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4843U -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4843U
CN212594843U CN202020847714.7U CN202020847714U CN212594843U CN 212594843 U CN212594843 U CN 212594843U CN 202020847714 U CN202020847714 U CN 202020847714U CN 212594843 U CN212594843 U CN 212594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pipeline
desorption
adsorption
rotat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477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石治
扶亚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Desiccant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ma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4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4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主要通过一焚烧装置、一第一吸附转轮、一第二吸附转轮、一第一废气连通管路、一第一加热装置、一第二加热装置及一烟囱的组合设计,且通过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所连接的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来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以将通过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所脱附后的气体能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内,以及通过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使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能将部分的废气来分流输送到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内,借此,增加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效能,并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Description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增加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效能,并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而适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学相关产业的厂房的废气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半导体产业或光电产业的制造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具有挥发性有机气体(VOC),因此,在各厂区都会安装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VOC) 的处理设备,以避免挥发性有机气体(VOC)直接排入空气中而造成空气污染。
但是近年来,对空气污染非常重视,也因此在VOC固定污染源的排放上均有管制标准或法规,更常见的是,且有些地方的标准或企业内部的内规标准或环评承诺更严格。
因此,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期望能提出一种具有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令使用者可轻易操作组装,是潜心研思、设计组制,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为本发明人所欲研发的创作动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主要通过一焚烧装置、一第一吸附转轮、一第二吸附转轮、一第一废气连通管路、一第一加热装置、一第二加热装置及一烟囱的组合设计,且通过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所连接的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来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以将通过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所脱附后的气体能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内,以及通过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使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能将部分的废气来分流输送到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内,借此,增加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效能,并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进而增加整体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通过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连接,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使由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所排出的部分净气能输送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让部分净气能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以降低要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时的温度,进而增加整体的使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通过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设有一第二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连接,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使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所排出的部分净气能输送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让部分净气能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以降低要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时的温度,进而增加整体的操作性。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和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要实施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要实施中含有风机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10、焚烧装置
11、入口
12、出口
20、第一吸附转轮
201、吸附区
202、冷却区
203、脱附区
21、废气进气管路
22、第一净气排放管路
23、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
24、第一热气输送管路
25、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
251、风机
26、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
30、第二吸附转轮
301、吸附区
302、冷却区
303、脱附区
31、第二净气排放管路
311、风机
32、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
33、第二热气输送管路
34、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
341、风机
40、第一加热装置
50、第二加热装置
60、烟囱
100、第一废气连通管路
110、风机
200、第二废气连通管路
210、第二废气连通控制阀门
300、第一净气连通管路
310、风机
400、第二净气连通管路
41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而本实用新型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的最佳实施方式运用于半导体产业、光电产业或化学相关产业的厂房的废气处理,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设计来增加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效能,并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而本实用新型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主要通过一焚烧装置 10、一第一吸附转轮20、一第二吸附转轮30、一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一第一加热装置40、一第二加热装置50及一烟囱60的组合设计(如图1 及图2所示),其中该焚烧装置10为直燃式焚烧炉(TO)、触媒炉或蓄热式焚烧炉(RTO)的其中之一,而该焚烧装置10设有入口11及出口12,该入口11用来让经过脱附后的脱附浓缩气体能进入该焚烧装置10内,该出口12用来让经过燃烧后的气体能输出,且该出口12连接至该烟囱60,使燃烧后的气体能通过该烟囱60来排出。
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吸附转轮20设有吸附区201、冷却区202及脱附区203(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一吸附转轮20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 21、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23、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24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25,而该第二吸附转轮30设有吸附区301、冷却区302及脱附区303(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二吸附转轮 30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32、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33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其中该第一吸附转轮20 与该第二吸附转轮30分别为沸石浓缩转轮或是其他材质的浓缩转轮。
该废气进气管路21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吸附区201的一侧,使该废气进气管路21能将有机废气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吸附区201的一侧,而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20 的吸附区201的另一侧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且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吸附区301的一侧,以让该有机废气能经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吸附区201进行吸附有机物后再由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吸附区301内(如图1及图2所示)。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吸附区301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以通过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的另一端来与该烟囱60连接,且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设有一风机311(如图2所示),使能通过该风机311来将该第二净气排管路31内的经过吸附后的气体输送到该烟囱60 内以进行排放。
而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23的一端,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23的另一端则与该第一加热装置 40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以将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 后的气体输送到该第一加热装置40内进行热交换,此外,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24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脱附区203的另一侧连接,且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24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加热装置40连接(如图1及图2 所示),以能将通过该第一加热装置40进行热交换的高温热气通过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24来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脱附区203来进行脱附使用。其中该第一加热装置40为加热器、管道加热器或热交换器的其中之一,该加热器为电热丝、电热管或电热片的其中之一,该管道加热器为采用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的其中之一。
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302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32的一端,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32的另一端则与该第二加热装置50 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以将进入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302后的气体输送到该第二加热装置50内进行热交换,此外,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33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脱附区303的另一侧连接,且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33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加热装置50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以能将通过该第二加热装置50进行热交换的高温热气通过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33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脱附区303来进行脱附使用。其中该第二加热装置50为加热器、管道加热器或热交换器的其中之一,该加热器为电热丝、电热管或电热片的其中之一,该管道加热器为采用气体燃料或液体燃料的其中之一。
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25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脱附区 203的一侧连接,而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25的另一端与该焚烧装置 10的入口11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以能将经过高温所脱附下来的脱附浓缩气体能通过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25来输送到该焚烧装置10内进行高温裂解,以能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25 设有一风机251(如图2所示),以能将脱附浓缩气体来输送进入该焚烧装置10内。
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脱附区 303的一侧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的另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的一侧(如图1及图2所示),以将通过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脱附区303所脱附后的气体能输送到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内。其中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设有一风机341(如图2所示),以能将脱附浓缩气体来输送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内,使通过第二吸附转轮30的脱附区303所产生的脱附气体能用来当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所使用的气体。
此外,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21连接,而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302 的一侧连接(如图1及图2所示),使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能将部分的废气来分流输送到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302内,让尚未经过第一吸附转轮20的吸附区201的有机废气能用来当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 302所使用的气体。另外,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设有一风机110(如图2所示),通过该风机110以能将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内的部分有机废气来输送进入到该第二吸附转轮30的冷却区302内。借此,让该有机废气能分别通过该废气进气管路21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吸附区201内,以及通过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30 的冷却区302内,使具有增加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效能,并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与上述的主要实施例的结构是一样的,差异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在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时会与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26的一端相连接,而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26的另一端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让新鲜空气或是外气能由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26来进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并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再通过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 202内,借此,能使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的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能因为有新鲜空气或是外气的混合而使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降低,以使能提供给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来进行冷却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如图4所示)与上述的主要实施例的结构是一样的,差异在于该废气进气管路21设有一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00,其中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00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21连接,而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1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连接,让该有机废气除了分流给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100来输送到该第二吸附转轮30 的冷却区302外,也可以通过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00来分流输送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并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再通过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内,借此,能使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 的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能因为有机废气的混合而使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降低,以使能提供给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来进行冷却的使用。另外,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00设有一第二废气连通控制阀门210,通过该第二废气连通控制阀门210来控制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200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如图5所示)与上述的主要实施例的结构是一样的,差异在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 300,其中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300的一端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连接,而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300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相连接,让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22能分流出部分的净气,并通过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300来输送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并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再通过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内,借此,能使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的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能因为有净气的混合而使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降低,以使能提供给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来进行冷却的使用。另外,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300设有一风机310,通过该风机310以能将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300内的部分净气来输送进入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例(如图6所示)与上述的主要实施例的结构是一样的,差异在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设有一第二净气连通管路 400,其中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400的一端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连接,而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400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相连接,让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31能分流出部分的净气,并通过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400来输送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并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的脱附浓缩气体进行混合,再通过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来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内,借此,能使进入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的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能因为有净气的混合而使脱附浓缩气体的温度降低,以使能提供给该第一吸附转轮20的冷却区202来进行冷却的使用。另外,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400设有一风机410,通过该风机410以能将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400内的部分净气来输送进入到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34内。
通过以上详细说明,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故提出专利申请。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焚烧装置;
一第一吸附转轮,该第一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一吸附转轮连接有一废气进气管路、一第一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一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废气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焚烧装置连接;
一第二吸附转轮,该第二吸附转轮设有吸附区、冷却区及脱附区,该第二吸附转轮连接有一第二净气排放管路、一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一第二热气输送管路及一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一侧,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吸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另一侧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脱附区的一侧连接,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至该第一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
一第一废气连通管路,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吸附转轮的冷却区的一侧连接;
一第一加热装置,该第一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加热装置连接,该第一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一加热装置连接;
一第二加热装置,该第二冷却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加热装置连接,该第二热气输送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加热装置连接;以及
一烟囱,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烟囱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废气连通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进一步与一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形成连接,该第一冷却气进气管路的另一端供新鲜空气或是外气来进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废气进气管路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废气连通管路,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废气进气管路连接,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废气连通控制阀门,以控制该第二废气连通管路的风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进一步设有一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一净气排放管路连接,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净气连通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进一步设有一第二净气连通管路,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的一端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连接,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的另一端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净气连通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焚烧装置进一步为直燃式焚烧炉(TO)、触媒炉或蓄热式焚烧炉(RTO)的其中之一,该焚烧装置设有入口及出口,该入口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连接,该出口则连接至该烟囱。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热装置及第二加热装置进一步为加热器、管道加热器或热交换器的其中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脱附浓缩气体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净气排放管路进一步设有一风机。
CN202020847714.7U 2020-04-10 2020-05-20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Active CN2125948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4176 2020-04-10
TW109204176U TWM598381U (zh) 2020-04-10 2020-04-10 廢氣高效濃縮焚燒處理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4843U true CN212594843U (zh) 2021-02-26

Family

ID=7260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47714.7U Active CN212594843U (zh) 2020-04-10 2020-05-20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4843U (zh)
TW (1) TWM59838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6752B (zh) * 2020-12-04 2023-12-2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雙轉輪高濃度有機廢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TWI773310B (zh) * 2021-05-11 2022-08-0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熱源之轉輪系統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8381U (zh) 2020-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57734U (zh) 具双转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改良系统
CN210206361U (zh) 高效率挥发有机废气处理改良系统
CN212594843U (zh) 废气高效浓缩焚烧处理系统
CN209985157U (zh) 具高温脱附的单转轮系统
CN212481331U (zh) 节能型双转轮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1384445U (zh) 有机废气浓缩蓄热燃烧回流冷却系统
CN210495806U (zh) 具有能源回收的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0206363U (zh) 回流热回收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4552358U (zh) 双转轮高浓度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0206362U (zh) 节能型高浓缩倍数处理系统
CN214275760U (zh) 节能型双转轮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345424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4261284U (zh) 节能型单转轮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0171151U (zh) 具有高温脱附的单转轮改良系统
CN214147937U (zh) 节能型单转轮高浓度热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210674705U (zh) 高效率挥发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转轮结构
CN211146511U (zh) 有机废气浓缩蓄热燃烧回流系统
CN210410092U (zh) 回流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1384444U (zh) 蓄热回流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0674703U (zh) 具有高温脱附的双转轮改良系统
CN113970110A (zh) 节能型双转轮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213019680U (zh) 具有双转轮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5085993U (zh) 双转轮高效率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4552355U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热旁通过温控制系统
CN113970109A (zh) 节能型双转轮高浓度冷侧旁通过温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