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50233U -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 Google Patents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50233U CN214050233U CN202021597368.8U CN202021597368U CN214050233U CN 214050233 U CN214050233 U CN 214050233U CN 202021597368 U CN202021597368 U CN 202021597368U CN 214050233 U CN214050233 U CN 2140502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ective clothing
- ventilation
- air
- ventilation pipe
- protec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该通风结构配置于防护服本体内、并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通,以将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内,该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包括通风管,和对应于通风管构造于防护服本体上的多个安装部;通风管包括设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并可与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于第一通风管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以将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通过安装部可实现通风管在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第一通风管及第一出风孔,可将外部的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内的头部位置,从而实现对头部的通风,而利于提高整个防护服使用中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装设有该通风结构的防护服。
背景技术
防护服是一种特殊工作场景下的防护用品,使用者通过穿上防护服,可实现身体与外部的分隔,从而实现对使用者人身安全的保护作用。基于防护服的使用场景,大多数的防护服采用连体式的结构,使用者在穿上防护服后仅露出双手和双脚,然后通过别的防护用品对双手和双脚进行防护。
为保证防护服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大多数的防护服采用不透气的材质,由于整个防护服只有袖口和裤腿口的束口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将防护服内气体排出的效果,但防护服内仍会因憋闷,无法通风,而导致使用者的穿着舒适性差。因此,如何基于现有的防护服结构进行通风结构的设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以提高防护服在使用中的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配置于防护服本体内、并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通,以将所述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内部,所述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包括:
通风管,包括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头部、并可与所述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于所述第一通风管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安装部,为对应于所述通风管构造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多个,以构成所述通风管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还包括布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腰部、并与所述第一通风管相连通的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第一通风管内,并于所述第二通风管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袖子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风管和所述第一通风管相连通的第三通风管,并于所述第三通风管上均设有多个第三出风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裤子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风管相连通的第四通风管,于所述第四通风管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四出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风管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上的额头处,所述第一出风孔对应于额头处设置。
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出风孔交错布置于所述第一通风管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为固定在所述防护服本体上的卡座,于所述卡座上构成有供所述通风管卡入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为连接带,所述连接带的两端固连在所述防护服本体上,所述通风管被限制于所述连接带的中部与所述防护服本体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通过安装部可实现通风管在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第一通风管及第一出风孔,可将外部的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内的头部位置,防护服内的气体可经由防护服本体的袖口或者裤腿口流出,从而实现对防护服本体内的通风,进而利于提高整个防护服使用中的舒适性。
(2)通过将第二通风管与供气装置相连,可便于提高气体在防护服本体内向上或者向下流动的便利性。
(3)通过袖子上设置的第三通风管,可实现对使用者胳膊处的通风,同时该第三通风管还能够实现第一通风管和第二通风管之间的连通,利于提高第三通风管的利用率。
(4)通过裤子上设置的第四通风管,可实现对使用者腿部的通风,其结构简单,通风效果好。
(5)第一通风管采用环面部边缘布置的方式,可针对头部进行通风,第一出风孔的位置则利于气体作用于面部的效果,而能够提高使用中的舒适性。
(6)第一出风孔采用两侧交错布置的方式,可使气体由第一通风管的两侧排出,从而有效避免了气体直吹人体而导致的不舒适问题的发生。
(7)安装部采用卡座的方式,可使通风管经由卡槽而卡置于卡座上,其安装方式简单,连接效果好。
(8)安装部采用连接带的结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使用方便的优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并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连接有向所述通风管内供气的供气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供气装置包括:
壳体,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制冷风道,于所述制冷风道内设有可拆卸的冷媒组件,且对应于所述制冷风道,于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引流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引流装置包括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鼓风机,外部气流因鼓风机的鼓入可经由所述进风口而引流至所述制冷风道内,且所述制冷风道内的气流经所述冷媒组件的制冷可由所述出风口排出至所述壳体外。
本实施例所述的防护服,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的制冷风道及可拆卸的冷媒组件和引流装置,可使得该供气装置能够排出冷风,从而对防护服本体进行通风和冷却。并且冷媒组件可拆卸,以便于冷媒组件的更换,从而可提高该供气装置的可持续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带与第一通风管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卡座与第一通风管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供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供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A-A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供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冷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电源开关,12-强弱风转换开关,13-卡块,15-限位槽,16-充电插口;
2-鼓风机,21-进气口,22-排气口;
3-安装壳,31-弹片,32-通气孔;
4-冷冻介质,41-把手,42-转轴,43-限位柱;
5-过滤体,8-防护服本体;
9-通风管,91-第一通风管,92-第五通风管,93-第三通风管,94-第二通风管,95-第四通风管,96-第一出风孔;
10-进风口;
14-卡座,141-卡槽,142-引导面;
15-连接带,20-出风口,30-连接软管,100-锂电池,200-腰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配置于防护服本体内、并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通,以将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的内部。该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包括用于将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内的通风管,以及对应于通风管设于防护服本体内的多个安装部,以构成通风管于防护服本体上的连接固定。其中,通风管包括设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并可与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于第一通风管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以将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本实施例中的防护服本体8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防护服本体8,如其可采用如图1所述的结构,整个防护服本体8为连体式防护服,能够对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进行防护,其中,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供人体穿入的穿入口,并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用于封闭穿入口的拉链。防护服本体8的袖口和裤腿口采用束口的结构,便于提高穿着效果。使用者在穿着该防护服本体8时,只要手部和脚部是外露的,其余部位均位于防护服本体8内。另外,经由第一通风管91流入防护服本体8内的气体还可由上至下分别经由各束口结构处排出防护服本体8外,从而起到通风的效果。当然,为提高防护服本体8的通风效果,还可在防护服本体8的靠近袖口和裤腿口的位置设置排风口。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风管91至少部分设于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上的额头处,第一出风孔96对应于额头处设置。如此可针对头部进行通风,使气体由上之下流动,再由束口处排出,利于提高通风效果。此处的第一出风管为圆管,其优选为现有技术中材质较软的风管,当然,第一出风管的截面除了可为圆形外,还可为长圆形,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孔96的位置则利于气体作用于面部的效果,而能够提高使用中的舒适性。此外,当气体为冷气体时,由于面部对冷风的感知更为敏感,第一出风孔96位于第一通风管91的顶部更容易让使用者觉得凉快,从而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出风孔96交错布置于第一通风管91的两侧,如此可使气体由第一通风管91的两侧排出,从而有效避免了气体直吹人体而导致的不舒适问题的发生。第一出风孔96的形状可为图2中所示的长圆孔形,也可以采用圆形等其他形状。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出风孔96还可采用图3中的结构形式,即第一出风孔96向外延伸设置,如此利于提高气体由第一出风管两侧的吹出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通入防护服本体8内的气体可为常温气体,以可实现通风,减少使用者憋闷问题的发生。当然,本实施例中的气体还可为冷气体或者热气体,以满足防护服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使用需求,进而提高使用者穿着时的舒适性。而所通入气体的温度均由供气装置调节。
本实施例中的外部的供气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便于携带的供气装置,只要能够实现对气体的温度处理,并能够向通风管9内输入气体即可。该供气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随防护服本体8移动。当防护服本体8内仅设置第一通风管91时,供气装置的出气端和第一通风管91之间连接有连接管,以实现气体在两者间的输送。
继续参照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通风管9还包括布置于防护服本体8的腰部、并与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二通风管94,第二通风管94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以将气体输送至第一通风管91内,并于第二通风管94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孔。此处,通过将第二通风管94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可使得气体先流入第二通风管94后再流入第一通风管91,如此,不仅可便于提高气体在防护服本体8内向上或者向下流动的便利性,还便于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通风处理。
另外,于防护服本体8的袖子上设有分别与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三通风管93,并于第三通风管93上均设有多个第三出风孔。此处的第三通风管93可如图1中相对布置在袖子上的两个。位于外侧的第三通风管93的顶端经由肩部而与第一通风管91相连,位于内侧的第三通风管93的顶端经由腋窝处向下弯折延伸至第二通风管94上。此处,通过袖子上设置的第三通风管93,可实现对使用者胳膊处的通风,同时该第三通风管93还能够实现第一通风管91和第二通风管94之间的连通,利于提高第三通风管93的利用率。
继续参照图1中所示,在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由防护服本体8的肩部向下延伸至裤脚处的第五通风管92,且第五通风管92与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三风管相连通,并于第五通风管92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五出风孔。通过设置第五通风管92,不仅能够提高防护服长度方向上的整体通风效果,还能够提高第二通风管94和第三通风管93之间的连通效果。
本实施例中,于防护服本体8的裤子上设有与第二通风管94相连通的第四通风管95,于第四通风管95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四出风孔。通过裤子上设置的第四通风管95,可实现对使用者腿部的通风,其结构简单,通风效果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风管91、第二通风管94、第三通风管93、第四通风管95及第五通风管92的结构,和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安装,以及各出风孔的布置方式均与相同,以下将以第一通风管91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为连接带15,连接带15的两端固连在防护服本体8上,第一通风管91被限制于连接带15的中部与防护服本体8之间。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带15可为塑料材质制成的片状带,其两端通过粘连或者缝制的方式固定在防护服本体8上,第一通风管91穿过连接带15和防护服本体8围构成的空间内,由于连接带15本身的弹性对第一通风管91起到较好的连接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带15除了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外,还可采用具有弹性的面料或者弹性橡皮筋制成,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此处,采用连接带15的结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使用方便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通过安装部可实现通风管9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固定,并通过设置多个通风管9及多个出风口,可将外部的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防护服本体8内的不同位置,防护服本体8内的气体可经由袖口或者裤腿口流出,从而实现对防护服本体8内的通风,进而利于提高整个防护服使用中的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如图4中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主要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为卡座14,通风管9通过卡置在卡座14上,以实现在防护服本体8内的连接固定。
如图5中所示,该卡座14的底面可通过粘连的方式固定在防护服本体8的内表面,在卡座14的顶部构造有与通风管9的截面相适配的卡槽141,如图5中所示的圆弧形,通风管9可由卡槽141的顶部开口卡入到卡槽141内,而实现通风管9在防护服本体8上的固定。另外,提高通风管9在卡入卡槽141中的便利性,本实施例中,在卡槽141的槽口出还设有倾斜向外布置的引导面142。该引导面142的结构简单,且使用效果好。此外,为减少因卡座14的安装而引起的舒适性问题,本实施例中卡座14采用材质较软的材料制成,如其采用橡胶或者硅胶材料制成。与此同时,还将卡座14的外表面,也即卡入通风管9的顶面呈圆弧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通过采用卡座14作为安装部,可使通风管9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在防护服本体8上,具有安装方式简单,使用效果好的优点。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8,于防护服本体8上设置有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并于防护服本体8上连接有向通风管9内供气的供气装置。
如图6和图7所示,该供气装置主要结构包括壳体1和设于壳体1内的引流装置。其中,于壳体1内形成有制冷风道,于制冷风道内设有可拆卸的冷媒组件,且对应于制冷风道,于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10和出风口20。而引流装置包括与进风口10连通的鼓风机2,外部气流因鼓风机2的鼓入可经由进风口10而引流至制冷风道内,且制冷风道内的气流经冷媒组件的制冷可由出风口20排出至壳体1外。
具体结构上,由图6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1整体结构上呈长方体状,于壳体1的顶部设有电源开关11、强弱风转换开关12及电池100的充电插口16。前述的出风口20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上,且于出风口20处连接有连接软管30,以便于接入带需要供气的外部装置中,该外部装置可为防护服或面罩等。另外,于进气腔体内还设有电池100和电气元件,以便于为鼓风机2提供能源,同时可对鼓风机2鼓入气流进行调节和控制。
需说明的是,进气腔体内的电池100优选为锂电池,当然亦可为干电池或其他充电电池。另外,出风口20处的风速调节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控制电路。
本实施例中,于壳体1上形成有百叶窗形状的进风口10,该进风口10与鼓风机2的进气口21连通设置。另外,于壳体1内设有与鼓风机2的排风口连接的隔板,隔板将壳体1分隔为进气腔体和制冷腔体,制冷腔体构成制冷通道。其中于隔板上形成有通孔,鼓风机2的排气口22与该通孔连接,且与形成在安装壳3上的通气孔32相连通,从而可向制冷腔体内鼓入气流,并且利于气流经冷冻介质4的换热制冷。
为便于对鼓入壳体1内的气流进行过滤,本实施例中,于进风口10处设有过滤装置。具体的,该过滤装置为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上的过滤体5,其中,过滤体5可通过卡接或螺接方式连接在壳体1上,且该过滤体5具体可采用滤芯、滤网或是活性炭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现有技术中的由复合PP和PET滤纸和改性活性炭构成的滤网,从而可有效的阻止灰尘颗粒及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进而能够对鼓入壳体1内的气流起到净化作用。
本实施例的冷媒组件密封连接于制冷腔体内,以可有效防止制冷腔体内的气流与外界空气的流通。具体结构上,冷媒组件包括密封连接于制冷腔体的安装壳3,以及设于安装壳3内的冷冻介质4。由图8至图10所示,安装壳3包括以承托冷却介质的底板,以及设于底板四周并沿底板一侧延伸设置的侧板,底板和侧板围构形成容纳冷却介质的腔体,其一侧板的长度大于其他侧板,该侧板构成封堵制冷腔体的端板,也即是该侧板在安装壳3滑动安装于制冷腔体内后可封堵于安装口处。
为便于安装壳3于壳体1上的固定连接,同时为便于安装壳3于制冷腔体的推拉移动操作,于上述的端板上也即是安装壳3外露的侧板上设有把手41,且把手41可相对于壳体1转动,并可限位于该壳体1上,以实现安装壳3与壳体1的连接一起。
具体的,结合图8和图9所示,该把手41包括竖板及沿竖板上下两端弯折的两个翻边,于各翻边上固连有具有限位柱43的转轴42,其中限位柱43的轴向与转轴42的轴向垂直设置,对应于转轴42和限位柱43,于壳体1上构造有限位槽15,限位槽15大致呈四分之一的扇形状,转轴42可在限位槽15内转动,且转轴42上的限位柱43可卡置于限位槽15内,也即是通过转动把手41可使得限位柱43限位于限位槽15内,从而实现安装壳3与壳体1的连接,通过反向转动把手41可解除限位柱43于限位槽15的限位,并通过抽拉把手41,使得安装壳3可抽出制冷腔体。
为实现端板与制冷腔体的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于端板即侧板和制冷腔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条。从而可防止外界空气于制冷腔体内的气流相互流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冷媒组件的制冷效率。另外,为防止制冷腔体内的制冷后的气流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可于制冷腔体的内侧壁上或是壳体1上设置保温层,同时亦可在安装壳3外露的一侧面上设置保温层,从而可提高制冷效率及降低能耗。
鉴于冰袋具有便于取材,且成本较低的优点,本实施例的冷冻介质4为卡装于安装壳3内的呈长方体状的冰袋。当然冷冻介质4除了可采用冰袋外,还可为冷冻后的铁块等。
为便于冷冻介质4于壳体1内的固定,于安装壳3的底部设有放置冷冻介质4也即冰袋的安装槽,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沿着安装壳3推入制冷腔体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可对冰袋的两侧进行定位。其中,该安装槽的其数量可为任一个,本实施例中冰袋的数量优选为并排布置的三个。另外,各冰袋可紧贴设置,亦可间隔设置。此外,于安装壳3的其一侧壁上设有可顶紧冷冻介质4即冰袋的弹片31,该弹片31设置在安装壳3的外露侧板内侧或是与外露侧板相对的一侧板的内侧,从而可对冰袋的另外两侧进行限位。通过设置的安装槽及弹片31,可使得冰袋限位于安装壳3内,从而可有效防止冰袋于安装壳3内的晃动。
另外,为便于制冷腔体内的空气流动,冷冻介质4于安装壳3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当然,亦可在安装壳3与制冷腔体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便于空气流动进行热交换,从而利于制冷腔体内气流温度的快速降低。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实施的冷冻介质4在使用前需进行冷冻,再放入安装壳3内使用一定时间后温度会升高以至于冰袋处于融化状态,此时应及时更换冷冻好的冷冻介质4,并将升温后的冷冻介质4进行再次冷冻备用,从而以可保证供气装置的持续使用。
为便于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与防护服本体8的连接固定,具体结构上,于壳体1的侧面也即是与设有进风口10相对的一侧上设有卡块13,该卡块13的横截面大致呈T形状,对应于该卡块13,于防护服本体8上设有与卡块13形状匹配的卡接槽,从而可通过卡块13于卡接槽内的卡接连接而便于该供气装置与防护服本体8的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在使用时,可通过设置腰带200固定在防护服的腰部上,然后将冷冻介质4放入安装壳3内,并将安装壳3安装到壳体1的制冷腔体中,并密封连接固定。然后打开电源开关11,通过强弱风转换开关12进行选择风量,从而可从出风口20处排出的适量的净化后的冷空气可流入通风管9内。当制冷腔体内未放置冷冻介质4或冷冻介质4融化时,则由出风口20处排出单纯净化的空气,从而实现对防护服本体8内的冷却通风。
本实施例的供气装置能够排出冷风,并且通过设置冷媒组件的可拆卸,以便于冷媒组件的更换,从而可持续排出冷风,该供气装置具有结构较为简单,且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使用,同时有着较好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服的通风结构,配置于防护服本体(8)内、并可与外部的供气装置相连通,以将所述供气装置中的气体输送至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包括:
通风管(9),包括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并可与所述供气装置的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通风管(91),于所述第一通风管(91)上开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一出风孔(96),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头部位置;
安装部,为对应于所述通风管(9)构造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多个,以构成所述通风管(9)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9)还包括布置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腰部、并与所述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二通风管(94),所述第二通风管(94)与所述供气装置的出风端相连,以将所述气体输送至第一通风管(91)内,并于所述第二通风管(94)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出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袖子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风管(94)和所述第一通风管(91)相连通的第三通风管(93),并于所述第三通风管(93)上均设有多个第三出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裤子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风管(94)相连通的第四通风管(95),于所述第四通风管(95)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第四出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管(91)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防护服本体(8)的头部上的额头处,所述第一出风孔(96)对应于额头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出风孔(96)交错布置于所述第一通风管(91)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固定在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卡座(14),于所述卡座(14)上构成有供所述通风管(9)卡入的卡槽(14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两端固连在所述防护服本体(8)上的连接带(15),所述通风管(9)被限制于所述连接带(15)的中部与所述防护服本体(8)之间。
9.一种防护服,包括防护服本体,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7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并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上(8)连接有向所述通风管(9)内供气的供气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包括:
壳体(1),于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制冷风道,于所述制冷风道内设有可拆卸的冷媒组件,且对应于所述制冷风道,于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10)和出风口(20);
引流装置,设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引流装置包括与所述进风口(10)连通的鼓风机(2),外部气流因鼓风机(2)的鼓入可经由所述进风口(10)而引流至所述制冷风道内,且所述制冷风道内的气流经所述冷媒组件的制冷可由所述出风口(20)排出至所述壳体(1)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97368.8U CN214050233U (zh) | 2020-08-04 | 2020-08-04 |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97368.8U CN214050233U (zh) | 2020-08-04 | 2020-08-04 |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50233U true CN214050233U (zh) | 2021-08-27 |
Family
ID=77386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97368.8U Active CN214050233U (zh) | 2020-08-04 | 2020-08-04 |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5023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20899A (zh) * | 2022-06-28 | 2022-09-30 | 浙江蓝天制衣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功能型消防服及其紧急预警方法 |
-
2020
- 2020-08-04 CN CN202021597368.8U patent/CN2140502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20899A (zh) * | 2022-06-28 | 2022-09-30 | 浙江蓝天制衣有限公司 | 一种可快速降温的功能型消防服及其紧急预警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70118956A1 (en) | Personal ventilating garment apparatus | |
CN110897226A (zh) | 空调衣服用电气部件佩戴单元及空调衣服 | |
CN214050233U (zh) | 防护服的通风结构及防护服 | |
CN111616459A (zh) | 一种分体式智能降温防护头罩 | |
CN212700132U (zh) | 一种防护口罩 | |
CN217012865U (zh) | 一种带降温功能的正压防护服 | |
JP2023175913A (ja) | 空調衣服の服本体及び空調衣服 | |
CN113633042A (zh) | 一种用于医用防护服的降温方法及其装置 | |
US20180220721A1 (en) | Self-Cooling Gar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
US11206873B2 (en) | Functional underwear support | |
TW201723392A (zh) | 冷卻具及使用該冷卻具之人體用送風裝置 | |
CN213188171U (zh) | 一种通风散热防护服 | |
CN111920116A (zh) | 防护服 | |
WO2023103544A1 (zh) | 一种风冷降温衣 | |
CN212368353U (zh) | 防护服 | |
CN212280119U (zh) | 一种分体式智能降温防护头罩 | |
CN215303160U (zh) | 一种具有净化空气及空调功能的衣服 | |
CN212414794U (zh) | 带有空气循环功能的空调服 | |
CN214912795U (zh) | 便携式供气装置 | |
CN210382733U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21616320U (zh) | 一种风冷降温防护服 | |
CN210630679U (zh) | 一种基于相变蓄冷原理的便携式气体空调服 | |
CN111407016A (zh) | 一种带有空气循环功能的空调服 | |
CN111921111A (zh) | 便携式可调供气装置 | |
CN216651382U (zh) | 充气式正压微生物防护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