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38011U -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38011U
CN216938011U CN202220618526.6U CN202220618526U CN216938011U CN 216938011 U CN216938011 U CN 216938011U CN 202220618526 U CN202220618526 U CN 202220618526U CN 216938011 U CN216938011 U CN 216938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ine
center
tip
di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185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嘉荣
王振宇
章义杰
邓裕辉
黄志威
区志坚
钟润添
刘俊
韦献灯
唐国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Aion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185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38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38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38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冲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表面的凹槽区域;凹槽区域包括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的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一槽线和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二槽线;定义第一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一末梢槽,定义第二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二末梢槽;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的方向,第一末梢槽的深度和第二末梢槽的深度均逐渐减小;定义第一槽线和第二槽线位于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为边界点,第一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本申请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可以减少产品表面产生凸点的概率以及有效改善产品表面凹痕缺陷的深度。

Description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冲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背景技术
在使用冲压模具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时,对冲压模具以及材料的洁净度要求较高;若冲压模具或材料表面存在碎屑、灰尘等颗粒杂质,使用冲压模具对产品表面进行冲压施力时,会造成产品表面形成凸点,导致产品良率不佳。
为解决冲压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存在凸点的情况,目前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是在冲压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以使得碎屑、灰尘等颗粒杂质落入冲压模具表面的凹槽内,减少产品表面产生凸点的概率。但是,在冲压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会导致产品表面与凹槽边缘对应的位置形成凹痕,也会造成产品外观品质不合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旨在改善现有的冲压模具易对产品表面造成凸点和凹痕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表面的凹槽区域;凹槽区域包括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的多个第一槽线和多个第二槽线;多个第一槽线平行间隔分布,多个第二槽线平行间隔分布。
定义第一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一末梢槽,定义第二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二末梢槽;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的方向,第一末梢槽的深度和第二末梢槽的深度均逐渐减小。
定义第一槽线和第二槽线位于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为边界点,第一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
本申请通过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的基板表面设置凹槽区域,凹槽区域包括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一槽线和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二槽线,多个第一槽线和多个第二槽线相互交叉形成网格,可以使得碎屑、灰尘等颗粒杂质落入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的凹槽区域内的槽中,进而减少由于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凸点的概率。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的方向,第一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即第一末梢槽)的深度和第二槽线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即第二末梢槽)的深度均逐渐减小,可以使得在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时,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同时,第一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即第一槽线和第二槽线位于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可以使得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
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槽线的端部的深度和第二槽线的端部的深度均为零。
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槽线的端部和第二槽线的端部均与基板表面相平,可以进一步有效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上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上述设置方式,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进而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槽线的端部的槽宽和第二槽线的端部的槽宽均为零。
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一槽线的端部和第二槽线的端部形成“尖端”结构,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进而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末梢槽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一过渡点,第二末梢槽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二过渡点,部分第一过渡点和部分第二过渡点重合。
上述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凹槽区域中的部分第一末梢槽和部分第二末梢槽在同一位点同时开始进行槽深度的逐渐减小,进一步有利于实现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间的接触面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上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的长度为6-12mm;沿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的长度为2-8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为4-5mm,第二槽线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0-1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12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上述第一槽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之间的距离均为2-3mm。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2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标:100-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1-第一方向;102-第二方向;110-基板;120-第一槽线;121-第一末梢槽;130-第二槽线;131-第二末梢槽;M-过渡线;N-边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用于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作为示例性地,本申请提供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可以用于汽车、航天以及建筑等领域。
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包括基板110以及设置于基板110表面的凹槽区域。凹槽区域包括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一槽线120和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二槽线130。多个第一槽线120和多个第二槽线130相互交叉形成网格。
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的设置,可以使得碎屑、灰尘等颗粒杂质落入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的基板110表面的凹槽区域内的槽中,进而减少由于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凸点的概率,降低对产品的返修率,减少对产品表面摩擦以去除凸点的次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对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的数量进行限定。
在本申请中,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均为直线。定义第一槽线120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101,定义第二槽线130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10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101和第二方向102之间的夹角为60-120°。进一步地,第一方向101和第二方向102之间的夹角为90°。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槽线12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130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槽线12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130之间的距离均为2-3mm。再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第一槽线120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130之间的距离均为2.5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槽线120之间的距离是指相邻的两个第一槽线120的沿第一方向10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130之间的距离是指相邻的两个第二槽线130的沿第二方向10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图1中M所指的虚线是过渡线M,图1中N所指的虚线是边界线N;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过渡线M和边界线N是虚拟的并非是真实存在于基板110表面的,图1中过渡线M和边界线N的设置是为了划分基板110上的凹槽区域中的各个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内的第一槽线120的深度和第二槽线130的深度均为定值且相等。进一步地,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内的第一槽线120的深度和第二槽线130的深度均为0.15-0.25mm。再进一步地,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内的第一槽线120的深度和第二槽线130的深度均为0.2mm。
定义第一槽线120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一末梢槽121,定义第二槽线130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二末梢槽1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末梢槽121即为第一槽线120的位于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外的部分,第二末梢槽131即为第二槽线130的位于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外的部分。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第一末梢槽121和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均逐渐减小,可以使得在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时,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是指包括由凹槽区域的中心指向凹槽区域的边缘上各点的方向的集合。
定义第一末梢槽121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一过渡点,第二末梢槽131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二过渡点。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过渡点和部分第二过渡点重合,可以使得凹槽区域中的部分第一末梢槽121和部分第二末梢槽131在同一位点同时开始进行槽深度的逐渐减小,进一步有利于实现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末梢槽121即为第一槽线120的位于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外的部分,第二末梢槽131即为第二槽线130的位于过渡线M所围成的区域外的部分,第一末梢槽121的深度和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均是从过渡线M起,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
图3示出了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2沿C-C方向的剖视图,请参阅图1至图4,在第一方向101上,第一末梢槽121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换言之,第一末梢槽121的深度是沿第一方向101逐渐变化的,且第一末梢槽121越靠近凹槽区域的深度越大,第一末梢槽121越远离凹槽区域的深度越小。同样的,在第二方向102上,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换言之,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是沿第二方向102逐渐变化的,且第二末梢槽131越靠近凹槽区域的深度越大,第二末梢槽131越远离凹槽区域的深度越小。上述设施方式,可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线120的端部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的深度均为零,使得第一槽线120的端部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与基板110表面相平,可以进一步有效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线120的端部是指第一槽线120在第一方向101上的端部,第二槽线130的端部是指第二槽线130在第二方向102上的端部。
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101,第一末梢槽121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第二方向102,第二末梢槽131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进而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缺陷的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第一槽线120的槽宽是指第一槽线12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101的相对的两个槽壁之间距离,第二槽线130的槽宽是指第二槽线13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102的相对的两个槽壁之间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槽线120的端部的槽宽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的槽宽均为零,可以使得第一槽线120的端部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形成“尖端”结构,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进一步有效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缺陷的深度,进而有效解决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的问题。
定义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位于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为边界点;在本申请中,边界点即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位于边界线N上的交点。
在本实施例中,相交的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中的第一槽线12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13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可以进一步使得凹槽区域与非凹槽区域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相交的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中的第一槽线12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13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沿第一槽线120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121的长度为6-12mm;沿第二槽线130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131的长度为2-8mm。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线12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为4-5mm,第二槽线13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0-1mm。
本实施例提供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通过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的基板110表面设置凹槽区域,凹槽区域包括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一槽线120和多个平行间隔分布的第二槽线130,多个第一槽线120和多个第二槽线130相互交叉形成网格,可以使得碎屑、灰尘等颗粒杂质落入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的凹槽区域内的槽中,进而减少由于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凸点的概率。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的方向,第一槽线120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即第一末梢槽121)的深度和第二槽线130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即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均逐渐减小,可以使得在使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对产品表面冲压施力时,沿凹槽区域的中心至凹槽区域的边缘方向,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呈逐渐增大的方式;同时,第一槽线120的端部至边界点(即第一槽线120和第二槽线130位于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的距离大于第二槽线130的端部至边界点的距离,可以使得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有利于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进一步地,沿第一槽线120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121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第二槽线130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131的深度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可以使得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第一槽线120的端部的深度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的深度均为零,使得第一槽线120的端部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均与基板110表面相平,可以进一步有效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形成凹痕缺陷的深度。
沿第一槽线120的延伸方向,第一末梢槽121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第二槽线130的延伸方向,第二末梢槽131的槽宽自靠近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第一槽线120的端部的槽宽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的槽宽均为零,可以使得第一槽120的端部和第二槽线130的端部形成“尖端”结构,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凹槽区域至非凹槽区域方向上材料与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间的接触面积变化的更加缓和,进而改善由于在冲压网格凹槽模具100表面设置凹槽结构而导致的产品表面产生凹痕缺陷的深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的凹槽区域;所述凹槽区域包括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的多个第一槽线和多个第二槽线;多个所述第一槽线平行间隔分布,多个所述第二槽线平行间隔分布;
定义所述第一槽线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一末梢槽,定义所述第二槽线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部分为第二末梢槽;沿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至所述凹槽区域的边缘的方向,所述第一末梢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末梢槽的深度均逐渐减小;
定义所述第一槽线和所述第二槽线位于所述凹槽区域的最边缘的交点为边界点,所述第一槽线的端部至所述边界点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槽线的端部至所述边界点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末梢槽的深度自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所述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末梢槽的深度自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线的端部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槽线的端部的深度均为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末梢槽的槽宽自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沿所述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末梢槽的槽宽自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一端呈逐渐减小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线的端部的槽宽和所述第二槽线的端部的槽宽均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末梢槽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一过渡点,所述第二末梢槽靠近所述凹槽区域的中心的端点为第二过渡点,部分所述第一过渡点和部分所述第二过渡点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末梢槽的长度为6-12mm;沿所述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末梢槽的长度为2-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线的端部至所述边界点的距离为4-5mm,所述第二槽线的端部至所述边界点的距离0-1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槽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1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网格凹槽模具,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槽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槽线之间的距离均为2-3mm。
CN202220618526.6U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Active CN216938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8526.6U CN216938011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18526.6U CN216938011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38011U true CN216938011U (zh) 2022-07-12

Family

ID=82296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18526.6U Active CN216938011U (zh) 2022-03-21 2022-03-21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38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23607B (zh) 平面凹槽成型工艺及无刃刀具及采用该工艺制作的五金件
CN216938011U (zh) 一种冲压网格凹槽模具
CN107405672A (zh) 冲裁加工方法、冲压成型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冲压成型件
CN208908128U (zh) 一种背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343528U (zh) 一种棱线加工装置
CN102328126A (zh) 小型螺旋刃球头铣刀
CN105642924B (zh) 一种端面槽刀粒
JP5343600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
CN205817972U (zh) 一种防止pcb板变形的多刀分板机
CN204657242U (zh) 一种防止翻屑的模具结构
CN214108518U (zh) 一种汽车中央通道后横梁成型模具
US6272962B1 (en) Cutting blade
CN107983823B (zh) 导线架上厚薄区域的无碎屑冲切方法
CN103737097B (zh) 切分装置
CN216180289U (zh) 基板承载装置
CN205704485U (zh) 一种冲切刀模
CN213997394U (zh) 一种用于冲切制备含尖角产品的五金模具
CN209717942U (zh) 一种新型模切刀模
CN207189840U (zh) 裁切模具
CN211564218U (zh) 一种螺旋搅拌叶片的压型模具
TWI491485B (zh) 軟性材切割刀
CN208772239U (zh) 一种冲压结构
CN216229735U (zh) 一种切纸机用送料推板
CN201866514U (zh) 金属带
CN215392920U (zh) 一种钢棉生产专用切削合金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