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3073U -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3073U
CN212253073U CN202021514357.9U CN202021514357U CN212253073U CN 212253073 U CN212253073 U CN 212253073U CN 202021514357 U CN202021514357 U CN 202021514357U CN 212253073 U CN212253073 U CN 212253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connector
duct
air h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43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绍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43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3073U/zh
Priority to EP20911309.1A priority patent/EP3974739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18451 priority patent/WO202202159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3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3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其中风管组件包括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第二风管套设于第一风管外侧,使第一风管内形成第一风道,且在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一风管能够单独拉伸并延伸至第二风管的外部,可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与室外环境连通,实现双风管与室外环境进行进风和排风,制冷效果好;也可切换成,将第一风道与室外环境连通且第二风道与室内环境连通,从室内环境进行进风并向室外环境进行排风,使室内空气具有新风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结构简单合理,使用灵活性更高,更实用可靠。

Description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移动空调通常采用可伸缩的进风管和排风管分别与室外环境连通,进行进风和排风,实现室外换热目的。相关技术中,进风管也可从室内环境进行进风,排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进行排风,换热的同时能够排出室内混浊空气。但现有的进风管和排风管的结构无法同时适用两种不同环境进风的换热方式,灵活性较差,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能够采用双风管或单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结构合理,使用灵活性更高,更实用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组件,适用于移动空调,包括:
第一风管,所述第一风管内侧形成有第一风道;
第二风管,所述第二风管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外侧,以使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管能够延伸至所述第二风管的外部,以使所述风管组件能够具有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风道单独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第二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组合形成管中管结构,使第一风管内形成第一风道,且在第一风管与第二风管之间形成第二风道,实现进风和排风的分隔;第一风管能够单独拉伸并延伸至第二风管的外部,使用时,可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与室外环境连通,实现双风管与室外环境进行进风和排风,制冷效果好;也可切换成,将第一风道与室外环境连通且第二风道与室内环境连通,这样从室内环境进行进风并向室外环境进行排风,使室内空气具有新风效果,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结构简单合理,使用灵活性更高,更实用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风管接头,所述风管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风管接头,所述风管接头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风管的第一连接件和连接所述第二风管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件内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风管匹配的限位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限位孔的周边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边缘扣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风管端口连接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上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扣合的第二卡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风道外侧延伸形成第三风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卡环的内侧设有凸块,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与所述凸块对应的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偏心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二风管的端部连接的插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一扣接件和第二扣接件,所述第一扣接件与所述第二扣接件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扣接件和所述第二扣接件之间形成所述插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管端口设有定位筋,所述插槽内形成有与所述定位筋匹配的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外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第二风管延伸且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内侧壁抵接的支撑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管的外侧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部的环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部和所述支撑部由具有弹性的套圈制作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移动空调,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设有冷凝器、用于安装所述冷凝器的进风腔室以及与所述进风腔室连通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管连接,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一风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上述的风管组件进行进风和排风,实现进风和排风的分隔,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第一风道与室外环境连通且第二风道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第二状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结构简单合理,使用灵活性更高,更实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单风道室外排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第三连接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第四连接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示出的第四连接件的实施例的安装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定位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单风道室外排风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风管组件10;
移动空调20,空调本体21;
第一风管100,第一风道110;
第二风管200,第二风道210,定位筋220;
风管接头300,第一连接件310,第一通孔311,第一卡环312,第二卡环313,第二卡扣314,凸块315,第二连接件320,第二通孔321,限位部322,限位孔323,第一卡扣324,扣位325,连接筋326,连接孔327;
第三连接件400,第三风管410,卡槽411,套环420;
第四连接件500,第一扣接件510,卡接孔511,安装孔512,第二扣接件520,插接块521,安装柱522,插槽530;
定位件600,定位部610,支撑部620,弯折段621;
安装接头700,防护网7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至图10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适用于移动空调20。
参见图1所示,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包括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第二风管200套设在第一风管100的外侧,第一风管100为内管,第二风管200为外管,从而形成管中管结构。第一风管100内侧为第一风道110,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0。
实施例中,第一风管100用于排风,第二风管200用于进风,此时第一风道110为排风风道,第二风道210为进风风道;也可以是,第一风管100用于进风,第二风管200用于排风,此时第一风道110为进风风道,第二风道210为排风风道。这样通过管中管结构能够分隔进风与排风,避免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之间发生窜风。
其中,第一风管100能够单独从第二风管200的内侧向外拉伸,使风管组件10能够选择不同的使用状态。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使用时第一风管100的下端与移动空调20的排风口连接,第二风管200的下端与移动空调20的进风口连接,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的上端同时拉伸并直接连接到窗户,使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同时与室外环境进行连通,此时为风管组件10的第一状态,室外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从而实现移动空调20室外换热的过程,进风和排风均通过室外环境完成,不影响室内环境,制冷效果好。
参见图1所示,可将第一风管100单独从第二风管200内侧往外拉伸,使第一风管100直接连接到窗户,此时,无需拉伸第二风管200,这样,第一风道110与室外环境连通,第二风道210与室内环境连通,此时为风管组件10的第二状态。室内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实现换热过程,且有利于排出室内混浊空气,使室内空气具有新风效果。两种状态均可实现移动空调20与室外环境的换热。
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包括第一风管100、第二风管200和风管接头300,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分别与风管接头300连接。如图2所示,风管接头300连接在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的端口位置,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均位于风管接头300的同一侧。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可随风管接头300一起移动,便于将风管接头300直接连接到窗户,使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同时与室外环境进行连通。也可将第一风管100从风管接头300取出并单独拉伸到外侧,即第一风管100与风管接头300采用可拆卸分离结构进行连接。
例如,可在第一风管100的端部设置卡扣,通过卡扣将第一风管100直接扣接在与风管接头300上,可便于将第一风管100脱离风管接头300,进而单独拉伸第一风管100,不影响第二风管200和风管接头300的连接结构,也可采用螺钉等方式连接第一风管100与风管接头300。又如,风管接头300可分为两个接头,两个接头可拆分且分别连接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这样也可使第一风管100单独向外侧拉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不限于图2所示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例如,风管接头300位于第二风道210内,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分别连接在风管接头300的两端。
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包括第一风管100、第二风管200和风管接头300,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分别与风管接头300连接,第一风管100位于第二风管200的内部,从而形成管中管结构。其中,第一风管100内侧为第一风道110,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之间形成第二风道210,风管接头300上设置有与第一风道110连通的第一通孔311和与第二风道210连通的第二通孔321。
参见图2所示,第一风管100为内管,第二风管200为外管,第二风管200的管径比第一风管100的管径大,使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形成第二风道210。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隔开,这样,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可同时通风,互不影响。通过管中管结构能够分隔进风与排风,避免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之间发生窜风,且安装更灵活,使用更加方便。
参见图2所示,风管接头300包括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一风管100的端口连接,第二连接件320与第二风管200的端口连接,第一连接件310位于第二连接件320的内侧,使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连接形成管中管结构。
可理解到,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一风管100的端口形状匹配,第二连接件320与第二风管200的端口形状匹配,第一连接件310设置有与第一风道110连通的第一通孔311,第二连接件320设置有与第二风道210连通的第二通孔321,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不限于圆柱形管体,这样风管接头300能够同时连接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
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采用可拆卸结构进行连接,即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可拆卸分离,例如,第一连接件310直接连接在第二连接件320的内侧壁,连接方式可为螺钉连接、螺纹连接、扣接等,方便拆卸与组装。
可理解到,第二风管200与第二连接件320连接,第一风管100与第一连接件310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连接时,风管接头300为整体结构,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可随风管接头300一起移动,便于将风管接头300直接连接到窗户,使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同时与室外环境进行连通,此时为风管组件10的第一状态。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分离时,第一风管100可随着第一连接件310单独移动,这样将第一风管100从第二风管200内侧往外拉伸,从而使第一风管100能够单独连接到窗户,第一风道110与室外环境连通,第二风道210与室内环境连通,此时为风管组件10的第二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室外环境是指移动空调所在空间的外部,例如,移动空调对房间进行制冷,房间外部环境为室外环境。以第一风道110为排风通道,第二风道210为进风通道为示例进行说明,安装使用时,如图2所示,第一风管100的下端与移动空调20的排风口连接,第二风管200的下端与移动空调20的进风口连接,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的上端通过风管接头300同时连通室外环境,室外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从而实现移动空调20室外换热的过程,进风和排风均通过室外环境完成,不影响室内环境,制冷效果好。需要切换至从室内环境进风并向室外环境排风的模式时,如图3所示,第一风管100伸出并与室外环境连通,室内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实现换热过程,且有利于排出室内混浊空气,使室内空气具有新风效果,使用灵活性高,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状态进行工作,使用体验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移动空调20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是指用于进风和排风对冷凝器进行换热的开口。其中,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均为可伸缩的波纹管,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可同步伸缩,也可将第一风管100单独进行拉伸,从而满足双风道与室外环境连通或单风道与室外环境连通的使用需求。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件320内侧设置有限位部322,限位部322与第二连接件320固定连接,在限位部322上设置与第一风管100匹配的限位孔323,可理解到,第二通孔321位于第二连接件320内侧,通过限位部322的限定,使第二通孔321与限位孔323能够分隔开,第一风管100能够自由穿过限位孔323,便于将第一风管100从第二风管200内侧拉伸出来,同时,限位孔323对第一风管100起到定位作用,避免第一风管100偏移而影响第二通孔321的通风,结构实用可靠。
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采用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在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连接时,使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能够组合成整体的风管接头300;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分离时,则可将第一连接件310脱离第二连接件320,从而将第一风管100拉伸出来。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可采用螺钉连接、扣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利用螺钉将第一连接件310和限位部322连接起来,取下螺钉即可将第一连接件310和限位部322拆卸分离,操作简便,结构合理实用。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322设置在第二通孔321位置,为了减小限位部322对第二通孔321通风的影响,实施例中,限位部322采用环状结构,限位部322的内侧为限位孔323,外侧为第二通孔321。其中,限位孔323的孔径可设计能够通过第一风管100,同时能够限制第一连接件310通过,这样限位部322对第一连接件310起到支撑作用,便于拆装。
参见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呈环状,第一连接件310的外径比限位孔323的孔径大,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采用扣接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在限位部322上设置第一卡扣324,第一卡扣324设置朝向限位孔323的上方延伸,第一卡扣324沿限位孔323的周边分布,第一连接件310对应放置在限位部322上时,通过第一卡扣324与第一连接件310的边缘扣合,使得第一连接件310与限位部322扣接在一起,操作方便快捷。
可理解到,如图5所示,第一卡扣324设置在靠近限位孔323位置,使第一卡扣324与限位部322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扣位325,第一连接件310的边缘与该扣位325匹配,使第一卡扣324能够扣合在第一连接件310的边缘上。该实施例中,在限位部322上设置有三个对称分布的第一卡扣324,通过三个第一卡扣324同时扣紧第一连接件310,结构牢固稳定。当然,第一卡扣324的数量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数量。另外,第一卡扣324与限位部322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结构稳定可靠。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包括第一卡环312和第二卡环313,第二卡环313位于第一卡环312上方,且第一卡环312与第二卡环313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卡环312与第一风管100端部连接,第一卡扣324与第二卡环313的边缘扣合。
参见图3和图4所示,具体的,在第一卡环312内侧设有第二卡扣314,第一风管100外侧壁设有与第二卡扣314匹配的第一环槽(图中未示出),安装时,第二卡环313通过第二卡扣314扣紧在第一风管100外侧的第一环槽中,使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一风管100连接。其中,第一卡环312的外径比限位孔323的孔径小,第二卡环313的外径比限位孔323的孔径大,使第一卡环312能够插入到限位孔323的内侧,第二卡环313与限位部322相抵接,通过第一卡扣324扣合在第二卡环313的边缘上,使第一连接件310固定在限位部322上,从而实现快速装配,也便于拆卸分离。可理解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环312与第一风管100还可以通过螺钉、铆钉、卡箍等结构进行连接。
其中,第一环槽由第一风管100管壁的波纹结构所形成,第二风管200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环槽,波纹结构使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能够伸缩进行拉伸或收缩,第一环槽分布于第一风管100的侧壁上,第二环槽分布于第二风管200的侧壁上,附图中未示出第一环槽和第二环槽的结构。
参见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接头300包括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和第三连接件400,第三连接件400采用环状结构,第三连接件400的下端与第一连接件310连接,第三连接件400的上端垂直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三风管410,第三风管410内侧为第三风道且与第一风道110连通,排风时热风经过第一风道110和第三风道后再排出到室外环境。
可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组合使用时,第一通孔311和第二通孔321位于同一平面,通过在第一通孔311处增加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三风管410,这样第三风管410的出风端口与第二通孔321隔开一定的距离,避免在第一风道110排风时第二风道210重新将热风吸回去,防止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之间产生窜风。实施例中,第三风管410的高度设置至少30mm,有效起到防窜风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单独采用第一风道110与室外环境连接时,由于第一风道110与第二风道210分隔开,两风道之间不会产生窜风,可无需安装第三连接件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400与第一连接件310采用可拆卸结构进行连接。具体的,参见图6和图10所示,在第二卡环313的内侧设置沿径向向内凸出的凸块315,在第三连接件400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有套环420,套环420的侧壁设有与凸块315匹配的卡槽411。安装时,将第三连接件400的套环420插入第二卡环313的内侧,使凸块315与卡槽411的开口位置对应,然后转动第三连接件400使凸块315插入卡槽411内进行卡紧,从而使第三连接件400固定在第一连接件310上,安装与拆卸方便,且第三连接件400不影响第一风道110的通风。
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10偏心设置在第二连接件320的内侧,使得第一风管100能够偏心设置在第二风管200的内部。相关技术中,一些管中管结构采用同心设置,但内管受力不均匀且不稳定,容易相对于外管在内部产生窜动。窜动时,内管容易阻挡风道,导致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通风受阻,从而影响移动空调20的运行且容易产生噪音。实施例采用偏心设置的结构,能够使第二风道210集中在第一风管100的一侧进行通风,这样第一风管100主要受单侧的风力,有利于降低风阻,减小第一风管100窜动,进而减小第一风管100对第二风管200通风的影响。
参见图2和图3所示,第一风管100为圆柱形管体,第二风管200为椭圆形管体,第一风管100偏心设置于第二风管200的一侧,使第二风道210具有足够大的空间进行通风,不影响通风效果。第一连接件310和第二连接件320分别匹配相应风管的端口形状,保证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另外,在第二连接件320的内侧设置有连接筋326,连接筋326均匀排列于第二通孔321内形成格栅结构,格栅结构对第二连接件320和限位部322起到加固作用,同时通过格栅结构可有效阻挡杂物经第二通孔321进入到第二风道210内。
参见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接头300包括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和第四连接件500,第一风管100连接于第一连接件310,第二连接件320套装在第二风管200的端部,其中,第四连接件500上设置有插槽530,第二风管200的管壁固定在插槽530内,使第四连接件500与第二风管200连接,同时,第二连接件320与第四连接件500固定连接,从而将第二风管200安装在第二连接件320上,结构牢固可靠,保证风管组件10在使用中的可靠性,有效防止第二风管200脱落。
参见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件500包括第一扣接件510和第二扣接件520,第一扣接件510与第二扣接件520连接时,在第一扣接件510与第二扣接件520之间形成插槽530。第一扣接件510和第二扣接件520可采用分体式结构或一体式结构进行连接。如图7所示,以分体式结构为示例进行说明,第一扣接件510的一端设置有卡接孔511,第二扣接件520的一端设置与卡接孔511匹配的插接块521,插接块521可插入卡接孔511中进行连接。装配时,先将第二风管200端部的侧壁放置在第一扣接件510上对应插槽530的位置,再将第二扣接件520的插接块521插入第一扣接件510的卡接孔511,从而将第一扣接件510和第二扣接件520连接成一体,通过第一扣接件510和第二扣接件520配合夹住第二风管200,使第四连接件500与第二风管200组装在一起,再将第四连接件500安装到第二连接件320上,采用分体式结构的第四连接件500,便于加工成型,简化模具结构,结构可靠稳定。
参见图7所示,第一扣接件510和第二扣接件520通过第一紧固件(图中未示出)进行固定,第四连接件500设置有两个与第一紧固件匹配的安装孔512,安装孔512贯穿插槽530。安装时,第一紧固件穿过安装孔512并贯穿第二风管200,利用第一紧固件将第四连接件500和第二风管200固定连接成一体,进一步防止第二风管200从插槽530脱出,提高使用可靠性。可理解到,第一紧固件也可以采用螺栓、铆钉、插销等。
参见图8和图10所示,第二连接件320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与第四连接件500连接,实施例采用的第二紧固件为螺钉,第二连接件320设置有配合螺钉的连接孔327,第四连接件500设置有安装柱522,安装柱522设置有配合螺钉的螺纹孔。在组装时,将螺钉从连接孔327中穿过,然后将螺钉拧紧于螺纹孔,从而将第二连接件320与第四连接件500固定,结构更可靠牢固。可理解到,第二紧固件还可以采用铆钉、插销等,同样可以达到将第二连接件320与第四连接件500固定为一体的目的。
参见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管200端部的端口位置设置有定位筋220,该定位筋220可设置为内嵌于管壁的铁丝,在插槽530内形成有与定位筋220匹配的定位槽,当第二风管200的端口固定在插槽530内时,定位筋220卡紧在定位槽内。可理解到,第二风管200采用塑料材质制作,通过定位筋220可提高第二风管200的强度,使第二风管200与第四连接件500连接的更牢固可靠,避免第二风管200松脱或拉伸强度过大而容易破损。
需要说明的是,插槽530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配合形成弯曲形状的插槽530,例如,插槽530可限定为V型、S型等弯曲形状,图8中所示的插槽530为V型形状,这样插槽530能够与第二风管200侧壁的波纹造型匹配,使插槽530能够更牢固地夹紧第二风管200,提高结构稳定性。
参见图9和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风道210内安装定位件600,该定位件600包括定位部610和支撑部620,定位件600通过定位部610套设在第一风管100的外侧,从而使定位件600扣紧在第一风管100上,防止定位件600从管体上脱落。同时,定位部610朝向第二风管200方向延伸形成支撑部620,该支撑部620延伸至第二风管200的内侧壁,且与第二风管200的内侧壁抵接,支撑部620与第二风管200的内侧壁抵接可理解为支撑部620与内侧壁紧贴,使支撑部620能够顶住第二风管200,保持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
例如,定位部610可为卡簧,卡簧与第一风管100的管体匹配,通过卡簧沿管体的周向进行扣紧,从而使定位件600扣接在第一风管100上;又如,定位部610可为弹性管卡,弹性管卡能够夹紧在第一风管100的外侧,防止定位件600从管体上脱落。
可理解到,通过定位件600能够对第一风管100起到定位作用,使第一风管100与第二风管200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固定。工作时,第一风道110进行排风,第二风道210进行进风,在定位件600的定位作用下,能够防止第一风管100在第二风管200内部出现窜动,即内管得到定位而不会窜动,能够保持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不会变形,有效保证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通风的流畅性,使管中管结构更稳定可靠,且有利于降低进风和排风的阻力,起到降噪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610与第一风管100外侧的第一环槽匹配,使定位部610能够卡紧在第一环槽内进行固定,第一环槽对定位件600起到限位作用,使定位件600更加牢固,能够防止定位件600出现松脱。
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部610和支撑部620由具有弹性的套圈一体折弯成型,定位部610和支撑部620的形状可根据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的形状尺寸和位置关系进行弯折成型。实施例的套圈采用一定含碳量的钢铁丝制成,具有足够高的强度,弹性好且不易弯曲。这样,利用套圈折弯形成的定位部610可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夹紧第一风管100。安装时,利用套圈的弹性可直接将套圈撑开并套在第一风管100上,通过定位部610扣紧在第一风管100外侧,同时利用支撑部620撑住第二风管200,安装方便快捷,风阻小,不影响第二风道210的通风。
参见图9所示,套圈为开环结构,在支撑部620位置设有开口,方便将套圈撑开并套在第一风管100外侧。在套圈的开口端部折弯形成弯折段621,弯折段621有利于提高支撑部620的支撑强度,使支撑结构更加稳定。可理解到,套圈也可采用闭环结构,也可起到支撑定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件600可根据安装要求设置在第一风管100的不同位置,也可在第一风管100上设置两个以上的定位件600,定位件600沿第一风管100的管体分布,这样通过在不同位置对第一风管100进行定位,能够进一步提高管中管结构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内管在外管内部出现窜动,结构更加可靠。
参考图11和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20,应用上述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
参见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20,包括空调本体21和风管组件10,其中,空调本体21内设置有冷凝器和排风组件,冷凝器与排风组件安装在进风腔室内,冷凝器用于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进风腔室的进风口与第二风管200连接,排风口与第一风管100连接。根据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可通过风管组件10选择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同时与室外环境连通的工作模式,或第一风道110与室外环境连通且第二风道210与室内环境连通的工作模式。
参见图11所示,使用时直接将风管接头300拉出到窗户进行连接,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同时与室外环境连通,室外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热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从而实现移动空调20室外换热的过程,进风和排风均通过室外环境完成,不影响室内环境,制冷效果好。
参见图12所示,第一连接件310与第二连接件320分离,将第一风管100单独拉伸并与室外环境连通,工作时室内空气经第二风道210进入到移动空调20内,空气与冷凝器换热后,热风从第一风道110排出到室外环境,实现换热过程,且有利于排出室内混浊空气,使室内空气具有新风效果,使用灵活性高,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使用体验更佳。附图未示出冷凝器和排风组件的结构,对于空调本体21的具体结构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获取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可通过安装接头700与空调本体21连接,安装接头700连接在第一风管100和第二风管200的下端部,安装接头700能够匹配管中管结构。另外,可在安装接头700位置设置防护网710,防护网710分别对应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通过防护网710可有效阻挡杂物或老鼠等动物进入到空调本体21内,保证移动空调20的正常运行。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7)

1.风管组件,适用于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风管,所述第一风管内侧形成有第一风道;
第二风管,所述第二风管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外侧,以使所述第一风管与所述第二风管之间形成有第二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管能够延伸至所述第二风管的外部,以使所述风管组件能够具有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一风道单独与室外环境连通的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管接头,所述风管接头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风管和所述第二风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管接头,所述风管接头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风管的第一连接件和连接所述第二风管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内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定出与所述第一风管匹配的限位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沿所述限位孔的周边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边缘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风管端口连接的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上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扣合的第二卡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一风道外侧延伸形成第三风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环的内侧设有凸块,所述第三连接件设有与所述凸块对应的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偏心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接头还包括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第二风管的端部连接的插槽,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一扣接件和第二扣接件,所述第一扣接件与所述第二扣接件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扣接件和所述第二扣接件之间形成所述插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管端口设有定位筋,所述插槽内形成有与所述定位筋匹配的定位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内设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风管外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第二风管延伸且形成有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内侧壁抵接的支撑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管的外侧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部的环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和所述支撑部由具有弹性的套圈制作成型。
16.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风管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设有冷凝器、用于安装所述冷凝器的进风腔室以及与所述进风腔室连通的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风管连接,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一风管连接。
CN202021514357.9U 2020-07-27 2020-07-27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Active CN212253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4357.9U CN212253073U (zh) 2020-07-27 2020-07-27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EP20911309.1A EP3974739A4 (en) 2020-07-27 2020-09-28 AIR DUCT AND MOBILE AIR CONDITIONER SET
PCT/CN2020/118451 WO2022021595A1 (zh) 2020-07-27 2020-09-28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4357.9U CN212253073U (zh) 2020-07-27 2020-07-27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3073U true CN212253073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1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14357.9U Active CN212253073U (zh) 2020-07-27 2020-07-27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3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21595A1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2253073U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111735187A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111735184A (zh) 风管接头、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5597440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8115901U (zh) 一种洗衣机连接软管及滚筒洗衣机
CN212409034U (zh) 风管接头、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2619149U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3872945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1237888A (zh) 进排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68975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30047U (zh) 风管组件及空气调节设备
CN111237886A (zh) 进排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08382349U (zh) 移动空调
CN212339583U (zh) 风管组件及移动空调
CN105951399B (zh) 热泵干衣机或热泵洗干一体机
CN213873115U (zh) 风管组件和移动空调器
CN213931195U (zh) 接头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8721901U (zh) 移动空调
CN220669620U (zh) 空调器
CN218328359U (zh) 接头的连接组件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3453918U (zh) 新风管路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11695168U (zh) 进排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1667920U (zh) 进排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5001943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