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7379U -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07379U
CN212507379U CN202020877368.7U CN202020877368U CN212507379U CN 212507379 U CN212507379 U CN 212507379U CN 202020877368 U CN202020877368 U CN 202020877368U CN 212507379 U CN212507379 U CN 2125073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section
pouring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773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牛晓宇
贾华勇
俱军鹏
贺黎哲
王海鹏
齐建红
吴忠孝
吴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 Jianhong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Civi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Civi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Civi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773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073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073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073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包括模具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钢筋结构;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成型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模具本体,按照施工需求对栱和翘组合结构进行模板搭设,利用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钢筋结构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通过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钢筋结构的配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先分件预制再组装的流程,减少了传统施工中的过程损耗,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背景技术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斗栱是具有显著特征和特色的一种构件,由斗、栱、昂、翘、升及附属构件组成。具有传递荷载、增加抗震能力、丰富檐口造型、提升装饰效果、增加挑檐深度等作用。其中,栱是嵌入座斗之上且平行于建筑面阔方向(宋制华栱除外)的承托构件,其中间栱角开凿槽口,以供与垂直构件十字嵌交。栱是一个悬挑构件,它的构件由中心层层垒叠,并逐层向外扩展,按照栱的长短分为:瓜栱、厢栱、万栱三种类型;翘是与栱垂直相交的纵向构件,其形式与栱相同,翘盖在栱之上,相互搭交。仿古建筑的传统施工方法是全部采用现浇法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需要预先搭设施工模板,再在搭设的模板中进行混凝土浇筑,对斗栱进行分件预制然后再在现场进行组装并安装,采用分件预制的方式不仅需要考虑组装过程中的损耗,在后续组装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施工工期长、施工效率低、安全控制事项多、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等缺陷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通过设置模具本体,按照施工需求对栱和翘组合结构进行模板搭设,利用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钢筋结构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通过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钢筋结构的配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先分件预制再组装的流程,减少了传统施工中的过程损耗,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的钢筋结构;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成型腔;
所述底板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相对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支撑板、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预留组件;所述底板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板段和与所述第一底板段呈垂直布设的第二底板段,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结构均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组成十字形底板;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且其与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支撑板沿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
所述侧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部的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上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上侧侧板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下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下侧侧板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段端部的第一连接浇筑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部且布设在所述支撑板顶面上的第二连接浇筑座,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和第二连接浇筑座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的顶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的顶部均开设有连通口;所述上侧侧板组件包括四个结构尺寸均相同的上侧板,四个所述上侧板共同组成十字形空腔,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与所述连通口相连通;所述下侧侧板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底部的第一下侧底座和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底部的第二下侧底座;
所述第一下侧底座为立方体结构且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下侧底座与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第一下侧浇筑腔;所述第二下侧底座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底部的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所述下侧外构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第二下侧浇筑腔;所述下侧内构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第三下侧浇筑腔。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中心位置处的预留杆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部的栱眼板组件,所述栱眼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在远离所述底板中心端部的栱眼板。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上侧挡板和与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呈垂直布设的第二上侧挡板,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和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共同组成L形侧板,所述L形侧板的开口远离所述十字形空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底部开设有供栱眼板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包括平直段和所述平直段固定连接的渐变段,所述平直段和所述渐变段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渐变段的顶部沿远离所述平直段的方向逐渐向下弯折。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渐变段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的连通口上,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渐变段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的连通口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之间存在供所述支撑板穿过的预留口,所述下侧外构件包括均竖向设置在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一外侧下挡板和相对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两侧的第二外侧下挡板,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为门字形结构,所述门字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板且所述门字形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的高度与所述支撑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为矩形板,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的厚度相等;所述下侧内构件包括相对竖向设置在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三外侧下挡板,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为L形板,所述L形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的厚度相等。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竖向设置有封堵板,所述封堵板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浇筑座的顶面上且所述封堵板布设在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外侧,所述封堵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宽度。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底座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的横截面相等,所述第一下侧底座靠近所述第一底板段的侧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的第一插装孔,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插装孔伸入至所述第一下侧底座内。
上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结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十字形空腔内的第一钢筋组件和第二钢筋组件,所述第一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上方的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沿着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内;
所述第二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二横向支撑钢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上方的第二竖向支撑钢筋,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均沿着所述第二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竖向支撑钢筋布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模具本体,按照施工需求对栱和翘组合结构进行模板搭设,利用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钢筋结构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通过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钢筋结构的配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先分件预制再组装的流程,减少了传统施工中的过程损耗,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难度。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浇筑的成型腔,可根据施工需求对搭设的模具进行更改,避免模板形式单一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施工人员根据栱和翘组合结构的形状对模板进行搭设和浇筑,提高了本施工模板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模具本体,按照施工需求对栱和翘组合结构进行模板搭设,利用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钢筋结构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进行支撑,通过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钢筋结构的配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先分件预制再组装的流程,减少了传统施工中的过程损耗,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难度。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板; 2—支撑板; 3—预留杆;
4—栱眼板; 5—第一连接浇筑座; 6—第二连接浇筑座;
7—平直段; 8—渐变段; 9—封堵板;
10—第一下侧底座; 11—第一外侧下挡板; 12—第二外侧下挡板;
13—第三外侧下挡板; 14—第二横向支撑钢筋; 15—第二竖向支撑钢筋;
16—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模具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16进行支撑的钢筋结构;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成型腔;
所述底板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1、相对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的支撑板2、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的预留组件;所述底板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板段和与所述第一底板段呈垂直布设的第二底板段,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结构均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组成十字形底板;所述支撑板2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且其与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支撑板2沿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
所述侧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1端部的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上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上侧侧板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下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下侧侧板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段端部的第一连接浇筑座5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部且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顶面上的第二连接浇筑座6,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和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的顶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 6的顶部均开设有连通口;所述上侧侧板组件包括四个结构尺寸均相同的上侧板,四个所述上侧板共同组成十字形空腔,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与所述连通口相连通;所述下侧侧板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底部的第一下侧底座10和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底部的第二下侧底座;
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为立方体结构且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与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一下侧浇筑腔;所述第二下侧底座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底部的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所述下侧外构件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二下侧浇筑腔;所述下侧内构件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三下侧浇筑腔。
实际使用时,本施工模板用来浇筑成型正心瓜栱与翘组合结构,通过反向支模搭设需要的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模板;通过设置模具本体,按照施工需求对栱和翘组合结构进行模板搭设,利用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钢筋结构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16进行支撑,通过所述模具本体和所述钢筋结构的配合,避免了传统施工工艺中先分件预制再组装的流程,减少了传统施工中的过程损耗,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施工难度。
其中,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成型腔,可根据施工需求对搭设的模具进行更改,避免模板形式单一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施工人员根据栱和翘组合结构的形状对模板进行搭设和浇筑,提高了本施工模板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在本施工模板中浇筑成的构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搭设模板前需要对组成本施工模板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尺寸、预留部位等进行检查,确保各组成部分的清洁度,同时在本施工模板各组成部分的内侧涂好模板脱模剂,保证本施工模板的内侧模板涂刷均匀,控制脱模剂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混凝土16的凝固。对本施工模板拼装的过程中,保证槽口、企口和拼口处的密封性和完好性,以使混凝土16浇筑过程中不出现漏浆现象,可利用木卡木楔加固好本施工模板,确保本施工模板方正不变形。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和所述第一底板段呈平行布设。
特别的,浇筑所需的混凝土16一般为现场拌制,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可适当加入玻璃丝纤维,提高混凝土16 拉结性,防止成品表面出现裂缝,同时在浇筑混凝土16的过程中优先选用振动台振捣密实,直到混凝土16表面泛浆且混凝土16不再下沉为止,振捣密实后采用抹子对本施工模板的顶面进行初次抹平,根据混凝土16凝结情况,在混凝土16初凝前采用抹子对本施工模板的顶面进行二次收光,保证本施工模板的顶面光滑平整。在混凝土16浇筑完八小时以内,应对混凝土16预制构件加以整体包裹或覆盖、浇水养护,如条件允许,也可选择蒸汽养护或水中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七天;拆模过程中应确保不出现啃边、掉角及磕碰现象,拆除的模板湿润后,用棉布包裹竹刀刮除粘结混凝土16,清水涮洗后再利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留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中心位置处的预留杆3和设置在所述底板1端部的栱眼板组件,所述栱眼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在远离所述底板1中心端部的栱眼板4。
实际使用时,所述栱眼板4的数量为八个,所述第一底板段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的两端均布设有栱眼板4,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段上的栱眼板4沿着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上的栱眼板4沿着所述第二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在浇筑成型且混凝土16 凝固以后所述预留杆2从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结构中脱模形成预留孔,通过形成的预留孔,利用本施工模板浇筑成型的组合结构可与其他浇筑好的成型结构进行组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侧板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上侧挡板和与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呈垂直布设的第二上侧挡板,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和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共同组成L形侧板,所述L形侧板的开口远离所述十字形空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底部开设有供栱眼板4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包括平直段7和所述平直段7固定连接的渐变段8,所述平直段7和所述渐变段8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渐变段8的顶部沿远离所述平直段7的方向逐渐向下弯折。实际使用时,所述平直段7为矩形板,所述渐变段8的顶部呈折线形。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渐变段8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的连通口上,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渐变段8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连通口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之间存在供所述支撑板2 穿过的预留口,所述下侧外构件包括均竖向设置在支撑板2远离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一外侧下挡板11和相对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两侧的第二外侧下挡板12,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为门字形结构,所述门字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板2且所述门字形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与所述支撑板2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为矩形板,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厚度相等;所述下侧内构件包括相对竖向设置在支撑板2靠近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三外侧下挡板13,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为L形板,所述L形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厚度相等。
实际使用时,根据栱和翘组合结构的形状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底部设置第二下侧底座,所述下侧外构件和所述下侧内构件的作用均是为了使浇筑的混凝土16呈现要求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施工需求,对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第二外侧下挡板12和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的尺寸进行更改。两个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将所述间隙包裹在围成的所述第三下侧浇筑腔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竖向设置有封堵板9,所述封堵板9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浇筑座的顶面上且所述封堵板9布设在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外侧,所述封堵板9的长度大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宽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封堵板9的作用是对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进行封堵,防止浇筑在所述十字形空腔内部的混凝土16流出,所以所述封堵板9的长度需大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宽度,才能起到封堵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 的横截面相等,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靠近所述第一底板段的侧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的第一插装孔,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插装孔伸入至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结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十字形空腔内的第一钢筋组件和第二钢筋组件,所述第一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沿着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内;
所述第二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第二竖向支撑钢筋15,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均沿着所述第二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竖向支撑钢筋15布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内。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数量为一个。实际使用时,所述钢筋结构置于所述模具本体内,用于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16进行支撑,根据施工需要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所述支撑钢筋末端可设置成弯钩样式,其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所述支撑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所述支撑钢筋直径的3倍,另外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时,其弯曲直径不应小于所述支撑钢筋直径的3.5倍。在混凝土16 浇筑中和浇筑后凝固过程中,不得晃动或使本施工模板受力,安装完成后的本施工模板应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对本施工模板进行拼装;接着在本施工模板内安装所述钢筋结构;再进行混凝土16浇筑,同时在浇筑混凝土16的过程中优先选用振动台振捣密实,振捣密实后采用抹子对本施工模板的顶面进行初次抹平,根据混凝土16凝结情况,在混凝土16初凝前采用抹子对本施工模板的顶面进行二次收光,保证本施工模板的顶面光滑平整;待混凝土 16强度达到50%及以上即可进行拆模,拆除的模板湿润后,用棉布包裹竹刀刮除粘结混凝土16,清水涮洗后再利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内对浇筑在所述模具本体内的混凝土(16)进行支撑的钢筋结构;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结构和设置在所述底板结构上的侧板结构,所述底板结构和所述侧板结构共同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成型腔;
所述底板结构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1)、相对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的支撑板(2)、以及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的预留组件;所述底板(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板段和与所述第一底板段呈垂直布设的第二底板段,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结构均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段和所述第二底板段组成十字形底板;所述支撑板(2)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且其与所述第二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支撑板(2)沿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
所述侧板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1)端部的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上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上侧侧板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组件下方且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接的下侧侧板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段端部的第一连接浇筑座(5)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部且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顶面上的第二连接浇筑座(6),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和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的顶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顶部均开设有连通口;所述上侧侧板组件包括四个结构尺寸均相同的上侧板,四个所述上侧板共同组成十字形空腔,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与所述连通口相连通;所述下侧侧板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底部的第一下侧底座(10)和竖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底部的第二下侧底座;
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为立方体结构且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与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一下侧浇筑腔;所述第二下侧底座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底部的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所述下侧外构件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二下侧浇筑腔;所述下侧内构件与所述支撑板(2)之间围成供混凝土(16)浇筑的第三下侧浇筑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组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中心位置处的预留杆(3)和设置在所述底板(1)端部的栱眼板组件,所述栱眼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在远离所述底板(1)中心端部的栱眼板(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上侧挡板和与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呈垂直布设的第二上侧挡板,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和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结构均相同且二者共同组成L形侧板,所述L形侧板的开口远离所述十字形空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底部开设有供栱眼板(4)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上侧挡板包括平直段(7)和所述平直段(7)固定连接的渐变段(8),所述平直段(7)和所述渐变段(8)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渐变段(8)的顶部沿远离所述平直段(7)的方向逐渐向下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挡板的渐变段(8)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的连通口上,所述第二上侧挡板的渐变段(8)的底面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连通口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外构件和下侧内构件之间存在供所述支撑板(2)穿过的预留口,所述下侧外构件包括均竖向设置在支撑板(2)远离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一外侧下挡板(11)和相对布设在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两侧的第二外侧下挡板(12),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为门字形结构,所述门字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支撑板(2)且所述门字形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与所述支撑板(2)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为矩形板,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外侧下挡板(12)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厚度相等;所述下侧内构件包括相对竖向设置在支撑板(2)靠近所述第二底板段端面的第三外侧下挡板(13),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为L形板,所述L形板的高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三外侧下挡板(13)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外侧下挡板(11)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端部竖向设置有封堵板(9),所述封堵板(9)的底部设置在所述连接浇筑座的顶面上且所述封堵板(9)布设在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外侧,所述封堵板(9)的长度大于所述十字形空腔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的横截面相等,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靠近所述第一底板段的侧面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的第一插装孔,所述第一底板段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插装孔伸入至所述第一下侧底座(10)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结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十字形空腔内的第一钢筋组件和第二钢筋组件,所述第一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沿着所述第一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支撑钢筋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竖向支撑钢筋布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浇筑座(5)内;
所述第二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多个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的端部且竖向布设在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第二竖向支撑钢筋(15),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均沿着所述第二底板段的长度方向布设且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支撑钢筋(14)均布设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竖向支撑钢筋(15)布设在所述第二连接浇筑座(6)内。
CN202020877368.7U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Active CN2125073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77368.7U CN212507379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77368.7U CN212507379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07379U true CN212507379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3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77368.7U Active CN212507379U (zh) 2020-05-22 2020-05-22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073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012888A (ko) 건축용 블록
CN105971166A (zh) 一种型钢骨架石膏板、新型免拆模板
CN110788959A (zh) 一种pc构件的制作工艺
CN114108917B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工法
CN212507379U (zh) 一种用于栱和翘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CN104594633A (zh) 伞形空间曲面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及其模板结构
CN212295248U (zh)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
CN105064500A (zh) 一种阳台梁板内侧填充墙体与主体结构整体浇筑施工方法
CN212507380U (zh) 一种用于栱和昂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CN212507378U (zh) 一种用于栱和耍头组合结构的施工模板
CN204435616U (zh) 桁架钢筋双层纤维石膏板、免拆模板墙体结构
CN111516096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柱混凝土浇筑方法
CN115199039A (zh) 具有保温板桁架楼承板的生产工艺
WO2022237109A1 (zh) 混凝土无模具成型承重构件的组合配件及制备方法
CN212507381U (zh) 一种坐斗用施工模板
CN109577190B (zh) 一种预制桥梁板
CN208163928U (zh) 一种劲性柱的制作装置
CN206752818U (zh) 一体成型的轻体墙板
CN219508583U (zh) 一种组合式胎模结构
CN104441234A (zh) 内含多个预埋件的超大预制叠合楼板的制备方法
CN205777491U (zh) 一种建筑体梁柱节点连接构造
CN110374240A (zh) 楼板支撑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4204419U (zh) 一种砌块式暗装配电箱预制安装结构
CN109440980A (zh) 一种层高填充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4294994B (zh) 墙体砌块及其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2

Address after: 710016 Room 204, Building 21, Zhonghai Yueshu, Chanba 1st Road, Weiyang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 Jianhong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710003 No. 199 North Street, Lianhu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civi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