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4044A - 把手总成 - Google Patents

把手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4044A
CN113294044A CN202010107520.8A CN202010107520A CN113294044A CN 113294044 A CN113294044 A CN 113294044A CN 202010107520 A CN202010107520 A CN 202010107520A CN 113294044 A CN113294044 A CN 113294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handle body
arm
rocker arm
tors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75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to CN20201010752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4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4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4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4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 E05B85/16Handles pivoted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wing a longitudinal grip part being pivoted at one end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grip part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把手总成,包括:把手座,摇臂,把手体,第一复位弹性装置和第二复位弹性装置。摇臂通过摇臂轴连接在把手座上,把手体通过把手体轴连接在把手座上,第一弹性装置设置在把手体和把手座之间,用于向把手体提供相对于把手座的第一偏转力,第二弹性装置,用于向摇臂提供与第一偏转力方向相反的第二偏转力。本申请提供的把手总成可靠度高,持久耐用。

Description

把手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把手总成,尤其是用在隐藏式车门中的把手总成。
背景技术
隐藏式的把手总成的外表面能够大致上与门板平齐,使门板表面平整、美观。在打开门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驱动装置或外力使得把手的操作部突出于门板,便于操作者握持,再由操作者向操作部施力,打开门板。
发明内容
在使用隐藏式把手打开门板的过程中,需要先使把手突出于门板表面,这一过程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本申请提供一种把手总成能够减小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外力。
本申请提供的把手总成包括:
把手座;
摇臂,所述摇臂通过摇臂轴连接在所述把手座上,并能够绕着摇臂轴转动;
把手体,所述把手体通过把手体轴连接在所述把手座上,并能够绕着所述把手体轴转动,以使得所述把手体具有把手体初始位置、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和把手体第二打开位置,其中,所述把手体能够带动所述摇臂转动,并且所述摇臂能够带动所述把手体转动;
第一弹性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摇臂和所述把手座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装置被配置为在把手体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以及从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转动到把手体第二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向所述摇臂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的第一偏转力;
第二弹性装置,所述第二弹性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把手体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向所述摇臂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的第二偏转力,所述第二偏转力与所述第一弹性装置所提供的第一偏转力的方向相反,以部分地抵消施加在所述摇臂上的第一偏转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把手总成还包括:
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把手座上,所述限位装置被配置为:当所述把手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装置能够向所述摇臂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的第二偏转力;当所述把手体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弹性装置接合,从而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继续向所述摇臂提供第二偏转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装置为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具有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把手体或所述摇臂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把手座连接;
其中,所述限位装置能够与所述第一臂接合,以将所述第二弹性装置与所述把手体或所述摇臂的旋转运动分离,从而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继续向所述摇臂提供第二偏转力。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为自所述把手座延伸而出的限位凸部或限位卡爪。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把手体连接,所述把手体设有接收槽,所述接收槽具有一定长度,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第一臂能够在所述接收槽内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性装置的弹力小于所述第一弹性装置的弹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把手总成还包括:
滑块,所述滑块用于推动所述把手体的传动部,使得所述把手体从所述把手体初始位置向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把手总成还包括: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把手体绕着所述摇臂轴转动,使所述把手体从把手体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摇臂轴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把手体轴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座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前侧具有把手体容腔,所述把手体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把手体容腔中,所述把手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把手座的后侧;
所述摇臂通过所述摇臂轴连接在所述把手座的后侧。
本申请提供的把手总成在触发把手总成的把手体凸出于门板以供操作者操作的过程中,仅需要较小的动力。当把手体凸出于门板的过程由电机驱动完成时,电机仅需向把手提供较小的动力能够减少电机的损耗。当把手体凸出于门板的过程由操作者完成时,能够使操作者较为省力。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把手总成的正面立体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把手总成的分解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把手总成的背面视图;
图2A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把手座的立体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把手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C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座的立体图;
图3A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把手体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把手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4A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摇臂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摇臂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5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滑块的立体图;
图6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第一扭簧的立体图;
图7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第二扭簧的立体图;
图8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电机的立体图;
图9A是图1A所示的把手体位于初始位置时的把手总成的前侧立体图;
图9B是图1A所示的把手体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的把手总成的前侧立体图;
图9C是图1A所示的把手体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的把手总成的前侧立体图;
图10A是图9A的把手总成后侧立体图;
图10B是图10A的把手总成隐去把手座后的侧立体图
图10C是图9B的把手总成后侧立体图;
图10D是图10C的把手总成隐去把手座后的后侧立体图;
图10E是图9C的把手总成后侧立体图;
图10F是图10E的把手总成隐去把手座后的后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A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把手总成100的正面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把手总成100的分解图,而图1C是图1A所示的把手总成的背面视图,下面将结合图1A-1C介绍把手总成100的结构。把手总成100安装在车门上,用于打开门锁及打开车门。当把手总成100在车门上安装就位时,图1A所示的把手总成的正面朝向车门的外侧,而图1C所示的把手总成的背面朝向车门的内侧。
如图1A-1C所示,把手总成100包括把手座101、把手体102、摇臂104和滑块103。把手体102通过把手体轴901(参见图9A-9C)安装在把手座101上,并且把手体102能够绕着把手体轴901相对于把手座101旋转。其中把手体轴901可以是单独的轴,也可以与把手体102固定连接,或与把手座101固定连接。摇臂104通过摇臂轴132连接在把手座101的背面,并能绕着摇臂轴132相对于把手座10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摇臂轴132与把手座101一体成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摇臂轴132也可以为单独的轴,或与摇臂104一体成型的轴。摇臂104的一端通过锁丝140与锁舌(图中未示出)连接,使得摇臂104旋转时能够通过锁丝140拉动锁舌开锁。滑块103安装在把手座101上。滑块103能在电机105驱动下带动把手体102旋转,而当把手体102旋转到一定位置时能够带动摇臂104旋转从而开锁,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把手总成100还包括第一扭簧108和第二扭簧109,第一扭簧108用于提供把手体102和摇臂104复位所需的第一偏转力。其中,第一扭簧108设置在摇臂104和把手座101之间,第二扭簧109设置在把手体102和把手座101之间。把手体102在打开操作的旋转过程中会通过摇臂104带动第一扭簧108扭转而蓄积用于复位的第一偏转力。第二扭簧109用于提供把手体102和摇臂104之间的第二偏转力,施加在摇臂104上的第二偏转力的方向与第一偏转力的方向相反,用于在把手体102在打开操作的旋转过程的第一阶段抵消部分第一偏转力。把手总成100打开门锁的过程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扭簧108和第二扭簧109分别形成第一弹性装置和第二弹性装置,但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装置和第二弹性装置也可以分别为其它类型的弹性装置,而不局限于扭簧,只要能提供相应所需的偏转力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把手体102前侧的表面设置触发区域,操作者触发区域即可触发打开门锁的过程。
图2A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100中的把手座101的立体图,示出了从把手座101的前侧211看过去的视图,图2B是图2A中所示的把手座101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示出了从把手座101的后侧212,图2C是另一个实施例的把手座的立体图。如图2A所示,把手座101的前侧211设有把手体容腔217,用于容纳把手体102。把手体容腔217由容腔侧壁234和容腔底部232形成,容腔侧壁234的顶端形成入口边缘230,容腔侧壁234的底端与容腔底部232相连。把手体容腔217设置为具有一定深度,使得当把手体102容纳在把手体容腔217中并处于初始位置时,把手体102的外表面略高于入口边缘230。容腔底部232设有镂空部219,镂空部219与把手体容腔217连通。容腔侧壁234呈环形,其具有一对平行的设置的上侧壁251和下侧壁252。上侧壁251和下侧壁252上相对地设有一对把手体轴安装部226,用于安装把手体轴901。把手座101的前侧211还设有滑块通道221,用于容纳滑块103并限定滑块103的移动路径。把手座101的前侧211还具有电机安装部225,用于安装电机105。电机安装部225与滑块通道221相邻设置,滑块通道221的开口朝向电机安装部225,使得电机105在电机安装部225上安装就位以后,电机105能够直接推动容纳在滑块通道221中的滑块103移动。
把手座101包括限位装置,如图2A-2B所示,限位装置为自镂空部219的上部边缘280朝向把手座101的后侧延伸而形成的限位凸部201,用于和第二扭簧109配合。把手座101还包括自镂空部219的上部边缘280朝向把手座101的后侧延伸而形成的支撑凸部205,支撑凸部205的一侧与限位凸部201连接,但支撑凸部205相对于镂空部219的上部边缘280的高度低于限位凸部201的高度,从而支撑凸部205和限位凸部201之间形成台阶。限位凸部201的靠近支撑凸部205的侧边缘形成第二扭簧配合部215,第二扭簧配合部215用于和第二扭簧109接触或分离。如图2C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凸部201可以为其它形式的限位装置,例如从把手座101延伸而出的卡爪208,卡爪208具有基部287,支撑臂286和钩部285。基部287自把手座101向外延伸。支撑臂286的一端与基部287的远端连接,另一端与钩部285连接,支撑臂286的大致平行于把手座101的延伸方向,并与把手座101的后侧212之间设有间距。钩部285向内弯曲,从而钩部285的内侧形成第二扭簧配合部225,第二扭簧配合部225同样能够和第二扭簧109接触或分离。把手座的后侧还设有摇臂轴132,摇臂轴132用于安装摇臂104,使得摇臂104能够绕着摇臂轴132旋转。摇臂轴132还设有第二扭簧连接部268,用于安装第二扭簧109。
图3A和图3B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把手体的两个不同视角的立体图,用于示出把手体102的具体结构。如图3A和图3B所示,把手体102包括手柄301,以及从手柄301背面延伸而出的传动部303,其中传动部303能够穿过把手座101上的容腔底部232中的镂空部219(见图2A和图2B)而从把手座101的前侧211到达其后侧212。因此,当把手体102在把手座101上安装就位后,传动部303位于把手座101的后侧212。手柄301包括操作端311和连接端312,传动部303位于操作端311和连接端312之间,并靠近连接端312。连接端312设有把手体轴安装孔321,用于安装把手体轴901。手柄301能够绕着把手体轴901旋转,以进行开锁及开门的操作。传动部303的位置靠近连接端312上的安装孔321的位置。传动部303的一端连接至手柄301,另一端形成自由端。传动部303还具有相对设置的顶部331和底部332。传动部303的底部332具有斜面323,斜面323在从手柄301的操作端311到连接端312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手柄301倾斜。斜面323用于和滑块103配合,使滑块103的直线运动有效地转化成把手体102的旋转运动。传动部303还包括设置在自由端的凸部329,凸部329设置在自由端的朝向手柄301的操作端311的一侧,用于和摇臂104配合。把手体102还包括用于安装第二扭簧109的接收槽307。接收槽307也设置在手柄301的背面,并与传动部303连接。接收槽307接收第二扭簧109,并允许第二扭簧109的一端在接收槽307内移动。接收槽307设置在传动部303朝向手柄的连接端312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槽307的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的深度,以使得第二扭簧109一端在接收槽307所限定的空间内部移动。
图4A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摇臂104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的摇臂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A和图4B示出了摇臂104的结构。如前面结合图1A-1C所述,摇臂104通过摇臂轴132连接在把手座101的背面。如图4A和图4B所示,摇臂104具有面向把手座101的前侧406、以及与前侧408相对设置的后侧408。摇臂还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侧421和右侧423,左侧421和右侧423分别将前侧406和后侧408相连。摇臂104上设有摇臂轴安装孔425,摇臂轴安装孔425贯穿摇臂104的前侧406和后侧408,用于安装摇臂轴132。摇臂104的右侧设有致动部403,致动部403包括弧形的凹槽407。凹槽407用于和把手体102上的凸部329(见图3B)配合,使得凸部329能够在凹槽407中滑动。凹槽407在摇臂104的前侧406到后侧408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凹槽407具有靠近摇臂104的后侧408的第一端471,以及靠近摇臂104的前侧406的第二端472。摇臂104的上端设有锁丝安装部429,用于安装锁丝140。其中锁丝安装部429到摇臂轴安装孔425的距离大于凹槽407距摇臂轴安装孔425的距离。锁丝安装部429具有滑槽450,滑槽450具有前端451和后端452,锁丝能够在滑槽450中滑动。摇臂104还设有孔461,用于连接第一弹性装置108。
图5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滑块103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滑块103的上端设有接触部507,用于和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接触。接触部507与手体102的传动部303上的斜面323(见图3A)配合,推动把手体102绕着把手体轴901旋转。滑块103的侧部设有电机连接部509,用于和电机105连接,使得电机105能够驱动滑块103移动。
图6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第一扭簧108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一扭簧108具有摇臂连接端601以及把手座连接端602。摇臂连接端601用于和摇臂104连接,把手座连接端602用于与把手座101连接,从而第一扭簧108提供摇臂104与把手座101之间的复位偏转力。摇臂连接端601具有弯曲部615,弯曲部615用于插入摇臂104上的孔416,从而弯曲部615可以套在摇臂104的孔461上,使得第一扭簧108不易从摇臂104上脱落。把手座连接端602具有朝向把手座101的方向弯折的插入部625,插入部625能够插入把手座101后侧的安装孔182中。
图7是图1B所示的把手总成中的第二扭簧109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二扭簧109包括本体710、第一臂701和第二臂702,第一臂701和第二臂702自本体710延伸而出。第二臂702用于和把手座101连接。第一臂701用于与把手体102连接,第一臂701的近端713能够抵靠在限位凸部201上,第一臂701的远端714能够进入把手座101的接收槽307。当第一臂701的近端713远离限位凸部201时,第一臂701的远端714抵靠在把手座101的接收槽307的底部,从而第二扭簧109能够被压缩从而在把手体102与把手座101之间提供弹力。把手体102所受到的力能够传递给摇臂104,第二扭簧109通过把手体102传递给摇臂104的第二偏转力的方向与第一扭簧108传递给摇臂104的偏转力的方向相反。
图8是电机105的立体图,电机105包括电机驱动杆801,电机驱动杆801与滑块103连接,并且电机驱动杆801能够移动以带动滑块103移动。
图9A-9C分别是在打开门锁过程中,把手体102位于初始位置、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二打开位置的前侧立体图。
把手总成100打开门锁的工作过程包括通过把手体102打开门锁的过程和将把手体102复位的过程。其中,通过把手体102打开门锁的过程包括第一打开阶段和第二打开阶段,而将把手体102复位的过程包括第一复位阶段和第二复位阶段。在第一打开阶段中,操作者按动把手体102上的触发区域(图中未示出),启动电机105,电机105使得把手体102从初始位置(图9A)变化至第一打开位置(图9B)。在第二打开阶段中,操作者向外旋转手柄301使把手体102从中间位置(图9B)变化至打开位置图(图9C)。在第一复位阶段,操作者松开手柄301,把手体102从第二打开位置(图9C)回到第一打开位置(图9B)。在第二复位阶段,操作者按动把手体102上的触发区域,使把手体102从第一中间位置(图9B)回复至初始位置(图9A)。
图10A和图10B是把手总成在图9A所示的把手体位于初始位置时的后侧视图,图10C和10D分别是把手总成100在打开门锁过程中,把手体位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的后侧立体图,图10E和10F是把手体位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的后侧立体图,其中在图10A、10C和10E中保留了把手座101,在图10B、10D和10F中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各部件之间配合关系,将把手座101省略。
图9A和图10A、图10B示出了把手体102的初始位置,在该位置,门锁未被打开。如图9A所示,从在把手总成100的前侧看过去,把手体102的外表面略高于把手座101的入口边缘230,从而当把手总成100在车门上安装就位时,把手体102的外表面与车门外钣金大致齐平,使得把手体102像是隐藏在车门中一样。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从在把手总成100的后侧看过去,滑块103通过其电机连接部509与电机105连接,滑块103的接触部507抵靠在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斜面323上,或者接触部507靠近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斜面323并与斜面323之间具有较小的距离。此时滑块103位于滑块初始位置。
第一扭簧108的摇臂连接端601与摇臂104连接,第一扭簧108的把手座连接端602与把手座101连接,第一扭簧108处于压缩状态,从而摇臂连接端601能够向摇臂104施加沿着第一水平方向M1的第一偏转力。
第二扭簧109的第一臂701的远端抵靠在把手体102上,第二臂702抵靠在把手座101上的摇臂轴131上,并且第一臂701的近端713远离限位凸部202一定距离。第二扭簧109处于压缩状态,从而第二扭簧向把手体102施加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的第二偏转力,其中第二偏转力小于第一偏转力。此时把手体102的凸部329抵靠在摇臂104的凹槽407的第一端471。锁丝140的一端位于锁丝安装部429的滑槽450的前端451。
图9B、图10C和图10D示出了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位置,在该位置,门锁未被打开。如图9B所示,从把手总成100的前侧看过去,与图9A所示的把手体102的初始位置相比,把手体102绕着把手体轴901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了一定角度,手柄301的操作端311离开了把手座101,并在手柄301与把手座101之间形成操作空间908。操作空间908便于操作者握持手柄301,以进行后续的第二打开阶段的操作。
把手体102在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的过程中,手柄301的背面的传动部303会逐渐朝向摇臂104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0C和图10D所示,从把手总成100的后侧看过去,与图10A和10B所示的把手体102的初始位置相比,滑块103在电机105的驱动下带动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移动了一定距离,从而滑块103达到滑块工作位置。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上的凸部329从摇臂104的弧形凹槽407的第一端471朝向第二端472移动了一定距离。摇臂104被把手体102推动沿着第三旋转方向R3旋转了一定角度。第二扭簧109的第一臂701的近端713与限位凸部201的第二扭簧配合部215接触。锁丝140的一端位于锁丝安装部429的滑槽450的后端452。
图9C、图10E和图10F示出了把手体102的第二打开位置,在该位置,门锁已被打开。如图9C所示,从把手总成100的前侧看过去,与图9B所示的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位置相比,把手体102继续绕着把手体轴901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了一定角度,手柄301的操作端311相对于把手座101达到最远位置。
如图10E和图10F所示,从把手总成100的后侧看过去,滑块103和电机105保持如图10C所示的滑块工作位置,而随着把手体102继续绕着把手体轴901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把手体102带动摇臂104沿第三旋转方向R3旋转达到最远位置,并且把手体102的凸部329到达摇臂104的凹槽407的第二端472(见图4A)。此时,第二扭簧109的第一臂701的近端713与限位凸部201保持抵靠在第二扭簧配合部215上;而第一臂701的远端离开把手体102的接收槽307的底部,从而与把手体102之间形成一定间距。
在第一打开阶段,即把手体102从图9A所示的把手体102的初始位置到达图9B所示的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需要启动电机105,通过电机105带动把手体102向外(即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一定角度。更具体而言,当操作者需要打开门锁时,操作者触动把手体102上的触发区域,电机105接收到相应信号而启动,电机105的驱动杆801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直线运动,从而推动滑块103在滑块通道中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朝向摇臂104移动。在滑块103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移动的过程中,滑块103的接触部507与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斜面323接触。由于把手体102通过把手体轴901固定在把手座101上,滑块103的直线运动能够转换成把手体102的旋转运动。具体而言,在滑块103的接触部507与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斜面323接触之后,滑块103在电机105的驱动下移动的同时,滑块103推动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斜面323,使得把手体102绕着把手体轴901旋转,直至把手体102转动到第一打开位置。此时,电机105例如接收到传感器(未示出)所发出的信号而停止,滑块103不再继续移动,滑块103达到滑块工作位置。在滑块103受电机105驱动而推动把手体102朝向第一打开位置旋转的过程中,把手体102旋转从而推动摇臂104沿着第三旋转方向R3旋转。在这一过程中,电机105依次通过滑块103和把手体102向摇臂104施加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的推力F3,第二扭簧109通过把手体102向摇臂104施加沿着第二水平方向M2的第二偏转力F2,F2和F3共同克服第一扭簧108向摇臂104施加的沿着第一水平方向M1的第一偏转力F1,使得摇臂104沿着第三旋转方向R3转动。由于摇臂104的转动,锁丝140的一端从位于锁丝安装部429的滑槽450的前端451内变化为到位于锁丝安装部429的滑槽450的后端452内,这一过程中,锁丝140保持不动。由于第二扭簧109所贡献的第二偏转力F2的存在,使得电机105只需要向摇臂104施加较小的推力F3,即可克服第一扭簧108的第一偏转力F1,推动摇臂104旋转。与不设置第二扭簧109相比,本申请中的把手总成能够减少电机105的损耗,延长电机105的使用寿命
在第二打开阶段,即把手体102从图9B所示的把手体的第一打开位置到达图9C所示的把手体102的第二打开位置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将把手体102继续向外转动。具体而言,当把手体102达到第一打开位置时,把手体102与把手座101之间已形成操作空间908,操作者可以将手伸入操作空间908,并握持手柄301的操作端311。随后,操作者向手柄301施加力能够将手体102沿着第一旋转方向R1继续旋转,直至达到把手体102的第二打开位置。在把手体102沿着第一旋转方向R1继续旋转的过程中,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的凸部329随之沿着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凸部329在摇臂104的弧形凹槽407中滑至第二端472(见图4A)。当凸部329向凹槽407的第二端472滑动的过程中,凸部329向摇臂104的致动部403施力,从而克服第一扭簧108施加在摇臂104上的第一偏转力,使得摇臂104的致动部403向远离把手体轴901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摇臂104沿第三旋转方向R3旋转。在这一过程中,第二扭簧109的第一臂701的近端713抵靠在限位凸部201上,第一臂701的远端离开把手体102,从而第二扭簧109不能再通过把手体102向摇臂104施加偏转力。也就是说在第二打开阶段,第二扭簧109与把手体101的旋转运动分离,不再参与把手体101的旋转运动过程。
在第二打开阶段,锁丝104的一端位于滑槽450的后端452中,并抵靠在滑槽450的后端452的侧壁上,从而摇臂104的旋转将带动锁丝104同时运动以拉动锁舌开锁。在第二打开位置,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抵靠在把手座101的后侧,使得把手体102不能继续旋转。
由以上描述可知,在操作者将把手体102从初始位置拉动至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力为第一扭簧108向摇臂104提供的第一偏转力和第二扭簧109向摇臂104提供的第二偏转力之差。在此过程中,第一扭簧108被压缩以蓄积了用于复位的第一偏转力。滑块103和电机105保持在图9B和图10B所示的位置不变。在操作者将把手体102从第一打开位置拉动至第二打开位置的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力为第一扭簧108向摇臂104所提供的第一偏转力。在第二打开阶段,把手体102运动所需的力均由操作者提供,滑块103和电机105不参与第二打开阶段把手体102和摇臂104的运动。
在第一复位阶段,操作者松开手柄301,摇臂104受到第一扭簧108的第一偏转力推动从而沿着与第三旋转方向R3相反的第四旋转方向R4旋转。在摇臂104旋转的同时,摇臂104的致动部403推动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使得把手体102沿着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直至把手体102回复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即图10C所示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把手体102从把手体第二打开位置回复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扭簧108为把手体102提供复位的所需的动力。由于把手体102回复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与滑块103接触,然而滑块103受电机105的动力保持在使滑块103保持在滑块工作位置,从而阻挡把手体102继续旋转。此时,第一扭簧108向摇臂104所提供的第一偏转力不足以克服电机105通过滑块103和把手体102向摇臂104提供的力,从而把手体102保持在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
在第二复位阶段,操作者按动触发区域,电机105收到信号收回驱动杆801,带动滑块103沿着与第一水平方向M1运动,使得滑块103回到滑块初始位置(即图10D所示的位置)。同时,第一扭簧108向摇臂104提供的第一偏转力大于第二扭簧109向摇臂104提供的第二偏转力,从而摇臂104沿着第四旋转方向R4旋转,以带动把手体102沿着与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至把手体初始位置(即图9A所示的位置),把手体102完成复位过程。
在把手体102的第二打开阶段,是打开车门锁的过程,通常要求把手体102所受到弹性装置提供的复位弹力的值在一定范围之内(例如在摇臂104未与锁舌连接时在约10-25N范围内,在摇臂104与锁舌连接时在35-65N范围内),以保证操作者的操作舒适性和可靠性。然而,在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阶段,是将把手体从与车门齐平的位置变化至易于操作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把手体102不需要过大的复位弹力,否则对于包含电机的把手总成,会导致电机需要克服较大的复位弹力使得电机的耐久性降低;对于不包含电机的把手总成中,这一阶段操作者也需要施加较大的力,不便于操作者操作。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附加的第二弹性装置,使得能够在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阶段中仅主要第二弹性装置抵消一部分第一弹弹性装置所提供的弹力,减小了在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阶段中所需要克服的总弹力。由此,减小了电机的负载,利于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在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阶段中所需要克服的复位弹性装置的弹力较小,可以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执行第一打开阶段的操作(即手动转动把手体102),从而即使在电机不能工作或者不设置电机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也能便利地执行把手体102的第一打开阶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扭簧108和第二扭簧109所提供给操作端311的弹力比值范围大约为1.5-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扭簧108和第二扭簧109所提供给操作端311的弹力比值范围为5: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扭簧109也可以设置在摇臂104和把手座101之间,只要能够向摇臂104提供与第一扭簧108所提供的偏转力方向相反的力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体轴901的延伸方向、摇臂轴132的延伸方向以及滑块103的运动方向三个方向相互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摇臂104的致动部403比摇臂104的锁丝安装部429更靠近摇臂轴132。在一些实施例中,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比手柄301的操作端311更靠近把手体轴901。由此,把手总成能够设计得更为紧凑。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发明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总成包括:
把手座(101);
摇臂(104),所述摇臂(104)通过摇臂轴(132)连接在所述把手座(101)上,并能够绕着摇臂轴(132)转动;
把手体(102),所述把手体(102)通过把手体轴连接在所述把手座(101)上,并能够绕着所述把手体轴转动,以使得所述把手体(102)具有把手体初始位置、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和把手体第二打开位置,其中,所述把手体(102)能够带动所述摇臂(104)转动,并且所述摇臂(104)能够带动所述把手体(102)转动;
第一弹性装置(108),所述第一弹性装置(108)设置在所述摇臂(104)和所述把手座(101)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装置(108)被配置为在把手体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以及从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转动到把手体第二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向所述摇臂(104)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101)的第一偏转力;
第二弹性装置(109),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被配置为在所述把手体(102)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向所述摇臂(104)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101)的第二偏转力,所述第二偏转力与所述第一弹性装置(108)所提供的第一偏转力的方向相反,以部分地抵消施加在所述摇臂(104)上的第一偏转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装置(201),所述限位装置(201)设置在所述把手座(102)上,所述限位装置(201)被配置为:当所述把手体(102)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打开位置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分离,以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能够向所述摇臂(104)提供相对于所述把手座(101)的第二偏转力;当所述把手体(102)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接合,从而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继续向所述摇臂(104)提供第二偏转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为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具有第一臂(701)和第二臂(702),所述第二扭簧(109)的第一臂(701)与所述把手体(101)或所述摇臂(104)连接,所述第二臂(702)与所述把手座(101)连接;
其中,所述限位装置(201)能够与所述第一臂(801)接合,以将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与所述把手体(101)或所述摇臂(104)的旋转运动分离,从而能够阻止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继续向所述摇臂(104)提供第二偏转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装置(201)为自所述把手座(102)延伸而出的限位凸部(201)或限位卡爪。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臂与所述把手体(101)连接,所述把手体(102)设有接收槽(307),所述接收槽(307)具有一定长度,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的第一臂能够在所述接收槽(307)内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弹性装置(109)的弹力小于所述第一弹性装置(109)的弹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块(103),所述滑块(103)用于推动所述把手体(102)的传动部(303),使得所述把手体(102)从所述把手体初始位置向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转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总成还包括:
驱动装置(105),所述驱动装置(102)能够驱动所述把手体(102)绕着所述摇臂轴(132)转动,使所述把手体(102)从把手体初始位置转动到所述把手体第一打开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臂轴(132)的延伸方向和所述把手体轴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座(101)具有相对的前侧(211)和后侧(212),所述前侧(211)具有把手体容腔(217),所述把手体(102)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把手体容腔(217)中,所述把手体(10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把手座(101)的后侧;
所述摇臂(104)通过所述摇臂轴(132)连接在所述把手座的后侧(212)。
CN202010107520.8A 2020-02-21 2020-02-21 把手总成 Pending CN113294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7520.8A CN113294044A (zh) 2020-02-21 2020-02-21 把手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07520.8A CN113294044A (zh) 2020-02-21 2020-02-21 把手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4044A true CN113294044A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17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7520.8A Pending CN113294044A (zh) 2020-02-21 2020-02-21 把手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40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4333B2 (ja) リッド開閉装置
US7832239B2 (en) Lock apparatus for a glove box of a vehicle
KR100708458B1 (ko) 글로브 박스용 리드 록 장치
US20210189778A1 (en) A hidden handle assembly
US8973956B2 (en) Latch device
US20150008680A1 (en) Interior apparatus of a vehicle
EP1431104A2 (en) Seat slide device
US20040017088A1 (en) Side lock device
US5263346A (en) Locking device for lid
CN1940244B (zh)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KR101575929B1 (ko) 이중 도어방식을 갖는 내부도어의 버튼 래치장치
CN112012596B (zh) 把手总成
CN113294044A (zh) 把手总成
US7066506B2 (en) System for preventing inadvertent locking of a vehicle door
US6536248B1 (en) Door lock-and-handle assembly
CN112780134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的把手组件
WO2013035605A1 (ja) 車両用ドアのロック装置
KR101550944B1 (ko) 슬라이딩 도어 장착 차량의 아웃사이드 핸들
JP4357683B2 (ja) 自動車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JP4689465B2 (ja) ロック装置
CN114649154B (zh) 开关机构以及电动工具
JP5019940B2 (ja) クレセント錠
JP2002106225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ロック装置
JP2002203639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KR20030021837A (ko) 자동차의 잼 방지용 프론트 도어래치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