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0464U - 四轮残障车 - Google Patents

四轮残障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20464U
CN212220464U CN202020643911.7U CN202020643911U CN212220464U CN 212220464 U CN212220464 U CN 212220464U CN 202020643911 U CN202020643911 U CN 202020643911U CN 212220464 U CN212220464 U CN 212220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wheel
subassembly
frame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39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孟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cang Jinquan Metal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cang Jinquan Metal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cang Jinquan Metal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cang Jinquan Metal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39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20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20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20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残障车,包括后车架组件、枢转连接在后车架组件的前端部的手把杆组件、连接在手把杆组件的底部的前轮组件、连接在后车架组件的后部的后轮组件。后车架组件包括连接架及踏板,连接架的前部与手把杆组件相枢转连接,连接架的后部连接后轮组件,踏板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架的上方,踏板与连接架之间的转动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四轮残障车在行进时,通过踏板左右倾斜,结合手把杆组件的左右转向,轮子与地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产生向前的助力,使四轮残障车呈蛇形轨迹向前行进,不再需要使用者不停地向后蹬地。通过这种方式使用四轮残障车,可以使全身得到运动,训练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同时增加了运动的乐趣。

Description

四轮残障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残障车。
背景技术
残障车是一种残疾人的代步工具。残障车结构通常包括后车架组件、枢转连接在后车架组件前端的手把杆、连接在手把杆底部的前轮、连接在后车架组件后部的后轮。在转向时,通过转动手把杆来带动前轮转向,进而实现整车的转向。出于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残障车的前轮和后轮各设有两个,然而这种四轮残障车,由于其两个后轮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转向时,转弯半径较大,转弯不够灵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四轮残障车,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轮残障车,包括后车架组件、手把杆组件、连接在手把杆组件的底部的前轮组件以及连接在后车架组件的后端部的后轮组件,手把杆组件与后车架组件之间的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前转动轴线,
后车架组件包括连接架、设置在连接架上的座位,手把杆组件枢转连接在连接架的前端部;
前轮组件与手把杆组件相固定连接,前轮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前轮;
后轮组件与后车架组件相转动连接,后轮组件与连接架之间的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后转动轴线,后轮组件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后轮;
四轮残障车还包括联动组件,联动组件包括前端与前轮组件或手把杆组件相连接且后端与后轮组件相连接的第一牵引件、前端与前轮组件或手把杆组件相连接且后端与后轮组件相连接的第二牵引件,第一牵引件的前端和第二牵引件的前端对称地设置在前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第一牵引件的前端位于前转动轴线的左侧,第二牵引件的前端位于前转动轴线的右侧,第一牵引件的后端和第二牵引件的后端对称地设置在后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第一牵引件的后端位于后转动轴线的右侧,第二牵引件的后端位于后转动轴线的左侧。
进一步地,连接架呈向上拱起的弧形。
进一步地,座位与连接架设置有能够调节座位高度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位于座位的下方。
进一步地,前轮组件包括中部与手把杆组件的底部相固定连接的前横杆,两个前轮分别连接在前横杆的左右两端;后轮组件包括中部与后车架组件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后横杆,两个后轮分别连接在后横杆的左右两端。
进一步地,手把杆组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件,第一牵引件的前端和第二牵引件的前端分别与连接件的左右两侧部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牵引件的后端和第二牵引件的后端分别与后横杆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均为柔性件。
进一步地,后车架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相对位置及呈锐角夹角的第二相对位置,后车架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设置有能够使二者从第二相对位置回复至第一相对位置的弹性件。这里的后车架组件与后轮组件之间的相互垂直和呈夹角是指二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和呈夹角,更为具体地,是指后车架组件中的连接架与后轮组件中的后横杆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和呈夹角。
进一步地,后车架组件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前连接件,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前连接件中;后车架组件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后连接件,第二牵引件和第一牵引件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后连接件中;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的位于前连接件和后连接件之间的部分相互交叉设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四轮残障车通过设置联动组件,使前轮组件在转向时能够带动后轮组件同时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向,这样大大减小了残障车整体的转弯半径,从而使残障车转弯操作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四轮残障车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四轮残障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手把杆组件和座位,图中四轮残障车处于直行状态;
图3是在图2所示基础上向左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在图2所示基础上向右转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后车架组件;11、连接架;12、座位;
2、手把杆组件;21、手把杆;22、手把;23、连接件;
3、前轮组件;31、前轮;32、前横杆;
4、后轮组件;41、后轮;42、后横杆;
5、联动组件;51、第一牵引件;52、第二牵引件;53、前连接件;54、后连接件;55、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是按照四轮残障车的正常使用习惯来定义的,四轮残障车正常前进方向为“前”,反之后退的方向为“后”,以前后方向为基准的左右两边分别的“左”和“右”。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参考附图1至附图4,本实施例中的四轮残障车,包括后车架组件1、手把杆组件2、连接在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的前轮组件3、连接在后车架组件1的后端部的后轮组件4以及连接在前轮组件3和后轮组件4之间的联动组件5。
后车架组件1包括连接架11、设置在连接架11上的座位12。手把杆组件2枢转连接在连接架11的前端部,手把杆组件2与连接架11之间的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前转动轴线,前转动轴线沿上下方向设置,可以竖直设置,也可以如附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从上到下由后至前地略倾斜设置。
为了适应残障车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架11呈向上拱起的弧形,如附图1,以使座位12相距地面有足够的高度,方便使用者骑乘。更优地,座位12与连接架11之间设置有可以调节座位12高度的调节机构。下文中将会详细描述的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位于座位12的下方。
前轮组件3与手把杆组件2相固定连接。前轮组件3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前轮31。
后轮组件4与后车架组件1相转动连接,二者之间的转动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后转动轴线。后轮组件4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后轮41。
联动组件5包括前端与前轮组件3或手把杆组件2相连接且后端与后轮组件4相连接的第一牵引件51、前端与前轮组件3或手把杆组件2相连接且后端与后轮组件4相连接的第二牵引件52,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和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对称地设置在前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位于前转动轴线的左侧,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位于前转动轴线的右侧,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和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对称地设置在后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位于后转动轴线的右侧,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位于后转动轴线的左侧。由于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是交叉设置的,因此当手把杆组件2及前轮组件3转向时,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牵动后轮组件4向相反的方向转向,具体地,使用者在骑行时,当操作手把杆组件2使前轮组件3向左转向时,第二牵引件52相对后车架组件1向前移,第一牵引件51相对后车架组件1向后移,从而带动后轮组件4向右转向,当操作手把杆组件2使前轮组件3向右转向时,第一牵引件51相对后车架组件1向前移,第二牵引件52相对后车架组件1向后移,从而带动后轮组件4向左转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均为柔性件,优选采用刹车线,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和使用寿命。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基本沿着连接架11的弯曲走向设置,在上下方向上基本不超出连接架11,以使结构更为紧凑,在视觉上更加简洁美观。
后车架组件1与后轮组件4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相对位置(如附图2所示,该位置时,残障车处于正常前进状态)及呈锐角夹角的第二相对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后车架组件1与后轮组件4之间的相互垂直和呈夹角是指二者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和呈夹角,更为具体地,是指后车架组件1中的连接架11与后轮组件4中的后横杆4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和呈夹角,另外,这里的第二相对位置包括了残障车左转和右转两种情况,在左转时,上述锐角夹角的开口朝左(如附图3所示),在右转时,上述锐角夹角的开口朝右(如附图4所示)。后车架组件1与后轮组件4之间设置有能够使二者从第二相对位置回复至第一相对位置的弹性件55。弹性件55优选采用两个,且对称地设置在后车架组件1的左右两侧,以使后轮组件4受力平衡。在正常前行时,弹性件55可以使后轮组件4保持与后车架组件1相垂直,以辅助使用者保持残障车的前进方向,而在使用者操作残障车完成转向后并恢复前行时,弹性件55可以使后轮组件4更快地回复至与后车架组件1相垂直的位置,使使用者的操作更加省力,在行进时更容易保持平衡。另外,弹性件55的设置还可以使柔性的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在残障车转向时保持张紧度,不会松弛。弹性件55优选采用鼓型弹簧,以保证拉伸压缩耐久力。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分别穿设在两个弹性件55中,这样的设置更利于保证第一牵引件51、第二牵引件52及后轮组件4之间的力的平衡,同时使结构更紧凑。
更为具体地,前轮组件3还包括中部与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相固定连接的前横杆32,上述的两个前轮31分别连接在前横杆32的左右两端;后轮组件4还包括中部与后车架组件1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后横杆42,上述两个后轮41分别连接在后横杆42的左右两端。本实施例中的前横杆32为向前拱的弧形杆,后横杆42为直杆。
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和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均与手把杆组件2相连接,具体地,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件23,连接件23的位置位于前轮31的上方,为保证强度,连接件23与手把杆组件2之间采用焊接的固定方式。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和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分别与连接件23的左右两侧部相连接。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和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分别与后轮组件4中的后横杆42相连接。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如附图2至附图4所示,后车架组件1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前连接件53,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前连接件53中;后车架组件1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后连接件54,第二牵引件52和第一牵引件51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后连接件54中;第一牵引件51和第二牵引件52的位于前连接件53和后连接件54之间的部分相互交叉设置。
更进一步地,左右两侧的前连接件53之间的距离、左右两侧的后连接件54之间的距离、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至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的距离均相等,由于结构限制,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至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的距离与以上距离不相等,但相差不多。这样的结构设置,在使结构紧凑的同时尽量减小转向时第一牵引件51/第二牵引件52与前连接件53/后连接件54之间的摩擦力。
上述的弹性件55分别设置在每个后连接件54与后横杆42之间。
手把杆组件2包括手把杆21及连接在手把杆21的上端部的手把22,手把杆21与连接架11相枢转连接,前横杆32连接在手把杆21的下端部。上述连接件23固定连接在手把杆21上。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手把杆21可以设置为伸缩杆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的四轮残障车,通过设置联动组件,使前轮组件在转向时能够带动后轮组件同时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向,这样大大减小了残障车整体的转弯半径,从而使残障车转弯操作更加灵活。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四轮残障车,包括后车架组件(1)、手把杆组件(2)、连接在所述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的前轮组件(3)以及连接在所述后车架组件(1)的后端部的后轮组件(4),所述手把杆组件(2)与所述后车架组件(1)之间的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前转动轴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组件(1)包括连接架(11)、设置在所述连接架(11)上的座位(12),所述手把杆组件(2)枢转连接在所述连接架(11)的前端部;
所述前轮组件(3)与所述手把杆组件(2)相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组件(3)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前轮(31);
所述后轮组件(4)与所述后车架组件(1)相转动连接,所述后轮组件(4)与所述连接架(11)之间的转动轴线被定义为后转动轴线,所述后轮组件(4)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后轮(41);
所述四轮残障车还包括联动组件(5),所述联动组件(5)包括前端与所述前轮组件(3)或所述手把杆组件(2)相连接且后端与所述后轮组件(4)相连接的第一牵引件(51)、前端与所述前轮组件(3)或所述手把杆组件(2)相连接且后端与所述后轮组件(4)相连接的第二牵引件(52),所述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前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位于所述前转动轴线的左侧,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位于所述前转动轴线的右侧,所述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后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位于所述后转动轴线的右侧,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位于所述后转动轴线的左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11)呈向上拱起的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12)与所述连接架(11)设置有能够调节所述座位(12)高度的调节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件(5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位于所述座位(12)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件(3)包括中部与所述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相固定连接的前横杆(32),所述两个前轮(31)分别连接在所述前横杆(32)的左右两端;所述后轮组件(4)包括中部与所述后车架组件(1)的后端部相转动连接的后横杆(42),所述两个后轮(41)分别连接在所述后横杆(42)的左右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杆组件(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件(23),第一牵引件(51)的前端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前端分别与所述连接件(23)的左右两侧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件(51)的后端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后横杆(4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件(5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均为柔性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组件(1)与所述后轮组件(4)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相对位置及呈锐角夹角的第二相对位置,所述后车架组件(1)与所述后轮组件(4)之间设置有能够使二者从第二相对位置回复至第一相对位置的弹性件(5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残障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组件(1)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前连接件(53),所述第一牵引件(5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前连接件(53)中;所述后车架组件(1)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后连接件(54),所述第二牵引件(52)和所述第一牵引件(51)分别可滑动地穿设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后连接件(54)中;所述第一牵引件(5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52)的位于所述前连接件(53)和所述后连接件(54)之间的部分相互交叉设置。
CN202020643911.7U 2020-04-24 2020-04-24 四轮残障车 Active CN212220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911.7U CN212220464U (zh) 2020-04-24 2020-04-24 四轮残障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911.7U CN212220464U (zh) 2020-04-24 2020-04-24 四轮残障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20464U true CN212220464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08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3911.7U Active CN212220464U (zh) 2020-04-24 2020-04-24 四轮残障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20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6046B2 (en) Lean to steer recumbent vehicle
US4432561A (en) Tricycle recumbent
JP4686765B2 (ja) 三輪車
US8998232B2 (en) Recumbant style powered unicycle
CN111361674A (zh) 四轮转向机构
CN201179937Y (zh) 一种扭扭车
CN213057358U (zh) 四轮转向机构
CN212220464U (zh) 四轮残障车
CN212220462U (zh) 四轮滑板车
US4186935A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CN213057346U (zh) 滑板车
TW201904540A (zh) 具有輔助杖的電動代步車結構
CN2330565Y (zh) 人力三轮车
CN2242215Y (zh) 无把椅式自行车
CN211642458U (zh) 三轮儿童车
CN212828861U (zh) 一种儿童电动三轮车
JPH0662105B2 (ja) 鞍乗型車輌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7347917U (zh) 儿童推车
CN213292562U (zh) 一种儿童健身三轮车
CN213831981U (zh) 一种弹跳滑板车
CN2565733Y (zh) 侧三轮双人自行车
CN213292559U (zh) 一种童车
CN212637778U (zh) 一种儿童玩具车
CN220809674U (zh) 两脚仿生自行车
CN211223714U (zh) 一种防侧翻车体、三轮婴儿车及三轮滑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