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7766U -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 Google Patents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7766U
CN212367766U CN202020979792.2U CN202020979792U CN212367766U CN 212367766 U CN212367766 U CN 212367766U CN 202020979792 U CN202020979792 U CN 202020979792U CN 212367766 U CN212367766 U CN 2123677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member
lever
bracket
extraction aid
g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7979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景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co Lock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co Lock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co Lock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co Lock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7979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7766U/zh
Priority to TW109208411U priority patent/TWM607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77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77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其中,助拔器包括:壳体,能拆卸地固定到承载托盘上;第一杠杆件,通过第一枢转轴能枢转地固定在壳体上,且在助拔器的第一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支架;第二杠杆件,通过第二枢转轴能枢转地固定在壳体上,且在助拔器的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支架;其中,第一杠杆件与第二杠杆件彼此联接,且第一枢转轴和第二枢转轴相互间隔开,使得当第一杠杆件在第一位置被释放时,第一杠杆件围绕第一枢转轴沿第一方向的枢转能带动第二杠杆件围绕第二枢转轴沿第一方向枢转,以使壳体朝支架的外部移动一段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助拔器具有紧凑的结构,且能够防止误操作。

Description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服务器存储单元辅助插拔的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助拔器是通过杠杆作用辅助插拔以使两个部件结合和分离的装置。在服务器领域中,存储单元的插拔往往需要较大的力,例如100kg以上。这样,操作员不借助工具难以提供足够的插拔力。助拔器可以通过杠杆原理,将人力放大,从而使得能够轻松地将存储单元从接口拔出或者插入到接口中。
现有的助拔器虽然能够实现辅助插拔的功能,但是往往对力的放大倍数不够大,或者结构不够紧凑,在放大一定倍数的情况下需要具有较大的体积。另外,现有的助拔器操作的稳定性不够好,容易引起误操作,而且机械质感不佳。因此,助拔器还具有进一步改进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其能够减轻或消除以上所述的缺陷中的至少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助拔器,用以将安置于支架内的承载托盘从所述支架内拔出,所述助拔器包括:壳体,能拆卸地固定到所述承载托盘上;第一杠杆件,通过第一枢转轴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在所述助拔器的第一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所述支架;第二杠杆件,通过第二枢转轴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在所述助拔器的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所述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杠杆件与所述第二杠杆件彼此联接,且所述第一枢转轴和所述第二枢转轴相互间隔开,使得当所述第一杠杆件在所述第一位置被释放时,所述第一杠杆件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沿第一方向的枢转能带动所述第二杠杆件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以使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架的外部移动一段距离。
可选地,所述助拔器还包括外推触发器,所述外推触发器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包括:锁止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杠杆件上,并且设置成能够围绕一轴线枢转,当所述第一杠杆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至一预定角度以上时,所述锁止部阻止所述第一杠杆件和所述第二杠杆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枢转,从而将所述第一杠杆件和所述第二杠杆件保持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打开状态;解锁扳手,设置成与所述锁止部呈一角度,能与所述锁止部一起围绕该轴线枢转,且能被致动以解除所述锁止部对所述第二杠杆件的阻止,而使得所述第一杠杆件和所述第二杠杆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枢转。
可选地,所述第一杠杆件包括第一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具有能被致动且能自行回位的钩部,所述钩部能卡合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杠杆件包括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二抓持部具有抵接所述支架的外侧的拔出抵接部和抵接所述支架的内侧的插入抵接部,当所述第一杠杆件与所述第二杠杆件一起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时,由于所述拔出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支架的外侧,使得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架的外部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杠杆件以所述第一枢转轴为中心形成有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杠杆件以所述第二枢转轴为中心形成有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一杠杆件与所述第二杠杆件通过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相互啮合而联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杠杆件的齿轮为外齿轮和内齿轮其中之一,而所述第二杠杆件的齿轮为外齿轮和内齿轮其中之另一。
可选地,所述第一杠杆件上还形成有圆孔和长形孔其中之一,所述第二杠杆件上对应地形成有圆孔和长形孔其中之另一,所述助拔器还包括插销,所述插销穿过所述圆孔和所述长形孔并且能在所述长形孔中滑动,而将所述第一杠杆件与所述第二杠杆件彼此联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杠杆件的第一抓持部和第一联动部形成为第一级杠杆的两端,所述第二杠杆件的第二联动部和第二抓持部形成为第二级杠杆的两端,所述第一杠杆件与所述第二杠杆件通过所述第一联动部和所述第二联动部而彼此联接,使得所述第一级杠杆与所述第二级杠杆叠加。
可选地,所述第一级杠杆将施加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上的力放大并经由所述第一联动部传递到所述第二联动部,所述第二级杠杆将施加在所述第二联动部上的力进一步放大并传递到所述第二抓持部。
可选地,当所述解锁扳手被致动时,所述第一杠杆件能与所述第二杠杆件一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枢转,以允许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架的内部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上所述的助拔器;一个或多个承载托盘;支架,具有用于接纳所述承载托盘以及所述助拔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的助拔器具有双抓持点;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通过内部齿轮机构配合可以提升操作的质感;采用模块化设计,容易组装;具有紧凑的结构,能够在相同空间内实现更大的力的放大作用;并且具有保持打开的功能。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正视图;
图2-图5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沿不同方向的多个平面图;
图6和图7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立体图;
图8和图9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一抓持部的立体图;
图10和图11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外推触发器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二杠杆件的立体图;
图13和图14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杆部的立体图;
图15和图16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18是沿图17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动时的另一平面图;
图22是沿图21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动时的另一平面图;
图25是沿图24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杠杆件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杠杆件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另一平面图;
图28是沿图27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30是沿图29的线E-E截取的剖视图;
图3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32是沿图31的线F-F截取的剖视图;
图3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杠杆件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
图34是沿图33的线G-G截取的剖视图;
图3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正视图;
图37-图40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沿不同方向的多个平面图;
图41-图42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立体图;
图4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杆部的平面图;
图44是沿图43的线H-H截取的剖视图;
图45是沿图4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6-图47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杆部的立体图;
图48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二杠杆件的立体图;
图49-图50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一抓持部的立体图;
图51-图53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4-图56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外推触发器的立体图;
图5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8-图59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60是沿图59的线J-J截取的剖视图;
图61-图62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动时的平面图;
图63是沿图62的线K-K截取的剖视图;
图64-图65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杠杆件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
图66是沿图65的线L-L截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助拔器
10 第一杠杆件
110 第一抓持部
111 钩部
112 致动部
120 杆部
121 第一联动部(外齿轮/联接孔)
140 第一弹性件(弹簧/扭簧)
150 凸键
20 第二杠杆件
210 第二抓持部
211 拔出抵接部
212 插入抵接部
220 第二联动部(内齿轮/联动长形孔)
230 顶靠部
30 外推触发器
310 锁止部
320 解锁扳手
330 第二弹性件(弹簧/扭簧)
40 壳体
50 第一枢转轴
60 第二枢转轴
901 插销
2 承载托盘
3 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所述实施例仅为提供说明与解释之用,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正视图,图2-图5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沿不同方向的多个平面图,图6和图7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体图。
本申请的助拔器1可用以将安置于支架3内的承载托盘2从支架3内拔出,也可以用于将承载托盘2插入到支架3内,以与相应地接口对接。支架3可具有用于接纳承载托盘2以及助拔器1的至少一部分的开口。
助拔器1可包括:壳体40,能拆卸地固定到承载托盘2上;第一杠杆件10,通过第一枢转轴50(参见图25)能枢转地固定在壳体40上,且在助拔器1的第一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支架3;第二杠杆件20,通过第二枢转轴60(参见图25)能枢转地固定在壳体40上,且在助拔器1的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支架3。
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彼此联接,且第一枢转轴50和第二枢转轴60相互间隔开,使得当第一杠杆件10在第一位置被释放时,第一杠杆件10围绕第一枢转轴50沿第一方向的枢转能带动第二杠杆件20围绕第二枢转轴60沿第一方向枢转,以使壳体40朝支架3的外部移动一段距离。
图8和图9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一抓持部110的立体图。
第一杠杆件10可包括第一抓持部110。第一抓持部110可形成有钩部111和致动部112。钩部111上可形成有与支架3作用的斜面。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动部112可形成为基本上圆形,这可以方便通过外力来横向滑动(图1中的左右方向)致动第一抓持部110。第一抓持部110的内部可形成有空腔,且一侧形成有开口,使得第一抓持部110可套设在杆部120(将在以下详细说明)的一端。如图19中所示,第一抓持部110可通过设置到杆部120上的凸键150而被保持不从杆部120上脱落。弹性件140可设置在第一抓持部110内,并且弹性件140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抓持部110和杆部120,使得第一抓持部110趋于远离杆部120。弹性件140可为弹簧。虽然图19中示出了两个弹簧,但也可设置一个或更多个弹簧。
图13和图14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杆部120的立体图。
杆部120的右端(参见图13)形成为大致圆形,且具有第一联动部121。杆部120可围绕右端的中心旋转。杆部120的左端接合第一抓持部110。第一联动部121可形成为从表面突出的外齿轮,且可以以第一枢转轴50为中心转动。可选的,第一联动部121也可形成为内齿轮(未示出)。杆部120的右端可部分镂空以减轻重量。
图15和图16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壳体40的立体图,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壳体40的平面图,图18是沿图17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壳体40可形成为大致矩形,其可在多个侧表面上形成有开口,以允许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伸入其中。壳体40上可形成贯穿的孔,以借助插销901将第一杠杆件10、第二杠杆件20和外推触发器30(以下将详细说明)能枢转地固定到壳体40。壳体40可通过例如螺钉等接合到承载托盘2。
图10和图11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外推触发器30的立体图。
外推触发器30可具有锁止部310和解锁扳手320。外推触发器30上具有通孔以形成枢转轴。锁止部310和解锁扳手320径向向外伸出,且彼此形成一定角度。外推触发器30可被第二弹性件抵接,使得锁止部310抵靠第二杠杆件20(以下将详细说明)。当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一起顺时针转动(参见图1)到一定角度时,第二杠杆件20被锁止部310抵靠而无法逆时针转动,此时,解锁扳手320从壳体40伸出。可通过按压解锁扳手320而逆时针旋转外推触发器30,从而解锁第二杠杆件20(即,允许第二杠杆件20逆时针旋转)。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二杠杆件20的立体图。
第二杠杆件20可包括第二抓持部210和第二联动部220。第二杠杆件20可形成为片体,上面形成有供插销901穿过的孔。第二抓持部210和第二联动部220可分别设置在该孔的相对段。第二抓持部210包括在拔出承载托盘2时抵接支架3的拔出抵接部211以及在插入承载托盘2时抵接支架3的插入抵接部212。第二联动部220可形成为与第一联动部121相配合的内齿轮或外齿轮。第二联动部220可以以第二枢转轴60为中心转动。第一杠杆件10的第一枢转轴50到支架3的开口的左侧(即,钩部111与支架3接触的位置)的距离可小于第二杠杆件20的第二枢转轴60到支架3的开口的左侧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一枢转轴50和第二枢转轴60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第一枢转轴50和第二枢转轴60可彼此平行并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第一枢转轴50可位于第二枢转轴60的左侧。
第一杠杆件10转动的角速度可大于第二杠杆件20转动的角速度。这是因为第二联动部220的半径大于第一联动部121的半径。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彼此联接的位置可在第一枢转轴50与第一位置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彼此联接的位置可位于第一枢转轴50和第二枢转轴60的左侧。
通过齿轮配合,本申请的助拔器1可实现对力的两级放大(第一级为从第一抓持部110到第一联动部121,第二级为第二联动部220到第二抓持部210)。
具体来说,第一杠杆件10的第一抓持部110和第一联动部121形成为第一级杠杆的两端,第一枢转轴50形成为第一级杠杆支点。第二杠杆件20的第二联动部220和第二抓持部210形成为第二级杠杆的两端,第二枢转轴60形成为第二级杠杆支点。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通过第一联动部121和第二联动部220而彼此联接,使得第一级杠杆与第二级杠杆叠加。
第一级杠杆将施加在第一抓持部110上的力放大并经由第一联动部121传递到第二联动部220,第二级杠杆将施加在第二联动部220上的力进一步放大并传递到第二抓持部210。
第二弹性件330可设置在壳体40与外推触发器30之间,从而对第二杠杆件20施加使其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可通过第一联动部121与第二联动部220的相互啮合而联接。
图20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2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动时的另一平面图,图22是沿图21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2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2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动时的另一平面图,图25是沿图24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图2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图2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另一平面图,图28是沿图27的线D-D截取的剖视图,图29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30是沿图29的线E-E截取的剖视图,图3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32是沿图31的线F-F截取的剖视图,图3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在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图34是沿图33的线G-G截取的剖视图,图3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架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操作。
首先,描述拔出助拔器1的过程。如图30所示,当承载托盘2已经被插入到支架3中的相应接口时,通常助拔器1固定到支架3上。具体地,助拔器1可通过第一抓持部110上的钩部111钩住支架3的开口的左侧,且通过第二抓持部210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3的开口的右侧,而固定到支架3上。当需要拔出承载托盘2时,首先向右致动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动部112,从而使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弹性件140的弹性力而向右移动。当钩部111向右移动到不被支架3阻挡的位置时(如图32所示),可对第一杠杆件10施加顺时针转动的力。第一杠杆件10的转动通过第一联动部121传递到第二联动部220(参见图22),使得第二杠杆件20与第一杠杆件10一起沿顺时针转动。
由于拔出抵接部211抵接在支架3上,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一起转动使得壳体40向上移动,并带动承载托盘被拔出且向上移动。与此同时,由于第二弹性件330对外推触发器30施加的推力,外推触发器30同样顺时针旋转,直到外推触发器30的锁止部310顶靠第二杠杆件20的顶靠部230且解锁扳手320伸出壳体40之外。
当第一杠杆件10转动到拔出位置(参见图26)时,由于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第二杠杆件20到外推触发器30的旋转轴线的力臂较短。因此,在外推触发器30的锁止部310顶靠第二杠杆件20的顶靠部230的情况下,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无法逆时针旋转。
同时,由于第二联动部220形成的镂空部分的下侧抵接第一枢转轴50,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也无法进一步顺时针旋转。
这样,助拔器1处于保持打开位置(或打开状态),即,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不会由于重力的作用或者人为的意外致动而逆时针旋转。
现在描述插入助拔器1的过程。当需要将承载托盘2插入到支架3内时,首先,致动解锁扳手320,使得外推触发器30逆时针转动到不抵接顶靠部230的状态(一旦外推触发器30不抵接顶靠部230,外推触发器30就能够被第一杠杆件10推压而逆时针转动)。然后,在保持致动解锁扳手320的状态下,逆时针转动第一杠杆件10。通过第一联动部121与第二联动部220的联接,第二杠杆件20随着第一杠杆件10一起逆时针转动。在第二杠杆件20转动时,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的开口右侧的内侧,使得壳体40和承载托盘2一起朝向支架3的内部移动。
当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接近水平时,钩部111上的斜面与支架3的开口左侧接触,使得支架3对第一抓持部110施加推力,导致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弹性件140的弹性力而朝杆部移动。这样,第一杠杆件10的长度缩短,并且钩部111能够伸入支架3内部。一旦钩部111的斜面完全进入支架3的内部,借助第一弹性件140的恢复力,第一抓持部110回弹,使得钩部111钩住支架3的开口的左侧。另一方面,当第二杠杆件20转动到接近水平时,插入抵接部212可从支架3的内侧抵接支架,从而与钩部111一起实现助拔器1的固定。
助拔器1、承载托盘2以及支架3可组成为支架组件。
图3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正视图,图37-图40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沿不同方向的多个平面图,图41-图42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体图。
以下将描述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描述将被省略,以避免重复。
在第二实施例中,助拔器1的第一杠杆件10与第二杠杆件20通过插销901彼此联接。
图4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杆部120的平面图,图44是沿图43的线H-H截取的剖视图,图45是沿图43的线I-I截取的剖视图,图46-图47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杆部120的立体图。
第二实施例的杆部120可形成为比第一实施例中的更长,其在一端形成有把手,并且在中间部设有可容纳第一抓持部110的通槽。杆部120的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壳体40上。该另一端与上述通槽之间可形成有第一联动部121。第一联动部121可形成为圆孔。杆部120的该另一端可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二杠杆件20的凹槽。
图48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二杠杆件20的立体图。
第二杠杆件20包括第二抓持部210、第二联动部220和顶靠部230。第二联动部220形成为长形孔。第二联动部220可插入到第一杠杆件10的杆部120的凹槽中,且通过将一插销901穿过第一联动部121和第二联动部220而将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联接到一起。第二杠杆件20的上侧可形成有供第二弹性件330接合的凹口。以上所述的插销901可根据需要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并不需要是相同的。可选地,第一联动部121上形成有长形孔,而第二联动部220上形成有圆孔。
图49-图50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一抓持部110的立体图。
第一抓持部110可形成为类似“L”的形状,且包括钩部111和致动部112。第一抓持部110可枢转地安装在杆部120的通槽中。致动部112可突出于杆部120的上表面。钩部111可垂直于杆部120而向下伸出。致动部112可被向下按压以致动,使得第一抓持部110整体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第一杠杆件10可具有第一弹性件140。第一弹性件140可形成为扭簧,其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抓持部110和杆部120,以向第一抓持部110施加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
图51-图53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壳体40的立体图。
壳体40形成有向上伸出的两个片体。杆部120的该另一端以及第二杠杆件20插入到这两个片体之间,从而可枢转地固定到壳体40。
图54-图56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外推触发器30的立体图。
外推触发器30可包括锁止部310和解锁扳手320。第二弹性件330可设于壳体40中,且其一端抵接外推触发器30,其另一端接合在第二杠杆件20的凹口,以对外推触发器30施加顺时针旋转的力。
图5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体分解图,图58-图59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60是沿图59的线J-J截取的剖视图,图61-图62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动时的平面图,图63是沿图62的线K-K截取的剖视图,图64-图65分别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拔出位置时的平面图,图66是沿图65的线L-L截取的剖视图。
以下将详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助拔器1的操作。
首先,描述拔出助拔器1的过程。当承载托盘2已经被插入到支架3中的相应接口时,通常助拔器1固定到支架3上。具体地,助拔器1可通过第一抓持部110上的钩部111钩住支架3的左侧,且通过第二抓持部210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3的开口的右侧,而固定到支架3上。当需要拔出承载托盘2时,首先向下致动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动部112,从而使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弹性件140的弹性力而顺时针转动。当钩部111旋转到不被支架3阻挡的位置时,可对第一杠杆件10施加顺时针转动的力(作为示例,操作人员可通过手握住杆部的末端并用大拇指按压致动部112)。第一杠杆件10的转动通过第一联动部121传递到第二联动部220(参见图63和图66),使得第二杠杆件20与第一杠杆件10一起沿顺时针转动。如图63和图66所示,由于第二杠杆件20上形成有长形孔,虽然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具有不同的枢转轴,但第一杠杆件10仅会将周向转动传递给第二杠杆件20(插销901可在长形孔中滑动),而不会对其施加径向力。
由于拔出抵接部211抵接在支架3上,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一起转动使得壳体40向上移动,并带动承载托盘被拔出且向上移动。与此同时,由于第二弹性件330对外推触发器30施加的推力,外推触发器30同样顺时针旋转,直到外推触发器30的锁止部310顶靠第二杠杆件20的顶靠部230且解锁扳手320伸出壳体40之外。
当第一杠杆件10转动到拔出位置时,由于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第二杠杆件20到外推触发器30的旋转轴线的力臂较短(换言之,当第二杠杆件20逆时针转动时,对锁止部310施加的力接近外推触发器30的径向)。因此,在外推触发器30的锁止部310顶靠第二杠杆件20的顶靠部230的情况下,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无法逆时针旋转。
这样,助拔器1处于保持打开位置(或打开状态),即,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不会由于重力的作用或者人为的意外致动而逆时针旋转。
同时,由于第二联动部220的侧面抵接第一枢转轴50,第一杠杆件10和第二杠杆件20也无法进一步顺时针旋转(参见图66)。
现在描述插入助拔器1的过程。当需要将承载托盘2插入到支架3内时,首先,致动解锁扳手320,使得外推触发器30逆时针转动到不抵接顶靠部230的状态。然后,在保持致动解锁扳手320的状态下,逆时针转动第一杠杆件10。通过第一联动部121与第二联动部220的联接,第二杠杆件20随着第一杠杆件10一起逆时针转动转动。在第二杠杆件20转动时,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的开口右侧的内侧,使得壳体40和承载托盘2一起朝向支架3的内部移动。
当第一杠杆件10旋转到接近水平时,钩部111上的斜面与支架3的左侧接触,使得支架3对第一抓持部110施加推力,导致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弹性件140的弹性力而顺时针转动。这样,支架3不阻挡钩部111,从而允许第一杠杆件10继续旋转。一旦钩部111的斜面完全进入支架3的内部,借助第一弹性件140的恢复力,第一抓持部110回弹,使得钩部111钩住支架3的左侧。另一方面,当第二杠杆件20转动到接近水平时,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212可分别从直接3的外侧和内侧抵接支架,从而与钩部111一起实现助拔器1的固定。
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多个不同之处可彼此调换,从而组合出更多的实施例,且这些重新组合的实施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指出。
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例列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广泛的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都应为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助拔器(1),用以将安置于支架(3)内的承载托盘(2)从所述支架(3)内拔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拔器(1)包括:
壳体(40),能拆卸地固定到所述承载托盘(2)上;
第一杠杆件(10),通过第一枢转轴(50)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40)上,且在所述助拔器(1)的第一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所述支架(3);
第二杠杆件(20),通过第二枢转轴(60)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40)上,且在所述助拔器(1)的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处能释放地接合所述支架(3);
其中,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彼此联接,且所述第一枢转轴(50)和所述第二枢转轴(60)相互间隔开,使得当所述第一杠杆件(10)在所述第一位置被释放时,所述第一杠杆件(10)围绕所述第一枢转轴(50)沿第一方向的枢转能带动所述第二杠杆件(20)围绕所述第二枢转轴(60)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以使所述壳体(40)朝所述支架(3)的外部移动一段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拔器(1)还包括外推触发器(30),所述外推触发器(30)能枢转地固定在所述壳体(40)上,且包括:
锁止部(310),抵接于所述第二杠杆件(20)上,并且设置成能够围绕一轴线枢转,当所述第一杠杆件(10)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至一预定角度以上时,所述锁止部(310)阻止所述第一杠杆件(10)和所述第二杠杆件(20)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枢转,从而将所述第一杠杆件(10)和所述第二杠杆件(20)保持在相对于所述壳体(40)的打开状态;
解锁扳手(320),设置成与所述锁止部(310)呈一角度,能与所述锁止部(310)一起围绕该轴线枢转,且能被致动以解除所述锁止部(310)对所述第二杠杆件(20)的阻止,而使得所述第一杠杆件(10)和所述第二杠杆件(20)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件(10)包括第一抓持部(110),所述第一抓持部(110)具有能被致动且能自行回位的钩部(111),所述钩部(111)能卡合在所述支架(3)上;所述第二杠杆件(20)包括第二抓持部(210),所述第二抓持部(210)具有抵接所述支架(3)的外侧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抵接所述支架(3)的内侧的插入抵接部(212),
当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一起沿所述第一方向枢转时,由于所述拔出抵接部(211)抵接于所述支架(3)的外侧,使得所述壳体朝所述支架(3)的外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件(10)以所述第一枢转轴(50)为中心形成有第一齿轮部,所述第二杠杆件(20)以所述第二枢转轴(60)为中心形成有第二齿轮部,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通过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部的相互啮合而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件(10)的第一齿轮部为外齿轮和内齿轮其中之一,而所述第二杠杆件(20)的第二齿轮部为外齿轮和内齿轮其中之另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上还形成有圆孔和长形孔其中之一,所述第二杠杆件(20)上对应地形成有圆孔和长形孔其中之另一,所述助拔器(1)还包括插销,所述插销穿过所述圆孔和所述长形孔并且能在所述长形孔中滑动,而将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彼此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杠杆件(10)的第一抓持部(110)和第一联动部(121)形成为第一级杠杆的两端,所述第二杠杆件(20)的第二联动部(220)和第二抓持部(210)形成为第二级杠杆的两端,所述第一杠杆件(10)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通过所述第一联动部(121)和所述第二联动部(220)而彼此联接,使得所述第一级杠杆与所述第二级杠杆叠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杠杆将施加在所述第一抓持部(110)上的力放大并经由所述第一联动部(121)传递到所述第二联动部(220),所述第二级杠杆将施加在所述第二联动部(220)上的力进一步放大并传递到所述第二抓持部(21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拔器(1),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解锁扳手(320)被致动时,所述第一杠杆件(10)能与所述第二杠杆件(20)一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枢转,以允许所述壳体(40)朝所述支架(3)的内部移动。
10.一种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如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助拔器(1);
一个或多个承载托盘(2);
支架(3),具有用于接纳所述承载托盘(2)以及所述助拔器(1)的至少一部分的开口。
CN202020979792.2U 2020-06-02 2020-06-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Active CN2123677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9792.2U CN212367766U (zh) 2020-06-02 2020-06-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TW109208411U TWM607049U (zh) 2020-06-02 2020-07-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9792.2U CN212367766U (zh) 2020-06-02 2020-06-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7766U true CN212367766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55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79792.2U Active CN212367766U (zh) 2020-06-02 2020-06-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7766U (zh)
TW (1) TWM60704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8772B (zh) * 2022-01-19 2024-03-08 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持握件限位结构、助拔器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7049U (zh)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20987B2 (en) Tiltable knife holder
US8833810B2 (en) Vehicle door handle apparatus
JP5015265B2 (ja) 手術台に付属品を解放可能に取り付ける装置
JP4740806B2 (ja) 錠装置
JPWO2006030610A1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
CN212367766U (zh)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JP2002509213A (ja) 配電盤キャビネットロック装置
US20080217829A1 (en) Universal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lamp
CA2706235A1 (en) Self-clamping wrench with push-button latch release
JP7146980B2 (ja) コネクタ又はバヨネット式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組込み又は使用のための方法
KR200143559Y1 (ko) 평면핸들장치
JP2000145134A (ja) フック装置
CN219569859U (zh) 闩锁装置和闩锁系统
JPH03505022A (ja) 盲接続可能なモジュール用挿入、引き抜き機構
JPH07153348A (ja) スイッチ組立体
WO2017199500A1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CN218160117U (zh) 一种旋转开关操作机构
JPH0674003U (ja) 平面ハンドル装置
JPS6366750B2 (zh)
KR20070112979A (ko) 차량용 도어의 투-모션 래치 구조
CN217430059U (zh) 可拆卸的手术器械
CN217170772U (zh) 把手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推车
EP1275800B1 (en) Vehicle door handle
JPH0614373Y2 (ja) 開閉器用3ポジション操作器
CN219754305U (zh) 闩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