动轮14a和第一主动轮13a张紧第一传送带11a,并可通过第一张紧驱动件16a控制第一传送带11a的张紧力。可选地,第一张紧驱动件16a 可为气缸。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座15a和第一张紧驱动件16a均包括两个,第一从动轮14a的相对两端分别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两个第一安装座15a,两个第一张紧驱动件16a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座15a传动连接,以分别驱动两个第一安装座15a朝向第一主动轮13a靠近或远离。如此,可通过两个第一张紧驱动件 16a分别控制两个第一安装座15a的移动量,来实现第一传送带11a在其宽幅方向上的纠偏。进一步地,可通过设置位置传感器17a来检测第一传送带11a在其宽幅方向上的偏移量,以便于控制两个第一张紧驱动件16a对第一传送带11a 进行纠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架12b、第二主动轮13b、第二从动轮14b及第二驱动件(图未示)。第二主动轮13b及第二从动轮14b 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2b,且沿输送通道a间隔布设。第二驱动件设置于第二安装架12b,且与第二主动轮13b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主动轮13b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二传送带11b套设于第二主动轮13b和第二从动轮 14b,以在第二主动轮13b的带动下循序前移,从而带动输送通道a内的膜材一同向下游移动。
具体到实施例中,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座15b及第二张紧驱动件16b。第二安装座15b沿可朝向第二主动轮13b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2b。第二从动轮14b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安装座15b,从而可随第二安装架12b同步移动。第二张紧驱动件16b设置于第二安装架12b,且与第二安装座15b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二安装座15b靠近或远离第二主动轮13b。如此,当需要对膜材进行辊压复合时,第二张紧驱动件16b驱动第二安装座15b沿远离第二主动轮13b 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从动轮14b和第二主动轮13b张紧第二传送带11b,并可通过第二张紧驱动件16b控制第二传送带11b的张紧力。可选地,第二张紧驱动件16b可为气缸。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座15b和第二张紧驱动件16b均可包括两个,第二从动轮14b的相对两端分别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两个第二安装座15b,两个第二张紧驱动件16b分别与两个第二安装座15b传动连接,以分别驱动两个第二安装座15b朝向第二主动轮13b靠近或远离。如此,可通过两个第二张紧驱动件16b分别控制两个第二安装座15b的移动量,来实现第二传送带11b在其宽幅方向上的纠偏。更加具体地,也可设置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传送带11b 在其宽幅方向上的偏移量,以便于控制两个第二张紧驱动件16b对第二传送带 11b进行纠偏。
请参阅图1、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辊组件20还包括第三安装座22a、第四安装座22b及第三驱动件25。第三安装座22a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第一压辊21a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三安装座22a。第四安装座22b可朝向第三安装座22a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2b,第二压辊21b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安装座22b。第三驱动件25安装于第二安装架12b且与第四安装座22b传动连接,以驱动第四安装座22b靠近或远离第三安装座22a,从而带动第二压辊21b靠近或远离第一压辊21a。如此,当需要对膜材进行辊压复合时,第三驱动件25驱动第四安装座22b朝向第三安装座22a移动,直至第二压辊21b与第一压辊21a配合而挤压二者之间的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当辊压复合完成,第三驱动件25可驱动第四安装座22b远离第三安装座22a移动,直至第二压辊 21b与第一压辊21a分离。可选地,第三驱动件25可为气缸,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三驱动件25的气压来调节第二压辊21b和第一压辊21a之间的压紧力。
具体到实施例中,对辊组件20还包括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安装架12b的连接块26,该连接块2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四安装座22b,另一端传动连接于第三驱动件25。如此,第三驱动件25可驱动连接块26滑动,从而带动第四安装座22b上的第二压辊21b朝向第一压辊21a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连接块26和第三驱动件25均可包括两个,两个连接块26分别连接于第四安装座22b在第二压辊21b的轴向上的两端,两个第三驱动件25分别与两个连接块26传动连接。如此,使得第二压辊21b的移动更加平稳可靠。
进一步地,对辊组件20还包括安装于第二安装架12b的两个压紧轮27,且两个压紧轮27分别与两个连接块26彼此背离的一侧相抵,从而限定两个连接块26在第二压辊21b轴向方向上的位置。更加具体地,两个压紧轮27中至少一个为弹性压紧轮27,从而为第四安装座22b及第二压辊21b的热胀冷缩提供膨胀和收缩的空间。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压辊21a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支座23a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三安装座22a。第二压辊21b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第二安装支座23b可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四安装座22b。可选地,该第一安装支座23a和第二安装支座23b均可为轴承座。
进一步地,两个第一安装支座23a和两个第二安装支座23b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支座23a和第二安装支座23b之间设置楔形块24,以通过调节楔形块24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之间的间隙。更加具体地,楔形块24设置于第一安装支座23a,且相对第一安装支座23a的位置可调节。第二安装支座23b抵接于楔形块24的倾斜面241上,从而可通过调节楔形块24相对第一安装支座23a的位置,使得第二安装支座23b沿楔形块24的倾斜面241移动,进而实现调节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之间的间隙的目的。优选地,第二安装支座23b与楔形块24的倾斜面241相接触的面为弧面。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架12b上设置有两个调节块28,两个调节块28 沿第二压辊21b的轴向间隔布设,且抵靠于第四安装座22b上,从而可通过调节两个调节块28的位置来调节第二压辊21b相对第一压辊21a的角度,使得第二压辊21b和第一压辊21a相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三个对辊组件20的第三安装座22a安装于同一基准板上,该基准板设置于第一安装架12a,且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位置可调节。如此,可通过调节该基准板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位置来调节三个第一压辊21a的位置。
请参阅图1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预热组件30的第一预热块31a可朝向第二预热块31b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一安装架12a,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一预热块31a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位置来调节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
预热组件30的第二预热块31b可朝向第一预热块31a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架12b,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二预热块31b相对第二安装架12b的位置来调节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预热块31a 和第二预热块3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热块31a和第二预热块31b的位置的调节均可通过现有技术中例如气缸等驱动结构驱动,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的第一加热板41a可朝向第二加热板 41b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一安装架12a,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一加热板41a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 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
加热组件40的第二加热板41b可朝向第一加热板41a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架12b,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二加热板41b相对第二安装架12b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加热板41a 和第二加热板4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
具体到实施例中,加热组件40还包括调节结构42,该调节结构42包括底板421及第四驱动件422。底板421可朝向第二加热板41b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第一加热板41a固定连接于底板421朝向第二加热板41b的一侧。第四驱动件422安装于第一安装架12a,且与底板421传动连接,以驱动底板421带动第一加热板41a朝向第二加热板41b靠近或远离。可选地,第四驱动件422可为气缸。
进一步地,调节结构42还包括导杆423及弹性件424。导杆423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且一端与底板421固定连接。弹性件424设置于导杆 423,且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安装架12a和底板421之间。如此,导杆423 对底板421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且弹性件424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对底板421 起到缓冲作用。可选地,弹性件424可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导杆423也可滑动连接于上述基准板121(见图7),弹性件424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基准板121和底板421之间。也就是说,导杆423 通过基准板121间接的滑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架12a。
进一步地,调节结构42还包括相对第一安装架12a固定设置的限位块427。该限位块427位于第一加热板41a背离底板421的一侧,以在第一加热板41a 随底板421朝向第二加热板41b靠近的过程中对第一加热板41a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加热板41a过于靠近第二加热板41b。
具体到实施例中,调节结构42还包括安装于底板421的风刀固定板428以及设置于该风刀固定板428上的风刀组件425,该风刀组件425用于向第一传送带11a吹气,从而起到降温和除尘的作用。如此,当辊压装置较长时间停机时,可将第一加热板41a和第二加热板41b打开,从而分别与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分离,此时可利用风刀组件425对第一传送带11a吹气,从而避免膜材被长时间加热而损坏。
进一步地,风刀组件425铰接连接于风刀固定板428,且一端通过拉簧连接于风刀固定板428。风刀组件425上螺纹连接有一螺杆(图未示),且该螺杆的一端抵接于风刀固定板428,从而可通过旋拧该螺杆来调节风刀组件425相对风刀固定板428的角度,有利于提高降温和除尘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加热板41b相对第二安装架12b的移动可采用与上述调节结构42相类似的结构实现,故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冷却组件50的第一冷却板51a可朝向第二冷却板 51b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一安装架12a,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一冷却板51a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 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
冷却组件50的第二冷却板51b可朝向第一冷却板51a靠近或远离地安装于第二安装架12b,从而可通过调节第二冷却板51b相对第二安装架12b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冷却板51a和第二冷却板51b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第一冷却板51a 和第二冷却板51b对第一传送带11a、第二传送带11b及至少两层膜材的压紧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冷却板51a相对第一安装架12a的移动以及第二冷却板51b相对第二安装架12b的移动均可采用与上述调节结构42相类似的结构实现,故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辊压装置还包括除尘组件70,用于对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内外表面进行除尘,以满足辊压装置生产及运行的洁净度要求。
基于上述辊压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膜材复合设备,该膜材复合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辊压装置。
具体到实施例中,膜材复合设备还包括供料装置及膜材定位装置。供料装置用于放卷出至少两层膜材。膜材定位装置布置于膜材供料装置的下游侧,用于对膜材供料装置输出的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热点压合(例如可利用电烙铁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热点压合),使得各层膜材在热点压合处相互热熔连接(即预固定),并且将至少两层膜材中的部分层膜材裁切成模片。辊压装置布置于膜材定位装置的下游侧,用于辊压复合经过裁切后的至少两层膜材。
上述膜材复合设备实际作业时,供料装置放卷出至少两层膜材至膜材定位装置。膜材定位装置将该至少两层膜材进行热点压合,使得该至少两层膜材在热点压合处热熔而相互连接,即对各层膜材进行预固定,防止各个膜材之间发生错位。然后,膜材定位装置将预固定后的至少两层膜材中的部分层膜材裁切成膜片,从而改善在辊压时由于各层膜材在长度方向上的形变而发生翘曲、起皱以及贴合不良等。最后,经过裁切后的至少两层膜材进入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之间(此时膜材在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带动下向下游移动),并利用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的挤压而展平,再进入对辊组件20的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之间的辊压通道,从而利用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
如此,利用膜材定位装置对各个膜材进行热点压合,实现各层膜材之间的预连接,然后将至少两层膜材中的部分层膜材裁切成膜片。并且在利用第一压辊21a和第二压辊21b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辊压复合的过程中,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始终对上述至少两层膜材进行挤压而保持展平状态(即第一传送带11a和第二传送带11b带动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膜材同步向下游移动),即同时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平压和辊压,避免辊压时膜材发生翘曲、起皱及错位等,有利于保证成品的外观及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送组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传送带及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形成输送至少两层膜材的输送通道;及
对辊组件,包括绕自身轴线可转动且相对布置的第一压辊和第二压辊,所述第一压辊和所述第二压辊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辊压通道;
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沿所述输送通道依次布设的用于对至少两层所述膜材进行预热的预热组件以及用于对至少两层膜材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所述预热组件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且所述加热组件的下游侧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预热块和第二预热块,所述第一预热块和所述第二预热块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a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预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加热板及第二加热板,所述第一加热板和所述第二加热板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加热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下游侧的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至少两层所述膜材进行冷却,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冷却组件之间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下游侧设置有所述对辊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相对设备的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所述第二冷却板之间形成挤压所述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及所述输送通道内的至少两层所述膜材的冷却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组件、一个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另一所述对辊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及又一所述对辊组件沿所述输送通道的上游向下游依次间隔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及第一驱动件;
所述第一主动轮及所述第一从动轮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沿所述输送通道间隔布设,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一主动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以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带动下循序前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座及第一张紧驱动件,所述第一安装座可朝向所述第一主动轮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从动轮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张紧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一安装座传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及第二驱动件;
所述第二主动轮及所述第二从动轮均绕自身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沿所述输送通道间隔布设,所述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二主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以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带动下循序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座及第二张紧驱动件,所述第二安装座可朝向所述第二主动轮靠近或远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从动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张紧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架,且与所述第二安装座传动连接。
11.一种膜材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辊压装置。
CN202021644013.XU 2020-08-10 2020-08-10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Active CN212636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4013.XU CN212636635U (zh) 2020-08-10 2020-08-10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44013.XU CN212636635U (zh) 2020-08-10 2020-08-10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6635U true CN212636635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86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44013.XU Active CN212636635U (zh) 2020-08-10 2020-08-10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66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5465A (zh) * 2021-08-25 2021-11-30 开显工业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加工用分布式连续贴合挤压成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5465A (zh) * 2021-08-25 2021-11-30 开显工业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加工用分布式连续贴合挤压成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90692A (zh)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CN111923413A (zh) 膜材复合设备
JP5716622B2 (ja) 帯状電極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5920241B2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11313039B (zh) 贴合设备
JP3004425B2 (ja) 多層フィルム複合材料を製造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H04214346A (ja) 合成材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212636635U (zh) 辊压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JPH0623933A (ja) 多層フィルム複合材料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212400368U (zh) 膜材复合设备
WO2015098444A1 (ja) ラミネータ
JP2020082723A (ja) 連続圧縮成形プロセスを使用して形成される、多孔質コアを有する複合積層構造
CN213618869U (zh) 复合设备
CN212446400U (zh) 一种高压热覆机
WO2020196152A1 (ja) フィルム状樹脂層を有する薄板状積層物の製造方法
CN212636651U (zh) 膜材定位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CN112046014A (zh) 一种高压热覆机
CN111941865A (zh) 膜材定位装置及膜材复合设备
JP6879116B2 (ja) 電極用切断装置
CN113276447B (zh) 一种预浸带自动铺放头及导轨支架
US20090205777A1 (en) Fluid Pressure Lamination System
CN211605281U (zh) 贴合设备
CN113573898B (zh) 具有膜状树脂层的薄板状层叠物的制造方法
JPH11322376A (ja) 複層ガラスの製造装置
KR101393042B1 (ko) 열성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08

Address after: 21412 North Hubin Road,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hydrogen guid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20 Xinxi Road, national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