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82755U -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 Google Patents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82755U
CN212182755U CN202020822660.9U CN202020822660U CN212182755U CN 212182755 U CN212182755 U CN 212182755U CN 202020822660 U CN202020822660 U CN 202020822660U CN 212182755 U CN212182755 U CN 212182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end cover
flow
laser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226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海峰
曹丁象
赵德平
段誉
徐迎彬
田密
巨兴斌
黄建雄
李一鸣
刘宏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ua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ua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ua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ua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226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82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82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82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激光器壳体包括本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本体上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自身的第一安装位,本体在第一安装位的周向上形成壁部,壁部内设有流道,在第一方向上,流道连通壁部的两端,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一端盖盖合在壁部的第一端上,第二端盖盖合在壁部的第二端上,本体、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上设有进液口,进液口与流道的进液端连通,本体、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上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与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激光器设有上述激光器壳体,通过对激光器壳体的结构设计,使得激光器的整体集成度高,且激光器壳体能够对激光发射器进行直接散热,提高激光器的散热性能,同时还能够缩小激光器的尺寸。

Description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激光器壳体及设置有该激光器壳体的激光器。
背景技术
现有对激光器的水冷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在激光器的壳体上套装一个冷却套,并使冷却套与液冷系统的冷却回路连接,使得激光器的激光发射器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冷却套与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激光发射器的温度。但是,由于冷却套与激光器并非一体,使得整体集成度差,且冷却套通常仅能够对激光器的局部进行冷却,导致冷却效果有限,再者,激光发射器的热量需要经由激光器的壳体传递至冷却套,导致冷却套无法直接对激光发射器进行散热,降低了激光发射器的散热速度。此外,采用冷却套对激光器进行冷却时,通常还需要设置额外的夹具对激光器进行固定。
第二种,设置专用的激光器冷却夹具,冷却夹具中设置有流道,流道与液冷系统的冷却回路连接,使得激光发射器产生的热量能够经由冷却夹具与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激光发射器的温度,虽然激光冷却夹具既能够起到对激光器进行固定的作用,又无需额外设置冷却套对激光器进行冷却,但冷却夹具中的流道加工难度大,且与冷却套相比,部分冷却夹具的散热效果可能更差。此外,激光发射器的热量传递至冷却夹具时,同样需要经由激光器的壳体,这导致冷却夹具也无法直接对激光发射器进行散热,导致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的激光器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激光器壳体的激光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壳体,其中,包括本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本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贯穿自身的第一安装位,本体在第一安装位的周向上形成壁部,壁部内设置有流道,在第一方向上,流道连通壁部的两端,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一端盖盖合在壁部的第一端上,第二端盖盖合在壁部的第二端上,本体、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上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与流道的进液端连通,本体、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上设置有出液口,出液口与流道的出液端连通。
由上可见,激光器壳体的第一安装位为激光发射器提供安装空间,以实现激光发射器与激光器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而壁部内的流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使得冷却液能够带走激光发射器传递至激光器壳体上的热量,对激光发射器及激光器壳体进行冷却降温。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激光器壳体的结构设计,使得激光器壳体能够直接对激光发射器进行散热,提高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率,再者,激光器壳体直接作为激光器的外壳,提高了激光器的集成度,并使得激光器的安装位置自由度更高,且无需在额外设置冷却装置对激光器进行冷却。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流道包括两条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两条第一流路沿周向分布,且两条第一流路分别沿第一方向贯穿壁部,第二流路设置在壁部的第一端,第二流路连通两条第一流路的第一端,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第二端盖上,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两条第一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流道呈蜿蜒设置,流道包括第三流路、至少一条第四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五流路,第三流路的数量为三条以上且为单数,三条以上的第三流路沿周向分布,且每一条第三流路均沿第一方向贯穿壁部,第四流路设置在壁部的第一端,第四流路连通相邻两条第三流路的第一端,第五流路设置在壁部的第二端,第五流路连通相邻两条第三流路的第二端,且在第一方向上,第四流路的投影与第五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进液口设置在第一端盖上,进液口与位于流道首端的第三流路的第一端连通,出液口设置在第二端盖上,进液口与位于流道末端的第三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流道呈蜿蜒设置,流道包括第六流路、至少两条第七流路和至少一条第八流路,第六流路的数量为四条以上且为双数,四条以上的第六流路沿周向分布,且每一条第六流路均沿第一方向贯穿壁部,每条第七流路均设置在壁部的第一端,每条第七流路连通相邻两条第六流路的第一端,每条第八流路均设置在壁部的第二端,每条第八流路连通相邻两条第六流路的第二端,且在第一方向上,相邻两条第七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第七流路的投影与第八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进液口和出液口均设置在第二端盖上,进液口与位于流道首端的第六流路的第二端连通,出液口与位于流道末端的第六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由上可见,流道可直接成型于壁部内,且流道的形状可根据激光发射器的功率、尺寸、散热需求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本体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螺旋冷却管,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第一安装位设置于第一筒体上,第一筒体的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筒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槽,第二筒体套装在第一筒体上,第一螺旋槽与第二螺旋槽配合形成螺旋安装位,第一筒体的筒壁和第二筒体的筒壁组成壁部,螺旋冷却管安装在螺旋安装位内,进液口设置在第一端盖上并与螺旋冷却管的第一端连通,出液口设置在第二端盖上并与螺旋冷却管的第二端连通。
由上可见,流道可为外设管路,而采用螺旋冷却管作为流道使得螺旋冷却管能够均匀分布于第一安装位的周向上,从而保证螺纹冷却管换热的均匀性,提高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本体段和第二本体段,第一端盖盖合在第一本体段的第一端上,第一本体段的第二端与第二本体段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端盖盖合在第二本体段的第二端上;或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三本体段、第四本体段和本体段组,第一端盖盖合在第三本体段的第一端上,第三本体段的第二端与本体段组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本体段组的第二端与第四本体段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端盖盖合在第四本体段的第二端上,本体段组包括至少一段第五本体段。
由上可见,通过对本体的结构设计,使本体的加工更加简单,并使得本体具有组装功能,以提高本体的适配性,例如,本体可根据不同激光发射器的长度调节本体段的数量。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流道的流体流向上,流道的截面的投影呈圆形、扇形、矩形或梯形。
由上可见,流道内的流量可通过改变流道的截面形状进行调整,从而使流道能够满足激光发射器的散热需求,并保证激光器壳体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壁部的第一端与第一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壁部的第二端与第二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由上可见,密封圈能够防止流道内的冷却液从壁部与端盖之间的缝隙渗出激光器壳体外,并保证流道内的流体压力。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激光器壳体还包括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进液接头安装在进液口上,出液接头安装在出液口上。
由上可见,设置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使得激光器壳体与外部供液装置的连接更加的方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包括激光发射器,其中,还包括上述的激光器壳体,激光发射器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位内。
由上可见,设置有上述激光器壳体的激光器能够提高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率,使激光发射器的工作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够提高激光器的集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本体内的流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本体段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本体段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本体段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本体段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二实施例的本体内的流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三实施例的本体内的流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四实施例的本体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激光器第四实施例的本体的分解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激光器第一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3,激光器100包括激光发射器101和激光器壳体102,其中,激光器壳体102包括本体1、第一端盖2、第一密封圈41、第二密封圈42、进液接头51和出液接头52。本体1优选采用导热性好的金属或合金制成。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位11,第一安装位11沿第一方向X贯穿本体1,激光发射器101安装在第一安装位11内并与本体1邻接,使得激光发射器101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到本体1上。
本体1在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上形成壁部12,壁部12内设置有流道13,且在第一方向X上,流道13连通壁部12的两端。流道13可与外部供液装置进行连接,使得外部供液装置能够向流道13内供入冷却液并使冷却液在流道13内进行单向流动,从而使得传递到本体1上的热量能够与流道13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本体1的温度,提高对激光发射器101的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道13呈蜿蜒设置,流道13包括第六流路131、第七流路132和第八流路131,其中,第六流路131的数量为四条以上且为双数,第七流路132的数量为至少两条、第八流路131的数量为至少一条,且第七流路132和第八流路131的数量由第六流路131决定。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六流路131的数量为八条、第七流路132的数量为四条、第八流路131的数量为三条。其中,八条第六流路131沿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一条条第六流路131均沿第一方向X贯穿壁部12。每条第七流路132均设置在壁部12的第一端上并沿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延伸,每条第七流路132连通相邻的两条第六流路131的第一端;但是,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第七流路132的投影间隔设置,即在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上,相邻两条第七流路132间隔设置。每条第八流路131均设置在壁部12的第二端上并沿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延伸,每条第八流路131连通相邻的两条第六流路131的第二端;但是,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两条第八流路131的投影间隔设置,即在第一安装位11的周向上,相邻两条第八流路131间隔设置;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第七流路132的投影与第八流路131的投影间隔设置,使得流道13呈蜿蜒设置,从而使得流道13内的冷却液仅能进行单向流动,避免了流道13存在冷却液流动死角,并防止流道13内产生气穴,以保证激光器壳体102对激光发射器101的散热效果。
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沿第一方向X分布,且第一端盖2盖合在壁部12的第一端上,以对流道13进行封闭,保证流道13的完整性;第二端盖3盖合在壁部12的第二端上,第二端盖3同样用于对流道13进行封闭,以保证流道13的完整性。此外,设置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3,以及对流道13结构的设计,使得本体1的加工更加的简单,保证本体1能够被加工出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本体1的加工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设置成两段,即本体1包括第一本体段14和第二本体段15,且第一本体段14和第二本体段15沿第一方向X分布。将本体1设置成两端,使得当激光发射器101的长度较长时,能够对本体1进行分段加工后再将本体1进行拼装,以使本体1的加工更加方便。
具体地,结合图4至图7,第一本体段14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第二安装位141,第二安装位141与第七流道13连通,第一端盖2安装在第二安装位141内。第一密封圈41设置在第二安装位141内,且第一密封圈41邻接在第二安装位141的底部和第一端盖2之间,第一密封圈41的设置能够防止流道13内的冷却液经由第六流路131和/或第七流路132从本体1与第一端盖2之间的缝隙泄漏出激光器壳体102外。第一本体段14的第二端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42,第一配合部142内设置有第一螺孔组143,第一螺孔组143的第一螺孔沿第一方向X延伸。
第二本体段15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52,第一配合部142用于与第一配合部142配合连接,以实现第一本体段14和第二本体段15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配合部142优选为安装凹位,第二配合部152优选为安装凸位。此外,第二本体段15的壁部1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螺孔组143配合的第一通孔组153,第一通孔组153的第一通孔沿第一方向X贯穿第二本体段15的壁部12。为了保证第一本体段14和第二本体段15之间的密封性,第一配合部142内设置有第三密封圈43,第三密封圈43邻接在第一配合部142和第二配合部152之间。第二本体段15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安装位151,第三安装位151与第八流道13连通,第二端盖3安装在第三安装位151内。第二密封圈42设置在第三安装位151内,且第二密封圈42邻接在第三安装位151的底部和第二端盖3之间,第二密封圈42的设置能够防止流道13内的冷却液经由第六流路131和/或第八流路131从本体1与第二端盖3之间的缝隙泄漏出激光器壳体102外。
第二端盖3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组153配合的第二通孔组31,第二通孔组31的第二通孔沿第一方向X贯穿第二端盖3。第一本体段14和第二本体段15连接时,通过将长螺栓6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后与第一螺孔螺纹连接即可。此外,第二端盖3上还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位于流道13首端的第六流路131的第二端(即进液端134)连通,出液口与位于流道13末端的第六流路131的第二端(即出液端135)连通,使得外部供液装置能够将冷却液从进液口处输入流道13内,并时外部供液装置能够从出液口处回收完成热交换的冷却液。当然,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也可将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本体1上。
如图1至图3所示,进液接头51设置在第二端盖3的进液口上,出液接口设置在第二端盖3的出液口上,而通过设置进液接头51和出液接头52,使得激光器壳体102与外部供液装置的连接更加的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道13的流体流向上,流道13的截面的投影呈圆形、扇形、矩形或梯形,即流道13的截面可为圆形、扇形、矩形或梯形。当然,流道13的截面形状还可为其他合理的形状,故在此不进行一一例举。可见,流道13内的流量可通过改变流道13的截面形状进行调整,从而使流道13能够满足激光发射器101的散热需求,并保证激光器壳体102对激光发射器101的散热效果。
激光器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流道结构的设计,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流道结构设计如下:如图8所示,流道72包括两条第一流路721和一条第二流路722,其中,两条第一流路721沿第一安装位711的周向均与分布,且每一条第一流路721均沿第一方向X11贯穿壁部712。第二流路722设置在壁部712的第一端,且第二流路722连通两条第一流路721的第一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口和出液口也均设置在第二端盖上,进液口与第一条第一流路721的第二端连通(即进液端),出液口与第二条第一流路721的第二端连通(即出液端)。
可见,流道的形状(如改变流路的密度)可根据激光发射器的功率、尺寸、散热需求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激光器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流道结构、进液口位置和出液口位置的设计,具体地,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流道结构设计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流道74呈蜿蜒设置,流道74包括第三流路741、第四流路742和第五流路743,其中,第三流路741的数量为三条以上且为单数,第四流路742的数量为至少一条、第五流路743的数量为至少一条,且第四流路742和第五流路743的数量由第三流路741决定。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流路741的数量为七条、第四流路742的数量为三条、第五流路743的数量为三条。其中,七条第三流路741沿第一安装位731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每一条条第三流路741均沿第一方向X12贯穿壁部732。每条第四流路742均设置在壁部732的第一端上并沿第一安装位731的周向延伸,每条第四流路742连通相邻的两条第三流路741的第一端;但是,在第一方向X12上,相邻两条第四流路742的投影间隔设置,即在第一安装位731的周向上,相邻两条第四流路742间隔设置。每条第五流路743均设置在壁部732的第二端上并沿第一安装位731的周向延伸,每条第五流路743连通相邻的两条第三流路741的第二端;但是,在第一方向X12上,相邻两条第五流路743的投影间隔设置,即在第一安装位731的周向上,相邻两条第五流路743间隔设置;此外,在第一方向X12上,第四流路742的投影与第五流路743的投影间隔设置,使得流道74呈蜿蜒设置,从而使得流道74内的冷却液仅能进行单向流动,避免了流道74存在冷却液流动死角,并防止流道74内产生气穴,以保证激光器壳体73对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进液口设置在第一端盖(未示出)上,进液口与位于流道首端的第三流路741的第一端(即进液端744)连通,出液口设置在第二端盖(未示出)上,进液口与位于流道末端的第三流路741的第二端连通(即出液端745)。
可见,流道的形状(如改变流路的密度)可根据激光发射器的功率、尺寸、散热需求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激光器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激光器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结构的设计,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本体8结构设计如下: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本体8呈单段设计,且本体8包括第一筒体81、第二筒体82和螺旋冷却管83。第一筒体81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811,第一螺旋槽811沿第一方向X13螺旋上升,第一安装位812设置于第一筒体81上,第一筒体81的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X13。第二筒体82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槽821,第二螺旋槽821沿第一方向X13螺旋上升。第二筒体82套装在第一筒体81上,使得第一螺旋槽811与第二螺旋槽821配合形成螺旋安装位,且第一筒体81的筒壁和第二筒体82的筒壁组成壁部80。螺旋冷却管83安装在螺旋安装位内。其中,螺旋冷却管83优选由导热性好的金属或合金制成,且螺旋冷却管为本实施例中的流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口设置在第一端盖(未示出)上,且进液口与螺旋冷却管83的第一端(即进液端)连通,出液口设置在第二端盖(未示出)上,且出液口与螺旋冷却管83的第二端(即出液端)连通。
可见,流道的形状可根据激光发射器的功率、尺寸、散热需求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从而保证对激光发射器的散热效果。
激光器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激光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的分段设计,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本体的分段设计如下:
本体包括第三本体段、第四本体段和本体段组,且第三本体段、本体段组和第四本体段沿第一方向依次分布。其中,第一端盖盖合在第三本体段的第一端上,第三本体段的第二端与本体段组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本体段组的第二端与第四本体段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端盖盖合在第四本体段的第二端上,本体段组包括至少一段第五本体段。
以下以第五本体段的数量为两段进行举例说明,例如:
第三本体段的第二端处设置有第三配合部,第三配合部内设置有第二螺孔组,第二螺孔组的第二螺孔沿第一方向延伸。每一段第五本体段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第四配合部,每一段第五本体段的第二端处设置有第五配合部,相邻两段第五本体段可拆卸地连接,如,上一段第五本体段的第四配合部与下一段第五本体段的第五配合部配合连接。此外,每一段第五本体段上均设置有第三通孔组,第三通孔组的第三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第五本体段。第一本体段的第三配合部与本体段组的位于首端的第五本体段的第四配合部连接。
第四本体段的第二端处设置有第六配合部,第六配合部与本体段组的位于末端的第五本体段的第五配合部连接。第四本体段上设置有第四通孔组,第四通孔组的第四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第四本体段。当第三本体段、第四本体段和本体段组连接时,通过长螺栓依次穿过第四通孔和本体段组的多个第三通孔后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即可。
可见,通过对本体进行上述的结构设计,使本体的加工更加简单,并使得本体具有组装功能,以提高本体的适配性,例如,本体可根据不同激光发射器的长度调节本体段的数量。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的结构设计,使得激光器的整体集成度高,且激光器壳体能够对激光发射器进行直接散热,提高激光器的散热性能,同时还能够缩小激光器的尺寸。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贯穿自身的第一安装位,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安装位的周向上形成壁部,所述壁部内设置有流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流道连通所述壁部的两端;
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所述第一端盖盖合在所述壁部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端盖盖合在所述壁部的第二端上,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流道的进液端连通,所述本体、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流道的出液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包括:
两条第一流路,两条所述第一流路沿所述周向分布,且两条所述第一流路分别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壁部;
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设置在所述壁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流路连通两条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端,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呈蜿蜒设置,所述流道包括:
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的数量为三条以上且为单数,三条以上的所述第三流路沿所述周向分布,且每一条所述第三流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壁部;
至少一条第四流路,所述第四流路设置在所述壁部的第一端,所述第四流路连通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一端;
至少一条第五流路,所述第五流路设置在所述壁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五流路连通相邻两条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二端,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四流路的投影与所述第五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上,所述进液口与位于所述流道首端的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所述进液口与位于所述流道末端的所述第三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道呈蜿蜒设置,所述流道包括:
第六流路,所述第六流路的数量为四条以上且为双数,四条以上的所述第六流路沿所述周向分布,且每一条所述第六流路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壁部;
至少两条第七流路,每条所述第七流路均设置在所述壁部的第一端,每条所述第七流路连通相邻两条所述第六流路的第一端;
至少一条第八流路,每条所述第八流路均设置在所述壁部的第二端,每条所述第八流路连通相邻两条所述第六流路的第二端,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条所述第七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所述第七流路的投影与所述第八流路的投影间隔设置,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所述进液口与位于所述流道首端的所述第六流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出液口与位于所述流道末端的所述第六流路的第二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包括:
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旋槽,所述第一安装位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上,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二筒体套装在所述第一筒体上,所述第一螺旋槽与所述第二螺旋槽配合形成螺旋安装位,所述第一筒体的筒壁和所述第二筒体的筒壁组成所述壁部;
螺旋冷却管,所述螺旋冷却管安装在所述螺旋安装位内,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上并与所述螺旋冷却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并与所述螺旋冷却管的第二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本体段和第二本体段,所述第一端盖盖合在所述第一本体段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一本体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本体段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端盖盖合在所述第二本体段的第二端上;或
所述本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三本体段、第四本体段和本体段组,所述第一端盖盖合在所述第三本体段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三本体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本体段组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本体段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本体段的第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端盖盖合在所述第四本体段的第二端上,所述本体段组包括至少一段第五本体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道的流体流向上,所述流道的截面的投影呈圆形、扇形、矩形或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壁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激光器壳体还包括:
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安装在所述进液口上;
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安装在所述出液口上。
10.激光器,包括激光发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器壳体,所述激光发射器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位内。
CN202020822660.9U 2020-05-15 2020-05-15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Active CN212182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2660.9U CN212182755U (zh) 2020-05-15 2020-05-15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2660.9U CN212182755U (zh) 2020-05-15 2020-05-15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82755U true CN212182755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74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22660.9U Active CN212182755U (zh) 2020-05-15 2020-05-15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827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5730A (zh) * 2021-06-15 2021-08-13 徐州诺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可处理烟尘飞溅物的激光器包壳及激光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5730A (zh) * 2021-06-15 2021-08-13 徐州诺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可处理烟尘飞溅物的激光器包壳及激光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66202B (zh) 一种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冷却装置
WO2022237214A1 (zh) 定子冷却结构、驱动电机和新能源汽车
CN111927942B (zh) 一种液冷散热结构和变速箱壳体
CN212182755U (zh) 激光器壳体及激光器
CN108696040B (zh) 一种水冷电机壳及电机
CN209895295U (zh) 一种新型水冷散热器
CN218299932U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模组
CN210773606U (zh) 一种双面散热的铜管水冷板
CN115528352A (zh) 液冷换热装置
CN211394570U (zh) 节水型水冷炉底辊
WO2022021484A1 (zh) 一种变速箱壳体
CN110829690B (zh)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及电机
CN211082043U (zh) 中冷器
CN210041525U (zh) 一种可外接水路的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CN220830376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机冷却套结构
CN218183146U (zh) 一种油水混冷结构、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110836138A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和车辆
CN216240975U (zh) 发动机缸体及发动机
CN220083755U (zh) 一种螺旋式冷凝器
CN218821261U (zh) 一种连接体冷却装置
CN212614934U (zh) 一种柴油机机油冷却器
CN218826481U (zh) 一种油浸式变压器箱体
CN209111921U (zh) 冷却系统及汽车
CN210460883U (zh) 一种发动机水冷缸头
CN220909833U (zh) 缸体、发动机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