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7049U -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 Google Patents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7049U
TWM607049U TW109208411U TW109208411U TWM607049U TW M607049 U TWM607049 U TW M607049U TW 109208411 U TW109208411 U TW 109208411U TW 109208411 U TW109208411 U TW 109208411U TW M607049 U TWM607049 U TW M60704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member
bracket
lever
extractor
pull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8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景耀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索斯科鎖定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索斯科鎖定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索斯科鎖定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07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704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了一種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其中,助拔器包括:殼體,能拆卸地固定到承載托盤上;第一槓桿件,藉由第一樞轉軸能樞轉地固定在殼體上,且在助拔器的第一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支架;第二槓桿件,藉由第二樞轉軸能樞轉地固定在殼體上,且在助拔器的不同於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支架;其中,第一槓桿件與第二槓桿件彼此連接,且第一樞轉軸和第二樞轉軸相互間隔開,使得當第一槓桿件在第一位置被釋放時,第一槓桿件圍繞第一樞轉軸沿第一方向的樞轉能帶動第二槓桿件圍繞第二樞轉軸沿第一方向樞轉,以使殼體朝支架的外部移動一段距離。本創作的助拔器具有緊湊的結構,且能夠防止誤操作。

Description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尤其關於一種用於伺服器儲存單元輔助插拔的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助拔器是藉由槓桿作用輔助插拔以使兩個部件結合和分離的裝置。在伺服器領域中,儲存單元的插拔往往需要較大的力,例如100kg以上。這樣,操作員不借助工具難以提供足夠的插拔力。助拔器可以藉由槓桿原理,將人力放大,從而使得能夠輕鬆地將儲存單元從介面拔出或者插入到介面中。
現有的助拔器雖然能夠實現輔助插拔的功能,但是往往對力的放大倍數不夠大,或者結構不夠緊湊,在放大一定倍數的情況下需要具有較大的體積。另外,現有的助拔器操作的穩定性不夠好,容易引起誤操作,而且機械質感不佳。因此,助拔器還具有進一步改進的需求。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其能夠減輕或消除以上所述的缺陷中的至少一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助拔器,用以將安置於支架內的承載托盤從所述支架內拔出,所述助拔器包括:殼體,能拆卸地固定到所 述承載托盤上;第一槓桿件,藉由第一樞轉軸能樞轉地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且在所述助拔器的第一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所述支架;第二槓桿件,藉由第二樞轉軸能樞轉地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且在所述助拔器的不同於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所述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槓桿件與所述第二槓桿件彼此連接,且所述第一樞轉軸和所述第二樞轉軸相互間隔開,使得當所述第一槓桿件在所述第一位置被釋放時,所述第一槓桿件圍繞所述第一樞轉軸沿第一方向的樞轉能帶動所述第二槓桿件圍繞所述第二樞轉軸沿所述第一方向樞轉,以使所述殼體朝所述支架的外部移動一段距離。
視需要地,所述助拔器還包括外推觸發器,所述外推觸發器能樞轉地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且包括:鎖止部,抵接於所述第二槓桿件上,並且設置成能夠圍繞一軸線樞轉,當所述第一槓桿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樞轉至一預定角度以上時,所述鎖止部阻止所述第一槓桿件和所述第二槓桿件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樞轉,從而將所述第一槓桿件和所述第二槓桿件保持在相對於所述殼體的打開狀態;解鎖扳手,設置成與所述鎖止部呈一角度,能與所述鎖止部一起圍繞該軸線樞轉,且能被致動以解除所述鎖止部對所述第二槓桿件的阻止,而使得所述第一槓桿件和所述第二槓桿件能夠沿所述第二方向樞轉。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槓桿件包括第一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具有能被致動且能自行回位的鉤部,所述鉤部能卡合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槓桿件包括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二抓持部具有抵接所述支架的外側的拔出抵接部和抵接所述支架的內側的插入抵接部,當所述第一槓桿件與所述第二槓桿件一起沿所述第一方向樞轉時,由於所述拔出抵接部抵接於所述支架的外側,使得所述殼體朝所述支架的外部移動。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槓桿件以所述第一樞轉軸為中心形成有第 一齒輪部,所述第二槓桿件以所述第二樞轉軸為中心形成有第二齒輪部,所述第一槓桿件與所述第二槓桿件藉由所述第一齒輪部與所述第二齒輪部的相互嚙合而連接。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槓桿件的齒輪為外齒輪和內齒輪其中之一,而所述第二槓桿件的齒輪為外齒輪和內齒輪其中之另一。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槓桿件上還形成有圓孔和長形孔其中之一,所述第二槓桿件上對應地形成有圓孔和長形孔其中之另一,所述助拔器還包括插銷,所述插銷穿過所述圓孔和所述長形孔並且能在所述長形孔中滑動,而將所述第一槓桿件與所述第二槓桿件彼此連接。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槓桿件的第一抓持部和第一連動部形成為第一級槓桿的兩端,所述第二槓桿件的第二連動部和第二抓持部形成為第二級槓桿的兩端,所述第一槓桿件與所述第二槓桿件藉由所述第一連動部和所述第二連動部而彼此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級槓桿與所述第二級槓桿疊加。
視需要地,所述第一級槓桿將施加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上的力放大並經由所述第一連動部傳遞到所述第二連動部,所述第二級槓桿將施加在所述第二連動部上的力進一步放大並傳遞到所述第二抓持部。
視需要地,當所述解鎖扳手被致動時,所述第一槓桿件能與所述第二槓桿件一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樞轉,以允許所述殼體朝所述支架的內部移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還提供一種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還包括:一個或多個如上所述的助拔器;一個或多個承載托盤;支架,具有用於接納所述承載托盤以及所述助拔器的至少一部分的開口。
本創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的至少一種:本創作的助拔器具有雙抓持點;能夠實現牢固的固定;藉由內部齒輪機構配合可以提升操作的質感; 採用模組化設計,容易組裝;具有緊湊的結構,能夠在相同空間內實現更大的力的放大作用;並且具有保持打開的功能。
1:助拔器
2:承載托盤
3:支架
10:第一槓桿件
20:第二槓桿件
30:外推觸發器
40:殼體
50:第一樞轉軸
60:第二樞轉軸
110:第一抓持部
111:鉤部
112:致動部
120:桿部
121:第一連動部(外齒輪/連接孔)
140:第一彈性件(彈簧/扭簧)
150:凸鍵
210:第二抓持部
211:拔出抵接部
212:插入抵接部
220:第二連動部(內齒輪/連動長形孔)
230:頂靠部
310:鎖止部
320:解鎖扳手
330:第二彈性件(彈簧/扭簧)
901:插銷
藉由結合圖式考慮以下對本創作的較佳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本創作的各種目標、特徵和優點將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圖式僅為本創作的示範性圖解,並非一定是按比例繪製。在圖式中,同樣的元件符號始終表示相同或類似的部件。其中:
圖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正視圖;
圖2-圖5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沿不同方向的多個平面圖;
圖6和圖7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立體圖;
圖8和圖9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一抓持部的立體圖;
圖10和圖11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外推觸發器的立體圖;
圖12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二槓桿件的立體圖;
圖13和圖14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桿部的立體圖;
圖15和圖16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1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殼體的平面圖;
圖18是沿圖17的線A-A截取的剖視圖;
圖19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20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2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動時的另一平面圖;
圖22是沿圖21的線B-B截取的剖視圖;
圖2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24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動時的另一平面圖;
圖25是沿圖24的線C-C截取的剖視圖;
圖26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槓桿件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
圖2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槓桿件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另一平面圖;
圖28是沿圖27的線D-D截取的剖視圖;
圖29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30是沿圖29的線E-E截取的剖視圖;
圖3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抓持部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32是沿圖31的線F-F截取的剖視圖;
圖3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槓桿件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
圖34是沿圖33的線G-G截取的剖視圖;
圖35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圖36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正視圖;
圖37-圖40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沿不同方向的多個平面圖;
圖41-圖42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立體圖;
圖4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桿部的平面圖;
圖44是沿圖43的線H-H截取的剖視圖;
圖45是沿圖43的線I-I截取的剖視圖;
圖46-圖47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桿部的立體圖;
圖48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二槓桿件的立體圖;
圖49-圖50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第一抓持部的立體圖;
圖51-圖53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54-圖56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外推觸發器的立體圖;
圖5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58-圖59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持部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60是沿圖59的線J-J截取的剖視圖;
圖61-圖62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抓 持部被致動時的平面圖;
圖63是沿圖62的線K-K截取的剖視圖;
圖64-圖65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在第一槓桿件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
圖66是沿圖65的線L-L截取的剖視圖。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創作的原理和結構,現結合圖式對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所述實施例僅為提供說明與解釋之用,不能用來限制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
在本創作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於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創作。在本創作和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還應當理解,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和/或”是指並包含一個或多個相關聯的列出項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組合。
圖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正視圖,圖2至圖5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沿不同方向的多個平面圖,圖6和圖7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體圖。
本創作的助拔器1可用以將安置於支架3內的承載托盤2從支架3內拔出,也可以用於將承載托盤2插入到支架3內,以與相應的介面對接。支架3可具有用於接納承載托盤2以及助拔器1的至少一部分的開口。
助拔器1可包括:殼體40,能拆卸地固定到承載托盤2上;第一槓桿件10,藉由第一樞轉軸50(參見圖25)能樞轉地固定在殼體40上,且在助拔器1的第一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支架3;第二槓桿件20,藉由第二樞轉軸60(參 見圖25)能樞轉地固定在殼體40上,且在助拔器1的不同於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支架3。
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彼此連接,且第一樞轉軸50和第二樞轉軸60相互間隔開,使得當第一槓桿件10在第一位置被釋放時,第一槓桿件10圍繞第一樞轉軸50沿第一方向的樞轉能帶動第二槓桿件20圍繞第二樞轉軸60沿第一方向樞轉,以使殼體40朝支架3的外部移動一段距離。
圖8和圖9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一抓持部110的立體圖。
第一槓桿件10可包括第一抓持部110。第一抓持部110可形成有鉤部111和致動部112。鉤部111上可形成有與支架3作用的斜面。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動部112可形成為基本上圓形,這可以方便藉由外力來橫向滑動(圖1中的左右方向)致動第一抓持部110。第一抓持部110的內部可形成有空腔,且一側形成有開口,使得第一抓持部110可套設在桿部120(將在以下詳細說明)的一端。如圖19中所示,第一抓持部110可藉由設置到桿部120上的凸鍵150而被保持不從桿部120上脫落。彈性件140可設置在第一抓持部110內,並且彈性件140的兩端分別抵接第一抓持部110和桿部120,使得第一抓持部110趨於遠離桿部120。彈性件140可為彈簧。雖然圖19中示出了兩個彈簧,但也可設置一個或更多個彈簧。
圖13和圖14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桿部120的立體圖。
桿部120的右端(參見圖13)形成為大致圓形,且具有第一連動部121。桿部120可圍繞右端的中心旋轉。桿部120的左端接合第一抓持部110。第一連動部121可形成為從表面突出的外齒輪,且可以以第一樞轉軸50為中心轉動。視需要地,第一連動部121也可形成為內齒輪(未示出)。桿部120的右 端可部分鏤空以減輕重量。
圖15和圖16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殼體40的立體圖,圖1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殼體40的平面圖,圖18是沿圖17的線A-A截取的剖視圖。
殼體40可形成為大致矩形,其可在多個側表面上形成有開口,以允許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伸入其中。殼體40上可形成貫穿的孔,以借助插銷901將第一槓桿件10、第二槓桿件20和外推觸發器30(以下將詳細說明)能樞轉地固定到殼體40。殼體40可藉由例如螺釘等接合到承載托盤2。
圖10和圖11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外推觸發器30的立體圖。
外推觸發器30可具有鎖止部310和解鎖扳手320。外推觸發器30上具有通孔以形成樞轉軸。鎖止部310和解鎖扳手320徑向向外伸出,且彼此形成一定角度。外推觸發器30可被第二彈性件抵接,使得鎖止部310抵靠第二槓桿件20(以下將詳細說明)。當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一起順時針轉動(參見圖1)到一定角度時,第二槓桿件20被鎖止部310抵靠而無法逆時針轉動,此時,解鎖扳手320從殼體40伸出。可藉由按壓解鎖扳手320而逆時針旋轉外推觸發器30,從而解鎖第二槓桿件20(即,允許第二槓桿件20逆時針旋轉)。
圖12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二槓桿件20的立體圖。
第二槓桿件20可包括第二抓持部210和第二連動部220。第二槓桿件20可形成為片體,上面形成有供插銷901穿過的孔。第二抓持部210和第二連動部220可分別設置在該孔的相對段。第二抓持部210包括在拔出承載托盤2時抵接支架3的拔出抵接部211以及在插入承載托盤2時抵接支架3的插入抵接部212。第二連動部220可形成為與第一連動部121相配合的內齒輪或外齒輪。 第二連動部220可以以第二樞轉軸60為中心轉動。第一槓桿件10的第一樞轉軸50到支架3的開口的左側(即,鉤部111與支架3接觸的位置)的距離可小於第二槓桿件20的第二樞轉軸60到支架3的開口的左側的距離。也就是說,第一樞轉軸50和第二樞轉軸60彼此間隔一定距離。第一樞轉軸50和第二樞轉軸60可彼此平行並處於大致相同的水平高度。第一樞轉軸50可位於第二樞轉軸60的左側。
第一槓桿件10轉動的角速度可大於第二槓桿件20轉動的角速度。這是因為第二連動部220的半徑大於第一連動部121的半徑。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彼此連接的位置可在第一樞轉軸50與第一位置之間。也就是說,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彼此連接的位置可位於第一樞轉軸50和第二樞轉軸60的左側。
藉由齒輪配合,本創作的助拔器1可實現對力的兩級放大(第一級為從第一抓持部110到第一連動部121,第二級為第二連動部220到第二抓持部210)。
具體來說,第一槓桿件10的第一抓持部110和第一連動部121形成為第一級槓桿的兩端,第一樞轉軸50形成為第一級槓桿支點。第二槓桿件20的第二連動部220和第二抓持部210形成為第二級槓桿的兩端,第二樞轉軸60形成為第二級槓桿支點。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藉由第一連動部121和第二連動部220而彼此連接,使得第一級槓桿與第二級槓桿疊加。
第一級槓桿將施加在第一抓持部110上的力放大並經由第一連動部121傳遞到第二連動部220,第二級槓桿將施加在第二連動部220上的力進一步放大並傳遞到第二抓持部210。
第二彈性件330可設置在殼體40與外推觸發器30之間,從而對第二槓桿件20施加使其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可藉 由第一連動部121與第二連動部220的相互嚙合而連接。
圖20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2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動時的另一平面圖,圖22是沿圖21的線B-B截取的剖視圖,圖2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24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動時的另一平面圖,圖25是沿圖24的線C-C截取的剖視圖,圖26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圖2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另一平面圖,圖28是沿圖27的線D-D截取的剖視圖,圖29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30是沿圖29的線E-E截取的剖視圖,圖31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32是沿圖31的線F-F截取的剖視圖,圖3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在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圖34是沿圖33的線G-G截取的剖視圖,圖35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的支架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以下將詳細描述本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操作。
首先,描述拔出助拔器1的過程。如圖30所示,當承載托盤2已經被插入到支架3中的相應介面時,通常助拔器1固定到支架3上。具體地,助拔器1可藉由第一抓持部110上的鉤部111鉤住支架3的開口的左側,且藉由第二抓持部210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3的開口的右側,而固定到支架3上。當需要拔出承載托盤2時,首先向右致動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動部112,從而使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而向右移動。當鉤部111向右移動到不被支架3阻擋的位置時(如圖32所示),可對第一槓桿件10施加順時針轉動的力。第一槓桿件10的轉動藉由第一連動部121傳遞到第二連動 部220(參見圖22),使得第二槓桿件20與第一槓桿件10一起沿順時針轉動。
由於拔出抵接部211抵接在支架3上,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一起轉動使得殼體40向上移動,並帶動承載托盤被拔出且向上移動。與此同時,由於第二彈性件330對外推觸發器30施加的推力,外推觸發器30同樣順時針旋轉,直到外推觸發器30的鎖止部310頂靠第二槓桿件20的頂靠部230且解鎖扳手320伸出殼體40之外。
當第一槓桿件10轉動到拔出位置(參見圖26)時,由於各部件之間的位置關係,例如,第二槓桿件20到外推觸發器30的旋轉軸線的力臂較短。因此,在外推觸發器30的鎖止部310頂靠第二槓桿件20的頂靠部230的情況下,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無法逆時針旋轉。
同時,由於第二連動部220形成的鏤空部分的下側抵接第一樞轉軸50,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也無法進一步順時針旋轉。
這樣,助拔器1處於保持打開位置(或打開狀態),即,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不會由於重力的作用或者人為的意外致動而逆時針旋轉。
現在描述插入助拔器1的過程。當需要將承載托盤2插入到支架3內時,首先,致動解鎖扳手320,使得外推觸發器30逆時針轉動到不抵接頂靠部230的狀態(一旦外推觸發器30不抵接頂靠部230,外推觸發器30就能夠被第一槓桿件10推壓而逆時針轉動)。然後,在保持致動解鎖扳手320的狀態下,逆時針轉動第一槓桿件10。藉由第一連動部121與第二連動部220的連接,第二槓桿件20隨著第一槓桿件10一起逆時針轉動。在第二槓桿件20轉動時,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的開口右側的內側,使得殼體40和承載托盤2一起朝向支架3的內部移動。
當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接近水平時,鉤部111上的斜面與支架3 的開口左側接觸,使得支架3對第一抓持部110施加推力,導致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而朝桿部移動。這樣,第一槓桿件10的長度縮短,並且鉤部111能夠伸入支架3內部。一旦鉤部111的斜面完全進入支架3的內部,借助第一彈性件140的恢復力,第一抓持部110回彈,使得鉤部111鉤住支架3的開口的左側。另一方面,當第二槓桿件20轉動到接近水平時,插入抵接部212可從支架3的內側抵接支架,從而與鉤部111一起實現助拔器1的固定。
助拔器1、承載托盤2以及支架3可組成為支架組件。
圖36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正視圖,圖37至圖40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沿不同方向的多個平面圖,圖41至圖42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體圖。
以下將描述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部分的描述將被省略,以避免重複。
在第二實施例中,助拔器1的第一槓桿件10與第二槓桿件20藉由插銷901彼此連接。
圖43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桿部120的平面圖,圖44是沿圖43的線H-H截取的剖視圖,圖45是沿圖43的線I-I截取的剖視圖,圖46-圖47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桿部120的立體圖。
第二實施例的桿部120可形成為比第一實施例中的更長,其在一端形成有把手,並且在中間部設有可容納第一抓持部110的通槽。桿部120的另一端可樞轉地固定在殼體40上。該另一端與上述通槽之間可形成有第一連動部121。第一連動部121可形成為圓孔。桿部120的該另一端可形成有用於容納第二槓桿件20的凹槽。
圖48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二槓桿件20的立體圖。
第二槓桿件20包括第二抓持部210、第二連動部220和頂靠部230。第二連動部220形成為長形孔。第二連動部220可插入到第一槓桿件10的桿部120的凹槽中,且藉由將一插銷901穿過第一連動部121和第二連動部220而將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連接到一起。第二槓桿件20的上側可形成有供第二彈性件330接合的凹口。以上所述的插銷901可根據需要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並不需要是相同的。視需要地,第一連動部121上形成有長形孔,而第二連動部220上形成有圓孔。
圖49至圖50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第一抓持部110的立體圖。
第一抓持部110可形成為類似“L”的形狀,且包括鉤部111和致動部112。第一抓持部110可樞轉地安裝在桿部120的通槽中。致動部112可突出於桿部120的上表面。鉤部111可垂直於桿部120而向下伸出。致動部112可被向下按壓以致動,使得第一抓持部110整體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第一槓桿件10可具有第一彈性件140。第一彈性件140可形成為扭簧,其兩端分別抵接第一抓持部110和桿部120,以向第一抓持部110施加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
圖51至圖53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殼體40的立體圖。
殼體40形成有向上伸出的兩個片體。桿部120的該另一端以及第二槓桿件20插入到這兩個片體之間,從而可樞轉地固定到殼體40。
圖54至圖56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外推觸發器30的立體圖。
外推觸發器30可包括鎖止部310和解鎖扳手320。第二彈性件330可設於殼體40中,且其一端抵接外推觸發器30,其另一端接合在第二槓桿件20的凹口,以對外推觸發器30施加順時針旋轉的力。
圖57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立體分解圖,圖58至圖59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未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60是沿圖59的線J-J截取的剖視圖,圖61至圖62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抓持部110被致動時的平面圖,圖63是沿圖62的線K-K截取的剖視圖,圖64至圖65分別是根據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在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拔出位置時的平面圖,圖66是沿圖65的線L-L截取的剖視圖。
以下將詳細描述第二實施例的助拔器1的操作。
首先,描述拔出助拔器1的過程。當承載托盤2已經被插入到支架3中的相應介面時,通常助拔器1固定到支架3上。具體地,助拔器1可藉由第一抓持部110上的鉤部111鉤住支架3的左側,且藉由第二抓持部210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3的開口的右側,而固定到支架3上。當需要拔出承載托盤2時,首先向下致動第一抓持部110的致動部112,從而使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而順時針轉動。當鉤部111旋轉到不被支架3阻擋的位置時,可對第一槓桿件10施加順時針轉動的力(作為示例,操作人員可藉由手握住桿部的末端並用大拇指按壓致動部112)。第一槓桿件10的轉動藉由第一連動部121傳遞到第二連動部220(參見圖63和圖66),使得第二槓桿件20與第一槓桿件10一起沿順時針轉動。如圖63和圖66所示,由於第二槓桿件20上形成有長形孔,雖然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具有不同的樞轉軸,但第一槓桿件10僅會將周向轉動傳遞給第二槓桿件20(插銷901可在長形孔中滑動),而不會對其施加徑向力。
由於拔出抵接部211抵接在支架3上,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一起轉動使得殼體40向上移動,並帶動承載托盤被拔出且向上移動。與此同時,由於第二彈性件330對外推觸發器30施加的推力,外推觸發器30同樣順 時針旋轉,直到外推觸發器30的鎖止部310頂靠第二槓桿件20的頂靠部230且解鎖扳手320伸出殼體40之外。
當第一槓桿件10轉動到拔出位置時,由於各部件之間的位置關係,例如,第二槓桿件20到外推觸發器30的旋轉軸線的力臂較短(換言之,當第二槓桿件20逆時針轉動時,對鎖止部310施加的力接近外推觸發器30的徑向)。因此,在外推觸發器30的鎖止部310頂靠第二槓桿件20的頂靠部230的情況下,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無法逆時針旋轉。
這樣,助拔器1處於保持打開位置(或打開狀態),即,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不會由於重力的作用或者人為的意外致動而逆時針旋轉。
同時,由於第二連動部220的側面抵接第一樞轉軸50,第一槓桿件10和第二槓桿件20也無法進一步順時針旋轉(參見圖66)。
現在描述插入助拔器1的過程。當需要將承載托盤2插入到支架3內時,首先,致動解鎖扳手320,使得外推觸發器30逆時針轉動到不抵接頂靠部230的狀態。然後,在保持致動解鎖扳手320的狀態下,逆時針轉動第一槓桿件10。藉由第一連動部121與第二連動部220的連接,第二槓桿件20隨著第一槓桿件10一起逆時針轉動轉動。在第二槓桿件20轉動時,插入抵接部212抵接支架的開口右側的內側,使得殼體40和承載托盤2一起朝向支架3的內部移動。
當第一槓桿件10旋轉到接近水平時,鉤部111上的斜面與支架3的左側接觸,使得支架3對第一抓持部110施加推力,導致第一抓持部110克服第一彈性件140的彈性力而順時針轉動。這樣,支架3不阻擋鉤部111,從而允許第一槓桿件10繼續旋轉。一旦鉤部111的斜面完全進入支架3的內部,借助第一彈性件140的恢復力,第一抓持部110回彈,使得鉤部111鉤住支架3的左側。另一方面,當第二槓桿件20轉動到接近水平時,拔出抵接部211和插入抵接部 212可分別從支架3的外側和內側抵接支架,從而與鉤部111一起實現助拔器1的固定。
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的多個不同之處可彼此調換,從而組合出更多的實施例,且這些重新組合的實施例均落入本創作的範圍。
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考慮說明書及實現本文公開的創作後,將容易想到本創作的其它實施方案。本創作旨在涵蓋本創作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創作公開的一般性原理並包括本創作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創作的真正範圍和精神由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指出。
雖然已參照典型實施例列舉描述了本創作,但所用的術語是說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術語。由於本創作能夠以多種形式具體實施而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實質,所以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不限於任何前述的細節,而應在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的範圍內進行最廣泛的解釋,因此落入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等效範圍內的全部變化都應被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20:第二槓桿件
30:外推觸發器
40:殼體
110:第一抓持部
120:桿部
140:第一彈性件(彈簧/扭簧)
150:凸鍵
330:第二彈性件(彈簧/扭簧)
901:插銷

Claims (10)

  1. 一種助拔器(1),用以將安置於支架(3)內的承載托盤(2)從該支架(3)內拔出,其特徵在於,該助拔器(1)包括:
    殼體(40),能拆卸地固定到該承載托盤(2)上;
    第一槓桿件(10),藉由第一樞轉軸(50)能樞轉地固定在該殼體(40)上,且在該助拔器(1)的第一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該支架(3);
    第二槓桿件(20),藉由第二樞轉軸(60)能樞轉地固定在該殼體(40)上,且在該助拔器(1)的不同於該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處能釋放地接合該支架(3);
    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與該第二槓桿件(20)彼此連接,且該第一樞轉軸(50)和該第二樞轉軸(60)相互間隔開,使得當該第一槓桿件(10)在該第一位置被釋放時,該第一槓桿件(10)圍繞該第一樞轉軸(50)沿第一方向的樞轉能帶動該第二槓桿件(20)圍繞該第二樞轉軸(60)沿該第一方向樞轉,以使該殼體(40)朝該支架(3)的外部移動一段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
    該助拔器(1)還包括外推觸發器(30),該外推觸發器(30)能樞轉地固定在該殼體(40)上,且包括:
    鎖止部(310),抵接於該第二槓桿件(20)上,並且設置成能夠圍繞一軸線樞轉,當該第一槓桿件(10)沿該第一方向樞轉至一預定角度以上時,該鎖止部(310)阻止該第一槓桿件(10)和該第二槓桿件(20)沿與該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樞轉,從而將該第一槓桿件(10)和該第二槓桿件(20)保持在相對於該殼體(40)的打開狀態;
    解鎖扳手(320),設置成與該鎖止部(310)呈一角度,能與該鎖止部(310)一起圍繞該軸線樞轉,且能被致動以解除該鎖止部(310)對該第二槓桿件(20) 的阻止,而使得該第一槓桿件(10)和該第二槓桿件(20)能夠沿該第二方向樞轉。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包括第一抓持部(110),該第一抓持部(110)具有能被致動且能自行回位的鉤部(111),該鉤部(111)能卡合在該支架(3)上;該第二槓桿件(20)包括第二抓持部(210),該第二抓持部(210)具有抵接該支架(3)的外側的拔出抵接部(211)和抵接該支架(3)的內側的插入抵接部(212),
    當該第一槓桿件(10)與該第二槓桿件(20)一起沿該第一方向樞轉時,由於該拔出抵接部(211)抵接於該支架(3)的外側,使得該殼體朝該支架(3)的外部移動。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以該第一樞轉軸(50)為中心形成有第一齒輪部,該第二槓桿件(20)以該第二樞轉軸(60)為中心形成有第二齒輪部,該第一槓桿件(10)與該第二槓桿件(20)藉由該第一齒輪部與該第二齒輪部的相互嚙合而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的第一齒輪部為外齒輪和內齒輪其中之一,而該第二槓桿件(20)的第二齒輪部為外齒輪和內齒輪其中之另一。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上還形成有圓孔和長形孔其中之一,該第二槓桿件(20)上對應地形成有圓孔和長形孔其中之另一,該助拔器(1)還包括插銷,該插銷穿過該圓孔和該長形孔並且能在該長形孔中滑動,而將該第一槓桿件(10)與該第二槓桿件(20)彼此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槓桿件(10)的第一抓持部(110)和第一連動部(121)形成為第一級槓桿的兩端,該第二槓 桿件(20)的第二連動部(220)和第二抓持部(210)形成為第二級槓桿的兩端,該第一槓桿件(10)與該第二槓桿件(20)藉由該第一連動部(121)和該第二連動部(220)而彼此連接,使得該第一級槓桿與該第二級槓桿疊加。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該第一級槓桿將施加在該第一抓持部(110)上的力放大並經由該第一連動部(121)傳遞到該第二連動部(220),該第二級槓桿將施加在該第二連動部(220)上的力進一步放大並傳遞到該第二抓持部(210)。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助拔器(1),其中,當該解鎖扳手(320)被致動時,該第一槓桿件(10)能與該第二槓桿件(20)一起沿該第二方向樞轉,以允許該殼體(40)朝該支架(3)的內部移動。
  10. 一種支架組件,其特徵在於,該支架組件還包括:
    一個或多個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助拔器(1);
    一個或多個承載托盤(2);
    支架(3),具有用於接納該承載托盤(2)以及該助拔器(1)的至少一部分的開口。
TW109208411U 2020-06-02 2020-07-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TWM6070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79792.2U CN212367766U (zh) 2020-06-02 2020-06-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组件
CN202020979792.2 2020-06-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7049U true TWM607049U (zh) 2021-02-01

Family

ID=74155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8411U TWM607049U (zh) 2020-06-02 2020-07-02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7766U (zh)
TW (1) TWM6070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8772A (zh) * 2022-01-19 2022-04-22 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持握件限位结构、助拔器及通信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8772A (zh) * 2022-01-19 2022-04-22 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持握件限位结构、助拔器及通信设备
CN114378772B (zh) * 2022-01-19 2024-03-08 恒为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持握件限位结构、助拔器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7766U (zh) 2021-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06235C (en) Self-clamping wrench with push-button latch release
US8485071B2 (en) Self-clamping wrench with push-button latch release
US9027447B2 (en) Locking pliers with handle locking mechanism
US8833810B2 (en) Vehicle door handle apparatus
US8123205B2 (en) Universal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lamp
WO2011148697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0218571A (ja) 動力工具
US7258333B2 (en) Clamping device
JP5224922B2 (ja) 遊技盤のクランプ装置
TWM607049U (zh) 助拔器以及支架組件
JP4916291B2 (ja) ハンドル回転用工具
US10004360B1 (en) Tongs
JP2000145134A (ja) フック装置
JP5296576B2 (ja) 門扉の係止装置および門扉
CN221338366U (zh) 助拔器以及服务器支架
KR200483631Y1 (ko) 래치회동식 도어락 모티스
CN214155017U (zh) 控制盒锁和显示屏箱体
JP6628645B2 (ja) 機能ユニットの挿抜機構
WO2017199500A1 (ja) 車両用ドアのアウトハンドル装置
JP6041835B2 (ja) スーツケース引き棒の把持部回転調節機構
CN217430059U (zh) 可拆卸的手术器械
JP3603562B2 (ja) コネクタ
WO2004026095A1 (ja) 便器用取付装置
JP2023017328A (ja) ドアの引き開き装置
JPH0722834Y2 (ja) 開閉器の操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