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47269U - 自膨支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膨支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47269U
CN212547269U CN202021664464.XU CN202021664464U CN212547269U CN 212547269 U CN212547269 U CN 212547269U CN 202021664464 U CN202021664464 U CN 202021664464U CN 212547269 U CN212547269 U CN 212547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elf
outer tube
bracket
expanding s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6446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川
刘鹏飞
张昱昕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6446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47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47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472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膨支架系统,控制端、内管组件、分割头和外管组件,内管组件包括内管和套设于内管外侧的中层管,分割头设于中层管的外部,分割头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外管组件包括套设于第一支架外侧的第一外管和套设于第二支架外侧的第二外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于分割头的相对两侧,通过控制端分别的控制内管和第二外管,实现两种相同或不同规格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在分割头的相对两侧释放,可以根据病变数量、大小组合使用不同规格的支架,治疗多个病变,避免了多器械和多次植入的情况,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

Description

自膨支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膨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管腔狭窄及堵塞、血管粥样硬化、钙化病变和夹层等是常见管疾病,没有及时治疗和手术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消化、泌尿和内分泌系统损伤,必要时危及生命。而管腔支架术是治疗这类疾病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治疗工具和手段。
传统的支架系统采用单个长支架压缩在输送系统中,然后由输送系统输送至病灶。支架系统能够撑开闭塞血管达到恢复血管管腔和血液流动的目的,并预防血管收缩引起的再狭窄。但是,一般情况下下肢动脉的病变较长,且包含了拉伸、弯曲、扭转、压缩、脉动等复杂和严苛的生理载荷,并且由于下肢动脉的闭塞病变长且夹层数量多,现有技术中,一般是植入一个长支架或多个短支架以覆盖所有夹层。但是,若植入长支架,则会增加金属植入量,且难以应对多种复杂和严苛的生理载荷,远期疗效不佳;若植入多个短支架,则需要多套器械多次植入,大大增加手术时间和费用。
公开号为CN108852575A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其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自膨胀单元支架的多节应用操作系统,其包括内套管组件、外套管组件和Y形连接器,还包括设于所述操作组件部上的支架组件部,所述支架组件部包括多节所述单元支架和多个用于稳定释放对应的所述单元支架的防跳组件,所述单元支架和所述防跳组件设于所述内套管组件上,采用该系统能够同时具有单次装载、输送并释放多个支架的能力,并且使用时能够提供稳定安全、可视化释放和微创的特性。
但是,在该技术方案中,单元支架仅具有一个释放出口,所有的单元支架都必须要从一个释放出口中释放,因此系统内只能够装载同规格的单元支架,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多种规格的单元支架相配合,且需要根据具体位置的情况释放不同的单元支架,因此若需要更换不同规格的单元支架时,还需要多次的植入,大大增加手术时间和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膨支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次只能植入一种规格的单元支架,不同规格的单元支架需多次植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膨支架系统,包括:控制端;
内管组件,包括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内管外侧的中层管,所述内管与所述控制端相连接并在所述中层管内滑动;
分割头,设于所述中层管的外部,且所述分割头与所述中层管固定连接,所述分割头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且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套设于所述中层管的外部;以及
外管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外侧的第一外管和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架外侧的第二外管,且所述第一外管的一端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上;所述第二外管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上,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内部具有供导丝穿过的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远端设有连接端,且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内管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外管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端在远离所述内管的一端具有引导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管的外侧分别还设有第一挂头件和第二挂头件,所述第一支架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一挂头件上,所述第二支架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二挂头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挂头件和所述第一支架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挂头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远端;所述第二挂头件与第二支架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挂头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具有若干个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折叠单元,相邻的所述折叠单元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单元包括四个连接杆,且四个所述连接杆围合为菱形,相邻的所述折叠单元的所述连接杆的边角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规格相同,或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规格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为2至20mm,直径为2至7mm;所述第二支架的支架长度为2至30mm,直径为5至1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近端,和/或,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端均设有显影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显影标记材质采用铂、金、钽、钨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外表面均涂设有药物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端采用控制手柄,所述控制手柄设于所述外管组件的近端,且所述控制手柄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管和所述内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1、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于分割头的相对两侧,通过控制端分别的控制内管和第二外管,实现两种相同或不同规格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在分割头的相对两侧释放,具有两个独立控制的释放出口,可以根据病变数量、大小组合使用不同规格的支架,治疗多个病变,且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情需要选择放置不同规格的支架,避免了多器械和多次植入的情况,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
2、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可以沿着内管组件轴向间隔设置,且可以选择性地、独立地定位和释放,可以根据靶病变的数量、位置、大小进行精准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金属植入率,最大限度地保留血管柔顺性,降低支架丝断裂的风险,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保证远期治疗效果。
3、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长度较传统下肢动脉支架更短,能够有效地降低金属植入率,减小了金属异物刺激血管内膜增生,还可以避免在支架承受复杂和严苛的生理载荷时,降低支架丝断裂的风险,保证远期治疗效果。
4、内管的内部形成有空腔,导丝等医疗器械可以穿过内管进入至内部,既能够实现定点的处理,单次植入既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植入操作,减少植入的次数,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还设置有显影标记,可以显示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位置,方便进行操作,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缩短手术的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远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控制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手柄;2、内管组件;3、分割头;4、外管组件;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第一挂头件;8、第二挂头件;11、壳体;12、第一驱动构件;13、第二驱动构件;14、护管;15、固定座;121、第一驱动件;122、第一齿条;123、第一齿轮;131、第二驱动件;132、第二齿条;133、第二齿轮;21、内管;22、中层管;23、连接端;231、引导锥面;31、台阶面;41、第一外管;42、第二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文件中,“近端”和“远端”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和相对方向,尽管“近端”和“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是指该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进行说明。所述自膨支架系统,包括控制端、内管组件2和外管组件4,外管组件4套设于内管组件2的外侧,且内管组件2和外管组件4均可以置于人体的内部,控制端位于人体的外部,能够通过控制端对内部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控制端采用控制手柄1,所述控制手柄1设于所述外管组件4的近端,且所述控制手柄1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管42和所述内管21相连接。
控制手柄1包括壳体11、驱动所述第一外管41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5移动的第一驱动构件12以及驱动所述第二外管42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架6移动的第二驱动构件13,所述第一驱动构件12和第二驱动构件13均设于所述壳体11的内部,且所述第一驱动构件12包括第一驱动件121,所述第二驱动构件13包括第二驱动件131。
其中,壳体11一般是指手柄的壳体11,其内部为中空的结构,且外观上具有多个弧形面,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手的拿持。其中,第一驱动构件12和第一外管41间接的连接,第一驱动构件12用于驱动第一外管41朝向远端移动,第二驱动构件13直接和第二外管42相连接,第二驱动构件13用于驱动第二外管42朝向近端移动,使得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可以分别从分割头3的两侧膨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构件12还包括第一齿条122和第一齿轮123,所述第一齿轮123与所述第一驱动件1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齿条122与所述第一齿轮123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122经过内管21和连接端23与所述第一外管41相连接。第一驱动件121的转动驱动第一齿轮123的转动,并通过第一齿轮123和第一齿条122的啮合实现转动能和直线运动能的转化。其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涡轮和蜗杆的结构或者丝杆结构实现转动能和直线运动能的转化,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的,第一驱动件121采用拨轮,拨轮的外缘具有增大摩擦力的若干凸起部,操作人员手持手柄,其中一个手指拨动拨轮既可以实现其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外管41朝向远端的移动。其中,第一驱动件121还可以直接采用电机或马达等转动驱动件或者手轮等驱动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构件13还包括第二齿条132和第二齿轮133,所述第二齿轮133与所述第二驱动件13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齿条132与所述第二齿轮133相啮合,所述第二齿条132与所述第二外管42相连接。第二驱动件131的转动驱动第二齿轮133的转动,并通过第二齿轮133和第二齿条132的啮合实现转动能和直线运动能的转化。其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涡轮和蜗杆的结构或者丝杆结构实现转动能和直线运动能的转化,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的,第二驱动件131采用拨轮,拨轮的外缘具有增大摩擦力的若干凸起部,操作人员手持手柄,其中一个手指拨动拨轮既可以实现其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外管41朝向远端的移动。其中,第二驱动件131还可以直接采用电机或马达等转动驱动件或者手轮等驱动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其中,第一驱动件121和第二驱动件131均采用拨轮,两个拨轮并排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面上,从而可以实现单手操作,控制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壳体11的端部设有护管14,所述第二外管42设于所述护管14内且与所述护管14滑动连接,第二外管42连接至第二齿条132,内管21也设于第二外管42的内部,内管21经过护管14连接至第一齿条122。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121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件131的近端,即第一驱动构件12位于壳体11靠近护管14的一侧,第二驱动构件13位于壳体11远离护管14的一侧,此时内管21和中层管22均可以经过第一驱动构件12的一侧,在中层管22的外侧设置固定座15,固定座15可以扣合于中层管22的外侧与壳体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使得中层管22的位置相对驱动手柄的位置固定,内管21可以在第二驱动构件13的带动下在中层管22内滑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内管组件2包括内管21和套设于所述内管21外侧的中层管22,所述内管21与所述控制手柄1相连接并在所述中层管22内滑动,内管21能够在控制手柄1的控制下前后移动,由内管21带动第二外管42的移动。
内管21的远端设置有连接端23,连接端23与内管21固定连接,且内管21的内部具有供导丝穿过的空腔(附图未标识),连接端23的内部也具有供所述导丝穿过的通孔(附图未标识),使得导丝等医疗器件可以穿过内管21进入至人体内部,既能够实现定点的处理,单次植入既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植入操作,减少植入的次数,方便进行操作,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缩短手术的时间。
其中,连接端23位于整个自膨支架系统的最远端,连接端23的远端具有引导锥面231,引导锥面231是指连接段的外缘具有倾斜引导面,能够更加方便的插入至人体的内部。
连接端23还可以与第一外管41的远端固定连接,通过连接端23实现第一外管41和内管21之间的连接,使得第一外管41和内管21之间可以实现联动,可以通过控制手柄1控制内管21的移动,继而带动第一外管41的移动,从而实现第一支架5的释放。
进一步地,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分割头3套设于所述中层管22的外部,且所述分割头3与所述中层管22固定连接,中层管22由分割头3分为两个独立的释放区域,所述分割头3的两侧分别设有相同规格或者不同规格的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套设于所述中层管22的外部。
分割头3的两侧还均设置有第一挂头件7和第二挂头件8,第一挂头件7和第二挂头件8均是直接固定套设于中层管22的外侧的,且所述第一支架5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一挂头件7上,第一挂头件7和所述第一支架5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挂头件7位于所述第一支架5的远端,使得第一支架5可以在第一外管41朝向远端移动时释放。
所述第二支架6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二挂头件8上,所述第二挂头件8与第二支架6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挂头件8位于所述第二支架6的近端,使得第二支架6可以在第二外管42朝向近端移动时,第二支架6可以释放。
其中,第一挂头件7上一般凸设有凸起部,且第一支架5的端部形成有圆形孔,该圆形孔可以扣合于凸起部的外侧,通过凸起部和圆形孔的配合实现固定,且在第一支架5膨胀时既可以实现凸起部和圆形孔的分离,即第一支架5可以留置于对应的位置;第二挂头件8上也凸设有凸起部,且第二支架6的端部形成有圆形孔,该圆形孔可以扣合于凸起部的外侧,通过凸起部和圆形孔的配合实现固定,且在第二支架6膨胀时既可以实现凸起部和圆形孔的分离,即第二支架6可以留置于对应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与第一挂头架之间以及第二支架6与第二挂头架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卡扣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的,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均具有若干个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折叠单元(图中未标识),每个折叠单元均可以在第一支架5或第二支架6压缩入外管组件4内时压缩,然后在伸出外管组件4外后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膨胀。其中,折叠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折叠单元依次固定连接可以拼接为环形,环形的折叠单元围合于内管组件2的外侧。
其中,折叠单元可以分为至少两列,从而加宽整个第一支架5或第二支架6的宽度,相邻的两列之间的折叠单元可以部分固定连接,部分不直接连接。
优选的,折叠单元包括四个连接杆(图中未标识),且四个所述连接杆围合为菱形,菱形的形状可以方便的实现压缩和膨胀,且能够形成较大孔径的灌装镂空结构,节省金属的材料。并且,相邻的所述折叠单元的所述连接杆的边角处固定连接,能够保证相邻的折叠单元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能够通过膨胀扩大整个第一支架5或第二支架6的内径,并与血管的内壁面相抵接。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折叠单元还可以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连接杆拼合为平行四边形或六边形等,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膨支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管组件4套设于内管组件2的外侧,能够对内管组件2进行保护,外管组件4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架5外侧的第一外管41和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架6外侧的第二外管42,能够防止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自膨性。所述第一外管41的一端与所述内管21固定连接,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3上,第一外管41可以在内管21的带动下朝向远端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外管41和分割头3相分离,使得第一支架5可以从第一外管41和分割头3之间膨出。
优选的,连接端23与内管21和第一外管41固定连接,即控制手柄1控制内管21的移动时,内管21带动连接端23的移动,继而可以由连接端23带动第一外管41的移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外管41和分割头3的分离。其中,还可以不设置连接端23,直接将内管21和第一外管41的远端固定连接,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管42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3上,另一端与所述控制手柄1相连接。第二外管42可以直接在控制手柄1的带动下朝向近端移动,使得第二外观和分割头3相分离,使得第二支架6可以从第二外管42和分割头3之间膨出。
优选的,分割头3的近端和远端均设置有台阶面31,该台阶面31可以供第一外管41和第二外管42插入并套接,能够保证分割头3和第一外管41、第二外管42之间的稳定连接,避免第一支架5或第二支架6的误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规格可以采用相同的,此时能够两侧同时进行自膨支架的放置,能够节省手术时间;或者,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规格不同,可以根据病变数量、大小组合使用不同规格的支架,治疗多个病变,避免了多器械和多次植入的情况,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
其中,第一支架5的长度为2至20mm,直径为2至7mm;所述第二支架6的支架长度为2至30mm,直径为5至10mm,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规格为手术操作中较为常规采用的两种规格,能够适用于大多数的使用环境。其中,第二支架6的直径一般需要大于外管组件4的直径,从而使得外管组件4能够轻松的通过第二支架6,避免对第二支架6的设置位置产生影响。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近端,和/或,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远端均设有显影标记(图未示),显影标记能够较好的对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位置进行定位,方便从外部观测到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具体位置,提高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定位的准确性。其中,在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两端均可以设置有显影标记,能够清楚的定位到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长度和位置,可以根据临床治疗的实际需要进行精准治疗,操作简便,避免过度的支架治疗。
其中,显影标记材质采用铂、金、钽、钨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够清楚的通过探测机构检测到其具体的位置,显影的准确率更高。
优选的,还可以在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中间部位也设置一个或多个显影标记,从而对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弯折情况进行标记,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的,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外表面均涂设有药物涂层(图未示),药物涂层包括活性药物,所述活性药物选自抗内膜增生药物、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粘附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菌药物、抗炎症反应药物和抗过敏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即活性药物一般为紫杉醇、多烯紫杉醇、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和西洛它唑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外表面涂覆药物涂层,能够在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自膨后,与周围组织接触并适应,且使得药物涂层能够直接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自膨带动下与周围组织接触进行靶向给药,使该处局部药物浓集,从而抑制血管内新生内膜的生产,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概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例,控制端还可以为电控端,即内管组件2和外管组件4均直接连接一电控端,该电控端包括一机箱和设置在机箱内部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均是采用电机等驱动件实现第一外管41和第二外管42的驱动,且机箱的外部设置有控制面板,可以通过控制控制面板,控制第一外管41和第二外管42的移动位置,能够更加的方便准确的实现控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例,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折叠单元还可以采用充气球囊或其他非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折叠单元,其可以为预压缩的弹性件或类似于扭簧的元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例,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可以由多列折叠单元拼接组合形成,其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大于20mm或30mm。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例,对于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具体释放方式还可以根据内管组件2和外管组件4的组成进行调整,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例,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两端部还可以不设置显影标记,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可以直接采用显影材料制成。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的外侧也可以不设置药物图层,此处均不作唯一限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端;
内管组件(2),包括内管(21)和套设于所述内管(21)外侧的中层管(22),所述内管(21)与所述控制端相连接并在所述中层管(22)内滑动;
分割头(3),设于所述中层管(22)的外部,且所述分割头(3)与所述中层管(22)固定连接,所述分割头(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且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套设于所述中层管(22)的外部;以及
外管组件(4),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架(5)外侧的第一外管(41)和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架(6)外侧的第二外管(42),且所述第一外管(41)的一端与所述内管(21)固定连接,另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3)上;所述第二外管(42)的一端套接于所述分割头(3)上,另一端与所述控制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1)的内部具有供导丝穿过的空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1)的远端设有连接端(23),且所述连接端(23)与所述内管(21)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外管(41)与所述连接端(23)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23)在远离所述内管(21)的一端具有引导锥面(231)。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管(22)的外侧分别还设有第一挂头件(7)和第二挂头件(8),所述第一支架(5)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一挂头件(7)上,所述第二支架(6)的端部挂设于所述第二挂头件(8)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头件(7)和所述第一支架(5)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挂头件(7)位于所述第一支架(5)的远端;所述第二挂头件(8)与第二支架(6)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挂头件(8)位于所述第二支架(6)的近端。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均具有若干个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折叠单元,相邻的所述折叠单元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单元包括四个连接杆,且四个所述连接杆围合为菱形,相邻的所述折叠单元的所述连接杆的边角处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规格相同,或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规格不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的长度为2至20mm,直径为2至7mm;所述第二支架(6)的支架长度为2至30mm,直径为5至10mm。
11.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近端,和/或,所述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远端均设有显影标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标记材质采用铂、金、钽、钨中的一种或几种。
13.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5)和所述第二支架(6)的外表面均涂设有药物涂层。
14.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自膨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端采用控制手柄(1),所述控制手柄(1)设于所述外管组件(4)的近端,且所述控制手柄(1)分别与所述第二外管(42)和所述内管(21)相连接。
CN202021664464.XU 2020-08-11 2020-08-11 自膨支架系统 Active CN212547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4464.XU CN212547269U (zh) 2020-08-11 2020-08-11 自膨支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4464.XU CN212547269U (zh) 2020-08-11 2020-08-11 自膨支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47269U true CN212547269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26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64464.XU Active CN212547269U (zh) 2020-08-11 2020-08-11 自膨支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472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6720B2 (ja) 医療器具の送達システム
CN111643224B (zh) 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的输送系统
EP1894545B1 (en) Multiple in vivo implant delivery device
JP5137568B2 (ja) ステント送達装置
US7632304B2 (en) Coronary stent
US8608789B2 (en) Delivery system for bifurcation stents
US6077295A (en) Self-expanding stent delivery system
US5364355A (en) Holding system for coiled intravascular products
JP5074502B2 (ja) 分岐した損傷のための自己拡張型ステントシステム
US6602225B2 (en) Substantially circular catheter assembly
US20110137395A1 (en) Catheter system
EP2244775B1 (en) Deployment catheter and delivery system thereof
US9763813B2 (en) Medical stent
WO2013095188A1 (en) Method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s in narrow and large intestine and device for its implementation
CN111759555A (zh) 自膨支架系统
WO2013118362A1 (ja)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デリバリー装置
JP4780688B2 (ja) 医療用のカテーテル装置
CN212547269U (zh) 自膨支架系统
CN213250077U (zh) 自膨支架系统及其控制手柄
KR102400131B1 (ko) 저속 내지 고속 철회를 위한 반전 가능한 리빙 힌지를 갖는 스텐트 전달 카테터
CN221083891U (zh) 覆膜支架
US8945201B2 (en) Prosthesis delivery system
WO2009118912A1 (ja) ステント及びステントグラフト
WO202202629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retention of stents on a deliver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