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1264U -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1264U
CN212611264U CN202021258477.7U CN202021258477U CN212611264U CN 212611264 U CN212611264 U CN 212611264U CN 202021258477 U CN202021258477 U CN 202021258477U CN 212611264 U CN212611264 U CN 212611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cloth feeding
adjusting
shaft
cr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5847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郏彬辉
祝书伟
陈文双
张延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c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5847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1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1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1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包括下驱动轴、送布齿、送布机构、旋钮组件和针距调节连杆,送布机构包括送布轴、第一送布组件、以及第二送布组件,第一送布组件包括固定在下驱动轴上的送布偏心轮、送布连杆、以及传动单元,送布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装在送布偏心轮的外周,送布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传动单元与送布轴相连,旋钮组件与针距调节连杆的一端相连,针距调节连杆的另一端作用于传动单元;当旋钮组件驱动针距调节连杆动作时,传动单元的传动效率发生改变。本申请在调节针距时,只需操作旋钮组件即可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其操作方便;且随时可以进行针距调节,避免影响生产进度。

Description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以及包含有该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的罗拉车。
背景技术
目前,罗拉车中设置有可转动的下驱动轴、送布齿、以及连接在下驱动轴和送布齿之间的送布机构,送布机构包括与下驱动轴相平行的送布轴、连接在下驱动轴和送布轴之间的第一送布组件、以及连接在送布轴和送布齿之间的第二送布组件。如图1所示,第一送布组件包括套设在下驱动轴100上且由下驱动轴100驱动转动的偏心部件200、送布连杆300、以及固定在送布轴400上的送布曲柄500,送布连杆300的两端与偏心部件200和送布曲柄500相连。
进一步地,罗拉车中还设置有针距调节机构,现有罗拉车中的针距调节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调节组件600和操作组件700,调节组件600作用于下驱动轴100和偏心部件200,操作组件700作用于调节组件600。在调节针距时,罗拉车必须停车,按压操作组件700,则操作组件700上的伸缩杆会卡入调节组件600中,之后转动手轮以使下驱动轴100转动,通过调节组件600改变偏心部件200的位置,以改变偏心距,进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因此,现有的罗拉车在调节针距时,罗拉车必须停车,且需要双手操作,按压调节组件600的同时还需要手动转动手轮,操作吃力且繁琐,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操作方便且不需要停车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下驱动轴、送布齿、以及连接在下驱动轴和送布齿之间的送布机构,所述送布机构包括与下驱动轴相平行的送布轴、连接在下驱动轴和送布轴之间的第一送布组件、以及连接在送布轴和送布齿之间的第二送布组件;所述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还包括旋钮组件和针距调节连杆,所述第一送布组件包括固定在下驱动轴上的送布偏心轮、送布连杆、以及传动单元,所述送布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装在送布偏心轮的外周,所述送布连杆的另一端通过传动单元与送布轴相连,所述旋钮组件与针距调节连杆的一端相连,所述针距调节连杆的另一端作用于传动单元;当所述旋钮组件驱动针距调节连杆动作时,所述传动单元的传动效率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一摆动座、固定在送布轴上的第一送布曲柄、第一滑块、以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摆动座中开设有与第一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送布曲柄具有与第二滑块滑动配合的滑杆部,所述第二滑块的两侧具有都平行于送布轴的第一轴部和第二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与第一滑块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轴部与送布连杆转动配合,所述针距调节连杆与第一摆动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二摆动座、固定在送布轴上的送布牙叉、第三滑块、以及第一连杆,所述送布牙叉中开设有与第三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送布连杆、第三滑块和第一连杆的一端同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座铰接,所述针距调节连杆与第二摆动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三摆动座、固定在送布轴上的第二送布曲柄、第四滑块、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三摆动座中开设有与第四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三滑槽,所述送布连杆、第四滑块和第二连杆的一端同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送布曲柄铰接,所述针距调节连杆与第三摆动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四摆动座、固定在送布轴上的第三送布曲柄、第五滑块、以及第三连杆,所述第四摆动座中开设有与第五滑块滑动配合的第四滑槽,所述第五滑块与送布连杆的端部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送布连杆和第三送布曲柄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与送布连杆的铰接点位于送布连杆的两端之间,所述针距调节连杆与第四摆动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组件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柱、固定在第一调节螺柱一端的第一调节旋钮、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且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第一调节曲柄,所述第一调节螺柱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曲柄抵接配合,所述第一调节曲柄与针距调节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组件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二调节螺柱、固定在第二调节螺柱一端的第二调节旋钮、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一支撑轴、以及都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的第二调节曲柄和第三调节曲柄,所述第二调节螺柱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曲柄抵接配合,所述第三调节曲柄与针距调节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组件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调节轴、固定在调节轴一端的第三调节旋钮、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二支撑轴、以及都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的传动销和第四调节曲柄,所述调节轴的另一端设有凸轮部,所述凸轮部的外周面与传动销抵接配合,所述第四调节曲柄与针距调节连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钮组件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三调节螺柱、固定在第三调节螺柱一端的第四调节旋钮、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调节螺柱另一端的连接套、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传动杠杆,所述传动杠杆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套和针距调节连杆铰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罗拉车,所述罗拉车中配置有如上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在调节针距时,只需操作旋钮组件即可,旋钮组件推动针距调节连杆动作,针距调节连杆即可作用于传动单元、改变传动单元的传动效率,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其操作方便;且调节过程不受下驱动轴是否转动的影响,故不需要罗拉车必须停车,随时可以进行针距调节,避免影响生产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图3的原理图。
图6为本申请中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8为图6的原理图。
图9为本申请中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爆炸图。
图11为图9的原理图。
图12为本申请中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2的原理图。
图15为申请中旋钮组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申请中旋钮组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申请中旋钮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申请中旋钮组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罗拉车,该罗拉车中配置有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下驱动轴10、送布齿20、连接在下驱动轴10和送布齿20之间的送布机构、旋钮组件30、以及针距调节连杆40;下驱动轴10沿左右方向轴向延伸,且下驱动轴10朝向机针的方向为左方向;下驱动轴10的动力来源于上驱动轴50,下驱动轴10与上驱动轴50相平行、两者之间通过同步轮带组件相连,上驱动轴50由罗拉车的主电机驱动转动。送布机构包括与下驱动轴10相平行的送布轴60、连接在下驱动轴10和送布轴60之间的第一送布组件、以及连接在送布轴60和送布齿20之间的第二送布组件,送布轴60与下驱动轴10平行、并位于下驱动轴10的前方侧;其中,第一送布组件包括固定在下驱动轴10上的送布偏心轮70、送布连杆80、以及传动单元90,送布连杆80的一端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套装在送布偏心轮70的外周,送布连杆80的另一端通过传动单元90与送布轴60相连。旋钮组件30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上端相连,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下端作用于传动单元90;当旋钮组件30驱动针距调节连杆40动作时,传动单元90的传动效率发生改变。
因此,在调节针距时,只需操作旋钮组件30即可,旋钮组件30推动针距调节连杆40动作,针距调节连杆40即可作用于传动单元90、改变传动单元90的传动效率,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即改变主轴通过第一送布组件带动送布轴60摆动的摆动幅度,实现针距调节,其操作方便简单;且调节过程不受下驱动轴10是否转动的影响,故不需要罗拉车必须停车,随时可以进行针距调节,避免影响生产进度,极大地增加了罗拉车的竞争力。
进一步地,上述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中,传动单元90和旋钮组件30都具有多个实施例,传动单元90的每个实施例对应一个第一送布组件的实施例,而第一送布组件的多个实施例和旋钮组件30的多个实施例可以各自择一进行组合,进而构成一套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下述提供第一送布组件的四个优选实施例和旋钮组件30的四个优选实施例。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一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一中的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一摆动座1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一送布曲柄12、第一滑块13、以及第二滑块14;第一摆动座11的右端面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11,第一滑块13位于第一滑槽111中、两者滑动配合;第一送布曲柄12具有滑杆部121,滑杆部121穿设在第二滑块14中、两者滑动配合;第二滑块14的左右两侧具有分别为第一轴部141和第二轴部142,第一轴部141和第二轴部142都平行于送布轴60、都左右延伸,第一轴部141穿设在第一滑块13中、并与第一滑块13转动配合,第二轴部142穿设在送布连杆80的端部中、两者之间通过一滚针轴承110实现转动配合;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下端与第一摆动座1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
第一送布曲柄12、第一滑块13、第二滑块14和第一摆动座11构成双滑块机构,当旋钮组件30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时,针距调节连杆40驱动第一摆动座11绕其固定摆动支点摆动,第一摆动座11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改变第一滑块13在第一摆动座11的第一滑槽111中的位置,进而改变第二滑块14、第一送布曲柄12和送布连杆80的配合位置,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
优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摆动座11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一固定销15,该第一固定销1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第一摆动座11的固定摆动支点,第一摆动座11能够绕第一固定销15转动。另外,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一还包括套设在第二滑块14的第二轴部142上的垫片16、以及固定在第二轴部142右端的限位螺钉17,限位螺钉17对送布连杆80在左右方向上进行限位。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二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二中的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二摆动座2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送布牙叉22、第三滑块23、以及第一连杆24,送布牙叉22中开设有与第三滑块23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221,送布连杆80、第三滑块23和第一连杆24的一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连接销同轴铰接,送布连杆80和连接销之间通过滚针轴承110实现转动配合,第一连杆24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座2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下端与第二摆动座2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二采用复合多连杆滑块机构,第三滑块23和送布牙叉22构成滑动副,其余为铰接旋转副;当旋钮组件30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时,针距调节连杆40驱动第二摆动座21绕其固定摆动支点摆动,通过第一连杆24作用于第三滑块23,改变第三滑块23、送布牙叉22和送布连杆80的配合位置,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
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摆动座21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二固定销25,该第二固定销2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第二摆动座21的固定摆动支点,第二摆动座21能够绕第二固定销25转动。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三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三中的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三摆动座3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二送布曲柄32、第四滑块33、以及第二连杆34;第三摆动座31的右端面上开设有第三滑槽311,第四滑块33位于第三滑槽311中、两者滑动配合;送布连杆80、第四滑块33和第二连杆34的一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连接销同轴铰接,送布连杆80和连接销之间通过滚针轴承110实现转动配合;第二连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送布曲柄32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下端与第三摆动座3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三采用双曲柄滑块机构,第三摆动座31和第四滑块33构成滑动副,其余为铰接旋转副;当旋钮组件30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时,针距调节连杆40驱动第三摆动座31绕其固定摆动支点摆动,改变第四滑块33、送布连杆80和第二连杆34的配合位置,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
优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三摆动座31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三固定销35,该第三固定销3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第三摆动座31的固定摆动支点,第三摆动座31能够绕第三固定销35转动。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四
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四中的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四摆动座4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三送布曲柄42、第五滑块43、以及第三连杆44;第四摆动座41的右端面上开设有第四滑槽411,第五滑块43位于第四滑槽411中、两者滑动配合;第五滑块43与送布连杆80的端部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且该销钉与送布连杆80之间设置有滚针轴承110;第三连杆44一端与送布连杆80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且第三连杆44与送布连杆80的铰接点位于送布连杆80的两端之间;第三连杆44的另一端与第三送布曲柄42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下端与第四摆动座41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
第一送布组件实施例四采用复合连杆滑块机构,第四摆动座41和第五滑块43构成滑动副,其余为铰接旋转副;当旋钮组件30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时,针距调节连杆40驱动第四摆动座41绕其固定摆动支点摆动,改变第五滑块43和送布连杆80的配合位置,从而改变第一送布组件的传动效率,实现针距调节。
优选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四摆动座41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四固定销45,该第四固定销4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第四摆动座41的固定摆动支点,第四摆动座41能够绕第四固定销45转动。
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一
如图15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一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柱51、固定在第一调节螺柱51后端的第一调节旋钮52、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且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第一调节曲柄53,第一调节螺柱51前后延伸、垂直与送布轴60,第一调节螺柱51的前端与第一调节曲柄53抵接配合,第一调节曲柄53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上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转动第一调节旋钮52,第一调节旋钮52带动第一调节螺柱51一起转动,进而使第一调节螺柱5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驱动第一调节曲柄53绕其固定摆动支点转动,从而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实现针距调节。
较优地,如图15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一还包括第一拉簧54,第一拉簧54的上端与罗卡车机壳相连,第一拉簧54的下端与用于铰接第一调节曲柄53和针距调节连杆40的销钉相连,故第一拉簧54对第一调节曲柄53施加作用力、使第一调节曲柄53与第一调节螺柱51始终紧密接触,保证针距大小调节的可靠性。第一调节曲柄53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一固定轴55,该第一固定轴5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第一调节曲柄53的固定摆动支点,第一调节曲柄53能够绕第一固定轴55转动。
旋钮组件30实施例二
如图16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二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二调节螺柱61、固定在第二调节螺柱61后端的第二调节旋钮62、左右延伸且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一支撑轴63、以及都固定在第一支撑轴63上的第二调节曲柄64和第三调节曲柄65,第二调节螺柱61前后延伸、垂直与送布轴60,第二调节螺柱61的前端与第二调节曲柄64抵接配合,第三调节曲柄65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上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转动第二调节旋钮62,第二调节旋钮62带动第二调节螺柱61一起转动,进而使第二调节螺柱6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驱动第二调节曲柄64绕其固定摆动支点转动,第一支撑轴63和第三调节曲柄65随第二调节曲柄64一起转动,从而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实现针距调节。
较优地,如图16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二还包括第二拉簧66,第二拉簧66的上端与罗卡车机壳相连,第二拉簧66的下端与第二调节曲柄64相连,故第二拉簧66对第二调节曲柄64施加作用力、使第二调节曲柄64与第二调节螺柱61始终紧密接触,保证针距大小调节的可靠性。
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三
如图17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三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调节轴71、固定在调节轴71后端的第三调节旋钮72、左右延伸且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二支撑轴73、以及都固定在第二支撑轴73上的传动销74和第四调节曲柄75,调节轴71前后延伸、垂直与送布轴60,调节轴71为一凸轮轴,调节轴71的前端设有凸轮部711,凸轮部711的外周面为变径面,凸轮部711的外周面与传动销74抵接配合,第四调节曲柄75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上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转动第三调节旋钮72,第三调节旋钮72带动调节轴71一起转动,通过凸轮部711的变径面促使传动销74绕第二支撑轴73的中心轴线转动,进而驱动第二支撑轴73和第四调节曲柄75一起转过相同的角度,从而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实现针距调节。
较优地,如图17所示,传动销74为一圆头销、具有与凸轮部711的外周面抵接配合的球头部。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三还包括固定于罗拉车机壳的显示标盘76,调节轴71可转动地穿设在显示标盘76中,通过显示标盘76能够直观地调节针距大小,便于操作。旋钮组件30实施例三还包括固定在第二支撑轴73上的拉紧曲柄77、以及第三拉簧78,第三拉簧78的上端与罗卡车机壳相连,第三拉簧78的下端与拉紧曲柄77相连,故第三拉簧78对拉紧曲柄77施加作用力,从而对使第二支撑轴73施加作用力,使传动销74与凸轮部711始终紧密接触,保证针距大小调节的可靠性。
旋钮组件30实施例四
如图18所示,旋钮组件30实施例四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三调节螺柱81、固定在第三调节螺柱81后端的第四调节旋钮8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调节螺柱81前端的连接套83、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传动杠杆84,第三调节螺柱81前后延伸、垂直与送布轴60,传动杠杆84的上端与连接套83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且该销钉穿设在传动杠杆84上端的槽口中,传动杠杆84的下端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上端通过一左右延伸的销钉铰接、且该销钉穿设在传动杠杆84下端的槽口中。转动第四调节旋钮82,第四调节旋钮82带动第三调节螺柱81一起转动,进而使第三调节螺柱8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三调节螺柱81带动连接套83一起移动,通过连接套83使传动杠杆84绕其固定摆动支点转动,从而拉动针距调节连杆40,实现针距调节。
优选地,如图18所示,传动杠杆84可转动地安装于一左右延伸的第二固定轴85,该第二固定轴85固定在罗拉车机壳中、构成传动杠杆84的固定摆动支点,传动杠杆84能够绕第二固定轴85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包括可转动的下驱动轴(10)、送布齿(20)、以及连接在下驱动轴(10)和送布齿(20)之间的送布机构,所述送布机构包括与下驱动轴(10)相平行的送布轴(60)、连接在下驱动轴(10)和送布轴(60)之间的第一送布组件、以及连接在送布轴(60)和送布齿(20)之间的第二送布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还包括旋钮组件(30)和针距调节连杆(40),所述第一送布组件包括固定在下驱动轴(10)上的送布偏心轮(70)、送布连杆(80)、以及传动单元(90),所述送布连杆(80)的一端可转动地套装在送布偏心轮(70)的外周,所述送布连杆(80)的另一端通过传动单元(90)与送布轴(60)相连,所述旋钮组件(30)与针距调节连杆(40)的一端相连,所述针距调节连杆(40)的另一端作用于传动单元(90);当所述旋钮组件(30)驱动针距调节连杆(40)动作时,所述传动单元(90)的传动效率发生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一摆动座(1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一送布曲柄(12)、第一滑块(13)、以及第二滑块(14),所述第一摆动座(11)中开设有与第一滑块(13)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111),所述第一送布曲柄(12)具有与第二滑块(14)滑动配合的滑杆部(121),所述第二滑块(14)的两侧具有都平行于送布轴(60)的第一轴部(141)和第二轴部(142),所述第一轴部(141)与第一滑块(13)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轴部(142)与送布连杆(80)转动配合,所述针距调节连杆(40)与第一摆动座(11)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二摆动座(2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送布牙叉(22)、第三滑块(23)、以及第一连杆(24),所述送布牙叉(22)中开设有与第三滑块(23)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221),所述送布连杆(80)、第三滑块(23)和第一连杆(24)的一端同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4)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座(21)铰接,所述针距调节连杆(40)与第二摆动座(21)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三摆动座(3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二送布曲柄(32)、第四滑块(33)、以及第二连杆(34),所述第三摆动座(31)中开设有与第四滑块(33)滑动配合的第三滑槽(311),所述送布连杆(80)、第四滑块(33)和第二连杆(34)的一端同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4)的另一端与第二送布曲柄(32)铰接,所述针距调节连杆(40)与第三摆动座(31)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90)包括具有固定摆动支点的第四摆动座(41)、固定在送布轴(60)上的第三送布曲柄(42)、第五滑块(43)、以及第三连杆(44),所述第四摆动座(41)中开设有与第五滑块(43)滑动配合的第四滑槽(411),所述第五滑块(43)与送布连杆(80)的端部铰接,所述第三连杆(44)的两端分别与送布连杆(80)和第三送布曲柄(42)铰接,所述第三连杆(44)与送布连杆(80)的铰接点位于送布连杆(80)的两端之间,所述针距调节连杆(40)与第四摆动座(41)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30)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一调节螺柱(51)、固定在第一调节螺柱(51)一端的第一调节旋钮(52)、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且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第一调节曲柄(53),所述第一调节螺柱(51)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曲柄(53)抵接配合,所述第一调节曲柄(53)与针距调节连杆(40)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30)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二调节螺柱(61)、固定在第二调节螺柱(61)一端的第二调节旋钮(62)、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一支撑轴(63)、以及都固定在第一支撑轴(63)上的第二调节曲柄(64)和第三调节曲柄(65),所述第二调节螺柱(61)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曲柄(64)抵接配合,所述第三调节曲柄(65)与针距调节连杆(40)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30)包括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调节轴(71)、固定在调节轴(71)一端的第三调节旋钮(72)、可转动地支撑在罗拉车机壳中的第二支撑轴(73)、以及都固定在第二支撑轴(73)上的传动销(74)和第四调节曲柄(75),所述调节轴(71)的另一端设有凸轮部(711),所述凸轮部(711)的外周面与传动销(74)抵接配合,所述第四调节曲柄(75)与针距调节连杆(40)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组件(30)包括与罗拉车机壳螺纹连接的第三调节螺柱(81)、固定在第三调节螺柱(81)一端的第四调节旋钮(8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三调节螺柱(81)另一端的连接套(83)、以及具有固定摆动支点可转动地安装在罗拉车机壳内的传动杠杆(84),所述传动杠杆(84)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套(83)和针距调节连杆(40)铰接。
10.一种罗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拉车中配置有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
CN202021258477.7U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Active CN212611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477.7U CN212611264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477.7U CN212611264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1264U true CN212611264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57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58477.7U Active CN212611264U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1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8188B (zh) 一种针距自动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CN107447377B (zh) 一种缝纫机
CN108611769B (zh) 一种缝纫机
CN212611264U (zh) 一种罗拉车针距调节机构及罗拉车
CN107761258B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CN214736549U (zh) 一种缝纫机
CN109402877B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整机构
JPS62240093A (ja) シリンダ−ベツドミシンの差動送り装置
JPH02112418A (ja) コーマ
CN112853632B (zh) 一种抬牙高度可调的抬牙机构及绷缝机
CN212710323U (zh) 一种薄膜包装机的热封机构
CN215251592U (zh) 缝纫机送料装置和缝纫机
JPH119867A (ja) ミシンの送り歯高さ位置調節装置
CN210561098U (zh) 一种上送布牙送布量调节装置
CN107700081B (zh) 一种绷缝机及其送布机构
CN108118457B (zh) 一种抬压脚高度调节机构及锁眼机
CN112626726B (zh) 一种抬牙高度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CN112981738B (zh) 一种抬牙高度调节机构及包缝机
CN115247323B (zh) 一种缝纫机控制方法
CN211689459U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112626733B (zh) 一种用于缝纫机的抬牙高度调节方法
JP3867873B2 (ja) ミシンの送り歯駆動装置
CN112626731B (zh) 一种抬牙高度可调的抬牙机构及缝纫机
CN113493964B (zh) 一种用于缝纫机中上送牙的上前后驱动机构及缝纫机
CN112626724A (zh) 一种抬牙高度可调的抬牙机构及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8010 No. 1008, east section of Donghai Avenue, Sanjia,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ac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10 No. 1008, east section of Donghai Avenue, Sanjia,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ACK SEWING MACHI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