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8511U - 一种l型板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l型板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78511U
CN212178511U CN202020822004.9U CN202020822004U CN212178511U CN 212178511 U CN212178511 U CN 212178511U CN 202020822004 U CN202020822004 U CN 202020822004U CN 212178511 U CN212178511 U CN 2121785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body
groove
shaped plate
co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220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和荣
王勤
黄林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shida Shangha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shida Shangha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shida Shangha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shida Shangha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220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785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785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785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L型板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一板体相平行的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板体的相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平行的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交且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相交线交替错开设置。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的设置同时改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转角处的玻纤取向和热量散发方式,使L型板件的转角内侧收缩与外侧收缩尽可能保持一致,进而保证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接近理论内侧夹角,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能够有效地防止L型板件的内侧夹角变形。

Description

一种L型板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型板件。
背景技术
L型板件,尤其是塑胶类L型板件,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
参见附图1和附图2,附图1为L型板件的玻纤取向图,图2为图1中M局部放大图。玻纤流经转角时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使L型板件转角外侧的玻纤取向张量明显大于转角内侧。再参考附图3,附图3为L型板件的热量分布图。L型板件在冷却过程中受到由于L型结构的角落效应,使角落内侧温度较高,散热较困难。基于上述因素,现有L型结构在转角处的内侧收缩大于外侧,导致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α小于理论内侧夹角β,具体参见附图4。
为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三种方案。一是,在L型板件的内侧增大加强筋,具体参见附图5,利用加强筋增加内侧夹角的刚度,防止内侧夹角变小,然而内侧夹角的改善效果主要取决于加强筋的厚度及高度,导致改善效果不可靠,且浪费资源。二是,在L型板件的转角的内外两侧均增设倒圆角,具体参见附图6,然而倒圆角对内侧角度的改善效果非常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改善效果。三是,在L型板件的模具上提前做反变形修正,具体参见附图7,然而反变形量难以精确把控,过大或过小的反变形量均会产生副作用,难以实现极佳的改善效果。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L型板件的内侧夹角变形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型板件,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相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相交且沿相交线交替错开设置,使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同时改变L型板件转角处的玻纤取向和热量散发方式,从而使转角内侧收缩与外侧收缩一致,进而使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接近理论内侧夹角,故能够有效地防止L型板件的内侧夹角变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一板体相平行的第一槽体,第二板梯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二板体相平行的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交且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相交线的交替错开设置。
优选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为垂直相交的平板,第一槽体的中心线与第二槽体的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优选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的深度相等,二者的深度范围均为第一板体厚度的二至五倍。
优选的,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均为矩形槽。
优选的,相邻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在相交线上的距离为第一板体厚度的一至二倍。
优选的,相邻两个第一槽体及相邻两个第二槽体在相交线上的距离为第一板体厚度的二至四倍。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一板体相平行的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板体的相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板体相平行的第二槽体,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交且沿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相交线交替错开设置。参考附图15可知,上述结构中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设置能够改变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转角处的玻纤取向,使转角内侧于转角外侧的玻纤取向一致,甚至能够使转角内侧的玻纤取向强于转角外侧。再参考附图16可知,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的设置还能够改变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转角处的热量,使转角内侧的热量可通过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散发,避免热量集中于转角内侧。
由上述可知,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的设置同时改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转角处的玻纤取向和热量散发方式,使L型板件的转角内侧收缩与外侧收缩尽可能保持一致,进而保证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接近理论内侧夹角,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能够有效地防止L型板件的内侧夹角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L型板件的玻纤取向图;
图2为图1中M局部放大图;
图3为现有L型板件的热量分布图;
图4为现有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与理论内侧夹角之间的关系图;
图5为设有加强筋的现有L型板件的剖面图;
图6为设有倒圆角的现有L型板件的剖面图;
图7为具有反变形量的现有L型板件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轴侧图;
图9为图7的俯视图;
图10为图7中A-A向剖视图;
图11为图7中B-B向剖视图;
图12为图7中C-C向剖视图;
图13为图10中D的局部放大图及各尺寸关系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玻纤取向图;
图15为图14中N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热量分布图。
附图标记如下:
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
第一槽体11;
第二槽体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8至图1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轴侧图;图9为图7的俯视图;图10为图7中A-A向剖视图;图11为图7中B-B向剖视图;图12为图7中C-C向剖视图;图13为图10中D的局部放大图及各尺寸关系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L型板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一板体1相平行的第一槽体11,第二板体2的相交侧设有与第二板体2的相平行的第二槽体21,也即,第一槽体11的中心线走势与第一板体1在长度方向上的走势一致,第二槽体21的中心线走势与第二板体2在长度方向上的走势一致。
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相交,需指明的是,第一槽体11的中心线与第二槽体21的中心线在空间上相交,但第一槽体11的中心线与第二槽体21的中心线不共面。
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沿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的相交线的交替错开设置,意味着任意相邻两个第一槽体1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槽体21,且所有槽体沿相交均匀错开设置。
请参考附图14至图16,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玻纤取向图;图15为图14中N的局部放大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的热量分布图。
参考附图15可知,上述结构中的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的设置能够改变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转角处的玻纤取向,使转角内侧于转角外侧的玻纤取向一致,甚至能够使转角内侧的玻纤取向强于转角外侧。
再参考附图16可知,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的设置还能够改变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转角处的热量,使转角内侧的热量可通过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散发,避免热量集中于转角内侧。
综上所述,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的设置同时改善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转角处的玻纤取向和热量散发方式,使L型板件的转角内侧收缩与外侧收缩尽可能保持一致,进而保证L型板件的实际内侧夹角接近理论内侧夹角,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L型板件能够有效地防止L型板件的内侧夹角变形。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均可以是平板,且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垂直相交,此时第一槽体11的中心线与第二槽体21的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可选地,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的厚度相等,假定第一板体1厚度为a,则第二板体2的厚度也为a。
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的深度相等,方便统一加工。第一槽体11的深度b与第二槽体21的深度b相等,第一槽体11的深度d与第二槽体21的深度d为第一板体1厚度a的二至五倍,也即b=2a~5a。
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均为矩形槽,当然也可以是圆柱槽,或其他形式的槽体,并不影响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第一槽体11的宽度f与第二槽体21的宽度f均为第一板体1厚度a的0.3~0.5倍,也即f=0.3a~0.5a。
相邻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在相交线上的距离e为第一板体1厚度a的一至二倍,也即e=1a~2a。
相邻两个第一槽体11在相交线上的距离d等于第一板体1厚度a的二至四倍,相邻两个第二槽体21在相交线上的距离d也等于第一板体1厚度a的二至四倍,也即d=2a~4a。
具体地,第一槽体11在相交线上与第一板体1上边沿之间的距离c等于第一板体1厚度a的一至二倍,也即c=1a~2a。第二槽体21距第一板体1相交侧沿的距离g为第一板体1厚度的0~0.3倍,也即g=0~0.3a。
另外,L型板件转角内侧的改善程度分别与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的深度及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之间的间距相关,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的深度越大且第一槽体11与第二槽体21之间的间距越小,则对转角内侧的改善程度越明显,由此可依据转角内侧的角度调整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的深度及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21之间的间距。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所述第一板体(1)的相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板体(1)相平行的第一槽体(11),所述第二板梯的相交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板体(2)相平行的第二槽体(21),所述第一槽体(11)和所述第二槽体(21)相交且沿所述第一板体(1)与所述第二板体(2)的相交线的交替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和所述第二板体(2)为垂直相交的平板,所述第一槽体(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槽体(21)的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和所述第二板体(2)的厚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11)与所述第二槽体(21)的深度相等,二者的深度范围均为所述第一板体(1)厚度的二至五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11)与所述第二槽体(21)均为矩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槽体(11)与所述第二槽体(21)在所述相交线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板体(1)厚度的一至二倍。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型板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槽体(11)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槽体(21)在所述相交线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一板体(1)厚度的二至四倍。
CN202020822004.9U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l型板件 Active CN2121785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2004.9U CN212178511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l型板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2004.9U CN212178511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l型板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78511U true CN212178511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7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22004.9U Active CN212178511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l型板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785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74372B2 (en) Indexable insert
RU2012114790A (ru) Режущая пластина
CN212178511U (zh) 一种l型板件
JP4407614B2 (ja) 多連凹凸板を利用した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および多連凹凸板用曲げ加工型
JPH09511565A (ja) 改良されたプレート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CN211196933U (zh) 一种增强型水箱抗压用模压板
JP588402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4189100U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金属板材
JP2001038507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チップ
CN206963270U (zh) 一种带限位结构的屏蔽罩
CN214672543U (zh) 一种用于承托硅片的抗弯曲载具
CN215943303U (zh) 一种十字交叉自锁式叠合板模具
CN210694761U (zh) 增加散热面积的塑料散热器
CN112968066A (zh) 一种栅线不均匀分布的电池片
US5413833A (en) Injection molded plastic boss design
CN212242324U (zh) 一种模具连接体
CN212836522U (zh) 一种板材封边连接型材
CN216558466U (zh) 一种钎焊式散热器主板结构
CN210716903U (zh) 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
CN214848645U (zh) 一种栅线不均匀分布的电池片
CN220871547U (zh) 一种层叠式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CN214161045U (zh) 高速冲模刀口防跳屑结构
CN219433899U (zh) 一种增强装配孔强度的散热器主板结构
CN219834064U (zh) 一种光伏钢边框用转角连接件、光伏边框和光伏组件
CN216938011U (zh)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