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4178U -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74178U CN212174178U CN202022725876.6U CN202022725876U CN212174178U CN 212174178 U CN212174178 U CN 212174178U CN 202022725876 U CN202022725876 U CN 202022725876U CN 212174178 U CN212174178 U CN 212174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unterweight
- traction
- upright post
- rows
- rati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组、对重块、对重轮、反绳轮和曳引驱动部;所述对重架组由两排对重单元连接组成,每排对重单元由至少两个结构相同的对重框架连接组成;对重块叠放在对重框架内的空间中,对重轮可拆卸设置在对重框架的上端部;所述曳引驱动部设置在对重架组上方;所述反绳轮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之间的上方,并通过钢丝绳绕行连接曳引驱动部和对重轮,实现反绳轮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单元中转绕。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结构稳定和安全系数高,同时,该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可满足不同曳引比的使用要求,特别适合大吨位多曳引比载货电梯结构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对重装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平衡轿厢的重量和部分电梯负载重量,同时减少曳引电动机的功率和曳引轮、反绳轮上的力矩。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厂管理者对于电梯载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重载电梯的承重量为5吨左右,在运载更大重量的货物时,需要更大的对重来满足力学平衡的需求。同时为了尽量减少对重重量以及提高运行效率,一般采用4:1或者6:1的曳引比,通过将曳引力分配至不同的对重绳中进行平衡。而一般在此曳引比结构中,常采用单排对重装置布置,例如名称为12的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为CN209815442U)公开了这种采用单排对重装置布置的结构,这种结构想要承载更大的载重量时,会提高单排对重装置中对重架的高度,使电梯对重架可以装载更多的对重块,这样不仅导致单排对重装置中对重架的结构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电梯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对井道的深度要求较高,因此,这种单排对重装置的布置不适用于更高载重的电梯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该多曳引比对重装置结构稳定和安全系数高,同时,该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可满足不同曳引比的使用要求,特别适合大吨位多曳引比载货电梯结构使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组、对重块、对重轮、反绳轮和曳引驱动部;所述对重架组由两排对重单元连接组成,每排对重单元由至少两个结构相同的对重框架连接组成;所述对重块叠放在对重框架内的空间中,对重轮可拆卸设置在对重框架的上端部;所述曳引驱动部设置在对重架组上方;所述反绳轮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之间的上方,并通过钢丝绳绕行连接曳引驱动部和对重轮,实现反绳轮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单元中转绕。
在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设置了两排至少两个结构相同的对重框架,并在对重框架内设置对重块,使得对重块呈两排分布,从而对重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增大井道的深度。同时,由于在两排对重单元之间的上方设置了反绳轮以及在对重框架上可拆卸设置对重轮,则可根据实际不同曳引比的需求选配不同数量的对重轮,通过反绳轮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单元中转绕并与曳引驱动部连接,实现该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可满足不同曳引比的使用要求,特别适合大吨位多曳引比载货电梯结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加强对重装置结构强度的加强槽钢;所述加强槽钢设置在对重框架的正面与侧面。加强槽钢的设计可使得对重装置结构稳定和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导靴;所述导靴设置在位于外侧对重框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所述曳引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导向轮组和固定设置的绳头板;所述驱动电机上的钢丝绳一端通过导向轮组、对重轮和反绳轮之间的搭配组合实现圈绕后与绳头板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梯轿厢连接。
每个对重框架包括上梁、下梁、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梁和下梁连接;所述工字立柱垂直安装在下梁中部并与支撑立柱连接;所述对重块设置在支撑立柱与工字立柱之间。
每个对重框架还包括用于增强结构强度的斜板;所述斜板分别与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连接。
所述工字立柱与斜板呈“Y”型固定结构;或者所述工字立柱与斜板呈“T”字型固定结构。
除两外侧对重框架之外的支撑立柱均开设有用于钢丝绳穿过的通孔。
每个对重框架的上梁与下梁均为相对设置的 “U”型条,上梁与下梁之间为夹合空间;所述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安装在夹合空间内;所述对重轮位于工字立柱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连接两排对重单元的调整座;所述调整座呈“工”字型,并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的对重框架的底部。该调整座可连接两排对重单元的同时,对于电梯底坑缓冲器起到提供支撑面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结构稳定和安全系数高,同时,该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可满足不同曳引比的使用要求,特别适合大吨位多曳引比载货电梯结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对重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对重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中对重装置钢丝绳穿设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三中对重装置钢丝绳穿设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四中对重装置钢丝绳穿设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五中对重装置钢丝绳穿设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六中对重装置钢丝绳穿设示意图;
其中,1为对重架组、11为对重框架、111为上梁、112为支撑立柱、113为下梁、114为工字立柱、115为斜板、116为调整座、2为对重块、3为对重轮、4为导靴、5为曳引驱动部、51为驱动电机、52为导向轮组、53为绳头板、6为加强槽钢、7为导靴座、8为反绳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以对重装置适用于12:1曳引比使用为例对下面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组1、对重块2、对重轮3、反绳轮8和曳引驱动部5,其中,对重架组1由两排对重单元连接组成,每排对重单元由三个结构相同的对重框架11连接组成,对重块2叠放在对重框架11内的空间中,对重轮3可拆卸设置在对重框架11的上端部,具体地说,对重轮3可拆卸设置在对重框架11的上梁的下端面上;曳引驱动部5设置在对重架组1上方,反绳轮8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之间的上方,并通过钢丝绳绕行连接曳引驱动部5和对重轮3,实现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单元中转绕。
具体地说,每个对重框架11包括上梁111、下梁113、支撑立柱112、工字立柱114和用于增强结构强度的斜板115,其中,支撑立柱112的两端分别与上梁111和下梁113连接,工字立柱114垂直安装在下梁113中部并与支撑立柱112连接,对重块2设置在支撑立柱112与工字立柱114之间。而斜板115分别与支撑立柱112和工字立柱114连接,该工字立柱114与斜板115呈“Y”型固定结构。本实施例中,除两外侧对重框架11之外的支撑立柱112均开设有用于钢丝绳穿过的通孔。每个对重框架11的上梁111与下梁113均为相对设置的 “U”型条,上梁111与下梁113之间为夹合空间,支撑立柱112和工字立柱114安装在夹合空间内,而对重轮3位于工字立柱114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连接两排对重单元的调整座116,调整座116呈“工”字型,并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的对重框架11的底部。该调整座116可连接两排对重单元的同时,对于电梯底坑缓冲器起到提供支撑面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重装置的结构强度,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的加强槽钢6,该加强槽钢6设置在对重框架11的正面与侧面。加强槽钢6的设计可使得对重装置结构稳定和安全系数高。
本实用新型的曳引驱动部5包括驱动电机51、导向轮组52和固定设置的绳头板53,其中,驱动电机51上的钢丝绳一端通过导向轮组52、对重轮3和反绳轮8实现圈绕后与绳头板53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梯轿厢连接。该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和两排导向轮组52中转绕。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导靴4;该导靴4通过导靴座7设置在位于外侧对重框架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本实施例中,两排对重单元的左右两端可放置一组或两组导靴4(一组为上下左右四个角4个导靴4),这些导靴4配合对应使用一组或者两组对重导轨情况,对于大载重电梯来说,采用两组导靴4更加稳固可靠,同时导靴座7可起到连接两排对重框单元的作用。导靴4三个面均顶住导轨面,保证对重装置上下运行效果更加平稳,更加舒适。
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12: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两排对重框单元的曳引比各为6: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4: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为了节省电梯生产成本,可将对重框架11中部的两个对重轮3以及导向轮组拆卸。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中转绕。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6: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两排对重单元的曳引比分别按4:1和2:1布置。为了节省电梯生产成本,可将对重框架11中部的两个对重轮3以及导向轮组52中一部分导向轮拆卸。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中转绕。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8: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两排对重单元的曳引比均按4:1布置。为了节省电梯生产成本,可将对重框架中部的两个对重轮3以及导向轮组52中一部分导向轮拆卸。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和两排导向轮组52中转绕。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8: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两排对重单元的曳引比分别按6:1和2:1布置。为了节省电梯生产成本,可将对重框架11中部的一个对重轮3以及导向轮组52中一部分导向轮拆卸。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中转绕。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对重装置适用于10:1曳引比的电梯使用,两排对重单元的曳引比分别按6:1和4:1布置。为了节省电梯生产成本,可将对重框架中部的一个对重轮3以及导向轮组52中一部分导向轮拆卸。反绳轮8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轮3和两排导向轮组52中转绕。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一致。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组、对重块、对重轮、反绳轮和曳引驱动部;所述对重架组由两排对重单元连接组成,每排对重单元由至少两个结构相同的对重框架连接组成;所述对重块叠放在对重框架内的空间中,对重轮可拆卸设置在对重框架的上端部;所述曳引驱动部设置在对重架组上方;所述反绳轮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之间的上方,并通过钢丝绳绕行连接曳引驱动部和对重轮,实现反绳轮将钢丝绳在两排对重单元中转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加强对重装置结构强度的加强槽钢;所述加强槽钢设置在对重框架的正面与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靴;所述导靴设置在位于外侧对重框架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导向轮组和固定设置的绳头板;所述驱动电机上的钢丝绳一端通过导向轮组、对重轮和反绳轮之间的搭配组合实现圈绕后与绳头板连接,钢丝绳的另一端用于与电梯轿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对重框架包括上梁、下梁、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所述支撑立柱的两端分别与上梁和下梁连接;所述工字立柱垂直安装在下梁中部并与支撑立柱连接;所述对重块设置在支撑立柱与工字立柱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对重框架还包括用于增强结构强度的斜板;所述斜板分别与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立柱与斜板呈“Y”型固定结构;或者所述工字立柱与斜板呈“T”字型固定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两外侧对重框架之外的支撑立柱均开设有用于钢丝绳穿过的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对重框架的上梁与下梁均为相对设置的 “U”型条,上梁与下梁之间为夹合空间;所述支撑立柱和工字立柱安装在夹合空间内;所述对重轮位于工字立柱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两排对重单元的调整座;所述调整座呈“工”字型,并设置在两排对重单元的对重框架的底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5876.6U CN212174178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725876.6U CN212174178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74178U true CN212174178U (zh) | 2020-12-18 |
Family
ID=73761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725876.6U Active CN212174178U (zh) | 2020-11-23 | 2020-11-23 |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74178U (zh) |
-
2020
- 2020-11-23 CN CN202022725876.6U patent/CN2121741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26176A (zh) |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110510480A (zh) | 底托式重载电梯的轿厢架结构 | |
CN110467086A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8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1687885U (zh) | 双列联接的电梯对重装置 | |
CN212174178U (zh) | 一种适用于大载重电梯的多曳引比对重装置 | |
CN212559059U (zh) | 一种高曳引比条件下超大载重货梯用对重装置 | |
CN210214463U (zh) | 一种曳引驱动汽车电梯 | |
CN212245836U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211198301U (zh) | 8比1分散载荷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112456280A (zh) | 一种榫卯连接轿厢系统 | |
CN211078092U (zh) | 底托式重载电梯的轿厢架结构 | |
CN216105478U (zh) | 电梯轿厢架 | |
CN112707293B (zh) | 超大载重货梯结构 | |
CN111439657A (zh) | 一种用于重载货梯的12比1曳引结构 | |
CN213864988U (zh) | 一种电梯的底托式对重装置及应用其的对重安装结构 | |
CN209815442U (zh) |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 |
CN214527519U (zh) | 一种用于无曳引钢丝绳电梯的悬架装置 | |
CN211687869U (zh) | 超大轿厢重载货梯 | |
CN110510485B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1169445U (zh) | 狭长形医用电梯的曳引系统 | |
CN201433030Y (zh) | 无机房电梯 | |
CN210594863U (zh) | 高速电梯对重架 | |
CN211769678U (zh) | 底托式8比1无机房电梯的弓字型绕绳曳引结构 | |
CN214059577U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机架 | |
CN218909526U (zh) | 底托式4:1曳引驱动无机房载货电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