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9835U -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 Google Patents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9835U
CN212389835U CN202020569103.0U CN202020569103U CN212389835U CN 212389835 U CN212389835 U CN 212389835U CN 202020569103 U CN202020569103 U CN 202020569103U CN 212389835 U CN212389835 U CN 212389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core
device body
driving device
receiv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691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旻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dar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dar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dar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dar Instru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9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9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 Valves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阀芯移动结构以及抵接件。装置本体相对于阀装置的阀本体设置。阀芯移动结构设置于装置本体且连接于阀装置的阀芯,阀芯由弹性构件偏压,阀芯移动结构驱动阀芯朝远离阀本体的方向移动。抵接件结合定位于装置本体且压抵于阀本体,装置本体与阀本体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可在驱动模块驱动阀芯上升且弹性构件的弹力作用在阀芯时,使装置本体与阀壳体的基准面间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而使阀芯得以实质上相对于阀体上升,在阀芯旋转时避免损坏防水垫圈。

Description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尤其涉及一种能与阀总成的阀本体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的阀芯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表示现有技术的多向阀装置V及其阀芯C。如图1所示,多向阀装置V具有一个进流口V1以及多个出流口V2A、V2B、V2C 及V2D。如图2所示,阀芯C设置于多向阀装置V中并具有封闭部C1与开放部 C2,水流自进流口V1进入多向阀装置V后,经由阀芯C的开放部C2通过阀芯C,当阀芯C的开放部C2对应于出流口V2A、V2B、V2C及V2D的其中之一时,水流经由开放部C2所对应的出流口V2A、V2B、V2C及V2D的其中之一流出。通过阀芯C旋转,使阀芯C的开放部C2对应于各出流口V2A、V2B、V2C及V2D 切换位置而达到切换水流方向的目的。
但是阀芯C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垫圈(未图示),如果在阀芯C与阀壳体V3 结合的状态下直接旋转切换,这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而造成阀芯C的防水垫圈的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先使阀芯C上升,使防水垫圈先与壳体分离,然后旋转阀芯C以改变开放部C2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阀芯C与多向阀装置V的阀壳体V3(多向阀上盖)之间设有弹性构件V4,例如压缩弹簧,弹性构件V4偏压于阀芯C,在阀芯C旋转切换开放部C2的位置后,通过弹性构件V4的弹力使阀芯C复位而再度结合于阀壳体V3。
阀芯驱动装置(未图标)连接于阀芯C,使阀芯C上升、下降及旋转。由于不同的多向阀总成的阀芯轴体的长度多半相异,因此阀芯驱动装置结合于阀芯 C后,阀芯驱动装置会与多向阀装置V的阀壳体V3间产生不同的间距。现有技术是在阀芯驱动装置的本体(壳体)上安装许多小弹簧,当阀芯驱动装置结合于阀芯C后,这些小弹簧会压抵在阀芯驱动装置的本体与多向阀装置V的阀壳体 V3间。这些小弹簧会产生形变,其可以适配于上述阀芯驱动装置与多向阀装置 V的阀壳体V3间的不同间距。
但是当阀芯驱动装置驱动阀芯上升而使弹性构件V4产生形变时,弹性构件V4的弹力会推压阀芯向下,而阀芯C连接于阀芯驱动装置,因此阀芯驱动装置也会被弹性构件V4的弹力下拉,由于阀芯驱动装置与多向阀装置V的阀壳体V3间设置上述的多个小弹簧,这些小弹簧由于本身的可变形特性会使阀芯驱动装置与阀壳体的间距缩小,而实质上造成阀芯下降,而使阀芯又再度结合于进流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在于提供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通过在阀芯驱动装置的装置本体与阀总成的阀壳体间设置具备相当刚性的抵接件并使其抵接于装置本体与阀壳体,可以解决阀芯上升且弹性构件的弹力作用时,阀芯驱动装置整体会随之下降而造成阀芯无法相对于进流口(出流口)上升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阀芯移动结构以及至少一抵接件。装置本体相对于阀装置的阀本体设置。阀芯移动结构设置于装置本体且连接于阀装置的阀芯,阀芯由弹性构件偏压,阀芯移动结构驱动阀芯朝远离阀本体的方向移动。至少一抵接件结合定位于装置本体且压抵于阀本体,装置本体与阀本体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装置本体与阀壳体的基准面间设置抵接件,而且抵接件具备相当程度的刚性,可以在阀芯驱动装置的驱动模块驱动阀芯上升且阀总成的弹性构件的弹力作用在阀芯时,使装置本体与阀壳体的基准面间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而使阀芯得以实质上相对于进流口(出流口)上升,而在阀芯旋转时避免损坏防水垫圈。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多向阀总成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多向阀总成的阀芯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的阀总成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3的阀总成的前视图;
图5为图3的阀总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的阀总成的前视图;
图7为图3的阀总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适配于其他阀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前视图;
图10为图8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沿A-A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12为图3的阀总成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图3的阀总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图11阀芯驱动装置的部分分解剖视图;
图15为图10中沿B-B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16为图10中沿C-C线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图4、图5、图6及图7,其为本申请的阀总成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前视图、图3的阀总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的阀总成的前视图以及图3的阀总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阀总成1000包括阀芯驱动装置100以及阀装置200。阀装置200包括阀本体210、阀芯以及弹性构件。阀本体210具有至少一个进流口2021以及至少一个出流口2023。阀芯为可移动地设置于阀本体210中,弹性构件(未图标)设于阀芯与阀本体210间,且偏压于阀芯与阀本体210,阀芯驱动装置100连接于阀芯且对应于阀本体210。
在本实施例中,阀本体210包括阀壳体202及阀盖203。阀壳体202设有一个进流口2021以及多个出流口2022、2023。阀盖203由阀壳体202的上方密封地盖合于阀壳体202且阀盖203设有通孔2031,阀盖203的顶端设有上述基准面201,基准面201用于安装阀芯驱动装置100,通孔2031即设于基准面201上。
阀芯设置于阀壳体202中且可于阀壳体202中进行直线移动及旋转。阀芯包括轴杆221以及切换部(图中仅表示轴杆221)。切换部包括封闭端及开放端,封闭端及开放端分别对阀壳体202的出流口2022、2023进行封闭或开放。阀芯的轴杆221连接于下方的切换部且经由阀盖203的通孔2031延伸至阀本体 210的外部。轴杆221可沿其轴向进行直线往复移动且可进行顺时针及反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轴杆221沿其轴向移动,可以使切换部升降,通过轴杆221进行顺时针及反时针方向旋转,可以使封闭端及开放端调换位置,而对出流口2022、2023封闭及开放进行切换,以切换流体的流出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为压缩弹簧,其套设于轴杆221且两端分别压抵于阀芯的切换部以及阀本体210的阀盖203。当轴杆221上升时,弹性构件被阀芯的切换部与阀盖203的间距缩小而压缩弹性构件,弹性构件被压缩后产生的弹力作用在阀芯的切换部。
上述的阀装置200的结构仅是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阀装置20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的阀装置200,并无限定,例如只具有一个进流口以及一个出流口,阀芯通过旋转可对进流口进行封闭或开放。
如图5及图6所示,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包括装置本体10、阀芯移动结构5以及至少一抵接件40。装置本体10相对于上述阀本体210设置。阀芯移动结构5设置于装置本体10且连接于阀装置200的阀芯,阀芯由弹性构件偏压,阀芯移动结构5驱动阀芯朝远离阀本体210的方向移动。抵接件40 结合于装置本体10且可相对于装置本体10定位于多个位置,抵接件40在至少其中之一个位置,压抵于基准面201,且装置本体10与基准面201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
阀芯移动结构5包括从动模块20及驱动模块30。从动模块20连接于阀芯,阀芯由弹性构件偏压。驱动模块30设置于装置本体10且连接于从动模块 20,驱动模块30驱动从动模块20与阀芯朝远离基准面201的方向移动。
请参阅图7,其为图3的阀总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在图7中,为了清楚地表示装置本体10的结构,省略驱动模块30的大部分构件,仅保留凸轮件 331。在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设置在基准面201上,如图6所示,装置本体10包括多个侧壁11以及底壁12,侧壁11与底壁12连接而在内部形成容置空间S,从动模块20及驱动模块30设置于容置空间S中,且驱动模块30固定于装置本体10的底壁12的内表面,从动模块20抵接于驱动模块30。在底壁12形成穿孔121,沿着穿孔121的孔缘等间距地设有多个沿轴向朝远离容置空间S的方向突出延伸的卡合件13,而且在底壁12的外表面设有凸台14。在本实施例中,凸台14平行于底壁12的截面呈圆形,且凸台14围绕穿孔121 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穿孔121位于凸台14的中心。卡合件13延伸超过凸台 14的顶面。在阀本体210的阀盖203上设有凹陷部2032,在本实施例中,凹陷部2032的开口为圆形且具有圆形的内周壁,上述通孔2031设于凹陷部2032 的底面,且位于凹陷部2032底面的中心,在凹陷部2032的内周壁等间距地设有对应于卡合件13的卡槽2033。通过卡合件13插置于凹陷部2032且卡合于卡槽2033,使装置本体10定位在阀本体210上且避免阀芯驱动装置100相对于阀本体210旋转。当阀芯驱动装置100安装在阀本体210时,凸台14的顶面对应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
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5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50 呈圆柱状,且在顶端设有螺孔,在外周壁设有通孔,连接件50为可移动地穿设于穿孔121。经由插销插接于连接件50的通孔以及轴杆221头部的通孔而将连接件50连接于轴杆221的头部,然后连接件50再经由螺栓穿过从动模块 20底部的通孔而螺合于连接件50顶端的螺孔而使连接件50连接于从动模块 20。通过上述的连接结构,阀芯的轴杆221沿轴向连接于从动模块20。当阀芯驱动装置100的从动模块20及连接件50与阀芯的轴杆221形成上述的轴向连接时,凸台14的顶面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间形成间隙。
请参阅图8、图9、图10及图11,其为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适配于其他阀总成的立体示意图、图8的前视图、图8的俯视图以及图10中沿A-A线的部分剖视图。如图所示,抵接件40结合于装置本体10且抵接件40压抵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详言之,抵接件40的一端插置于凸台14的顶面且另一端压抵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在本实施例中,阀芯驱动装置100包括三个抵接件40,三个抵接件40沿着凸台14的边缘等间距地设置。
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的抵接件40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即抵接件 40受力所产生的变形量相对于凸台14顶面与基准面201间的间隙宽度为可忽略,例如变形量与间隙宽度的比值在1/100以下。藉此,当阀芯驱动装置100 使从动模块20上升进而使阀芯的轴杆221上升时,弹性构件的弹力作用于阀芯,并经由阀芯的轴杆221传递至阀芯驱动装置100。此时由于抵接件40设置在装置本体10与阀盖203之间,即抵接件40设置在凸台14的顶面与阀盖203 的基准面201间,且抵接件40压抵于基准面201,并通过抵接件40的刚性使凸台14的顶面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间保持既有的间距,即装置本体10与基准面201间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如此,可避免弹性构件的作用力使阀芯驱动装置100下降而使阀芯再度结合于进流口2021。
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件40包括结合部41以及连接于结合部41且压抵于阀本体210的压抵部42,结合部41可移动地结合于装置本体10且可定位相对于装置本体10的多个位置,压抵部42压抵于基准面201。例如结合部41呈杆状且可移动地插置于装置本体10中且可定位在上述多个位置,压抵部42呈板状且对应于上述多个位置与装置本体10(凸台14的顶面)形成间距,此间距为可变,藉此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可适配于不同的阀装置200。
如图7、图10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部41设有第一螺纹411,装置本体10设有第二螺纹15,结合部41的第一螺纹411螺合于装置本体10 的第二螺纹1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纹411为公螺纹,第二螺纹15 为母螺纹。例如结合部41呈杆状,第一螺纹411为形成于结合部41外周壁的公螺纹,装置本体10设有螺孔16,第二螺纹15为形成于螺孔16内周壁的母螺纹。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螺纹411也可以是母螺纹,第二螺纹15也可以是公螺纹。例如结合部41呈管状并于其内周壁形成母螺纹,而在装置本体10的底部设置突出的短柱,而且在短柱的外周壁形成公螺纹。通过结合部41的第一螺纹411螺合于装置本体10的第二螺纹15,抵接件 40可相对于装置本体10定位在任意位置。
如图8及图11所示,装置本体10具有至少一个容置槽17,至少一个容置槽17连通于至少一螺孔16,结合部41可移动地穿设于螺孔16,且压抵部42 可容置于容置槽17中。在本实施例中,螺孔16及容置槽17均设置于凸台14,容置槽17设置于凸台14的顶面,而螺孔16则形成于容置槽17的底部。因此抵接件40的结合部41通过公螺纹螺合于螺孔16,而结合部41可于螺孔16中行进直到压抵部42进入容置槽17且被容置槽17的底部止挡为止。此时,压抵部42容置于容置槽17中。当压抵部42被容置槽17的底部止挡时,压抵部 42的表可面与凸台14的顶面齐平或低于凸台14的顶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结合部41呈长杆状且压抵部42呈圆板状且压抵部42的直径大于结合部41的直径,因此容置槽17的直径大于螺孔16的直径。容置槽17设有缺口18,压抵部42的侧边自缺口18突出于装置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缺口18形成于凸台14的外周壁。使用者可经由缺口18以手指拨动压抵部42旋转并藉此结合部41旋转而使抵接件40相对于装置本体10移动。如图7所示,为了增加使用者手指拨动压抵部42时的摩擦力,压抵部42的侧边形成滚花边。
以下说明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的从动模块20及驱动模块30的结构。请参阅图12、图13,其为图3的阀总成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3的阀总成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如图所示,从动模块20包括从动模块本体21、结合件22以及压接件23。结合件22及压接件23设置于从动模块本体21,结合件22结合于连接件50,压接件23压抵于驱动模块30的凸轮面3314。
在本实施例中,从动模块本体21为筒状构件,其内径略大于连接件50的外径,因此连接件50可穿设于从动模块本体21内。结合件22为设于从动模块本体21内周壁的圆形板状构件,藉此连接件50的顶面抵接于结合件22。结合件22的中心处设有透孔,螺栓可穿过结合件22的透孔并螺合于连接件50 顶面的螺孔,藉此使从动模块20固接于连接件50。
在本实施例中,压接件23设置于从动模块本体21本体的外周面,并形成突出于动模块本体21的外周面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压接件23为圆柱状构件并具有螺轴,通过螺轴螺合于从动模块本体21本体的外周面的螺孔,压接件23与从动模块本体21固接,在本实施例中,压接件23包括滚轮,滚轮可转动的设于螺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从动模块本体21本体的外周面设有三个压接件23,三个压接件23是以等角距离的结构设置。压接件23压抵于后述的驱动模块30的凸轮面,并随着凸轮面高度的变化而使从动模块20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连接件50及模芯上下移动。
请参阅图14、图15及图16,其分别为图11阀芯驱动装置的部分分解剖视图、图10中沿B-B线的部分剖视图以及图10中沿C-C线的部分剖视图,同时复请参阅图12及图13。如图所示,驱动模块30包括驱动件31、动力传递/ 变速机构32以及凸轮组件33。驱动件31连接于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连接于凸轮组件33。驱动件31输出驱动力,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将驱动力传递至凸轮组件33,使凸轮组件33产生运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为马达,例如伺服马达或步进马达。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为齿轮组。驱动件31的扭力经由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传递并由齿轮组进行适当的减速,藉以驱动凸轮组件33以适当的速度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设置在框架F中,框架F具有上载板F1及下载板F2,上载板 F1与下载板F2平行设置,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设置在上载板F1与下载板 F2之间,并固定在下载板F2,驱动件31固定在上载板F1,其输出轴延伸穿过上载板F1而结合于设置在上载板F1与下载板F2间的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
以下说明凸轮组件33的结构。凸轮组件33包括凸轮件331以及承载件 332,承载件332设置于装置本体10内,凸轮件331由承载件332承载并与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承载件332为轴承,其设置于装置本体10的底壁12,如图13所示,在底壁12的穿孔121的周缘形成朝容置空间S轴向延伸的环状凸肋122,在邻接于环状凸肋122处形成环状凹部123,承载件332即设置于环状凹部123中。在本实施例中,凸轮件331包括凸轮件本体3311、接合部3312以及凸轮部3313。接合部3312以及凸轮部3313设置于凸轮件本体3311,接合部3312接合于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凸轮部3313 连接于从动模块20的压接件23。在本实施例中,凸轮件本体3311为环状构件,其也设置于环状凹部123中,由承载件332承载并由环状凸肋122及环状凹部123的内周壁限位,使其围绕底壁12的穿孔121并以穿孔121中心为轴旋转。接合部3312为沿凸轮件本体3311的外周面形成的齿环,齿环与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的齿轮啮合。凸轮部3313包括设置于凸轮件本体3311内部的至少一个朝轴向设置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凸轮面3314以及设置于凸轮面3314 的两端的推压壁3315及3316。凸轮面3314是沿凸轮件本体3311的轴向产生高度的变化,详言之,如图14所示,凸轮面3314的高度由推压壁3315朝推压壁3316逐渐增加。
请一并参照图11、图13及图14,从动模块20的从动模块本体21穿设于凸轮件本体3311,使从动模块本体21的外周壁配合凸轮件本体3311的内周壁,藉此使突出于从动模块本体21的外周壁的压接件23压抵在凸轮面3314 上。如前所述,由于阀芯受到弹性构件(压缩弹簧)的作用力,此作用力经由轴杆221及连接件50传递至从动模块20,使从动模块20的压接件23保持压抵在凸轮面3314。
当凸轮件331由驱动件31及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驱动旋转时,凸轮面 3314沿着圆周方向移动,压接件23通过滚轮可相对于凸轮面3314滚动并随着凸轮面3314在轴向产生位移,例如沿轴向上升或下降,即从动模块20整体会沿轴向上升或下降。如前所述,当阀芯的切换部进行封闭及开放的切换前需要先上升然后再做旋转,以避免防水垫圈损坏。因此凸轮件331旋转,使压接件23在凸轮面3314上,由推压壁3315移动至推压壁3316,使从动模块20上升,进而带动连接件50及阀芯上升,当压接件23到达推压壁3316后,由于阀芯已经上升到适当的高度(防水垫圈脱离入流口),此时继续驱动凸轮件331 旋转,由推压壁3316推动压接件23,使从动模块20在轴向保持既定位置而仅产生旋转,藉此旋转阀芯,达到切换的作用。在切换程序完成后,此时驱动件 31反向转动,经由动力传递/变速机构32带动凸轮件331反向旋转,使压接件 23在凸轮面3314上,由推压壁3316移动至推压壁3315,使从动模块20下降,进而使阀芯下降而与进流口结合。
在另一方面,请参阅图13、图15及图16,由于凸轮面3314为倾斜面,因此当压接件23压抵在凸轮面3314时,凸轮面3314会对压接件23施加垂直于压接点的正向力,而此正向力具有轴向的分力及圆周切线方向的分力,轴向的分力使从动模块20上升,但圆周切线方向的分力却会使从动模块20产生旋转,但此时阀芯尚未完全与进流口分离,在此阶段必须防止动模块20的旋转,因此在从动模块本体21的外周壁设有轴向延伸的卡合件24,而在装置本体10 的底壁12的环状凸肋122边缘形成限位凹部124。当压接件23在凸轮面3314 上且位于推压壁3315时,从动模块20的卡合件24卡合于限位凹部124中,压接件23在凸轮面3314上从推压壁3315移动至推压壁3316的过程中,卡合件24受限位凹部124的限位使从动模块20无法旋转,而且卡合件24在限位凹部124中随着从动模块20的上升而逐渐上升。当压接件23在凸轮面3314 上且位于推压壁3316时,卡合件24恰好脱离限位凹部124,使推压壁3316可以推动压接件23而使从动模块20旋转。而当从动模块20(模芯)旋转既定角度而完成切换的程序后,卡合件24恰好对准相邻的另一限位凹部124,然后随着从动模块20下降(阀芯下降结合于进流口),卡合件24也逐渐进入相邻的该限位凹部124,藉此在下降的过程中也达到防止阀芯旋转的作用。因此每一限位凹部124的深度可等于凸轮面3314在推压壁3315与推压壁3316处的高度差,且相邻两个限位凹部124的角距离可等于阀芯旋转的角度。
本申请的阀芯驱动装置100通过设置抵接件40,抵接于装置本体10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之间,当阀芯上升而弹性构件的作用力作用在阀芯且连带地作用在装置本体10时,抵接件40除了起支持的作用外,还可以使装置本体 10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保持既定的间距),避免现有技术中,阀芯在弹性构件的作用力作用时,因为装置本体10与阀盖203的基准面201的间距为可变而使阀芯再度下降,阀芯无法实质上升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申请专利范围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本体;
阀芯移动结构,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
至少一个抵接件,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并位于所述阀芯移动结构的周围;
其中,所述装置本体相对于阀装置的阀本体设置,所述阀芯移动结构与所述阀装置的阀芯连接,至少一个抵接件抵接于所述阀本体靠近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抵接件定位于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的多个位置,且在至少一个所述位置,所述抵接件压抵于所述阀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抵接件包括结合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结合部且压抵于所述装置本体的压抵部,所述结合部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装置本体且定位于对应的所述位置,且所述压抵部与所述装置本体间形成间距,所述间距为可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设有第一螺纹,所述装置本体设有第二螺纹,所述结合部的所述第一螺纹螺合于所述装置本体的所述第二螺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为形成于所述结合部的外周壁的公螺纹,所述第二螺纹为形成于所述装置本体的至少一个螺孔的内周壁的母螺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具有至少一个容置槽,至少一个所述容置槽连通于至少一个所述螺孔,所述结合部可移动地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螺孔,且所述压抵部可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设有至少一个容置槽,所述压抵部可容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设有缺口,所述缺口连通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压抵部的侧边自所述缺口突出于所述装置本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抵部的侧边形成滚花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驱动装置包括多个抵接件,多个所述抵接件等间距排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与所述阀本体由至少一个抵接件保持既定的相对位置。
12.一种阀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装置,其包括:
阀本体,具有至少一个进流口以及至少一个出流口;
阀芯,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阀本体中,且封闭或开放至少一个所述进流口或至少一个所述出流口;
弹性构件,设于所述阀芯与所述阀本体间,且抵接于所述阀芯与所述阀本体;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芯驱动装置,其连接于所述阀芯且对应于所述阀本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阀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驱动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阀芯。
CN202020569103.0U 2020-02-07 2020-04-16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Active CN2123898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404U TWM598363U (zh) 2020-02-07 2020-02-07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TW109201404 2020-0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9835U true CN212389835U (zh) 2021-01-22

Family

ID=7260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69103.0U Active CN212389835U (zh) 2020-02-07 2020-04-16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9835U (zh)
TW (1) TWM59836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8363U (zh) 2020-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11620B2 (ja) バックラッシュ除去ナット
US20130142675A1 (en) Fluid control device
US7555119B2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lifting a cover of mobile phone by pressing
US9267550B2 (en) Transmission shift device
CA2908438C (en) Rotatable control device with axial translation
CN212389835U (zh)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US20200232574A1 (en) Electrically Operated Gas Flow Regulating Valve
JP2006300330A (ja) ラッチング部材
US20100251842A1 (en) Gear-driven assembly of transmission gear shifting
JP4642465B2 (ja) 回転伝達組立体および回転伝達組立体を組立てる方法
CN212480309U (zh) 阀芯驱动装置
TWI622726B (zh) 浮動接頭的製造方法,以及藉由該方法所製造的浮動接頭
JP2012021609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EP1798105A1 (en) Mirror angle adjusting device
JP4103093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及び照明器具
KR100503015B1 (ko) 클러치부착모터
US3683753A (en) Dual diaphragm short travel actuator
WO2018051861A1 (ja) 接点式タイマースイッチ
JP2001165255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5010590B2 (ja) 連結部
JP2017134900A (ja) セレクタスイッチ
CN219506644U (zh) 一种密封装置及容器
CN215888471U (zh) 一种联动机构及应用其的排水阀
CN212690992U (zh) 阀芯驱动装置
CN215806654U (zh) 一种回转式阀门执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