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0032U -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20032U
CN212320032U CN202021542569.8U CN202021542569U CN212320032U CN 212320032 U CN212320032 U CN 212320032U CN 202021542569 U CN202021542569 U CN 202021542569U CN 212320032 U CN212320032 U CN 212320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grille
win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425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富兴
刘奇伟
姜凤华
袁宏亮
张哲源
黄彪
黄俊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425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20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20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20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出风结构包括:格栅,格栅设有多个出风孔,以及设于各出风孔出风侧的多个挡风筋,各挡风筋与各出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两相背的侧流间隙,相邻两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以使从相邻两出风孔流出的气流通过侧流间隙相向流动。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通过在格栅的出风孔的出风侧设置挡风筋,以使挡风筋与出风孔之间形成侧流间隙,并使相邻两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从而从相邻两出风孔流出的气流能通过侧流间隙相向流动,以相撞形成散流,实现无风感效果;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格栅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出风口,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Description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通常通过在导风板开孔以弱化出风气流的方式来实现无风感效果,这种方式只能减弱直吹气流的风速和风量,并不能直接使出风气流形成散流,导致无风感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如何提高无风感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出风结构包括:
格栅,所述格栅设有多个出风孔,以及设于各所述出风孔出风侧的多个挡风筋,各所述挡风筋与各所述出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两相背的侧流间隙,相邻两所述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以使从相邻两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侧流间隙相向流动。
可选地,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格栅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侧流间隙均朝向所述格栅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出风孔沿所述格栅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格栅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挡风筋沿所述出风孔的长度方向跨设所述出风孔,并与所述出风孔的两长边沿之间形成所述侧流间隙。
可选地,所述挡风筋具有连接于所述格栅的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的间距沿出风方向渐缩。
可选地,所述挡风筋的迎风面形成朝远离所述出风孔的方向倾斜的导流斜面。
可选地,所述格栅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
可选地,所述格栅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格栅围合形成具有一进风敞口的过风腔,所述挡风筋设于所述格栅的背离所述过风腔的一侧。
可选地,多个所述格栅中包括与所述进风敞口相对的第一长格栅,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两长侧边的第二长格栅和第三长格栅,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两端侧边的两短格栅;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短格栅的连杆,用以连接于空调室内机。
可选地,所述连杆的安装端朝向所述第二长格栅弯折,所述第二长格栅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长格栅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格栅进风侧的微孔板,所述微孔板与所述格栅之间形成过风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出风结构,壳体开设有出风口,出风结构包括:格栅,所述格栅设有多个出风孔,以及设于各所述出风孔出风侧的多个挡风筋,各所述挡风筋与各所述出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两相背的侧流间隙,相邻两所述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以使从相邻两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侧流间隙相向流动;所述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通过在格栅的出风孔的出风侧设置挡风筋,以使挡风筋与出风孔之间形成侧流间隙,并使相邻两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从而从相邻两出风孔流出的气流能通过侧流间隙相向流动,以相撞形成散流,实现无风感效果;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格栅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出风口,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一实施例的投影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格栅 11 出风孔 12 挡风筋
13 侧流间隙 121 连接部 122 导流斜面
14 过风腔 15 第一长格栅 16 第二长格栅
17 第三长格栅 18 短格栅 20 连杆
30 微孔板 31 过风空间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出风结构包括:格栅10,所述格栅10设有多个出风孔11,以及设于各所述出风孔11出风侧的多个挡风筋12,各所述挡风筋12与各所述出风孔11的边沿之间形成两相背的侧流间隙13,相邻两所述挡风筋12形成的侧流间隙13相对,以使从相邻两所述出风孔11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侧流间隙13相向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格栅10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挡风筋12在格栅10的出风侧与出风孔11相对,挡风筋1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需满足与出风口的边沿之间形成侧流间隙13即可。需要说明,挡风筋12的数量及位置与出风口对应。气流从格栅10的进风侧进入出风孔11,流出出风孔11后在挡风筋12的阻挡下从侧流间隙13流出,由于相邻两挡风筋12所形成的侧流间隙13是相对的,因此从两相对的侧流间隙13流出的气流会相互对撞,相互对撞的气流会形成散流后朝远离格栅10的方向扩散,从而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散流是由气流流出出风孔11后相撞形成的,因此能减少出风孔11本身对气流的衰减作用,以使气流相撞时具有足够的流速和风量,以使相撞形成的散流能更快更远地扩散,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出风结构通过在格栅10的出风孔11的出风侧设置挡风筋12,以使挡风筋12与出风孔11之间形成侧流间隙13,并使相邻两挡风筋12形成的侧流间隙13相对,从而从相邻两出风孔11流出的气流能通过侧流间隙13相向流动,以相撞形成散流,实现无风感效果;由于散流是由气流在格栅10的出风侧相撞形成,因此既能使气流充分流出出风口,又能提高无风感的出风效果。
如图2所示,多个所述出风孔11沿所述格栅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侧流间隙13均朝向所述格栅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1沿格栅10的板面排布,挡风筋12的排布方式与出风孔11对应。出风孔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方形,在此不做限制。侧流间隙13可以朝向格栅10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朝向格栅10的宽度方向,在此不做限制。挡风筋12沿格栅10的长度方向延伸时,侧流间隙13朝向格栅10的宽度方向;挡风筋12沿格栅10的宽度方向延伸时,侧流间隙13朝向格栅10的长度方向。由此,侧流间隙13也会沿格栅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排布,从而经格栅10吹出的气流均能通过侧流间隙13对撞形成散流,提高无风感效果。
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孔11沿所述格栅10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格栅10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挡风筋12沿所述出风孔11的长度方向跨设所述出风孔11,并与所述出风孔11的两长边沿之间形成所述侧流间隙13。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1具有一定长度,且其长度方向与格栅10的长度方向一致。挡风筋12沿出风孔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出风孔11的两短边沿,从而与出风孔11的两长边沿之间形成侧流间隙13,由此可以增加侧流间隙13的出风量,以增加形成散流的风量。
如图2所示,所述挡风筋12具有连接于所述格栅10的两个连接部121,两个所述连接部121的间距沿出风方向渐缩。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部121分别连接于出风孔11的两相对边沿,两个连接部121的间距沿出风方向渐缩,以在出风方向上形成导向斜面,导向斜面能将气流朝挡风筋12的中部导向汇聚,从而气流能更多的从侧流间隙13的中部流出,以增加气流的对撞量,从而使气流能更充分地形成散流。
如图4所示,所述挡风筋12的迎风面形成朝远离所述出风孔11的方向倾斜的导流斜面122。在本实施例中,迎风面即挡风筋12朝向出风孔11的一面,迎风面与出风孔11的间距自挡风筋12中部朝向侧流间隙13渐增,从而形成导流斜面122,导流斜面122能使流出侧流间隙13的气流在对撞前具有远离格栅10的趋势,从而对撞后形成的散流能更快更充分地朝远离格栅10的方向扩散,以提高出风效果。可以理解,挡风筋12与出风孔11是形成了两侧流间隙13,因此挡风筋12的迎风面也应形成两导流斜面122,两导流斜面122形成尖端朝向出风孔11的夹角,能对气流起到分流作用,从而出风气流流经挡风筋12时能更自然流畅地流向侧流间隙13,以减少由于转向造成的风速和风量的损失。
具体地,所述格栅10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由此,一方面可增大格栅10的迎风面积,以增加出风孔11和挡风筋12的数量,即增加侧流间隙13的数量,提高出风量;另一方面可使格栅10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形状更加适配,以提高格栅10安装后空调室内机的一体性。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格栅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格栅10围合形成具有一进风敞口的过风腔14,所述挡风筋12设于所述格栅10的背离所述过风腔14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敞口用以朝向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气流从进风敞口流入过风腔14,会首先流向与进风敞口相对的格栅10,由于单个格栅10的出风量有限,因此部分气流会转向流向其它格栅10,最终从各格栅10上的侧流间隙13流出后形成散流。由此,即可提高出风结构的整体出风量,又可增加散流的扩散方向,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格栅10中包括与所述进风敞口相对的第一长格栅15,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15两长侧边的第二长格栅16和第三长格栅17,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15两端侧边的两短格栅18;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短格栅18的连杆20,用以连接于空调室内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长格栅15、第二长格栅16和第三长格栅17均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短格栅18的三个侧边分别与三个长格栅10的端部连接。连杆20的数量为两个,以分别连接于两短格栅18。连杆20一端连接于短格栅18的邻近进风敞口的侧板,另一端用以连接于空调室内机,以使出风结构与空调室内机相对固定。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连杆20的安装端朝向所述第二长格栅16弯折,所述第二长格栅16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长格栅17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连杆20可转动连接于空调室内机,以带动出风结构沿出风口的宽度方向转动,从而可使出风结构转动至导风位和收容位,收容位位于出风口内,出风结构从收容位转动至导风位时,出风结构整体朝第二长格栅16一侧转动,为避免第二长格栅16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磕碰,第二长格栅16的宽度应小于第三长格栅17的宽度,以在转动过程中避位空调室内机的壳体,提高转动过程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格栅10进风侧的微孔板30,所述微孔板30与所述格栅10之间形成过风空间31。在本实施例中,格栅10可呈弧形板设置,微孔板30设于格栅10的凹弧侧,挡风筋12设于格栅10的凸弧侧,从而格栅10的侧边能直接与围框板的侧边连接,且格栅10的凹弧面能直接与微孔板30的板面之间形成过风空间31。微孔板30开设有微孔,微孔能预先减弱进入过风空间31的气流的风速,从而气流从侧流间隙13流出后形成的散流流速更小,以进一步提高无风感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壳体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格栅,所述格栅设有多个出风孔,以及设于各所述出风孔出风侧的多个挡风筋,各所述挡风筋与各所述出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两相背的侧流间隙,相邻两所述挡风筋形成的侧流间隙相对,以使从相邻两所述出风孔流出的气流通过所述侧流间隙相向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孔沿所述格栅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排布,多个所述侧流间隙均朝向所述格栅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沿所述格栅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格栅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挡风筋沿所述出风孔的长度方向跨设所述出风孔,并与所述出风孔的两长边沿之间形成所述侧流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具有连接于所述格栅的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连接部的间距沿出风方向渐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的迎风面形成朝远离所述出风孔的方向倾斜的导流斜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沿宽度方向弯曲形成弧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格栅围合形成具有一进风敞口的过风腔,所述挡风筋设于所述格栅的背离所述过风腔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格栅中包括与所述进风敞口相对的第一长格栅,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两长侧边的第二长格栅和第三长格栅,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长格栅两端侧边的两短格栅;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连接于两所述短格栅的连杆,用以连接于空调室内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安装端朝向所述第二长格栅弯折,所述第二长格栅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三长格栅的宽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格栅进风侧的微孔板,所述微孔板与所述格栅之间形成过风空间。
1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设于所述出风口处。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连接。
CN202021542569.8U 2020-07-29 2020-07-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2320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569.8U CN212320032U (zh) 2020-07-29 2020-07-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569.8U CN212320032U (zh) 2020-07-29 2020-07-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0032U true CN212320032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36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42569.8U Active CN212320032U (zh) 2020-07-29 2020-07-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200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0205601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CN212320032U (zh)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732211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25114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369672B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209744532U (zh) 扰流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061129A (zh)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31988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378069A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841572U (zh) 散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0443176B2 (zh)
CN21231988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075201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7477697B (zh) 空调室内机
JPH031746Y2 (zh)
CN2132728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6828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11727U (zh) 散风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器
CN216716539U (zh) 导风板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3514113U (zh) 空调器
CN21274669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3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631359B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198900U (zh) 无风感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