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7018U - 电动油泵 - Google Patents

电动油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7018U
CN212407018U CN202020398701.6U CN202020398701U CN212407018U CN 212407018 U CN212407018 U CN 212407018U CN 202020398701 U CN202020398701 U CN 202020398701U CN 212407018 U CN212407018 U CN 212407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motor
sensor
substrate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987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喜幸
片冈慈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7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7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NLUBRICATING
    • F16N13/00Lubricating-pumps
    • F16N13/20Rotary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0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01M2001/0207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ump
    • F01M2001/0215Electrical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动油泵(1),其能够避免由于将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双方配置于构成控制基板的平面的外缘的多条边中的特定的1条边附近而导致控制基板大型化。马达(11)具有主体部和轴(13),该主体部具有线圈(22b)和与线圈(22b)的导线电连接的汇流条(17U、17W、17V),轴(13)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而与泵部连接,控制基板具有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该控制基板以控制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任意一面沿着轴向的姿势配置,所述电源输入部配置于轴向上的控制基板的另一侧的端部,汇流条端子(17Ub、17Wb、17Vb)配置于轴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Description

电动油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油泵。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电动油泵,其具有泵部、驱动泵部的马达部、以及包含对马达部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的控制基板。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油泵具有上述的泵部、马达部以及控制基板。一般情况下,马达部具有连接从控制基板延伸的布线的汇流条,但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关于汇流条的具体公开。
作为公开汇流条的具体结构的文献,存在有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泵具有作为马达部的马达和作为泵部的泵。马达具有轴(马达轴)和马达主体。并且,马达主体具有线圈、固定于轴的转子、收纳转子的圆筒状的定子、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汇流条。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从马达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而与泵连接。汇流条在轴向上配置于马达主体的另一侧。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泵的马达那样,马达的汇流条通常配置于马达主体的轴向的另一侧(与泵相反的一侧)。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泵中,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引脚电连接到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控制基板的4条边中的1条边(以下,称作第一边)附近。并且,汇流条也电连接到控制基板的第一边附近。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69342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400487号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油泵中,如果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泵那样将连接器引脚和汇流条双方电连接到控制基板的第一边附近,则会产生以下课题。即,由于控制基板在第一边附近集中配置有与连接器引脚等电连接的电源输入部和与汇流条电连接的电源输出部,因此存在平面尺寸大型化这样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构造的电动油泵:适于避免由于将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双方配置于构成控制基板的平面的外缘的多条边中的特定的1条边附近而导致控制基板大型化。
本申请的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动油泵,其具有:泵部;马达部,其对所述泵部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基板,其具有对所述马达部的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具有主体部和马达轴,该主体部具有线圈和与所述线圈的导线电连接的汇流条,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突出而与所述泵部连接,所述控制基板具有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所述控制基板以所述控制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任意一面沿着轴向的姿势配置,所述电源输入部配置于轴向上的所述控制基板的另一侧的端部,所述汇流条的端子配置于轴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以下构造的电动油泵:适于避免由于将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双方配置于构成控制基板的平面的外缘的多条边中的特定的1条边附近而导致控制基板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XYZ坐标系(定义后述)的+Z侧示出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2是从-Z侧示出该电动油泵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中心轴线J的位置处的该电动油泵的X-Z切断面的剖视图。
图4是从轴向的后侧(前侧、后侧的定义后述)示出该电动油泵中的除了壳体、马达罩、泵罩以及逆变器罩之外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轴向的前侧示出该电动油泵中的除了壳体、马达罩、泵罩以及逆变器罩之外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该电动油泵的马达的前侧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从轴向的前侧示出该马达、逆变器在壳体内的部分、以及旋转角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8是从Y轴方向的-Y侧示出该电动油泵中的U相用汇流条、W相用汇流条、V相用汇流条、控制基板、第一布线单元、第二布线单元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省略了图8中的第一布线单元的布线保持体的图示、省略了图8中的第二布线单元的布线保持体的图示、并且省略了图8中的汇流条的图示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与图9相反的一侧示出与图9相同状态下的控制基板、第一布线单元、第二布线单元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布线单元中的电源输入布线和传感器布线的立体图。
图12是控制基板的电路图。
图13是示出控制基板的第一面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控制基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电动油泵;2:壳体;10:马达部;11:马达;13:轴(马达轴);15:旋转角传感器;16:马达罩;17U:U相用的汇流条;17Ub:端子;17W:W相用的汇流条;17Wb:端子;17V:V相用的汇流条;17Vb:端子;20:转子(主体部的一部分);22:定子(主体部的一部分);22b:线圈(主体部的一部分);40:泵部;100:逆变器;101:控制基板;102:基板;120:电源输入部;121:马达电源输出部;122:传感器连接部;126:第一电容器;127:第二电容器(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大小为最大的电子部件);130:第一布线单元(布线单元);131:布线保持体;132U:U相电源输出布线(布线);132Ub:端子部;132W:W相电源输出布线(布线);132Wb:端子部;132V:V相电源输出布线(布线);132Vb:端子部;160:第二布线单元(布线单元);161:布线保持体;162:电源输入布线;163:传感器布线;199:连接器;J: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向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变速器提供油的电动油泵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不同。
此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了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中心轴线J是后述的马达部10的轴(马达轴)13的中心轴线。Y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电动油泵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中均是将图中所示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设为+侧,将相反侧设为-侧。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记作“后侧”,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记作“前侧”。另外,“后侧”和“前侧”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前侧(-X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侧,后侧(+X侧)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侧。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方向)简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从+Z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的立体图。图2是从-Z侧示出电动油泵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电动油泵1具有壳体2、马达部10、泵部40以及逆变器100。
(壳体2)
壳体2由金属(例如包含铝、镁、钛等的金属)制的铸造品、或者树脂(也包含了含有玻璃纤维、碳等的树脂)制的成型品构成。壳体2兼作马达部10的马达壳体、泵部40的泵壳体以及逆变器100的逆变器壳体。马达部10的马达壳体、泵部40的泵壳体以及逆变器100的逆变器壳体是一个部件的部分。
收纳泵部40的泵转子(图3的47)的转子收纳部与马达部10的马达壳体可以是一个部件的部分,也可以是分体的。另外,马达部10的马达壳体与泵部40的泵壳体也可以是分体的。
像实施方式的电动油泵1那样,在马达壳体和泵壳体是一个部件的部分的情况下,马达壳体与泵壳体的轴向上的边界定义如下。即,设置有供轴(图3的13)从马达壳体内朝向泵壳体的转子收纳部贯通的贯通孔的壁的轴向上的中心是两个壳体的轴向上的边界。
图3是示出中心轴线J的位置处的电动油泵1的X-Z切断面的剖视图。图4是从轴向的后侧示出电动油泵1中的除了壳体(图1的2)、马达罩(图1的16)、泵罩(图1的52)以及逆变器罩(图1的198)之外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马达部10>
马达部10在马达壳体之中具有马达11。
(马达11)
马达11具有轴13、传感器用磁铁部14、旋转角传感器15、马达罩16、转子20以及定子22,其中,该轴13沿着在轴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配置。传感器用磁铁部14、马达罩16以及转子20仅在图3和图4中的图3中示出。
马达11例如是内转子型的马达,转子20固定于轴13的外周面,定子22配置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马达11中的除了轴13之外的部分是马达11的主体部。即,马达11的主体部由转子20、定子22、传感器用磁铁部14、旋转角传感器15、马达罩16等构成。
转子20固定于轴13的比轴向的中心靠后侧(另一侧)并且比后侧的端部靠前侧(一侧)的区域。定子22以内周面与转子20的外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作为马达轴的轴13的轴向的前侧从定子22的前侧的端部突出而与泵部40(更详细而言,后述的泵转子47)连接。
定子22具有线圈22b。当向线圈22b通电时,轴13以及固定于轴13的外周面上的转子20旋转。
如图3所示,传感器用磁铁部14固定于轴13的轴向后侧的端部,与轴13一同旋转。将圆盘状的传感器用磁铁部14在直径的位置分为两部分而得到的一个区域的磁极是S极,另一个区域的磁极是N极。
旋转角传感器15固定于马达11的后侧端部。另外,旋转角传感器15具有传感器基板15a以及安装于传感器基板15a的MR元件(磁传感器)15b。传感器基板15a以传感器基板15a的基板面沿着径向的姿势配置。MR元件15b位于中心轴线J所通过的位置,在轴向上与传感器用磁铁部14对置。当传感器用磁铁部14与轴13一同旋转时,由MR元件15b检测到的S极、N极的磁力发生变化。MR元件15b输出与检测到的磁力对应的第一信号H1、第二信号H2以及第三信号H3。逆变器100的微型计算机根据从MR元件15b发送来的第一信号H1、第二信号H2以及第三信号H3来确定轴13的旋转角。
壳体2在轴向后侧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后侧的开口。马达罩16固定于壳体2而将上述开口封闭。作业人员能够通过从壳体2卸下马达罩16而接近马达11的旋转角传感器15。
图5是从轴向前侧示出电动油泵1中的除了壳体(2)、马达罩(16)、泵罩(52)以及逆变器罩(198)之外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马达11的前侧的局部立体图。如图6所示,马达11具有由铜等金属构成的汇流条17U、汇流条17W以及汇流条17V。对于汇流条17U、汇流条17W、汇流条17V,标在标号末尾的“U”、“W”、“V”这些附加字母表示是三相电源中的U相用、W相用、V相用的部件。以下,附图中记载的U、W、V仅是例示的记载,并不限定U相用、V相用、W相用的部件的位置。
各个汇流条(17U、17W、17V)具有凿紧部(17Ua、17Wa、17Va)和端子(17Ub、17Wb、17Vb)。线圈22b中的多根U相用的导线被凿紧部17Ua凿紧而与汇流条17U电连接。线圈22b中的多根W相用的导线被凿紧部17Wa凿紧而与汇流条17W电连接。线圈22b中的多根V相用的导线被凿紧部17Va凿紧而与汇流条17V电连接。
汇流条(17U、17W、17V)的端子(17Ub、17Wb、17Vb)配置于具有定子22等的主体部的轴向前侧。具体而言,端子(17Ub、17Wb、17Vb)配置在比定子22靠轴向前侧的位置。端子(17Ub、17Wb、17Vb)在轴向上位于定子22与泵部40之间。
<泵部40>
如图4所示,泵部40位于马达部10的轴向前侧,被马达部10经由轴13驱动而排出油。泵部40具有泵转子47和泵罩52。
(泵转子47)
泵转子47安装于轴13的前侧。泵转子47具有内转子47a和外转子47b。内转子47a固定于轴13。外转子47b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
内转子47a呈圆环状。内转子47a是在径向外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内转子47a与轴13一同绕轴线(θ方向)旋转。外转子47b呈包围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外转子47b是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外转子47b的径向外侧面为圆形。
内转子47a的径向外侧面的齿轮与外转子47b的径向内侧面的齿轮相互啮合,通过内转子47a伴随着轴13的旋转而旋转,从而外转子47b旋转。即,通过轴13旋转,泵转子47旋转。马达部10和泵部40具有由同一部件构成的作为旋转轴的轴13。由此,能够抑制电动油泵1在轴向上大型化。
另外,通过内转子47a和外转子47b旋转,内转子47a与外转子47b的啮合部分之间的容积会发生变化。容积减少的区域成为加压区域,容积增加的区域成为负压区域。
(泵罩52)
壳体2在轴向前侧的端部具有朝向轴向前侧的开口。该开口被泵罩52封闭。泵罩52被螺栓53固定于壳体2。
<逆变器100>
如图4所示,逆变器100配置在比马达部10和泵部40靠Z轴方向的+Z侧的位置。图7是从轴向前侧示出马达11、逆变器100在壳体(图2的2)内的部分、以及旋转角传感器15的立体图。在该图中,为了方便,省略了马达11的定子22的圆筒形状的铁芯背部(图6的22a)的图示。对马达部1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逆变器100具有控制基板101、第一布线单元130、第二布线单元160以及连接器199。
(控制基板101)
控制基板101具有基板102以及安装于基板102的多个电子部件。多个电子部件中的一部分构成具有逆变器功能的马达驱动电路。基板102具有与从旋转角传感器15延伸的各布线电连接的传感器连接部122、电源输入部120以及马达电源输出部121。
如图4所示,控制基板101以控制基板101的两个面中的任意一面沿轴向的姿势配置在比马达部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于控制基板101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平行,因此,图示的控制基板101以两个面沿着轴向的姿势配置。旋转角传感器15配置在比控制基板101靠轴向后侧(+X侧)的位置。
图8是从Y轴方向的-Y侧示出U相用的汇流条17U、W相用的汇流条17W、V相用的汇流条17V、控制基板101、第一布线单元130、第二布线单元160以及连接器199的立体图。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设置于基板102的轴向后侧的端部,与车辆的点火电源的各布线电连接。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设置于基板102的轴向前侧的端部,与马达11的各汇流条(17U、17W、17V)电连接。控制基板101将从车辆的点火电源输送来的DC电源转换为基于从车辆的ECU发送来的控制信号的频率的三相交流电源,并将该三相交流电源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输出。传感器连接部(图7的)122设置于基板102的Y轴方向的+Y侧的端部并且轴向上的中央部。
(第一布线单元130)
第一布线单元130起到将马达11的各汇流条(17U、17W、17V)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电连接起来的作用。第二布线单元160起到将连接器199的各端子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电连接起来的作用、以及将马达11的旋转角传感器15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7的122)电连接起来的作用。第一布线单元130具有布线保持体131。
图9是省略了图8中的第一布线单元130的布线保持体131的图示、省略了图8中的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的图示、并且省略了图8中的汇流条(17U、17W、17V)的图示的立体图。图10是从与图9相反的一侧示出与图9相同的状态下的控制基板101、第一布线单元130、第二布线单元160以及连接器199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第一布线单元130U具有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以及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均沿轴向延伸,并且在Y轴方向上按照规定的间隔而排列。
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具有设置于轴向前侧的端部的插入部132Ua和设置于轴向后侧的端部的端子部132Ub。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轴向上的中央部沿轴向延伸。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朝向Z轴方向的+Z侧弯折,弯折的前端部分成为插入部132Ua。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轴向后侧的端部朝向Z轴方向的+Z侧弯折,弯折的前端部分成为端子部132Ub。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也与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同样地具有插入部(132Wa、132Va)和端子部(132Wb、132Vb)。
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插入部132Ua以插入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的U相用的通孔中的状态,与通孔及包围通孔的焊盘焊接起来。上述的通孔的内周面以及焊盘均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的插入部132Wa、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的插入部132Va也与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插入部132Ua同样地以插入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的W相用、V相用的通孔的状态进行焊接。
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端子部132Ub以在Z轴方向上与U相用的汇流条17U的端子(图6的17Ub)重合的状态,借助螺钉等而与固定于U相用的汇流条17U的端子的U相用的端子台(图8的18U)固定起来。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的端子部132Wb、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的端子部132Vb也与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端子同样地固定于端子台(图8的18W、18V)。另外,将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的端子部(132Ub、132Wb、132Vb)固定于各相的端子台(图8的18U、18W、18V)的方法不限于螺钉固定。例如,也可以通过施加热能而将电源输出布线的端子部和汇流条的端子固定于端子台,也可以利用金属特性而不使用固定工具地对端子部和端子进行连接。
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通过插入部132Ua的焊接以及端子部132Ub向端子台(图8的18U)的固定而将U相用的汇流条17U的端子(图6的17Ub)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电连接起来。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通过插入部132Wa的焊接以及端子部132Wb向端子台(图8的18W)的固定而将W相用汇流条17W的端子(图6的17Wb)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电连接起来。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通过插入部132Va的焊接以及端子部132Vb向端子台(图8的18V)的固定而将V相用汇流条17V的端子(图6的17Vb)与基板102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电连接起来。
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均由铜板等金属板构成。以下,将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以及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统称为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
第一布线单元130的布线保持体(图8的131)由树脂等构成,在被成型为规定的形状的状态下,对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以及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各自的轴向上的中央部进行保持。
如图4所示,第一布线单元130配置于基板102的第一面与泵部40之间。
(连接器199)
连接器199与外部的点火电源连接器连接。点火电源连接器具有常时电源用、GND用、CAN-Lo信号用以及CAN-Hi信号用的4个端口,由作业人员从Z轴方向的+Z侧朝向-Z侧移动而安装于连接器199。如图10所示,连接器199具有端子部199a,该端子部199a具有与点火电源的4个端口分别电连接的4个连接器端子。4个连接器端子分别以沿轴向延伸的姿势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
在Y轴方向上,常时电源用的连接器端子位于4个连接器端子中的最靠+Y侧的位置。另外,在Y轴方向上,GND用的连接器端子位于4个连接器端子中的最靠-Y侧的位置。在Y轴方向上,CAN-Lo信号用的连接器端子和CAN-Hi信号用的连接器端子位于常时电源用的连接器端子与GND用的连接器端子之间。
(第二布线单元160)
如图8所示,第二布线单元160具有布线保持体161。图11是示出第二布线单元160中的电源输入布线和传感器布线的立体图。第二布线单元160的电源输入布线存在4根,其具体是第一电源输入布线162a、第二电源输入布线162b、第三电源输入布线162c以及第四电源输入布线162d。第二布线单元160的传感器布线存在5根,其具体是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以及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以下,将第一至第四电源输入布线统称为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另外,将第一至第五传感器布线统称为5根传感器布线163。
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和5根传感器布线163均由铜板等金属板构成。在逆变器100的轴向后侧,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和5根传感器布线163以沿轴向延伸的姿势,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在逆变器100的轴向后侧的位置,沿着Y轴方向从-Y侧朝向+Y侧,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按照第一电源输入布线(162a)、第二电源输入布线(162b)、第三电源输入布线(162c)、第四电源输入布线(162d)这一顺序排列。在逆变器100的轴向后侧的位置,从Y轴方向的-Y侧朝向+Y侧,5根传感器布线163按照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这一顺序排列。在逆变器100的轴向后侧的位置,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位于比5根传感器布线163靠Y轴方向的+Y侧的位置。
另外,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Y轴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限于上述的顺序,可以是任何顺序。另外,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Y轴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也不限于上述的顺序,可以是任何顺序。
图10所示的连接器199的端子部199a的常时电源用的连接器端子与图11所示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中的常时电源用的第一电源输入布线162a焊接或熔接起来。图10所示的连接器199的端子部199a的GND用的连接器端子与图11所示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中的GND用的第四电源输入布线162d焊接或熔接起来。图10所示的连接器199的端子部199a的CAN-Lo信号用的连接器端子与图11所示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中的CAN-Lo信号用的第二电源输入布线162b焊接或熔接起来。图10所示的连接器199的端子部199a的CAN-Hi信号用的连接器端子与图11所示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中的CAN-Hi信号用的第三电源输入布线162c焊接或熔接起来。
如图11所示,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分别具有同样构造的插入部(162a1、162b1、162c1、162d1)。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各自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朝向Z轴方向的+Z侧弯折,弯折的前端成为了插入部(162a1、162b1、162c1、162d1)。
在图10中,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具有4组通孔及包围通孔的焊盘的组。上述的4组是与互不相同的连接器端子分别独立地电连接的连接部,沿Y轴方向排列。
常时电源用的第一电源输入布线162a的插入部(图11的162a1)以插入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的常时电源用的通孔中的状态,与通孔及包围通孔的焊盘焊接起来。上述的通孔的内周面以及焊盘均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GND用的第四电源输入布线162d的插入部(图11的162d1)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的GND用的通孔及焊盘焊接起来。CAN-Lo信号用的第二电源输入布线162b的插入部(图11的162b1)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的CAN-Lo信号用的通孔及焊盘焊接起来。CAN-Hi信号用的第三电源输入布线162c的插入部(图11的162c1)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的CAN-Hi信号用的通孔及焊盘焊接起来。
像以上那样,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轴向后侧的部分单独地与互不相同的连接器端子焊接或熔接。另外,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插入部(图11的162a1、162b1、162c1、162d1)分别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中的互不相同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通过该结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将连接器199的连接器端子与控制基板101的电源输入部电连接起来。
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轴向上的长度。
如图9和图11所示,传感器基板15a具有输出第一信号H1的传感器端子15a1、与GND连接的传感器端子15a2以及输出第二信号H2的传感器端子15a3。另外,传感器基板15a具有输出第三信号H3的传感器端子15a4以及与5V电源连接的传感器端子15a5。即,传感器基板15a具有5个传感器端子。
5个传感器端子分别从传感器基板15a的基板面向Z轴方向的+Z侧突出,之后朝向轴向前侧弯折大约90°的角度。并且,弯折的前端与第二布线单元160的传感器布线(163)连接。上述的连接是通过焊接或熔接而进行的。在轴向上,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后侧的端部与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后侧端部位于相同的位置。5个传感器端子分别与传感器布线163的轴向后侧端部连接。5个传感器端子分别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
在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的轴向前侧的端部设置有插入部(163a2、163b2、163c2、163d2、163e2)。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朝向Z轴方向的+Z侧弯折,弯折的前端成为了插入部(163a2、163b2、163c2、163d2、163e2)。
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是第一信号H1用的布线。另外,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是GND用的布线。另外,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是第二信号H2用的布线。此外,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是第三信号H3用的布线。另外,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是5V电源用的布线。
另外,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Y轴方向上的排列顺序不限于上述的顺序,可以是任何顺序。
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除了插入部(163a2、163b2、163c2、163d2、163e2)之外的部分沿轴向延伸。
5根传感器布线163分别形成为比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靠轴向前侧的部分复杂地弯折的形状。以下,将从轴向后侧朝向前侧,传感器布线163最先弯折的位置称为“弯折起点”。
5V电源用的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的轴向后侧在Y轴方向上位于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从-Y侧数起的第五个位置。5V电源用的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在“弯折起点”沿着Y轴方向朝向+Y侧弯折,之后沿着轴向朝向前侧弯折。进而,沿着Y轴方向向-Y侧弯折,之后立即沿着轴向向前侧弯折。以下,将在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像上述那样沿着Y轴方向向-Y侧弯折之后立即沿着轴向向前侧弯折的状态描述为呈曲柄状弯折。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通过以上那样复杂的弯折而使后述的插入部163e2在Z轴方向上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对置。
GND用的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的轴向后侧在Y轴方向上位于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从-Y侧数起的第二个位置。GND用的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的“弯折起点”位于比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的“弯折起点”靠轴向前侧的位置。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在“弯折起点”沿着Y轴方向朝向+Y侧弯折,之后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稍微弯折。然后,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沿着Y轴方向朝向+Y侧弯折,达到在Z轴方向上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对置的位置。在上述位置,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沿轴向朝向前侧弯折,然后一边在Z轴方向上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对置一边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同样地呈曲柄状弯折。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通过以上那样的复杂的弯折而使后述的插入部163b2在Z轴方向上的比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靠+Z侧的位置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对置。
第二信号H2用的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的轴向后侧在Y轴方向上位于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从-Y侧数起的第三个位置。第二信号H2用的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的“弯折起点”位于比第五传感器布线163的“弯折起点”靠轴向后侧的位置。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在“弯折起点”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稍微弯折,之后沿着轴向朝向前侧稍微弯折。然后,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沿着Y轴方向朝向+Y侧弯折,与5V电源用的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在Z轴方向上对置。进而,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之后沿着Y轴方向朝向+Y侧弯折。然后,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朝向轴向前侧弯折,之后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同样地呈曲柄状弯折。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通过以上那样的复杂弯折而使后述的插入部163c2在Z轴方向上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对置。
第三信号H3用的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的轴向后侧在Y轴方向上位于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从-Y侧数起的第四个位置。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的“弯折起点”与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的“弯折起点”在轴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在“弯折起点”沿着Z轴方向向+Z侧弯折,然后向轴向前侧弯折,与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在+Z侧立体交叉。然后,在与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在Z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沿着Y轴方向向+Y侧弯折。然后,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在与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和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双方在Z轴方向上对置(进入双方之间)的位置,向轴向前侧弯折。进而,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同样地呈曲柄状弯折。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通过以上那样的复杂弯折而使后述的插入部163d2在Z轴方向上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对置。
第一信号H1用的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的轴向后侧在Y轴方向上位于5根传感器布线163中的从-Y侧数起的第一个位置。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的“弯折起点”位于比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的“弯折起点”靠轴向前侧的位置。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在“弯折起点”沿着Y轴方向向+Y侧弯折,之后沿着Z轴方向向+Z侧弯折。然后,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沿着Y轴方向向+Y侧弯折,之后在与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在Z轴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向轴向前侧弯折。进而,与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同样地呈曲柄状弯折。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通过以上那样的复杂弯折而使后述的插入部163a2在Z轴方向上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对置。
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的像上述那样呈曲柄状弯折的部分位于轴向上的相同位置,并且彼此在Z轴方向上重叠。
在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附近,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沿轴向延伸的部分在沿着基板102的厚度方向的Z轴方向上排列。上述部分的Z轴方向上的排列顺序是从-Z侧朝向+Z侧依次为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这样的顺序。
在图10中,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122具有5组通孔及包围通孔的焊盘的组。上述的5组按照沿着轴向从前侧向后侧依次为5V电源用的组、GND用的组、第三信号H3用的组、第二信号H2用的组以第一信号H1用的组这样的顺序排列。以下,关于通孔和通孔及焊盘的组,将沿着轴向的从前侧朝向后侧的排列顺序简称为排列顺序。
如图11所示,5V电源用的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的轴向前侧的端部在比GND用的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靠前侧的位置,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作为弯折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163e2不与其他4根传感器布线中的任何布线干涉地插入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5个通孔中的、位于排列顺序第一位的5V电源用的通孔中。而且,插入部163e2与5V电源用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
GND用的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的轴向前侧的端部在轴向上比第五传感器布线163e靠后侧并且在轴向上比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靠前侧的位置,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作为弯折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163b2不与其他4根传感器布线中的任意布线干涉地插入于在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设置的5个通孔中的、位于排列顺序第二位的GND用的通孔中。而且,插入部163b2与GND用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
第三信号H3用的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轴向上的弯折的位置是比第二传感器布线163b靠后侧并且比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靠前侧的位置。作为弯折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163d2不与其他4根传感器布线中的任意布线干涉地插入于在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设置的5个通孔中的、位于排列顺序第三位的第三信号H3用的通孔中。而且,插入部163d2与第三信号H3用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
第二信号H2用的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弯折的轴向上的位置是比第四传感器布线163d靠后侧并且比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靠前侧的位置。作为弯折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163c2不与其他4根传感器布线的任何布线干涉地插入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的5个通孔中的、位于排列顺序第四位的第二信号H2用的通孔中。而且,插入部163c2与第二信号H2用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
第一信号H1用的第一传感器布线163a的轴向前侧的端部沿着Z轴方向朝向+Z侧弯折。弯折的轴向上的位置是比第三传感器布线163c靠后侧的位置。作为弯折的前端部分的插入部163a2不与其他4根传感器布线中的任何布线干涉地插入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图10的122)的5个通孔中的、位于排列顺序第五位的第一信号H1用的通孔中。而且,插入部163a2与第一信号H1用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焊接起来。
像以上那样,第二布线单元160的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轴向后侧与传感器基板15a的传感器端子(15a1~15a5)连接。另外,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的插入部(163a2、163b2、163c2、163d2、163e2)与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122中的互不相同的通孔及焊盘的组单独地焊接起来。通过该结构,5根传感器布线163将旋转角传感器15与控制基板101的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122电连接起来。
在图8中,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由树脂等构成,成型为规定的形状。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的轴向后侧对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和5根传感器布线163进行保持。在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的各自中,与连接器端子的连接部以及插入部(图11的162a1、162b1、162c1、162d1)不被布线保持体161保持。另外,在5根传感器布线163的各自中,插入部(图11的163a2、163b2、163c2、163d2、163e2)不被布线保持体161保持。
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中的4组通孔及焊盘的组分别以在沿着径向的Y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于基板102。连接器199的多个连接器端子以与电源输入部120的4组通孔及焊盘的组在相同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传感器基板15a的5个传感器端子(15a1~15a5)分别以与电源输入部120的4组通孔及焊盘的组在相同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于传感器基板15a。
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在轴向后侧将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各自和5根传感器布线163各自以与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120的通孔及焊盘的组的排列方向在相同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保持。
如图10所示,基板102的传感器连接部122在轴向上配置在电源输入部120与马达电源输出部121之间。
图12是逆变器100的控制基板101的电路图。控制基板101具有反向连接保护电路103、噪声滤波器104、马达驱动电路105、电流检测切断电路106、U、V、W电压检测电路107、扼流圈108以及电压监视电路109。另外,控制基板101具有5V电源电路110、通信接口111、微型计算机监视电路112、电源电压监视电路113以及微型计算机114。
控制基板101的基板102的电源输入部(图10的120)经由车辆的继电器901与点火(IGN)电源连接。点火电源的常时电源以及GND经由反向连接保护电路103和除去噪声的噪声滤波器104而与马达驱动电路105连接。
反向连接保护电路103是在点火电源的常时电源和GND连接反了的情况下使得反向的电流不会流向下游侧的电路。
电源电压监视电路113与将噪声滤波器104和马达驱动电路105电连接的布线连接。电源电压监视电路113检测从噪声滤波器104向马达驱动电路105输出的直流的电压,并将检测值输出给微型计算机114的A/D转换电路114a。
微型计算机114具有A/D转换电路114a、PWM输出电路114b、温度检测电路114c、A/D转换电路114d、I/O电路114e以及通信电路114f。微型计算机114通过通信电路114f来接收从车辆的ECU 900经由控制基板101的通信接口111发送的控制信号,并生成使马达11以基于控制信号的频率进行旋转驱动的PWM信号。所生成的PWM信号从微型计算机114的PWM输出电路114b输出而输入给马达驱动电路105。
马达驱动电路105将从噪声滤波器104送来的DC电源转换为基于从微型计算机114的PWM输出电路114b送来的PWM信号的频率的三相交流电源并输出给马达11。马达驱动电路105具有开关用的多个双极晶体管(MOS-FET)和温度检测电路105a。马达驱动电路105的温度检测电路105a将温度的检测值输出给电流检测切断电路106。
电流检测切断电路106检测从马达驱动电路105向马达11流动的电流。电流检测切断电路106在检测到的电流值超过了规定的上限、或从马达驱动电路105的温度检测电路105a送来的温度检测值超过了规定的上限时,向微型计算机114输出切断信号。
微型计算机114在从电流检测切断电路106发送来切断信号、或微型计算机114的温度检测电路114c的温度检测值超过了规定的上限时,中止生成PWM信号而使马达11的驱动停止。
U、V、W电压检测电路107检测从马达驱动电路105向马达11输出的三相交流电源的电压,并将检测值输出给微型计算机114的A/D转换电路114d。
5V电源电路110经由扼流圈108与将反向连接保护电路103和噪声滤波器104电连接的布线连接。扼流圈108构成防止在5V电源电路110中流动的电流成为过电流的电路。5V电源电路110向旋转角传感器15输出5V电源。
微型计算机监视电路112与微型计算机114连接,通过与微型计算机114的通信来监视微型计算机114有无异常。
电压监视电路109检测从扼流圈108向5V电源电路110发送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并将检测值输出给微型计算机114的A/D转换电路114a。
从旋转角传感器15输出的第一信号H1、第二信号H2以及第三信号H3输入给微型计算机114的I/O电路114e。微型计算机114根据第一信号H1、第二信号H2以及第三信号H3来确定马达11的转子(图3的20)的旋转角度,并根据确定结果来计算转子的旋转频率。
图13是示出控制基板101的第一面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控制基板101的第二面的俯视图。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基板102的轴向后侧(+X侧)的端部的电源输入部120具有4组通孔及焊盘的组。第一组是常时电源用的通孔120a1及焊盘120a2的组。第二组是CAN-Lo信号用的通孔120b1及焊盘120b2的组。第三组是CAN-Hi信号用的通孔120c1及焊盘120c2的组。第四组是GND用的通孔120d1及焊盘120d2的组。上述4组均是与连接器(图10的199)的4个连接器端子各自单独地电连接的连接部,彼此沿着Y轴方向排列。
在轴向上,在基板102中的比电源输入部120靠后侧(-X侧)的区域内安装有扼流圈108、构成反向连接保护电路(图12的103)的双极晶体管123、第一电容器126以及第二电容器127。第一电容器126和第二电容器127是构成噪声滤波器(图12的104)的电子部件。第二电容器127是安装于基板102的多个电子部件中的厚度(基板102的厚度方向上的大小)最大的电子部件。另外,第二电容器127在轴向上配置在比扼流圈108和双极晶体管123靠前侧的位置。
在轴向上,在基板102中的比第一电容器126和第二电容器127靠后侧的区域内设置有传感器连接部122,并且安装有微型计算机114。传感器连接部122具有5组通孔及焊盘的组。第一组是第一信号H1用的通孔122a1及焊盘122a2的组。第二组是第二信号H2用的通孔122c1及焊盘122c2的组。第三组是第三信号H3用的通孔122d1及焊盘122d2的组。第四组是GND用的通孔122b1及焊盘122b2的组。第五组是5V电源用的通孔122e1及焊盘122e2的组。上述5组在基板102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彼此沿着轴向排列。
在轴向上,在基板102中的比微型计算机114和传感器连接部122靠后侧的区域内安装有6个双极晶体管125。上述的6个双极晶体管125构成马达驱动电路105的一部分。
基板102中的比6个双极晶体管125靠轴向后侧区域是基板102的后侧的端部。在该后侧的端部配置有马达电源输出部121。马达电源输出部121具有3组通孔及焊盘的组。第一组是三相交流电源中的U相用的通孔121Ua及焊盘121Ub的组。第二组是W相用的通孔121Wa及焊盘121Wb的组。第三组是V相用的通孔121Va及焊盘121Vb的组。上述3组分别是输出互不相同的相的电源的单独输出部。
如图13所示,在基板102的第一面上安装有安装于基板102的多个电子部件中的厚度最大的第二电容器127。如图4所示,控制基板101以基板102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作为第二电容器(图13的127)的安装面的第一面朝向马达部10侧的姿势配置。
以下,将图8所示的汇流条17U的端子17Ub、汇流条17W的端子17Wb以及汇流条17V的端子17Vb统称为“汇流条端子”。另外,将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插入部132Ua、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的插入部132Wa以及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的插入部132Va统称为“电源输出布线插入部”。另外,将U相电源输出布线132U的端子部132Ub、W相电源输出布线132W的端子部132Wb以及V相电源输出布线132V的端子部132Vb统称为“电源输出布线端子部”。
<电动油泵1的作用效果>
(1)电动油泵1具有:泵部40;马达部10,其对泵部40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基板101,其具有对马达部10的马达11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马达驱动电路105。马达11具有作为马达轴的轴13、以及包含线圈22b和与线圈22b的导线电连接的汇流条17U、汇流条17W以及汇流条17V的主体部。轴13的轴向前侧的部分从主体部的轴向前侧突出而与泵部40连接。控制基板101具有电源输入部120和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该控制基板101以控制基板101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任意一面沿着轴向的姿势配置。电源输入部120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汇流条端子”配置于马达11的主体部的轴向前侧。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能够将配置于马达11的主体部的轴向前侧的“汇流条端子”、或者与“汇流条端子”连接的布线连接到控制基板101的与后侧端部不同的部位。所述部位作为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而发挥功能,因此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设置于控制基板101的整个区域中的、与轴向后侧的端部不同的区域。另一方面,电源输入部120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后侧端部。因此,在电动油泵1中,不会将马达电源输出部121和电源输入部集中到构成控制基板101的平面的外缘的多条边中的特定的1条边附近。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能够避免由于将马达电源输出部121和电源输入部120集中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特定的1条边附近而导致控制基板101大型化。
(2)在电动油泵1中,马达11的主体部具有固定于轴13的轴向后侧的转子20以及内周面与转子20的外周面对置的定子22。“汇流条端子”配置在比定子22靠轴向前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使“汇流条端子”位于定子22的外部。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定子22的外部进行将控制基板101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或者与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连接的布线和“汇流条端子”连接起来的连接作业。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与将“汇流条端子”配置于定子22的内部的结构相比,使上述连接作业容易化,能够提高电动油泵1的生产率。
(3)在电动油泵1中,马达电源输出部121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
在该结构中,输入到在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配置的电源输入部120的电源经由设置于控制基板101的基板布线图案,从配置于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输出。即,电源在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后侧的端部输入到基板布线图案之后,从控制基板101的轴向的前侧的端部朝向马达11的汇流条输出。在该结构中,从图12的框图、以及图13和图14所示的基板102中的各种电子部件的布局可知,控制基板101的基板102能够采用以下这样的基板布线图案。即,基板布线图案为:对于输入到电源输入部120的电源在基板102内的流动,在到达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的过程中,不设置从轴向前侧朝向后侧折返的路径、或者将上述路径限制为最小限度。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与马达电源输出部121配置于基板102的与轴向前侧的端部不同的部位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基板布线图案的总延伸长度,实现控制基板101的小型化(面积缩小)。
(4)电动油泵1具有将“汇流条端子”与马达电源输出部121连起来的第一布线单元130。第一布线单元130具有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以及被成型为规定的形状并对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进行保持的布线保持体,该第一布线单元130配置在控制基板101的轴向前侧的端部与“汇流条端子”之间。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采用长方形状的控制基板101,采用了如下布局:以使长边沿着轴向的姿势来配置控制基板101,在轴向上使控制基板101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与“汇流条端子”大幅远离。在该结构中也是,“汇流条端子”能够通过第一布线单元130而与控制基板101的马达电源输出部121电连接。因此,电动油泵1的设计人员能够采用如下尺寸的长方形状的控制基板101: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短边不会比马达11的主体部向外侧突出。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能够避免由于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控制基板101的短边比马达11的主体部向外侧突出而导致电动油泵1向安装对象的安装性恶化。
(5)电动油泵1的控制基板具有基板102以及安装于基板102的多个电子部件。作为多个电子部件中的在基板102的厚度方向上大小为最大的电子部件的第二电容器127安装于基板102的第一面。控制基板101以基板102的第一面朝向泵部40的姿势配置。第一布线单元130配置在基板102的第一面与泵部40之间。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容易在基板102的第一面与泵部40的对置区域中的第二电容器127所不存在的区域产生死空间。在电动油泵1中,通过将上述的死空间用作第一布线单元130的配置空间,能够按照以下布局来配置第一布线单元。即,布局是:使第一布线单元130中的与基板102的第一面对置的面比第二电容器127的泵部40侧的端部接近第一面。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通过采用上述布局,能够实现基板102与泵部40的距离的缩短化,从而能够实现电动油泵1的小型化。
(6)电动油泵1具有端子台(18U、18W、18V)。第一布线单元130在径向上配置在泵部40与基板102之间。第一布线单元130的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由金属板构成,并在轴向后侧具有“电源输出布线端子部”。“电源输出端子部”以与“汇流条端子”重叠的状态固定于端子台(18U、18W、18V)。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的轴向前侧的插入部(132Ua、132Wa、132Va)插入于在基板102上设置的通孔中。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由金属板构成的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能够借助刚性而维持规定的姿势。因此,当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的“电源输出端子部”固定于端子台(18U、18W、18V)时,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的插入部(132Ua、132Wa、132Va)被准确地定位到规定的位置。作业人员能够将准确地定位到规定的位置的插入部(132Ua、132Wa、132Va)容易地插入于基板102的通孔中。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能够使由金属板构成的各相的电源输出布线132维持规定的姿势,提高控制基板101的安装作业性。
并且,在电动油泵1中,如果将介于基板102的第一面与泵部40之间的第一布线单元130像图8所示那样成型为板状,则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即,根据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能够抑制由于使第一布线单元130介于基板102的第一面与泵部40之间而导致第一面与泵部40的距离扩大。
(7)电动油泵1的马达11具有检测轴13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传感器15。旋转角传感器15配置于马达11的主体部的轴向另一侧。与作为外部电源的点火电源直接连接的连接器199在轴向上配置在控制基板101与旋转角传感器15之间。
在该结构的电动油泵1中,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对将连接器199的连接器引脚与控制基板101的电源输入部120连起来的4根电源输入布线162进行保持,能够将该布线保持体161兼用作以下的保持体。即,上述保持体是对将旋转角传感器15与控制基板101连起来的5根传感器布线163进行保持的保持体。由此,根据电动油泵1,将第二布线单元160的布线保持体161兼用作对传感器布线163进行保持的保持体,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和省空间化。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内,同时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动油泵,其具有:泵部;马达部,其对所述泵部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基板,其具有对所述马达部的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主体部和马达轴,该主体部具有线圈和与所述线圈的导线电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一侧突出而与所述泵部连接,
所述控制基板具有电源输入部和电源输出部,所述控制基板以所述控制基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任意一面沿着轴向的姿势配置,
所述电源输入部配置于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
所述汇流条的端子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另一侧的转子以及内周面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对置的定子,
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配置在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输出部配置于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油泵具有将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与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电源输出部连起来的布线单元,
所述布线单元具有布线以及被成型为规定的形状并对所述布线进行保持的布线保持体,所述布线单元配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具有基板以及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多个电子部件,
多个所述电子部件中的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大小为最大的电子部件安装于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
所述控制基板以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泵部的姿势配置,
所述布线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一面与所述泵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油泵具有端子台,
所述布线单元在所述马达轴的径向上配置在所述泵部与所述基板之间,
所述布线单元的所述布线由金属板构成,在轴向另一侧具有端子部,
所述端子部以与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端子重叠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端子台,
所述布线单元的所述布线的轴向一侧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基板的通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油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检测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传感器,
所述旋转角传感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另一侧,
与外部电源直接连接的连接器在轴向上配置在所述控制基板与所述旋转角传感器之间。
CN202020398701.6U 2019-03-28 2020-03-25 电动油泵 Active CN2124070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3175A JP7281687B2 (ja) 2019-03-28 2019-03-28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19-063175 2019-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7018U true CN212407018U (zh) 2021-01-26

Family

ID=72606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98701.6U Active CN212407018U (zh) 2019-03-28 2020-03-25 电动油泵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3050B2 (zh)
JP (1) JP7281687B2 (zh)
CN (1) CN21240701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91086S (zh) * 2020-09-30 2021-07-26
JP1690943S (zh) 2020-09-30 2021-07-26
US11876433B2 (en) * 2020-11-19 2024-01-16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JP2022113509A (ja) * 2021-01-25 2022-08-04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2184A (en) * 1998-11-05 2000-10-17 Ford Motor Company Reservoir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electric pump
US6756711B2 (en) * 2000-12-27 2004-06-29 Asmo Co., Ltd. Motor having control circuit board for controlling its rotation
JP2005253167A (ja) * 2004-03-03 2005-09-15 Hitachi Ltd 車両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4輪駆動車両
JP4400487B2 (ja) 2005-03-16 2010-0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ポンプ用モータ
JP4680075B2 (ja) * 2006-02-01 2011-05-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出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車両並びに動力出力装置の制御装置、動力出力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09033127A2 (en) * 2007-09-07 2009-03-12 Joral Devices, Llc Rotary magnetic encoder assembly, chip and method
JP5401902B2 (ja) * 2008-10-03 2014-01-2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1083063A (ja) 2009-10-02 2011-04-21 Mitsuba Corp 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063722B2 (ja) * 2010-03-19 2012-10-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00217B2 (ja) * 2011-07-28 2015-04-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056149B2 (ja) * 2011-08-31 2017-01-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ポンプ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60891B2 (ja) * 2011-09-17 2015-08-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2013090532A (ja) * 2011-10-21 2013-05-13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990896B2 (ja) * 2011-11-25 2016-09-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ユニット
JP5987331B2 (ja) 2012-02-02 2016-09-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US20140056732A1 (en) * 2012-08-22 2014-02-27 Magna Powertrain Hybrid variable external gear pump
JP5969342B2 (ja) 2012-09-26 2016-08-1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US10128720B2 (en) * 2012-12-28 2018-11-13 Mitsuba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ump
KR101748639B1 (ko) * 2013-05-21 2017-06-19 히다치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력 변환 장치
JP6225064B2 (ja) * 2014-04-16 2017-11-01 Kyb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
JP6245075B2 (ja) * 2014-05-28 2017-12-1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6104991B (zh) * 2014-08-01 2017-07-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动机
DE102014220201A1 (de) * 2014-10-06 2016-04-07 Bühler Motor GmbH Elektronisch kommutierter Gleichstrom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e Ölpumpe
JP6447048B2 (ja) 2014-11-20 2019-01-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503895B2 (ja) 2015-05-28 2019-04-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CN211377816U (zh) 2017-03-03 2020-08-28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泵装置
US20200235630A1 (en) * 2017-08-31 2020-07-23 Nidec Tosok Corporatio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ic oil pump provided with same
JP2020026735A (ja) * 2018-08-09 2020-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電動ポンプ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33050B2 (en) 2022-05-17
JP7281687B2 (ja) 2023-05-26
US20200308999A1 (en) 2020-10-01
JP2020165310A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07018U (zh) 电动油泵
CN211859877U (zh) 电动油泵
JP5764459B2 (ja) 駆動装置
US9912212B2 (en) Motor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including heat sink and external connector
US20200313505A1 (en) Electric oil pump
JP5927836B2 (ja) 駆動装置
EP2712065A1 (en) Motor driving apparatus for electric-powere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6458249A (zh)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54141A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47761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US11932324B2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of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8778897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5563513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2479569U (zh) 电动油泵
JP2012191792A (ja) 給電手段、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CN211981497U (zh) 电路板和电动油泵
US20200182245A1 (en) Electric oil pump
JP6059771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357802B2 (ja) 回転電機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3199463A1 (ja) 駆動装置
JP7281641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11194518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248173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1083065A (ja) 駆動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11218938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