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8947U - 电动泵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08947U
CN212508947U CN202020189862.4U CN202020189862U CN212508947U CN 212508947 U CN212508947 U CN 212508947U CN 202020189862 U CN202020189862 U CN 202020189862U CN 212508947 U CN212508947 U CN 212508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shaft
shaft support
main body
pump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8986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8986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08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08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08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电动泵,包括泵轴、转子组件、定子组件、隔离部以及泵轴支撑件,至少以泵轴支撑件为嵌件注塑成形隔离部;泵轴支撑件包括孔部,孔部自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向泵轴支撑件的下端面的方向延伸,泵轴伸入孔部并与孔部的周侧壁紧配;泵轴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沿着泵轴支撑件的径向,凹部自泵轴支撑件的外周侧壁向内凹陷;这样有利于提高泵轴的支撑强度。

Description

电动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体泵,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泵。
背景技术
电动泵包括泵轴和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套设于泵轴的外周,通常,泵轴的支撑强度将会影响转子组件的转动,进而影响电动泵的使用;因此如何提高泵轴的支撑强度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泵,有利于泵轴的支撑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泵,包括泵轴、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隔离部,所述电动泵具有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隔离部一侧,所述第二腔位于隔离部另一侧,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转子组件套设于所述泵轴的外周,所述电动泵还包括泵轴支撑件,至少以所述泵轴支撑件为嵌件注塑成形所述隔离部;所述泵轴支撑件包括孔部,所述孔部自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下端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泵轴伸入所述孔部并与所述孔部的周侧壁紧配;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径向,所述凹部自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外周侧壁向内凹陷。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电动泵还包括泵轴支撑件,至少以泵轴支撑件为嵌件注塑成形隔离部;泵轴支撑件包括孔部,泵轴伸入孔部并与孔部的周侧壁紧配;泵轴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沿着泵轴支撑件的径向,凹部自泵轴支撑件的外周侧壁向内凹陷;这样通过在泵轴支撑件上设置凹部使得在注塑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泵轴支撑件与隔离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泵轴支撑件与隔离部的连接强度,由于泵轴与泵轴支撑件的孔部紧配,这样有利于提高泵轴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在泵轴支撑件上设置凹部,还有利于防止泵轴支撑件沿着电动泵的轴向脱离隔离部,由于泵轴与泵轴支撑件的孔部紧配,这样有利于防止泵轴发生向上的轴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电动泵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泵轴支撑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泵轴支撑件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泵轴支撑件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泵轴支撑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泵轴支撑件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以下实施例中的电动泵能够为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介质提供流动动力,工作介质可以为包括50%乙二醇水溶液或者清水,当然工作介质也可以为其他的物质。
参见图1,电动泵100包括泵壳体、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4、泵轴5以及电控板组件6,转子组件3套设于泵轴5的外周;泵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底盖7,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底盖7相对固定连接,泵壳体能够形成泵内腔,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有第一环形密封圈10,设置的第一环形密封圈10的结构可以阻止工作介质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连接处渗出,同时可以阻止外界介质渗入泵内腔;电动泵100还包括一隔离部20,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80位于隔离部20一侧和第二腔90位于隔离部20另一侧,第一腔80能够有工作介质流过,第二腔90无工作介质流过,转子组件3位于第一腔80,定子组件4和电控板组件6位于第二腔90;定子组件4与电控板组件6电连接。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具有进流口11和出流口12,电动泵100在工作时,工作介质通过进流口11进入第一腔80,然后工作介质通过出流口12离开第一腔80;参见图1,转子组件3包括永磁体31和叶轮32,电动泵100工作时,电控板组件6控制通过定子组件4的电流进而控制定子组件4产生的激励磁场,转子组件3在激励磁场的作用下围绕泵轴5转动,从而使得进入第一腔80内的工作介质随着转子组件3中的叶轮32做离心运动,工作介质由于离心力离开第一腔80产生流动的动力。
通常,电动泵包括内转子式和外转子式,内转子式电动泵是指以泵轴为中心轴,转子组件的转子比定子组件更靠近泵轴设置,外转子式电动泵是指以泵轴为中心轴,定子组件比转子组件的转子更靠近泵轴设置;本实例中,电动泵100为内转子式电动泵,以下将介绍本申请中电动泵的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外转子式电动泵。
参见图1和图2,电动泵100还包括泵轴支撑件8,至少以泵轴支撑件8为嵌件注塑成形隔离部20;泵轴支撑件8包括孔部81,孔部81自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向泵轴支撑件8的下端面83的方向延伸,泵轴5伸入孔部81并与孔部81的周侧壁紧配;泵轴支撑件8还包括至少一个凹部84,沿着泵轴支撑件8的径向,凹部84自泵轴支撑件8的外周侧壁向内凹陷;这样通过在泵轴支撑件8上设置凹部84使得在注塑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泵轴支撑件8与隔离部20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泵轴支撑件8与隔离部20的连接强度,由于泵轴5与泵轴支撑件8的孔部81紧配,这样有利于提高泵轴5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在泵轴支撑件8上设置凹部84,还有利于防止泵轴支撑件8沿着电动泵的轴向脱离隔离部20,由于泵轴5与泵轴支撑件8的孔部81紧配,这样有利于防止泵轴5发生向上的轴向移动;另外,这里关于隔离部20的成形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泵轴支撑件5为嵌件注塑成形隔离部20后,在将泵轴5安装至泵轴支撑件8;另一种是泵轴支撑件8和泵轴5组装好后,以泵轴支撑件8和泵轴5为嵌件注塑成形隔离部20。
以下将对上述所述的泵轴支撑件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2,图2为泵轴支撑件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2至图6,泵轴支撑件8包括上部85和下部86,上部85比下部86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凹部84设置于上部85和下部86之间,本实施例中,沿着泵轴支撑件8的周向,凹部84为绕着第一轴线回转的回转体,第一轴线与泵轴支撑件8的轴向中心轴线L平行或重合,也就是说,凹部84的横截面呈圆状,这样方便凹部84的加工;当然,凹部84也可以是设置在泵轴支撑件8周侧壁上的凹坑。另外,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的材料为金属,泵轴支撑件8的至少部分外周侧壁具有滚花,这样有利于增加泵轴支撑件8与图1中隔离部2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利于防止电动泵在工作过程中泵轴支撑件8发生径向转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泵轴支撑件8的周侧壁中,除凹部84的周侧壁841之外,泵轴支撑件8的其他外周侧壁上至少有部分外周侧壁整个圆周方向上设置有滚花;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上部85的外周侧壁和下部86的外周侧壁中至少有一个外周侧壁的至少部分在整个圆周方向上设置有滚花,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部85和下部86的外周侧壁均设置有滚花。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沿着平行于泵轴支撑件8轴向中心轴线L的方向对泵轴支撑件8做截面,凹部84的周侧壁841截面呈竖直状,凹部84的上端面842和凹部84的下端面843相互平行,凹部84的上端面842与凹部84的周侧壁841通过圆弧平滑过渡连接,凹部84的下端面843与凹部的周侧壁841也通过圆弧平滑过渡连接,本实施例中,凹部84的上端面842截面和凹部84的下端面843截面呈水平状,也就是说,凹部84的截面呈类方形;当然,凹部84的截面也可以呈弧形或者凹部的周侧壁截面呈弧形。
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孔部81贯穿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和泵轴支撑件8的下端面83,也就是孔部81为通孔,当然孔部81也可以为盲孔,图1中的泵轴5中伸入孔部81的长度小于等于孔部81的深度;这样在图1中隔离部20厚度不变的前提下,有利于相对减小隔离部20的轴向高度,进而有利于减小整个电动泵的轴向高度。
参见图3至图6,孔部81包括至少一个大径部811和至少一个小径部812,小径部812的内缘比大径部811的内缘更靠近所述泵轴支撑件8的中心轴线L,小径部812与图1中的泵轴5中伸入孔部81的部分所对应的周侧壁紧配,大径部811与图1中的泵轴5的周侧壁不接触;这样通过设置大径部811,有利于减小图1中泵轴5周侧壁与孔部81周侧壁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图1中泵轴5的装配;本实施例中,小径部812与图1中的泵轴5形配设置并紧配,小径部812的横截面呈圆形,当然小径部812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方形、D形或其他封闭图形,此时图1中泵轴5中与小径部812配合的部分的横截面与小径部812的横截面所对应的形状相同,另外,本实施例中,大径部811的横截面也呈圆形,大径部811的直径大于小径部812的直径,当然,大径部811的横截面也可以呈方形、D形或其他封闭图形;这里关于大径部811和小径部812的设置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方式是:参见图3,孔部81包括一个大径部811和一个小径部812,大径部811比小径部812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这样图1中的泵轴5在伸入孔部81时先通过大径部811再通过小径部812;第二种方式是:参见图4,孔部81包括一个大径部811和一个小径部812,小径部812比大径部811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这样图1中泵轴5在伸入孔部81时先通过小径部812再通过大径部811;第三种方式是:参见图5,孔部81包括两个小径部和一个大径部811,定义其中一个小径部为第一小径部8121,另外一个小径部为第二小径部8122,第一小径部8121比第二小径部8122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大径部811设置于第一小径部8121和第二小径部8122之间,这样图1中泵轴5在伸入孔部81时依次通过第一小径部8121、大径部811和第二小径部8122;第四种方式是:参见图6,孔部81包括两个大径部和一个小径部812,定义其中一个大径部为第一大径部8111,另外一个大径部为第二大径部8112,第一大径部8111比第二大径部8112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小径部812设置于第一大径部8111和第二大径部8112之间,这样图1中的泵轴5在伸入孔部81时依次通过第一大径部8111、小径部812和第二大径部8112;当然,大径部811和小径部812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四种之外,也可以为其他的设置方式,譬如包括两个大径部811和两个小径部812,又或者包括其他数量的大径部811和其他数量的小径部812。
参见图7和图8,图7和图8为泵轴支撑件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泵轴支撑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a包括两个凹部84,定义其中一个凹部为上凹部841,另外一个凹部为下凹部842,上凹部841与下凹部842沿着泵轴支撑件8的轴向呈上下分布,上凹部841比下凹部842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上端面82;本实施例中,上凹部841与下凹部842间隔分布,参见图7和图8,上凹部841与下凹部842之间设置有一中部85,从而使得上凹部841和下凹部842间隔分布,当然,参见图9,当上凹部841和下凹部842的周侧壁截面呈弧状时,上凹部841与下凹部842也可以连续分布,这里的“连续分布”是指相邻的两个凹部之间首尾相连。另外,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只包括两个凹部84,当然也可以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数量的凹部84;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特征可参考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参见图10,图10为泵轴支撑件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泵轴支撑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10,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b还包括主体部85和第一凸起部86,凹部84成形于主体部85,第一凸起部86自主体部85的上表面851凸起设置,第一凸起部86的外轮廓比主体部85的最大外轮廓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b的轴向中心轴线,也就是说,第一凸起部86的直径小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当然,第一凸起部86的最大外轮廓也可以比主体部85的外轮廓距离泵轴支撑件8b的轴向中心轴线更远,此时第一凸起部86的直径大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另外,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b只包括一个凹部84,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泵轴支撑件也可以包括两个或其他数量的凹部84。
与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86能够增加泵轴支撑件8的轴向高度,进而有利于增大孔部81的深度,从而有利于增大图1中泵轴5在孔部81的支撑高度,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泵轴5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特征可参考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参见图11,图11为泵轴支撑件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泵轴支撑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11,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c还包括主体部85和第二凸起部87,凹部84成形于主体部85,第二凸起部87自主体部85的下表面852凸起设置,第二凸起部87的外轮廓比主体部85的最大外轮廓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的轴向中心轴线,也就是说,第二凸起部87的直径小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当然,第二凸起部87的最大外轮廓也可以比主体部85的外轮廓距离泵轴支撑件8c的轴向中心轴线更远,此时第二凸起部87的直径大于主体部85最大的外轮廓的直径;另外,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b只包括一个凹部84,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泵轴支撑件也可以包括两个或其他数量的凹部84。
与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87能够增加泵轴支撑件8c的轴向高度,进而有利于增大孔部81的深度,从而有利于增大图1中泵轴5在孔部81的支撑高度,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图1中泵轴5的支撑强度。
参见图12,图12为泵轴支撑件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对泵轴支撑件的第五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参见图12,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85、第一凸起部86和第二凸起部87,凹部84成形于主体部85,第一凸起部86自主体部85的上表面851凸起设置,第二凸起部87自主体部85的下表面852凸起设置,第一凸起部86的外轮廓比主体部85的最大外轮廓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d的轴向中心轴线,也就是说,第一凸起部86的直径小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当然,第一凸起部86的最大外轮廓也可以比主体部85的外轮廓距离泵轴支撑件8d的轴向中心轴线更远,此时第一凸起部86的直径大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第二凸起部87的外轮廓比主体部85的最大外轮廓更靠近泵轴支撑件8d的轴向中心轴线,也就是说,第二凸起部86的直径小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当然,第二凸起部86的最大外轮廓也可以比主体部85的外轮廓距离泵轴支撑件8d的轴向中心轴线更远,此时第二凸起部87的直径大于主体部85最大外轮廓的直径;另外,本实施例中,泵轴支撑件8b只包括一个凹部84,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泵轴支撑件也可以包括两个或其他数量的凹部84。
与泵轴支撑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86和第二凸起部87能够增加泵轴支撑件8d的轴向高度,进而有利于增大孔部81的深度,从而有利于增大图1中泵轴5在孔部81的支撑高度,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图1中泵轴5的支撑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电动泵,包括泵轴、转子组件、定子组件以及隔离部,所述电动泵具有泵内腔,所述泵内腔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隔离部一侧,所述第二腔位于隔离部另一侧,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所述转子组件套设于所述泵轴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还包括泵轴支撑件,至少以所述泵轴支撑件为嵌件注塑成形所述隔离部;所述泵轴支撑件包括孔部,所述孔部自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下端面的方向延伸,所述泵轴伸入所述孔部并与所述孔部的周侧壁紧配;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凹部,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径向,所述凹部自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外周侧壁向内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周向,所述凹部为绕着第一轴线回转的回转体,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轴向中心轴线平行或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沿着平行于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轴向中心轴线的方向对所述泵轴支撑件做截面,所述凹部的周侧壁截面呈竖直状,所述凹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凹部的下端面相互平行,且所述凹部的上端面截面和所述凹部的下端面截面呈水平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至少部分外周侧壁具有滚花。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至少部分外周侧壁具有滚花。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周侧壁中,除所述凹部的周侧壁之外,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其他外周侧壁上至少有部分外周侧壁整个圆周方向上设置有滚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周侧壁中,除所述凹部的周侧壁之外,所述泵轴支撑件的其他外周侧壁上至少有部分外周侧壁整个圆周方向上设置有滚花。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或7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至少包括两个凹部,定义其中一个凹部为上凹部,另外一个凹部为下凹部,所述上凹部与所述下凹部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轴向呈上下分布,所述上凹部比所述下凹部更靠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至少包括两个凹部,定义其中一个凹部为上凹部,另外一个凹部为下凹部,所述上凹部与所述下凹部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轴向呈上下分布,所述上凹部比所述下凹部更靠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至少包括两个凹部,定义其中一个凹部为上凹部,另外一个凹部为下凹部,所述上凹部与所述下凹部沿着所述泵轴支撑件的轴向呈上下分布,所述上凹部比所述下凹部更靠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或7或9或10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或7或9或10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或7或9或10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轴支撑件还包括主体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凹部成形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凸起设置,所述第二凸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凸起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贯穿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上端面和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下端面,所述泵轴中伸入所述孔部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孔部的深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孔部包括至少一个大径部和至少一个小径部,所述小径部比所述大径部更靠近所述泵轴支撑件的中心轴线,所述小径部与所述泵轴中伸入所述孔部的部分所对应的周侧壁紧配,所述大径部与所述泵轴的周侧壁不接触。
CN202020189862.4U 2020-02-20 2020-02-20 电动泵 Active CN212508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9862.4U CN212508947U (zh) 2020-02-20 2020-02-20 电动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9862.4U CN212508947U (zh) 2020-02-20 2020-02-20 电动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08947U true CN212508947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86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89862.4U Active CN212508947U (zh) 2020-02-20 2020-02-20 电动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08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15612B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pum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3387312U (zh) 电机
CN106337833A (zh) 叶轮、离心泵以及电驱动泵
JP7111838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06321506A (zh) 转子组件以及电驱动泵
CN212508947U (zh) 电动泵
CN213540732U (zh) 电动水泵
CN203604215U (zh) 交流永磁排水泵
CN207961044U (zh) 叶轮以及具有该叶轮的离心泵
CN112032069A (zh) 一种轻量化汽车无刷电子水泵
CN109424540A (zh) 电子油泵
CN207960963U (zh) 电子水泵
CN116032088A (zh) 电机及具有其的电器设备
CN213684663U (zh) 转子组件以及电动泵
CN110131163A (zh) 电动泵
CN208503040U (zh) 电动泵
CN110857689B (zh) 电动泵
CN219139452U (zh) 一种转子组件及离心泵
CN218940789U (zh) 一种汽车水泵电机
CN107514390B (zh) 流体泵
CN212850164U (zh) 一种注塑定子及外转子电机
CN216216137U (zh) 一种内置轴承的转子及离心泵
CN209881602U (zh) 一种应用于微型泵的马达
CN216904496U (zh) 无刷电机及其转子和机壳组件
CN214479918U (zh) 一种电机及包括该电机的新型循环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