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43377U - 一种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43377U
CN212543377U CN202020360385.3U CN202020360385U CN212543377U CN 212543377 U CN212543377 U CN 212543377U CN 202020360385 U CN202020360385 U CN 202020360385U CN 212543377 U CN212543377 U CN 212543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ase portion
mounting portion
ai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6038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昊
李泉明
陈君
何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6038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43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43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43377U/zh
Priority to EP21770736.3A priority patent/EP4113779A4/en
Priority to BR112022018758A priority patent/BR112022018758A2/pt
Priority to PCT/CN2021/076941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018A1/zh
Priority to US17/947,688 priority patent/US20230014262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5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085Cooling by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无线充电器用于对终端设备充电,终端设备具有相对的显示面和背面,无线充电器包括外壳,具有用于与终端设备的背面接触的接触板;无线充电模块;第一风扇,能够对无线充电模块散热,无线充电模块和第一风扇均设置在外壳内,外壳的靠近第一风扇的位置处开设有进风口;引气流结构,设置在外壳的与接触板相邻的侧面上,且引气流结构朝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方向延伸,引气流结构内具有流道,引气流结构的靠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外壳的设置引气流结构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第一风扇所处的空间相连通的过风口,且过风口与流道相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器在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传输电能,避免使用充电电源线,所以,无线充电器使用很便捷。
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在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器和终端设备均会发热,若产生的热量不及时散出,直接影响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则无线充电器的散热问题和终端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散热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现有技术中,在无线充电器内设置风扇,通过风扇驱散无线充电器内的热量,且无线充电器的与终端设备的背面相接触的接触板上设置有风道,利用风道内流动的气流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散热。但是,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是通过自然散热的方式进行散热,这样就限定了整个终端设备的散热效率,进而限定了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用于对终端设备充电,终端设备具有相对的显示面和背面,无线充电器包括:
外壳,具有用于与终端设备的背面接触的接触板;
无线充电模块;
第一风扇,能够对无线充电模块散热,无线充电模块和第一风扇均设置在外壳内,外壳的靠近第一风扇的位置处开设有进风口;
引气流结构,设置在外壳的与接触板相邻的侧面上,且引气流结构朝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方向延伸,引气流结构内具有流道,引气流结构的靠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外壳的设置引气流结构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第一风扇所处的空间相连通的过风口,且过风口与流道相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由于在外壳的与接触板相邻的侧面上设置引气流结构,这样当第一风扇工作时,第一风扇周围流动的气流会通过过风口流入引气流结构的流道内,再通过第一出风口吹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以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进行散热,相比现有的显示面自然散热的方式,明显的提高显示面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终端设备的背面是与外壳的接触板接触的,在第一风扇的作用下,外壳内的较冷气流会传导至接触板以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散热。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相比现有技术,不仅能够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散热,还能够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进行散热,有效提高对整个终端设备的散热效果,这样就会相对应的提高对终端设备的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同时,由于第一风扇设置在外壳内,进而也会对位于外壳内的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散热,以保障对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板的朝向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一侧形成有风道,风道延伸至接触板的边沿,引气流结构的靠近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且第二出风口与风道连通。通过在接触板的朝向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一侧设置风道,并且引气流结构的靠近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且第二出风口与风道连通,这样第一风扇周围流动的气流会通过过风口流入引气流结构的流道内,再通过第二出风口流入风道内,以驱散终端设备的背面散发的热量;又因为风道延伸至接触板的边沿,这样风道内的热交换后的气流会流出接触板,以快速的将热量排出,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背面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板具有金属部和塑料部,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外壳内的相对塑料部的位置处。由于接触板的相对无线充电模块的位置处为塑料部,相比将接触板的相对无线充电模块的位置处设置为金属部,塑料部能够保障无线充电模块和终端设备通过线圈之间产生的交变磁场传输电能,以对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另外,由于接触板还包括金属部,金属部相比塑料部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能,进而会将终端设备的背面产生的热量尽快的通过金属部散发掉,以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背面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金属部的朝向终端设备的一侧具有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相邻两个凸起之间形成风道,塑料部的朝向终端设备的侧面与终端设备的背面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风道,金属部上形成的风道与塑料部上形成的风道相连通。通过设置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以使相邻两个凸起之间形成风道,通过风道内的气流就会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散热。
另外,由于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外壳内的相对塑料部的位置处,则无线充电模块传导至塑料部上的热量会较多,通过将塑料部的朝向终端设备的侧面与终端设备的背面之间具有间距,以使该风道具有较大的扩散面积,能够快速将塑料部上的热量散发掉。
为了保障无线充电,终端设备内的线圈会与无线充电模块相对设置,这样终端设备内的线圈传导至终端设备的背面的第一位置的热量也会较多,通过将塑料部的朝向终端设备的侧面与终端设备的背面之间具有间距,以使该风道具有较大的扩散面积,能够快速将终端设备的背面的第一位置的热量散发掉,其中,第一位置为终端设备的与塑料部相对的位置。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充电器还包括:辅助散热结构,辅助散热结构设置在外壳内的靠近接触板的位置处。通过设置辅助散热结构,会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辅助散热结构包括制冷单元,制冷单元包括相对布设的冷端基板和热端基板,冷端基板和热端基板之间具有多组并列布设的半导体热电偶对,半导体热电偶对的两端均通过导电电极设置在相对应的冷端基板和热端基板上,冷端基板抵接于接触板,热端基板远离接触板。通过将冷端基板抵接接触板设置,以吸收接触板上的热量,且采用热电制冷的制冷单元对接触板进行制冷,该制冷单元的结构简单,可连续工作,功耗较小,通电几秒钟,该制冷单元就可达到最大温差,且工作时没有震动,不会产生噪音,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度。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辅助散热结构包括第二风扇。采用第二风扇促使周边气流的流动,以进行散热。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相对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无线充电模块位于安装部内,接触板形成在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底座部的一侧,过风口开设在安装部的与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引气流结构和底座部相对设置在安装部的两侧。该外壳包括相对倾斜设置的安装部和底座部,以形成立式结构,且由于引气流结构设置在安装部与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这样引气流结构不仅能够将气流引流并吹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且能够对终端设备起到支撑作用,以使终端设置稳定的放置在安装部上。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部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引气流结构。通过在安装部的相对的两侧面设置引气流结构,并与设置在安装部与底座部连接处的引气流结构相配合,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风扇设置在底座部内。通过将第一风扇设置在底座部内,相比将无线充电模块和第一风扇沿安装部的厚度方向设置在安装部内,会相对应的减小安装部的厚度尺寸,且位于安装部的与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的引气流结构靠近第一风扇,这样第一风扇周围的气流就会快速的流经流道从第一出风口吹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散热效果。
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外壳为平板结构,无线充电模块和第一风扇沿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接触板,进风口开设在外壳的第一侧面,过风口开设在外壳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通过将进风口和过风口设置在相对的侧面上,这样能够降低气流流动的阻力,快速的对终端设备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无线充电器的俯视图;
图1c为图1a的剖视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无线充电器的俯视图;
图2c为图2a的剖视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无线充电器的俯视图;
图3c为图3a的剖视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4b为图4a的无线充电器的俯视图;
图4c为图4a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图6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与终端设备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壳;101-接触板;101A-金属部;101B-塑料部;102-进风口;103-过风口;104-排气口;11-底座部;12-安装部;2-无线充电模块;201-充电线圈;202-电磁片;203-支撑垫;3- 第一风扇;4-引气流结构;401-流道;402-第一出风口;403-第二出风口;501-凸起;502-风道;61-制冷单元;611-冷端基板;612-热端基板;613-N型半导体;614-P型半导体;615-第一导电电极;616-第二导电电极;62-第二风扇;7-导热块;8-终端设备;801-显示面;802-背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器,下面结合附图对无线充电器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用于对终端设备充电,例如,利用该无线充电器对手机、平板电脑、播放器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如图1a所示,终端设备8具有相对的显示面 801和背面802,通常,终端设备内的充电模块靠近背面,在具体对该终端设备充电时,终端设备的背面与无线充电器接触,以进行无线充电。
参照图1a,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包括:外壳1、无线充电模块2、第一风扇3 和引气流结构4,其中,外壳1具有用于与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接触的接触板101,无线充电模块2和第一风扇3均设置在外壳1内,第一风扇3能够对无线充电模块2进行散热,外壳1的靠近第一风扇3的位置处开设有进风口102;引气流结构4设置在外壳1的与接触板 101相邻的侧面上,且引气流结构4朝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的方向延伸,引气流结构4 内具有流道401,引气流结构4的靠近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401 连通的第一出风口402,外壳1的设置引气流结构4的位置处开设有与第一风扇3所处的空间相连通的过风口103,且过风口103与流道401相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不仅能对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还能够对终端设备进行散热。
将终端设备8的背面抵靠在外壳1的接触板101上后,该无线充电器对终端设备散热的具体过程为:第一风扇3运行时,由于引气流结构4朝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的方向延伸,且引气流结构4的靠近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402,这样第一风扇3周围流动的气流穿过过风口103流至引气流结构4的流道401内,流道 401内的气流再通过第一出风口402吹向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以对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 801进行散热,即采用吹风的方式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散热,相比自然散热方式,明显的提高显示面的散热效果;同时,第一风扇3周围流动的气流也会流向无线充电模块2,以驱散无线充电模块2散发的热量;另外,由于终端设备8的背面与外壳1的接触板101接触,在第一风扇的作用下,通过热传导也会将终端设备8的背面散发的热量扩散掉,以对终端设备 8的背面进行散热。
所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不仅能够对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散热,也能够对终端设备的背面进行散热,还能够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进行散热。相比现有技术,在相同的充电功率条件下,终端设备的散热能力提升20%以上,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实施时,通过在外壳1的过风口处安装中空结构的引流板,引流板内的空间就形成流道,第一出风口开设在引流板的靠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位置处,中空结构、且具有第一出风口的引流板形成引气流结构。
引气流结构的材料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气流结构的材料为塑料;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引气流结构的材料为金属。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引气流结构的材料为金属,金属相比塑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即利用金属材质的引气流结构会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引气流结构4在外壳1上的设置位置具有多种情况,如图1a所示,示例的,引气流结构 4设置在外壳1的与接触板101相邻的底面上;再示例的,引气流结构4设置在外壳1的与接触板101相邻的顶面上;如图2b所示,再示例的,引气流结构4设置在外壳1的与接触板101相邻的侧面上。
无线充电器的外壳1结构通常具有下述两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参照图1a、图2a、图3a和图4a,外壳1具有底座部11和与底座部11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12,安装部12相对底座部11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无线充电模块2位于安装部11内,接触板101形成在安装部12上且位于背离底座部11的一侧,过风口103开设在安装部12的与底座部11连接的位置处,且引气流结构4和底座部11相对设置在安装部 12的两侧。
由于底座部11和安装部12相对倾斜形成立式结构,且引气流结构4设置在安装部12 与底座部11连接的位置处,当终端设备8的背面抵靠在接触板101上后,倾斜的终端设备8 会通过引气流结构4阻挡住,以防止终端设备8朝下移动。所以,将引气流结构4设置在安装部12与底座部11连接的位置处,不仅能够将气流引向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还对终端设备起到支撑作用。一个结构实现两种功能,在提高该无线充电器性能的基础上,还不会导致结构复杂化。
为了进一步快速的将外壳内的热量扩散掉,可以在外壳的其他位置开设排气口,例如,图1a的排气口104。
实施例二,参照图5、图6a至图6d,外壳1为平板结构,无线充电模块2和第一风扇3沿外壳1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无线充电模块2靠近接触板101,进风口102开设在外壳1的第一侧面,过风口103开设在外壳1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
也就是说,当外壳1为平板结构时,进风口102和过风口103相对设置,这样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进风口102的气流在第一风扇3的作用下,会快速的通过过风口103进入引气流结构4的流道401内,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402吹向终端设备8的显示面801,又因为无线充电模块2与第一风扇3成上下布设,这样第一风扇3也会快速的对无线充电模块进行散热。
当外壳1的结构为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时,参照图2a至图2c,参照图4a至图4c,安装部12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引气流结构4。通过在安装部12的相对的两侧设置引气流结构,以及在安装部12的与底座部11相连接的位置处设置引气流结构4,会大大提高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安装部12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引气流结构4,参照图2b,该位置的引气流结构也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以阻止与接触板101接触的终端设备沿方向P产生移动,进而保障充电效果。
设置在安装部12的侧面上的引气流结构4的安装位置具有多种情况,例如,引气流结构4可以靠近安装部12的中部;再例如,引气流结构4靠近安装部12的顶部。在此对引气流结构4在安装部12的设置位置不做限定,任何结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外壳1的结构为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时,参照图1a,第一风扇3可以设置在底座部11 内。设置在底座部11可产生的技术效果为:相比将第一风扇3和无线充电模块2均设置在安装部12内,能够减小安装部12的尺寸,充分利用底座部11内的空间;尤其是:位于安装部 12的与底座部11连接的位置处的引气流结构靠近第一风扇,这样第一风扇周围的气流就会快速的流经流道从第一出风口吹向终端设备的显示面,进一步提高对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散热效果。
为了提高对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的散热效果,参照图1a至图1c,图2a至图2c,接触板101的朝向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的一侧具有风道502,风道502延伸至接触板101的边沿,引气流结构4的靠近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403,且第二出风口403与风道502连通。
对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的具体散热过程为:第一风扇3周围流动的气流通过过风口103 流入流道401内,再通过第二出风口403进入风道502内,以对终端设备8的背面进行散热,又因为风道是延伸至接触板的边沿的,这样换热后的气流就会排出风道,避免换热后的气流在接触板的风道内循环,影响散热效果。
风道502的结构具有多种情况,例如,如图1b所示,风道为直线风道;再例如,风道为曲线风道,在此对风道的结构不做限定,任何结构的风道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保障外壳1内的无线充电模块2和终端设备8通过线圈的电磁感应实现电能的传输,接触板101一般选用塑料材质制作,但是塑料制作的接触板101的导热性能较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参照图1a,接触板101具有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无线充电模块2设置在外壳1内的相对塑料部101B的位置处。通过将接触板101的相对无线充电模块2的位置处设置为塑料部101B,以保障无线充电模块和终端设备通过线圈之间产生的交变磁场传输电能,以对终端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另外,接触板101还包括金属部101A,通过设置金属部101A提高无线充电器和终端设备的散热效果,所以,采用具有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的接触板在保障无线充电的前提下,还会有效提高终端设备以及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效果。
若接触板101为塑料件,即不包括金属部时,参照图6a,可以在塑料件的接触板上不开设风道,参照图6c,也可以在塑料件的接触板上开设风道502,且该风道502与引气流结构 4的第二出风口403连通。这样通过在风道内流动的气流会对无线充电器散发的热量和终端设备散发的热量进行热交换,相比未设置风道的接触板,会明显的提高散热效果。
若接触板101包括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时,参照图3a至图3c,参照图4a至图4c,可以不在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上开设风道,即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与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接触,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对终端设备和无线充电器进行散热。
若接触板101包括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时,可以在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上设置风道进行散热,具体形成风道的结构具有多种情况,下面通过两种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金属部101A的朝向终端设备8的一侧具有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风道,塑料部101B的朝向终端设备8的一侧具有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之间也形成风道,且金属部101A上的风道和塑料部101B上的风道相连通。
实施例二,参照图1a、图1b、图2a、图2b,金属部101A的朝向终端设备8的一侧具有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501,相邻两个凸起501之间形成风道502,塑料部101B的朝向终端设备8的一侧与终端设备的背面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风道,金属部上形成的风道与塑料部上形成的风道相连通。
当采用实施例二的结构时,在对终端设备8进行无线充电时,终端设备8的背面802会抵接在金属部101A上的凸起上,这样终端设备8的背面就与塑料部101B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具有较大散热面积的风道。
采用如图1a、图1b、图2a、图2b所示的结构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由于无线充电模块 2相对塑料部101B设置,无线充电模块2散发的热量会传导至塑料部101B上,因为该塑料部101B的位置处形成的是具有较大散热面积的风道,这样会大大增加气流的气流速度,所以传导至塑料部101B上的热量会尽快的扩散掉。另外,由于无线充电模块2相对塑料部101B设置,则终端设备8内的线圈也会与塑料部相对设置,则传导至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与塑料部相对的位置处的热量也是较多的,通过设置具有较大散热面积的风道,有效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以提高终端设备散发的热量的扩散速度。
当接触板101包括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时,由于无线充电模块2靠近接触板101 的中部,则塑料部101B位于接触板的中部,进而金属部101A可以设置在塑料部101B的周围,例如,参照图1b,沿接触板101的长度方向L,金属部101A位于塑料部101B的两侧。本申请对金属部101A和塑料部101B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器对终端设备的散热效果,以及对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该无线充电器还包括辅助散热结构,该辅助散热结构设置在外壳内的靠近接触板的位置处。
辅助散热结构具有多种可实现的结构,下述通过三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参照图7,辅助散热结构包括制冷单元61,制冷单元包括61相对布设的冷端基板611和热端基板612,冷端基611和热端基板612之间具有多组并列布设的半导体热电偶对(N型半导体613和P型半导体614),半导体热电偶对的两端均通过导电电极设置在相对应的冷端基板611和热端基板612上,具体的,半导体热电偶对的一端通过第一导电电极615设置在冷端基板611上,半导体热电偶对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电电极616设置在热端基板612上,且冷端基板611抵接于接触板,热端基板612远离接触板。
工作时,对第一导电电极和第二导电电极通电就可对接触板101进行制冷。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单元61为热电制冷,且采用热电制冷的制冷单元对接触板进行制冷,该制冷单元的结构简单,不仅无污染,可连续工作,功耗小于,通电几秒钟,该制冷单元就可达到最大温差,且工作时没有震动,不会产生噪音,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度。
实施例二,参照图1a,辅助散热结构包括第二风扇62。通过第二风扇在其周围产生流动的气流,以对接触板101上的热量进行扩散。
实施例三,辅助散热结构包括散热翅片,散热翅片靠近接触板101。即通过散热翅片对接触板101上的热量进行扩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如图1a所示,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支撑垫203,以及设置在支撑垫203上的电磁片202和充电线圈201,且充电线圈201靠近接触板101。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无线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无线充电模块2的远离接触板101的一侧还设置有导热块7,具体的,支撑垫203设置在导热块7上,这样就会将无线充电模块散发的部分热量通过导热块7散发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用于对终端设备充电,所述终端设备具有相对的显示面和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外壳,具有用于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背面接触的接触板;
无线充电模块;
第一风扇,能够对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散热,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的位置处开设有进风口;
引气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与所述接触板相邻的侧面上,且所述引气流结构朝所述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方向延伸,所述引气流结构内具有流道,所述引气流结构的靠近所述终端设备的显示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外壳的设置所述引气流结构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风扇所处的空间相连通的过风口,且所述过风口与所述流道相连通;所述接触板具有金属部和塑料部,所述无线充电模块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相对所述塑料部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板的朝向所述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一侧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延伸至所述接触板的边沿,所述引气流结构的靠近所述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部的朝向所述终端设备的背面的一侧具有多个并列布设的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之间形成风道,所述塑料部的朝向所述终端设备的侧面与所述终端设备的背面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风道,所述金属部上形成的风道与所述塑料部上形成的风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
辅助散热结构,所述辅助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靠近所述接触板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
辅助散热结构,所述辅助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靠近所述接触板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结构包括制冷单元,所述制冷单元包括相对布设的冷端基板和热端基板,所述冷端基板和所述热端基板之间具有多组并列布设的半导体热电偶对,所述半导体热电偶对的两端均通过导电电极设置在相对应的所述冷端基板和所述热端基板上,所述冷端基板抵接于所述接触板,所述热端基板远离所述接触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结构包括第二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所述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接触板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所述底座部的一侧,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所述引气流结构和所述底座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所述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接触板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所述底座部的一侧,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所述引气流结构和所述底座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所述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接触板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所述底座部的一侧,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所述引气流结构和所述底座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所述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接触板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所述底座部的一侧,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所述引气流结构和所述底座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底座部和与所述底座部的端部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相对所述底座部倾斜设置以形成立式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安装部内,所述接触板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且位于背离所述底座部的一侧,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安装部的与所述底座部连接的位置处,且所述引气流结构和所述底座部相对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所述引气流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相对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所述引气流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内。
16.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底座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平板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所述接触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平板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所述接触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平板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所述接触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平板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所述接触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2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平板结构,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第一风扇沿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上下设置,且所述无线充电模块靠近所述接触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一侧面,所述过风口开设在所述外壳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CN202020360385.3U 2020-03-19 2020-03-19 一种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212543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0385.3U CN212543377U (zh) 2020-03-19 2020-03-19 一种无线充电器
EP21770736.3A EP4113779A4 (en) 2020-03-19 2021-02-19 WIRELESS CHARGER
BR112022018758A BR112022018758A2 (pt) 2020-03-19 2021-02-19 Carregador sem fio
PCT/CN2021/076941 WO2021185018A1 (zh) 2020-03-19 2021-02-19 一种无线充电器
US17/947,688 US20230014262A1 (en) 2020-03-19 2022-09-19 Wireless charg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0385.3U CN212543377U (zh) 2020-03-19 2020-03-19 一种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43377U true CN21254337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3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60385.3U Active CN212543377U (zh) 2020-03-19 2020-03-19 一种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4262A1 (zh)
EP (1) EP4113779A4 (zh)
CN (1) CN212543377U (zh)
BR (1) BR112022018758A2 (zh)
WO (1) WO20211850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018A1 (zh) * 2020-03-19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744148U (zh) * 2019-11-05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底座
AU2023200259A1 (en) * 2022-02-11 2023-08-31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expansion component thereof,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44989U (zh) * 2014-08-26 2015-02-04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散热座
KR20170011715A (ko) * 2015-07-24 2017-02-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무선충전장치
US10148115B2 (en) * 2015-09-01 2018-12-04 Dell Products, Lp Wireless charging pad with natural draft cooling and method therefor
CN207765996U (zh) * 2018-01-12 2018-08-24 深圳市迪奥科科技有限公司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支架
CN209233498U (zh) * 2018-10-15 2019-08-09 惠州市雨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型无线充电器
CN109088463A (zh) * 2018-10-23 2018-12-25 东莞市荣锝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集线器
CN208862617U (zh) * 2018-11-13 2019-05-14 宁波工程学院 无线充电器
CN209217759U (zh) * 2018-12-18 2019-08-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CN209913516U (zh) * 2019-02-25 2020-01-07 厦门立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11744148U (zh) * 2019-11-05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底座
CN212543377U (zh) * 2020-03-19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018A1 (zh) * 2020-03-19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
EP4113779A4 (en) * 2020-03-19 2023-08-23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HAR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14262A1 (en) 2023-01-19
BR112022018758A2 (pt) 2022-11-01
WO2021185018A1 (zh) 2021-09-23
EP4113779A1 (en) 2023-01-04
EP4113779A4 (en)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43377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7159308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2383153B (zh) 一种具有冷却装置的无线充电器
CN113036838B (zh) 无线充电器
CN208638058U (zh) 无线充电器
WO2021239043A1 (zh) 散热设备
KR101173055B1 (ko) 배터리 균일 냉각 장치
CN212323818U (zh)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
CN216281821U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2323769U (zh) 无线充电座
CN212278662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5733564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13852144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507360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手机
CN212085847U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8587552U (zh) 一种散热背夹及电子设备
CN219514462U (zh) 一种散热背夹及其电子设备组件
CN205960969U (zh) 一种逆变器
CN219627381U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及车载充电结构
CN212012167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0074809U (zh) 一种散热座及无线充电装置
CN220985345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18269381U (zh)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CN219423109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