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8363U -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 Google Patents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8363U
TWM598363U TW109201404U TW109201404U TWM598363U TW M598363 U TWM598363 U TW M598363U TW 109201404 U TW109201404 U TW 109201404U TW 109201404 U TW109201404 U TW 109201404U TW M598363 U TWM598363 U TW M59836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core
device body
driving device
thr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4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旻益
Original Assignee
欣達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欣達企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欣達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14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8363U/zh
Priority to CN202020569103.0U priority patent/CN212389835U/zh
Publication of TWM5983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836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種閥芯驅動裝置,其包括裝置本體、閥芯移動結構以及抵接件。裝置本體相對於閥裝置的閥本體設置。閥芯移動結構設置於裝置本體且連接於閥裝置的閥芯,閥芯由彈性構件偏壓,閥芯移動結構驅動閥芯朝遠離閥本體的方向移動。抵接件結合定位於裝置本體且壓抵於閥本體,裝置本體與閥本體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可在驅動模組驅動閥芯上升且彈性構件的彈力作用在閥芯時,使裝置本體與閥殼體的基準面間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而使閥芯得以實質上相對於閥體上升,在閥芯旋轉時避免損壞防水墊圈。

Description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本申請係有關於一種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與閥總成的閥本體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的閥芯驅動裝置。
請參閱圖1及圖2,其分別表示現有技術的多向閥裝置V及其閥芯C。如圖1所示,多向閥裝置V具有一個進流口V1以及多個出流口V2A、V2B、V2C及V2D。如圖2所示,閥芯C設置於多向閥裝置V中並具有封閉部C1與開放部C2,水流自進流口V1進入多向閥裝置V後,經由閥芯C的開放部C2通過閥芯C,當閥芯C的開放部C2對應於出流口V2A、V2B、V2C及V2D的其中之一時,水流經由開放部C2所對應的出流口V2A、V2B、V2C及V2D的其中之一流出。藉由閥芯C旋轉,使閥芯C的開放部C2對應於各出流口V2A、V2B、V2C及V2D切換位置而達到切換水流方向的目的。
但是閥芯C的底部設置有防水墊圈(未圖示),如果在閥芯C與閥殼體V3結合的狀態下直接旋轉切換,這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摩擦力而造成閥芯C的防水墊圈的損壞。現有的解決方案是先使閥芯C上升,使防水墊圈先與殼體分離,然後旋轉閥芯C以改變開放部C2的位置。
如圖2所示,在閥芯C與多向閥裝置V的閥殼體V3(多向閥上蓋)之間設有彈性構件V4,例如壓縮彈簧,彈性構件V4偏壓於閥芯C,在閥芯C旋轉切換開放部C2的位置後,藉由彈性構件V4的彈力使閥芯C復位而再度結合於閥殼體V3。
閥芯驅動裝置(未圖示)係連接於閥芯C,使閥芯C上升、下降及旋轉。由於不同的多向閥總成的閥芯軸體的長度多半相異,因此閥芯驅動裝置結合於閥芯C後,閥芯驅動裝置會與多向閥裝置V的閥殼體V3間產生不同的間距。現有技術是在閥芯驅動裝置的本體(殼體)上安裝許多小彈簧,當閥芯驅動裝置結合於閥芯C後,這些小彈簧會壓抵在閥芯驅動裝置的本體與多向閥裝置V的閥殼體V3間。這些小彈簧會產生形變,其可以適配於上述閥芯驅動裝置與多向閥裝置V的閥殼體V3間的不同間距。
但是當閥芯驅動裝置驅動閥芯上升而使彈性構件V4產生形變時,彈性構件V4的彈力會推壓閥芯向下,而閥芯C連接於閥芯驅動裝置,因此閥芯驅動裝置也會被彈性構件V4的彈力下拉,由於閥芯驅動裝置與多向閥裝置V的閥殼體V3間設置上述的多個小彈簧,這些小彈簧由於本身的可變形特性會使閥芯驅動裝置與閥殼體的間距縮小,而實質上造成閥芯下降,而使閥芯又再度結合於進流口。
有鑑於此,本申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閥芯驅動裝置,其藉由在閥芯驅動裝置的裝置本體與閥總成的閥殼體間設置具備相當剛性的扺接件並使其抵接於裝置本體與閥殼體,可以解決閥芯上升且彈性構件的彈力作用時,閥芯驅動裝置整體會隨之下降而造成閥芯無法相對於進流口(出流口)上升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一種閥芯驅動裝置,其包括裝置本體、閥芯移動結構以及至少一抵接件。裝置本體相對於閥裝置的閥本體設置。閥芯移動結構設置於裝置本體且連接於閥裝置的閥芯,閥芯由彈性構件偏壓,閥芯移動結構驅動閥芯朝遠離閥本體的方向移動。至少一抵接件結合定位於裝置本體且壓抵於閥本體,裝置本體與閥本體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
本申請的實施例中,藉由在裝置本體與閥殼體的基準面間設置抵接件,而且抵接件具備相當程度的剛性,可以在閥芯驅動裝置的驅動模組驅動閥芯上升且閥總成的彈性構件的彈力作用在閥芯時,使裝置本體與閥殼體的基準面間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而使閥芯得以實質上相對於進流口(出流口)上升,而在閥芯旋轉時避免損壞防水墊圈。
請參閱圖3、圖4、圖5、圖6及圖7,其為本申請的閥總成的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前視圖、圖3的閥總成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圖5的閥總成的前視圖以及圖3的閥總成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如圖所示,本申請的閥總成1000包括閥芯驅動裝置100以及閥裝置200。閥裝置200包括閥本體210、閥芯以及彈性構件。閥本體210具有至少一進流口2021以及至少一出流口2023。閥芯為可移動地設置於閥本體210中,彈性構件(未圖示)設於閥芯與閥本體210間,且偏壓於閥芯與閥本體210,閥芯驅動裝置100連接於閥芯且對應於閥本體210。
在本實施例中,閥本體210包括閥殼體202及閥蓋203。閥殼體202設有一個進流口2021以及多個出流口2022、2023。閥蓋203由閥殼體202的上方密封地蓋合於閥殼體202且閥蓋203設有通孔2031,閥蓋203的頂端設有上述基準面201,基準面201用於安裝閥芯驅動裝置100,通孔2031即設於基準面201上。
閥芯設置於閥殼體202中且可於閥殼體202中進行直線移動及旋轉。閥芯包括軸桿221以及切換部(圖中僅表示軸桿221)。切換部包括封閉端及開放端,封閉端及開放端分別對閥殼體202的出流口2022、2023進行封閉或開放。閥芯的軸桿221連接於下方的切換部且經由閥蓋203的通孔2031延伸至閥本體210的外部。軸桿221可沿其軸向進行直線往復移動且可進行順時針及反時針方向旋轉。藉由軸桿221沿其軸向移動,可以使切換部升降,藉由軸桿221進行順時針及反時針方向旋轉,可以使封閉端及開放端調換位置,而對出流口2022、2023封閉及開放進行切換,以切換流體的流出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彈性構件為壓縮彈簧,其套設於軸桿221且兩端分別壓抵於閥芯的切換部以及閥本體210的閥蓋203。當軸桿221上升時,彈性構件被閥芯的切換部與閥蓋203的間距縮小而壓縮彈性構件,彈性構件被壓縮後產生的彈力作用在閥芯的切換部。
上述的閥裝置200的結構僅是示例性地說明,本申請的閥裝置200也可以是其他結構的閥裝置200,並無限定,例如只具有一個進流口以及一個出流口,閥芯藉由旋轉可對進流口進行封閉或開放。
如圖5及圖6所示,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包括裝置本體10、閥芯移動結構5以及至少一抵接件40。裝置本體10相對於上述閥本體210設置。閥芯移動結構5設置於裝置本體10且連接於閥裝置200的閥芯,閥芯由彈性構件偏壓,閥芯移動結構5驅動閥芯朝遠離閥本體210的方向移動。抵接件40結合於裝置本體10且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0定位於複數個位置,抵接件40在該等位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壓抵於基準面201,且裝置本體10與基準面201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
閥芯移動結構5包括從動模組20及驅動模組30。從動模組20連接於閥芯,閥芯由彈性構件偏壓。驅動模組30設置於裝置本體10且連接於從動模組20,驅動模組30驅動從動模組20與閥芯朝遠離基準面201的方向移動。
請參閱圖7,其為圖3的閥總成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在圖7中,為了清楚地表示裝置本體10的結構,省略驅動模組30的大部分構件,僅保留凸輪件331。在本實施例中,裝置本體10設置在基準面201上,如圖6所示,裝置本體10包括多個側壁11以及底壁12,側壁11與底壁12連接而在內部形成容置空間S,從動模組20及驅動模組30設置於容置空間S中,且驅動模組30固定於裝置本體10的底壁12的內表面,從動模組20抵接於驅動模組30。在底壁12形成穿孔121,沿著穿孔121的孔緣等間距地設有多個沿軸向朝遠離容置空間S的方向突出延伸的卡合件13,而且在底壁12的外表面設有凸台14。在本實施例中,凸台14平行於底壁12的截面呈圓形,且凸台14圍繞穿孔121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穿孔121位於凸台14的中心。卡合件13延伸超過凸台14的頂面。在閥本體210的閥蓋203上設有凹陷部2032,在本實施例中,凹陷部2032的開口為圓形且具有圓形的內周壁,上述通孔2031設於凹陷部2032的底面,且位於凹陷部2032底面的中心,在凹陷部2032的內周壁等間距地設有對應於卡合件13的卡槽2033。藉由卡合件13插置於凹陷部2032且卡合於卡槽2033,使裝置本體10定位在閥本體210上且避免閥芯驅動裝置100相對於閥本體210旋轉。當閥芯驅動裝置100安裝在閥本體210時,凸台14的頂面對應於閥蓋203的基準面201。
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更包括連接件50。在本實施例中,連接件50呈圓柱狀,且在頂端設有螺孔,在外周壁設有通孔,連接件50為可移動地穿設於穿孔121。經由插銷插接於連接件50的通孔以及軸桿221頭部的通孔而將連接件50連接於軸桿221的頭部,然後連接件50再經由螺栓穿過從動模組20底部的通孔而螺合於連接件50頂端的螺孔而使連接件50連接於從動模組20。藉由上述的連接結構,閥芯的軸桿221沿軸向連接於從動模組20。當閥芯驅動裝置100的從動模組20及連接件50與閥芯的軸桿221形成上述的軸向連接時,凸台14的頂面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間形成間隙。
請參閱圖8、圖9、圖10及圖11,其為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適配於其他閥總成的立體示意圖、圖8的前視圖、圖8的俯視圖以及圖10中沿A-A線的部分剖視圖。如圖所示,抵接件40結合於裝置本體10且抵接件40壓抵於閥蓋203的基準面201。詳言之,抵接件40的一端插置於凸台14的頂面且另一端壓抵於閥蓋203的基準面201。在本實施例中,閥芯驅動裝置100包括三個抵接件40,三個抵接件40沿著凸台14的邊緣等間距地設置。
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的抵接件40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即抵接件40受力所產生的變形量相對於凸台14頂面與基準面201間的間隙寬度為可忽略,例如變形量與間隙寬度的比值在1/100以下。藉此,當閥芯驅動裝置100使從動模組20上升進而使閥芯的軸桿221上升時,彈性構件的彈力作用於閥芯,並經由閥芯的軸桿221傳遞至閥芯驅動裝置100。此時由於抵接件40設置在裝置本體10與閥蓋203之間,即抵接件40設置在凸台14的頂面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間,且抵接件40壓抵於基準面201,並藉由抵接件40的剛性使凸台14的頂面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間保持既有的間距,即裝置本體10與基準面201間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如此,可避免彈性構件的作用力使閥芯驅動裝置100下降而使閥芯再度結合於進流口2021。
在本實施例中,抵接件40包括結合部41以及連接於結合部41且壓抵於閥本體210的壓抵部42,結合部41可移動地結合於裝置本體10且可定位相對於裝置本體10的多個位置,壓抵部42壓抵於基準面201。例如結合部41呈桿狀且可移動地插置於裝置本體10中且可定位在上述多個位置,壓抵部42呈板狀且對應於上述多個位置與裝置本體10(凸台14的頂面)形成間距,此間距為可變,藉此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可適配於不同的閥裝置200。
如圖7、圖10及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結合部41設有第一螺紋411,裝置本體10設有第二螺紋15,結合部41的第一螺紋411螺合於裝置本體10的第二螺紋15。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螺紋411為公螺紋,第二螺紋15為母螺紋。例如結合部41呈桿狀,第一螺紋411為形成於結合部41外周壁的公螺紋,裝置本體10設有螺孔16,第二螺紋15為形成於螺孔16內周壁的母螺紋。但是本申請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螺紋411也可以是母螺紋,第二螺紋15也可以是公螺紋。例如結合部41呈管狀並於其內周壁形成母螺紋,而在裝置本體10的底部設置突出的短柱,而且在短柱的外周壁形成公螺紋。藉由結合部41的第一螺紋411螺合於裝置本體10的第二螺紋15,抵接件40可相對於裝置本體10定位在任意位置。
如圖8及圖11所示,裝置本體10具有至少一容置槽17,至少一容置槽17連通於至少一螺孔16,結合部41可移動地穿設於螺孔16,且壓抵部42可容置於容置槽17中。在本實施例中,螺孔16及容置槽17均設置於凸台14,容置槽17設置於凸台14的頂面,而螺孔16則形成於容置槽17的底部。因此抵接件40的結合部41藉由公螺紋螺合於螺孔16,而結合部41可於螺孔16中行進直到壓抵部42進入容置槽17且被容置槽17的底部止擋為止。此時,壓抵部42容置於容置槽17中。當壓抵部42被容置槽17的底部止擋時,壓抵部42的表可面與凸台14的頂面齊平或低於凸台14的頂面。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結合部41呈長桿狀且壓抵部42呈圓板狀且壓抵部42的直徑大於結合部41的直徑,因此容置槽17的直徑大於螺孔16的直徑。容置槽17設有缺口18,壓抵部42的側邊自缺口18突出於裝置本體10。在本實施例中,缺口18形成於凸台14的外周壁。使用者可經由缺口18以手指撥動壓抵部42旋轉並藉此結合部41旋轉而使抵接件40相對於裝置本體10移動。如圖7所示,為了增加使用者手指撥動壓抵部42時的摩擦力,壓抵部42的側邊形成滾花邊。
以下說明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的從動模組20及驅動模組30的結構。請參閱圖12、圖13,其為圖3的閥總成的立體分解圖以及圖3的閥總成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如圖所示,從動模組20包括從動模組本體21、結合件22以及壓接件23。結合件22及壓接件23設置於從動模組本體21,結合件22結合於連接件50,壓接件23壓抵於驅動模組30的凸輪面3314。
在本實施例中,從動模組本體21為筒狀構件,其內徑略大於連接件50的外徑,因此連接件50可穿設於從動模組本體21內。結合件22為設於從動模組本體21內周壁的圓形板狀構件,藉此連接件50的頂面抵接於結合件22。結合件22的中心處設有透孔,螺栓可穿過結合件22的透孔並螺合於連接件50頂面的螺孔,藉此使從動模組20固接於連接件50。
在本實施例中,壓接件23設置於從動模組本體21本體的外周面,並形成突出於動模組本體21本體的外周面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壓接件23為圓柱狀構件並具有螺軸,藉由螺軸螺合於從動模組本體21本體的外周面的螺孔,壓接件23與從動模組本體21固接,在本實施例中,壓接件23包括滾輪,滾輪可轉動的設於螺軸。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從動模組本體21本體的外周面設有三個壓接件23,三個壓接件23是以等角距離的結構設置。壓接件23壓抵於後述的驅動模組30的凸輪面,並隨著凸輪面高度的變化而使從動模組20上下移動,進而帶動連接件50及模芯上下移動。
請參閱圖14、圖15及圖16,其分別為圖11閥芯驅動裝置的部分分解剖視圖、圖10中沿B-B線的部分剖視圖以及圖10中沿C-C線的部分剖視圖,同時復請參閱圖12及圖13。如圖所示,驅動模組30包括驅動件31、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以及凸輪組件33。驅動件31連接於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連接於凸輪組件33。驅動件31輸出驅動力,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將驅動力傳遞至凸輪組件33,使凸輪組件33產生運動。在本實施例中,驅動件31為馬達,例如伺服馬達或步進馬達。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為齒輪組。驅動件31的扭力經由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傳遞並由齒輪組進行適當的減速,藉以驅動凸輪組件33以適當的速度旋轉。在本實施例中,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設置在框架F中,框架F具有上載板F1及下載板F2,上載板F1與下載板F2平行設置,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設置在上載板F1與下載板F2之間,並固定在下載板F2,驅動件31固定在上載板F1,其輸出軸延伸穿過上載板F1而結合於設置在上載板F1與下載板F2間的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
以下說明凸輪組件33的結構。凸輪組件33包括凸輪件331以及承載件332,承載件332設置於裝置本體10內,凸輪件331由承載件332承載並與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承載件332為軸承,其設置於裝置本體10的底壁12,如圖13所示,在底壁12的穿孔121的周緣形成朝容置空間S軸向延伸的環狀凸肋122,在鄰接於環狀凸肋122處形成環狀凹部123,承載件332即設置於環狀凹部123中。在本實施例中,凸輪件331包括凸輪件本體3311、接合部3312以及凸輪部3313。接合部3312以及凸輪部3313設置於凸輪件本體3311,接合部3312接合於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凸輪部3313連接於從動模組20的壓接件23。在本實施例中,凸輪件本體3311為環狀構件,其也設置於環狀凹部123中,由承載件332承載並由環狀凸肋122及環狀凹部123的內周壁限位,使其圍繞底壁12的穿孔121並以穿孔121中心為軸旋轉。接合部3312為沿凸輪件本體3311的外周面形成的齒環,齒環與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的齒輪嚙合。凸輪部3313包括設置於凸輪件本體3311內部的至少一個朝軸向設置且沿圓周方向延伸的凸輪面3314以及設置於凸輪面3314的兩端的推壓壁3315及3316。凸輪面3314是沿凸輪件本體3311的軸向產生高度的變化,詳言之,如圖14所示,凸輪面3314的高度由推壓壁3315朝推壓壁3316逐漸增加。
請一併參照圖11、圖13及圖14,從動模組20的從動模組本體21穿設於凸輪件本體3311,使從動模組本體21的外周壁配合凸輪件本體3311的內周壁,藉此使突出於從動模組本體21的外周壁的壓接件23壓抵在凸輪面3314上。如前所述,由於閥芯受到彈性構件(壓縮彈簧)的作用力,此作用力經由軸桿221及連接件50傳遞至從動模組20,使從動模組20的壓接件23保持壓抵在凸輪面3314。
當凸輪件331由驅動件31及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驅動旋轉時,凸輪面3314沿著圓周方向移動,壓接件23藉由滾輪可相對於凸輪面3314滾動並隨著凸輪面3314在軸向產生位移,例如沿軸向上升或下降,即從動模組20整體會沿軸向上升或下降。如前所述,當閥芯的切換部進行封閉及開放的切換前需要先上升然後再做旋轉,以避免防水墊圈損壞。因此凸輪件331旋轉,使壓接件23在凸輪面3314上,由推壓壁3315移動至推壓壁3316,使從動模組20上升,進而帶動連接件50及閥芯上升,當壓接件23到達推壓壁3316後,由於閥芯已經上升到適當的高度(防水墊圈脫離入流口),此時繼續驅動凸輪件331旋轉,由推壓壁3316推動壓接件23,使從動模組20在軸向保持既定位置而僅產生旋轉,藉此旋轉閥芯,達到切換的作用。在切換程序完成後,此時驅動件31反向轉動,經由動力傳遞/變速機構32帶動凸輪件331反向旋轉,使壓接件23在凸輪面3314上,由推壓壁3316移動至推壓壁3315,使從動模組20下降,進而使閥芯下降而與進流口結合。
在另一方面,請參閱圖13、圖15及圖16,由於凸輪面3314為傾斜面,因此當壓接件23壓抵在凸輪面3314時,凸輪面3314會對壓接件23施加垂直於壓接點的正向力,而此正向力具有軸向的分力及圓周切線方向的分力,軸向的分力使從動模組20上升,但圓周切線方向的分力卻會使從動模組20產生旋轉,但此時閥芯尚未完全與進流口分離,在此階段必須防止動模組20的旋轉,因此在從動模組本體21的外周壁設有軸向延伸的卡合件24,而在裝置本體10的底壁12的環狀凸肋122邊緣形成限位凹部124。當壓接件23在凸輪面3314上且位於推壓壁3315時,從動模組20的卡合件24卡合於限位凹部124中,壓接件23在凸輪面3314上從推壓壁3315移動至推壓壁3316的過程中,卡合件24受限位凹部124的限位使從動模組20無法旋轉,而且卡合件24在限位凹部124中隨著從動模組20的上升而逐漸上升。當壓接件23在凸輪面3314上且位於推壓壁3316時,卡合件24恰好脫離限位凹部124,使推壓壁3316可以推動壓接件23而使從動模組20旋轉。而當從動模組20(模芯)旋轉既定角度而完成切換的程序後,卡合件24恰好對準相鄰的另一限位凹部124,然後隨著從動模組20下降(閥芯下降結合於進流口),卡合件24也逐漸進入相鄰的該限位凹部124,藉此在下降的過程中也達到防止閥芯旋轉的作用。因此每一限位凹部124的深度可等於凸輪面3314在推壓壁3315與推壓壁3316處的高度差,且相鄰兩個限位凹部124的角距離可等於閥芯旋轉的角度。
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100藉由設置抵接件40,抵接於裝置本體10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之間,當閥芯上升而彈性構件的作用力作用在閥芯且連帶地作用在裝置本體10時,抵接件40除了發揮支持的作用外,還可以使裝置本體10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保持既定的間距),避免現有技術中,閥芯在彈性構件的作用力作用時,因為裝置本體10與閥蓋203的基準面201的間距為可變而使閥芯再度下降,閥芯無法實質上升的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該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申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請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本申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申請宗旨和申請專利範圍所保護的範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屬於本申請的保護之內。
5:閥芯移動結構
10:裝置本體
11:側壁
12:底壁
13:卡合件
14:凸台
15:第二螺紋
16:螺孔
17:容置槽
18:缺口
20:從動模組
21:從動模組本體
22:結合件
23:壓接件
24:卡合件
30:驅動模組
31:驅動件
32:動力傳遞/變速機構
33:凸輪組件
40:抵接件
41:結合部
42:壓抵部
50:連接件
100:閥芯驅動裝置
121:穿孔
122:環狀凸肋
123:環狀凹部
124:限位凹部
200:閥裝置
201:基準面
202:閥殼體
203:閥蓋
210:閥本體
221:軸桿
331:凸輪件
332:承載件
411:第一螺紋
1000:閥總成
2021:進流口
2022、2023:出流口
2031:通孔
2032:凹陷部
2033:卡槽
3311:凸輪件本體
3312:接合部
3313:凸輪部
3314:凸輪面
3315、3316:推壓壁
C:閥芯
C1:封閉部
C2:開放部
F:框架
F1:上載板
F2:下載板
S:容置空間
V:多向閥裝置
V1:進流口
V2A、V2B、V2C及V2D:出流口
V3:閥殼體
V4:彈性構件
圖1為現有技術的多向閥總成的立體圖。 圖2為現有技術的多向閥總成的閥芯的立體圖。 圖3為本申請的閥總成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 圖4為圖3的閥總成的前視圖。 圖5為圖3的閥總成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6為圖5的閥總成的前視圖。 圖7為圖3的閥總成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圖8為本申請的閥芯驅動裝置適配於其他閥總成的立體示意圖。 圖9為圖8的前視圖。 圖10為圖8的俯視圖。 圖11為圖10中沿A-A線的部分剖視圖。 圖12為圖3的閥總成的立體分解圖。 圖13為圖3的閥總成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14為圖11閥芯驅動裝置的部分分解剖視圖。 圖15為圖10中沿B-B線的部分剖視圖。 圖16為圖10中沿C-C線的部分剖視圖。
100:閥芯驅動裝置
200:閥裝置
210:閥本體
1000:閥總成
2021:進流口
2022、2023:出流口

Claims (13)

  1. 一種閥芯驅動裝置,其包括:裝置本體;閥芯移動結構,設置於該裝置本體內;以及至少一抵接件,設置於該裝置本體並位於該閥芯移動結構的周圍;其中,該裝置本體相對於閥裝置的閥本體設置,該閥芯移動結構與該閥裝置的閥芯連接,至少一抵接件抵接於該閥本體靠近該裝置本體的表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至少一該抵接件定位於相對於該裝置本體的複數個位置,且在該等位置的至少一個該抵接件壓抵於該閥本體。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每個該抵接件包括結合部以及連接於該結合部且壓抵於該裝置本體的壓抵部,該結合部可移動地結合於該裝置本體且定位於對應的該位置,且該壓抵部與該裝置本體間形成間距,該間距為可變。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結合部設有第一螺紋,該裝置本體設有第二螺紋,該結合部的該第一螺紋螺合於該裝置本體的該第二螺紋。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第一螺紋為形成於該結合部的外周壁的公螺紋,該第二螺紋為形成於該裝置本體的至少一螺孔的內周壁的母螺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具有至少一容置槽,該至少一容置槽連通於該至少一螺孔,該結合部可移動地穿設於該至少一螺孔,且該壓抵部可容置於該容置槽中。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設有至少一容置槽,該壓抵部可容置於該容置槽中。
  8. 如請求項6或7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裝置本體設有一缺口,該缺口連通於該容置槽,該壓抵部的側邊自該缺口突出於該裝置本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壓抵部的側邊形成滾花邊。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閥芯驅動裝置包括複數個抵接件,該等抵接件等間距排列。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中該裝置本體與該閥本體由至少一抵接件保持既定的相對位置。
  12. 一種閥總成,其包括:閥裝置,其包括:閥本體,具有至少一進流口以及至少一出流口;閥芯,可移動地設置於該閥本體中,且封閉或開放至少一個該進流口或至少一個該出流口;以及彈性構件,設於該閥芯與該閥本體間,且抵接於該閥芯與該閥本體;以及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閥芯驅動裝置,其連接於該閥芯且對應於該閥本體。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閥總成,其中該閥芯驅動裝置係可拆卸地連接於該閥芯。
TW109201404U 2020-02-07 2020-02-07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TWM5983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404U TWM598363U (zh) 2020-02-07 2020-02-07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CN202020569103.0U CN212389835U (zh) 2020-02-07 2020-04-16 阀芯驱动装置及阀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404U TWM598363U (zh) 2020-02-07 2020-02-07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8363U true TWM598363U (zh) 2020-07-11

Family

ID=7260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404U TWM598363U (zh) 2020-02-07 2020-02-07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9835U (zh)
TW (1) TWM59836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9835U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86632A (en) Pulse actuated interlock mechanism
WO2018121718A1 (zh) 舵机齿轮轴压轴装置
US10638818B2 (en) Slider with reboundable pull-tab
TWM598363U (zh) 閥芯驅動裝置及閥總成
GB2024376A (en) Rotary ball valves
US4419058A (en) Hydraulic pump rotating group axial alignment structure
EP3588155A1 (en) Adaptor with built-in shutter for optical connector
TWM598365U (zh) 閥芯驅動裝置
KR20130131296A (ko) 밸브 액츄에이터용 자체 잠금 매카니즘
TW201416571A (zh) 用於電子裝置之配件附接機構
JP4103093B2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及び照明器具
US20150267480A1 (en) Ratchet assembly
CN213451085U (zh) 微型双缸电动高压液压泵
CN109301628B (zh) 插头
WO2022016940A1 (zh) 用于车辆天窗的驱动装置
CN213575765U (zh) 一种装配方便的两段压力减压阀
CN220379004U (zh) 一种具有泄压功能的电磁阀
CN213384735U (zh) 连接器组件、连接组件以及无人机
FI3918266T3 (fi) Sytyttimen kokoonpanon menetelmä
CN221170484U (zh) 具有手动释放功能的制动器
CN221257673U (zh) 一种调节稳定的调压阀
CN219654857U (zh) 一种便于精确组装行星齿轮的蠕动泵
US4080977A (en) Governor valve
CN214889150U (zh) 一种瞬电打开瞬电关闭的电磁阀
CN209297970U (zh) 一种按帽外凸型控制开关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