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0282U -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80282U CN212380282U CN202021244604.8U CN202021244604U CN212380282U CN 212380282 U CN212380282 U CN 212380282U CN 202021244604 U CN202021244604 U CN 202021244604U CN 212380282 U CN212380282 U CN 2123802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motor
- lifting
- mounting plate
- wire
- work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10000001847 J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965 ro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第一移动装置上设置有上安装板,所上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三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上设置有工件夹取装置,第二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上引线部,第三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上引线部,机架上还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与升降装置,第二移动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气动手指,升降装置上设置有下安装板,下安装板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下引线部与第一夹线部,本实用新型运行稳定,可对工件进行高效绕线,提高了电感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生产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电感时,需要对电感进行绕线操作,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可以对工件进行夹紧固定的夹具,如绕线索咀,通过绕线索咀将体积较小的工件进行定位夹紧后,再将线圈绕到工件上,在绕线时,通常是采用单向单线或单向双线的绕线方法,在绕线后,线圈的一端会被压在最内层,不符合一些产品的使用需求,因此,通常还要进行复杂的绕线工序,使绕线的两端位于最外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绕线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旁侧设置有放线装置,以所述放线装置相对于所述机架所处的方向为相对的左方向,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上设置有上安装板,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带动所述上安装板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设置有工件夹取装置并带动所述工件夹取装置旋转,所述工件夹取装置的旋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上引线部并带动所述第一上引线部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旋转,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上引线部并带动所述第二上引线部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旋转,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与升降装置,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气动手指,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可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升降装置上设置有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位于所述上安装板的下方,所述升降装置可带动所述下安装板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下安装板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并带动所述第一固定座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旋转,所述第一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一下引线部与第一夹线部,所述第五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座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旋转,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下引线部与第二夹线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工件放置座,所述工件放置座上设置有剪线部。
该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绕线前,先从放线装置上拉出两条导线,并分别引导至第一上引线部与第二上引线部,从第一上引线部引出的导线经过第一下引线部后由第一夹线部对导线进行夹紧固定,同样的,从第二上引线部引出的导线经过第二下引线部后由第二夹线部对导线进行夹紧固定,绕线时,工件夹取装置夹紧工件,利用升降装置带动下安装板上升,使得第一上引线部与第一下引线部之间的导线、第二上引线部与第二下引线部之间的导线为水平状态,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工件夹取装置转动,第四驱动电机带动第一上引线部转动,第五驱动电机带动第二上引线部转动,在此过程中,工件夹取装置的转向与第一上引线部、第二上引线部的转向相反,如此可形成双线双向的绕线方式,利用此绕线方式,可使工件上导线的两端均在最外层,绕线完成后,利用第二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第五驱动电机调节导线两端的最终位置,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工序,并利用第一移动装置使工件夹取装置移动至工件放置座上方,将工件放下,并由剪线部对导线剪断,最后第一移动装置复位,由第二移动装置带动第一气动手指移动至夹第一上引线部处,将断线夹紧并经过第一下引线部后由第一夹线部夹紧,再重复操作将第二上引线部处的断线夹紧并经过第二下引线部后由第二夹线部夹紧,完成一次绕线工序,因此,本实用新型运行稳定,可对工件进行高效绕线,并且绕线后导线的两端均在最外层,减少后续的工序,提高了整个电感生产的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件夹取装置包括绕线索咀,所述绕线索咀上具有对工件夹紧的定位空间。利用绕线索咀可对工件进行夹紧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引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的上导线杆、设置于所述上导线杆上的上导线筒,所述上导线筒内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上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上引线部与所述第一上引线部结构相同。两条导线分别从第一上引线部、第二上引线部的上导线通道穿过,可对导线进行引导,对导线定向并使导线张紧,绕在工件上时更加紧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下引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下导线筒,所述下导线筒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下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下引线部与所述第一下引线部结构相同。从第一上引线部、第二上引线部的上导线通道穿过后的两条导线分别引导至第一下引线部、第二下引线部的下导线通道内并穿过,可对导线进行引导,对导线定向并使导线张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夹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的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上的第二气动手指,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所述第二气动手指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夹线部与所述第一夹线部结构相同。从至第一下引线部、第二下引线部的下导线通道穿过后的两条导线分别由第一夹线部、第二夹线部的第二气动手指进行夹紧固定,并且升降气缸可带动第二气动手指上下移动,以适应绕线时由于圈数增加而导致的导线张紧发生变化,可使得工件与第二气动手指之间的导线拉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件放置座包括固定夹爪,所述剪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夹爪旁侧的第三气动手指,所述第三气动手指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刀刃。工件绕线完成后放到固定夹爪上,由固定夹爪对工件夹紧固定,然后再利用第三气动手指使刀刃夹紧,剪断导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上设置有主支架,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主支架沿左右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上安装板沿竖直方向运动。上安装板在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的带动下可分别作左右、上下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二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所述第二升降丝杆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丝杆上设置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二升降丝杆带动所述第二升降板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板上,所述第一气动手指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沿左右方向运动。第一气动手指在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的带动下可分别作上下、左右活动,从而将导线从第一上引线部、第二上引线部重新夹紧引导至第一夹线部与第二夹线部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放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旁侧的放线架、设置于所述放线架上的放线滚筒与张紧器。放线滚筒上卷绕有待绕到工件上的导线,张紧器则用于对导线进行拉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装置为第一升降丝杆。即利用第一升降丝杆控制下安装板上下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去除放线装置、机架、工件放置座、剪线部后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件放置座与剪线部的立体图。
附图中:100-机架、210-放线架、220-张紧器、310-上安装板、320-工件夹取装置、331-第一上引线部、332-第二上引线部、340-下安装板、351-第一下引线部、352-第一夹线部、353-第二下引线部、360-第一固定座、370-第一气动手指、410-固定夹爪、420-第三气动手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包括机架100,所述机架100的旁侧设置有放线装置,所述放线装置相对所述机架100位于左方,所述机架100上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上设置有上安装板310,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带动所述上安装板310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310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设置有工件夹取装置320并带动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的旋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上引线部331并带动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上引线部332并带动所述第二上引线部332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机架100上还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与升降装置,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气动手指370,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可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升降装置上设置有下安装板340,所述下安装板340位于所述上安装板310的下方,所述升降装置可带动所述下安装板340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下安装板340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360并带动所述第一固定座360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设置有第一下引线部351与第一夹线部352,所述第五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座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下引线部353与第二夹线部,所述机架100上设置有工件放置座,所述工件放置座上设置有剪线部。
由上述可知,在绕线前,先从放线装置上拉出两条导线,并分别引导至第一上引线部331与第二上引线部332,从第一上引线部331引出的导线经过第一下引线部351后由第一夹线部352对导线进行夹紧固定,同样的,从第二上引线部332引出的导线经过第二下引线部353后由第二夹线部对导线进行夹紧固定,绕线时,工件夹取装置320夹紧工件,利用升降装置带动下安装板340上升,使得第一上引线部331与第一下引线部351之间的导线、第二上引线部332与第二下引线部353之间的导线为水平状态,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工件夹取装置320转动,第四驱动电机带动第一上引线部331转动,第五驱动电机带动第二上引线部332转动,在此过程中,工件夹取装置320的转向与第一上引线部331、第二上引线部332的转向相反,如此可形成双线双向的绕线方式,利用此绕线方式,可使工件上导线的两端均在最外层,绕线完成后,利用第二驱动电机、第三驱动电机、第四驱动电机、第五驱动电机调节导线两端的最终位置,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工序,并利用第一移动装置使工件夹取装置320移动至工件放置座上方,将工件放下,并由剪线部对导线剪断,最后第一移动装置复位,由第二移动装置带动第一气动手指370移动至夹第一上引线部331处,将断线夹紧并经过第一下引线部351后由第一夹线部夹紧,再重复操作将第二上引线部332处的断线夹紧并经过第二下引线部353后由第二夹线部夹紧,完成一次绕线工序,因此,本实用新型运行稳定,可对工件进行高效绕线,并且绕线后导线的两端均在最外层,减少后续的工序,提高了整个电感生产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包括绕线索咀,所述绕线索咀上具有对工件夹紧的定位空间。利用绕线索咀可对工件进行夹紧固定绕线索咀为现有的一种对工件进行夹紧的结构,其包括索咀;索咀爪片,索咀爪片包括多个索咀爪片,多个索咀爪片以索咀为中心围绕索咀等间距地设置;固定轴,索咀与固定轴相连接;索咀拉板,索咀拉板通过固定轴固定地设置在索咀的端部;索咀推开环,索咀推开环固定地开设在索咀拉板上,并且固定轴穿过索咀推开环;动力源,动力源与索咀拉板相连接,用于驱动索咀拉板沿固定轴的移动;和多个驱动部,多个驱动部分别与多个索咀爪片相连接并且部分地设置在固定轴上。
由于双线同时缠绕,因此具有两个上引线部,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的上导线杆、设置于所述上导线杆上的上导线筒,所述上导线筒内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上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上引线部332与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结构相同。两条导线分别从第一上引线部331、第二上引线部332的上导线通道穿过,可对导线进行引导,对导线定向并使导线张紧,绕在工件上时更加紧密。
与两个上引线部分别对应的两个下引线部,所述第一下引线部35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的下导线筒,所述下导线筒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下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下引线部353与所述第一下引线部351结构相同。从第一上引线部331、第二上引线部332的上导线通道穿过后的两条导线分别引导至第一下引线部351、第二下引线部353的下导线通道内并穿过,可对导线进行引导,对导线定向并使导线张紧。
从两个下引线部引出的导线分别由两个夹线部夹紧固定,所述第一夹线部35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的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上的第二气动手指,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所述第二气动手指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夹线部与所述第一夹线部352结构相同。从至第一下引线部351、第二下引线部353的下导线通道穿过后的两条导线分别由第一夹线部352、第二夹线部的第二气动手指进行夹紧固定,并且升降气缸可带动第二气动手指上下移动,以适应绕线时由于圈数增加而导致的导线张紧发生变化,可使得工件与第二气动手指之间的导线拉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件放置座包括固定夹爪410,所述剪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夹爪410旁侧的第三气动手指420,所述第三气动手指420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刀刃。工件绕线完成后放到固定夹爪410上,由固定夹爪410对工件夹紧固定,然后再利用第三气动手指420使刀刃夹紧,剪断导线,此处的固定夹爪410可直接固定在机架100上,亦可固定在外设的构件上,剪线部可设置有四个,并分别均匀环绕排列在固定夹爪410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上设置有主支架,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主支架沿左右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310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上安装板310沿竖直方向运动。上安装板310在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的带动下可分别作左右、上下活动。此处的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可利用气动或液压等驱动结构作为替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所述第二升降丝杆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丝杆上设置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二升降丝杆带动所述第二升降板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板上,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沿左右方向运动。第一气动手指370在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的带动下可分别作上下、左右活动,从而将导线从第一上引线部331、第二上引线部332重新夹紧引导至第一夹线部352与第二夹线部上。此处的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可利用气动或液压等驱动结构作为替代。
放线装置主要用于放出导线并对导线进行拉紧,所述放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100旁侧的放线架210、设置于所述放线架210上的放线滚筒与张紧器220。放线滚筒上卷绕有待绕到工件上的导线,张紧器220则用于对导线进行拉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装置为第一升降丝杆。即利用第一升降丝杆控制下安装板340上下活动。此处的第一升降丝杆可利用气动或液压等驱动结构作为替代。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0),所述机架(100)的旁侧设置有放线装置,以所述放线装置相对于所述机架(100)所处的方向为相对的左方向,所述机架(100)上设置有第一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上设置有上安装板(310),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带动所述上安装板(310)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310)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设置有工件夹取装置(320)并带动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的旋转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上引线部(331)并带动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上引线部(332)并带动所述第二上引线部(332)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机架(100)上还设置有第二移动装置与升降装置,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气动手指(370),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可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沿左右或竖直方向运动,所述升降装置上设置有下安装板(340),所述下安装板(340)位于所述上安装板(310)的下方,所述升降装置可带动所述下安装板(340)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下安装板(340)上设置有第四驱动电机与第五驱动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360)并带动所述第一固定座(360)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设置有第一下引线部(351)与第一夹线部(352),所述第五驱动电机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并带动所述第二固定座绕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旋转,所述第二固定座上设置有第二下引线部(353)与第二夹线部,所述机架(100)上设置有工件放置座,所述工件放置座上设置有剪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夹取装置(320)包括绕线索咀,所述绕线索咀上具有对工件夹紧的定位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上的上导线杆、设置于所述上导线杆上的上导线筒,所述上导线筒内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上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上引线部(332)与所述第一上引线部(331)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引线部(35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的下导线筒,所述下导线筒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下导线通道,所述第二下引线部(353)与所述第一下引线部(351)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线部(35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60)上的升降气缸、设置于所述升降气缸上的第二气动手指,所述升降气缸带动所述第二气动手指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夹线部与所述第一夹线部(352)结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放置座包括固定夹爪(410),所述剪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夹爪(410)旁侧的第三气动手指(420),所述第三气动手指(420)的活动端上设置有刀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与第一升降电动导轨,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上设置有主支架,所述第一平移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主支架沿左右方向运动,所述上安装板(310)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一升降电动导轨可带动所述上安装板(310)沿竖直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升降丝杆与第二平移电动导轨,所述第二升降丝杆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丝杆上设置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二升降丝杆带动所述第二升降板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板上,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上,所述第二平移电动导轨带动所述第一气动手指(370)沿左右方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100)旁侧的放线架(210)、设置于所述放线架(210)上的放线滚筒与张紧器(2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感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为第一升降丝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4604.8U CN212380282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44604.8U CN212380282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80282U true CN212380282U (zh) | 2021-01-19 |
Family
ID=74163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44604.8U Active CN212380282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80282U (zh) |
-
2020
- 2020-06-29 CN CN202021244604.8U patent/CN21238028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116229U (zh) | 一种变压器穿套管绕线包胶带机 | |
CN212380282U (zh) | 一种电感绕线机构 | |
CN111934246B (zh) | 一种电缆接线用剥皮装置 | |
CN113744998A (zh) | 一种自动缠脚机 | |
CN110855101B (zh) | 一种发电机定子自动扎线装置 | |
CN210558653U (zh) | 一种裁缆扎线设备 | |
CN213988602U (zh) | 一种多圈数磁环机的磁环固定机构及翻线机构 | |
CN217406363U (zh) | 分块式定子绕线机 | |
CN211521180U (zh) | 一种扎丝长度可调节的自动绕线扎丝机 | |
CN218384820U (zh) | 一种新型的线圈绕线装置 | |
CN210378726U (zh) | 一种飞梭式端子骨架绕线设备 | |
CN214012735U (zh) | 一种多圈数磁环机的弹簧线成型机构 | |
CN112885597B (zh) | 一种全自动二工位多圈数磁环机及绕线方法 | |
CN217280430U (zh) | 高频变压器四轴自动套管绕线机 | |
CN214827904U (zh) | 一种全自动卷绳机 | |
CN214524553U (zh) | 覆盖机 | |
CN216134405U (zh) | 一种上下套管分离系统 | |
CN214378016U (zh) | 绕线点焊接机的挂线绕线单元 | |
CN213277793U (zh) | 一种具有包胶功能的套管绕线机 | |
CN112897247B (zh) | 一种全自动换盘收线设备 | |
CN217398109U (zh) | 绳索收卷装置 | |
CN214827548U (zh) | 一种双向同位旋转卷绳绕线装置 | |
CN212172632U (zh) | 一种电源线整理用并拢装置 | |
CN210176154U (zh) | 一种全自动胶布缠绕机 | |
CN213025806U (zh) | 一种绕线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