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98072U - 双子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子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98072U
CN212198072U CN202020206049.3U CN202020206049U CN212198072U CN 212198072 U CN212198072 U CN 212198072U CN 202020206049 U CN202020206049 U CN 202020206049U CN 212198072 U CN212198072 U CN 212198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vertical projection
driving device
guide
elevato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0604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伟
傅利丰
王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0604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980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98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980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双子电梯系统,包括: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同一井道内的两个轿厢,在轿厢深度方向上、轿厢开门的一侧为前侧,相对侧为后侧;竖直投影位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外侧且部分位于机房内的两台驱动装置,所述机房处在井道顶部的后侧;位于井道内的后侧且处在所述两台驱动装置下方的平衡配重;位于井道内且竖直投影分别处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左后侧和右后侧的两个导向绳轮组;一根曳引索,所述曳引索的两端通过相应的绳头装置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井道或机房内,所述曳引索由一端起依次绕经其中一轿厢、其中一对导向绳轮组、其中一驱动装置、平衡配重、另一驱动装置、另一对导向绳轮组、另一轿厢直至所述曳引索的另一端。

Description

双子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子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双子电梯是指在同一井道内安装有两个轿厢的电梯系统,两个轿厢可以在井道内上下各自独立运行,让两个乘客同时抵达不同楼层成为可能,因此,双子电梯能有效提升电梯的运输效率。
现有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旧梯改造项目,由于前期电梯的运载设计容量不足,导致早晚运行高峰时电梯运行效率过低,在井道资源无法增加的前提下,非常适合采用双子电梯的设计方案。
但是现有市场上的双子电梯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现有市场的双子电梯的系统布置,由于两台轿厢需要额外多配置一套平衡配重及其它相关的安全部件,井道利用率与单梯相比明显变小,这也限制了双子电梯的总体运输效率提升。
又比如,在乘客上下班等高峰运行模式下,两个轿厢需要同时独立运行,但进入下部轿厢的乘客,无法直接到达顶层,进入上部轿厢的乘客无法直接到达底层,这使得少部分这样的乘客需要通过中转乘坐另一个轿厢或者步行一层楼才能到达目的楼层,乘客的体验感较差,尤其是对一些如需要乘坐轮椅等步行困难的乘客更不方便,这也成为双子电梯无法普及推广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瓶颈。
因此,如果能提供一种双子电梯可以让两个轿厢均能到达顶层或底层,同时又能更好地优化轿厢、平衡配重及驱动装置等主要部件的空间布置,从而提高井道平面利用率并满足产品各项维护使用需求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考虑将上部轿厢运行至机房空间内进行躲避,保证下部轿厢可以运行至顶层,同时设计一套最优的曳引布置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双子电梯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双子电梯系统,包括:
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同一井道内的两个轿厢,在轿厢深度方向上、轿厢开门的一侧为前侧,相对侧为后侧;
竖直投影位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外侧且部分位于机房内的两台驱动装置,所述机房处在井道顶部的后侧;
位于井道内的后侧且处在所述两台驱动装置下方的平衡配重;
位于井道内且竖直投影分别处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左后侧和右后侧的两个导向绳轮组;
一根曳引索,所述曳引索的两端通过相应的绳头装置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井道或机房内,所述曳引索由一端起依次绕经其中一轿厢、其中一对导向绳轮组、其中一驱动装置、平衡配重、另一驱动装置、另一对导向绳轮组、另一轿厢直至所述曳引索的另一端。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井道与所述机房之间设置隔离墙,且所述隔离墙开设有与驱动装置位置相应的避让区。
可选的,所述井道的顶部为处在机房前侧的轿厢躲避空间,且所述轿厢躲避空间至少可容许轿厢进入。
可选的,所述两台驱动装置除曳引轮之外的其余部分位于机房内。
可选的,所述轿厢前侧中点与后侧中点的连线为前后中心线,所述两台驱动装置对称的布置在轿厢前后中心线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两个导向绳轮组相对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每一侧的导向绳轮组均包括上下两个布置的两个导向绳轮,两个导向绳轮的侧面分别与轿厢朝向该导向绳轮组的侧面平行。
可选的,同一导向绳轮组中,上部导向绳轮位于相应驱动装置的曳引轮上方,下部导向轮位于相应驱动装置的曳引轮下方;
所述曳引索由一驱动装置起依次绕经下部导向轮,上部导向轮,然后到其中一个轿厢。
可选的,所述各轿厢均以2:1的曳引比进行悬吊,所述平衡配重以4:1的曳引比进行悬吊。
可选的,所述平衡配重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且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相对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对称布置,在井道顶部有设置第二配重转向轮,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的竖直投影位置处在所述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之间且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轴线的垂直投影与轿厢前后中心线的垂直投影重合,所有配重转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曳引索由一驱动装置起依次绕经其中一第一配重转向轮、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另一第一配重转向轮、直至另一驱动装置。
可选的,所述两个轿厢一个为上轿厢,另一个为下轿厢,所述上轿厢的底部设置两个第一轿底轮,所述曳引索绕经所述两个第一轿底轮后分别向上延伸至相应的绳头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下轿厢的底部设置两个第二轿底轮,所述曳引索绕经所述两个第二轿底轮后分别向上延伸至相应的绳头装置和驱动装置;
两个第一轿底轮的垂直投影连线与两个第二轿底轮的垂直投影连线呈X形布置,且该X形相对于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对称布置。
本申请双子电梯的系统布置方式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之一:将原先井道顶部位于轿厢上方的机房部分通过金属薄板隔开用做上轿厢的躲避空间,确保了下轿厢可以到达建筑顶部楼层;为了避免驱动装置布置在轿厢的垂直投影内导致顶部轿厢运行空间受制,将两台驱动装置均布置在平衡配重的上方,可以很好的提高井道平面利用率及井道顶部空间;将两台驱动装置通过金属薄板将其曳引轮部分与其余部分进行隔开,可以在曳引轮及其悬挂绳可以顺利连接轿厢的同时,确保驱动装置可以在机房内进行日常维护及满足正常的紧急救人的功能;由于双子电梯两个轿厢无法同时到达底层的缺陷,通常适合多个井道并排布置时采用并将其中一个井道用来布置成单梯,将平衡配重及驱动装置布置在井道的后侧,可以确保当两个或三个以上的井道并排在一起时,同样可以采用相同的布置;两个轿厢共用一个平衡装置,不仅安装方便,成本节约,而且能有效地提升电梯井道平面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双子电梯系统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去除轿厢后的侧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第一轿厢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第二轿厢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轿厢;2、第二轿厢;3、井道;4、机房;5、曳引索;6、金属隔板;7、第一驱动装置;8、第二驱动装置;9、支撑架;10、第一上导向轮;11、第二上导向轮;12、第一下导向轮;13、第二下导向轮;14、第二轿厢左轿底轮;15、第二轿厢右轿底轮;16、第一轿厢右轿底轮;17、第一轿厢左轿底轮; 18、第二配重转向轮;19、第一配重转向轮;20、第一配重转向轮;21、平衡配重;22、轿厢前后中心线;23、轿厢躲避空间;24、第一绳头装置;25、第二绳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但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本申请的发明创造、目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或优选方式中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1~4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双子电梯系统,包括:
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同一井道内3的两个轿厢;
竖直投影位于轿厢竖直投影外侧且部分空间位于机房内的两台驱动装置;
位于井道3顶部穿过两台驱动装置将轿厢可到达的井道顶层空间与机房4 隔离的金属隔板6;
位于井道3内的后侧且处在两台驱动装置下方的平衡配重21;
位于井道3内且竖直投影面分别处于轿厢竖直投影面外的左后侧和右后侧的两个上下布置的导向绳轮组;
一根曳引索5,曳引索5的两端通过相应的绳头装置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井道3,曳引索5由一端起依次绕经其中一轿厢、其中一对导向绳轮组、其中一驱动装置、平衡配重、另一驱动装置、另一对导向绳轮组、另一轿厢直至曳引索5 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的双子电梯的系统布置方式安装有第一轿厢1和第二轿厢2,两个轿厢沿高度方向排布在电梯井道3内,第一轿厢1位于第二轿厢2的正下方。在井道3内配置有一平衡配重21,平衡配重21位于两台驱动装置的下方,第一轿厢1、第二轿厢2和平衡配重21通过共同的曳引索5悬挂在井道3内。曳引索5的一端通过第一绳头装置24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井道3,然后依次绕经第二轿厢右轿底轮15,第二轿厢左轿底轮14,第一上导向轮10,第一下导向轮 12,第一驱动装置7,第一配重转向轮19,第二配重转向轮18,第一配重转向轮20,第二驱动装置8,第二下导向轮13,第二上导向轮11,第一轿厢右轿底轮16,第一轿厢左轿底轮17,最后通过第二绳头装置25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井道3。
上述中,曳引索5在从第一驱动装置7被连接到第二轿厢2通过由第一上导向轮10与第一下导向轮12组成的导向轮组实现,其中第一上导向轮10被布置在第一驱动装置7的尽可能高的上方位置,其目的有二,第一确保第二轿厢2 可以运行到更高的位置,第二尽量拉开第一上导向轮10与第一下导向轮12之间的距离,降低曳引索5因绳轮反向布置带来的磨损风险,第一下导向轮12被布置在第一驱动装置7的下方位置。第一上导向轮10与第一下导向轮12的轴中心线的垂直投影被设置成与轿厢前后中心线22保持垂直,保证所述导向轮组在井道平面内占据最小的截面空间。另一导向轮组与上述导向轮组采用对称布置的方式。
上述中,平衡配重21,第一配重转向轮19、20,第二配重转向轮18,被布置成沿轿厢前后中心线22呈左右对称布置,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井道平面的利用率。
上述中,第一驱动装置7与第二驱动装置8被布置成沿轿厢前后中心线22 呈左右对称布置,第一驱动装置7、第二驱动装置8及第二配重转向轮共同安装在支撑架9上,支撑架9全部或局部结构位于机房3内,支撑架9也可以被设计成对称结构,这对安装与制造都有利。
本实施例中的双子电梯的系统布置方式还安装有金属隔板6,金属隔板6将井道最顶部的空间与机房3进行隔离,所述被隔离的位于机房楼板以上的空间被视为轿厢躲避空间23,所述空间至少可以容纳整个第二轿厢2的结构空间,金属隔板6被布置成垂直投影全部或部分位于井道平面内,但其投影与轿厢垂直投影不会重合并要保持至少50mm的最小距离,确保轿厢可以自由且安全地运行至井道最顶部的轿厢躲避空间23内,金属隔板6将第一驱动装置7、第二驱动装置8、进行部分隔开,其中所述驱动装置与曳引索5连接的结构部分被隔开并位于轿厢躲避空间内,所述驱动装置其余部分被隔开并位于机房内,从而可以确保电梯的日常维护人员可以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常规的日常保养,也可以满足电梯困人故障时的紧急救人功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在同一井道内的两个轿厢,在轿厢深度方向上、轿厢开门的一侧为前侧,相对侧为后侧;
竖直投影位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外侧且部分位于机房内的两台驱动装置,所述机房处在井道顶部的后侧;
位于井道内的后侧且处在所述两台驱动装置下方的平衡配重;
位于井道内且竖直投影分别处于所述轿厢竖直投影左后侧和右后侧的两个导向绳轮组;
一根曳引索,所述曳引索的两端通过相应的绳头装置直接或间接的连接于井道或机房内,所述曳引索由一端起依次绕经其中一轿厢、其中一对导向绳轮组、其中一驱动装置、平衡配重、另一驱动装置、另一对导向绳轮组、另一轿厢直至所述曳引索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与所述机房之间设置隔离墙,且所述隔离墙开设有与驱动装置位置相应的避让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的顶部为处在机房前侧的轿厢躲避空间,且所述轿厢躲避空间至少可容许轿厢进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台驱动装置除曳引轮之外的其余部分位于机房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前侧中点与后侧中点的连线为前后中心线,所述两台驱动装置对称的布置在轿厢前后中心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向绳轮组相对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布置,所述每一侧的导向绳轮组均包括上下两个布置的两个导向绳轮,两个导向绳轮的侧面分别与轿厢朝向该导向绳轮组的侧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同一导向绳轮组中,上部导向绳轮位于相应驱动装置的曳引轮上方,下部导向轮位于相应驱动装置的曳引轮下方;
所述曳引索由一驱动装置起依次绕经下部导向轮,上部导向轮,然后到其中一个轿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轿厢均以2:1的曳引比进行悬吊,所述平衡配重以4:1的曳引比进行悬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配重的顶部设有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且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相对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对称布置,在井道顶部有设置第二配重转向轮,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的竖直投影位置处在所述两个第一配重转向轮之间且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轴线的垂直投影与轿厢前后中心线的垂直投影重合,所有配重转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曳引索由一驱动装置起依次绕经其中一第一配重转向轮、所述第二配重转向轮、另一第一配重转向轮、直至另一驱动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子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轿厢一个为上轿厢,另一个为下轿厢,所述上轿厢的底部设置两个第一轿底轮,所述曳引索绕经所述两个第一轿底轮后分别向上延伸至相应的绳头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下轿厢的底部设置两个第二轿底轮,所述曳引索绕经所述两个第二轿底轮后分别向上延伸至相应的绳头装置和驱动装置;
两个第一轿底轮的垂直投影连线与两个第二轿底轮的垂直投影连线呈X形布置,且该X形相对于轿厢前后中心线呈对称布置。
CN202020206049.3U 2020-02-25 2020-02-25 双子电梯系统 Active CN212198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6049.3U CN212198072U (zh) 2020-02-25 2020-02-25 双子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06049.3U CN212198072U (zh) 2020-02-25 2020-02-25 双子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98072U true CN212198072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20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06049.3U Active CN212198072U (zh) 2020-02-25 2020-02-25 双子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980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6176B (zh)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JP426279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吊り構造
TW200900343A (en) Lift with two lift cages, which are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CN111874780B (zh) 一种高速电梯降压导流罩
CN201002908Y (zh)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
CN212198072U (zh) 双子电梯系统
JP2004083231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RU2493092C2 (ru) Система подъемников в здании, имеющем,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один пересадочный этаж
CN111204642A (zh) 一种双子电梯的系统布置方式
CN216471684U (zh) 大载重背包式电梯
CN110526051A (zh) 一种多轿厢电梯系统
CN217627048U (zh) 一种自带井道采用混合牵引的电梯
CN214780113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CN212245836U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JP426280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1198277U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211769678U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110510485B (zh)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CN210973506U (zh) 一种电梯配重用便于组装的钢板壳
JP429113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11393460U (zh)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CN111439657A (zh)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CN2632050Y (zh) 无机房电梯
CN215101353U (zh) 一种曳引驱动电梯
CN110902523A (zh)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