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8353U - 防护服 - Google Patents

防护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8353U
CN212368353U CN202021593420.2U CN202021593420U CN212368353U CN 212368353 U CN212368353 U CN 212368353U CN 202021593420 U CN202021593420 U CN 202021593420U CN 212368353 U CN212368353 U CN 2123683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protective clothing
supply 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9342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德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he Shengqing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ghe Shengqing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he Shengqing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ghe Shengqing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9342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83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83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83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和经由连接组件连接在防护服本体上的供气装置,供气装置包括内部贯通形成有供风通道的壳体,并于供风通道内设有用以对流经供风通道的气体进行制冷和/或制热处理的气体处理单元,且于供风通道内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供风通道内、并在流经气体处理单元后流向防护服本体内的第一驱动部;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于壳体和防护服本体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服,通过供气装置可使外部气体流入供风通道内,经由气体处理单元的处理后使气体制冷或制热后再流入防护服本体内,从而实现防护服的通风处理,进而提高防护服在使用时的舒适性;并通过连接组件将供风装置连接在防护服本体上,具有安装和拆卸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防护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护服。
背景技术
防护服是一种特殊工作场景下的防护用品,使用者通过穿上防护服,可实现身体与外部的分隔,从而实现对使用者人身安全的保护作用。基于防护服的使用场景,大多数的防护服采用连体式的结构,使用者在穿上防护服后仅露出双手和双脚,然后通过别的防护用品对双手和双脚进行防护。
为保证防护服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大多数的防护服采用不透气的材质,由于整个防护服只有袖口和裤腿口的束口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将防护服内气体排出的效果,但防护服内仍会因憋闷,无法通风,而导致使用者的穿着舒适性差。因此,如何设置一种用于向防护服内通风的供气装置,并将该供气装置连接在防护服上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防护服,以提高防护服在使用中的舒适性,并具有较好的通风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所述防护服还包括:
供气装置,包括贯通形成有供风通道的壳体,并于所述供风通道内设有气体处理单元,所述气体处理单元被设置成对流经所述供风通道的气体进行制冷和/或制热处理,且于所述供风通道内还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所述供风通道内、并在流经所述气体处理单元后流向防护服本体内的第一驱动部;
连接组件,具有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防护服本体之间的本体,以构成所述供气装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可拆卸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处理单元包括设于所述供风通道内的冷媒组件,以构成对所述供风通道内气体的制冷。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处理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半导体制冷片,和连接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并位于所述供风通道内的第一散热件。
进一步的,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贯通设于所述壳体内的散热通道,且于所述壳体上设有构成所述供风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通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通孔处,以将所述供风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分隔开,并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设有位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的第二散热件,且于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所述散热通道内、并在流经所述第二散热件后流出所述壳体的第二驱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气体处理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上、用以将所述供风通道内气体制热的加热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服还包括:
通风管,包括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头部、并可与所述供风通道的出风端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于所述第一通风管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安装部,为对应于所述通风管构造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多个,以构成所述通风管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本体上的安装座,并于所述安装座的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构造有安装槽,于所述壳体上构造有可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嵌装块。
进一步的,于所述安装座的与所述本体相连的一侧构造有至少一个卡接头,于所述本体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头匹配设置的卡槽,因所述卡接头于所述卡槽内的卡入而构成所述安装座于所述本体上的安装。
进一步的,对应于所述卡接头,于所述安装座上构造有凸起,所述卡接头位于所述凸起的端部;所述卡槽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且所述卡槽的底部与所述凸起配合设置,所述凸起可随所述卡接头由所述卡槽的顶部插入、并向下滑动而卡置至所述卡槽的底部。
进一步的,于所述安装座的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一侧构造有与其平行布置的插装板,所述卡接头设于所述插装板的端部;于所述本体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布置的插槽,对应于所述卡接头,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插槽的一侧,且所述卡接头可因所述插装板于所述插槽内的插入而卡置于所述卡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服,通过供气装置可使外部气体流入供风通道内,经由气体处理单元的处理后使气体制冷或制热后再流入防护服本体内,从而实现防护服的通风处理,进而提高防护服在使用时的舒适性;并通过连接组件将供风装置连接在防护服本体上,具有安装和拆卸方便的优点。
(2)采用冷媒组件对气体进行制冷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
(3)采用半导体制冷片对第一散热件进行制冷,具有实现对气体的制冷的效果。
(4)气体流经第二散热件可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的冷却,从而利于半导体制冷片的使用效果。
(5)通过设置加热元件,以可对供风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对气体的制热,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6)通过安装部可实现通风管在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第一通风管及第一出风孔,可将外部的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内的头部位置,防护服内的气体可经由防护服本体的袖口或者裤腿口流出,从而实现对防护服本体内的通风,进而利于提高整个防护服使用中的舒适性。
(7)壳体借助安装座嵌装在本体上的安装方式,具有安装和拆除方便的优点。
(8)通过卡接头在卡槽内的卡置而构成安装座在本体上的固定安装,其安装方式简单,连接效果好。
(9)卡接头通过在凸起在卡槽内的滑动并卡置而实现安装座在本体上的安装,具有安装便利的优点。
(10)安装座通过插装板在插槽内的插装,以及卡接头在卡槽内的卡置,可实现安装座在本体上的固定,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护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供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B剖视图;
图6为图4中C-C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气体处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安装座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在连接组件上安装的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安装座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在连接组件上安装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安装座的第二种结构形式与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安装座的第二种结构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通风结构在防护服本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带与第一通风管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卡座与第一通风管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供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供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20为图19中D-D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供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冷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开关,12-调速旋钮,13-导风板,14-卡座,15-固定带;
2-气体处理单元,21-第一散热件,22-第二散热件,23-半导体制冷片,24-散热板,241-循环水道,242-进液口,243-出液口,25-加热元件;
3-第一鼓风机,4-第二鼓风机,5-保温层,6-过滤体,7-加热元件;
10-第一进风口,20-第一出风口,30-第二进风口,40-第二出风口,50-冷却介质入口,60-冷却介质出口,100-锂电池,200-出风管,300-腰带;
8-防护服本体;
9-通风管,91-第一通风管,92-第五通风管,93-第三通风管,94-第二通风管,95-第四通风管,96-第一出风孔;
141-卡槽,142-引导面;
16-安装座,161-卡接头,162-插装板,163-减重槽,164-取放槽,165-凹槽;
17-本体,171-连接带,172-调节扣,173-卡头,174-卡块,175-插槽,176-卡槽;
18-安装壳,181-弹片,182-通气孔,183-转轴,184-把手,185-限位柱,186-限位槽,187-嵌装块,188-充电插口;
19-冷冻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用于向防护服本体内输入气体的供气装置,以及将供气装置连接在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组件。其中,供气装置包括贯通形成有供风通道的壳体,并于供风通道内设有气体处理单元,气体处理单元被设置成对流经供风通道的气体进行制冷或制热处理,且于供风通道内还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供风通道内、并在流经气体处理单元后流向防护服本体内的第一驱动部。连接组件具有可拆卸连接于壳体和防护服本体之间的本体,以构成供气装置于防护服本体上的可拆卸安装。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防护服本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防护服本体,如其可采用如图1所述的结构,整个防护服本体8为连体式防护服,能够对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进行防护,其中,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供人体穿入的穿入口,并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用于封闭穿入口的拉链。防护服本体8的袖口和裤腿口采用束口的结构,便于提高穿着效果。使用者在穿着该防护服本体8时,只要手部和脚部是外露出防护服本体8的,其余部位均位于防护服本体8内。
本实施例中气体处理单元2包括设于壳体1内的半导体制冷片23,和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23上、并位于供风通道内的第一散热件21。该供气装置还包括贯通设于壳体1内的散热通道,且于壳体1上设有构成供风通道和散热通道连通的通孔。上述的半导体制冷片23设于通孔处,以将供风通道和散热通道分隔开,并于半导体制冷片23上设有位于散热通道内的第二散热件22,且于散热通道内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散热通道内、并在流经第二散热件22后流出所述壳体1的第二驱动部。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第一鼓风机3和第二鼓风机4,其产品成熟,引风效果好。而采用半导体制冷片23对第一散热件21进行制冷,具有实现对气体的制冷的效果。并通过气体流经第二散热件22可实现对半导体制冷片23的冷却,从而利于半导体制冷片23的使用效果。
具体结构上,由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整体结构上呈长方体状,于壳体1上的两侧设有可拆装连接的电池100,以可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中的电气元件、第一鼓风机3和第二鼓风机4和半导体制冷片23以及加热元件25等提供电能。该电池100优选为锂电池,通过电池100的可拆卸,以便于实现电池100的更换及充电。此外,于壳体1的顶面上设有开关11和风量调速旋钮12,其中,开关11以图4所示状态下从右到左依次为电源总开关、制冷制热总开关、制热切换开关。
供气通道的第一进风口10设于壳体1的正面(也即是图3所示出的),前述的第一出风口20也即是供气通道的出口,其设于壳体1的顶部,且该第一出风口20处连接有出风管200,以便于将由第一出风口20处排出的气体输送至待使用位置。为有效防止外部气流中的有害物质或灰尘等流入壳体1内,第一鼓风机3和第二鼓风机4的上游均设有过滤装置。具体的该过滤装置为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上的过滤体6,其中,过滤体6可通过卡接或螺接的方式固定在壳体1上,该过滤体6具体可采用滤芯、滤网或是活性炭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现有技术中的由复合PP和PET滤纸和改性活性炭构成的滤网,从而可有效的阻止灰尘颗粒及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进而能够对鼓入壳体1内的气流起到净化作用。
由图3至图5所示,为便于对进入供气通道内的气流进行导向,本实施例中,于供风通道的入口处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流板13,如图5所示,经第一鼓风机3的鼓风,气流沿着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向第一出风口20处流动,通过导流板13的导流作用,从而不仅可提高第一鼓风机3的工作效率,还可利于提高供气通道内气流向第一出风口20的流动的效果。
由图3至图6所示,供风通道大致位于壳体1的后半部,散热风道位于壳体1的前半部。其中,位于散热风道内的第二鼓风机4,散热通道的第二进气口41与第二进风口30相连通,且其上的第二进风口30和第二出风口40设置在壳体1的正面上,而与壳体1正面相对的一面可用于与防护服本体8相连。
为便于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能够排出冷风,由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件21和第二散热件22优选为铝合金散热件,第一散热件21和第二散热件22分别通过导热硅胶粘接于半导体制冷片23上。且第一散热件21与半导体制冷片23的制冷面粘接连接,第二散热件22与半导体制冷片23的散热面粘接连接,从而使得气体处理单元2分隔在供气通道和散热风道之间。本实施例中,流入散热风道内的气流可由图6中示出的箭头方向流动,从而对气体处理单元2进行散热。
继续参照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散热件21和第二散热件22上的功能部分均被构造成沿气体流动方向布置的多个齿条状,以增大其与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并具有较好的制冷和散热效果。
为便于进一步提升半导体制冷片23的制冷效果,于半导体制冷片23的散热面和第二散热件22之间固连有液冷组件,该液冷组件可对半导体制冷片23的散热面进行换热,并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同时,设置的液冷组件可利于提升半导体制冷片23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液冷组件包括形成有冷却介质流通管路的散热板24,且于散热板24上构造有连通冷却介质流通管路的进液口242和出液口243。由图7和图8所示,前述的散热板24优选为紫铜板,以可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形成在紫铜板上的冷却介质流通管路迂回设置,以提高冷却介质与紫铜板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其中冷却介质可为冷却油或水等,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优选为水,以可具有较低成本。
为便于冷却介质的流通,于壳体1上形成有以连通冷却介质流通管路的冷却介质入口50和冷却介质出口60,冷却介质入口50与进液口242连通,冷却介质出口60与出液口243连通。此设置,可与外部流动的冷水进行连接,从而可快速的降低紫铜板的温度,进而提高半导体制冷片23的制冷效率。
为便于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能够实现对供气通道内气体制热的功能,本实施例的气体处理单元2还包括设于第一散热件21上的加热元件25,从而可对供气通道内的气流进行加热,为了防止加热温度过高,于第一散热件21上还安装有温度开关11,本实施例中,当加热温度高于设置的值,比如45°时,开关11断开,以停止加热元件25的加热。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25可采用陶瓷加热棒,陶瓷加热片,陶瓷加热线圈等。
为防止供气通道内的气流与外界气体的热交换,于供气通道上设有保温层5,从而可对供气通道内的气流进行保温隔热,进而还可节省电能消耗。
该供气装置在使用时,通过仅开启电源总开关11,并调整调速旋钮12即可将适量的经过过滤净化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口20排出。通过开启电源总开关、制冷制热总开关,以及将制热切换开关切换到制冷位置,同时调整调速旋钮12,可将适量的经过净化和制冷后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口20排出。通过开启电源总开关、制冷制热总开关,以及将制热切换开关切换到制热位置,同时调整调速旋钮12,可将适量的经过净化和制热后的气体从第一出风口20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供气装置,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互不相通的供风通道和散热风道,以及设置的鼓风机和气体处理单元2,以可使得该供气装置可排出冷风或热风,从而可根据使用环境进行调节使用,并且具有较高制冷或制热的效率,从而可向防护服本体8内通入冷风或者热风,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上述的连接组件中的本体17呈板状,如图9中所示,在本体17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可绕经防护服本体的腰部设置的两个连接带171,且两连接带171的两自由端之间插装相连,从而将整个供气装置连接在防护服本体8的腰部。其中,在其一连接带171的自由端连接有卡头173,在另一连接带171的自由端连接有具有卡槽的卡块174,通过卡头173在卡块174中的插入而卡入到卡槽中,从而实现两连接带171之间的连接。此处的卡头173和卡块174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应用在两个带状物连接上的成熟产品。而为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中的其一连接带171的使用长度可调,具体来讲,如其一连接带上设有呈“日”字形的调节扣172,该连接带171绕经调节扣172中的两个通孔设置,具体的调节方式亦可参照现有技术中调节扣172对带状物如背带的调整,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当然,除了通过两个连接带171将本体17连接于防护服本体8外,还可仅用一个连接带171,当仅使用一个连接带17时,连接带17的一端固连在本体17上,连接带171的另一端则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勾挂、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绕经腰部后连接在本体17上。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本体17外侧面上的安装座16,并于安装座16的远离本体17的一侧构造有安装槽,于壳体1的远离第一进风口10的一侧构造有可嵌装于安装槽内的嵌装块,以通过嵌装块在安装槽内的嵌装,而实现壳体1在本体17上的安装,该安装方式,具有安装和拆除方便的优点。另外,在安装座16的两侧还构造有内凹设置的取放槽164,以便于将壳体1由本体17上取出。
为实现安装座16在本体17上的可拆卸安装,本实施例中,于安装座16的与本体17相连的一侧构造有至少一个的卡接头161,于本体17上设有与卡接头161匹配设置的卡槽176,因卡接头161于卡槽176内的卡入而构成安装座16于本体17上的安装。以通过卡接头161在卡槽176内的卡置而构成安装座16在本体17上的固定安装,其安装方式简单,连接效果好。
基于卡接头161与卡槽176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6的第一种结构形式如图10中所示,于安装座16上构造有间隔布置的四个凸起,上述卡接头161分别位于各凸起的端部,使得连接状态下的凸起和卡接头161的截面呈横置的“T”形。卡槽176沿本体17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的四个,且卡槽176的顶部可供卡接头161穿过,卡槽176的底部与凸起配合设置。如此设置,凸起可随卡接头161由卡槽176的顶部插入、并向下滑动而卡置至卡槽176的底部。这种卡接头161通过在凸起在卡槽176内的滑动并卡置而实现安装座16在本体17上的安装,具有安装便利的优点。
该安装座16在安装时,先将各卡接头161对准卡槽176的顶部,然后使卡接头161穿过卡槽176,并使卡接头161位于本体17的另一侧;然后,向下滑动安装座16,当凸起滑动至卡槽176的底端时,实现安装座16在本体上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座16的第二种结构形式如图11中所示,于安装座16的与本体17连接的一侧构造有与其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插装板162,该插装板162的顶端与本体17相固连,卡接头161设于插装板162的两端。如图12中所示,于本体17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布置、以供插装板162插入的插槽175。且对应于卡接头161,上述卡槽176位于插槽175的两侧,且卡接头161可因插装板162于插槽175内的插入而卡置于卡槽176内。此处,安装座16通过插装板162在插槽175内的插装,以及卡接头161在卡槽176内的卡置,可实现安装座16在本体17上的固定,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另外,为便于卡接头161在插槽175内的插入,本实施例中如图11中所示,靠近于卡接头161,于插装板162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至插装板162底端的凹槽165,以通过设置凹槽165,为插装板162的具有卡接头161的部分提供变形空间,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插槽175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不在插装板162上设置凹槽165,此时,为便于卡接头161在插槽175内的装设,卡接头161采用弹性连接的方式安装在插装板162上。具体结构上,对应于卡接头161,在插装板162的两端分别设有容置槽,卡接头161的一端导向滑动设有容置槽内,并于容置槽内设有位于槽底和卡接头161端部的弹簧。如此设置,卡接头161随插装板162在插槽175内的插入而收容在插装板162内,并在移动到对应卡槽176的位置时,由插装板162中弹出并卡入卡槽176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不设置安装座16,而将壳体1直接安装于本体17上,此时,形成在安装座16上的用于构成与本体17连接的连接结构则直接形成在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供风装置内的气体在流入到防护服本体8后的通风效果,在防护服本体8上还设有通风结构,该通风结构包括与供风装置的出风管200的出风端相连通的通风管9,以及对应于通风管9设于防护服本体8内的多个安装部,以构成通风管9于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固定。其中,通风管9包括设于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并可与出风管200的出风端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91,于第一通风管91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96,以将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如图13所示,经由第一通风管91流入防护服本体8内的气体还可由上至下分别经由各束口结构处排出防护服本体8外,从而起到通风的效果。当然,为提高防护服本体8的通风效果,还可在防护服本体8的靠近袖口和裤腿口的位置设置专门的排风口。
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风管91至少部分设于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上的额头处,第一出风孔96对应于额头处设置。如此可针对头部进行通风,使气体由上之下流动,再由束口处排出,利于提高通风效果。此处的第一通风管91为圆管,其优选为现有技术中材质较软的风管,当然,第一通风管91的截面除了可为圆形外,还可为长圆形,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孔96的位置则利于气体作用于面部的效果,而能够提高使用中的舒适性。此外,当气体为冷气体时,由于面部对冷风的感知更为敏感,第一出风孔96位于第一通风管91的顶部更容易让使用者觉得凉快,从而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
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出风孔96交错布置于第一通风管91的两侧,如此可使气体由第一通风管91的两侧排出,从而有效避免了气体直吹人体而导致的不舒适问题的发生。第一出风孔96的形状可为图2中所示的长圆孔形,也可以采用圆形等其他形状。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出风孔96还可采用图3中的结构形式,即第一出风孔96向外延伸设置,如此利于提高气体由第一出风管两侧的吹出效果。
继续参照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通风管9还包括布置于防护服本体8的腰部、并与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二通风管94,第二通风管94与上述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以将气体输送至第一通风管91内,并于第二通风管94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孔。此处,通过将第二通风管94与上述供气装置相连,可使得气体先流入第二通风管94后再流入第一通风管91,如此,不仅可便于提高气体在防护服本体8内向上或者向下流动的便利性,还便于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通风处理。
另外,于防护服本体8的袖子上设有分别与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三通风管93,并于第三通风管93上均设有多个第三出风孔。此处的第三通风管93可如图13中相对布置在袖子上的两个。位于外侧的第三通风管93的顶端经由肩部而与第一通风管91相连,位于内侧的第三通风管93的顶端经由腋窝处向下弯折延伸至第二通风管94上。此处,通过袖子上设置的第三通风管93,可实现对使用者胳膊处的通风,同时该第三通风管93还能够实现第一通风管91和第二通风管94之间的连通,利于提高第三通风管93的利用率。
继续参照图13中所示,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由防护服本体8的肩部向下延伸至裤脚处的第五通风管92,且第五通风管92与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三风管相连通,并于第五通风管92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五出风孔。通过设置第五通风管92,不仅能够提高防护服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通风效果,还能够提高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三通风管93之间的连通效果。
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8的裤子上设有与第二通风管94相连通的第四通风管95,于第四通风管95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四出风孔。通过裤子上设置的第四通风管95,可实现对使用者腿部的通风,其结构简单,通风效果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风管91、第二通风管94、第三通风管93、第四通风管95及第五通风管92的结构,和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安装,以及各出风孔的布置方式均与相同,以下将以第一通风管91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4和图1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为固定带15,固定带15的两端固连在防护服本体8上,第一通风管91被限制于固定带15的中部与防护服本体8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带15可为塑料材质制成的片状带,或者胶带,其两端通过粘连或者缝制的方式固定在防护服本体8上,第一通风管91穿过固定带15和防护服本体8围构成的空间内,由于固定带15本身的弹性对第一通风管91起到较好的连接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带15除了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外,还可采用具有弹性的面料或者弹性橡皮筋制成,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此处,采用固定带15的结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使用方便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除了采用固定带15的结构外,还可为卡座14,第一通风管91通过卡置在卡座14上,以实现在防护服本体8内的连接固定。如图16和17中所示,该卡座14的底面可通过粘连的方式固定在防护服本体8的内表面,在卡座14的顶部构造有与第一通风管91的截面相适配的卡槽141,如图15中所示的圆弧形,第一通风管91可由卡槽141的顶部开口卡入到卡槽11内,而实现第一通风管91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固定。另外,提高第一通风管91在卡入卡槽141中的便利性,本实施例中,在卡槽141的槽口出还设有倾斜向外布置的引导面142。该引导面142的结构简单,且使用效果好。此外,为减少因卡座14的安装而引起的舒适性问题,本实施例中卡座14采用材质较软的材料制成,如其采用橡胶或者硅胶材料制成。与此同时,还将卡座14的外表面,也即卡入第一通风管91的顶面呈圆弧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风结构,通过安装部可实现通风管9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多个通风管9及多个出风口,可将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8内的不同位置,防护服本体8内的气体可经由袖口或者裤腿口流出,从而实现对防护服本体8内的通风,进而利于提高整个防护服使用中的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护服,其与实施例一的防护服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主要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处理单元2不同,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处理单元2仅能够对气体进行制冷处理。本实施例中气体处理单元2包括可拆卸安装于供风通道内的冷媒组件。具体结构上,由图18至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整体结构上呈长方体状,上述的开关11、调速旋钮12及电池100的充电插口188均位于壳体1的顶部。前述的第一出风口20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上,且于第一出风口20处连接有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出风管200。上述的嵌装块187相对第一进风口10布置在壳体1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的冷媒组件密封连接于制冷腔体内,以可有效防止制冷腔体内的气流与外界气体的流通。具体结构上,冷媒组件包括密封连接于制冷腔体的安装壳18,以及设于安装壳18内的冷冻介质19。由图20至图22所示,安装壳18包括以承托冷却介质的底板,以及设于底板四周并沿底板一侧延伸设置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构形成容纳冷却介质的腔体,其一侧板的长度大于其他侧板,该侧板构成封堵制冷腔体的端板,也即是该侧板在安装壳18滑动安装于制冷腔体内后可封堵于安装口处。
为便于安装壳18于壳体1上的固定连接,同时为便于安装壳18于制冷腔体的推拉移动操作,于上述的端板上也即是安装壳18外露的侧板上设有把手183,且把手183可相对于壳体1转动,并可限位于该壳体1上,以实现安装壳18与壳体1的连接一起。
具体的,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该把手183包括竖板及沿竖板上下两端弯折的两个翻边,于各翻边上固连有具有限位柱184的转轴185,其中限位柱184的轴向与转轴185的轴向垂直设置,对应于转轴185和限位柱184,于壳体1上构造有限位槽186,限位槽186大致呈四分之一的扇形状,转轴185可在限位槽186内转动,且转轴185上的限位柱184可卡置于限位槽186内,也即是通过转动把手183可使得限位柱184限位于限位槽186内,从而实现安装壳18与壳体1的连接,通过反向转动把手183可解除限位柱184于限位槽186的限位,并通过抽拉把手183,使得安装壳18可抽出制冷腔体。
为实现端板与制冷腔体的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于端板即侧板和制冷腔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条。从而可防止外界气体于制冷腔体内的气流相互流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冷媒组件的制冷效率。鉴于冰袋具有便于取材,且成本较低的优点,本实施例的冷冻介质19为卡装于安装壳18内的呈长方体状的冰袋。当然冷冻介质19除了可采用冰袋外,还可为冷冻后的铁块等。
为便于冷冻介质19于壳体1内的固定,于安装壳18的底部设有放置冷冻介质19也即冰袋的槽体,槽体的长度方向沿着安装壳18推入制冷腔体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可对冰袋的两侧进行定位。其中,该槽体的其数量可为任一个,本实施例中冰袋的数量优选为并排布置的三个。另外,各冰袋可紧贴设置,亦可间隔设置。此外,于安装壳18的其一侧壁上设有可顶紧冷冻介质19即冰袋的弹片181,该弹片181设置在安装壳18的外露侧板内侧或是与外露侧板相对的一侧板的内侧,从而可对冰袋的另外两侧进行限位。通过设置的槽体及弹片181,可使得冰袋限位于安装壳18内,从而可有效防止冰袋于安装壳18内的晃动。
另外,为便于制冷腔体内的气体流动,冷冻介质19于安装壳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当然,亦可在安装壳18与制冷腔体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便于气体流动进行热交换,从而利于制冷腔体内气流温度的快速降低。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实施的冷冻介质19在使用前需进行冷冻,再放入安装壳18内使用一定时间后温度会升高以至于冰袋处于融化状态,此时应及时更换冷冻好的冷冻介质19,并将升温后的冷冻介质19进行再次冷冻备用,从而以可保证供气装置的持续使用。
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在使用时,可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在防护服本体8的腰部上,然后将冷冻介质19放入安装壳18内,并将安装壳18安装到壳体1的制冷腔体中,并密封连接固定。然后打开开关11,通过调试旋钮12进行选择风量,从而可从第一出风口20处排出适量的净化后的冷气体。当制冷腔体内未放置冷冻介质19或冷冻介质19融化时,则由第一出风口20处排出单纯净化的气体,从而经由连接管流入防护服本体8内。
本实施例的防护服,通过设置供气装置能够实现气体的制冷,并且通过设置冷媒组件的可拆卸,以便于冷媒组件的更换,从而可持续排出冷风,并使冷风流入防护服本体8内,达到较好的通风和降温效果,该供气装置具有结构较为简单,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使用,同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8),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还包括:
供气装置,包括贯通形成有供风通道的壳体(1),并于所述供风通道内设有气体处理单元(2),所述气体处理单元(2)被设置成对流经所述供风通道的气体进行制冷和/或制热处理,且于所述供风通道内还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所述供风通道内、并在流经所述气体处理单元后流向防护服本体(8)内的第一驱动部;
连接组件,具有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壳体(1)和所述防护服本体(8)之间的本体(17),以构成所述供气装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可拆卸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单元(2)包括设于所述供风通道内的冷媒组件,以构成对所述供风通道内气体的制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单元(2)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半导体制冷片(23),和连接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3)上、并位于所述供风通道内的第一散热件(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还包括贯通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散热通道,且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构成所述供风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连通的通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3)设于所述通孔处,以将所述供风通道和所述散热通道分隔开,并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3)上设有位于所述散热通道内的第二散热件(22),且于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驱使外部气体流入所述散热通道内、并在流经所述第二散热件(22)后流出所述壳体(1)的第二驱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处理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散热件(21)上、用以将所述供风通道内气体制热的加热元件(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还包括:
通风管(9),包括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并可与所述供风通道的出风端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91),于所述第一通风管(91)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96),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安装部,为对应于所述通风管(9)构造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多个,以构成所述通风管(9)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本体(17)上的安装座(16),并于所述安装座(16)的远离所述本体(17)的一侧构造有安装槽,于所述壳体(1)上构造有可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嵌装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安装座(16)的与所述本体(17)相连的一侧构造有至少一个卡接头(161),于所述本体(17)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头(161)匹配设置的卡槽(176),因所述卡接头(161)于所述卡槽(176)内的卡入而构成所述安装座(16)于所述本体(17)上的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卡接头(161),于所述安装座(16)上构造有凸起,所述卡接头(161)位于所述凸起的端部;所述卡槽(176)沿所述本体(17)的高度方向延伸布置,且所述卡槽(176)的底部与所述凸起配合设置,所述凸起可随所述卡接头(161)由所述卡槽(176)的顶部插入、并向下滑动而卡置至所述卡槽(176)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安装座(16)的与所述本体(17)连接的一侧构造有与其平行布置的插装板(162),所述卡接头(161)设于所述插装板(162)的端部;于所述本体(17)上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布置的插槽(175),对应于所述卡接头(161),所述卡槽(176)位于所述插槽(175)的一侧,且所述卡接头(161)可因所述插装板(162)于所述插槽(175)内的插入而卡置于所述卡槽(176)内。
CN202021593420.2U 2020-08-04 2020-08-04 防护服 Active CN2123683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93420.2U CN212368353U (zh) 2020-08-04 2020-08-04 防护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93420.2U CN212368353U (zh) 2020-08-04 2020-08-04 防护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8353U true CN212368353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72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93420.2U Active CN212368353U (zh) 2020-08-04 2020-08-04 防护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83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83961A1 (en) Air purifier for a protective garment
US20070118956A1 (en) Personal ventilating garment apparatus
CN212899063U (zh) 挂脖风扇
TW201542111A (zh) 散熱衣
CN214404034U (zh) 挂脖风扇
CN111920116A (zh) 防护服
CN111616459A (zh) 一种分体式智能降温防护头罩
CN212368353U (zh) 防护服
CN214050233U (zh)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TW201723392A (zh) 冷卻具及使用該冷卻具之人體用送風裝置
CN219433604U (zh) 具有优化制冷效果的便携式降温装置
CN213384425U (zh) 具有供气装置的婴儿车
CN113331510B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
CN111921111A (zh) 便携式可调供气装置
KR102438505B1 (ko) 휴대용 공기청정 및 체온조절 장치
CN212280119U (zh) 一种分体式智能降温防护头罩
CN212941044U (zh) 便携式可调供气装置
CN217999934U (zh)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CN214912795U (zh) 便携式供气装置
CN111345527A (zh) 人体用模块化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服及温度调节背包
CN216651382U (zh) 充气式正压微生物防护服
CN111407016A (zh) 一种带有空气循环功能的空调服
CN218033471U (zh) 调温机构外置的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5837276U (zh) 半导体制冷的空调服
KR200229130Y1 (ko) 열전반도체를 이용한 냉온(冷溫)방식의 방제용 헬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