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6040U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06040U
CN212506040U CN202020898863.6U CN202020898863U CN212506040U CN 212506040 U CN212506040 U CN 212506040U CN 202020898863 U CN202020898863 U CN 202020898863U CN 212506040 U CN212506040 U CN 212506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
fan
shell
cas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988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学锋
杨庆辉
常方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988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06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06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06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电机,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绕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吹风管,套接于所述机壳并具有出风口,所述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涵道,收纳于所述机壳内或所述吹风管内,所述涵道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用于引导所述气流向所述出风口移动,其中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所述吹风管与所述机壳之间的套接处和所述涵道错开,所述涵道的两端分别由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限位。涵道与吹风管机壳的套接处错开,避免多层叠加,安装体积小;吹风管连接于机壳时,涵道的两端分别由所述机壳和吹风管限位,无其他定位结构,安装方式简单。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园林机械中,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其借助吹向地面的气流来对灰尘或者杂物进行清洁。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吹风机通常包括内部设置有风扇(未图示)的机壳10、连接于机壳10的吹风管20、收纳于机壳10的内部的涵道30,涵道30的作用是引导风扇产生的气流向吹风管20的出风口移动。图1中仅示意性的绘出了机壳10、吹风管20及涵道30在连接处的局部配合结构;其中吹风管20的一端套在机壳10上,此时机壳10、吹风管20及涵道30出现三层叠加情况,导致整体壁厚较厚。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管、机壳及涵道出现三层叠加导致整体壁厚较厚的问题,提出一种吹风机。
一种吹风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电机,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绕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吹风管,套接于所述机壳并具有出风口,所述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涵道,收纳于所述机壳内或所述吹风管内,所述涵道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用于引导所述气流向所述出风口移动,其中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所述吹风管与所述机壳之间的套接处在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涵道在所述平面内的投影不重叠,所述涵道的两端分别由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限位。
上述吹风机,在风扇的轴向上,吹风管与机壳的套接处、涵道彼此错开,故仅机壳、吹风管的管壁相叠加,涵道与吹风管或机壳相叠加,较现有技术中机壳、吹风管和涵道三者依次叠加,本实施例的吹风机避免了多层叠加,机壳、吹风管组成的壳体的壁厚相对较小,可有效减小壳体在机壳、吹风管连接处的直径,体积较小;同时,上述吹风机组装时,先将涵道装入吹风管,然后将具有涵道的吹风管组装于机壳,在将机壳与吹风管连接的同时即完成对涵道30的定位,无其他定位结构,安装方式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所述涵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涵道收纳于所述吹风管中,所述吹风管的内壁设有台阶,所述台阶与所述涵道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涵道包括导流内罩、导流外罩,及设置在所述导流内罩与导流外罩之间的静叶片,所述导流外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涵道的导流外罩的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管套在所述机壳上,且所述吹风管与机壳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管与机壳二者之一设有卡钩,二者之另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卡钩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还包括支撑所述电机的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机的内圈以及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机壳的若干支撑件,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内圈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的面对所述电机的内壁上设置有隔音层,所述隔音层环绕所述内圈一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上设有进风罩,所述进风罩上连接有进风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吹风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吹风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涵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相关元件标记如下:
10、机壳;20、吹风管;30、涵道;100、吹风机;10、机壳;110、进风口;120、进风罩;130、卡钩;140、隔音层;20、吹风管;210、出风口;220、台阶;30、涵道;310、导流内罩;320、导流外罩;330、静叶片;40、风扇;410、轮毂;420、扇叶;X、旋转轴线;50、电机;60、电机支架;610、内圈;620、支撑件;70、进风管;80、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的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的较佳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图2示意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00的剖面结构。请参考图3,图3示意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的吹风机100中涵道30的剖面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吹风机100包括机壳10、连接于机壳10的吹风管20、涵道30、风扇40和电机50,其中涵道30、风扇40和电机50收纳于机壳10和吹风管20组成的壳体内。
机壳10的一端设置有进风口110,外界的空气可从进风口110进入机壳10。机壳1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未标号),该开口作为连接口用于与吹风管20连接。吹风管20的一端与机壳10可拆卸地连接。吹风管20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210。空气从出风口210吹出后吹向地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吹风管20还具有吸风功能,执行吸风功能时,空气连同杂物从吹风管20的出风口210吸入,通过风扇40后从进风口110排出。
机壳10内设有风扇40和电机5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扇40为轴流风扇40,由电机50驱动旋转绕风扇40的旋转轴线X旋转并产生气流。风扇40包括连接到电机50的输出轴的轮毂410、若干个安装到轮毂410的扇叶420。扇叶420可以与轮毂410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开后组装到一起。扇叶420大致沿轮毂410的径向方向延伸。轮毂410和扇叶420经由电机50的驱动可围绕一风扇40的旋转轴线X旋转,从而产生沿风扇40的旋转轴线X方向(定义为风扇40的轴向)上移动的气流。在本实施例中,风扇40的旋转轴线X与吹风管20的中心线刚好重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吹风机100执行吹风功能时,风扇40围绕风扇40的旋转轴线X沿第一方向旋转,而当吹风机100执行吸风功能时,风扇40围绕风扇40的旋转轴线X沿第二方向旋转,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旋转。具体的,从图2中左侧观察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中的一个为逆时针方向,另一个为顺时针方向。
涵道30的作用是对风扇40产生的气流进行整流,具体而言,涵道30的作用是引导风扇40产生的气流向吹风管20的出风口210移动,并且使气流的走向集中统一,提升出风效果。涵道30位于风扇40的下游区域,设置于风扇40与出风口210之间;进风口110则位于风扇40的上游区域。在上游区域,空气从进风口110进入到机壳10的内部后,向靠近风扇40的方向移动。而通过风扇40还有,空气从上游区域移动至下游区域。在下游区域,空气向远离风扇40的方向移动,并最终通过吹风管20吹向外界,如图2中箭头所示。
如图2所示,本实施中,涵道30收纳于吹风管20的内部,即涵道30整体均收纳于吹风管20的内部。其中,涵道30的一端(图2中为右端)深入吹风管20的内部,涵道30的另一端(图2中为左端)与吹风管20的管口之间留有间隔,使得吹风管20的管口部分地超出涵道30的左端,该超出部分作为连接部与机壳10相连接。涵道30的两端分别由机壳10和吹风管20限位,并且在风扇40的轴向上,涵道30与吹风管20和机壳10的套接处错开。
具体的,吹风管20的一端套在机壳10上,二者的套接处如图2中虚线框所示区域A所示,套接处指吹风管20与机壳10相层叠的部分,涵道30位于区域A的远离电机50的一侧。在风扇40的轴向上,吹风管20与机壳10的套接处、涵道30并排设置,由此本实施例中,仅机壳10、吹风管20的管壁相叠加,涵道30与吹风管20相叠加,较现有技术中,机壳、吹风管和涵道三者依次叠加,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00,避免了多层叠加,机壳10、吹风管20组成的壳体的壁厚相对较小,可有效减小壳体在机壳10、吹风管20连接处的直径,经测算,同样规格的涵道30,采用上述的安装方式,本实施例的吹风机100,壳体在机壳10、吹风管20连接处的直径可减少4mm,壳体的体积较小。同时,上述吹风机100组装时,先将涵道30装入吹风管20,然后将具有涵道30的吹风管20组装于机壳10,在连接机壳10与吹风管20的同时即完成对涵道30的定位,无其他定位结构,安装方式简单。
上述实施例的吹风机100,在风扇40的轴向上,涵道30与吹风管20和机壳10的套接处错开,也就是说,吹风管20与机壳10之间的套接处在一个平行于轴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与涵道30在该平面内的投影不重叠,避免多层叠加,安装体积小;同时涵道30的两端分别由机壳10和吹风管20限位,无其他定位结构,安装方式简单。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涵道30也可以是收纳于机壳10内,同样地,在风扇40的轴向上,吹风管20与机壳10之间的套接处、涵道30并排设置。具体的,二者的套接处如图2中虚线框A可以是位于涵道30的右侧。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同样可以避免多层叠加,机壳10、吹风管20组成的壳体的壁厚相对较小,可有效减小壳体在机壳10、吹风管20二者连接处的直径。风机组装时,先将涵道30装入机壳10,然后将吹风管20组装于机壳10,在连接机壳10与吹风管20的同时即完成对涵道30的定位,无其他定位结构,安装方式简单。
一些实施例中,涵道30的两端分别与机壳10和吹风管20相抵接,涵道30固定不动地设置在机壳10、吹风管20组成的壳体内。具体的,吹风管20连接于机壳10后,机壳10和吹风管20分别从涵道30的左右两侧紧紧抵接在涵道30上,使得涵道30在风扇40的轴向和径向上均被限位。也就是说,涵道30相对于机壳10或吹风管20不能发生相对运动,而只能跟随机壳10和吹风管20一起运动。
一具体的实现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涵道30包括导流内罩310、导流外罩320,及设置在导流内罩310与导流外罩320之间的静叶片330,在风扇40的轴向上,导流外罩320的两端分别与机壳10和吹风管20相抵接并被限制不能相对机壳10或吹风管20运动。
导流外罩320呈筒状,大致沿风扇40的轴向延伸。导流内罩310收纳于导流外罩320的内部,且与导流外罩320之间固定连接。导流内罩310也大致沿风扇40的轴向延伸,其大致呈中空的锥形。导流内罩310与导流外罩320之间形成的孔隙用于使风扇40产生的气流通过。静叶片330位于导流内罩310与导流外罩320之间且设置多个。其中,多个静叶片330围绕导流内罩310的周向间隔地设置,风扇40产生的气流从静叶片330之间的间隔通过。吹风管20的内壁上设有台阶220,导流外罩320的右端抵接于台阶220,导流外罩320的左端则抵接在机壳10的开口的端面上,如此,涵道30被机壳10和吹风管20夹持固定。
上述实施例的吹风机中,机壳10和吹风管20抵接在导流外罩320上,其中吹风管20的内壁上可在成型吹风管20时形成上述台阶220用以抵接导流外罩32,而机壳10直接利用开口的端面来限位导流外罩320,无论是吹风管20还是机壳10,实现对导流外罩320的限位都较为简单。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风扇40至少部分地位于涵道30的导流外罩320的内部。如图2所示,扇叶420及与扇叶420所围绕的部分轮毂410位于导流外罩320所围成的空间内,轮毂410的靠近导流内罩310的端部与导流内罩310的端部之间留有间隔。利用导流外罩320内的空余空间来容纳风扇40,节约了吹风机100在风扇40的轴向上方面的尺寸。而导流外罩320本身是利用了吹风管20的在风扇40的轴向上方面的空间,与吹风管20也不存在轴向尺寸的叠加。故上述风扇40、导流外罩320、吹风管20的位置的设置方式,使得吹风机100在风扇40的轴向上尺寸较为紧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涵道30也可以是设置为可浮动地设置在机壳10、吹风管20组成的壳体内。具体的,涵道30的两端分别被机壳10和吹风管20所限位,其中在风扇40的轴向上,涵道30与机壳10之间设置有减震垫,同时涵道30与吹风管20之间也设置减震垫。
与前述的实施例涵道30不能够相对机壳10和吹风管20移动不同,本实施例中,涵道30能够左右移动,机壳10和吹风管20仅起到限制涵道30左右最大移动范围的作用。吹风机100工作时,风从静叶片330之间的间隔通过时会产生作用于涵道30的力,由于设置了上述的减震垫,涵道30受到较大的风力作用时能够在风扇40的轴向和径向上小范围浮动,因此适用大功率的吹风机100。
进一步地,在风扇40的径向上,吹风管20的内壁与导流外罩320之间也设置有减震垫,涵道30受到较大的风力作用且在风扇40的径向小范围浮动时,减震垫可以缓冲涵道30的受力,且避免涵道30碰到吹风管20的内壁。减震垫具体设置成环形,嵌在吹风管20的内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吹风管20与机壳1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实现的方式不限制。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吹风管20的端部套接在机壳10的开口上,且与机壳10通过卡扣配合的方式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如图2所示,吹风管20上设有卡槽,机壳10上设有卡钩130。将吹风管20连接至机壳10时,使吹风管20的端部套接在机壳10的开口,且使卡槽与卡钩130连接即可。绕机壳10的周向,卡钩130可设置多处;对应地,绕吹风管20的周向,卡槽设置多处。卡钩130和卡槽的形状不限制,只要能使吹风管20连接于机壳10即可。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机壳10套在吹风管20的端部,其中机壳10上设有卡槽,吹风管20上设置有卡钩130。同样地,此时卡钩130和卡槽的数量和形状不限制。
上述实施例的吹风机100中,电机50设置在风扇40的上游区域。如图2所示,吹风机100还包括用于支撑电机50的电机支架60,电机支架60包括用于固定电机50的内圈610以及连接内圈610与机壳10的若干支撑件620。电机支架60同样设置在风扇40的上游区域。若干支撑件620将机壳10与内圈610固定连接。因此,机壳10也可看做电机支架60的外圈,且二者可以形成为一体件。即电机支架6为一双层结构,其与吹风管20一起限位涵道30。
电机50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为此,机壳10的面对电机50的内壁上设置有隔音层140,隔音层140环绕内圈610一周。隔音层140能够吸收电机50工作时的噪音,减少环境噪音,同时提升使用体验。
具体设置时,隔音层140为选用降噪棉制得的环状元件,其嵌套在机壳10的内壁上且环绕电机50一周。在风扇40的轴向上,隔音层140的长度设置为不小于电机50的电机壳的长度,以较好地吸收电机50工作时的噪音。隔音层140的材质不局限于降噪棉,如还可以是隔音毡、聚酯纤维吸音板、波峰吸音海绵等。隔音层140的厚度则根据内圈610与机壳10的内壁之间的距离而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吹风机100的基础上,进风口110上还设有进风罩120,进风罩120上连接有进风管70。如图2所示,进风口110上设置有与机壳10可拆卸连接的进风罩120。进风罩120通过螺栓与机壳10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进风罩120的作用一是防止外界杂物进入机壳10的内部,二是防止用户的手指不慎伸入到机壳10的内部,避免产生危险。进风罩120包括若干块网眼结构,外界空气可以自网眼结构进入机壳10的内部。
进风罩120上还连接有进风管70。具体的,进风管70的一端嵌入进风罩120内且与进风口110连通。风扇40由电机50驱动旋转时,外界空气除了从进风罩120上的网眼结构进入机壳10的内部外,外界空气还从进风管70进入机壳10的内部,二者汇流后能形成较大的风量,提供了较大的进风能力。进一步地,进风管70的另一端连接有手柄80,手柄80供用户握持操作。进风管70在手柄80与机壳10之间延伸且具有一定的长度,故增加了吹风机100的工作范围。进风管70采用硬质、轻质材料制成,如进风管70采用铝管制得。进风管70或手柄80可以设置进气口,外界空气自进气口进入后,流经进风管70后进入机壳10的内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10上设有进风罩120,机壳10上设置有手柄80。即进风罩120上未进一步连接进风管70。吹风机100使用时,用户握持住手柄80,将机壳10连通吹风管20提起进行吹风作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
电机,位于所述机壳的内部;
风扇,由所述电机驱动绕所述风扇的旋转轴线旋转并产生气流;
吹风管,套接于所述机壳并具有出风口,所述气流从所述出风口吹出;
涵道,收纳于所述机壳内或所述吹风管内,所述涵道位于所述风扇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用于引导所述气流向所述出风口移动,其中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所述吹风管与所述机壳之间的套接处在平行于所述轴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与所述涵道在所述平面内的投影不重叠,所述涵道的两端分别由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扇的轴向上,所述涵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收纳于所述吹风管中,所述吹风管的内壁设有台阶,所述台阶与所述涵道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包括导流内罩、导流外罩,及设置在所述导流内罩与导流外罩之间的静叶片,所述导流外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壳和所述吹风管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涵道的导流外罩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管套在所述机壳上,且所述吹风管与机壳可拆卸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管与机壳二者之一设有卡钩,二者之另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卡钩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支撑所述电机的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机的内圈以及连接所述内圈与所述机壳的若干支撑件,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内圈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面对所述电机的内壁上设置有隔音层,所述隔音层环绕所述内圈一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上设有进风罩,所述进风罩上连接有进风管。
CN202020898863.6U 2020-05-25 2020-05-25 吹风机 Active CN212506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8863.6U CN21250604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98863.6U CN21250604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06040U true CN212506040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94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98863.6U Active CN212506040U (zh) 2020-05-25 2020-05-25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06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24591B1 (ko) 팬 모터
EP1803381B1 (en) Vacuum cleaner
US10227988B2 (en) Blower and a blowing vacuum device
US20120186036A1 (en) Diffuser for a vacuum cleaner motor-fan assembly
JP5863945B2 (ja) 風力発電装置
CN102777395A (zh) 电动鼓风机以及使用该电动鼓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WO2018003017A1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5168433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6221515B2 (ja) 電動送風機組立体
JP2014030484A (ja) 電気機器
CN212506040U (zh) 吹风机
JP5899399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381983B2 (ja) 電気掃除機用電動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5292759B2 (ja) 遠心送風機
CN113718689A (zh) 吹风机
CN114991053A (zh) 一种吹风机
CN112040765A (zh) 碎屑鼓风机
JP4874786B2 (ja) 電動送風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6079252B2 (ja) 携帯用ブロワ
JP5617906B2 (ja) 遠心送風機
JP7251726B2 (ja) 送風機
CN210013174U (zh) 一种吹风机
CN215874448U (zh) 一体式多级风扇吸尘器机芯
CN220327011U (zh) 降噪吹风机
JP2005137064A (ja)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